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合集下载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摘要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和优异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和能源等领域。

本文旨在研究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研究。

首先介绍了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的基本概念,然后阐述了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预浸料制备、成型工艺和固化过程。

接着,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优缺点。

最后,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1. 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的基本概念1.1 碳纤维碳纤维是由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的纤维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和高模量的特点。

其制备过程包括原料选择、纤维拉伸、炭化和后处理等步骤。

1.2 环氧树脂环氧树脂是一种具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其制备过程包括单体合成、聚合和固化等步骤。

2.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2.1 预浸料制备预浸料是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步骤之一。

其制备过程包括树脂调制、纤维浸润和固化等步骤。

2.2 成型工艺成型工艺是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步骤之一。

常见的成型工艺包括手工层叠、自动化层叠和压缩成型等方法。

2.3 固化过程固化过程是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步骤之一。

常见的固化方法包括热固化和光固化等。

3.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3.1 力学性能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受到纤维取向、纤维体积分数和树脂固化度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等。

3.2 热性能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和导热性能。

其热性能受到树脂体系、纤维体积分数和纤维取向等因素的影响。

3.3 耐腐蚀性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受到介质环境、表面涂层和纤维保护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腐蚀介质包括酸、碱和溶剂等。

4.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能源和体育器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极大地丰富了材料学的研究和开发领域,使得人们不断在不同材料上发现新的性质和功能,在各个应用领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器人等各个领域。

1.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所谓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指的是将碳纤维布与金属基体进行高温热压、热处理等工艺制成的复合材料。

相对于传统金属材料来说,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强度、硬度和耐腐蚀性方面都拥有更好的表现。

1.1制备工艺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数个步骤才能获得优秀的性能。

大致的工艺流程包括:碳纤维裁剪——布放——表面处理——高温热压——热处理——表面处理。

其中热压和热处理是制备工艺中的关键环节。

1.2工艺中的技术难点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关键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确保碳纤维与金属基体之间的良好结合,以获得更好的力学性能;二是如何将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推广到大规模生产中,降低制备成本并提高材料的可靠性。

2.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除了制备工艺外,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该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

2.1力学性能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传统金属材料。

其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等均比传统材料有所提高,可以满足更高要求的使用环境。

除此之外,与其他复合材料相比,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疲劳性和耐腐蚀性,可以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2.2导电性和导热性相比于硬质碳和纯碳纤维,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等领域。

2.3其他性能新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还具有较好的抗放射性能和高温稳定性,可以用于核电站、天基设施等领域。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引言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高性能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

其制备方法对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原始材料准备、纤维预处理、树脂基体制备、复合件成型和后处理等环节。

原始材料准备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本原料包括碳纤维和树脂基体。

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等高分子聚合物经过纺丝、炭化等工艺制成,具有轻质、高强度和高模量等优点。

树脂基体通常采用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或聚酰亚胺等,具有良好的粘接性和耐化学腐蚀性。

在原始材料准备阶段,需要对碳纤维进行筛选和分类,以确保其长度和直径符合要求。

同时,树脂基体也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制,以满足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

纤维预处理纤维预处理是为了提高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粘接性和界面力学性能。

常见的纤维预处理方法包括表面处理、涂覆和改性等。

表面处理是通过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对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增加其表面粗糙度和活性基团含量,提高与树脂基体的相容性。

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氧化、酸洗和等离子体处理等。

涂覆是将一层特殊的涂层覆盖在纤维表面,形成一种保护层,提高界面粘接强度。

常用的涂覆材料有聚酯、聚酰亚胺和聚氨酯等。

改性是将功能化物质引入纤维内部,增加其分子链间作用力,提高强度和模量。

常见的改性方法有化学改性、物理改性和封闭剪切等。

树脂基体制备树脂基体制备是将原始树脂与添加剂进行混合、固化形成固态基体的过程。

树脂基体的性能对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

树脂基体制备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树脂和添加剂,并进行混合和固化工艺控制。

常见的树脂基体制备方法包括浸渍法、浇注法和压模法等。

浸渍法是将纤维预处理后的纤维放置在树脂中,通过吸附和扩散使纤维与树脂相互渗透,形成复合材料。

浇注法是将预先混合好的树脂倒入模具中,再将纤维放置其中,通过振动或压实使纤维与树脂充分接触。

压模法是将预先混合好的树脂液体加入到模具中,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固化。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力学性能分析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力学性能分析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力学性能分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高性能的工程材料,其力学性能优异,因此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体育器材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进行分析。

