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佛教的部分词语
f佛教带来的词汇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的词语汉魏至隋唐期间,随著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著,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来自佛教的词语”等
“来自佛教的词语”等来自佛教的词语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其中有许多佛教术语,翻译成汉语之后,这些外来语也渐渐融入汉语之中,词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成为日常词汇的一部分,人们渐渐忘了它们的来源和本义。
如,“世界”,出自《楞严经》,“世”指时间,“界”指空间;“真空”,出自《行宗记》,指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界限的境界;“实际”,出自《智度论》,指“真如”境界(宇宙本体);“究竟”,出自《五灯会元》,指解脱生死成正觉;“本来面目”,出自《坛经》,指人的本性;“种子”,出自《摄论》,指现象的原因;“一丝不挂”,出自《楞严经》,指不受尘俗的牵累,等等。
寿称冯友兰为庆贺金岳霖八十八岁生日写一寿联,上书:“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其中的“米”和“茶”都是寿称。
“米寿”是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可拆为上、下两个“八”,中间一个“十”;“茶寿”是指一百零八岁,因“茶”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可拆为两个“八”、一个“十”,代表“八十八”,上下加在一起等于一百零八。
此外,还有“喜寿”和“白寿”,“喜寿”是七十七岁的雅称,因为草书“喜”与竖排的“七十七”形似;“白寿”是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面的“一”是“白”。
“拍马屁”原非贬义“拍马屁”一说,源于元朝文化。
据说蒙古族的百姓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
起初,人们实事求是,摸到好马自然少不了一番夸赞,摸到劣马也会实话实说。
但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无论别人的马是好是坏,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渐渐地,“拍马屁”就变成了对不顾客观实际、一味阿谀奉承讨好别人的一种讽刺。
货币上的书法秦朝钱币“半两”和“两锱”上的小篆,是秦朝的丞相、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所书。
唐高祖武德四年所铸的“开元通宝”,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
五代南唐的“唐国通宝”,有篆、楷两体,乃南唐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徐铉所书。
佛教成语选编
佛教成语选编1.一口吸尽西江水2.一切众生3.一佛出世,二佛生天4.一佛出世,二佛涅槃5.一动不如一静6.一丝不挂7.一尘不染8.一瓣心香9.七手八脚10.七颠八倒11.人穷智短12.八面玲珑13.三生有幸14.三灾八难15.三姑六婆16.三教九流17.三头六臂1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19.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20.千差万别21.口碑载道22.大千世界23.大吹大擂24.大吹法螺25.大发慈悲26.大慈大悲27.大彻大悟28.女大十八变29.寸铁杀人30.弓折箭尽31.不二法门32.不可言宣33.不可思议34.不即不离35.不看僧面看佛面36.五体投地37.六耳不同谋38.六根清净39.匹马单枪40.天花乱坠41.天女散花42.少见多怪43.认贼为子44.心心相印45.心到神知46.心花怒放47.心领神会48.心猿意马49.手忙脚乱50.方便之门51.水中捞月52.水泄不通53.水涨船高54.水到渠成55.水乳交融56.火烧眉毛57.火中生莲58.牛鬼蛇神59.牛头马面60.牛头不对马面61.仙露明珠62.功德无量63.功德圆满64.半斤八两65.半路出家66.只重衣衫不重人67.四大皆空68.打成一片69.生老病死70.白玉无瑕71.吐丝自缚72.因果报应73.因风吹火74.回头是岸75.在劫难逃76.多口阿师77.好肉剜疮78.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79.安身立命80.有口皆碑81.死马当活马医82.百了千当8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84.老僧入定85.肉眼凡胎86.自由自在87.自作自受88.衣钵相传89.佛口蛇心90.佛是金妆,人是衣妆91.佛眼相看92.佛头着粪93.作贼心虚94.冷暖自知95.君子一言,快马一鞭96.忍俊不禁97.见兔放鹰98.邪魔外道99.依草附木100............ 味同嚼蜡101............ 呵佛骂祖102............ 拂袖而去103............ 披毛戴角104............ 抛砖引玉105............ 拈花微笑106............ 拖泥带水10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08............ 泥牛入海109............ 泥船渡河110............ 沿门托钵111............ 盲人摸象112............ 金刚怒目113.............. 门外汉114............ 勇猛精进115.......... 急来抱佛脚116............ 恒河沙数117............ 指东话西118............ 皆大欢喜119............ 看风使舵120............ 看破红尘12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122............ 若即若离123............ 降龙伏虎124............ 面壁功深125............ 香火因缘126............ 香花供养127............ 香象渡河128............ 借花献佛129..... 冤有头,债有主130............. 哼哈二将131........ 家丑不可外扬132............. 旁门左道133............. 破颜微笑134............. 神通广大135............. 笑面夜叉136............. 臭肉来蝇137............. 茹苦含辛138..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139............. 唯我独尊140............. 将错就错141............. 张三李四142............. 得未曾有143............. 得其三昧144............. 救苦救难145........... 杀人不眨眼146............. 清规戒律147............. 现身说法148............. 庄严宝相149............. 逍遥自在150............. 逢场作戏151............. 雪上加霜152............. 顶礼膜拜153............. 单刀直入154............. 寻行数墨155............. 拣佛烧香156............. 森罗万象157............. 游山玩水158........... 无佛处称尊159. .... 无事不登三宝殿160. ........... 无风起浪161. ......... 猢狲入布袋162. ........... 发人深省163. ........... 善男信女164. ........... 菩萨低眉165. ........... 超凡入圣166. ........... 开山祖师167. ........... 圆孔方木168. ........... 摇头摆尾169. ........... 