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超级完整版
德育原理.pdf
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1、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
2、而使之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
3、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和“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5.“大德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我国的“大德育”颇具特色。
他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
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6、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划分区别?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非道德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有时发生间接地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的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
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
但相对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1、教育、教学和教唆的区别?教育属于褒义词,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教学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确定的。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是指教育和培养人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以及价值观念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一些德育原理,尽量不使用相同的标题:
1. 完善的价值观培养: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如自律、诚实、尊重和责任感等。
2. 全面的人格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情感、身体和道德等各个方面。
3. 个体差异的尊重: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注重个体差异,以个别化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
4. 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使德育教育更加有效。
5. 积极的引导与激励:注重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6. 合理的奖惩机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激励学生的优秀行为,同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7. 社会环境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这些原则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品德,并能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第九章-德育原理
“大德育”存在以下弊端:
1、德育内涵无所不包将意味着德育概念的消失。
2、用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来解释思想、政治、法制教育 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 3、无法与国际接轨 多数国家“moral education”。 4、实践中容易导致道德问题与思想、政治、法制等问题 的混淆。
二、德育原则
(一)方向性与理论联系实际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指在培养学生集体的 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形成教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每个 学生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培养集体与针 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统一起来。
(七)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
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指在德育过程中进行正 确的价值引导,教师要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 诱,以理服人,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启发学生自我教 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理健康教育(90年代)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 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 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指品德教育。
大德育:指的是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 等在内的德育。
小德育:指道德教育,是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 制教育相对的概念。
◆2.榜样法的要求 (1)榜样人物要具有权威性。 (2)榜样人物要生活化。 (3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
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1.锻炼法内容 (1)练习 (2)制度 ◆2.锻炼法的要求 (1)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一以贯之的坚持。 (3)委托任务 (4)组织活动
罚等。
(一)说理教育
说理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
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1.说理教育的类型 (1)讲解(2)谈话 (3)报告(4)探讨 (5)参观。 ◆2.说理教育的要求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中学德育原理
二、德育基本规律
二、德育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 培养提高过程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 面影响教育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 程
三、德育基本原则
德育原则: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 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矛盾、关系 的准则或指导思想,又称德育工作的方法论
德育原则 VS 德育规律 主观 客观Leabharlann 第十七章中学德育原理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
一、概念 含义
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 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 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形成一定思 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历史性、继承性、阶级社会的阶级性 德育与智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四、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三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班主任工作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指导实践法 情感陶冶法 品德评价法
中学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理想和传统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纪律和法制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原理
总论一、什么是德育: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即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内容:狭义的德育就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与智育和美育相区别的德育,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更广义的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三、德育方法:是为进行德育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无论构想的道德目标多么全面,多么合理,无论师生实现道德目标的态度多么虔诚,付出的努力多么艰辛,如果缺乏合理的方法与手段,这种目的就毫无意义(一)、选择运用德育方法的基本要求:1、重视学习者的自主性,力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2、重视心理素质发展,使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二)、具体的德育方法1、思维训练法2、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3、理想激励法4、行为训练法5、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主要方式: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评比、操作评定。
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要使学生不仅成为评价的对象而且成为评价的主体、品德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贯彻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的正面教育方法。
7、实践锻炼法,作用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深刻的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具主动性。
注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种方法在实施学校德育的某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在另外一些方面则可能有局限性。
德育方法的运用需要强调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四、现代德育方法的建构——显示出对道德主体的高度关注1、强调人的个体性、能动性,突出个体的价值;2、强调主体精神与自立自主品格的培养;3、以促进自律、发展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尊重真理,热爱知识为特征。
五、现代德育方法改革的趋势1、注重德育的民主化,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2、研究德育的隐性化,体现“不说而教”的艺术性3、贯彻德育的立体化,体现德育系统的协调性。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德育的定义和意义1.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
2.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德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的整体性原理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为目标,从心智、情感、意志、道德、品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2.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教育更加有效。