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包括预处理、预浸、挤出成型和固化四个步骤。

1.预处理首先要进行的是碳纤维的表面处理,以提高其在树脂中的分散度和界面性能。

通常采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有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和化学处理等。

2.预浸将经过表面处理的碳纤维放置在树脂浸润槽中,使其充分浸润,形成预浸料。

预浸料的配方通常是30%~50%的树脂,剩余为固体颗粒如碳纤维、填充料和固化剂等。

3.挤出成型将预浸料置于挤出机中进行挤出成型。

通过不断旋转的螺旋挤出头,将材料挤出并压实,形成成型件。

挤出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和压力,以保证成型件质量。

4.固化将挤出成型的件放入固化炉中进行固化。

通常固化时间和温度均需控制,以保证材料的固化度和力学性能。

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刚度和低密度等优点,因此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其力学性能通常分为强度、刚度和疲劳三个方面。

1.强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具体可分为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等。

其中,拉伸强度是该材料的最大强度指标,引强强度也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此外,断裂韧性、夹层剪切强度和冲击强度也是衡量强度的指标。

2.刚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刚度主要指该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

弹性模量是衡量该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能力指标,即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则是衡量该材料抵抗剪切、扭矩变形能力的能力指标。

3.疲劳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疲劳指标分为疲劳极限、疲劳损伤阈值和疲劳寿命。

其中,疲劳极限是材料能承受的最大循环载荷,疲劳损伤阈值是指材料的循环载荷量,其导致的裂纹扩展损伤是初始裂纹尺寸的特定百分比。

总之,通过合理的制备和分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以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为各种领域的工程应用带来创新和改变。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引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高性能和轻质化特点的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和体育器材等领域。

本文将从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其性能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碳纤维的制备方法碳纤维是一种由高度纯净的碳素原料制备而成的纤维。

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聚丙烯腈纤维炭化法、沥青纤维炭化法和煤沥青纤维炭化法。

聚丙烯腈纤维炭化法是最常用的制备碳纤维的方法,其过程包括聚合、纺丝、预氧化、炭化和高模拉伸等步骤。

该方法制备的碳纤维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电导率,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沥青纤维炭化法利用含碳的原料,如煤沥青或石油沥青,制备碳纤维。

该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但碳纤维的力学性能相对较低。

煤沥青纤维炭化法是一种利用煤沥青作为碳纤维原料的方法。

通过将煤沥青纺丝成丝线,然后炭化处理得到碳纤维。

这种制备方法的碳纤维具有竖直排布的孔隙结构,结构独特,但强度较低。

二、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是将碳纤维与树脂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制备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层叠和固化等步骤。

预处理是指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强其与树脂的粘结能力。

常用的方法有碱处理和氧等离子体处理。

碱处理可以使碳纤维表面形成羟基官能团,提高粘结性能。

而氧等离子体处理可以增加碳纤维表面的活性基团,提高其化学反应性。

层叠是将预处理过的碳纤维与树脂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层叠,形成复合材料的初始结构。

层叠可以通过手工层叠和机械层叠两种方式进行,手工层叠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机械层叠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固化是指将层叠好的碳纤维与树脂的复合材料放入固化设备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固化反应。

固化过程中,树脂将热固化,与碳纤维形成牢固的化学键,使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三、性能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主要包括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导电性能等。

