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科学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城镇化率、城镇规模结构、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和城市创新能力五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城镇化率是评价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城镇化率反映了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直观指标。

城镇化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城镇化率的衡量可以综合考虑城市人口数量、户籍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数量等因素。

其次,城镇规模结构是评价城乡发展差距和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

城镇规模结构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对于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规模结构可以通过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面积等指标来反映。

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能够推动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第三,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支出、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考虑。

合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强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打破户籍制度的障碍等,都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城市的人居环境可以从空气质量、水质水量、噪音污染、交通拥堵、绿地面积等方面进行考虑。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五,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评价城市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要素配置等方面进行考虑。

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够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城镇化率、城镇规模结构、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和城市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科学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正指标
正指 标
农 村居 民家庭平 均每人现 金消 费支出 城 镇居 民家庭平 均每人 现金消 费支出
生态 系统

兀 兀
( 万吨 ) 万吨/ k m
正指 标 正指 标
正指 标 逆指 标
般 工业废 物综合 利用量
各地 区单位面 积二氧化 硫排放 量
地 区农村居 民人均 住房面 积
引 言
在经济系统 中 , 地 区生 产总值反映 了地 区经济结构 , 地
区人均财政收入能够反 映地 区的经济效益 ,全社会 固定 资产 投资能够反映地 区经济 的潜 力水平 ;当然 ,经济发展也离不 开创新 ,系统创新能 力是指 将知识技术转化为新产 品 、新 工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 是一个复杂 的系统 工程问题 , 需 要采
2 0 1 3 年6 月 总 第5 O 期
现代 工业 经济 和信 息化
Mo d e r n I n d u s t r i a l E c o n o my a n d I n f o r ma t i o n i z a t i o n J u n e ,2 0 1 3
资源 系统 人均水 资源拥有 量 单位 地区生 产总值 能源消 耗 地 区湿地面 积
平方 米/ 人
立方米/ 人 吨标准 煤, 万 元 千公 顷
正 指标
正指 标 逆指 标 正 指标
本文 主要 采用 我 国3 1个 省市 自治 区的经 济 、社会 、生 态 、资源之 问的协调发展关系 ,来研究 中国区域 协调 发展 , 并对其进行评价 ,比较 研究。 2 . 1 数据标准化处理
2 区域 协调 发展评价及其分析
—— 萌专利授权量

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中国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评价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根据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首先,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开始着眼于经济因素。

在早期的研究中,经济发展水平被认为是评价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城乡发展差距、农村贫困等问题,逐渐意识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

因此,研究者开始将农村经济发展指标纳入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如农民收入、农业增加值等。

其次,社会因素也成为评价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指标。

城乡发展不平衡、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使得社会因素的研究成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重点。

社会因素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指标的考量。

例如,教育因素可以通过评估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覆盖率来评价;医疗因素可以通过评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健康知识普及情况等来评价。

第三,生态因素成为城乡一体化评价的重要内容。

城市化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而农村的发展也不应该牺牲环境质量。

因此,生态环境因素成为评价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评估绿化覆盖率、水质情况、农田耕地保护情况等来评价城乡生态环境的良好程度。

此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是城乡一体化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平衡是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障碍,因此,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指标逐渐被纳入城乡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中,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参考依据。

现代流通业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基于中国30个省际数据的比较分析

现代流通业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基于中国30个省际数据的比较分析

现代流通业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基于中国30个省际数据的比较分析孙金秀【摘要】提高现代流通业的效率,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乡一体、竞争有序、统一开放、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有利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益.文章首先从投入、产出方面构建了现代流通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我国30个省市流通数据,运用GRA-DEA(灰色关联-数据包络)混合模型对我国现代流通业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业从业人员、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货运量、公路里程、铁路里程、R&D经费是现代流通业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2010-2012年我国现代流通业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规模效率逐年上升;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现代流通业的投入产出结构相对合理,已达到效率最优状态,辽宁、浙江等省市流通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最优组合,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期刊名称】《商业经济与管理》【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8页(P14-21)【关键词】现代流通业;GRA-DEA混合模型;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作者】孙金秀【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 312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7效率低下一直是困扰我国现代流通业健康发展的顽症。

