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必背古诗文《答谢中书书 》教学教案设计

高考必背古诗文《答谢中书书 》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3)分析并欣赏诗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诗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诗文中的自然景观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2. 诗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3. 诗文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识别和理解。

2. 诗文意境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谢灵运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诗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教师示范解读诗文意境和修辞手法的方法。

5. 练习与反馈:(1)学生进行诗文背诵和默写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成果,进行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和默写诗文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诗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诗文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互动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感受诗文意境。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大自然的美景。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内容,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2)课文意境的感悟和描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课文填空练习,检测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意境出发,进行联想和想象。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

(3)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拓展延伸(1)学生进行古文阅读训练,选取与《答谢中书书》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2)学生尝试进行文学创作,以课文主题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查阅资料,了解谢灵运的其他作品及其文学成就。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答谢中书书教案(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领会山水之美的真谛,提高审美情趣;(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答谢中书书》的字词句式和语言特点;2. 理解文中描绘的山水之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 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2. 体会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技巧;3. 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2. 学生预习《答谢中书书》,了解作者背景及文本内容;3.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谢灵运的生平介绍;(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山水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答谢中书书》,理解文本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赞美;(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如朗读、背诵等。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完成相关的练习题;(2)选择一篇类似的山水诗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精品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精品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重点)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第二个书是指书信。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3)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4)重点字词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5)重点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023最新-《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最新-《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第一章:教案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理解文中表达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和翻译。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讨论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步骤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

分段翻译课文,确保学生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让学生举例练习。

讨论文中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文中的句式和词汇写一段描述。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答谢中书书》的文意。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内容详细解析课文中的每个句子和段落。

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流露。

2.3 教学步骤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逐段解析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如运用对比、描绘细节等。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段落,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作者的意思。

第三章:修辞手法分析3.1 教学目标掌握《答谢中书书》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能够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比等。

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段描述,运用至少三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第四章:情感表达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在《答谢中书书》中的情感表达。

学会如何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4.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句式。

讨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4.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让学生练习表达自己的情感。

4.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某个自然景观的情感。

第五章:复习题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理解和记忆。

答谢中书书两课时教案

答谢中书书两课时教案

答谢中书书两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了解并欣赏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2.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3.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赞美的学习。

教学难点:1.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

2.对作者情感的表达和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2.提问学生对于“答谢中书书”的理解,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基本掌握情况。

二、课文讲解(15分钟)1.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重点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

2.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对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作者的文学技巧。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朗读和背诵(10分钟)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的配合。

2.选取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背诵,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对上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2.提问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文讲解(15分钟)1.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重点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

2.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对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作者的文学技巧。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朗读和背诵(10分钟)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的配合。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答谢中书书”中的“答谢”是什么意思?引出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拓展:(1)讲解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2)拓展相关知识,如谢灵运的其他作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答谢中书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复习题1. 请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请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请谈谈你对课文《答谢中书书》的理解和感悟。

4.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 请列举一下谢灵运的其他作品,并简要介绍其风格特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练习题的解答。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重点生僻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僻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朗读与默写:通过朗读和默写,加强记忆,提高理解。

4. 实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 朗读与默写: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要求熟练背诵。

5. 实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收集其他古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比较学习。

3. 写一篇关于《答谢中书书》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修辞手法收集和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答谢中书书》教案(4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4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4篇)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解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构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满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满意之感。

教学过程: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悄悄思考,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呼唤了。

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

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满意得意,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

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

今日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淌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解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构造。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喜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展自主学习,请大家依据课文的解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头。

二、疏通文意,理清构造请同学们依据书下解释翻译课文。

翻译的比拟精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最终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盼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展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依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构造为(总分总)三、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山川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妙用词语”“动静结合”“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3、总结景物特点妙用词语(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情感)动静结合(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情感)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情感)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美仙都奇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觉的影子呢,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答谢中书书》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2.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回顾《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复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谢灵运的背景和《答谢中书书》的特点。

2. 学生自主复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和结构。

3. 讲解重点句子: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4. 词汇复习:复习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汇,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课堂互动。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复习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翻译和写作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答谢中书书》原文及其注释版。

