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教学(给教师)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建模教学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建模教学当教授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建模时,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引入数学建模:首先,介绍数学建模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明白数学建模是使用数学工具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可以通过举例子和实际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理解问题: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准确理解问题,并把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实际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含义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收集数据:设计实验活动或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收集数据。
例如,在花园里测量植物的生长速度,或者测量不同地区的降雨量。
学生可以记录数据并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培养他们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使用线性方程拟合数据,或使用比例关系描述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分析和解释结果:学生应该学会分析他们建立的模型,并解释模型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和图表来解释他们的结果,并与同学分享他们的发现。
验证和修改模型:学生可以通过收集更多的数据来验证他们的模型,并根据实际结果修改模型。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建模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提供实际应用案例: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可以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城市交通规划、资金投资决策等。
让学生试着将所学的数学建模方法应用到这些案例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建模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结果以及验证和修改模型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造力。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聚焦于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并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数学建模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体任务包括: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提升学生运用数学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知识,并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对数学建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
然而,他们可能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公式和图表等表达方式。
(2)学会运用数学软件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模型构建,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如问题分析、假设提出、模型建立、求解验证等,并能够将这些步骤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证明、归纳和演绎等,并能将这些能力应用于数学建模过程中。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主动分析、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沟通和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教会学生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问题的态度。
数学建模教学实践心得(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建模是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建模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一名数学建模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以下是我对数学建模教学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数学建模教学实践心得1.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建模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使学生对数学模型有直观的认识。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对模型进行求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3)引导学生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4)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优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置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数学建模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下是我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些心得:(1)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实践。
(2)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场景。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等。
4.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学建模领域也在不断更新。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这一方面的体会:(1)关注数学建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
(2)结合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具实用性。
(4)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建模姜启源 教学设计
数学建模姜启源教学设计数学建模是指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描述,并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姜启源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建模教师,他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姜启源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和姜启源的教学方法。
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
姜启源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建模能力。
他通过提供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数学符号和表达式。
这种抽象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并为进一步的数学分析和求解提供基础。
数学建模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
姜启源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他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和工具,构建数学模型。
同时,他鼓励学生在建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假设和简化,以减少问题的复杂性,提高求解的效率。
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的求解过程是关键。
姜启源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他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和方法,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他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技巧,以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同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使学生能够合理地解释和解释数学模型的结果。
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数学建模的结果分析和应用是评价一个模型的重要标准。
姜启源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果分析和应用能力。
他鼓励学生对求解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并将结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问题的解决效果。
姜启源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他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结果分析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核心技巧和方法。
姜启源的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初中数学建模教案
初中数学建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的概念,掌握线性方程的解法。
2. 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线性方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线性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性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2. 线性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完成数学建模任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性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2. 讲解:介绍线性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尝试将其抽象成线性方程,并求解。
4. 分享: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数学建模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讨论。
