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整理

合集下载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总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从出生到青年前期,也就是出生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习题】:1、广义的心理发展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一)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

(二)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

(三)社会性发展情绪、意志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what首要任务)(2)揭示儿心发展的原因和机制(why\how)(3)解释和测量个体差异(4)揭示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基本方法(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规律)】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这是指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且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2.心理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指的是心理各机能的成熟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总体来说,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平稳发展,到老年期开始下降。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在时间上稳定性与否的问题6.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7.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国外和本教案的划分:(1)产前期(2)婴儿期(出生—3岁)(3)童年早期(3-6岁左右)(4)童年中期(6岁—11、12岁)(5)青少年期(11、12岁—17、18岁)(6)成年早期(17、18岁-35岁左右)8.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问题发展关键期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机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使知识技能容易为儿童掌握,智力及 性格容易形成;
3. 关键期很重要,但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
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
4. 不可将关键期的重要性强调过头。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精神分析观)
二、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学习观) 三、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知发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
4 关于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争论; 儿童是积极对自身发展做出贡献,还是
被动接受环境影响。 5、关于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与不稳定 性的争论;稳定对开放(时间上的一致 性) 6、关于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问题; 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种相互作用对发展的影响
早期:被动式影响占主要地位。
成熟期:主动式影响越来越重要。 唤起式影响:一直很重要。
(四)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 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而环境和教育则 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 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遗传是差不多的,其心理发展之 所以有差异,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 。因此,在遗传与环境关系问题上,绝不能不分主次地 加以并列、折中、调和,从而在理论上陷入二元论和唯 心主义,在实践上带来危害。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 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目标及要求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 理解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掌握并能运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 阶段理论。 深刻理解华生、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理解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掌握并能运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 理解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

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基本观点: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⑴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⑵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⑴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⑵乳儿期(1个月—1岁)⑶婴儿期(1岁—3岁)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⑹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⑺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一个人的特性和情境变化都会影响行为。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印刻”或“早期学习”;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章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古典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是弗洛伊德和他的直接门人如阿德勒、荣格等。

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是指欧洲的一批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者,他们是从德国逃到美国之后逐渐形成起来的,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

主要代表人: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安娜.弗洛伊德、弗洛姆和艾里克森等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该学派的理论主要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人的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分析。

整个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潜意识论、人格结构论、性欲学说等。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1、人格的动力本能:性本能、自我本能(1)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它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

包括饥、渴和性等本能。

(2)死的本能: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

2、潜意识理论: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1)意识(2)前意识(3)潜意识3、人格结构说(1)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与生具有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受快乐原则支配。

(2)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自我的活动受现实原则所支配。

(3)超我: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

它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遵循完美和道德的原则。

它包括两个方面:1)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

2)自我理想:它是习俗教育的产物,以现实原则为基础,它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

4、“超我”的主要功能1)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冲动,特别是性欲和攻击冲动。

2)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3)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人格中的三个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一、三个基本问题1、何谓“发展”发展指的是个体生命全程中系统的连续性的变化。

2、为何发展成熟和学习3、何谓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青年期这个特定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的一门科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三、三个争论1、发展是连续性还是阶段性2、儿童是主动还是被动3、遗传还是环境(一)遗传与环境1、遗传决定论⑴创始人——高尔顿遗传定律“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的决定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与躯体组织所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遗传的天才〉⑵复演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⑶本能说——麦独孤、弗洛伊德和桑代克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中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将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者强盗。

——华生纽曼的同卵双生子实验3、共同决定论斯特恩的“合并原则”吴伟士的“相乘说”格塞尔的“成熟学习论”双生子爬楼梯实验4、总结与反思1、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发展(安娜斯塔西)(1)反应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结构,都以独特的方式对环境和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范围限度。

①遗传给个体提供了潜在的发展范围。

②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③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使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2)渠道化遗传基因已为某些行为特征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限制着这些行为的发展。

而对于某些心理特征(如智力、个性),遗传很少将其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环境较容易发生影响。

(3)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四、早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回顾(一)近代的儿童观早期历史记录表明,人类早期的儿童几乎没有任何权利。

