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科学》公开课实验报告单(含答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a6cdc67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3.png)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结果:研究杠杆的秘密本实验使用杠杆尺和钩码,研究杠杆是否省力与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在左边(阻力点)情况下,用力分别为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右边(用力点)情况下,用力分别为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了阻力点到支点钩码数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可以看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小杆秤的研究本实验使用自制的小杆秤和钩码,研究小杆秤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
学生称不同数量的钩码,比较秤盘挂绳到提绳,提绳到秤砣挂绳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结合杠杆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改变提绳的位置继续做实验,发现提绳距离秤盘之间的距离越短称重就会越大。
秤盘内放的钩码数量越多,秤砣挂绳距离提绳之间的距离就会越长,但观察到的现象或是秤砣的重量并不需要增加。
轮轴作用的实验本实验使用1盒钩码、2段粗线绳、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1个轴,研究轮轴能够省力。
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
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
然后改变轴上的钩码数量在做实验。
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了轴上钩码的个数和轮上钩码的个数,发现随着轴上钩码数量的增加,轮上挂钩码的个数也需要增加才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说明轮轴能够省力。
实验名称:轮轴大小和滑轮类型对力学作用的影响实验器材:盒钩码、粗线绳、铁架台、大轮、小轮、轴、定滑轮、动滑轮、测力计猜测:轮轴越大越省力,动滑轮能够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实验过程:1.轮轴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
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
然后改变轮的大小,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单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2056c0a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5.png)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单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通过进行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以及相关的物理原理。
实验器材:1. 杠杆平衡装置2. 不同质量的物体3. 测量尺子4. 弹簧秤5.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杠杆平衡装置放置在实验台上,并确保其稳定。
b. 确保杠杆平衡装置的刻度清晰可见,以便准确读取测量结果。
c. 准备不同质量的物体,以便进行实验。
2. 实验一:a. 将一个质量较小的物体放在杠杆平衡装置的一侧,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b. 使用测量尺子测量该物体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c. 使用弹簧秤测量该物体的重力,并记录下来。
3. 实验二:a. 将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放在杠杆平衡装置的另一侧,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b. 使用测量尺子测量该物体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c. 使用弹簧秤测量该物体的重力,并记录下来。
4. 数据处理:a. 将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测量结果整理到实验记录表格中。
b. 计算每个物体的力矩,即物体的重力乘以与支点的距离。
c. 比较每个物体的力矩,观察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d. 分析实验结果,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以及相关的物理原理。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杠杆平衡装置的两侧物体的重力和力矩相等时,杠杆平衡条件得以满足。
2. 物体的重力和与支点的距离成正比,即重力越大或距离越远,力矩越大。
3. 在杠杆平衡条件下,力矩的总和为零,即左侧力矩之和等于右侧力矩之和。
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杠杆平衡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杠杆平衡的条件与物体的重力和与支点的距离密切相关。
当两侧物体的力矩相等时,杠杆平衡条件得以满足,杠杆保持平衡状态。
这是因为力矩的总和为零,即左侧力矩之和等于右侧力矩之和。
在实际生活中,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我们常见的剪刀、秋千等都是基于杠杆平衡原理设计的。
杠杆平衡的原理也被应用于工程领域,例如桥梁、吊车等结构的设计。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fab5ed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8.png)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引言:杠杆是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物理工具,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对杠杆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实验一:杠杆的基本原理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根坚固的木棍作为杠杆。
2. 在杠杆的中间位置放置一个支点。
3. 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放置不同重量的物体。
4. 观察杠杆是否保持平衡状态。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当两侧的物体重量相等时,杠杆保持平衡状态。
这是因为杠杆的平衡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
如果一侧的物体重量较大,可以通过调整另一侧的距离来实现平衡。
实验二:杠杆的力矩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杠杆的力矩,了解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根坚固的杠杆和一组不同质量的物体。
2. 将物体放置在杠杆的不同位置,并测量每个位置的力矩。
3. 计算每个位置的力矩,即力与力臂的乘积。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力矩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
力臂是指力作用点到支点的垂直距离。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杠杆的力矩原理,即在平衡状态下,力矩的总和为零。
实验三:杠杆的应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杠杆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如杠杆原理在建筑、机械和工程领域的应用。