3. 德育的示范引领原理教师和家长应该发挥良好的行为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 德育的全面指导原理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进行全面指导,促进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5. 德育的阶段性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6. 德育的健康原理德育应该注重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
7. 德育的社会性原理德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动关爱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和意识。
8. 德育的系统性原理德育应该系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统筹教育资源,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德育的综合效果。
三、德育原理的实施策略1. 培养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还应该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构建德育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德育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奖励和表彰等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德育原理超级完整版
德育原理1.“守一”意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转化理论”。
所谓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
2.德育的内含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4.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5.德育的现代化特征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才为目标的德育①学校德育的民主化②学校德育的世俗化③学校德育的科学化6.德育理论的形态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7.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往往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8.德育的本质三种人性①是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实际上是本原性的人性②是与兽性相对的人性—这是本质意义上的人性③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或者德性)—它是前述两种人性综合与运动的结果。
9.对道德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第一是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讨论德育本质。
第二是从本质形成的角度讨论德育本质。
最后,道德教育本质讨论还有一个在教育内部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较的本质探讨唯度,这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等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质的不同。
德育功能的含义;德育的效果有高有低,因具体的德育实践而定,但德育功能却有一定的稳定性的规定。
故客观效果和能量只能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德育在生活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德育在(品德),一是道德主体的品质。
二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行生活。
德育原理总结1[1]
第一讲走进德育原理⏹德育的时代遭遇(一)德育之重1.德育之于社会从美国次债危机(subprime crisis)说起⏹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六大报告》如果你追求主人——奴隶制度,你只需要一些规则和鞭子;如果你追求自由,你就需要各种复杂的机制和交往的环境——信息、选举、争论、程序规则等的有效性。
同样,在自由社会中,道德教育也需要更多的注意。
——【英】威尔逊2.德育之于个人3.德育之于教育⏹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是应该包含有教导和学习的因素在内,但反过来说并不一定为真。
亦即有教有学的行为或活动,不见得就是教育。
这是因为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价值的活动。
——陈逎臣《教育哲学》(二)德育之难1.常规之难⏹知识与价值⏹绝对与相对⏹永恒与暂时⏹内生与外铄2.时代的挑战⏹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新兴的媒体社会⏹价值多元的喧嚣3.“有中国特色”的困难德育的政治依附性与独立性(三)德育之病1.功利主义症候群⏹政治功利主义⏹社会功利主义⏹个人功利主义⏹教育功利主义2.应试考试综合症⏹德育与智育⏹控制与自由⏹目的与手段⏹整齐划一与多样个性(四)德育之急⏹德育是一个呼唤智慧且需要高度智慧投入的领域⏹德育的逻辑起点(一)人是道德的动物1.人是什么?“狼孩的故事”“1977年纽约停电事件”2.什么不是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第十章 德育原理
第十章-德育原理1.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2.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是教育活动主体。
3.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5. 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6.学生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它们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源泉和基础。
7.德育原则主要有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8. 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是区别我国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根本点。
9.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既要遵循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通过实践活动,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这就是知行统一原则。
10.对后进学生的教育既要注意发现,扶植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并在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克服其消极因素。
具体运用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原则。
11.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并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及表现的规律提出来的。
1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的原则是依据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规律提出来的。
13.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决定的。
14.德育过程是由相互制约的四个因素构成的,这四个因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15.知指品德认识,它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6.我国模范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德育原理
第一节苏霍姆林斯基一、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他的教育可以看做“苏联社会主义”。
尤其是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二、主要思想与理论的内容与特征第一个特征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怎么培养真正的人》中“道德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每个人去追求自己的顶峰,不要迷失通往顶峰的方向,更不要从旁而过”等论点除了社会政治环境的决定作用之外,与其个人对共产主义的真诚信仰是分不开的。
关于政治信仰与教育的统一认识:他认定政治信仰的确立对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完整的精神人格的塑造中这两方面不可或缺。
主张“要珍惜少年心灵中我们共产主义的神圣东西”坚决反对“用高射炮打蚊子”第二个特征关于学校道德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
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1)主张教育者要努力创造学生的“接受性教育”,让学生认识精神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2)主张促成学生的积极的行动。
3)主张强化学校道德环境建设预计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互动。
六种教育力量:教师家庭学生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及街头结交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方面探索的最大方面在于其教育的实践1)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在道德财富里生活a)从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特质环境。
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学校设备陈设以及图书保障。
b)努力为学生创设精神环境。
促成起“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鼓励学生拥有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科学、最喜爱的劳动项目2)在从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是还充分考虑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链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两个因素。
校园建设的主体:学生重视显性教育,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教育的隐性教育,即在他得教育艺术中显性教育更多得隐性化了。
第三个特征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对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不断成长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德育原理重点(归纳)
(二)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矛盾是: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在此阶段儿童的依赖性减少而自主性增强,他们开始出现一种自控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此阶段对儿童影响较大的是父或人物。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
→什么是道德认识呢?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情景、道德关系、道德规范的认识和评价,最终要升华到对社会共同重要价值的认识与评价。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有什么作用?