儿童多半被认为是成人的雏形,“只是比较小、比较弱、比较笨的成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章 第二节 0-6岁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章 第二节 0-6岁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后天。 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更短和更远 的概念分不清。
(五)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 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三、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儿掌握几何图形的词语,另外在看与摸的过程中学习。(积木婴儿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 (2)幼儿的形状知觉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立体图形
• 4岁,图形知觉的敏感期
(五)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时间比空间更为抽
象,要借助于中介物。 幼儿其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应时间-----生物钟。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今天、明天、 昨天。
(二)听觉
1.听觉的发展
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对不同的乐声 有不同的反应。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不同音调,纯度,响度, 强度,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母亲声音感知和母语的感知)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并且这种差异呈现出随年龄
增长而不断缩小的趋势。
2.“重听”现象
(1)原因
• 幼儿中期(4-5岁):大多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 出基本色的名称。
•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认识基本色,在画图时能运用各 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能说出黑、白、红、蓝、绿、黄、 棕、灰等颜色名称。
(1)辨色力早于掌握颜色名称能力的发展。 (2)对基本颜色红、橙、黄、绿、蓝的认知早于中间色、混 和色。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浅绿、紫色等,幼儿同 样可以掌握。 (3)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均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4)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因年龄 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即围绕传统、经典的理论,新近逐步形成起来、并越来越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阐述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 ,1880 — 1961) 。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观一、华生的观点1.华生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 — 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主要有三个原则: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

二、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1904 — 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

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 社会学习论一、班杜拉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 ,1925— )。

班杜拉1925 年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学习理论,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8) 、《社会学习理论》(1977) 。

二、观察学习: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儿童发展心理学(二)2024

儿童发展心理学(二)2024

儿童发展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二)关注儿童在身体、感知、认知、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以五个大点来阐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儿童身体发展、感知与知觉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社交发展以及情感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实现全面的发展。

正文:一、儿童身体发展1. 生理性发育,如身高、体重等变化2. 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如爬行、走路、奔跑等3. 动作调整和控制的能力,如抓握、投掷等4. 健康习惯的塑造,如定期锻炼、均衡饮食等5. 儿童运动发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二、感知与知觉发展1. 视觉感知的逐渐成熟,如对颜色、形状、运动的识别2. 听觉感知的提高,如语言的理解和语言能力的发展3. 触觉与运动觉的发展,如手指的灵活性和平衡感的培养4. 味觉和嗅觉的发育,对食物的选择和偏好的形成5. 多感官整合的能力,如视听触联合的认知三、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与认知的发展关系,如认知的基础是感知2. 认知结构的形成,如逻辑思维、概念形成的能力3. 注意力与思维的发展,如专注力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4. 记忆与学习的发展,如记忆力的增强和学习策略的运用5. 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形成,如方位感和时间观念的建立四、社交发展1. 早期的亲子关系,如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对社交发展的影响2. 同伴关系的建立,如幼儿园和学校的集体生活对社交技能的培养3. 情绪与情感的表达与理解,如教授情绪管理和同情心的培养4. 语言和沟通技巧的发展,如表达自我和倾听他人的能力5. 社会规范和道德发展,如规则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培养五、情感发展1. 心理需求的满足与发展,如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的建立2. 情绪的认知与调节,如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的能力3. 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形成,如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的塑造4. 社会情境变化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如转变和适应的能力5. 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与促进,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总结:综上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五个大点包括儿童身体发展、感知与知觉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社交发展以及情感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章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章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明显地属于遗传决定论者。他们坚定地认为在
童)形形色色的脱离常规的或中度不良行为的根源的 说法……(但现在)大多数儿童专家和大多数行为临
儿童的成长和行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生
床专家已经停止了对‘家庭中的情绪因素’和一般的
物学结构,而这个生物学结构的成熟取决于遗传的
父母必须对大多数儿童问题负有责任的说法的谴责。
第二章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1) 动作能又分为粗动作和细动作。前者如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后者如手指
的抓握。这些动作具有神经学方面的基本含义。按整体发展的规律,行为成熟的程序,以动作能逐步成熟为开 始,因此特别具有临床意义。
(2) 应物能是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例如,对物体和环境的精细感觉,解决如何适用运动器官的
第二章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03
格赛尔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一)遗传决定的重要性
(二)发展的性质 (三)发展的原则
(四)行为模式和个别差异
(五)育儿观念
第二章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当时……许多心理学家仍在谴责把父母作为对(儿
• 在遗传与环境作用的争论中,格塞尔与他的同事们
第二章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卢梭自然教育: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在任何地方他都被束缚。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
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 子。”
达尔文进化论:不仅阐述了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而且还探讨了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连续性和差
此外,考嘉尔(G. Coghill)关于结构与机能的关系的观点,对格塞尔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嘉尔认为,在机能与结构的关系上,是结构决定机能。只有出现一定的结构,才会出现一定 的机能。在必需的结构出现之前,相应的行为是不可能出现的。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幼儿期(3-6、7岁) (1)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2)创造性思维萌芽的关键期。 (3)守恒性发展的关键期。 (4)识字的关键期。 (5)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 (6)入学准备的关键期。



