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货币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特点 : (1)信用主体是国家 (2)债务凭证风险小,流动性高,收益低 (3)利息从国家税收支出 (4)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 3、作用 : 第一,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 第二,弥补财政赤字。 第三,调节国民经济与货币供给。
四、民间信用 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及个人之间 所发生的信用关系。 特征 :非正规性、自发性、 高利性、风险性 与一国/地区的正式金融服务程度成反比 民间信用案例:温州地区的“地下资本”和 “灰色金融”
五、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 构以生活资料为对象向消费者个人提供 的,用于生活消费目的的信用。 1、特点(授信对象与目的) 对象 :债务人是消费者,对象主要为耐用 消费品 目的:满足和扩大消费者消费资料的需求 2、形式: (1)分期付款 (2)消费贷款 (3)信用卡 :Visa Card , Master Card
(1)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票面金额 例:某种债券票面金额为100元,10年 还本,每年利息为6元 。 则名义收益率 =6/100=6%
(2)实际收益率=实际收益(票面利息收益+本 金损益)/市价 例:500元面额债券每年利息收入60元(如每年 支付),2000年1月1日发行,投资者A按面值 购入,A于2003年1月1日转卖给B公司,价格 是490元,B持有至到期日2005年1月1日。 对B:每年的本金盈利=(500-490)/2=5元 则实际收益率=(60+5)/490=13.265% (3)当期收益率=票面收益/市价 上例中,当期收益率=60/490=12.245% 对A:名义收益率=60/500=12%
(一)特征
流动性 流动性 流动性:指信用工具 迅速变为货币而不致 遭受损失的能力。
流动性和偿还性成反比; 流动性和债务人的信用能 力成正比
(一)特征
风险性 风险性:是指投入的 本金和利息收入遭到 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种类: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购买力风险 流动性风险
(一)特征
收益性 收益率有三种表示方 法: 名义收益率; 实际收益率; 当期收益率
3、分类 (1)按接受贷款的对象 :买方信贷和卖 方信贷 (2)按贷款用途:住宅信用、耐用消费品 信用 4、作用 积极:超前享受;刺激生产 消极:信用膨胀、物价上涨、债务负担
小案例: “现贷派”——无担保无抵押个人
贷款产品
六、国际信用
口
信
贷
国
出
际 债 券
其他
国际贷款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三节 信用工具
(二)分类
种类划分
发行者性质
可接受程度
偿还期长短
直接
间接
无限
有限
短期
长期
不定期
二、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
(一)债券(Bond) 表明债券债务关系, 证明债权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 收回本金权利的债权资本证券。 (二)股票(Stock) 债券与股票的比较: 1、投资者身份不同 案例:谁是真正的主人? 2、偿还方式不同 3、收益的性质不同
二、信用的本质与特征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 为。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信用的四个基本特征: (1)暂时性 (2)偿还性 (3)收益性 (4)风险性
三、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 1.商品交换的发展。 2.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 (二)早期的信用形式:高利贷信用 驴打滚 羊羔息 坐地抽一 当铺 1、产生的历史条件 : (1)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2)货币已经出现 (3)商业已经从其他部门中分离出来
(二)早期的信用形式:高利贷信用
2、特点: (1)极高的利率 (2)非生产性 (3)资本来源主要是自由资本 (4)贷款范围和数量极为有限
(三)资本主义信用
1、重要对象:借贷资本(拥有货币的资本 家为获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 用的货币资本。) 2、借贷资本的特点: (1)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2)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产业资本 :G——W……P……W’——G’ 商业资本 :G——W——G’
借贷资本 :G——G’ (表面) G—G—W……P……W’—G’ —G’’(实质)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转让形式 (4)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价格形式
(四)社会主义信用
市场经济=信用经济
四、信用的类型
1、以信用的主动者划分 :商业信用、银 行信用、国家信用 2、以信用对象物划分 :生产信用、流通 信用、消费信用 3、以信用的期限划分 :长期信用、中期 信用、短期信用和不定期信用 4、以信用关系的载体划分 :口头信用、 书面信用和挂帐信用
五、信用的运行
政府 赤字 盈
金融机
倾向消费 家庭 倾向储蓄
投资 企 积累