提高现代流通业的效率,有助于改变我国现代流通业长期存在的企业多、规模小、效益差、秩序乱的现状,增强我国现代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乡一体、竞争有序、统一开放、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如何科学的重新审视和准确估计现代流通业的效率,已成为推进流通业改革发展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现代流通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RA-DEA(灰色关联—数据包络)混合模型对我国流通业效率进行定量分析,系统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我国流通业发展状况,并对流通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 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包括交通、通讯、水利、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公路密度、铁路覆盖率、移动网络覆盖率、自来水普及率、电力供应稳定性等。

2. 劳动力就业和收入指标
包括城乡劳动力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反映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及就业情况。

3. 基本公共服务指标
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情况,如卫生院数量、学校数量、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社保覆盖率等。

4. 环境保护指标
包括水、土、气、噪声等方面的环境保护情况,如PM2.5浓度、废水排放量、生活垃圾处理率等。

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指标
包括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健康水平、居住条件等指标,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和质量。

6. 城乡交流和融合指标
包括城乡人口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等指标,反映城乡交流和融合程度。

7. 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指标
包括土地利用效率、城乡规划一致性、城市规划体系的完备性、拆迁和重建的公正性等,反映城乡土地利用和规划状况。

8.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指标
包括科研投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城乡间技术和产业的差距和发展水平。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者:颜芳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3期摘要:以城乡差异为着眼点,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等四个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以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北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测度,并提出促进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149-04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之间被隔离,形成了现代发达的城市与传统落后的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这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而且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存和发展环境如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越来越大。

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是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一个地区要制定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重点,就需要一套科学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地区城乡一体化程度有个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选择原则1.科学性原则。

指标设置必须能够反映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并能全面反映城乡之间在空间、经济、社会、生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诸方面的特征和水平。

应多角度、多方面选择评价指标,以保证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可行性原则。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全方位动态变化过程,既有可以量化的转变,又有无形的转变,建立指标体系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指标的选取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尽量选取既有可比性又可以量化的指标,便于比较和应用。

就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就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就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就地城镇化是指在原有农村地区基础上实施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科学评价就地城镇化的效果和成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下面我将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一些评价指标。

首先,在经济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价。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比较就地城镇化前后的GDP增长速度,可以评价就地城镇化的经济效果。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衡量从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移的劳动力比例。

较高的转移率意味着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得到了更好的转移,并且加入了城镇的产业链。

三是农村收入水平,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工工资水平等。

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在社会方面,以下几个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就地城镇化的效果。

一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包括道路、电力、教育、医疗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普及程度。

就地城镇化应该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二是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包括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

通过比较就地城镇化前后的教育和医疗水平,能够评价政策的成效。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率和福利待遇。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获得感和幸福感。

另外,在生态环境方面,以下几个指标可以用于评价就地城镇化的效果。

一是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包括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方面的抽样调查。

通过比较就地城镇化前后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评价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

二是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包括土地利用率和能源利用率等。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最后,在政府治理方面,以下几个指标可以用于评价就地城镇化的效果。

一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包括是否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透明的决策程序做出决策。

二是政府执法的公平程度,指政府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公平性。

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山东省为例

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山东省为例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 目《 以工业北 、 城镇化促进山东省城 乡互动发展研究》 0 CG 3 ) (8 J J9 的阶段性成果 。 [ 作者简介 ] 周新秀 , , 女 山东垦利人 , 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讲师 , 方向: 研究 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管理 ; 刘岩 , , 男 山东兖州人 , 山东财政学 院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规制经济学。
态环境五方面在 内的城 乡融合指标体 系, 用网络层 次分析 法对城 乡融合指 数进行科 学计 算, 以山 东省各地 市的 运 并
城 乡发展 为实证研 究, 出推进城 乡融合 的政策建议。 提
[ 关键词] 乡融合 ; 城 网络层 次分析法 ; 指标体 系 [ 中图分 类号] 2 13 F9 .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8—27 ( 00 0 — 07— 3 10 60 2 1 ) 1 0 8 0
8 7
进行 足够大 的幂次 运算 , 运算 过程 十 分复 杂 , 本文 采 用 网 络 层 次 分 析 法 即 A P( h nl i N tok N T eA a t e r yc w Poes 方 法 , 用 SprD c i . rcs) 利 ue eio 1 6软 件 中 sn St at 1 y的
[ 收稿 日 ] 0 9— 2 2 期 20 1 — 2
床位数和人均保费收入 ; 空间融合选取建成 区面积 比例 、 公路路网密度和建制市镇 密度三个具体指标 进行测 度 ; 生态 环 境 融 合 选 取 自来 水 受 益 村 占总 村 数 比和环保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两个具体指标。 传 统 的 A P方 法 确 定 指 标 权 重 需 要 对 超 矩 阵 N
表1

