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国内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的文献综述
自我效能感的文献综述
摘 要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目前,关于自我效能的研究存在两种倾向:特质取向和非特质取向,或将其理解为自我效能的两个维度。前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跨情境的,具有特质性,不以具体情境为转移。后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具体的、非特质的,具有情境性。班杜拉就是这一研究取向的主要代表。当前研究更倾向于认同两种取向的共存。
5.3与动机归因理论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归因模式。在寻求困难问题解决之策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者则易归为能力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将低绩效归因于个人局限性会损害其自我效能感。
6自我效能感的展望
虽然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提出时间不久,但对其的研究却历久弥新。结合所参考文献,本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将来的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班杜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班杜拉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也能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十年来,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效果。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还包括社交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自我效能感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源自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在学术研究中,自我效能感被看作是个体动机、行为和成就的重要中介变量。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在教育、职业、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乃至整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和信心。
这些评价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选择和努力程度,也关系到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适应和应对策略。
深入研究和理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结构,还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作用、测量方法上进行梳理,并呈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以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测量;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哪些因素会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广大研究者们逐渐把关注点转移到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上,而自我效能感则是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1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1977年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实现特定的目标时,对自己完成该行为的能力所做出的判断或信念。
[1]国内外研究者们也各自对自我效能感概念进行了界定。
如,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一种基本的自信心(Schwarzer,1997);[2]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可以完成某项任务所具有的自信(董奇,1994)。
[3]班杜拉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1986),个体在某一特定的领域的高自我效能感可以泛化到其他的领域中去,这就是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大多数研究中涉及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一般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需要做出决定,活动要不要进行以及怎样进行。
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而参与自己有把握胜任的活动。
人们正是依据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而做出选择的。
积极的效能感能够有效帮助个体发展胜任能力。
(2)影响个体努力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自我效能感越强,越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能够坚持越长的时间。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遇到挫折时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放弃努力,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更喜欢接受挑战。
(3)影响人的思维过程当个体在行动过程中遇到挫折时,高自我效能的人会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而低自我效能的人则通常关注自身的不足,把困难扩大化,害怕失败,从而退缩。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姚凯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里提出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逐渐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比如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及相关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研究还呈现出逐年增多、研究范围逐渐细化的趋势。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变革的频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都迫切要求人民不断提高工作或职业的自我效能。
1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和内涵的认识从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以来,学术界对自我效能感本质和概念体系的认识呈现出多样化和多角度的态势。
1.1 对自我效能感本质的认识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施加控制力的信念",也即"个体对自己能够按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的信心"。
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是指"管理者对能否利用自己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管理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因此,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这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与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转而调节人们对行为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并且决定其在特定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即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随新信息的获得而发生变化。
一种行为的启动和行为过程的维持,主要取决于行为者对自己相关行为技能的预期和信念。
高自我效能感将产生出足以争取成功的努力,成功的结果将会进一步强化自我成功的期望;反之,低自我效能感可能造成提前停止努力,导致失败的结果,并由此消弱对自己胜任力的期望。
也就是说,对于先天素质基础相近的人,那些对自己不行的人则往往与成功无缘。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xx大学课程作业题目: 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文献综述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文献综述一、前言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笔者以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作为切入点,在本文中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形成因素、作用、以及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英语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对该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及其形成因素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不是一种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周国涛、戚立夫)”等。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123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
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
(2)替代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
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1Richard I. Evans. Albert Bandura: The Man and His Ideas- A Dialogue[M].Foreword by Ernest R. Hilgard Praeger,1989.2金引丽.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3顾佳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91——1800(3)言语的指导作用:即通过他人的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来改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 •