5. 总结: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强调线性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线性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成线性方程。
3. 小组合作法:分组完成数学建模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线性方程的概念、解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线性方程的能力。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表达能力等。
4. 学生对数学建模活动的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线性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实例。
2. 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成线性方程。
3. 评价表:用于对学生的数学建模活动进行评价。
4. 教学视频:可选,用于辅助讲解线性方程的解法。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对线性方程基本概念的理解,避免过多强调公式、定理。
2. 鼓励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尝试运用线性方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注重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5. 课后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数学建模课教案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数学建模课教案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学建模》的第一章“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数学模型的构建、数学模型的求解、数学模型的检验和优化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2. 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求解。
教学重点: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数学建模教材、计算器、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数学建模的概念。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问题分析、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检验和优化。
3. 例题讲解(20分钟)以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例,带领学生逐步完成数学建模的过程。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给定的问题,完成数学建模的练习。
5. 小组展示与讨论(15分钟)6. 知识巩固(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1.1 问题分析1.2 模型假设1.3 模型建立1.4 模型求解1.5 模型检验和优化2.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1 问题:某城市现有两个供水厂,如何合理调配水源,使得居民用水成本最低?1.2 作业要求:列出模型的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并检验。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掌握程度如何?哪些环节需要加强?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尝试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求解4.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情景:某城市准备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会,门票分为三个档次:VIP、一等座和二等座。
高中数学建模活动实例教案
高中数学建模活动实例教案
主题:探索人口增长模型
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建立人口增长模型,了解人口增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1. 人口增长的基本模型:Malthus模型、Logistic模型等;
2. 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等;
3. 使用数学方法分析人口增长问题。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介绍人口增长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讨论人口增长可能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2. 学习建模方法:教师讲解人口增长的基本模型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建模方法;
3. 分组实践:学生分组,根据给定的数据,通过计算和分析建立人口增长模型,并预测未来的人口变化;
4. 展示成果:学生展示他们的建模结果,并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讨论;
5. 总结与讨论: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人口增长模型的建立过程,并讨论不同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完善人口增长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人口增长的数学建模报告。
评估:根据学生的建模过程、建模结果和展示表现进行评定,重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延伸活动: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机构进行讲座,深入探讨人口增长模型和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教师PPT、实验数据、计算工具等。
备注: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问题及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高中数学建模的三种教学形式(教师)
高中数学建模的三种教学形式左双奇* (位育中学)问题的提出数学建模的教学实践在我国己有十多年的探索了,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都将数学建模内容列入学生必修内容。
在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中,一些学校选择了数学建模做为突破口;在进行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数学建模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近年来,我校为配合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对数学建模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针对人为地将数学建模教学与曰常课堂教学相割裂、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建模这种具有多样性、新奇性的学习形式存在的畏难心理等困难,我校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循序渐近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形式来克服以上的困难。
研究方法和过程一、常规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教学广义地说,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数学公式、方程式和算法系统都可以称为数学模形。
如“椭圆的方程及图象”就是一个数学模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一个近似解”也是一个数学模型。
针对学生在数学建模中不会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假设变量和参数,形成明确的数学框架的困难,我们在常规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模仿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来处理教材中常规的学习内容,从而为学生由实际问题来建立模型奠定基础。
譬如,对于二面角内容的教学,在学生原有生活经历中,有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的印象;有半开着的门与墙面形成角的印象,那么我们在让学生形成二面角的概念时,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这些认识中,舍弃具体的水坝、门等对象,而抽象出“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在这里,半平面是相对于水坝拦水面、门等的具体对象而进行合理假设得到的理想化对象,而在进一步研究如何度量一个二面角的大小时,我们是让学生提出各种方案,然后通过讨论、比较各方案所定义的几何量对给定的二面角是不是不变量,同时又简洁表达了二面角中两个半平面闭合程度的大小。
以上关于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度量方法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并研究模型的过程。
数学建模教学实践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建模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学建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数学建模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二、教学实践过程1. 教学目标(1)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 教学内容(1)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数学建模的常用软件和工具;(3)数学建模案例分析;(4)数学建模竞赛培训。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应用;(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学建模,提高实践能力;(4)竞赛培训法: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4.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进度;(3)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数学建模实践过程中的表现;(4)竞赛成绩:根据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的成绩进行评价。