第二节 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交易 时,以延期支付或预付形式提供的信 用。 1、特点: 第一,商业信用有特定的借贷对象。 第二,商业信用有特定的主体。 第三,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状态一致。 2、局限性: (1)授信规模的局限性 (2)授信方向的局限性
2、欧洲模式——公共信用信贷系统 (1)政府建立全国数据库 (2)信息来源和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 (3)中央银行承担主要的监管职能 3、日本模式——会员制信用系统 (1)会员制信用为主,商业信用为辅 (2)法律建设
(四)支票(Check) 1、定义:由存款户签发,要求银行从其 活期存款帐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指定人 的凭证。 2、种类:支票分为现金支票和转帐支 票。 3、流通转让:背书 (类似商业票据)
4、票据(包括商业票据和支票) 的经济功能
(1)信用功能 (2)支付功能 (3)结算功能 (4)汇兑功能 (5)融资功能
(五)信用卡(Credit Card) 1、美国:Visa卡, Master卡 2、中国:中国银行的长城国际信用卡 (真正的贷记卡)
发卡机构 特约商户 持卡人
(六)信用证 1、业务流程 买方申请 银行接受 银行审核卖方的 货运单据是否合格(与信用证相符) 银行向卖方或其指定人付款 买方付款 给银行 银行 2、好处
商业承兑汇票票样
银行承兑汇票票样
(2)汇票(Draft) :债权人向债务人发 出的支付命令书。必须承兑才有效。 银行汇票:银行作为债权人开立汇票
银行汇票票样 (尚未承兑)
(三)商业票据(Bill) 3、流通转让:背书 出票人 持票人(背书人、第二债务 人) 被背书人 债务人付款
银行承兑汇票转让背书
(三)商业票据(Bill) 1、定义:以信用方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 用以保证自己权益的一种债务凭证。 2、种类 (1)本票(Promissory Note) :由债 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支付承诺书,承诺 在约定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 不需承兑。
(2)汇票(Draft) :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支 付命令书。必须承兑才有效。 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 票):企业作为债权人开立汇票
西方的信用文化
信用(Credit)来自拉丁文(Credo),意思为 “我给予信任”或”相信、信任、声誉”。 “不讲信用就是和自己的钱过不去” ——基于现代商业利益的理解 案例:美国安然事件 国产奶粉的信用危机
一、信用的概念
广义:市场主体由于在市场交易中因严 格履行承诺而赢得其他市场主体对自己 的充分信任。 狭义: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四大要素:(1)信用关系 (2)信用标的 (3)信用载体 (4)信用条件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一节 信用概述
市场经济的两个支撑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源头: 中西方信用文化比较
中国的信用文化
伦理上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诚实守信”、“遵守诺言” 经济上 基于“信任”的债权债务关系 信用与金融的关系 信任(Trust)→信用(Credit) →金融(Finance Intermediation)
(3)信用工具的局限性 (4)信用期限的局限性 (5)信用管理的局限性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及某些非银行金融机 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1、特点(与商业信用相比): (1)间接性 (2)周转性 (3)广泛性
2、作用: (1)促进资源的再分配 (2)创造信用货币 (3)调节货币流通 (4)调节国民经济 三、国家信用(政府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政府)为债务人 筹措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1、种类 国库券、公债 、专项债券、银行透支
一、信用工具的特征与分类
偿还性 收益性
风险性 流动性
(一)特征
偿还性 偿还性 绝对偿还期与相对偿还期 绝对偿还期:以信用工具 发行日开始计算的偿还期 相对偿还期:以发行后某 个时点开始计算的偿还期
两种极端: 钞票和活期存款:偿还期 为零 股票和永久性公债:偿还 期为无限
举例:1995年发行,2010 年到期的公债,投资者于 2000年购入,他关心相对 偿还期,即10年;发行者 关心绝对偿还期,即15 年。
好处 出口商 进口商
第四节 信用与经济
一、 信用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
1.信用的调剂职能 2.信用的分配职能 3.信用的流通职能 4.信用的财富职能
二、信用的作用
1.信用可增加消费促进就业 2.信用可促进资本的形成。 3.信用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小资料
三、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模式的 发展现状和特点
1、美国模式——民营信用模式 (1)市场化运作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2)发达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3)完整的相关法律体系 (4)信息的来源、使用范围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