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
药物学基础-第一章-总论PPT课件
![药物学基础-第一章-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96c7c3dd88d0d233d46ad0.png)
药物半衰期(t1/2)意义:
1
2
3
药物分类 依据
确定给药 间隔时间
预测 药物基本 消除时间
4
预测 达到稳态
时间
28
四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意义
2 生物利用度 定义: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速度和程度。
影响因素:制剂结构、类型、质量;给药途径、机体状况。
生物利用度公式表达: A (入血药量) × D(服药剂量)
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吸入给药
经皮给药
19
(二)分布 药物被吸收入血,经血液循环到达各 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 药物性质:溶解度、解离度、脂溶性、分子大小等
响 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血眼屏障等
分 布 体液pH值:酸性药物易分布在碱性体液中,碱性酸
的
性药物易分布在酸性体液中。
因 素
血浆蛋白结合:结合能力强,药理活性弱。
♣♣ 药酶诱导剂:促进药酶生成或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
♣♣ 如:苯妥英钠、利福平、灰黄霉素等
♣♣ 药酶抑制剂:减少药酶生成或降低药酶活性的药物
♣♣ 如:西咪替丁、异烟肼、环丙沙星等
22
(四)排泄 1. 定 义 : 药 物 的 原 形 或 代 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 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是主要排泄器官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
危害的药物反应。
毒性反应 “三致反应”
副作用
变态反应
不良反应
依赖性
耐受性 耐药性
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
特异质反应 停药反应
11
三 药物的作用机制
1.非特异性作用 2.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和核酸代谢 3.影响酶的活性 4.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5.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6.影响免疫功能 7.受体学说 ※
药物学基础总论习题与答案
![药物学基础总论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c5e216f61fb7360b4c65e3.png)
第一章药物学基础总论一、填空题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 和2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3 •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的两个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4.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5. 药物毒性反应中的"三致反应”是 __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二、简答题1.说出“三查”“八对” “一注意”。
三、选择题(一) 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2•骨折时应用镇痛药吗啡属于.对症治疗 C .支持治疗 .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3.青霉素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属于A.副作用与治疗作用B •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C.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D •选择性作用 E •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A 对因治疗 B .预防用药C .支持治疗D .对症治疗E .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A 预防用药B D.对因治疗 E4. 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与下列哪项因素密切相关A用药时间 B .药物剂量D.体质 E .药物剂型5.副作用是在下列什么剂量时出现的A.极量 B .治疗量D.最小致死量 E .最小有效量6.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机体出现戒断症状的是A.习惯性 B .耐受性D.成瘾性 E .耐药性7.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属于A.副作用 B .后遗效应D.毒性反应 E .过敏反应8.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是A.耐药性 B .耐受性D .成瘾性E .习惯性9.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A.作用增强 B .暂时失活D.代谢加快 E .排泄加快10.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不宜A.舌下含服 B .肌内注射D .静脉注射C .药物毒性C .最小中毒量C .过敏反应C .继发反应C .过敏性C .转运加快C .口服E .皮下注射11.药物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A. 皮下注射 B •雾化吸入C •肌内注射D.静脉注射 E .口服12.生物利用度是指A. 药物消除的速度B. 药物跨膜转运的速度C. 药物分布到靶器官的量D. 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E.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兴奋作用;抑制作用2.防治作用;不良反应3.亲和力;内在活性4.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排泄5.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二、简答题三查:是指在用药时,要做到操作前检查、操作中检查、操作后检查。
药物学基础总论习题与答案
![药物学基础总论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6a06cdc8d376eeaeaa3195.png)
第一章药物学基础总论一、填空题1.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和。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和。
3.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和。
4.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和。
5.药物毒性反应中的“三致反应”是、和。
二、简答题1.说出“三查”“八对”“一注意”。