极乐世界170. ........... 猿猴取月171. ........... 当头一棒172. ........... 当头棒喝173. ........... 万古千秋174. ........... 万劫不复175. ........... 万家生佛176. ........... 万籁俱寂177. ........... 叶落知秋178. ........... 叶落归根179. .... 解铃还是系铃人180. ........... 游戏三昧18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182. ........... 电光石火183. ........... 电光朝露184. ........... 顽石点头185. ........... 僧多粥少186. ........... 梦幻泡影187. ........... 对牛弹琴188............ 敲骨吸髓189.............. 紧箍咒190............ 纶音佛语191............ 聚沙成塔192............ 蒸沙成饭193............ 暮鼓晨钟194............ 担雪填井195............ 昙花一现196............ 磨砖成镜197............ 醍醐灌顶198............ 随波逐流199............ 头头是道200............ 龙蛇混杂201............ 龟毛兔角202............ 韩卢逐块203............ 骑牛觅牛204............ 骑驴觅驴205............ 想入非非206............ 宝山空回207............ 悬驼就石208............ 馨香祷祝209............ 鉴貌辨色210............ 驴前马后211............ 钻冰求酥212............ 钻冰取火213............ 鹦鹉学舌214............ 称心如意215............ 舍身求法216............ 群魔乱舞1.一口吸尽西江水禅宗比喻融贯万法。
佛教成语分类及部分成语释义
佛教成语分类及部分成语释义作者:蒋珊珊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5期摘要:东汉之后,随着佛教的流传,佛语、佛典、佛偈的大量渗入,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成语逐渐传入中国,让汉语中的成语更加丰富,更加五彩斑斓。
在这些成语系统中,根据出处,细分下来,共有七种。
本文将按照这七个类别,结合具体例子逐一阐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教成语的意思,并从其变迁中感受文化交流的意义。
关键词:佛教成语分类释义成语是长期以来经过千锤百炼和普遍流传的固定的语言形式,它具有音节整齐、结构严密、简洁精辟、意义完整等特点。
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随着佛教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汉语中的成语也极大地丰富起来。
这些成语,有的来自汉译佛经,有的来自我国佛学家著述的禅宗典籍,根据出处分类,有以下七种:一、含有普及佛教词语,比如“佛”、“法”、“僧”、“和尚”、“菩萨”、“世界”、“众生”、“三昧”、“魔鬼,”、“地狱”等字的成语比如,“佛”字,佛教中的佛指佛陀,意译为觉悟的人,专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有时也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过去七佛、燃灯佛、阿弥陀佛、当来弥勒佛等,同时又可以引申为佛像、佛号、佛门、佛经、佛典沸土、佛祖、佛事、佛身、佛法、佛骨等。
含有“佛”字的成语有:佛口心蛇、成佛作祖、一佛出世,二佛涅架、佛头着粪、佛眼相看、佛是金妆,人是衣装、泥多佛大、求神拜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拣佛烧香、纶音佛语、急时抱佛脚、无佛处称尊、佛头加秽、不看僧面看佛面、万家生佛、即心是佛、佛面贴金、求佛求一尊、佛面括金、佛眼佛心、长斋绣佛、千佛名经、不看金面看佛面、呵佛骂祖、见性成佛、多口阿佛、借花献佛、无量寿佛、即心即佛等等。
例如:【佛头着粪】这是禅林用语,指佛像头上附着粪便。
这个典故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七》如会禅师(744一823)章所载:故事说,一日,崔相公前往湖南东寺,见鸟雀于佛像头顶上拉屎,便问如会说:“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即问鸟类是否有佛性。
文化大盘点:汉语中来自于佛教的词语-头条网
文化大盘点:汉语中来自于佛教的词语-头条网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就是其中的典型: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词源于佛2
词源于佛1、前生:佛教的轮回说法,称过去的一生为前生,相对今生而言。
例如:唐代《寒山子诗集》第四是一首诗云:“今日如许贫,总是前生作。
”2、前尘:佛教称色、香、声、味、触、法为六尘;当前境界为六尘所成,都非真实,所以称前尘。
出自《楞严经》第二卷:“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
”唐代白居易的《长庆集·酒筵上答张居士》诗:“但要前尘减,无妨外相同。
”后来,凡是往事都泛称前尘。
如:回首前尘,前尘影事等。
3、劫火:佛教语。
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
出自《新译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一般也把乱世的灾火称劫火。
元代方回的《桐江续集·旅次感事诗》:“千村经劫火,万境叹虚花。
”4、劫灾:佛教语。
指坏劫的三灾。
成劫之后又坏劫,坏劫末期有火、风、水三灾,世界俱毁。
出自《大日经》第三卷:“周遍生圆光,如劫灾猛焰。
”后来用以比喻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如“在劫难逃”。
5、劝化:佛教语。
一是指感化。
出自《宋书·夷蛮传》中的释慧琳的《均善论》:“务劝化之业,结师党之势,苦节以要励精之誉,互德以展陵竸之情。
”《天台戒疏》上:“劝化人受戒功德。
胜造八万四千宝塔。
”二是同“募化”。
出自《释氏要览》中引《罪福决疑经》:“僧尼白衣,或自财,或劝化得财,拟作佛像。
”6、化土:为普度众生,佛、菩萨化身所居住的土地。
出自《唯识论·述记》第十卷:“化土虽复说法,神通增故,立变化名。
”7、化身:佛的三身之一。
佛、菩萨本身为法身,世人不能看见;为了普度众生,在世上现身说法,都是佛和菩萨的化身。
出自隋代慧远的《大乘义章》第十九卷:“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为佛形,名为化身。
”后来称事物之非原本者,也叫化身。
例如:《元诗选》中收录的鲜于枢的《困学齐集·题赵模搨本兰亭后》:“兰亭化身千百亿,贞观赵模推第一。
”8、匹马单枪:比喻不借助于人,一个人单独干。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出自佛教的词语,来源于佛教文化的成语四字词语
出自佛教的词语,来源于佛教文化的成语四字词语于佛学的词语成语:镜花水月【拼音】:jnghuāshuǐyu【解释】:镜里的花,水里的月。
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出处】: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从空到有,复归于空,所以空既是根本,又是与有相互依存的,而有只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幻相,因为它依因缘而生,又随因缘而灭,在时间的流逝中生生灭灭,永不息止。
正是如此镜花水月作为佛教一组最典型的意象,以镜中花和水中月喻示了佛教的空、幻教义,强调了佛教实中有虚、有中有无、色中有空的思维特点。
和佛教有关的两个词的词语:因果佛教看带问题总是以轮回循环的思路来看的,佛教任何任何事情任何人度是有他的前世今生和以后,你今天发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因为你的前世所作所为因为注定了你今生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因果。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