道德认识帮助个体认清道德情景与关系;
道德认识告诉个体,我们的社会更倾向于怎样的选择与行动;
道德认识是交流道德规范与价值观的基础。
他认为,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他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发展自主性是很必要的,否则儿童的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或者变得过分羞怯,难为情,或者变得疑虑。当然让儿童实现自主时也要有一定的限制,以便为将来参加法制生活有所准备。
(三)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
这一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主动性与内疾的矛盾。在此阶段儿童开始进行各种运动。
一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一个性冲突二目标冲突三规范冲突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应遵循的原则一目标趋同二尊重信任三心理相容四智能互补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类型集体组织关系教育促进关系心理情感关系专制型权威管理控制一切畏惧服从放任型松散放任疏于指导冷淡疏远民主型合作协调教育指导与自我教育尊重信任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三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策略一尊重与爱护1从哪些方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尊重学生发展的现状提出合理的目标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公正对待学生公正是信赖的基础宽容对待学生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协调统一而非全知全能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2对于学生需要注意避免的误区偏爱依照主观情绪错爱爱才爱钱爱地位溺爱一味放纵袒护泛爱事无巨细全盘掌控不爱对学生淡漠缺少关注爱法不当纯粹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德育的原理
德育的原理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德育的原理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它们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的原理之一是德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
德育和知识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而德育则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激励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和知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上均衡发展。
德育的原理之二是德育要注重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道德发展也有差异。
因此,德育应该注重个性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德育课程和活动。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意识,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德育的原理之三是德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应该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德育的原理之四是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更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践和巩固。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的原理之五是德育要注重激励与规范相结合。
德育工作既要注重激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注重规范,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激励可以采用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规范可以通过规章制度和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的原理包括德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德育要注重个性化、德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德育要注重激励与规范相结合。
这些原理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保障,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指导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德育工作的理论依据。
德育原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一、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品德、学识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2. 德育对象德育对象是学生,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德育对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3.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内容应当贯穿在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
4.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模范榜样作用、教育活动的设计、教育环境的营造等。
德育方法要求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个人的品格魅力和情感感染力,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特征1. 积极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动机和内在动力。
德育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和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
2. 个性化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德育教育。
3. 整体性原则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4. 现实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需要,注重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个性。
5. 社会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注重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校、家、社会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三、德育原理的教育实践1. 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地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定适合学生的德育目标。
第六章 德育的一般原理(“德育”相关文档)共32张
(二)德育的内容
确 1、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定
依 2、社会的现实需要。
据
3、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 育、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民主、法制和纪律教 育。
第二节 德育原则 1、德育原则的概念 2、德育原则提出的意义 3、德育原则的制定依据
(1)学校内部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保持一致性和 连贯性。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3)要使学校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BACK
第三节、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实际锻炼法 情感陶冶法
指导自我修养法 品德评价法
说服教育法
(一)说服教育法的涵义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 认识的方法。
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学生身心特点及 要正确确定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恰当地处理教师与学生、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都应依据和遵循德育
原则。 (3)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一)指导自我修养法的涵义
德育规律。 指导自我修养法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克制、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教育者要尊重信任学生,对他们发展的可能 性要充满信心
(2)要善于正确地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BACK
因材施教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 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人的性格特征、思
(2)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德育原理总结
德育原理总结
德育是指对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其逐渐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良好习惯、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的人。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完全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做好德育工作,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德育原理。
一、全面性原则。