(三)童年期(6、7-11、12岁) (1)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 (2)创造性培养的关键期。 (3)学习动机形成的关键期。 (4)学习兴趣形成的关键期。 (5)学习态度形成的关键期。 (6)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 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 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2、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依据里比多的发展 (1)口唇期(0-1岁):里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 吸吮本能产生快感。 (2)肛门期(1-3岁):里比多集中在肛门区域 (3)性器期(3-5岁):恋母恋父情结 (4)潜伏期(5-12岁):平静时期\早年经历遗忘 (5)青春期(12岁至成年):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产生性冲动,容易引发抵触情绪。
• • • • • • • • • •
(三)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1、前道德判断阶段(0—5岁)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5—10岁) (1)规则是绝对的、不变的 (2)评价标准是行为的后果 (3)评价结果非好即坏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10岁以上) (1)根据动机来判断行为好坏 (2)规则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 (3)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 判他人。
第五节 研究专题

一、关键期的概念 二、关键期研究的证据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四、掌握关键期理论的意义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明显的差异,次后就逐渐落后,85%患者智力 只在白痴的水平,极少数(1%)能达到正常水 平。
干预措施:
及早进行饮食干预。喂养一种代乳品,限制进食 含有苯丙氨酸的食物,直到童年中期,此时大脑发 育已达顶峰,就不会被积累起来的苯丙氨酸伤害了。
唐氏综合症
又称先天愚型,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 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婴中发生率约1/(600~ 800),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60 %患儿在胎儿早期即夭折流产。
(3)抑制性反射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之一。 皮层抑制机能发展的前提之一便是大脑神经纤维髓鞘 化。 到6岁末,儿童基本完成所有皮层传导通路的髓鞘化。 儿童抑制性反射产生的时间比兴奋性反射迟。
第四节 儿童动作的发展
包括躯体和四肢 的发展 符合身体发展的原则 动作本身不是心理,但是动作和心理发展有密的 关系,心理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又 是在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支配下,通过动作来 完成的。动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脑皮层 神经活动的发展。
捷克学者曾进行过一项研究,以比较“计划 内怀孕”的孩子与“计划外怀孕”的孩子在 身心发展方面的异同。
研究包括了两组孩子,分别属于父母“计划 内生育”和“意外妊娠”而迫不得已生下的 孩子。两组孩子在出生时都是健康的,但在 研究者九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计划外” 的孩子更多地上医院看病,缺乏稳定的家庭 生活,与同伴的关系不佳,易敏感与激惹。
儿童生长的四个显著时期: 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③ 青 春 发 育 期 开 始 ( 男 孩 约 在 13-15 岁 , 女 孩 约 在 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表现:①身高和体重的发展; ②身体各系统的发展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2023/5/16
13
胎内环境的影响
子宫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早的环境,又称为 胎内环境。一个胎儿与另一个胎儿所受到的 胎内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孕母的身体健康状 况,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的情况,怀 孕时的年龄,母亲的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 况(如早产或难产)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胎儿心理的发展。
胎内环境母亲的年龄
开时年龄)

实验班 63.4
91.8
101.4 全部自 平均读
(13人)