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的问题总是不能正确地认识。
说到因果,首先比较容易让我们想到宿命论的因果。
宿命论的因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是错误的。
因为宿命论的因果是机械的因果,它认为人的命运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假如说,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那人们现生的努力就没有用了。
它否定了人们现生行为的价值。
而佛法既讲因果又讲因缘,就像在田里播下一粒种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阳光、水分,这粒种子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同样的,人虽然在前生种下了因,但从因到招感果报,还要取决于因缘的和合。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doc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佛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
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中国话!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当中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
佛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这些外来语亦渐渐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份。
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估计够您大吃一惊了吧。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
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 ”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
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 (dhata) 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
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发表时间:2011-05-19 10-05 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打印】 [浏览次数: 1292]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流传,反映佛教概念的成语也大量进入汉语语系,使汉语词汇丰富了起来。
纵览汉语成语,来自佛教的成语,其数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在中国的词汇里,除掉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汉语的词汇可能会逊色许多。
这些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是在群众中广泛流行通俗而定型的语句,是劳动人民结合了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化。
佛教成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成语来自佛教日常用语。
佛教日常用语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
如“半路出家”一词,就源自佛教日常用语。
佛教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年离开家庭,削发受戒,称为“自幼出家。
一种是成年以后才离开家庭,出家受戒,叫做”半路出家“。
作为成语,”半路出家“现在常用来比喻本来没有从事这一行,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行。
“不看僧面看佛面”,这里的佛最初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僧指佛陀住世时的弟子,后指僧团。
作为成语,“不看僧面看佛面”则是指看在第三者的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人。
“无事不登三宝殿”,其中的“宝殿”是指佛教寺院供养佛像的主要建筑。
由于佛、法、僧“三宝”是构成佛教的三个要素,所以“三宝殿”成为佛殿的代称。
在汉地佛教信徒心目中,“三宝殿”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不能随意出入。
成语“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用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成语是指佛教主张的“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的体现。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全报。
”作为一条成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来表示:做好事,有好的结果;做坏事,有不好的下场。
与此相关的成语还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生父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尽一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有关的成语
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有关的成语:1.半路出家2.大彻大悟当头棒喝3.混世魔王4.群魔乱舞5.妖魔鬼怪6.顶礼膜拜7.善男信女8.沿门托钵9.无事不登三宝殿四大皆空10.不看僧面看佛面11.五蕴皆空12.邪魔外道13.聚沙成塔14.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15.象牙之塔16.六根清净六神无主第二部分与原始佛教的教义理论有关的成语16.生老病死17.愁眉苦脸八风吹不动18.指点迷津醍醐灌顶19.一佛出世,二佛涅盘2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21.一尘不染一知半解22.勇猛精进水泄不通23.香象渡河顽石点头2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8.香火因缘牛头马面29.无明业火天花乱坠30.一面之缘不即不离不可思议31.痴心妄想心心相印32.一生一世33.三生有幸三教九流34.两世为人七颠八倒七手八脚35.生生世世36.恍如隔世37.万劫不复38.三灾八难39.在劫难逃40.生关死劫41.劫后余生42.拔舌地狱43.人间地狱44.牛头马面45.牛鬼蛇神46.笑面夜叉47.刀山剑对48.刀山火海49.报应不爽50.因果报应5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52.前因后果53.如影随形5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55.自作自受56.一丝不挂57.想入非非58.一日不作,一日不食59.头头是道60.杀人不眨眼61.上天无路入地无门62.忍俊不禁663.安身立命64.拖泥带水65.看风使舵66.伸手不见五指67.有口皆碑68.称心如意69.五体投地70.顶礼膜拜。
来源于佛教的成语
赵朴初先生说:不了解佛教文化,就不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