• •
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 效及相关工作行为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与相关工作态度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紧张的关系。 (1)自我效能感 与绩效、 态度关系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自我效能感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 ,包括实证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 个案研 究以及文献研究等等 ,其研究结果都证明了自我效能感是预测绩效的最 佳指标之一。高的自我效 能感会促进绩效的提高 ,低的自我效能感则影响 绩效的增长。 [10]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去尝试挑战性高的工 作 ,设置较高水平的目标 ,并表现出较强的目标承诺 ,从而提高工作 绩效。 [11] 同时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也很强。而与之相反的是 ,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对挑 战性的工作往往会采取回避态度 ,为自己设置的 目标也较低 ,对目标的承 诺也不高 ,从而影响到他 们的工作绩效。同时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常常持怀疑态度 ,因而对生活的自控能力也很弱。 一般来说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 ,工作绩效通 常比较好 ,因此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 ,也会 在组织 中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 ,由于其业绩平平 ,获得的报酬也比较少,晋升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相比 ,会有更高的工作满意 度、
• • • • • •
•
• • • •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主要内容 综合班杜拉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和变量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种不同的途径:以往的成败经验;他人的示范效应;社会劝说 ,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6] 这四种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信息常常综合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 (1)以往的成败经验。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 ,成功的经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当个体尚未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之 前。 [7]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最初的成功经验对于人们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来说是很重要的 ,而这一点可以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 ,管理者们可以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几个阶段或小块,鼓励员工循序渐进、 一步步地完成每一个小任务 ,以此增加他们的成功经验 ,进而提高其自 我效能感 ,最终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2)替代性经验(示范效应) 。对于自我效能 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由那些社会“模范” 所提 供的替代性经验。 [7] 如果人们看到跟自己相似的 人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成功 ,他们就会相信自己 也有能力 成功。相反 ,对失败者的观察会使个体 怀疑自己进行相似活动的能力 ,进而会降低动机 水平。同时 ,班杜拉还强调了榜样与个体越相似 (如在年龄、 性别、 身体特征和教育等人口特征学 特征 ,以及地位 和经验等方面相似) ,要完成的工 作的关联性越大 ,对观察者自我效能感形成过程 的影响就越大;相反 ,如果观察者发现榜样跟自己 很不相同的话 ,那么榜样的行为选择以及所产生 的结果就不会对他们的自 我效能感的形成产生较 大的影响。 [7]我们平时所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指的就是示范的巨大效应。 (3)社会劝说。社会劝说是加强自我效能感 的信息来源之三。当人们被劝说他们拥有完成任 务和工作的能力时 ,他们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努 力和毅力坚持下来 ;当人们在做一项工作的过程 中开始感到举 步维艰或是怀疑自己的时候 ,这样的社会说服其作用就更加明显。因此 ,社会劝说的作用在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公司的管理者对绩优员工及时给予表扬和称赞 ,对于提高员工自我效能 感是很有帮助的;学校老师对于表现良好或者有进步的学生时不时地给 予言语表扬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 ,并非所有的表扬都会 提高自我效能感 ,也并非所有的批评 都会降低自 我效能感。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而 建设性的批评反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4)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班杜拉认为情绪 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7] 人们在评估自己的能力时 ,常常会依赖于当时生理和 情绪上的感觉。他们往往将受到的压力视为是业绩不良的征 兆 ,而把耐力活动中的疲惫感和疼痛看作是生理缺陷。同时 ,情绪也会影响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 ,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可能削弱自我效能感。 2.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某项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 ,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即行为选择、 动机性努力、 认知过程以及情感过程。 [8] (1)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正如 班杜拉所说 :“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同 时 ,人们也通过自我效能感选择某些特定的活动 和环境 ,并对所处的环境加以改造。 ” [8] 人们尽量 回避进入 那些自认为超出自身能力的环境 ,而去选择自感可以应付的环境或活动。人们通过自己 所做的各种选择 ,培养出不同的技能、 兴趣和社会 关系网 ,而这些方面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 ,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 的人 ,在生活中面临挑战时 ,往往将其视为一种威 胁 ,因而采取回避的态度;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 人 ,对于环境中的挑战则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 ,在 他们看来 , 正是这些挑战为其提供了各种学习新 技能的好机会。 (2)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动机性努力的程度。 当人们感觉自己在某项工作上有较高自我效能 时 ,就会干得更加卖劲;而如果认为自己在某项工 作上的效能较低时 ,就不会付出那么多的努力。 [9] (3)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过程。当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他们的思考过程有可能是 自助性的 ,也可能是自我阻碍性的。那些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 ,一般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 幅成功者的剧情 , 使他们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 ,他们所注意的焦点是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相反 ,那些低自我效能感的人 ,则总是在担心所有可能会出差错的地方 ,脑海中总是构造失败者的剧情 ,这样必然会降低其努力 水平。 [6] (4)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情感过程。在面临可能的危险、 不幸、 灾难等厌恶性情境条件时 , 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 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情感过程。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 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高自我效能感的人 ,不会在应对环境事件之前忧虑不安。自我效能感弱的人 ,则怀疑自己处理、 控制环境的潜在威胁的能力 ,因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 虑唤起 ,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这些行为方式 既限制了个体人格的发展 ,又妨碍了其主体性在活动中的功能发挥。
国内英语自我效能感研究述评
国内英语自我效能感研究述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在语言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更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对英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为了国内学者的焦点。
本文将对国内英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述评。
国内对英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自20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自我效能感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英语自我效能感等。