三、教学实践总结1. 成功经验(1)注重理论基础:在教学中,注重数学建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践操作: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学建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团队协作: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2. 不足之处(1)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学生缺乏数学建模所需的软件和工具,影响了教学效果;(2)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在数学基础、编程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学进度难以统一;(3)实践操作时间不足: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实践的时间较少,影响了实践效果。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引言:数学建模是一种使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数学建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技能。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应用尚不普遍。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以期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一、理解数学建模的概念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使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它要求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并将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学生能够培养出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1.培养创造性思维数学建模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增强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并看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际意义。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建模教学强调实际操作和实践,要求学生能够动手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数学建模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是数学建模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学模型,并提供思路和指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建模的过程中。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饮水机的水温随时间的变化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并使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求解。
2.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自主收集数据、自主建立模型和自主求解问题等方式来开展探究式教学。
数学建模实验教学大纲
数学建模实验教学大纲一、引言数学建模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跨学科课程。
通过数学建模实验教学,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化、建立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问题求解。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数学建模实验课程提供指导,帮助教师和学生达到教育目标。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 掌握各种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方法。
3. 学习数据分析技术和模型验证方法。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1) 数学建模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2) 常见数学模型的分类和特点。
2. 实际问题抽象化和模型建立(1) 学习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
(2) 学习如何建立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和假设。
3. 数学模型求解(1) 学习常见数学方法的应用,如线性规划、微分方程等。
(2) 掌握数学软件工具的使用,如Matlab、Python等。
4. 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1) 学习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技巧。
(2) 学习如何验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团队合作和沟通(1) 学习如何分工合作,形成高效的团队。
(2) 提高表达和演示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概念和步骤。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参与实际问题的建模和求解过程。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问题,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作业练习:布置作业练习,提供问题求解的机会,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参与度、思维逻辑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考核: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实施实际项目,并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估。
4. 小组评价: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评估团队合作和沟通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适合教学内容的教材,包括数学建模原理和实例分析。
《数学建模》课程教案
《数学建模》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数学建模》教材的第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图与网络模型的建立、整数规划模型的建立以及非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线性规划、图与网络、整数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线性规划、图与网络、整数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2.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工厂生产安排的问题为例,引入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2. 知识点讲解:(1)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讲解目标函数的设定、约束条件的确定以及线性规划模型的标准形式。
(2)图与网络模型的建立:讲解图的概念、图的表示方法以及网络模型的建立。
(3)整数规划模型的建立:讲解整数规划的概念和建立方法。
(4)非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讲解非线性规划的概念和建立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模型建立和求解的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线性规划模型:目标函数约束条件标准形式2. 图与网络模型:图的概念图的表示方法网络模型的建立3. 整数规划模型:整数规划的概念整数规划的建立方法4. 非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的概念非线性规划的建立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给定的条件,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并求解。
(2)根据给定的条件,建立图与网络模型,并求解。
(3)根据给定的条件,建立整数规划模型,并求解。
(4)根据给定的条件,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并求解。
2. 答案:(1)线性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为:Z = 2x + 3y,约束条件为:x + y ≤ 6,2x + y ≤ 8,x ≥ 0,y ≥ 0。
高中数学建模讲解教案范文
高中数学建模讲解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能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知识要点
1. 数学建模的定义和分类;
2. 建模的基本步骤:问题理解、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和讨论;
3. 常见的数学模型: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离散模型等;
4. 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物流规划、资源分配、市场分析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数学建模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概念讲解: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和技巧,例如如何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等。
3. 实例演练:选取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按照建模步骤进行分析和解决,并讨论建模的过程和结果。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根据不同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练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 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数学建模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建模的过程和方法,并展示建模成果。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数学建模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 学生能够合作团队,展示和讨论自己的建模成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案范本,希朇能为你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学建模教案
数学建模教案一. 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变得愈发重要。
数学建模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种系统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和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二. 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建模的定义和应用领域;2. 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和思维方法;3. 学会使用数学工具和软件进行数学建模;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 教学内容1. 数学建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数学建模的定义和特点;(2)数学建模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2.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1)问题理解和问题分析;(2)建立数学模型;(3)求解和验证模型;(4)结果分析和模型改进。
3. 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1)抽象和建模能力的培养;(2)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3)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数学建模的工具和软件(1)数学建模中常用的数学工具;(2)数学建模中常用的软件和编程语言。
