第3单元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含详解)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新人教选修1
复苏与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 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 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 了政权的“汉化”。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 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 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 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 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 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程标准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内容解读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及民族关系方面的作用及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1)农业_生__产__工__具__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_水__利__。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_城__市__生__活__的需要,城郊_经__济__作__物__的种植发展起 来。 (4)_畜__牧__得到发展。
上,成为定居耕作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
程。
答案 D
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大融合
【角度1】►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 化? 提示 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等。
【角度2】►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 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 为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活页规范训练
【角度2】► 北魏时期北方经济为什么能够得到恢复? 提示 (1)北方经济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战乱,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立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 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局部调整了生 产关系,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3)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各族人民相互借鉴其他 民族的生产经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第3课
一、历史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经济复苏和繁荣
2.政治方面:促进政权封建化进程
3.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二、性质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措施全面 影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经济复苏和繁荣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经济复苏和繁荣
2.政治方面:促进政权封建化进程
①尊儒崇经 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仿汉官制 修订适应中原地区法令
3.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①表现 A.鲜卑学习汉族:劳动者变农民 贵族变地主 B.汉族学习鲜卑:畜牧生产传播 习俗汉族化
2.政治方面:促进政权封建化进程
3.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二、性质 三、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2.冯太后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 坚定推行
3.内容全面 措施得力 民族融合的环境
单元小结
北魏 建立 推动 经济 发展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改革 迫在 眉睫 推行 新制 推动 经济 发展 推动 封建 化 推动 民族 融合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统一 黄河 流域
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
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第3课
一、历史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经济复苏和繁荣
2.政治方面:促进政权封建化进程
3.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①表现: A.鲜卑学习汉族:劳动者变农民 贵族变地主 习俗汉族化
B.汉族学习鲜卑:畜牧生产传播
②意义: A.缓和民族矛盾 巩固封建统治 B.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 学 过 程导入新课:欣赏两张幻灯片:。
讲 授 新 课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1、概念阐述2、阅读教材,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经济发展表现。
农业:手工业:商业:合作探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2.意义(1)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2)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概括商业的是商人实力雄厚; 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解题关键:商业繁荣,市场活跃,物品丰富,商人多且实力雄厚。
思路引领:商业繁荣;鲜卑族以前没有商品经济,以物换物。
答案提示:)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
师:随着生活习惯汉化,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通过讨论探究问题,让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实质,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像滚雪球一样发展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意识。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当今社会民族交流与融和的情况:可从吃穿住行文化音乐等各方面举例)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促进民族融和,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巩固与提升小结(本课体系梳理和单元体系总结)【单元内容小结】5世纪,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为缓和民族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基于对汉族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北魏统治者孝文帝自觉地、主动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主要内容为实行官吏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尊儒崇经等。
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争取到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与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改革使鲜卑族全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原创2: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 化促使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 的需要。
问题4:依据图片信息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北魏政权 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 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 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
知识梳理
生产方式
游牧经济→农耕经济
农耕化
北
魏
孝 文 帝
社会制度 封建化
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改
革 的
生活方式
汉族风俗习惯是主体
影
汉族化
响
民族融合
互相渗透、双向进行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 化的高度发展奠基
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 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孝文帝
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封建统治模式。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 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 建制统治模式转化
问题5:从以下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出 行 图
生活方式汉族化
问题6:概括材料1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画像所示的景象出现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课堂总结
改革 迫在 眉睫
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04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 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 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 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 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 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 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 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 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 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 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 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一)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生活习惯的汉化。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二)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生活习惯的汉化。 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 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 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 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 补短的过程,而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 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 等方面证明了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 化之中。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河 南 洛 阳 龙 门 石 窟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 12公里处,这里香山(东)与龙门山 (西)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 如一座天然门阙,史称“伊阙”。隋朝 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阙”而 始称“龙门”。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密布 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 他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 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课件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历史 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 本题要求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分 析。从材料中可看出孝文帝责备推行汉化措施不力的官员,说 明他实行封建化(汉化)的决心。
答案: 仍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 力。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历史 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 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了什么问题?