三、选择题(一)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A.副作用与治疗作用 B.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C.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D.选择性作用 E.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2.骨折时应用镇痛药吗啡属于A.预防用药 B.对症治疗 C.支持治疗D.对因治疗 E.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3.青霉素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属于A.对因治疗 B.预防用药 C.支持治疗D.对症治疗 E.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4. 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与下列哪项因素密切相关A.用药时间 B.药物剂量 C.药物毒性D.体质 E.药物剂型5.副作用是在下列什么剂量时出现的A.极量 B.治疗量 C.最小中毒量D.最小致死量 E.最小有效量6.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机体出现戒断症状的是A.习惯性 B.耐受性 C.过敏反应D.成瘾性 E.耐药性7.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属于A.副作用 B.后遗效应 C.继发反应D.毒性反应 E.过敏反应8.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是A.耐药性 B.耐受性 C.过敏性 D.成瘾性 E.习惯性9.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A.作用增强 B.暂时失活 C.转运加快D.代谢加快 E.排泄加快10.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不宜A.舌下含服 B.肌内注射 C.口服D.静脉注射 E.皮下注射11.药物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A.皮下注射 B.雾化吸入 C.肌内注射D.静脉注射 E.口服12.生物利用度是指A.药物消除的速度B.药物跨膜转运的速度C.药物分布到靶器官的量D.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E.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兴奋作用;抑制作用2.防治作用;不良反应3.亲和力;内在活性4.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排泄5.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二、简答题三查:是指在用药时,要做到操作前检查、操作中检查、操作后检查。
第1章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总论-吴
![第1章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总论-吴](https://img.taocdn.com/s3/m/0bfe7d8b804d2b160a4ec0ae.png)
7.药物依赖性: 长期使用某药物后停药,产生心理和生理不适,甚至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导致强迫性觅药行为的现象 。有精神(心理、习惯性)依赖性和身体(生理、成瘾性)依懒性。
药物即毒物,利弊并存,必须权衡,正确应用
是指药物引发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 常表现为皮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特点:不易预知,与人的体质有关 变态反应与剂量无关 结构相似的药物可能有交叉过敏反应 首次用药很少发生,常在第二次用药时发生 已致敏者可终身过敏
6.耐受性和耐药性 耐受性:指由于反复用药或滥用药物引起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有的药效的现象。
2. 18、19世纪 药理学发展阶段
3. 20世纪药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不断完善,并出现了生化药理学、临床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等 众多分支;
4. 20世纪70年代药物治疗学建立,使药理学和临床医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5.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进入分子研究水平阶段。DNA重组技术、药物基因组学技术、更加微观 的研究手段。
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发展简史
1. “药食同源”学说——医药学——现代医药科学的共同鼻祖 《神农本草经》——公元1世纪前后——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365种药物及其用法); 《新修本草》——公元659年唐代·苏敬等人——世界上第一部药 典(844种药物); 《本草纲目》——公元1596年明代·李时珍——世界性的药物学文 典(1892种药物); 埃及《埃伯斯医药籍》;古希腊《古代药物学》;古罗马《药物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从萌芽阶段逐渐形成独 立的学科体系
激活受体的能力
效能
受体激动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效应力的药物,它们通过结合并激动受体而发挥 药物作用或效应。
药物学基础概论绪言ppt课件
![药物学基础概论绪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4ca0c9aeaad1f346933fc2.png)
第一节 绪 言
• 一、药物学的有关概念与任务
为了加强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
的用药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
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简称药品管理 法)。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2000年1月1日 起国家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 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护药理物药学理基学 础
世界最长寿老人119岁
2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概论
• 学习目标
掌握 熟悉
了解 √
•1. 知识点具树:有立良安好全的 、职合业理素用如 不质药药 良和意物 反科识效 应应 、学。动严力谨学的、工药物作代作谢风动, 力学、 受体激动药、受体阻断药、
2.掌握
药物学常用概念()首及关意消义除。、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肝要药因酶素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人工合成 基因工程药物:红细胞生成素(EPO)
天然药物: 植物、 动物、 矿物
(Poppy)
合成药物:
天然物质的有效成分 人工合成
(Raw opium)
(Opium tincture)
毛地黄 ( foxglove )
颠茄 ( deadly nightshade )
地高辛 ( digoxin )
阿托品 ( atropine )
根据该管理办法,将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大类。
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 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 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处方药一般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专用性强,有的会产生过 敏反应和依赖性。