5. 数学建模的团队合作(1)学生团队的组成和角色分工;(2)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和协作技巧。
四.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定义、应用领域和基本步骤。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和工具,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加深学生的理解。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实际操作,使用具体的问题进行建模和求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团队合作和分享经验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思考和发言表现,以及对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参与度。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和项目,对学生的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3.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对数学建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数学建模教材,作为教学的参考和扩展。
高中数学教案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高中数学教案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高中数学教案: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数学建模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方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建模。
二、问题定义在进行数学建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问题的定义和背景。
问题定义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明确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和问题的重要性。
2. 确定问题的具体要求:明确问题的具体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难点。
3. 收集相关信息:通过查阅文献、采访专家等方式,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三、建立数学模型在问题定义阶段明确后,接下来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如下:1. 确定建模的基本思路: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和理论来描述和分析问题。
2. 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包括数学方程、数学关系等。
3. 模型合理性检验: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合理性检验,验证模型是否能够有效地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4. 模型参数估计:根据实际数据和情况,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值。
四、模型求解建立数学模型后,接下来需要对模型进行求解。
模型求解的步骤如下:1. 选择适当的求解方法:根据模型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求解方法,如解析解法、数值解法等。
2. 进行模型求解:利用选择的求解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得出结果。
3. 结果分析和评价: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模型验证和调整模型求解后,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结果验证:将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预测和解决效果。
2. 模型调整:根据验证的结果,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
六、结果应用经过模型验证和调整后,将获得可行的结果和结论。
接下来需要将模型的结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提出合理建议。
初中数学建模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建模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建立函数模型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建立函数模型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建立函数模型,以及如何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情境创设:假设你有一个购物预算,如何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使购买的商品总价值最大化?2. 新课讲解(15分钟)步骤一:提出问题展示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步骤二:建立模型让学生尝试建立函数模型,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步骤三:求解模型利用函数求解方法,求出购物预算的最大值。
步骤四:验证模型通过实际例子,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3. 小组合作(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其他购物预算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4. 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求解其他购物预算问题。
2. 思考题:如何改进模型,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建立函数模型的基本步骤,并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函数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避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偏差。
初中数学建模的教案
初中数学建模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具体内容包括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意义和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通过数学建模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建模的概念,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步骤及运用。
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数学建模的概念,如“如何规划旅游路线”,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
2. 新课内容:(1)讲解数学建模的概念、意义和应用。
(2)以“旅游路线规划”为例,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检验模型。
(3)例题讲解:如何利用线性规划解决“生产计划问题”。
(4)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一个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如“如何分配教室座位”。
4.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建模的概念、意义和应用。
2.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3. 例题及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某公司计划生产A、B两种产品,已知生产A产品需要2小时工时,3平方米厂房,生产B产品需要3小时工时,2平方米厂房。
现有8小时工时,6平方米厂房,问如何分配生产A、B两种产品的数量,使得公司利润最大?(2)已知某班级有男生和女生共40人,其中有10人会跳舞,20人会唱歌,5人会跳舞和唱歌。
问该班级会跳舞和唱歌的人数是多少?2. 答案:(1)设生产A产品x件,B产品y件,目标函数为z=5x+4y,约束条件为2x+3y≤8,3x+2y≤6,x≥0,y≥0。
高中数学教案数学建模的实例
高中数学教案数学建模的实例高中数学教案:数学建模的实例一、引言数学建模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篇文章将以某高中数学教案为例,介绍数学建模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背景知识1.数学建模的概念和意义数学建模是将具体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进行求解和分析的过程。
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数学建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数学建模也能使数学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3.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能够应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引入(10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
例如:“假设你是一位市长,现在面临一个交通拥堵问题,你会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2.讲解基本概念和步骤(20分钟)接下来,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包括问题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和验证等。
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实例进行详细的讲解。
3.实例分析(3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例如城市交通优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建模过程。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假设一些条件,逐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求解和验证,得出最优解。
4.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互相讨论并分享各自的建模过程和结果。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不同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建模,并展示给全班。
五、教学反思和展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学建模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数学建模课教案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数学建模课教案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建模》的第二章,详细内容为“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主要涉及数学建模的基本流程,包括问题分析、建立模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和模型检验等环节。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了解各步骤之间的联系;2. 学会运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建模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实际问题的分析。