实验步骤:1. 观察并研究一些实际应用中使用的杠杆装置,如剪刀、秋千、门铃等。
2. 分析这些装置是如何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其功能的。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杠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例如,剪刀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剪切功能,秋千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平衡和摆动,门铃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按下按钮后的响应等。
这些实际应用充分展示了杠杆的潜力和灵活性。
结论:通过对杠杆的实验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杠杆在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杠杆的创新实验报告(3篇)
![杠杆的创新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bc292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18.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杠杆作为简单机械之一,自古以来在物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传统杠杆实验通常采用等臂杠杆进行力的传递和平衡条件的探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机会对杠杆进行创新性的改造,以拓展其应用范围和实验效果。
本实验旨在通过创新设计,探索新型杠杆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目的1. 设计并制作一种新型杠杆,使其在传统杠杆的基础上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实用性。
2. 探究新型杠杆在不同力学条件下的工作特性。
3. 分析新型杠杆与传统杠杆在性能上的差异,总结其优缺点。
三、实验器材1. 钢管(作为杠杆杆身)2. 金属板(作为杠杆横梁)3. 螺丝和螺母(用于固定杠杆)4. 钩码(用于施加力)5.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6. 刻度尺(用于测量力臂)7. 计算器(用于数据处理)四、实验原理新型杠杆的设计基于杠杆平衡原理,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通过改变杠杆的形状、材料、尺寸等因素,可以实现对力的传递和分配的优化。
五、实验步骤1. 制作新型杠杆:将钢管加工成所需形状,金属板作为横梁,固定在钢管上。
2. 测试杠杆平衡条件:将钩码挂在杠杆的一端,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施加力,观察杠杆是否平衡。
3. 测量力臂:使用刻度尺测量钩码和弹簧测力计之间的距离,即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4. 改变力和力臂:分别改变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记录不同情况下的力和力臂。
5.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器,计算动力和阻力臂的乘积,分析杠杆平衡条件。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新型杠杆在传统杠杆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形状和材料,提高了杠杆的强度和稳定性。
2. 实验结果显示,新型杠杆在不同力学条件下均能保持良好的平衡性能。
3. 与传统杠杆相比,新型杠杆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灵活性:新型杠杆可以调整形状和尺寸,适应不同的实验需求。
- 精确性:新型杠杆的横梁设计使得力的传递更加精确,减少了误差。
- 稳定性:新型杠杆的结构设计提高了其稳定性,降低了实验过程中的摇晃。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观察报告(5篇范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观察报告(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866fbe0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2.png)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观察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观察报告《标杆》教学观课报告观察报告;小学科学《标杆》教学:通过对两堂小学科学课关于小组合作探究的。
一、观察起因;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二、观察策略;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三、观察结果;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一、观察起因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
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此,我着重的对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了观察。
二、观察策略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有关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记录。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结果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一)第一次课堂观察——《杠杆》1、小组规模:科学老师把全班分组,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
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洪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洪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杠杆的原理应用实验报告
![杠杆的原理应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6138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4.png)
杠杆的原理应用实验报告1. 引言杠杆是一种简单而重要的机械装置,它在多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本篇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材料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2. 实验目的•了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实际操作验证杠杆原理并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3. 材料和设备•杠杆装置•不同质量的物块•弹簧秤•水平桌面4. 实验步骤1.将杠杆装置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确保其固定稳定。
2.在杠杆的一端悬挂一个质量较小的物块,将另一端用弹簧秤固定。
3.测量悬挂物块与杠杆支点之间的距离,记录为L1。
4.测量弹簧秤所显示的重力,记录为F1。
5.移除原质量的物块,并悬挂一个质量较大的物块,使杠杆平衡。
6.测量悬挂物块与杠杆支点之间的距离,记录为L2。
7.测量弹簧秤所显示的重力,记录为F2。
8.重复步骤5-7,使用更大质量的物块,直到达到实验设定的最大质量。
9.将实验所得数据整理并记录。
5. 实验数据质量(kg) 距离L1(m)弹簧秤显示的重力F1(N)距离L2(m)弹簧秤显示的重力F2(N)0.1 0.2 1.1 0.6 0.5 0.2 0.2 2.2 0.6 1.0 0.3 0.2 3.3 0.6 1.5 0.4 0.2 4.4 0.6 2.00.5 0.2 5.5 0.6 2.56.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杠杆负荷与支持点距离的图表,以便更好地观察杠杆的原理。
根据图表可以观察到以下规律: * 质量增加时,位于支持点的物块距离减小。
* 弹簧秤显示的重力相应增加。