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
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
下面带您盘点一些跟佛教有关的成语!一厢情愿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
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不顾公主根本不认识他的事实,只顾自己愿意和公主结婚,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莫若此时趁事在成败未定之天,自己先留个地步…全了这一相情愿媒人的脸面。
”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声声口口说联合任何派别的作家,而仍自己一相情愿的制定了加入的限制与条件,这是作家忘记了时代。
”一瓣心香瓣香,形似瓜瓣,上圆下方,内外条状排列。
心的形状略似瓣香,故有“一瓣心香”之说。
禅寺中开堂说法,往往先敬香给开山祖师等,如《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此日一会,不是小缘。
将一瓣香为我元得禅师。
且道:诸人还识无得禅师么?”佛家认为,内心的清净、慈悲和虔诚,是“真供养”,比形式上的敬香要重要得多,故称“心香”。
后极言心中虔诚致敬为“一瓣心香”。
如宋·王十朋《行可生日》游:“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己敬焚。
”又如《花月痕》第五一回:“次日,荷生仍来汾神庙,与心印共坐一车,一瓣心香,数行情泪。
”半路出家指不是从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为“半路出家”。
出家,梵名波吠儞野Ayanyaka,出家在家的生活,修沙门的净行。
《维摩诘经·弟子品》:“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同经《方便品》又说:“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后来改行的称半路出家。
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说:“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
原来这些成语都出自佛教
原来这些成语都出自佛教佛教在中国传播时间纵达两千多个春夏秋冬,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本来就都是佛教名词。
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竟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味同嚼腊】《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于横陈时,味同嚼腊。
”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
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
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单位】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
在座位上方贴有各人名字,故称单位。
如《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谓:“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
”此词以后用于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
如“米”为计量长度的单位,“时”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克”为计算重量的单位,等。
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部门称为工作单位。
【空中楼阁】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
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
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
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
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
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现身说法】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
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
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
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
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
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
佛教词汇
佛教буддизм ;буддийская религия释教буддуизм上乘(即大乘)Махаяна下乘(即小乘)Хинаяна大乘Махаяна;Большая колесница ;Широкий путь спасения小乘Хинаяна ;Малая колесница ;Узкий путь спасения瑜伽宗секта Егакара天台宗секта Тяньтай禅宗секта Чань喇嘛教ламаист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храм)喇嘛庙ламаист(ламаит)喇嘛教徒желтая секта ламаизма黄教красная секта ламаизма红教белая секта ламаизма白教Шакья-Муни释迦牟尼Будда佛("佛陀"的简称)Будда如来(释迦牟尼的称号)Будда Татагата阿弥陀佛амитафо ;амитабу ;амитаба菩萨бодисатва罗汉Алохань阿罗汉Алохань三昧секрет ;суть ;сокровенный смысл四大четыре элемента ;земля,вода,огонь,воздух弥陀Амитаба观音(即"观世音")богиня Милосердия ;бодисатва观音菩萨бодисатва Гуаньинь弥勒Будда Мартейя韦驮Веда金刚Бог-хранитель ;божество-хранитель达摩бодидхарма阎罗Ямараджа-владыка ада阎王властитель ада Яньван;владыка ада阎王殿дворец владыки ада玄奘Танский монах Сюаньцзан鉴真Дзиянчжэнь经канон ;сутра佛经буддийский канон;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буддийских канон经藏сутра-питака藏经буддийский канон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буддийских канонов三藏经трипитака释部сборник буддийских канонов ;сутры释门буддизм金刚经сутра бога-хранителя法华经сутра дхарма佛学буддизм三宝три сокровищницы буддизма(Будда,его учение и его ученики)法учение ;правила佛法буддийское учение佛教主义правила буддизма佛的法力чудотворства Будды真谛истина四谛четыре истины буддизма清规заповедь戒规наставления清规戒律заповеди и обеты禅(意为静思)созерцание禅(泛指一切佛教事物)буддийский禅定Диана ;погружаться в созерцание坐禅погружаться в созерцание参禅созерцание(у буддистов)禅机откровение(у буддистов)禅心созерцание禅悟пробуждение ;постижение истины入定погрузиться в созерцание菩提Буди菩提树фикус благочестивый圆寂паринирвана入灭погружаться в нирвану解脱спастись ;спасение души自在свобода разума空пустота四大皆空суета сует ;мирская суета空门монашество遁入空门принять монашество法门путь к буддизму慈悲милосердие劫мировой период(=4320 млн.