区域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了解和评估区域城市的竞争力对于城市的规划、发展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城市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和能力。

从经济角度看,城市竞争力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合理性、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社会方面则包括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社会治安等;环境方面涉及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等;文化方面包含文化底蕴、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等。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构建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

2、系统性原则要全面考虑城市竞争力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和单一,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指标系统。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应具有明确的定义和数据获取渠道,便于实际操作和量化分析。

4、动态性原则城市竞争力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指标体系应能够及时反映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5、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和计算方法应在不同城市之间具有可比性,以便进行横向对比和分析。

三、经济竞争力评估指标1、经济总量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 GDP 等,反映城市的经济规模和总体发展水平。

2、经济增长速度通过 GDP 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

3、产业结构考察三次产业的比重,以及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

4、财政收入反映城市的财政实力和公共服务提供能力。

5、固定资产投资体现城市的投资规模和发展潜力。

6、居民收入水平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反映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7、企业竞争力包括企业数量、规模、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指标。

四、社会竞争力评估指标1、教育水平如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教育经费投入等。

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_框架、指标与方法

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_框架、指标与方法

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_框架、指标与方法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框架、指标与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过程中村镇建设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挑战。

为了科学评价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来量化和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本文将探讨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框架、指标与方法。

一、评价框架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框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分为几个层次,相互关联,有机衔接。

可将评价框架分为三层次:自然环境层次、经济发展层次和社会层次。

1. 自然环境层次自然环境层次是评价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等因素。

2. 经济发展层次经济发展层次是评价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劳动力资源、交通设施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等因素。

3. 社会层次社会层次是评价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维度,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社会保障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社会层面的稳定性、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社会满意度等因素。

二、评价指标1. 自然环境指标自然环境指标包括土地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气候适宜程度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适宜程度等因素。

2. 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率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3. 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社会保障水平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人口数量的合理规模、人口结构的合理性和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等因素。

三、评价方法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复杂问题逐层分解,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定量分析判断各层次指标的重要程度,从而得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测度

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测度

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测度
冯苑;聂长飞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4(40)2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文章在界定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富裕”和“共同”两个方面构建了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了中国2001—2019年的共同富裕指数,进一步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和驱动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2001年以来,中国共同富裕水平虽然出现过小幅波动,但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共同富裕水平年均增长率为6.58%;同时,从内部构成来看,富裕水平和共同水平以及各分项水平总体均有提升,共同推动了共同富裕状况的改善;此外,从驱动中国共同富裕水平变化的主次因素来看,样本期内富裕水平的贡献率高达65.61%,远高于共同水平的34.39%,说明在研究期间,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贡献来自富裕水平的改善,且不同时期、不同分项指标的贡献率存在差异。

【总页数】5页(P73-77)
【作者】冯苑;聂长飞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乡村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基于晋江市54个样本村的实证分析2.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3.省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基于江苏省2009-2019年面板数据4.共同富裕背景下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及其标准构建的思考——基于杭州现实和共同富裕展望5.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测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ENVI-met的城市微气候模拟在乌鲁木齐地区适用性分析

基于ENVI-met的城市微气候模拟在乌鲁木齐地区适用性分析

基于 ENVI-met的城市微气候模拟在乌鲁木齐地区适用性分析摘要: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道路的增加,和各类建筑物的建设,改变了原始的城市地表的基本特征,从而引起了城市微气候的变化。

随着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发展,热红外遥感技术应用于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