* 弹簧秤显示的重力与位于支持点的物块距离之间呈线性关系。
7.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杠杆原理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
* 杠杆可以用于平衡物体、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等应用。
* 物体质量的增加导致杠杆的平衡点向支持点靠近。
实验报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报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ec690d763231126edb1122.png)
初二物理第五章第二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实验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实验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2)在杠杆左端第二个格的位置挂3个钩码(1.5N),在右端挂上钩码,移动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再次平衡(3)记录并测量此时杠杆右端的阻力(F2)和阻力臂(L2)动力F1/N 动力臂L1/格阻力F2/N 阻力臂L2/格【分析与结论】分析上述表格中的数据,运用加减乘除运算,找出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你得出的结论是文字表述:字母表示:【思考与讨论】1.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
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
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为什么?。
122.如图13-1-14所示,此时杠杆平衡,若在右端钩码下加挂2个等重的钩码,左端钩码的位置应当向 移动 格,才能使杠杆重新平衡.3.如图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想使杠杆平衡,A 处钩码应挂A .1个B .2个C .3个D .6个4.如图14—4,O 是支点,在B 端挂一重物,为使杠杆平衡,要在A 端加一个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 1最小B.F3最小C.F 2最小D.一样大5. 如图1所示,O 为杠杆的支点,在杠杆的右端B 点挂一重物.MN 是以A 为圆心的弧形导轨,绳的一端系在杠杆的A 点,另一端E 可以在弧形导轨上自由滑动.当绳的E 端从导轨的一端N 点向另一端M 点滑动的过程中,杠杆始终水平,绳AE 对杠杆拉力的变化情况是( )A .先变大,后变小B .先变小,后变大C. 一直变小D.一直变大 【计算练习】1. 已知动力为200N,动力臂为0.8m ,阻力臂为0.2m ,求阻力是多少?2. 某人用一根轻质硬棒去撬动A 端一块重500N 的石头,已知支点O 距A 端作用线0.2m ,o点距人手作用线的距离为1m ,问人至少用多少N 的力才能撬起石头?3. 某人用一根轻质硬棒去撬动A 端一块重1000N 的石头,已知支点O 距A 端作用线0.2m ,某人用250N 的力就将石头撬起,问支点O 距人手作用线的距离是多少?A BO AF 2F 3F 1 图14—4 A3课堂练习1.图甲中O 是杠杆的支点,在图中画出F1的力臂1、(05武汉)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1)实验前出现图甲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 调(填“左”或“右”)A(2)实验过程中出现图乙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应将右边的钩码向(填“左”或“右”)移动 格。
初中物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答案)
![初中物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c7c26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3.png)
1 1..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两端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两端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状态。
(2)(2)如上图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杠杆的如上图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杠杆的a 处已挂着2个0.5N 的钩码,要使杠杆平衡,则应在杠杆的处,挂上个0.5N 的钩码。
2.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向)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选填“左”或“右”)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施加的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图乙装置通过多次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你认为他的结论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3)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个钩码重0.5N ,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_________N _________N _________N。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为使杠杆所受的重力通过,从而可以不考虑杠杆的重力对其转动的影响.(2)实验时,调节钩码的个数或位置,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3)在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在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动力臂==阻力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试验,获得了下列数据:动力F 1/N 动力臂L 1/cm 阻力F 2/N 阻力臂L 2/cm4 5 5 4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实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答:.4.4.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1)(1)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__ ____ ____ __;;(2)(2)如图所示,将质量为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 1的物体挂在刻度尺左边某一位置,向的物体挂在刻度尺左边某一位置,向__ __(__ __(__ __(选填“左”或“右”选填“左”或“右”选填“左”或“右”))移动刻度尺,直到刻度尺能够在支座上重新保持水平平衡.记录物体悬挂点到支座的距离l 1和刻度尺的和刻度尺的__ ____ ____ __到支到支座的距离l 2;(3)(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刻度尺的质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刻度尺的质量m =___ _(___ _(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表示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表示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表示)). 5.5.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1)如图甲,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如图甲,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如图甲,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 __(__ __(__ __(选填“左”或“右”选填“左”或“右”选填“左”或“右”))移动. (2)(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次数次数 动力F 1/N动力臂l 1/cm阻力F 2/N 阻力臂l 2/cm11.0 10 0.5 20 22.0 10 1.0 20 32.0204.010由此实验数据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由此实验数据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 ____ ____ __..(3)(3)小红调节好杠杆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小红调节好杠杆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 和阻力臂OB 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致?6.6.小轩同学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他将杠杆挂在支架上,结果发现杠杆左端向下倾斜。