лет)三乘три пути спасения业деяние六欲шесть плотских страстей因缘причина缘причинная связь缘分судьба夙缘(宿缘)заветное желание结缘связаться с кем孽因грех因果报应карма ;возмездие六根уесть органов чувств :глаз,ухо,нос,язык,тело,разм德行(善行)добродетель ;добрый поступок功德доброе дело阴功тайное дело善добро恶зло造孽грех报应возмездие前世(前生)предыдущая жизнь今生настояцая жизнь来世загробная жизнь来世报应说возмездие ;воздаяние ;кара大千世界вселенная ;мир极乐世界рай ;эдем西天рай ;тот свет净土рай法眼око Будды慧眼прозорливость ;острый глаз超度молебствие(панихида)по умершему慈航путь спасения苦海юдоль скорби海苦无边безбрежное море мук彼岸тот свет ;нирвана转生перерождение ;переселение душ浊世мир земной凡尘мирской ;земной下凡сойти с неба ;спуститься из рая на землю下界дольный мир看破红尘постичь бренность жизни黄泉загробный(потусторонний)мир阴间(阴曹地府)царство теней梵брама梵文санскрит寺院монастырь僧院буддийский храм梵刹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古刹древний монастырь兰若(佛寺)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阿兰若скромное жилище庙храм ;кумирня禅林(буддийский)храм庵(尼庵)жен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大殿главный зал(в храме)禅堂помещение в храме禅房жилище в храме藏经阁хранилище буддийских канонов神坛гробница ;святыня ;рака方丈настоятель(буддийского храма) ;аббат(обычного храма)住持настоятель(монастыря)知客буддийский церемонимейстер僧монах高僧возвышенный монах僧尼монахи и монахини僧俗монахи и миряне僧师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х和尚монах沙门(桑门)бонзы ;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хи比丘(俗称"和尚")бонза ;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х比丘尼(俗称"尼姑")буддистка-монахиня沙弥послушник尼(尼姑)монахиня头陀бродячий монах行脚僧странствующий монах托钵僧дервиш法师святой ;бонза居士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 буддизма,не принявший пострижения ;буддист活佛живой Будда喇嘛лама皈依исповедовать что ;поклоняться кому剃度постриг戒епитимья ;умерщвление плоти受戒принятие обета取经паломничество за священными книгами化缘собирать пожертвования ;проситт подаяния布施подавать милостыню施主жертвователь檀越(即"施主")благодетель ;жертвователь合十сложить ладони(в знак приветствия)浴佛舍Праздник купания Будды舍利прах舍利塔ступа宝塔пагода浮屠пагода七级浮屠семиярусная пагода衣钵наследие;регалии袈裟ряса钵миска ;чаша戒刀монаший нож锡杖монаший посох念珠четки法器музыкальные инструменты буддийского богослужения蒲团круглая подстилка法号монашеское имя坐化смерть打坐сидеть,положив ногу на ногу膜拜класть поклоны念经читать сутру苦修подвижничество舍身пожертвовать собой显灵явление духа现身说法аоказать на личном примере佛像光轮нимб ;сияние;орело南无Намо香курительные свечи烧香возджигать курительные свечи香火фимиам香炉курильница香客паломник ;странник朝山进香паломничать по монастырям还顾жертвоприношение по обету清斋поститься斋期великопостный开斋разговляться斋饭постная пица斋戒поститься斋戒日постный день斋戒沐浴пост и омовение吃斋есть постное长斋(пожизненный)пост素овощной素食主义вегетарианство素食主义者вегетарианец世界佛教徒联谊会Всемирное содружество буддистов。
佛学词语大全
佛学词语大全
佛学词语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佛学词语:佛:佛教中修行者的最高境界,代表着觉悟和智慧。
法:佛法,指佛陀的教导和佛教的教义。
菩萨:修行成佛的菩萨,具有慈悲和智慧,旨在帮助众生解脱苦难。
涅槃:指解脱生死轮回,达到永恒宁静的境界。
因果:因和果的关系,强调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无常: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轮回:生命在生死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修行: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和道德品质。
慈悲:对众生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帮助他们解脱苦难的愿望。
般若:智慧,特别是指洞察事物真相和超越生死的智慧。
正念:专注于当下的思维状态,保持警觉和觉察。
缘起: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的原理。
业力:行为和思想所产生的力量,影响着个体的命运和未来。
解脱:从痛苦和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自由和宁静的境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指感知外界的六种感官。
四字佛性成语
四字佛性成语绣佛:刺绣的佛像。
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弃恶从善,即可成佛。