德育工作应当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注意思想、品德、智力、体力、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注重多方面的发展。
二、科学性原则。
德育工作必须以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为基础,注重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具有差异,因此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其不同的道德需要有针对性的实施德育工作,包括道德方针不同、对于德育形式、意志品质、社交能力等需要有个性化的指导。
四、实践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德育知识和修养道德品质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德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时代性原则。
德育工作必须紧密联系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使之与时俱进,力求取得更加显著的教育效果。
六、综合性原则。
德育工作必须与其他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如要与课堂教育、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一起开展,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综合性和深度性。
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校长、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和深化学生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良好品德的高素质人才。
德育原理
一、学校德育管理观念(一)德育首位观1.党和国家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都是德育的内容,有“文化”,文化有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而社会文化大部分属德育的内容。
《决定》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
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可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2.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人本来就是动物,而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基本特征是人具有社会的特性,这个社会特性的外在表现就是品德,没有人的品德就没有人类社会。
人的品德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们试想象如果人们都不遵守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我们这个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德育为首是父母家长的嘱托。
作为父母养育子女,如果子女不孝,对社会无益,反而危害社会,其子女尽管有天大的本事,养其何用?3.学生本人的需要人出生以后就要在一定的人类社会里生活,要在人类社会里生活,就要遵守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否则就要到处碰壁。
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开篇就说:大学的目的,在于明显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从天子到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人才人才先成人后成才,人是第一要义。
人才的品格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往往又是进入就业门户的通行证。
一所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的毕业生方磊求职经历。
方磊在深圳多次应聘,毫无收获,一天,方磊在路边发现招聘库料总管的招聘广告,方磊包着试试看的心理到了那家招聘库料总管的公司,招聘地点设在厂部的大院里,方磊赶到时,早就来了黑压压一院子应聘者,在摆了一长排办公桌的招聘摊位前,人头攒动,应聘者争先恐后鼓动唇舌喋喋不休十分卖弄地向招聘工作人员介绍推荐的各类证书。
德育原理檀传宝德育功能与德育的本质精品PPT课件
• 由于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没有无德 育的教育,没有不是德育教师的教学人 员。应当使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发挥渗透 到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之中,要实现 这一目标,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 提高教师的人师品质,二是实现“经学 ”与“人学”的统一。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德育对德育对象个 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个体性 功能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性功能去空谈 ,社会性功能也需要以个体性功能为实 现的中介。
•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德--得
• 道德观念、原则、规范看起来似乎是约 束个体的异己的东西,然而它却能够使 个体在社会性的生活中生存下去,同时 也由于具有充分的社会性,个体才能秉 承社会给予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生 存下去,完成人生任务。
• 首先,适应不是一对一的尾随,应是对 社会现实继往的回顾、对未来的前瞻、 并据此对当前现实的合乎实际的分析判 断三者相统一的结果,任何取消一端的 做法都是错误的。
• 其次,学校德育对于社会现实的“适应 ”还有一个适应“谁”的需要的问题。 学校德育起码要四种现实需要:一是适 应作为类的一员的人的共同需要;二是 适应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适应个 体发展的需要;四是适应与学校其他平 行子系统协同的需要。
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 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 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 行为活动的总和。
• 2.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人们用来 约束思想和行为,调整人与人、个人与 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则。它是人 们作为评价和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 它反映了一定阶级、组织对人们的行为 和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
(完整word版)《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理1.“守一”意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转化理论”。
所谓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
2.德育的内含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4.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5.德育的现代化特征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才为目标的德育①学校德育的民主化②学校德育的世俗化③学校德育的科学化6.德育理论的形态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7.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往往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8.德育的本质三种人性①是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实际上是本原性的人性②是与兽性相对的人性—这是本质意义上的人性③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或者德性)—它是前述两种人性综合与运动的结果。
9.对道德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第一是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讨论德育本质。
第二是从本质形成的角度讨论德育本质。
最后,道德教育本质讨论还有一个在教育内部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较的本质探讨唯度,这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等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质的不同。
德育功能的含义;德育的效果有高有低,因具体的德育实践而定,但德育功能却有一定的稳定性的规定。
故客观效果和能量只能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德育在生活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德育在(品德),一是道德主体的品质。
二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行生活。
10.正确德育观的意义首先,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立。
其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最后,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1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12.认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13,。
德育的个体功能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14.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15.德育的教育性功能落实要注意首先是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的确立。
其次是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其统一的原本。
16. 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三大流派:①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他认为,人格中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口唇阶段(1岁前),肛门阶段(2~3岁),男性生殖器官崇拜阶段(3~5岁),潜伏阶段(6~12岁),生殖阶段(成人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动欲区与之相联系。