完12年

控制组 86.7 (12人)
60.5
66.1
1人死亡 平均读 4人需要 完4年级 照顾
2023/5/16
20
(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 程。
环境影响儿童的生理成熟。如胎儿生长发 育的胎内环境就受母亲内2个月:1:2 胎内5个月:1:3 出生时:1:4 2岁:1:5 6岁:1:6 12岁:1:7 25岁:1:8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 才会用腿走路。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 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 最后是生殖系统。
遗传决定论
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研究 通过探查家族中不同亲密关系的亲属之间的基 因遗传相似程度(即血缘关系的远近)与这些 亲属的某些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推 测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研究表明,IQ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之间的 相似性的确存在相关。
“智慧”测验相关系数 (8国)
(二)环境决定论
培根: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社会环境中,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从大处(大环境)说,指国家制 度、社会生产关系及儿童所处的地位等。
从小处(小环境)说对于儿童主要指家庭环境、托儿所幼儿 园的环境和教育。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述发展心理学把儿童定义为0—18岁的发展中的人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心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心理科学,包括三个分支:儿童发展心理学只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的部分.原因:由此年龄段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对人影响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儿童发展的基本内容: 1、认知的发展2、情绪和意志的发展3、个性的发展4、生理和动作的发展通常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发展二是社会认知发展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信念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指导和帮助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儿童2、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3、为与儿童有关的其他工作提供指导4、丰富心理学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从中世纪开始,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1、主要效应模式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的复演说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环境决定论)华生2、相互作用模式皮亚杰心理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机制3、交互作用模式萨莫夫和山德勒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论强调发展上的量变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阶段论强调发展上的质变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体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儿童生来就能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主动与他人交往,认为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机体的内部。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劳伦兹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有两大因素起直接的推动作用: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和进化论的影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世界图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流派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流派

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 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 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 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 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第一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四节 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五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一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过程)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⑵代表性观点与人物: ①皮亚杰 •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图式、顺应、同化、平衡)
•影响发展的四种因素:
机体的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②我国学者 •遗传、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影响,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特别迅速,而如果
错过该时期,某方面的发展就会变得较为困难,这个 特殊时期便称为关键期。如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
关键期,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①发展的含义与特点: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稳定的变化。

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②一是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③发展首先是一系列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可称为发展,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的、且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才属于发展。

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组织性、更高效和更复杂的行为。

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1、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只是行为的数量和复杂性的差异;婴儿和儿童有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必须以不同的方式了解他们。

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质的变化。

2、一种还是多种发展路线:①发展遵循同一路线发展阶段带有普遍性,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和同一文化中的不同个体,其发展都遵循同样的路线,经历同样的阶段。

②发展遵循不同路线生活在不同背景中的人有不同的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历,生活在非洲小村庄的人和西方大城市的人在智力、社交技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方面差异巨大。

3 遗传与环境:①有人强调由遗传决定的稳定性,如语言能力、焦虑、好交际性等特征是稳定的;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人强调环境的作用,如早期经历过重大的消极事件,后期很难恢复;另一些人则强调灵活性,认为只要有新经验支持,早期创伤可以恢复。

②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即有时遗传可以改变环境(RH溶血病);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对苯丙酮尿症的治疗)。

④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影响也越大。

⑤斯卡尔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遗传-环境-行为表现”的关系随个体年龄的发展而变化,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被动式影响指由儿童的父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

对具有不同遗传的个体而言,同样的环境经验有不同的作用。

有运动天赋的父母,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一个有运动气氛的家庭环境。

同时儿童可能也遗传了运动基因,特别容易适应这样的环境,享受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

第二种唤起式影响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

活泼的婴儿比忧郁的婴儿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积极的社会刺激。

外表吸引人的学生比不怎么吸引人的学生,更易引起老师的喜爱反应。

第三种主动式影响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

外向的儿童更可能邀请朋友到他家里,是个积极的社交聚会爱好者。

内向害羞的儿童则更可能主动避免聚会,宁愿选择玩一个人的游戏。

PS:三种相互作用对发展的影响早期:被动式影响占主要地位。

成熟期:主动式影响越来越重要。

唤起式影响:一直很重要。

⑦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基因提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教育应成为遗传和环境的中介。

4 稳定对开放:个体的变化是稳定的还是开放式的?一些理论家强调稳定性——儿童的天资有高有低,而天资是终生不变的。

这些理论家格外强调遗传的作用。

如果他们视环境为关键,那么通常会认为早年经历是建立人类终生行为模式的基础。

5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狼孩)PS:关键期研究的意义1. 促进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2. 促使父母、教师选择最佳时机对儿童进行教育,使知识技能容易为儿童掌握,智力及性格容易形成;3. 关键期很重要,但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4. 不可将关键期的重要性强调过头。