力学性能是衡量复合材料强度和刚度的重要指标,包括拉伸、弯曲和剪切等性能。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江苏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12110116 于小健)摘要:本文在对碳纤维介绍的基础上,简单阐述了碳纤维的结构、特性及分类,并着重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质、分类、应用及成型方法,包括手糊成型,树脂传递模塑,喷射成型,注射成型,纤维缠绕成型及拉挤成型工艺。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分类;成型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carbon fib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rbon fiber, and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and molding method, including hand lay-up molding, resin transfer molding, injection molding, Forming and pultrusion fiber windingKeywords: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 classification; molding0.序言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CF),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新型纤维材料。

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具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

与传统的玻璃纤维(GF)相比,杨氏模量是其3倍多;它与凯芙拉纤维(KF-49)相比,不仅杨氏模量是其2倍左右,而且在有机溶剂、酸、碱中不溶不胀,耐蚀性出类拔萃。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与性能研究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与性能研究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与性能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高强度、高刚度的材料,具有重量轻、耐腐蚀、耐高温等优良性质,在航空、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生产工艺和性能两个方面探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一、生产工艺1. 原材料准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需要采用碳纤维和树脂等原材料,其中碳纤维是该材料的主要成分。

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等高聚物制成的,加热后经炭化和热处理,最终形成直径为10微米以下的碳纤维。

树脂材料可以采用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酯树脂等。

2. 成型工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主要有两种:手工层压和自动化生产。

手工层压是一种传统工艺,通过手工将碳纤维和树脂按照一定的方向、角度和层数叠压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

自动化生产采用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进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3. 热固化和热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后需要经过热固化和热成型两个过程。

热固化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使固化剂与树脂反应,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增加材料的硬度和刚性。

热成型是指在真空包装下对成型的材料进行加热成型,使其达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二、性能研究1. 强度和刚度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最大优点在于其优异的强度和刚度。

与传统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可以达到同等重量下的几倍,因此在航空、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强度和刚度的提升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方向、角度和层数等方式来实现。

2. 耐腐蚀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能够在恶劣环境下长期使用。

树脂基材料具有耐腐蚀能力,而碳纤维可以有效地分散应力和防止开裂,使得整个材料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

3. 耐高温性碳纤维复合材料还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可以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使用而不失效。

这是由于碳纤维的熔点较高,达到了约3000℃,使得材料在高温环境下不易熔化和变形。

4. 烟雾毒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烟雾毒性是其应用较为薄弱的一点。

在热分解时,碳纤维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氧气等有害物质,导致燃烧产生的烟雾有毒性。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具有结构轻、强度高、耐腐蚀、抗疲劳等优良性能,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其中一种材料,由于其高强度、低密度、高刚度和优良的热稳定性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高端产品,如飞机、汽车、大型模具、船舶制造等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方面的进展和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这种材料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一、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材料的性质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设计和试验。

一般来说,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预制备碳纤维碳纤维是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质量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碳纤维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选择的原料、生产工艺、热处理方式等。

通常采用纤维束成型、碳化及氧化等工艺制备碳纤维,确保碳纤维的品质。

2、浸渍树脂将预制的碳纤维放入树脂中,使其充分浸泡。

树脂中的成分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以达到预期的力学性能。

3、热固化热固化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步骤之一。

材料通过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让树脂变成固体,并在碳纤维表面形成一层牢固的化学键连接。

通过这一步工艺,可以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4、精加工精加工是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最后步骤。

通过对材料进行切割、抛光、打磨、胶接等方式,可以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光泽度的制品。

精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损伤材料的表面和内部结构,保证材料性能的完好。

以上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的主要步骤,整个制备过程需要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且需要结合多种因素综合评估生产效果。

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热膨胀性等特点,但其性能亦受制备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用这种材料,需要对其性能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

高性能碳纤维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高性能碳纤维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高性能碳纤维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高性能碳纤维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摘要:碳纤维作为一种轻质、高强度和高模量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体育器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高性能碳纤维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总结了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并探讨了微观结构对碳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为碳纤维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引言碳纤维是由碳化纤维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和高模量的特点。

它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体育器材等领域。

碳纤维的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对碳纤维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碳纤维制备过程的关键因素碳纤维的制备过程包括原料的选择、浸渍、热解等环节。