国内学者对英语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差异:研究显示,个体的性格、动机、自信心等因素对英语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也得到了广泛。
例如,课堂氛围、教师态度、学习资源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社交因素:社交因素如同伴支持、家庭支持等也能影响学生的英语自我效能感。
过去的学习经验:过去的学习经验对学生现在的自我效能感有重要影响。
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国内学者对英语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多数研究结果表明,英语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通常会更加努力地投入英语学习,更愿意面对挑战,更有毅力坚持学习。
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可能会缺乏自信,害怕失败,容易放弃。
基于对英语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提高英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与方法: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积极反馈: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在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绩效、动机、目标设定以及组织氛 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开始自我效能感在组织管理中的应 用,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首先,一些学者研究了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工作绩效也越好。这可能是因为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面 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应对并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特点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特点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种目标所持有的信心 和自我评价。这个概念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 个体在特定领域中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评估,而非仅仅是对自身整体能力的评价。 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特点: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 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目录
01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 义及特点
02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 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03 三、自我效能感在组 织管理中的应用
四、自我效能感对于
04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启 示
05 五、结论
内容摘要
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个体在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 其中自我效能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 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种目标所持有的信心和自我评价。在组织行为学中,自我 效能感对于个体的绩效、动机、目标设定以及组织氛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演示将对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在组织行为学发展中的新 趋势。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其次,另一些学者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设定和动机的影响。他们发现,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设定的目标也越高,同时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达成 这些目标。此外,自我效能感还对个体的动机产生影响,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 倾向于追求挑战性目标,而不是选择容易的目标。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自我效能感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探讨。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信念和预期,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理解和研究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内学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心理、管理、职业等,为我们全面理解自我效能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撑。
在教育领域,学者们关注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
在心理领域,研究者们则关注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在管理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对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还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推动了自我效能感研究的不断深入。
他们采用量化研究、质化研究等多种方法,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同时,他们还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应用。
尽管国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如何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们需要在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同时,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自我效能感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国内近十年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但仍需继续深入探索和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我效能感,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在教育、心理、社会等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自我效能感在国内远程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在国内远程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远程学习领域中有关自我效能感研究文献的分析,对自我效能感在远程学习领域的内涵及分类、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等方面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从中揭示出目前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远程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作用机制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体对自己从事的某项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可能达到的一种主观判断或信心。
作为影响远程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在远程学习研究和实践中对此变量给予更多的关注[1]。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学者在自我效能感应用到远程学习的研究,以期理清脉络,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促进自我效能感在远程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走向。
一、自我效能感在远程学习中的内涵与分类自我效能感在远程学习中的内涵得到了发展。
有些学者针对网络学习或远程学习的特点,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拓展。
如童金皓等(2005)提出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网络学习信念,即学习者对自己能否有效使用计算机、因特网以及其它现有的资源工具,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网络学习课程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网络学习行为、完成网络学习任务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同时,他们将网络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划分为“特殊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和“一般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两种。
前者是指在从事具体或特定的网络学习相关任务过程中个体对其能力的感知;而后者则是个体在长时间网络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般能力判断[2]。
彭华茂等(2006)认为远程学习效能感定义为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远程学习任务所具有的能力判断和主体自我把握[3]。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他们认为远程学习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效能感和特殊效能感两个维度。
而特殊效能感包括技能效能感和课程学习效能感两个子维度。
这种认识又进一步将特殊效能感进行细化。
技能效能感,倾向于描述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这种平台性的操作技能是否能达到的一种能力判断;而后者则强调是完成远程学习的课程任务时,所具备的一种主观感觉。