解决的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人格。
②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受行为主义影响但又有进展的心理学派,所以有人称他们为新行为主义学派。
班杜拉是他们的代表。
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儿童只需要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
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替代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从外在行为习得的角度研究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其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改进家长,教师的行为以及完善,优化德育环境等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社会学理论的缺点是缺乏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性的必要关注,同时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关注不够。
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以皮亚杰,科尔伯格为代表。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促使儿童由自我中心,向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转变的关键是儿童的社会交往,儿童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观念。
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的研究大大推进了我们对德育对象的道德实际的认识。
18.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19.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20.“因材施教”包括①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②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③应当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④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21.德育主体实际上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22.德育主体有两种形态即专门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23.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包含①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②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③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24.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25.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的表现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26.德育目的道德功能的表现引导性功能、规范性功能27.社会本位—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卢梭、裴斯泰洛奇、第斯多惠、杜威28.道德教育的目的组成即理解为道德的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
“知”即对道德价值与认识的认知“情”即道德情感“信”指道德信念“意”指道德追求的执着、道德行为的意志力“行”就是道德行为的策略、能力等29.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再次,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四,德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最后,德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30.“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1.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32.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①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②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③德育过程观④偶发因素33.德育课程的特点①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②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③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与安排方面④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34.活动课程对德育的意义①德性的本质是德行②活动的德育意义: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35.德育活动中的关键问题①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②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③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36.德育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37.德育过程的特点可以从德育过程与社会影响、与其他教育过程和个体品德发展过程三个角度以界定38.德育过程的特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和多端型性引导性和整合性39.“传统”和“现代”的德育过程对于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不同一种观念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灌输”另一种观念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40.学校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1 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表现日益突出学校德育除了要注意参与社会价值环境的建设与改造之外,还应当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安排抵制和防范不良价值影响的训练 2.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是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只要矛盾。
这一矛盾最终需通过如何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德育内容与方法等中介环节,从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予以解决。
3.学生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加强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培育,使道德认知成为为情感所真正接纳的道德信念;第二,注意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意志的培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41.德育过程组织基本原则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③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④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42.德育方法的特点①德育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较为特殊②对应用德育方法的主体要求较高③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的复杂程度高43.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人法、系统或综合法44.具体的德育方法1.思维训练法①讲授法:注意内容的组织、注意学生的发动、注意语言艺术②谈话法:提问、对话③讨论法2.情感陶冶法3.理想激励法4.行为训练法①道德实践②奖励与惩罚5.修养指导法①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②帮助学生制定修养的标准与计划③指导学生监控和评价自己的道德表现45.德育方法组合的原则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最优化原则46.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既指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心里环境,又含大众传媒、社区、学校、家庭等等,以学校自身环境最为专门和规范。
47.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分为宏观系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中观系统:社区微观系统:家庭中介系统:大众传媒48. 例题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德育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德育影响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
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
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首先要处理好系统和过程的关系;处理好适应和超越的关系。
只有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优化才可能走向现实。
49. 例题;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素养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两部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