原料的选择决定了碳纤维的基本性质,例如纤维的直径、取向等。

浸渍过程是将预先制备的纤维浸渍于树脂浆料中,形成预制碳纤维的过程。

浸渍过程的关键因素包括纤维与浆料的相互作用、浆料的粘度、温度等。

热解是将预制碳纤维在高温下进行石墨化反应,形成最终的碳纤维。

热解过程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温度、保持时间、气氛等。

3. 微观结构对碳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碳纤维的微观结构包括纤维的形态、取向、孔隙等。

纤维的形态对碳纤维的强度和模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纤维的直径越小、表面越平滑,强度和模量就越高。

纤维的取向决定了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纤维取向一致性越好,强度和模量就越高。

此外,纤维中的孔隙对碳纤维的性能也有影响。

孔隙的存在会降低碳纤维的强度和模量。

4. 碳纤维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方法研究碳纤维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方法主要包括微观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两方面。

微观结构表征方法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核磁共振等。

性能测试方法包括拉伸强度测试、模量测试、疲劳性能测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全面了解碳纤维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5. 碳纤维的应用前景随着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和体育器材等领域对轻质高强度材料的需求增加,碳纤维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碳纳米管_聚氨酯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碳纳米管_聚氨酯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06年第25卷第8期·880·化工进展碳纳米管/聚氨酯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赵彩霞,孙东成,杨 斌(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介绍了碳纳米管的处理、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碳纳米管的处理方法有表面处理改性和局部活化改性2种; 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物理共混法和原位聚合法。

结合碳纳米管和聚氨酯的特性,综述了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在力学性能的增强、电子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和节能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并对CNTs/PU复合材料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中图分类号: TB 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06)08–0880–05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polyurethanefunctional compositesZHAO Caixia,SUN Dongcheng,YANG Bin(School of Chemical Scien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treatment of carbon nanotubes (CNTs),such as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local activation-modification,and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CNTs/PU composites,such as physical blending and in-situ polymerization,are introduced. The properties of CNTs and PU are presented,and the application of CNTs/PU composites,particularly in the aspects of improvement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s,electronic materials,intelligent material,biomedicine and energy saving are reviewed. The suggestions about future study of CNTs/PU composites are also presented.Key words:carbon nanotubes;polyurethane;composite碳纳米管(CNTs)在纳米尺寸下出现的明显量子效应[1],因此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结构和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质。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聚氨酯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甚快的一种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物理和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近年来,国内外科技领域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高,聚氨酯复合材料以其环保、耐磨等特点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尤其在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目前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生产成本高、制备工艺不可持续等。

因此,本研究拟对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其性能、改进制备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工业的需求。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聚氨酯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包括物料的原料配比、工艺条件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

2.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能研究,包括材料的硬度、韧性、抗拉强度等性能的测试,以分析材料的优缺点和寻求改进方案。

3.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应用方向研究,包括对材料在汽车、轨道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挖掘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研究方法1. 实验法:采用实验方法制备聚氨酯复合材料样品并进行性能测试,以获得材料的基本性能数据。

2. 现代计算机仿真方法:通过现代计算机仿真软件对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模拟分析,从而更好地预测和控制材料的性能。

四、预期结果及创新点通过本研究,我们预计可以达到以下结果:1. 研究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分析其特点和优缺点,制定改进方案。

2. 建立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探讨聚氨酯复合材料在汽车、轨道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寻找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 采用综合方法对聚氨酯复合材料进行研究,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 研究聚氨酯复合材料在汽车、轨道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挖掘其应用潜力。

3. 改进现有制备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

高强度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高强度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高强度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

在复合材料中,各种材料的性能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更优异的材料性能。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复合材料之一。

这种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度、轻质、耐腐蚀等优点,适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建筑等领域。

本文将从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两个方面,介绍高强度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一、材料制备1.树脂基体的选择树脂是复合材料的基础组成部分,树脂基体的选择对于复合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

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中,通常采用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醚酮树脂等作为基体材料。