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张文怡,朱姝(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笔者选取2009年至今发表于C N K丨核心期刊的44篇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了解我国对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尝试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3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研究方法也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内容则集中于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挖掘。
关键词: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1引言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体情绪调节在人的适应发 展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起,情 绪调节这一主题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卡普拉拉(1999 )、班杜拉(2003)等人在研究中首先发现个体对自身 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念决定情绪调节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且最早定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即 个体对自身能否有效调节自身各种情绪状态的自信程 度,包括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P O S)和管理消极情 绪效能感(NOS )。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1997)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具体表现类型之 一,强调自我效能感应该与情绪调节存在密切关联,属于研究情绪领域中一个创新研究方向。
2009年开 始,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领域,目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 国内外情绪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主要拟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这 3个维度出发,对近10年发表于CNKI核心期刊的国 内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深入了解国内情绪调 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提出研究展望。
2研究综述以CNKI核心期刊为检索工具,输入主题“情绪 调节”以及“自我效能感”对其进行高级检索,检索 到自2009年-2020年发表于S C I来源期刊、北大核 心、CSSCI、CSCD相关文献44篇。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3、广度 2020/7/23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一)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两个研究角度: 1、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 2、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2020/7/23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二)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 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决策和职业选择有直接的重大影 响, 而且对有关指标都有重要影响
2020/7/23
总结:
1、总之,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 也不是一个人的真 实能力, 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 力的自信程度。
2、自我效能感是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
2020/7/23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 (一)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 1、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 2、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 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 久
管理自我效能感
1、是预测管理者工作绩效的关键性变量
2、对管理者胜任管理工作职位的重要性
2020/7/23
2020/7/23
2020/7/23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四个方面:
• 1、 个体行为的结果( 成与败) 影响最大
• 2、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
• 3、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
2020/7/23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 (三)自我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 三个维度:
• 1、水平
• 最初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职业生涯发展 领域中是针对女性的职业发展的, 后来逐渐形成— —职业自我效能理论。
2020/7/23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
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一、引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自我效能感 文献综述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文献综述一、前言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影响、形成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深入对该理论的探索运用,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界定、影响及其形成因素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为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周国涛、戚立夫)”等。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即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方向,并且对于同一活动,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对活动的坚持能力不同。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困难估计的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畏惧,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相反。
(3)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对新行为的获得类型、获得速度有所不同以及对于习得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活动时情绪较高,表现的较为轻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相反。
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1)直接经验。
国内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研究综述
国内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种任务或活动的自信程度,通常通过自我效能感量表来衡量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在国内,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已经被广泛研究,以下是对其研究综述:
1. 研究背景和意义:自我效能感量表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个体自
我效能感的工具,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效能水平,进而更好地指
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在国内,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测量已
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职业等领域。
2. 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文版一般自我效
能感量表进行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和实证研究,分析其测量有效性和
不足之处。
同时,研究者还分析了个体在填写量表时可能存在的文化
差异和心理干扰因素。
3. 研究结果:研究表明,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较好的
测量效果,能够准确地测量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不过,量表在填写过程中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和心理干扰因素,需要研究者注意。
4. 讨论与启示:本研究对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测量有
效性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为研究者提供了有用的研究启示。
同时,研究者也从个体心理干预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以帮助个体更好
地提高自我效能感。
研究综述表明,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较好的测量效果
和实用的参考价值,但需要研究者注意填写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心理