6 方向性和不可逆性7 不平衡性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精神分析观)(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1、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三种人格成分①本我:其基本机能是寻求能满足机体本能的对象。

本我是最原始的、本能的、而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部分。

包括人类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②自我:,当利比多从id转化为重要的认知过程,如知觉、学习和逻辑推理时,理性的自我就出现了。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

③超我:是人格当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

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

超我服从于完美原则。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良心,一是自我理想。

儿童到了大约5岁的时候,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人格的三种结构成分是逐步形成的。

本我是人格的初始面,生来就有。

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

为了促进这种交互作用,自我就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充当本我和现实世界的仲裁者。

超我是从自我中产生并分化出来。

它通过儿童的自居作用将父母对儿童的约束、禁律、习惯等内化而成。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行动,自己决定对行为的奖惩了。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均衡发展,即超我监控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

自我一方面应处理好本我的本能要求,另一方面又应符合超我提出的规范要求,以期发挥自己的功能。

如果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或超我有一方占优势,支配另一方的发展,这时就会导致心理发展异常。

一旦三者的关系完全失调,就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病。

2.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展的标准。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或者说一种能量、一种冲动,弗洛伊德把它称为“里必多”,里必多储存在本我那里,里必多要达到成熟,要真正行使生殖的职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每个发展阶段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部位进行区分,这些为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也称“性感带”。

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哪些器官为儿童提供“力比多”(性本能表现出的一种能量或冲动)的满足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出现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潜伏期、生殖早期。

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

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

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利比多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第五阶段:青春期(11、12岁以后)友谊,谋职,求爱,结婚3、在里必多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和倒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1. 心理发展的动力: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发展,除具有性冲动外,在成长过程中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

2. 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每个阶段都有一对主要矛盾。

还有许多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的解决,可以使人在下一个阶段顺利发展。

否则,下一个阶段也可能发展,但是会受到上一个阶段的影响,而不顺利。

二、行为主义的发展观(学习观)(华生,斯金纳)社会学习观(班杜拉)(一)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1、美国人,1913年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

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

2、基本理论观点:环境决定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是第一位社会学习理论家,他认为,儿童是向环境提供的榜样和示范学习的被动者。

父母、教师对儿童成长负完全的责任。

他警告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话,就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

【华生的经典实验】:9个月的阿尔伯特对白鼠产生恐惧感,并泛化到兔子和圣诞老人面具。

说明环境的决定作用。

1. 否认遗传的作用①行为的发生是由刺激引起的,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

②构造上的遗传不能证明机能上的遗传。

③遗传无法控制。

2.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比较复杂的行为则完全来自于环境,特别是早期训练的作用。

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再次,华生关于学习的观点: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华生十分重视学习。

3. 对儿童情绪的研究恐惧的形成——华生的条件发射实验,证明了儿童的情绪是通过条件反射而习得的。

4.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的评价积极:华生提倡因时制宜地采取教育措施,反对统一的教育标准,提倡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这些观点对于教育都有积极的意义。

消极:首先,他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完全否认遗传的影响,将儿童的个体差异完全归因于他们所处的生长环境,这是不全面的。

其次,华生的教育理论中,完全将儿童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加以教育,否定了儿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在方法上使用了很多实验室实验的结果来证明他的理论。

而儿童在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复杂影响是很难通过实验来模拟的。

最后,华生的理论很少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

斯金纳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1、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操作条件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教学机器之父。

2、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操作行为主义(1) 人类习得的多数社会反应都是自由地表现出来的操作。

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由外部刺激、强化物和惩罚而不是由内部力量或内驱力所推动的。

(2) 当人自发地出现一个反应并受到强化时,操作学习就发生了。

(3) 强化物和功能不是减小内驱力,而是增加反应出现的可能性。

主要理论观点1、运用强化矫正儿童的行为①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只有了解了强化的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才能控制行为反应。

儿童偶然做了什么动作而受到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频率就会大于其它的动作,强化的次数越多,概率随之加大,这便导致了人类操作行为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