此为劝善之语。
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长斋礼佛长斋:终年吃素。
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
长斋绣佛长斋:终年吃素。
立地成佛佛家语。
吃长斋于佛像之前。
形容修行信佛,见自本性”,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就可以成佛。
万家生佛旧时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见性成佛性:本性青灯古佛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
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阿弥陀佛佛教语,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佛的四字词语大全: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绣佛长斋、佛眼佛心、阿弥陀佛、诃佛诋巫、见佛不拜、青灯古佛、佛眼相看、佛口蛇心、佛头着粪、长斋绣佛、拣佛烧香、开佛光明、万家生佛、佛头著粪、纶音佛语、成佛作祖、泥多佛大、见性成佛、呵佛骂祖、一佛出世、佛头加秽、求神拜佛、佛口圣心、佛性禅心、佛心蛇口包含“佛”字的四字成语有:青灯古佛,佛眼佛心,生佛万家,佛头着粪,佛口圣心,佛口蛇心,拣佛烧香,泥多佛大,立地成佛,蛇心佛口,佛性禅心,借花献佛,长斋绣佛,呵佛骂祖,求神拜佛,绣佛长斋,佛头加秽,皈依佛法……相关成语具体解释如下:1. 佛眼佛心:[拼音]fó yǎn fó xīn[释义]比喻善意看待别人。
[出处]孙梨《白洋淀纪事·光荣》:“你还是佛眼佛心,把人全当成好人。
”2. 青灯古佛:[拼音]qīng dēng gǔ fó[释义]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
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例句]可怜朱门绣户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3. 佛性禅心:[拼音]fó xìng chán xīn[释义]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于佛教的部分词语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当中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
佛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这些外来语亦渐渐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份。
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估计够您大吃一惊了吧。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
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群魔乱舞”: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
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属于大菩萨的境界。
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了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泼的禅机。
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
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
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作茧自缚”:自因自果。
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
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
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生老病死”:佛教认为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
“愁眉苦脸”:“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
“苦脸”源于佛教。
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习气”:指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烦恼”: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
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
“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差别”“平等”: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
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
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
而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心猿意马”: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
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痴心妄想”: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
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
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
家贼即内贼。
“盲人摸象”:为《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
比喻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结论。
“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常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三界六道,唯自心现。
水月镜像,岂有生灭?”“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
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欲火”:形容情欲炽盛如火。
《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
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
今演为“苦口婆心”。
“解脱”: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无碍。
“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
“只眼”,慧眼,第三只眼,天眼,顶门具眼也。
“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
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
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
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现在指人裸体。
“一刀两断”:语本《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断,未称宗师。
”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
