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人教第二册: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进程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进程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 城镇地区集聚 和乡村地区转变为
城镇地区 的过程。
(3)说出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答案: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4)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阅读教材第32~33页图文内容,理解城镇化的意义。 (1)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
一、城镇化的意义 2000—2010年城镇化进程变慢
(1)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
|教材初探|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特点是
()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
答城案市:人(1口)B占(2总)D人口的比例1增.加阅读教材第31页图文内容,认识城镇化。
B.英国
C.德国
D.中国
(2)目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阶段的突出特点包括 ( )
①交通拥堵
②环境改善
③逆城镇化明显
④郊区城镇化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1950—2000年英国 信息1 城镇化水平下降
推断结论 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
高,70%以上
趋缓 ,甚至
停滞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 、
住房紧张、环挤境恶


城镇化地域向农村推进,
逆城镇化等
|迁移应用| 结合教材图2.22、图2.23,说明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 答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总体速度较快;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特点? 答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镇户籍管理政 策有所放宽。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全面 展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镇户籍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第二节 城镇化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第二节 城镇化

第二节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最重要指标)(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判断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 )2.城镇化可促进区域的发展,但区域发展对城镇化没有影响。

( ×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2.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分三个阶段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思考在城镇化发展的后期,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向乡村地区回流说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倒退,这种说法对吗?答案不对。

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向乡村地区回流的现象称为逆城镇化,虽然逆城镇化阶段人口向市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镇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1)原因: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

(2)主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1)原因: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2)主要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3.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差异(1)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曾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2)发展中国家:①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

②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判断1.城镇环境问题是城镇化的必然产物。

( × )2.有人戏称北京为“首堵”,其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2020新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二节 城镇化

(2020新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二节 城镇化

[素养落实]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 准化数值。下图为 1965~2015 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及某国城镇 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 1~2 题。
1.该国 1965~1975 年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
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镇问题突出
2.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差异 பைடு நூலகம்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起步 时间
早晚 原因
快慢
目前 速度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工业化早 慢
城镇化已发展到成 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晚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民族独立,经济迅速 发展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高 低

低且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
[知识生成] 1.城镇化的含义及动力 城镇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城镇化可从 内涵、标志和动力机制等方面理解。 (1)内涵
(2)标志
(3)动力机制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 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 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城镇化意义 (1)促进区域 经济 增长。 (2)提高 资源 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表现 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__S_”__形_ 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中期阶段 城镇化推进很_快___,城区出现了城镇化问题 城镇化水平较_高__,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第1课时)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 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 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
第(3)题,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所以控制人口 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
课堂练习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 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1)~(2)题。
新课讲授
一、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与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镇是区域的中心, 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能带动区 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具体表现为:
新课讲授 3、城镇化意义
一、城镇化的意义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2.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活动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思路点拨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较大,决定 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
2.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第三产 业比重大。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巡警车至事故地
点是否通畅,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
在交通堵塞,又该怎么办?
使用遥感技术可以判定警车行驶路线是否畅通。 如果遇到严重交通拥堵,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变更路线,或者安排距离事故地点较近,且不经 过严重交通拥堵线路的警车前往。
活动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
(1)南宁市的“握手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第二节城镇化 (9)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6)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1)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分布: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的功能区(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

(3)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

(4)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香港⎩⎨⎧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远离商业区和住宅区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 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交通便捷程度②距离城镇中心远近(2)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城镇功能分区≠城镇用地城镇功能分区和城镇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知识点总结: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城镇化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3.城镇化过程城镇化初期→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1)城镇化初期: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聚,乡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的现象。

(2)郊区城镇化:由于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所以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或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规模扩大的现象。

(3)逆城镇化:由于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加上城中心居住环境相对变差,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4)再城镇化:城镇中心区产业结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后,人口迁回市区的现象。

(5)其他城市化现象①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如巴西、阿根廷。

②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过剩,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城镇化的阶段和特点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加快,同时城区发展问题也相继出现。

(新教材)2020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

(新教材)2020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

问题
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
问题
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7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
发新区
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晚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低且发展不平衡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
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 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化水平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10
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11
郊区城市化: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 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 所示。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 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25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素养凝练
26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 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
问题
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

第二节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①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②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城镇化的意义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进程(1)18 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化水平极低。

(2)18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世界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3)20 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城镇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城镇社会问题突出许多城镇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推力和拉力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镇的因素。