杠杆的作用实验报告
![杠杆的作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7822c6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9.png)
杠杆的作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杠杆的作用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杠杆的作用,以及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杠杆对力量的放大作用,进一步深化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杠杆(长度为50厘米)2. 钳子3. 直尺4. 500克铅块5. 10克砝码6. 水平台秤三、实验步骤1. 将杠杆放在桌子上,调整平衡,确认两端的支点水平。
2. 用钳子夹住500克的铅块,将其挂在杠杆的左端支点。
3. 用直尺测量杠杆左端的距离为30厘米,右端的距离为20厘米,记录数据。
4. 用水平台秤分别测出左端支点受力和右端支点受力的数值,记录数据。
5. 将10克砝码悬挂在杠杆的右端支点上。
6. 用直尺测量杠杆左端的距离为15厘米,右端的距离为35厘米,记录数据。
7. 用水平台秤分别测出左端支点受力和右端支点受力的数值,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1. 第一组数据:左端距离30厘米,右端距离20厘米。
左端收到的力为1.5牛,右端收到的力为2.5牛。
2. 第二组数据:左端距离15厘米,右端距离35厘米。
左端收到的力为4牛,右端收到的力为1牛。
五、实验分析1.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第一组数据中,左端的距离较长,所受的力较小,而右端的距离较短,所受的力较大。
这符合杠杆原理,即支点到左端和右端的距离与所受的力量呈反比例关系。
2. 在第二组数据中,左端由于距离短,所以受到的力量较大,而右端由于距离长,所以所受力量较小。
同样符合杠杆原理。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杠杆的作用,以及了解了杠杆对力量的放大作用,更加深化了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七、实验意义杠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电子秤、开关等等,杠杆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这次实验,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杠杆原理,为未来学习科学及工程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01991fb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8.png)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引言:杠杆是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物理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杠杆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验证杠杆的科学原理。
实验一:平衡的杠杆实验目的:通过调整杠杆的两端的物体质量,观察杠杆是否能够保持平衡,并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杠杆,将其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 在杠杆的一端悬挂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如一个重物。
3. 在杠杆的另一端逐渐加挂质量较小的物体,直到杠杆保持平衡。
4. 记录下质量较大物体和质量较小物体的质量。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杠杆能够保持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端所受的力矩相等。
即质量乘以距离的乘积在杠杆的两端相等。
这一原理被称为杠杆平衡原理。
实验二:杠杆的力矩计算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质量物体在杠杆上的距离和力矩,验证力矩的计算公式。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杠杆,将其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 在杠杆的一端悬挂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如一个重物。
3. 在杠杆的另一端逐渐加挂质量较小的物体,直到杠杆保持平衡。
4. 测量质量较大物体和质量较小物体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5. 计算每个物体的力矩,即质量乘以距离的乘积。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力矩的计算公式为:力矩 = 质量× 距离。
实验中测得的力矩应该在杠杆的两端相等,验证了力矩的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实验三:杠杆的应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了解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和用途。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类型的杠杆,如一字杠、二字杠、三字杠等。
2. 分别观察不同类型杠杆的结构和特点。
3. 探究不同类型杠杆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如撬动物体、增加力的作用、平衡物体等。
实验结果和分析:杠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字杠常用于撬动物体,如拧开盖子;二字杠常用于增加力的作用,如使用扳手;三字杠常用于平衡物体,如天平。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单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356e9ac8d0d233d4b04e693f.png)
三、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13.4----5所示。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2、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这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的重量。
3、把支点右边的钩码中量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重量当作阻力F2;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F1、F2、L1、L2的数值填入表中。
4、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
实验次数
动力F1
动力臂L1
阻力F2
阻力臂L2
1
2
3
四、分析与论证:
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开始提出的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五、评估与交流:
1、在调节杠杆平衡时,如果杠杆右端向上倾斜,两端的螺母向什么方向调节?