干扰因素,以及在个体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身完成特定任务或达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待,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理解并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过去十年,随着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我国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四个方面,对十年来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研究背景方面,本文将探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结合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维度、发展特点以及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揭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在机制和外部表现。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评述过去十年中采用的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混合研究等方法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同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在研究趋势方面,本文将展望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跨文化比较以及动态追踪研究等方面。
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措施和实践应用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旨在对过去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框架自我效能感,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New Generation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朱昀莲(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1203)摘要:自我效能感即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对自己拥有处理某一方面任务能力的状况,所持有的判断和信念。
本文将浅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发展、含义维度、作用、影响因素,对自我效能的测量方法进行探讨,并列举一些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此理论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提出及发展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他强调人的认知对学习和行为调节的影响,其中期待作为重要的认知变量在行为决策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将期待分为两种: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即有了此行为便有该结果的预期;而人们对自己有没有能力完成某一特定行为的估计被称为效果预期,即能否维持某一行为,并最终达成预计目标的估计。
这种估计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德国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认为个体处于不同情形,面对来自不同领域的挑战,总是存在一种一般性的自信心水平,这就是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
基于此,许多国外研究者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在实验中测得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但实验结果更多的说明,所测得的是个体的自尊水平而已[1](郭桂萍,2006)。
20世纪80年代末,集体效能即集体成员对集体所拥有的能力的判断,及对集体是否能共同完成布置的任务的判断[2](王建侠,2007)由班杜拉提出。
二、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维度自我效能感源于个体对自身行为的维持及表现进行的估计,是人对自我能力的知觉,并不等同于个体能力本身的高低,它是个体的主观判断,并不是客观事实,因此是可以被改变、被影响的。
另外,自我效能感具有幅度、强度及延展度。
幅度即个人对任务本身难易程度的判断;强度是个人对自身能力能够完成任务的自信水平;延展度是自我效能感本身的延展程度,如个体在某一领域的自我效能感高能否让个体在相关领域也有较高程度的自我效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11期(总第335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理论研究▲一、引言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自此以后,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就一直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学者们的重视。
在国内,近十五年来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形成如火如荼之势,有许多学者做过一定的介绍和总结。
如郝永泽等(2011)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着手,揭示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并对测量方法逐一进行了解释。
王艳喜等(2006)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作用、测量和培养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答会明等(2011)运用文献综述法,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以及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实证研究工具、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等方面,对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李恒(2010)针对学生这个群体,对其自我效能感及其与之相关概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杜承(2015)对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其中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综述法和访谈法,论述了这些研究方法在自我效能感研究中的运用。
这都表明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们的重视。
笔者也对13种我国外语类主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论文进行综述,希望对我国的自我效能感研究有所帮助。
二、文献检索结果统计笔者选择了13种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以“自我效能感”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高级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7篇,并通过统计、归纳、对比、分析得出我国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现状。
(一)自我效能感研究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见图1),国内核心期刊上刊登的关于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是上升的,同样的(见图2),刊登自我效能感研究最多的国内核心期刊是《外国语文》(8篇,占比21.05%),其次是《外语电化教学》(7篇,占比18.42%),在其他国内核心期刊上刊登的关于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献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研究受到了国内著名学者们的关注。
图1 近15年国内核心期刊登载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总体趋势图2 近15年国内核心期刊刊登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文量统计(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经过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结果表明,近十五年来国内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30篇论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占比63.8%,并且大部分研究的关键词都是自我效能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外语学习策略;有13篇论文以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占比28.8%。
其中,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仅有2篇。
就研究方法而言,学者们主要运用调查法、推断性统计的近十五年国内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王 端【摘要】文章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着手,对其他的四个相关热点研究进行综述,对过去十五年间(2002-2017)刊登在国内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有关自我效能感的论文进行了检索统计,从而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关于自我效能感可能进行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为我国自我效能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自主学习能力;外语学习策略2019年第11期(总第335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理论研究相关性分析等开展实证研究,凸显了我国自我效能感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趋势。
三、自我效能感研究热点通过统计分析,笔者把近十五年来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热点分成五大类: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自我效能理论如何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的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外语策略教学的启示。
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的相关研究展开述评。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