如下图所示:注意:乡村并非只有推力,城镇也并不是只有拉力。

2.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比例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2-2.1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第1课时)》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2-2.1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第1课时)》课件
城镇化
• 高一地理 人教版 必修二
一.城镇化的概念
“化”作何解? 变化过程
什么样的变化过程? 城镇数量增加 城镇规模扩大(人、地)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经济的变化
二.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二.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四.活动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水平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表现
简单观察数据大小, 笼统联系经济发展
能够细致观察数据的 阶段变化,联系不同 产业发展分析城镇化 的发展
能够细致观察数据的 阶段变化,综合各要 素分析城镇化的发展
样例
城镇化水平上升,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1996年以后加速发展。原因是改革开 放后工业化进程加快,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1996年城镇化 水平达到30%,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
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发展, 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也带动城镇服务业的发展, 进而吸引更多人口进入城镇。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快, 城镇化随之加快;199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进入城镇化 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 高于发展中国家
人口超过100万 的城市数量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60 62 52
1980 2050(预计) 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占有比

103
153
例增加
119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

工业革命以后,城镇化逐渐成为全球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集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于一体的城镇,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讲述回答了城镇的五个问题: 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的意义有哪些?城镇化的进程是怎样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面对城市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获取城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城镇化的含义入手,进而讲述城镇化的意义,接下来讲述了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然后分析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最后讲述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管理城市。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标题。

为了让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第二、三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第二、四个标题内容里安排了探究活动,教材最后设计了“自学窗”,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的意义。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及其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组织学生开展对学校所在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区域城镇化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

2.2城镇化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2城镇化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活动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
1. 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 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 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2. 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 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一 种地理信息技术?
3. 110 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 事故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 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 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污染
No Image
城镇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 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 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2. 社会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 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2. 城镇化意义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成音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人口增长
18世纪中叶前:城镇人口比例为2% 1900年:城镇人口比例达到13.3% 2016年: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4.3%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答: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吸收大量农村劳动 力进入城镇,也带动城镇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人口进入城镇。20世纪90年代, 我国经济增长快,城镇化随之加快;199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
城镇化 区域性质不同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二章 第二节 城 镇 化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二章 第二节 城 镇 化

第二节城镇化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知识导图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通过探究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认识城镇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联系人类活动(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人类如何使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探究城镇化问题及防治措施,提高地理实践力。

一、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①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②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城镇化的意义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进程(1)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化水平极低。

(2)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世界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3)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速度加快原因城镇化已推进到后期成熟的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快城镇化水平高低高低原因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城镇化进程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城镇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2章 乡村和城镇 第2节 城镇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2章 乡村和城镇 第2节 城镇化

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但乡
村人口基数大
完善
3.城镇化进程“S”形曲线
阶段
图 城镇化特点 示 水平 发展特点
初期阶段A 较低 发展较慢 推进很快,城区出现了
中期阶段B 较高 很多城镇化问题
城镇人口比例增长趋 后期阶段C 较高 缓甚至停滞
【思考感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人口从大城市向 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这是城市衰败的表现吗? 提示:该现象不是城市衰败的表现,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 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居民点、小城镇基础 设施的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 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居民点或小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归纳提升] 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2.城镇化的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早

时间
目前 速度
原因 工业化早 快慢 慢
原因 城பைடு நூலகம்化已发展到后期阶段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 济迅速发展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 水平
原因
利用效率 率
改善城乡 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
居住环境 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 社会和谐
为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 渐趋同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8 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 18 世纪中叶开始: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1.概况 19 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 70%,城镇人口增加了 340% 20 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镇化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01城镇地区集聚和□02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也称城市化。

2.主要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与工业化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03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1)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04相互促进的。

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05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06城镇化进程。

(2)意义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1.判断正误。

(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B.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例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例答案 A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吗?提示不一定。

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人口比例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例也可能降低,城镇化水平也会降低。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1.判断正误。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答案 C解析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2.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04早,城镇化水平□05高。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06晚,城镇化处于□07较低水平。

3.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3.城镇化速度最快的阶段是不是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时期?提示不是。

城镇化中期阶段速度最快,城镇化后期阶段水平最高。

任务探究城镇化的意义材料一下表为江苏城镇化基本信息表。

材料二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城镇化过程中,江苏城镇会发生哪些变化?(2)苏南五市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________;衡量指标是________。