2、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为什么在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使杠杆在倾斜位置平衡,有什么弊端?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单实验课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间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班级实验器材杠杆支架钩码细线刻度尺学生姓名一提出问题 Nhomakorabea实验课题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班级
实验器材
杠杆、支架、钩码、细线、刻度尺
学生姓名
实
验
歩
骤
一、提出问题: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杠杆能够平衡?
探究杠杆实验报告
![探究杠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deb3d8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d.png)
探究杠杆实验报告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
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在物理实验中,杠杆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力的作用规律。
本文将对杠杆实验进行探究,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 研究杠杆在平衡条件下的力的作用规律。
2. 掌握杠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实验器材:1. 杠杆2. 力计3. 物体(可以是不同质量的物体)实验步骤:1. 准备杠杆,将杠杆固定在桌上,并确保杠杆能够自由旋转。
2. 在杠杆的一端安装力计,称为"F1"。
3. 在力计的另一端挂上物体,称为"M"。
4. 在杠杆的另一侧,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支点位置,并在支点处安装力计,称为"F2"。
5. 仔细调整力计的位置,使杠杆保持平衡。
6. 记录"F1"的读数,即力计显示的数值。
7. 记录"F2"的读数,即力计显示的数值。
8. 更换不同质量的物体,重复步骤2-7。
9.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课上所学的知识。
实验原理:杠杆受到的作用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施加在杠杆上的力"F1",另一类是施加在支点处的力"F2"。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作用力和力臂的乘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应该相等。
让我们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个关系:F1 * R1 = F2 * R2其中,F1和F2分别是作用力的大小,R1和R2分别是力臂的长度。
在进行实验时,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来验证这个关系。
通过记录"F1"和"F2"的读数,我们可以计算出力臂R1和R2的比值。
如果"F1"和"F2"相等,那么R1和R2也应该相等,从而验证了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不同质量的物体对杠杆的影响。
《探究杠杆的平衡》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探究杠杆的平衡》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2bda85b0a0116c175f0e4838.png)
实验组别:___实验合作者: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目的:能够理解杠杆平衡状态的基本含义。
获得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实验器材:杠杆尺及支架实验盒、两盒钩码
作用在杠杆右侧的力为F2,F2=两个钩码,阻力臂L2为一格,F2×L2=2
3、改变钩码的位置和钩码的个数,再做一次实验
4、将支点左侧,距支点四个格处,挂3个钩码,试试看,在支点右边哪几个格,需要挂几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再次水平静止。
5、待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记录表格内,通过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步骤:
1、把杠杆安装在支架上,使其能灵活地绕支点转动,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静止。
2、先在支点左侧,一格处挂两个钩码,试一试需要在支点的右侧几格处挂几个钩码,能够使杠杆再一次水平静止,杠杆水平静止后,将实验所测数据填入实验记录的表格内,将作用在杠杆左边的力,作为动力F1,F2=两个钩码,动力臂L1为一格,F1×L1=2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知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杠杆有: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杠杆实验报告单
![杠杆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834aed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8.png)
杠杆实验报告单
《杠杆实验报告单》
实验日期:2022年10月15日
实验地点:XX大学实验室
实验目的:通过杠杆实验,探究杠杆的作用原理和应用。
实验材料:杠杆、测力计、物体
实验步骤:
1. 将杠杆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 在杠杆的一端放置一个物体。
3. 在另一端使用测力计测量所施加的力。
4. 记录下不同位置的力和杠杆的长度。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施加的力和杠杆的长度成反比时,杠杆的作用效果最好。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力矩的概念,即力矩等于力乘以力臂。
这一点对于理解杠