现比喻干净利落。
“一厢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
说一个愚人到都城里游玩,爱上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
现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一笔勾”:谓破除一切尘缘。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莲池大师)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合称“七笔勾”。
勾是涂去之意。
“一笔勾”即“一笔勾消”。
“味同嚼蜡”: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
语出《楞严经》:“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
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
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
“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
“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
“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
去,吾不用尔。
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
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
”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这叫做“不净观”,专用以破除淫欲。
“世界”:指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
佛教《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佛家语中“世”即是时间,“界”是空间,“世界”所指的就是整个宏观宇宙。
“世界”成为常用语后,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一弹指”:我们现在形容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
“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梵语。
《僧只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另外,“弹指”也是捻弹手指做声的动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诅咒等。
“当下”:本佛教用语,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
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
“庄严”:指佛像、法师的神态端庄肃穆。
“晨钟暮鼓”:为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
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以为悬挂钟鼓之用。
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
“五体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里最为敬重的礼节。
“觉悟”:“觉”,梵语为bodhi,鸠摩罗什译作“道”,玄奘译作“觉”。
佛家以开悟智慧会得真理为“觉悟'。
现在指政治上的认识水平。
“自觉”: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自觉”异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觉。
今以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为“自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本《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导师”:引路的人。
佛为众生指点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
“昙花一现”:佛经中用来比喻佛法难闻。
“空中楼阁”:喻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
“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
“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
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的仪式。
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心心相印”: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
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
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
其实,它本是佛教用语,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
”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见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
“投机”:彻悟的意思,合乎佛祖的心机谓之投机。
“单刀直入”: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不依经论文句,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
“当头棒喝”: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
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天花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来。
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顽石点头”:指说理透彻,使没有悟性的人也心悦诚服。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音译词,意为“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
先比喻奥妙之处。
“法宝”:佛教用语,指佛说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钵、锡杖等。
“天龙八部”: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
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
后被金庸用作书名。
“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飘渺。
日本作为风俗画、版画的名称。
“小品”:本属佛教用语。
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
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
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智慧”: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
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真心”:佛教用语。
谓真实无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