2.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地图、背景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在线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阅读材料、讨论区和测试题,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谢灵运相关的趣味故事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兴趣。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增强对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3. 内容梳理: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4. 句子解析:详细解析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关键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某个问题或观点,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2. 课程目标: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时长:1课时(40分钟)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请学生简要复述《答谢中书书》的故事情节。

2. 重点词汇和句式:梳理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者,……也”、“……之……也”等。

3. 文学常识:回顾作者谢灵运的相关背景信息,以及与《答谢中书书》相关的文学典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答谢中书书》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复习(10分钟):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梳理重点词汇和句式。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3. 文学常识复习(5分钟):学生自主复习作者谢灵运的相关背景信息,以及与《答谢中书书》相关的文学典故。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4.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正确运用,以及作者背景和文学典故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答谢中书书》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结合课后注释,翻译《答谢中书书》中的重点句子。

3.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复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

3. 课后分享:评价学生对作者谢灵运的了解程度,以及分享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挑选《答谢中书书》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资源1. 课件:教师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原文、重点词汇、句式分析等,方便学生直观学习。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答谢中书书》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品质,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2.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3. 教学难点:(1)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2)文言文朗读的节奏与韵味。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谢灵运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4. 课堂展示:(1)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技巧。

5. 巩固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2)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背诵和理解能力。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反思五、复习题1.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中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灵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请翻译下列句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请简述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2016年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4.《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总第67—68课时)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语文常识1、语音文字颓(tuí)与(yù)2、作家作品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文学家,时称“山中宰相”。

二、常见考点(一)词语理解1、重点实词沉鳞(借代鱼)竞(争相,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实是欲界(指人间)之仙都(指仙境)....未复(再)有能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其奇(指奇山异水,奇丽景色)者...古今异义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晓雾将歇(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一词多义书谢答中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书(书信)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二)翻译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默写1、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用平远、高远的视角,表现一年绚烂辉煌的气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翻译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感受自然美景。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与志趣,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意境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自然情境,感受自然之美。

简要介绍作者陶弘景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与情感。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学生分组朗读,相互纠正发音与语调,提高朗读水平。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教师逐一讲解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分组讨论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与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志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翻译实践,巩固所学(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文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纠正翻译中的错误。

小组代表分享翻译成果,全班共同讨论,提出修改建议。

教师总结翻译技巧,强调翻译的准确性与流畅性。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如此热爱自然?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感受。

教师总结:自然之美是永恒的,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家园。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回顾本课所学,强调文言词汇与句式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育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翻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答谢中书书》的内容与意境。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领悟山水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领悟山水之美,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山水散文的特点。

(2)简介作者陶弘景,引入《答谢中书书》。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气。

(2)教师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

3.分析课文(1)整体感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脉络。

(2)逐句分析以小组为单位,逐句分析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讨论交流小组内讨论,分享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情感体会(1)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2)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分析其情感内涵。

5.美学鉴赏(1)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描绘山水之美的句子。

(2)分析文章中的美学元素,如色彩、线条、空间等。

(3)讨论如何欣赏山水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背诵《答谢中书书》。

2.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答谢中书书》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山水之美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要注重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陶弘景在文中是如何表达山川之美的?”2.体会作者情感时,可以设计如下对话:教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你们能从哪里感受到这种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是的,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溢于言表,他希望与古人共谈山川之美,这表现了他对自然和文化的深深敬仰。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教案1 一、课文分析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

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

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

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4.《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总第67—68课时)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语文常识

1、语音文字
颓( tuí) 与(yù)
2、作家作品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文学家,时称“山中宰相”。

二、常见考点
.
(一)词语理解
1、重点实词
沉鳞.(借代鱼)竞.(争相,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
..(指仙境)
..(指人间)之仙都
未复.(再)有能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其奇.(指奇山异水,奇丽景色)者

古今异义
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晓.雾将歇.(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书谢答中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二)翻译句子
)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默写
1、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用平远、高远的视角,表现一年绚烂辉煌的气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阅读理解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品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晓雾、夕日)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生动形象,又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4、用“从‘’,我看到了美:”的句式,谈谈作者写景的角度。

,
示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色彩配合之美: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四、拓展延伸

1、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描述的重点不同。

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

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

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3、《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
例如: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五、中考题选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简答。

(2007年湖北荆州市)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1)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分)(2)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分)
2、填空。

(8分)(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4分)
(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