然而,由于热红外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在面对复杂的城市结构,或者在需要相对精细的分析时,很难获得城市地表热环境的特征,因此很难全面、准确地揭示城市复杂结构的热环境,无法满足块体等微观尺度热环境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利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乌鲁木齐市某小区的微气候热环境进行模拟,利用选定区域内周边气象自动站数据对ENVI-met微气候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初始化数据输入,在数值模拟的同时,结合现场实际测量的气象数据对数值模拟软件ENVI-met的可靠性进行验证,这既推动了微气候热环境影响的理论研究,也将验证在乌鲁木齐区域的环境内ENVI-met微气候数值模拟软件的适用性。

关键词:城市微气候;数值模拟;ENVI-met快速城市化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地表,取而代之的是沥青柏油等不透水面,全球气候变化和更加聚集的人类活动使区域气候与环境发生改变,尤其是城市热岛效应,从而加剧城市能源消耗和影响城市环境安全以及居民生活健康。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不仅有利于协调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在局部尺度缓解全球问题的有效途径[1]。

因此研究城市微气候热环境的影响机制、协调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改善城市热环境、居民生活环境、从而为城市规划及环境部门提供决策和参考。

城市热环境不仅与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息息相关,还对城市能源消耗、生态系统等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城市热环境的质量成为当前衡量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2]。

目前来看,利用遥感数据研究城市地表热环境已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研究尺度还不足以精确区分城市内部区域的热环境的分布。

微气候热环境的研究能更好的揭示不同下垫面及其建筑物布局对热环境的影响机制,其研究能更好的精确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微气候热环境质量,同时微气候热环境的模拟研究是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热环境的重要措施,为城市改扩建、商业街小规模调整等方面可提供改善策略和建议,因为其较低的投入和较为可靠的模拟计算,将为各类方案提供直观的表达[3]。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余江叶林摘要: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中国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综合专家群决策的网络分析法和基于变异系数的因子贡献法,构建三层次四维度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和各省市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测度和比较。

结果发现:(1)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较快,但各主要维度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城镇化速度远高户籍人口城镇化,资源环境水平严重滞后且差距持续扩大;(2)中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并且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短板各不相同;(3)中国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可以划分为质量同步、质量超前和质量滞后三类7种组合,超过一半的地区存在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率的情况,质量滞后仍然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测度;比较作者简介:余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Email:yujiang@。

叶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7BJY219)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Construction, Measure and ComparisonYu Jiang(Associate Professor, Wuhan University)Ye Lin(Associate Professor,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argets in 2020 of the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taining of three levels and four dimensionsby the combination of GD-ADP and CV methods , and make the evaluation for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of 31 provinces (cities) in China during 2000 to2016 .We find that:(1) The level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 has improved rapidly after 2000 till now but unbalance between the major dimensions; (2)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exists distinct gap among provincial urbanization and the elements of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 unbalance within provinc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esents obvious feature of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s in descending orderfrom eastern coastal region to central region then to western region; (3) compared to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all the provinces (cit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lassifications and seven distinctive types.More than half of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quality lags behind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the quality of lag is stil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Key words: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asure; comparison一、导言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必然伴侣,既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过程和客观趋势,同时也是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城市对比指标体系

城市对比指标体系

城市对比指标体系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各大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的优劣势,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定位,我们构建了一个城市对比指标体系。

本文将从城市对比背景、指标体系构建、分析方法、案例分析以及结论与启示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对城市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发现城市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城市对比背景及意义、城市对比指标体系构建、城市对比分析方法、案例分析以及结论与启示。

二、城市对比指标体系构建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城市发展水平,我们选取了涉及城市发展各方面的指标。

指标选取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城市对比指标体系分为以下六大类: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文化生活以及政府治理。

三、城市对比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进行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统计局以及相关研究报告,通过整理、处理原始数据,对各城市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进行分析。

四、案例分析为了具体展示城市对比分析的方法和结果,我们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城市在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文化生活以及政府治理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五、结论与启示通过对城市对比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案例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城市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城市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对比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加强城市间的学习和合作,共享发展经验;三是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之,城市对比研究对于发现城市发展优势、定位问题以及制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阶段划分_以大西安为例