杆的作用原理很有帮助。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杠杆的作用原理和应用。
杠杆作为一种简单机械,可以通过施加力来实现对物体的移动或者举起。
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杠
杆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门锁、剪刀等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因此,对于杠
杆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杠杆的作用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对力矩的
认识。
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测量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杠杆的长度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和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为工程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5322c2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2.png)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报告1. 实验背景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杠杆,没错,就是那种看起来简单,却能让你感受到“力”的奥秘的家伙。
杠杆的原理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实际上它就像一个老朋友,随时在你身边,比如说用扳手拧螺母,或者在秋游的时候,找根棍子撬开一个大石头。
杠杆的平衡条件,就是要找到那个让两边力量恰好平衡的点,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哲学的味道?不过别担心,我们今天的实验就是为了让这些理论变得活灵活现!2. 实验准备2.1 材料准备好吧,首先我们得准备一些工具,别怕,咱们只需要一些简单的东西。
准备一根长木棒,最好是比较轻的,能找到的就行。
接着要有一个支点,找一个小木块或者瓶子都行,千万不要用你家那只老虎牌瓷器,哈哈!再准备一些小的重物,比如硬币、书本,或者什么可以加重的东西,随便来点就行。
2.2 实验步骤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实验了。
首先,把木棒放在支点上,确保它能摇摇晃晃,像个喝醉了的朋友一样,哈哈!然后,在木棒的一边放上重物,另一边则不放,看看它会不会倾斜。
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步,试试它的平衡感如何。
然后,慢慢在另一边加重物,直到两边平衡,记得仔细观察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有点耐心。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观察结果终于到了最刺激的时刻!在你加重物的时候,木棒会慢慢向一边倾斜,像在表演杂技一样。
不过,随着你不断地添加重物,终于有那么一瞬间,两边的力量达成了微妙的平衡,那一刻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真是太棒了!这时候,你可以开始记录这个重量,看看需要多少重物才能让杠杆保持平衡。
记得,万事开头难,找到那个平衡点可是需要一点智慧的!3.2 理论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看到杠杆的平衡条件其实是一个简单而又美妙的道理。
根据杠杆原理,力量和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一边加了重物,那另一边就得增加距离,才能保持平衡。
听起来有点抽象?其实就是让我们明白,有时候为了让事情更顺利,我们得做出一些调整,生活也是一样,有些时候,你得让步,才能找到和谐的状态。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922e2a9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9.png)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通过对杠杆的学习,了解杠杆的定义、种类和作用,探究不同长短杠杆的比较力和不同位置杠杆的力臂。
实验器材:杆状物、固定器、称量器、滑轮。
实验步骤:1. 首先,我们将固定器固定在长1.5米的杆子上,然后在距固定点50cm处悬挂重物,使杠杆保持平衡。
2. 接下来,我们用称量器测量悬挂重物的重量,然后把重物移至距离固定点25cm处,再次测量重量。
3.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杠杆的比较力,即输出力/输入力。
在这个实验中,输出力是重物的重量,输入力是我们用手施加在杠杆上的力。
4. 接着,我们试着移动固定点的位置,将其放在距离前一位置手臂的2/3处,重新悬挂重物,用同样的方法测量重量和比较力。
5. 最后,我们将短杆放在固定点上,悬挂重物,并测量重量和比较力。
实验结果:位置输入力(N)输出力(N)比较力50cm 20 20 125cm 20 40 233.33cm 20 30 1.5短杆 20 60 3实验结论:1.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随着杠杆长度的减小,比较力的增加。
2. 同时,不同位置的杠杆,比较力也有所不同。
当杠杆固定在2/3处时,比较力最大。
3. 对于不同长短的杠杆,比较力也有较大的差别。
我们发现,短杠杆的比较力最大。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杠杆的概念、种类和作用,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施力点的不同位置、杠杆的不同长度和形状对比较力产生的影响。
这对于我们今后理解和运用杠杆原理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科学实验是通过不断实践和验证来得到结论的过程。
小学科学《杠杆》 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4)
![小学科学《杠杆》 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4)](https://img.taocdn.com/s3/m/1fffbb1731126edb6e1a1019.png)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杠杆》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杠杆尺(支架)、钩码、镊子、夹子、剪子、、等工具、教学课件、实验记录表、。