根据药物的安全性,非处方药又分为甲、乙两类,乙类较甲
药学基础第一章总论PPT课件
![药学基础第一章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55596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c.png)
了解药物作用靶点有助于深入理解药 物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 依据。
针对不同的靶点,药物的作用机制可 能不同,因此需要针对具体靶点进行 深入研究。
药物作用方式
药物作用方式是指药物如何与靶点结合并发挥作用的方 式。
了解药物作用方式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选择合适的给 药途径和剂量,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是确保患者用药效果的重要手段。
03
药品有效性评价的内容
包括临床试验和上市后临床研究两个阶段,临床试验主要在一定样本量
下评估药品的有效性,上市后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大规模的长期观察来
评估药品的有效性。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定义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是指对已经上市的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 监测和报告的管理制度。
GMP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具备相应的生 产条件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品生 产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 施,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可靠。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是药品经营企业必须遵循的 质量管理标准,旨在确保药品经营全过程符合质量要求。
GSP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具备相应的经营条件和质量控制体 系,确保药品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可靠。
01
03
综合运用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 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
据。
04
体外实验是指通过离体组织或细胞培养来研究药物的 作用机制,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体内的 生理环境,但存在局限性。
03
药物剂型与制剂
药物剂型与制剂的概念
药物剂型
为了满足防治疾病的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 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等。
药物学基础
![药物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8ba4da2f6c85ec3a87c2c5bd.png)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学基础的基本概念。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和药物学的概念
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计划 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 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的一门科学。
药物的吸收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 程称为吸收。
❖1、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消化道吸收
直肠给药
❖2、皮下或肌肉组织的吸收 ❖3、皮肤、黏膜和肺泡的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除上述三条外):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药物的剂型 (3)吸收环境
(四)药物的排泄
排泄:药物自体内以原型药或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排泄
胆汁排泄
其他途径
三、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 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逐
渐消失的过程称为 。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有两种类型。
1.恒比消除
2.恒量消除
注:多数药物按恒比方式消除
四、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
(1)多数药物可根据半衷期的长短决定 给药间隔时间。 (2)通过半衰期预测分次给药体内药物 的蓄积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及作 用持续时间。 (3)对药物进行分类如分为短效、中效 和长效。 (4)当肝、肾功能不良时,可使药物的 半衰期延长。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称为药物的基本作用,其表现为兴奋和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
(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未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
药局部所呈现的作用。 (二)选择作用 (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预防作用 2.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 不良反应
[课件]药物学基础 第一章 总论PPT
![[课件]药物学基础 第一章 总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9161c200482fb4daa58d4b5b.png)
药物治疗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用药注意事项
1、给药前 治疗目的、病情、服药史、
病史、禁忌症
2、给药
四查十对
3、促进疗效及减轻不良反应的措施
用药依从性、临床药学服务
查处方:对科别,对姓名,对年龄 查药品:对药名,对剂型,对规格,对数量 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对用法用量 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第2节
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 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兴药、
致幻药等 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
三、药物作用机制
受体+配体
存在于cell膜或cell内,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 并通过信息传递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
戒断症状称为
A.耐药性 B.身体依赖性 C.个体差异
D.精神依赖性
E.耐受性