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阶段划分_以大西安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07,19(7):141~143Acta Agriculturae J iangxi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阶段划分以大西安为例罗雅丽,张常新 收稿日期:2007-04-01作者简介:罗雅丽(1974-),女,陕西宝鸡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城乡规划。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摘 要:从客观评价某一地区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城乡发展水平和协调度两个二级目标指标为依据,将城乡一体化发展划分为传统二元结构、城乡互动起步、初步一体化、中度一体化、高度一体化5个阶段。

并对1980~2004年大西安城乡一体化水平演进和2004年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阶段划分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7)07-0141-03 城乡一体化思想由来已久,且在实践中广为应用,但到目前为止对其涵义的界定却并不统一,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理论上的不成熟,使得社会对其内涵认识还存在误区,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1]。

如何科学地界定其内涵,客观评价地区的发展状况是当前各地实施城乡统筹战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迫切要求。

1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1.1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笔者对城乡一体化基本内涵作如下表述: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城乡互补、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选择;是一种城乡关系进入以互补、融合、协同发展为基本标志的理想状态的目标模式;是强调城乡互动、协同发展过程,表达城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高度协调的结果。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在于彻底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促进城乡互动,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

1.2 城乡一体化与现代化及小康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等概念的重叠性 现代化指标侧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级阶段性目标;工业化更加关注生产力、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强调人口的空间分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乡村现代化的交叉和融合,它应该包括城市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的内容,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更应该强调城乡体制、制度、机会和权力的协调与公正,强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城市、地区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

为了评估各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逐渐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读者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一个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与原则。

1. 指标的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指评价指标要符合学理和实践的需要,反映这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够稳定而准确地测度区域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水平、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制定科学而全面的指标体系。

2. 指标的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具有全面性,不仅要通过多种指标来反映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还要考虑区域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等方面。

通过构建具有全面性的指标体系,可以客观地反映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步步为营的实力增长以及社会稳定与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3. 指标的互补性评价指标应当具有互补性,指标之间不能存在矛盾和冲突。

每个指标都应当相对独立,不会对其他指标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各指标之间又应建立起联系,相互促进,达到综合评价区域发展的最终目的。

4. 指标的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具备可比性,即能够反映不同地域和时间段的区域发展状况,并能够进行指标之间的比较和分析。

这对于区域间的竞争力比较非常重要。

在这方面,应当尽量采用常用指标,以增强指标的衡量标准和通用性。

二、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应用构建好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下面将通过实例介绍指标体系的应用。

1. 以北京市为例首先,以北京市为例,分别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教育、社会保障、城市环境、科技创新等多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

我国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能力评价及比较

我国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能力评价及比较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收入也快速增长,城乡关系得到了局部改善。

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一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发展的内容很丰富,它既包括资源、经济等物质实体,又包括科技、教育等非物质实体,同时,城乡统筹又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动态持续的协调过程(莫建备等,2005)。

只有客观、清晰地分析城乡发展关系的现状,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和措施。

目前,国内学者在城乡统筹的定量领域进行了很多尝试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全国的城乡差距相比, 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表现得更为显著。

2007 年 6月, 国家批准在西部的重庆和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一举措既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 也体现了中央解决西部地区城乡发展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在这种背景下, 研究西部城乡统筹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各省市的发展水平究竟如何, 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 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如何解决?本文运用了定量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

二、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为了能准确的评价西部12省市目前的城乡差距,首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而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以下原则:1、全面性和针对性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涵盖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全面反映各个领域的发展状态,又要通过城乡比较和对重点指标的监测,着重反映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可行性原则。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统计资料的来源,便于从现行统计资料中直接或间接获取。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一、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教育一体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石。

本文旨在探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框架,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数据进行测算,以期为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这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通过一体化策略,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在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时,需要综合考虑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机会等多个维度。

这些指标不仅要能够反映城乡教育的现状差异,还要能够衡量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效果。

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为了更具体地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际进展,本文还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测算。

通过收集和分析城乡教育相关数据,可以量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程度和速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支持。

同时,测算结果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瓶颈和问题,为未来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建理论框架、评估指标体系和进行实证测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和现状,为推进一体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