不同的树脂基体有着不同的特点。

环氧树脂具有高强度、耐热、耐化学腐蚀等特点;不饱和聚酯树脂具有良好的成型性、低成本等优点;聚醚酮树脂具有高温耐受性能好等特点。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要求选择适合的树脂基体。

2.碳纤维的制备碳纤维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中的加强组件。

通常采用聚丙烯腈(PAN)、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等方法制备碳纤维。

其中,PAN法是最主要的制备方法之一。

PAN法可将聚合物纤维经氧化、碳化等工艺变成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低膨胀系数的碳纤维。

3.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将碳纤维与树脂基体复合,形成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包括手工层叠法、模塑法、压缩成型法等。

手工层叠法是最早采用的方法,简单易行,但缺点是加工难度大、生产效率低。

模塑法采用母模和子模,通过压缩成型的方式得到所需的材料形状。

压缩成型法则是把材料放入模具中,通过热压缩或者热水喷淋成型。

二、性能研究1.强度高强度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主要优点之一。

其强度可达到2000MPa 及以上。

高强度使得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体育等领域的应用得以实现。

2.刚度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刚度是传统材料的10倍左右。

连续碳纤维增强新型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制备和表征

连续碳纤维增强新型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制备和表征

含量 的线性 关系以及最大应力 与 CF含 量的线性关系 。通过应力——应变研究和扫描 电子显微镜( E 观察发 s M) 现 ,cF对 P UR基体 的粘 附在各种 情况下都 很强。然而 ,在 cF含 量一定时 ,研究发现 F UR 增强的程度主要
依赖于 CF的涂层 ,按 以下顺序递 增 :环 氧树脂 <聚氨酯树脂 <无涂层 ,以及 CF涂层对 P UR增 强的影响。
聚乳酸一 DIP G (L T — EG 和 P A T T — E P A— DI P ) L —D
的过程植入基体 内 ,如 :注射模 塑或模塑f ¨,然 , 1
而其 随机取 向和在 工艺过程 中 C 的大 量破断可能 F
会 导致增 强效果 的损 失 ,或者只 是得 到一个 较弱 的 增强 。另一方面 ,C F对 基体的粘合 也是增 强程度 的 关键 因素 【 。例 如 ,有 报道 指 出 ,热 塑 性 聚 氨 酯 1 引 { U一 TP ) 短碳 纤维( ) 合材 料【 CF复 1 ,其 增强程 度是 由 CF表 面的极性 即基 体一 F纤维结合 的强度决定的 , C
的刚性 的独特组合【 。因此 ,P — s J UR CF复合材料 跨
三种连续 CF :无涂层( 8 ) CF 4 K ,含 15 质 .o( 量 比 ) 氧 树 脂 (X3 T 4 — 2 ) 层 ,含 环 P 3 W一 8 1 1 涂
0 5 质量 比) .%( 聚酯(X 3 W一} 8 0涂层 ,由来 P 3 T {4 X1 ) I
复合材料 。本文报导用有和 无涂 层连续 C 和 不同 F P UR制 备的复合 材料力 学性能1 原材 料 . D, 一 L 乳酸(A , 用来 自 R a a { u a e t L )采 e n lB d p s,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周丰;武春雨【摘要】采用纳米填料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改善聚氨酯耐老化性能及耐沾污性,拓展其应用领域的一种重要手段。

综述了聚氨酯与蒙脱土、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TiO2、高岭土等无机材料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目前,这些复合材料大多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应不断改进复合材料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尽快实现产业化;应解决和控制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有关粒子的分散与团聚问题;采用个性定制等方法实现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多功能化等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Nano filler is used to prepare polymer based composites,which can improve the aging and stain resistance of polyurethane and extend its applic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omposites prepared by polyurethane with inorganic materials such as carbon nanotube,graphene,kaolinite, nano titanic oxide,and montmorillonite. It needs to improve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reduce the costs to realize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materials which are still in laboratory research.In addition,the dispers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the particles need to be controlled during preparation of the composites. Customization is used to achieve the multifunction of the polyurethane composites,which will be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期刊名称】《合成树脂及塑料》【年(卷),期】2016(033)003【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聚氨酯;复合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蒙脱土;保温材料;硬质聚氨酯【作者】周丰;武春雨【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100872;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3聚氨酯是由多异氰酸酯在催化剂及助剂存在下与多元醇聚合而成的以氨基甲酸酯基团为重复基团的一种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聚氨酯泡沫(分为硬质、半硬质、软质)、聚氨酯弹性体、聚氨酯涂料、防水聚氨酯、聚氨酯胶载剂等。