4.以下可以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是 (
A.有效量
)
B.极量
C.最小致死量 D.半数致死量 E.治疗指数
治疗剂量 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 )下出现 的与( 治疗目的 )无关的作用。副作用和
(
)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可以 治疗作用 相互转化。
2、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不包括
A、提高机体的生理功能
( )
B、降低机体的生理功能
C、产生新的功能 D、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 E、掩盖某些疾病现象
3、反复多次给药后,停止给药时可产生
药物学基础 第一章 总论
1)理解药物分类 2) 熟悉代表药物(共同规律)
3) 注意药物的两面性(治疗、不良反应)
4)注意药物与临床知识的联系
第1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覃隶莲)
![第1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覃隶莲)](https://img.taocdn.com/s3/m/dac407bf71fe910ef12df8ef.png)
稳态血药浓度
以半衰期为间隔,反复恒量给药,经过4~5个半衰 期,血药浓度基本达到稳定水平。此时药物吸收量 与消除量达到平衡。采用首次剂量加倍,可迅速达 到有效血药浓度
动动脑:已知某催眠药的半衰期为2小时,一次给药 200mg,患者睡眠时间为8小时。如果一次给药100mg, 患者的睡眠时间为几小时?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对因治疗
缺碘地区儿童定期补碘
对症治疗
细菌性痢疾患者服用抗菌药环丙沙星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2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 作用。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 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反应。
“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二、学习目的
第1节 绪言
目的1
目的2
目的 3
掌握药物的作 用、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用 药注意事项
提高主动执行 医嘱的能力, 学会运用护理 程序评估药物 疗效,早期发 现药物不良反 应,及时采取 措施
为患者提供药 物信息咨询服 务,以确保临 床用药安全有 效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三、学习方法
练一练:请连线
副作用 毒性反应
大量服用镇静催眠药后引起呼吸、循环衰竭 突然停用普萘洛尔引起心绞痛发作
变态反应 停药反应 继发反应 特异质反应 耐药性 成瘾性
突然停用吗啡后出现戒断症状 阿莫西林治疗呼吸道感染引起皮疹、药热 应用磺胺药发生急性溶血 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阿托品治疗胃肠绞痛引起口干、便秘、心悸 使用抗生素后导致二重感染
成人剂量的1/18~ 1/14
成人剂量的1/14~ 1/7
第一章药物学基础概论
![第一章药物学基础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7abdaf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b.png)
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1.年龄 2.性别 3.心理因素 4.遗传因素 5.病理因素
(二)药物 方面的因素 1.药物的化学结构 2.剂量 3.剂型 4.给药时间和次数 5.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2.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特点
(1) 口服给药:
① 主要吸收部位:小肠
②
特点:最常用、最安全、最简便的给药途径。
③ 吸收途径: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最后
进入体循环。
④首关消除(又称首关效应):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
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注意:首关消除较多的药物不口服给药,如硝酸甘油。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2)舌下含服: ①特点:吸收迅速,无首关消除
②例子:硝酸甘油舌下给药。 (3)直肠给药
①经直肠或肠粘膜吸收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4)注射给药: ①静脉注射可迅速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②由于肌肉组织血流量较皮下组织丰富,故肌肉注射比皮下 注射吸收快。 ③当休克时,因周围循环不良,皮下和肌肉注射速度均大大减 慢,需静脉注射才能达到急救目的。
药物的作用机制
(4)受体的调节: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称为受体的调节 向下调节: 见于:长期使用激动剂,使受体数目减少 (受体脱敏) 表现:耐受性
向上调节 见于: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使受体数目增 (受体增敏) 表现: 反跳现象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简单扩散是药物转运的最主要方式。
5.不良反应
(8)依赖性:精神依赖性 生理依赖性
药物学基础第一章总论
![药物学基础第一章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c6fe21ca4b73f242326c5f60.png)
.
30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
第四节 影 响 药 物 效 应 的 因 素
.
31
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时间过程
在一定范围下,剂量越大,需要浓度越高,作用越强。
.
32
一 药物方面的因素
结构 剂量
剂量;无效量 最小有效量;最大有效量(极量)
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 治疗指数(LD50/ED50) 安全范围 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药物半衰期(t1/2)意义:
1
2
3
药物分类 依据
确定给药 间隔时间
预测 药物基本 消除时间
4
预测 达到稳态
时间
.
28
四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意义
2 生物利用度 定义: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速度和程度。
影响因素:制剂结构、类型、质量;给药途径、机体状况。
生物利用度公式表达: A (入血药量) D(服药剂量) ×
.
29
四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意义
3 稳态血药浓度 (坪值,CSS) 定义: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连续恒量给药,
约经4-5个t½,血药浓度达到基本稳定水平。
影响因素:制剂结构、类型、质量;给药途径、机体状况。
稳态血药浓度意义:
1
调整药物 剂量依据
2
确定负荷剂量 (首剂加倍 静脉给药)
3
制定 理想的给药
方案
组织的亲和力:亲和力强,分布多。
.
20
药物
血浆蛋白
结合物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 ②可逆性 ③饱和性 ④竞争性
.