(教材P41)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
提示: 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
汉化。
历史 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 (1)鲜卑族 ①经济生活: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 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_封__建__地__主___,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②习俗: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历史 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背景: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 文化与制度。
2.措施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魏孝文帝在_洛__阳_____建立孔子 庙并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 改用__汉__族____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 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 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 ,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 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 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课件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1)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农田水 利事业得以发展。 (2) _荒__地___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_经__济__作__物_____的种植 发展起来。 (4)畜牧业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 (1) __丝__织__业___发展尤为显著,绢布的产量大为增加。 (2)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__唐__宋___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 盛。 3.商业 (1) _洛__阳__出现了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__货__币__交__易__代替实物交易。 (3) _对__外__贸__易__有长足的发展,北魏与亚洲以及地中海 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答案】(1)实质内容: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保 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原因:铁器和牛耕推广,新 兴地主的经济、政治势力增大。经济思想:重农。 (2)制度:均田制。特点:按生产资料拥有(如牛)、 人员差别(官民不等)等,具有阶级等级性。作用:有 利于农业恢复,保证了税收。 (3)认识:土地制度只有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才能不断增加社会效益。
【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汉人也学会了少 数民族的饮食习俗;由于北魏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文化, 从而使汉字书法融入了鲜卑等族勇武质朴、刚劲豪迈的 文化风格,从而形成了气势雄浑、刚劲有力的书体“魏 碑”;鲜卑族的服饰风格、生活习俗和个人气度融入汉 族文化之中。 (2)没有。因为鲜卑文明在汉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中 发展,并与汉文化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 一部分。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背景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__汉__族____先进 文化与制度。 2.措施 (1)尊儒__崇__经___,兴办学校。在洛阳建立孔子庙, 兴办__太__学___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第3单元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含详解)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答案 D
2.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3.右图书法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而
形成的,其特点是刚劲有力、气势雄浑,这种直到
今天仍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是
()。
A.柳体
B.颜体
C.“魏碑”体
D.宋体
解析当时在北魏形成的书法字体并符合题干所描述的特点的是魏碑。
答案 C
4.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鲜卑人乐俑
A.尊儒崇经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学穿汉服D.学说汉话
解析抓住图画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学习汉族礼乐制度,就知应选B项。
答案 B
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答案 D。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⑴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重视兴修水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⑵原因: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2、手工业的成就⑴表现: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⑵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⑴表现:洛阳大市场的繁荣;重新铸造铜钱;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⑵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措施:⑴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⑵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2、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⑴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①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③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⑵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②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和食物的融入2、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精品课件)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含解析
• 史料二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 ,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 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 化之民万有余家”。
• ——《洛阳伽蓝记》
• 史料三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 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 (1)上述史料提到了哪几种新制度?这体现出孝文帝前期改 革的什么特点?
• A.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
• B.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
• C.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 D.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
• 解析:民族融合的含义既包含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也包含汉族学习鲜卑族文化的精华内容,特别是鲜卑族畜 牧生产的技术和经验。因此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北魏封 建化是鲜卑族பைடு நூலகம்汉族学习的单向过程,故D项说法错误。
• 5.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 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
• 对应训练
• 2.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 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 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 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关于北魏封建化的说法 错误的是( )
•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1.农业
• (1)农生业产_工__具_______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
• (2)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
多。
经济作物
• (3畜)适牧 应城市生活需要,城郊__________发展起来。
• (4)______也得到发展。
• 2.手工业
• 解析:改革前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北方相对安定,A项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课件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 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 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 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 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1)特点: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 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各有侧重。前期改 革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后期改革 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采纳 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2)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 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 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 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2.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 过程和现象。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汉化和 封建化,其实质是封建化。民族融合从本质上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 吸引力。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考查角度1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例 1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 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 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答案:C
3.商业活动活跃。
(1)_洛__阳___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实物交易逐步为货__币___交__易_所代替。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交流与融合: ①鲜卑族学习汉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鲜卑族牧民变为农民,鲜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习俗汉族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 的主体 ②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生产特别畜牧业生产; 服饰上、风度上,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促进了民族融合
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 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 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 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 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 概全.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 族的统治,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 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吸取了汉族 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 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进程中, 孝文帝表现出了伟大的胆略和卓识.因此, 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 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鲜卑人乐俑
礼乐制度:是周代最 早对“礼”(祭祀等仪式) 和“乐”(伴随礼进行的 乐舞)作出的规定制度, 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强 调和固定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鲜卑人乐俑
封建化的关键因素:
均田制的推行(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引用商鞅变法推动秦国 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根本因素:废 井田开阡陌)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 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 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②拓拔珪、拓拔焘等的汉化改革,开启了北 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③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进行改革,推 行汉化政策,采纳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等, 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改革使北魏 适应了黄河流域的封建生产方式。 ④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相 交流,人民生活大大丰富,人民生活大 大加强,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答案 D
2.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3.右图书法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而
形成的,其特点是刚劲有力、气势雄浑,这种直到
今天仍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是
()。
A.柳体
B.颜体
C.“魏碑”体
D.宋体
解析当时在北魏形成的书法字体并符合题干所描述的特点的是魏碑。
答案 C
4.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鲜卑人乐俑
A.尊儒崇经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学穿汉服D.学说汉话
解析抓住图画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学习汉族礼乐制度,就知应选B项。
答案 B
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答案 D
6.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些顺应少数民族封建化与民族融合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取得了较大成功,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
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 C
8.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
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
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
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
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答案 C
9.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均田制B.三长制
C.新租调制D.汉化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
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
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答案 D
能力提升(14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
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
你
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8分)
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
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
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
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
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
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