1.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与意义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战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教育领域的城乡差距却仍然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既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提要本文选取9个相关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以1990~2023年城乡一体化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城乡一体化水平发展演变和发展阶段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因子分析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乡村在区域分工中的功能演变,人力、技术、资本和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优化配置,使产业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非均衡发展及思想意识差距。

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全面和谐发展。

具体到河南,作为人口和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化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是要在适宜的经济格局上,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镇、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使农村的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接近城市水平;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公平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河南城乡一体发展水平,对于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标体系设计和数据选取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人类生活、生态空间等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城乡发展的诸多方面,包括经济、社会、人口、空间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到研究条件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科学、全面和目的性原则,以能够反映城乡一体化的真实水平,又能体现城乡一体化动态进程,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1990年到2023年的数据,就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为保证指标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可比性,优先选择信息量大、特征敏感型的9个比值形式的结构性指标:非农产值与农业产值比(x1)、城市就业人口与农村就业人口比(x2)、人口城镇化率(x3)、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x4)、城乡人均收入差异度(x5)、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x6)、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差异度(x7)、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x8)、二元对比系数(x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763-09 收稿日期:2002-06-10;修订日期:2002-09-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173022);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项目(CX 10G-B00-01-03) 作者简介:曾磊(1974-),女,河北省保定市人,博士生。

主要从事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

E -mail :zengl@3通讯作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E -mail :luq @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曾磊1,雷军1,2,鲁奇1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摘要:科学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城乡一体化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在分析了影响城乡融合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用以反映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特征及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此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值———城乡关联度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2000年城乡关系发展状态进行了静态评价,评价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城乡两大开放系统之间的要素流转情况和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的实际水平。

文中对城乡关联度概念及其评价方法的提出是对城乡关系及其量化评价研究所做的有益尝试。

关 键 词:城乡关系;综合评价;城乡关联度;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K901.8;F291.3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50年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影响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未能步入城乡社会经济协调、一体、均衡的发展道路,而是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城乡相对隔离、自我循环的典型“二元结构”特征,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因此,变城乡社会经济各为一体、封闭式的循环发展为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开放式的整体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经济、社会文化诸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组合,从而提高各方面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城乡两地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时间内的发展主题。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目前城乡一体化研究多集中在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探讨和城乡一体规划模式上[1~4]。

本文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属性是城乡之间资源、经济、社会诸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流量和速率取决于城乡之间的联系程度。

所以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的状态、程度进行系统化、定量化的测度,是城乡一体化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只有建立一套衡量城乡关系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才能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科学的界定,否则无法指导实际的操作。

在城乡一体化研究中,本文提出了城乡关联度这一理论概念,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城乡关系的指标体系,进而对我国31第21卷 第6期2002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PHICAL RESEARCHVol.21,No.6Nov.,2002个省(直辖市)2000年的城乡关系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是对科学评价城乡关系所作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为制定促进城乡关系发展的对策,提高城乡空间组织化程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框架及思路2.1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城乡关系是由城乡之间发生的社会经济联系而形成的一种地域关系,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巨系统关系进行评价,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提炼出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找出城乡关系表现的途径以及影响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影响城乡关系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物质空间,起关键作用的还有人类行为、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等因素。

因此衡量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准确地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的状况,只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难以获得全面的评价信息,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5~8]。

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定量化的指标因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根据城乡关系融合的终极目标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指标集合。

这些指标要从不同侧面反映城乡关系的发展状态;同时,由于每个指标的性质和作用不同,还需要对它们进行比较合理的分类和组合,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印证。

在此基础上,用城乡关联度这一综合指标形式以数学方法将城乡关系评价的多层次指标计算出来,以便于区域间的比较研究[9~11]。

我们认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状态并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体现城乡融合、城乡均衡发展的发展观。

指标选取的原则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12]:(1)全面性: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能较全面地反映城乡关系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状况,即应从社会、经济、自然等诸方面分别设置相应指标;(2)导向性:或称目的性,所设指标要与促进城乡融合的宏观目标相统一,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3)可行性:即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且计算方法不应太复杂,所需数据也应较易获得;(4)独立性:即指标之间应保持相互独立,这样可以使指标体系比较简明,且可避免重复计算;(5)简洁性:即在全面性基础上使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这样可使指标体系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和采用;(6)层次性:即应根据评价需要,使指标体系具有更合理和更清晰的层次结构;(7)稳定性:即在一定时期内,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城乡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