聚氨酯复合材料

聚氨酯复合材料

聚氨酯复合材料聚氨酯复合材料是一种由聚氨酯树脂与其他材料混合制成的复合材料。

聚氨酯树脂是一种聚合物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温性和耐化学品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柔软性。

聚氨酯复合材料可以通过将聚氨酯树脂与纤维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或其他增强材料(如颗粒填料、纳米材料等)进行复合加工得到。

其中,纤维材料可以增加复合材料的刚度和强度,而填料和纳米材料可以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聚氨酯复合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优异的力学性能:聚氨酯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变形能力,因此聚氨酯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冲击性和耐疲劳性。

此外,由于纤维材料的加入,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刚度和强度也得到了提高。

2. 良好的耐磨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可以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长时间使用而不受到严重的磨损。

3. 耐化学品性能:聚氨酯具有优异的耐化学品性能,传统的有机溶剂、酸和碱等对其影响较小。

4. 轻质化:由于聚氨酯树脂和纤维材料的密度较低,聚氨酯复合材料相对轻盈,可以减轻结构负荷和提高运输效率。

5. 加工性能好:聚氨酯树脂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可塑性,可以通过注塑、压缩成型等方式加工成不同形状的零部件。

聚氨酯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建筑等领域。

在汽车行业中,聚氨酯复合材料可以制造轻量化的车身零部件,如车身板、保险杠等,能够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和安全性。

在航空航天领域,聚氨酯复合材料可以制造轻量化的飞机零部件,如机翼、梁和尾翼等,能够提高飞机的飞行效率和航程。

总之,聚氨酯复合材料以其良好的力学性能、耐磨性和耐化学品性能,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

聚氨酯汽车复合材料

聚氨酯汽车复合材料

聚氨酯汽车复合材料聚氨酯汽车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它由聚氨酯树脂与增强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等)组成,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成型加工性能。

在汽车制造领域,聚氨酯复合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车身、车顶、车门、前后保险杠等部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聚氨酯汽车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由于聚氨酯树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结合增强材料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弯曲强度,能够满足汽车结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力学要求,提高了汽车的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次,聚氨酯汽车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传统的金属材料在长期受到潮湿、酸碱等环境的侵蚀下容易发生腐蚀,而聚氨酯复合材料由于其无机化学性质,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能够有效延长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汽车维护成本。

再次,聚氨酯汽车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

相比于金属材料,聚氨酯复合材料在成型加工过程中更加灵活,可以通过模压、注塑等方式制备成各种复杂形状的零部件,满足汽车设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了汽车制造的灵活性和效率。

总的来说,聚氨酯汽车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随着汽车轻量化、节能化、环保化的发展趋势,聚氨酯复合材料将会成为未来汽车制造的重要材料之一,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聚氨酯汽车复合材料的材料设计、成型工艺、性能测试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提升其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成型加工性能,推动其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

同时,应加强对复合材料的环保性能评价,确保其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聚氨酯汽车复合材料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会在未来汽车制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基于碳纤维的多功能织物制备与性能研究

基于碳纤维的多功能织物制备与性能研究

基于碳纤维的多功能织物制备与性能研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碳纤维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近年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如高速列车、飞机等,它们的应用需要更加可靠的材料保障。

碳纤维织物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备及性能研究对于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基于碳纤维的多功能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 碳纤维织物的制备(1)碳纤维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碳纤维是碳纤维织物制备中的关键步骤。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三种碳纤维:PAN碳纤维、石墨烯碳纤维以及细晶石墨碳纤维。

PAN碳纤维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等优点,是较为常见的选择。

石墨烯碳纤维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细晶石墨碳纤维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高温性能等优点,在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和高温稳定性。