2、学生准备:钳子、剪子、起钉锤、开瓶器、等。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既聪明又热情,告诉老师是不是?生:是。
师:好,考验同学们的时刻到了,上班前老师想喝一杯奶粉,可是盒盖儿怎么也打不开了,这不我把它带来了,看看哪位热心的同学能来帮帮老师?(同学们纷纷举手)看来同学们真是够热情的,个个都喜欢助人为乐.。
叫一个同学上台帮忙,这位同学空手宁盖子,可是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打开,哪位同学有好办法?(同时举起手中的筷子,老师这里只有一根筷子,看是否用得上。
)一个同学提醒用筷子撬开。
果然很轻松将盖子打开了。
(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同学们,你们太棒了,碰到问题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在刚才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使用了一种简单的机械——杠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板书课题:杠杆)杠杆一开始其实就是一根棍子,请看图中的工人师傅在干什么呢?(生答:撬石头)老师强调说完整话(工人师傅在用棍子撬石头)2、点出杠杆概念: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成为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
(播放课件:工人撬石头示意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使用杠杆时有哪几个着力点?(学生上台指出)课件显示三点,(正是刚才这位同学指出的三点),其中起支撑作用的这一点叫做支点,杠杆的两端能绕支点转动;承受重物的这一点叫做重点;手对杠杆用力的这一点叫做力点。
同学们记住了吗?3、分析生活中杠杆类工具上的三点。
生:记住了。
师:那好,老师来考考大家,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课件出示):这是刚才同学用棍子撬盒盖儿的情景图,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着力点吗?(真是火眼金睛,找的真准)(二)探究活动1、猜想杠杆的作用。
师谈话: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杠杆,刚才我们还用杠杆很轻松地撬开盒盖儿,你认为使用杠杆有什么作用?生:使用杠杆省力。
实验报告_杠杆的实验
![实验报告_杠杆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e628913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8.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 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放大力的作用,实现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三、实验器材1. 杠杆(含支架)2. 钩码盒3. 弹簧测力计4. 细线5. 刻度尺6. 记录纸四、实验步骤1. 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2. 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的钩码,使杠杆平衡。
假设左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
3. 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将F1、L1、F2、L2的数值填入表格中。
4. 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记录数据。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动力F1 (N) | 动力臂L1 (m) | 阻力F2 (N) | 阻力臂L2 (m)------- | -------- | -------- | -------- | --------1 | 2.0 | 0.5 | 1.0 | 0.32 | 3.0 | 0.6 | 1.5 | 0.43 | 4.0 | 0.7 | 2.0 | 0.5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动力F1与动力臂L1的乘积等于阻力F2与阻力臂L2的乘积,即F1×L1 =F2×L2。
2. 当动力臂L1大于阻力臂L2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动力F1小于阻力F2。
3. 当动力臂L1小于阻力臂L2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动力F1大于阻力F2。
七、实验误差分析1. 实验过程中,由于杠杆支架、钩码、细线等器材的重量和摩擦力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
2. 在读取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的数值时,可能存在读数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结论
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是省力杠杆 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是费力杠杆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 杆
家乐园小学科学分组 )
组长(
)任课老师(
)
2
实验名称
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目的 通过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 杠杆尺、钩码
我的猜测 杠杆是否省力跟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过程
1.将杠杆 尺调节到 平衡状态 后,首先 让学生在 杠杆尺左 边的第二 个孔上挂 两个钩 码,试一 试分别在 杠杆尺右 边的第 一、二、 三、四个 孔上挂上 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 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