21
(三)生物转化(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
药物学基础总论1
![药物学基础总论1](https://img.taocdn.com/s3/m/6c351bb50029bd64783e2cfb.png)
实验药理学的发展
1804年德国F.W.Serturner从阿片中提取出吗啡, 并在狗身上证明其镇痛作用。 1829年法国F.Magendie 用青蛙实验确立了士的 宁的作用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部位。 1909年德国R.Ehrlich发现砷凡纳能治疗梅毒,开 创了应用化学药物治疗传染病的新纪元。 1935年德国G.Domagk在研究中发现,磺胺药百 浪多息能治疗细菌感染。 1904年,英国H.W.Florey在A.Fleming研究的基 础上,从青霉菌培育液中提出了青霉素,从而进 入了抗生素的新时代。
欢迎大家学习 《药物学基础》
第一章
总论
主讲人:陈俊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学的概念
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 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的一门科学。 药物:是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 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 物效应动力( 药效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 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 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本草学阶段和药物学的发展 2、实验药理学的发展 3、现代药理学的发展
现代药理学的实验方法
1、实验药理学方法: (1)对健康动物进行药效学和药动学观察。 (2)用麻醉动物研究药物对器官或系统的影响。 2、实验治疗学方法: 根椐实验目的,先在动物体内复制病理模型,然后用药物治 疗,观察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作用。 3、临床药理学方法: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一门 学科目的是在不损伤人体健康的条件下在人体进行实验观察,对 药物对人体的药效及毒性作用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临床药理学 还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动力学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腺合成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烷 A2生成,从而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 形成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护理药物学第一章
![护理药物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77281e6df5335a8102d22017.png)
• 合成药物:合成药物是用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等方 法制成的药物。
有些合成药物与天然药物的结构很相似,但不完 全相同,例如优奎宁与奎宁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有些合成药物则与天然药物毫无关系,例如阿司匹 林、呋喃西林等。
• 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
径均存在吸收过程。给药途径不同影响药物吸收, 进而影响药效。 消化道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直肠给药。 1.口服给药 特点:
①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简单、经济、安全。 ②主要在小肠吸收,受较多因素影响(胃肠内 容物的多少、胃排空速率等)
缺点:存在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
有些口服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首次通 过肠粘膜和肝时,部分被代谢灭活,使进入 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首关消除
(二)分布 • 概念:药物被机体吸收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各
组织器官的过程。 •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器官血流量 5.体内的特殊屏障
1.容易受首关消除影响的药物应该避免哪种给药方法( ) A静脉注射 B肌内注射 C口服 D直肠给药 E舌下给药
胃肠
肝
肝门v
体循环
肝v
例如:硝酸甘油,90%被灭活,所以可采用舌下 含服的方法。
2.舌下给药 • 由血流丰富的颊粘膜吸收,课直接进入全身循环 • 优点:简便,不受消化酶、pH影响,无首关消除 • 缺点:吸收面积小,不规则
3.直肠给药 • 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首关消除 • 优点:吸收快 • 缺点:吸收面积小,不规则
—
沙 利 度 胺 片
—
“
反 应 停 ” 事 件
(3)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指少数致敏的 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药物(抗原)初次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 生抗原:当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抗原与抗 体结合,引起变态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药物的其他作用机制
1. 改变理化环境 2. 参与或干扰机体的代谢过程 3. 影响生物膜的通透性或离子通道 4. 影响酶的活性 5. 影响递质的释放或激素的分泌 6. 影响核酸的代谢 7. 影意”是指用药后观察用药反应
3. 用药后
(1)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病人的病情变化,继续观察药物的疗效 (2)根据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给出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强调必须严格执行医嘱,不可擅自调整用
药方案,科学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停药就会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流泪、出汗、疼痛、 恶心、呕吐、惊厥等,甚至危及生命,再次用药后症状消失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1. 受体与配体
• 受体是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一些具有 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并产生特定效 应的大分子物质
2. 药物与受体结合
• 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需具 备两个条件:即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四)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 防治作用分为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1)预防作用 (2)治疗作用:是指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2. 不良反应
• 对防治疾病无益甚至有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 特点:副作用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一般危害不大,
(4)继发反应
• 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 例如:“二重感染”
(5)后遗效应又称后遗作用
•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值)以下时残存的药理 效应
• 例如:巴比妥类药物“宿醉”反应
(6)特异质反应
• 是指少数病人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 很少剂量即可产生超出常人的强烈反应
导学案列
• 病人,女,51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腕、双手关节和双膝、 踝关节肿痛,伴晨僵,持续时间不等,影响行动。实验室检查:血 沉56 mm/h,RF(+)。关节X线检查:双手骨质疏松,腕部关节 间隙变窄。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为缓解病人的关节疼痛常选用阿 司匹林。
• 请思考
1. 你了解阿司匹林这种药物吗? 2. 阿司匹林有哪些不良反应呢?