斯塔科维奇森斯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某种任务或者要求时,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使个体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需的学习动机(温胜男、张琦,2009)。
Schuarzer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个体应对某个任务要求时,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信心(沈洁,2009)。
Ashton & Webb给自我效能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个体面对特定环境时做出反应的一种积极或者消极心态(王艳喜、雷万胜,2006)。
班杜拉则将自我效能感解释为,个体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任务、行为的自信程度(程慧君、邹敏,2008)。
对于自我效能感的诸多界定,总的来说,虽然有一定的差异,毕竟出自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但是其核心内容是相近的,都涉及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属于自我意识范畴之内的。
简而言之,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所具有的自信程度(王艳喜、雷万胜,2006)。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唐芳、徐锦芬(2011)采用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通过写作测试、效度和信度检验,调查了一所重点高校的218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结果发现:(1)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2)高、低写作自我效能感水平组在写作成绩上存在明显差异;(3)写作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写作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4)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和个体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自我评价对写作自我效能感水平有显著影响;(5)性别对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水平无显著影响。
仲彦、王微萍(2008)以重庆市五所高校的910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问卷调查、T 检验、ANOVA 分析和相关分析,测试、分析并研究了在网络环境下不同英语学习成就的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感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与他们的英语成绩呈正相关。
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反之,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
潘华凌、陈志杰(2007)采用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江西省三所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年级、专业类别等方面的差异,而在学历层次、性别等其他因素上没有明显差异。
凌茜、秦润山、郭俊利(2016)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证明了基于微信平台的英语学习确实能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且效果显著。
(三)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刘萍(2014)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1)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自主性、自我调控、学习动机、内容与环境呈极显著的正相关;(2)自我效能感对自主学习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面对困难时,则显示出更坚强的毅力,更愿意付出努力,学习成绩也越好。
岳好平、施卓廷(2009)以问卷的形式,调查统计并分析研究了自我效能感对不同学习成就的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产生的影响。
(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选择。
成绩优秀的学习者,自我效能感高,会为自己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成绩较差的学习者,自我效能感低,不能主动地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所能完成的任务,只能被动接受来自教师的任务。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者努力的付出、意志的控制。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会更努力地学习,坚信自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即便遭遇挫折,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冷静、沉着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再接再厉;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适应能力差,觉得困难是不可克服的,遇到挫折时更多的是焦虑和担心,情绪化很明显。
李珩(2016)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调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研究发现,英语学业成就较高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自我效能感与英语自主学习行为及其四个维度(学习目标的设立、学习策略的使用、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学习动机)皆呈显著正相关,且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四)自我效能理论对外语学习策略运用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影响已有策略的运用。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学习个体所具有的某种知识技能与应用这种知识的能力主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和控制。
换句话说,学生只有在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效地使用已习得的学习策略时,才会付诸实际的学习活动中。
由此可见,策略的运用有赖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影响运用学习策略的动机。
班杜拉指出:“只有当人们认为自己能胜任某项活动,认为自己在此方面有能力,才会有从事该活动的内在动机。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不愿尝试运用新的策略,即使这种策略有效,并且对已习得的策略和技能的运用缺乏信心,难以根据实际2019年第11期(总第335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理论研究▲情况选择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则相反。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是作为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作用的,这种作用往往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及其在学习过程中对策略的运用水平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张庆宗,2004)。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不同学习策略的选择。
当一个学生面对同一个学习任务所能使用的学习策略不同时,是选择最有效的还是比较有效的,就要受他对运用学习策略的自我效能感的控制和调节。
(五)自我效能理论对外语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要学好外语,必须掌握行之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一些学习外语的策略。
每个学习者都渴望学习能有所成就,但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无助感,这会使他们对学习望而生畏,畏缩不前。
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他们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自我效能作为中介因素,间接地影响着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作为教师,在外语学习策略教学中,除应该向学习者讲授具体的学习策略之外,还应该让学习者在某项策略的运用上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应该是外语学习策略教学的重点。
由此可见,语言学习策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已获得的策略,而不是将这些策略仅仅作为知识储存在大脑中(张庆宗,2004)。
四、思考与建议近年来,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受到国内许多著名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越来越细化,研究结果越来越有实践意义。
比如,对自我效能理论对外语学习策略运用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理论对外语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的研究,这就说明,学者们的研究慢慢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
研究内容也越来越新颖,越来越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比如,对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的研究,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一直是当今的一个研究热点。
但是,上文也提到了,纵观近十五年国内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仅有2篇,大多数论文都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且研究内容大多跟英语学习挂钩,这就说明,国内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其研究对象覆盖面不够广,研究内容范围不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