(3)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哪些?[成果展示](1)城镇人口增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规模扩大等。

(2)南京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促进江苏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趋同。

1.城镇化的标志2.城镇化的意义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09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10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下图所示:下图为2005~2013年拉萨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变化图(数值越大,城镇经济水平越高)。

读图,完成(1)~(2)题。

(1)推动拉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A.社会经济发展B.就业机会增多C.城乡差距缩小D.城市环境美化(2)2008年以来这一指数的变化带来的意义有()①产业结构优化②乡村对外开放程度降低③就业机会增加④地价变得低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科学思维城镇化的标志和意义的分析方法第(1)题,据材料可知,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数值越大,城市经济水平越高。

推动拉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

第(2)题,读图可知,2008年以来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以上升为主,这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机会增加。

[答案](1)A(2)A提升运用能力读广东省城镇体系演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a、b、c三图,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A.a—b—c B.b—c—aC.c—a—b D.b—a—c答案 D解析一般而言,城镇发展都是城市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a、b、c 三图中,b图中城镇数量最少,c图中城镇数量最多,故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b—a—c,D项正确。

2.图中显示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是()①城镇人口增多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③城镇数量增多④城镇空间规模扩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解析图中不能显示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但可以清晰显示城镇数量(个数)及城市用地规模(圆圈大小)的变化。

任务探究世界城镇化进程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和英国城镇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比较现阶段中、英两国城镇化特点的差异。

(2)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原因。

(3)分析英国出现逆城镇化的主要原因。

[成果展示](1)中国城镇化水平低,速度快;英国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甚至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

(2)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城镇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农村人口落户城市的限制等。

(3)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3.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4.过度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1)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2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24发展中国家比较明显,尤其在南美洲(如巴西、阿根廷)特别明显。

(2)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25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

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读我国某地城镇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1)~(2)题。

(1)阶段Ⅰ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逆城镇化阶段D.再城镇化阶段(2)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D.轨道交通的发展科学思维城镇化进程的判断方法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地城市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第(2)题,由图可知,阶段Ⅱ出现城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逆城镇化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引起的。

[答案](1)B(2)C提升运用能力读下表,完成1~2题。

地区城镇人口/万人乡村人口/万人甲165 347乙264 396丙512 173丁385 411A.甲B.乙C.丙D.丁答案 D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地区总人口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和。

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可知,丁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

2.与甲地区城镇化特征最为相似的地区是()A.东非B.西欧C.东亚D.北美答案 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甲地区城镇化水平约为32%,城镇化水平低。

教材活动巧点拨[教材第37页活动]思路点拨 1.结合图文材料,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可从城镇化速度、水平和城镇化的地区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

成因可从国家政策、工业化进程、区域经济水平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较大,决定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

成果展示 1.城镇化特点: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

成因: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化,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城镇化带动作用明显。

2.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大。

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结合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人口资料,计算本省的城镇化率。

2.结合本省相关资料,统计所在地区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水平的变化。

3.分析所在地区城镇化的作用。

4.对比所在地区与中国城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展示与评价略。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目要求)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

读表,回答1~2题。

1.表中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标志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 B解析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带来的影响可能是()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②乡村居民收入减少③加快乡村人口迁移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城镇发展,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加快乡村人口迁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美国的城镇化进程体现了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读美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回答3~5题。

3.美国()A.城镇发展得益于农业立国政策B.城镇化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C.近代,大城市吸引力更加明显D.人口均匀分布在各等级城镇答案 C解析美国城镇发展得益于工业的发展,A项错误;由图可知,在1830年之前,美国的城镇化速度较慢,B项错误;近代,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城镇与乡村的差距逐渐增大,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吸引力更加明显,C项正确;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D项错误。

4.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

按照规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A.城镇化将维持在现有水平B.城镇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C.城镇人口持续向农村回流D.大城市环境压力明显减轻答案 B解析我国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是主要趋势,从而导致城市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

5.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该决策的意义有()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②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答案 B解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主要是为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因此①②⑤正确,故选B项。

下图为1800~201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国际比较图。

读图,完成6~8题。

6.2015年,我国()A.城镇化刚刚起步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镇化开始衰退D.呈现快速逆城镇化答案 B解析图中显示,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仍较低,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城镇化速度很快,说明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