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与青岛模式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研究
摘要: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是两种比较典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该两种经济模式形成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区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区域文化培育了不同的经济模式。
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各自的优劣势,极大地推动了本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者颇多。
本文将分析这两种经济模式的主要区别和各自的优劣势,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青岛模式; 温州模式。
1、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区别
1.1青岛模式
青岛模式是培育大企业、造就大品牌的区域性模式。
青岛是我国拥有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它拥有十个中国驰名商标,三十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也是最早拥有国际品牌的城市,其中海尔是中国本土唯一入选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个品牌之一;并于2004年跻身世界五百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品牌和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评比中,青岛入选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被公认为全国拥有名牌最多的城市。
同时青岛还有一个独特的“企业家扎堆”现象,在2004年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中,青岛同时有三位企业家入选。
一个沿海中等城市,短短十几年内,同时拥有如此众多的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家,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把这种大企业云集、名牌集聚、企业家荟萃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为“青岛模式”。
1.2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中国最具民营化特色的区域性模式,在温州“人人讲经商,家家有企业”,形成了“以户、村为基本生产单位,以民营企业为支撑,以小商品市场为交易中心,以农民能人为创业带头人”的经济发展格局,其显著特点是经济发展起步于家庭经济,民营经济是其主要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之初,促进了温州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并同时影响、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创造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神话,被经济学界称为“温州模式”。
1.3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区别
1.3.1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看
青岛的名牌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控股企业。
而温州几乎没有大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力发展的是民营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经济活力十足,民营经济的经济总量占温州经济总量的98%左右温州的民营经济具有
显著的家庭经营的特点,在这些民营经济中,不仅个体经济、独资业主制私营经济而且股份合作企业以及公司制企业,也都保留着家庭、家族的色彩。
1.3.2从形成的文化根源看
1.3.
2.1青岛模式形成的文化根源
1.3.
2.1.1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义”与“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
2.1.2近代西洋文化的影响:现代法人制度。
1.3.
2.2温州经济模式形成的文化根源
1.3.
2.2.1地理资源因素的作用。
温州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多为高山。
人均不足0.4亩,靠种田难以维持生存。
正是这样的地理资源环境造就了温州人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
1.3.
2.2.2传统的重商主义文化的影响。
坚持“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治理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即发展工业与商品经济,并指出雇佣关系与私有制的合理性。
1.3.
2.2.3温州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
广义地理解,家庭文化包括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生产方式、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
狭义地讲,家庭文化主要是指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特定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方式等。
温州经济起步于家庭经济,家庭内的成员彼此了解,这有利于家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各自的特长而合作分工,既降低了管理的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率。
1.3.3从历史看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对青岛有较多的投资,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经济是在原有的国有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
正因为有国有企业,青岛人有地方上班,有地方拿工资,一般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自己创业。
而温州则不同,因为那里与台湾较近,在台海关系较紧张的情况下,国家不可能在那里有大量投资。
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国家对温州投资很少,温州的国有企业也就少,再加上温州人均不到三分地,为了生存只能大家自己创业。
1.3.4从管理者看
青岛企业多靠车间主任和分公司经理管理;温州企业则由老板直接管理。
1.3.5从管理看
青岛的企业管理层次多,职能划分比较细,管理讲究严谨、协作。
强调战略规划、资本
运营和总体控制;而温州企业主要强调生产、财务等系统管理。
1.3.6从企业的发展战略看
青岛的大企业以品牌产品为基础,致力于实现国际化经营,向世界品牌目标迈进。
如2001年第二期美国《家电》杂志对全球前10位家电制造商进行了排名,海尔集团名列第九强,位列日本日立公司之前。
温州经济是集群经济,所谓集群经济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生联系密切的企业在空间上积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
在温州,往往一个村或邻近的几个村,形成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产销基地,一个镇或几个镇形成一类或一种产品的产销基地,从而体现了温州集群经济的优势。
2、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2.1青岛模式的优缺点
就青岛模式而言,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企业开发能力强,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具有融取外资、赚取外汇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乃至国际竞争中具有抗御风险的能力;企业管理机构分工明确,专业性强,内部控制严格;有浓厚的企业文化,企业有长远的品牌规划和品牌文化建设;大型企业拥有良好的信誉,弄虚作假、制假售假这类现象基本没有;企业下乡政策充分带动了青岛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得青岛的三农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对整个城市发展有很强的影响力。
而其劣势是民营企业不发达,市场经济活力不足,大型企业受到挫折时的损失大,人们受传统儒家的“重本抑末”、“官本位”思想意识的影响,不愿脱离集体,安于现状,积极性差,创新少,市场意识差,因此青岛的打工者多,老板少,市场培育不成熟,市场经济不发达。
正如钟朋荣所说:“青岛经济这片森林主要是由几棵大树支撑着,……”这从青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来看,显然是不健康的。
2.2温州模式的优缺点
温州模式的优势在于温州经济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人们的经济活动遵循着市场交换的规则,市场机制全面调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
温州的民营企业非常发达,温州有近10万家民营中小企业,除了邮政、电信、电力、银行等部门之外,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由这些中小企业来进行,温州人人争当老板,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加之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所以他们的工作动力、积极性明显强于青岛企业里的车间主任和分公司经理市场经济动力十足。
当企业受到挫折时损失也比青岛的大型企业小很多。
温州的小型企业比青岛大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收消化能力,能有效地防止企业机
密和技术专利的泄露,其内部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但是由于这些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而家族文化具有封闭性、落后性以及不规范性的特点,对优秀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的引进具有排他性,在人力资源发面较弱,因此管理相对简单,未能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因而企业普遍较小,很难做大作强;其次在管理方面,由于注重生产和销售,面临的市场选择性较大,容易忽视管理。
组织成本、生产规模和人才资源等方面的限制,管理机构非常简单,专业性很不强,内部控制较弱。
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与库存管理和交易结算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随意性较大。
然后产业结构落后,这些家族企业大都以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等传统经济为主,高新技术类产业几乎无人涉足,在国内市场竞争中都很难站稳脚跟,更毋庸说参与国际竞争,这必然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再次,温州的民营企业大都重视利润的实现,而对企业文化重视不足,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对管理者的思维和决策施加影响,一个没有自己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企业其经营往往是随波逐流,员工缺乏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企业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3、报关企业的发展模式
我国加入WTO后,各类进出口企业快速增长,新的贸易方式及新的通关形式不断涌现,社会对专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报关的需求量激增。
在如此巨大的需求量下,一批中小型报关企业应运而生,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这类企业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首先是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以内部融资为主,然而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有限,随着企业自身生产的不断扩大,内部融资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外部融资又很困难,且融资成本较高,造成融资存在问题。
其次是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筹资决策不科学,筹资渠道部畅,方式单一,营运资金运转不灵,对资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呆滞。
还有信用低、人力资源管理差、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的标准以及人才素质偏低等问题。
针对以上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我提出如下几点的解决对策。
首先营造良好的融资服务环境,建立健全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加强筹资管理,强化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加强存货管理。
接着从政治,法律,文化理论体系建设等多方面提高企业信用。
然后转变观念,要以战略发展的眼光使用人才,建立特色的人才培训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完善激励与薪酬制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不论是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还是从事各种专业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都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求,因此应该积极取得政府与社会的帮助,并且自身也应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要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