目录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四、药物剂量—效应关系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兴奋作用
• 药物能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 , 如使心率增快,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
(二)抑制作用
• 药物能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 如使心率减慢,肌肉松弛,腺体分泌减少等
1. 用药前评估 • 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了解病人的
病史和用药史,尤其要了解药物过敏史、病人的 身体状况、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心电图检 查、血常规及电解质检查等。
2. 用药时
(1)根据用药目的,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2)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的原则 • “三查”是指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检查 • “八对”是指用药时对床号、对姓名、对药名、对药物剂量、
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导学案例与思考
导学案例
• 病人,女,61岁。既往患冠心病10年,间断胸闷6天, 1天前于夜间突然被迫坐起,频繁咳嗽,咳大量粉红色 泡沫痰。考虑其发生左心衰,急性肺水肿。病人出现 极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遵医嘱立即给予吗啡。
• 请思考
1. 你了解吗啡吗? 2. 你知道吗啡的不良反应吗?
药物学基础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
目录
一、药物学基础概述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四、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一节 药物学基础概述
学习目标
1. 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常用量、极量、治疗指数、受体激动药、受 体阻断药、肝药酶、半衰期、首过消除、稳态血药浓度、 配伍禁忌的概念。
是可以预知的
(2)毒性反应:是指药物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 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而产生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性 的反应。毒性反应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三致”: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3)过敏反应
• 又称变态反应。是指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一种异 常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无关,不易预知。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并按规定做皮肤过敏试验, 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并且做好急救准备。
四、药物剂量—效应关系
(一)量效关系
1. 无效量 是指当用药剂量过小,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 尚未出现药效的量
2. 最小有效量 又称为阈剂量,是指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 开始出现药效的剂量
3. 治疗量 是指从最小有效量与最大治疗量之间的用药剂量
• 目的:是使学生能全面的掌握各类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
• 方法 1. 密切联系专业基础课程知识 2. 学会分析归纳 3. 重视实践教学 4. 紧密结合临床
三、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用药物的职责
• 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护士既是药物治疗的执行者, 又是用药前后的监护者。掌握药物基本知识及用药护理 的基本理论,具备按照医嘱正确给药及做好用药护理是 至关重要的。
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1. 局部作用 •是指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局部所产生的作用。 2. 吸收作用 •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所呈现的作用
(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三)选择作用
• 多数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或器官产 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的作用 不明显或无作用称药物的选择作用
②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一)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 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和排泄过程
二、学习药物学基础的目的和方法
2. 熟悉药物的局部作用、吸收作用、选择作用、后遗效应、 安全范围、治疗量、耐受性的概念。
3.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内过程、半衰期的意义、时 量时效关系。 4. 学会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能正确识读处方、 药品说明书知识。 5. 具有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及指导病人用药相关知识的 能力。
导学案列与思考
(7)停药反应
• 是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加剧或复发的现象,又称 反跳现象
(8)药物依赖性
• 分为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①精神依赖性又称为心理依赖性或习惯性,是指连续用药突然停药,
病人产生主观的不适而没有其他生理功能的紊乱,但有强烈的继续 用药欲望
②身体依赖性又称为生理依赖性或成瘾性,是指反复用药后,一旦
(1)受体激动药(又称受体兴奋药)
• 是指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具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可与受体结合 并激动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2)受体拮抗药(又称受体阻断药)
• 是指与受体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3. 受体的调节
(1)向上调节 :是指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时,使相应的受体数目增 多、亲和力增加或效应力增强,又称受体增敏。向上调节也是 造成某些药物停药后出现反跳现象的原因
一、药物和药物学的概念
• 药物是指作用于机体用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 计划生育的一种化学物质。
• 药物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分为: 天然药物
分三类 合成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
• 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 注意事项的一门科学。
• 包括: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