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碳纤维进行制备。

(2)碳纤维织物的编织制备碳纤维织物时,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织方式,包括平纹、斜纹、罗马链等。

其中平纹编织是最为常见的编织方式,在碳纤维制品中使用率极高。

其双向互锁的编织方式使得制品的性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当然,在具体应用中,不同的编织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性能优势。

(3)碳纤维织物的后处理碳纤维织物制备完毕后,需要进行后处理。

主要包括热处理、覆盖材料等。

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碳纤维织物的强度、韧性以及其他性能。

覆盖材料可以保护碳纤维织物,减轻因环境因素而引起的损伤。

2. 基于碳纤维的多功能织物的性能研究(1)力学性能碳纤维织物的力学性能是其应用的重要关键。

强度是碳纤维织物的重要性能之一,影响着其在应用中的表现。

通过将碳纤维织物进行热处理、覆盖材料等后处理,可以有效地提升其强度。

同时,碳纤维织物的韧性也同样重要。

韧性高的织物在应用过程中不易断裂,增强了其承受损伤的能力。

(2)导电性能碳纤维织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导电织物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性 能优 良等 特点 , 可 以广 泛 用 于 承载 结 构 材料 和
级, 德国B A S F公 司 ; 碳 纤维 ( 丙烯 腈基 , T 3 0 0 . 1 2 K) ,
山西煤 炭化 学研 究所 。 1 . 2 复合 材料 的制 备
准确称 量 MD I 、 预先 脱 水 的 O D X- 2 1 8和碳 纤 维
2 4 h , 即得碳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样片。
通讯联系人 : 李其峰 ,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聚氨酯催化合成 和多相催 化方 面的研 究 。基金项 目: 山西省科技 重大专项项 目( 2 0 1 1 1 1 0 1 0 5 8 ) 资助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4期
董振 , 等 ・ 碳纤维/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 0 1 3年第 2 8卷 第 4期
2 01 3. Vo 1 . 28 No . 4
28 ・
P OL YURE T HANE I NDUS T RY
碳 纤维/ 聚 氨 酯 复 合 材 料 的制 备 与性 能研 究 术
董 振 , 赵雨 花 李 其峰 乔 岩 王 军威 亢茂 青 太原 0 3 0 0 0 1 )
加 入扩链 剂 B D O, 1 1 0 q C下 硫 化 2 h , 1 0 0℃ 下 老 化
本研究 设计 预 聚 体 中 游 离 的 N C O基 团质 量 分 数为 8 %, 在 预聚体 的合 成过 程 中加 入 碳 纤维 , 再 经 扩链 、 硫化 制得碳 纤维/ 聚 氨酯复 合材料 。考察 了碳
( 1 . 中国科 学院研 究 生院 摘
北京 1 0 0 0 4 9 ) ( 2 . 中国科 学院山 西煤炭化 学研 究所
要 :以聚 酯二元 醇 、 异氰 酸 酯 、 碳 纤 维为 主要 原料 , 采用预 聚体 法制 备 了一 系列碳 纤 维/ 聚 氨 酯
复合材 料 。 并对 该复合 材料 进行 了性 能测试 和 结构表 征 。研 究表 明 , 复合 材料 的机械 性 能 随着碳 纤
・ 2 9・
1 . 3 分 析和 表征
2 . 2 碳 纤维含 量对 复合 材料 机械 性能 的影 响