2.2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城乡关系的内涵就是城乡发展的关联性和组织性。

这里运用层次分析法(AHP 法)的解题思路[13]对城乡关系进行定量的评价,将繁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性质不同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

具体分析如下: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着交通和通信等各种关联性基础设施,以及以这种关联实体为载体的各种要素(物资、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在城与乡之间的流动,要素流转的数量、质量和速度受自然、社会、经济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要素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联系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空间联系,一种是功能联系。

空间联系是指城乡两大系统分布于不同的地域之上,通过一定的渠道彼此交流,形成复杂的关联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横向联764 地 理 研 究21卷系。

功能联系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效应,可以看作是一种纵向联系,主要表现为产业部门之间或产业部门内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如果从城市与乡村的对应关系出发,从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属性和城乡互补的角度来考察,按照日本学者岸根卓郎关于“自然—空间—人类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城市的代表性功能应该是文化性、现代性、娱乐性和多样性等。

农村的代表性功能应该是自然性、空间性、情趣性和传统性等[14]。

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空间关联和功能关联。

评价城乡关系的目标就是要反映这两大类联系的双向流动状态[15]。

所以指标设计中将目标指标划分为两个,即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

在功能层中将空间联系分解为自然基础、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三项功能指标。

而将功能联系评价分解为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两项功能指标。

这样,5个功能层才能用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分析指标来表示(图1)。

自然基础:由各种城乡社会经济活动和要素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必然依托一定的地域空间。

自然地理基础是城镇生长的支持系统。

评价区域的自然基础,目的是要评价影响区域内城乡要素流动的自然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客观上有利于或阻碍了城乡要素的流转速率,如多山的地区,城乡要素流转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可以通过水资源、土地资源拥有状况表示。

城镇体系:每一个区域中的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成系统的。

由于区域资源的有限性,城镇之间必然存在着(对资源的)竞争和协作,从而形成一定的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各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输和交换相互作用,协同发育,使得区域城镇的空间分布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基础设施:城乡之间的各种基础设施是空间关联发生的物质载体,其负载的人、财、物及信息等各种要素流是空间关联的具体表现。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排水和供电等生产性设施,以及卫生、文化等社会公用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

经济联系、社会联系既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城乡再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前提条件。

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着各种联系———图1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概念框架Fig.1 The design framework of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rural interaction 6期曾磊等: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765表现为生产的、流通的、交通的、金融的、信息的、文化的和科学教育的等多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特点。

经济联系,实质是指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行为及行为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总和。

社会联系:主要侧重评价城乡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评价城乡人口在接受社会服务时的公平程度。

包括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医疗、绿化、公共事业设施情况等等。

2.3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分析指标的确定表1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含义T ab.1 The evalu 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urb an -rural interactionand the meanings of indexes 数据来源:3、33分别见参考文献[17]、[18]根据评价原则及目标,要在众多的城乡关系表现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因素,具体步骤为[16]:(1)指标初选:通过以上对影响城乡关系功能指标的具体分析,将能够反映城乡关系关联程度目标、原则的主要指标确定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指标可以是调查统计数据,也可以借鉴相关研究成果。

对功能评价起正面作用的为正指标,起负面作用的为766 地 理 研 究21卷逆指标;(2)征询和筛选:对初选指标进行专家意见征询,反复进行三轮,逐步去掉那些相互重复或具有明显相关的指标;(3)指标的确定: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指标筛选、分类和归纳,最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及含义见表1。

2.4 城乡关系指标集成及评价步骤指标集成是要用一个综合指标指数来反映城乡关系的发展水平,将不同量纲的指标处理后综合表示,这里我们用城乡关联度作为表示城乡关系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值,即通过加权将所有指标所代表的信息综合成一个指数。

城乡关联度的高低,综合反映了城乡关系发展的程度即城乡之间要素流转程度及协调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