采 用 甲苯 一 二 正 丁胺 法 按 照 H G / T 2 4 0 9 —9 2分 析游 离 N C O基 团含 量 ; 机 械 性 能按 照 “ G B / T 5 2 9 — 9 2 、 G B / T 5 2 9 -9 1 ” 标准测试 , 采 用 深 圳 新 三 思 材 料 检 测 有 限公 司 的万 能试 验 机 ( C MT 6 5 0 3 ) , 拉 伸 速 度 5 0 0 m m / m i n ; 热失重采用 E t 本 S H Z I M AD Z U 公 司
强增 韧机理 。 1 实验部 分
1 . 1 主 要原料
碳 纤维是 一 种 含 碳 量 高 于 9 0 % 的无 机 高分 子 纤维 , 具有 高 比强 度 、 高 比模 量 、 耐高 温 、 耐 腐蚀 、 耐 疲劳 、 抗蠕 变 、 热 膨胀 系数 小 等一 系列 优 异 性 能 J ,
维长度和 含量 的增加 出现 先升 高后 降低 的趋 势 。 当碳 纤 维 长度 为 3 mm、 质 量 分数 为 1 . 0% 时 , 复 合材 料 的机械性 能达到 最佳值 , 此 时其拉 伸 强度增加 2 2 . 7 %, 撕 裂强度 增加 4 8 . 1 %, 扯 断 伸 长率 增
加5 . 9% 。热 力学分析 和 动 态力学性 能研 究表 明 , 复 合 材料 的 热分 解 温度 提 高 , 质 量保 留率提 高 ,
材料 , 具 有 高机 械 强 度 、 化学惰性 、 高耐磨 、 低 温 性 能、 粘结性 能 和弹性 良好 等一 系列优异 的性 能 , 但 其 本身 具 有 耐 热性 差 、 软 化 和 热 分 解 温 度 低 的 缺 陷 j , 随着科 技 的发 展 与 应 用 的拓 展 , 须 对 聚 氨 酯进 行增 强改 性 , 提 高其性 能 。 因此 , 致力 于开 发耐 热性 能优 异 的聚氨酯 复合 材料 成为 聚氨 酯领域 研究
利用碳 纤维 的优 异性 能 , 将其 作 为 增 强 材料 加 入 聚
聚 己二 酸 乙二 醇 丙 二 醇 酯 多 元 醇 ( O D X - 2 1 8 ,
M =2 0 0 0 ) , 工业级 , 烟 台华 大 化 学 工业 有 限 公 司 ;
4, 4 一 二苯 基 甲烷 二 异 氰 酸 酯 ( MD I ) , 工业级 , 烟 台 万 华 聚氨酯 股份 有 限公司 ; 1 , 4 一 丁二 醇 ( B D O) , 工业
氨酯 弹性 体 中 , 可 以显 著 提 高复 合 材 料 的 机械 性 能 和耐 热性 能 - 5 1 。因此 , 碳 纤维/ 聚 氨酯 复合 材料 代 表着 当前 复合 材料 的发展 主流 , 是 目前 最 先进 的复 合 材料 之一 。它 以轻质 、 高强 、 耐 高温 、 抗 腐蚀 、 热力
失重 率降低 , 材料 的玻璃 化 转 变温度和软 化 温度提 高, 引入碳 纤 维后材 料 的耐热 性提 高 。
关 键词 : 碳纤维; 聚氨 酯 ; 复合材 料 ; 增 强机 理
中图分 类号 : T Q 3 2 3 . 8 ; T Q 3 4 2 . 7 4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1 9 0 2 ( 2 0 1 3 ) 0 4— 0 0 2 8— 0 4 聚氨酯 材料 是一 种介 于橡胶 和塑料 之 间 的合 成 纤 维长度 、 碳 纤维 含 量 等对 复 合 材 料 机 械性 能 的影
耐 高温抗 烧蚀 材料 , 特别 是航空 航天 结构 材料 , 有着
巨大 的性 能优 势和 经济效 益 。
加入装有温度计 、 搅拌器的烧瓶 中, 在N : 气氛保 护 下, 8 0 ~ 8 5℃下反应 2 h , 制得预聚体 ; 采用二正丁 胺法分析游离 N C O基 团含量 , 按照扩链系数 0 . 9 5
的重要课 题 。
响; 并对复合材料进行 了热力学分析 ( T G ) 、 动态力 学性能分析 ( D M A ) , 研究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变化 情况 , 并 采用 扫描 电子显 微 镜 ( S E M) 研 究 了复 合 材
料 的断面形 貌 , 并 据 此 推 测 了碳 纤 维 对 聚 氨酯 的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