教学重点: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和各步骤的关键要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数学建模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2. 新课内容:a. 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讲解各步骤的含义和作用;b. 结合具体例子,讲解数学建模方法的应用;c. 分析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方法;d.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4. 随堂练习:布置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六、板书设计1.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2. 内容:a. 数学建模基本步骤:问题分析、建立模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b. 数学建模方法: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等;c. 例题及解题步骤;d. 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b. 利用所学的数学建模方法,求解模型,并分析结果;2. 答案:在下一节课前提交,教师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其他实际案例,运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2.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引入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数学建模初步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 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 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案例分析材料、实际问题材料。
- 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 自学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实际问题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回顾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2. 介绍:简要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二)新授1. 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 提出问题: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步骤。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3. 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巩固练习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 课堂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数学模型,分享解题过程。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2. 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如何在高中阶段合理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数学建模是对实际问题本质属性进行抽象而又简洁刻划的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或图形,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
而应用各种知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数学建模。
它的灵魂是数学的运用。
它就象阵阵微风,不断地将数学的种子吹撒在时间和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让数学之花处处绽放。
高中数学课程新标准要求把数学文化内容与各模块的内容有机结合,数学建模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早期培养,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将数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活的能力,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教数学不仅要让他们知道“课本里有数学”,更要让他们知道“生活中也有数学”;不仅要让他们知道“数学是什么?”,更要让他们知道“数学有什么用?”;不仅让他们知道了“数学有什么用”,还要教会他们“数学可以用在哪里?”为此,我觉得十分有必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将数学建模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打造一种和谐的良性循环:“学数学-用数学-再学数学”。
于是,任教期间,本人一直热衷于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尝试,我曾经多次在高一,高二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教学。
学生反映,数学建模内容很丰富,很有趣,很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学阶段,将数学建模这种特殊的思想,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中去。
1、首先,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积累自己的建模知识。
这是前提。
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
数学建模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中学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上必须做数学的有心人,不断积累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介绍本人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建模实例:例1:篮球是一项不错的运动(起码我这样认为),我喜爱它,空闲时也经常和同事们一起打篮球。
究竟如何提高进球率?是每一个篮球运动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问题。
篮球中有一种进球叫“打板”,就是将球打在篮板上,利用球的反弹进入篮筐。
经过本人多次实践证明,这样的进球率确实相当高。
于是我就将这个问题,在忽略一切外界条件(球的变形、风、空气阻力等),并假定:①球在篮板上的反射严格遵照光的反射原理,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②在二维空间(俯视)内进行问题的研究。
③同时假设篮球在空中的飞行轨迹是标准抛物线。
在此基础上,尝试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2:本人在就餐时,通过观察,了解到本校食堂学生的用餐排队问题,可以进行数学建模的尝试:根据就餐学生人数、放学时间以及食堂工作人员的打菜速度等因素建立数学模型,指导食堂开设合理的窗口数以及窗口与餐桌的空间距离等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一堂《数学建模》选修课上与同学们作了分析讨论,并指导学生写了小论文。
这些是一般人所忽略的事,却是数学教师运用数学建模进行教学的良好机会。
2、其次,在数学课堂上,要适时地结合实际,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课本知识。
这是关键。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我要学数学。
”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原本觉得十分枯燥的数学问题一下变得鲜活起来。
因此,作为授课的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备课,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例题,练习精心设计。
其中,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应尽量设计进去,突出应用理念。
培养学生将课堂知识活学活用,从课堂上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以下举一些本人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例如在《数列》一章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我们会这样举一简例:例1:已知在等比数列中,,求此题目的无非是让学生直接应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求解。
我们不防将此例进一步变形为:例2:某城市2005年底有人口100万,已知人口年增长率为1%,求到2025年该市的人口数。
此例赋予例1一定的实际背景,将等比数列这个条件隐藏其中,其实质还是考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但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而作为渗透数学建模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解决下面这一问题:例3:某市2005年初有常住人口100万,流动人口20万,已知流动人口的年增长率为1%,常住人口的年增长率为0.5%,请你预测到2055年初该市拥有的人口数。
这样的问题涵盖了课本要求的知识点,但同时,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使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真正体现了数学建模与课本知识的融合。
又如在《不等式的应用》一节中,我们可以就学校即将建造的科技综合大楼作一建模教学探讨。
例4:房屋建筑成本由土地使用权取得费和材料工程费两部分组成。
某市今年的土地使用权取得费为2000元/m2;材料工程费在建造第一层时为400元/m2,以后每增加一层费用增加40元/m2,请你帮助设计学校科技综合大楼的层数,使每层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平均成本费最省。
此题考察的核心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这样设计使学生的思维与问题情景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可以设想问题涉及的具体模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享受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
这对于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改进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推进数学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利的。
但是同时,通过数学课堂渗透建模思想,将建模思想带进课堂时,还应特别注意知识联系的合理性。
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尺度,该结合实际的地方应大胆渗透,而对于有些与实际联系不大的内容,那就不必联系实际。
不能过于牵强,为建模而建模。
3、再次,我们还可以开设类似《数学建模》这样的选修课,从侧面来组织数学建模教学,巩固教学效果这是数学建模理念教学最终得以完善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文化的渗透十分重视: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表明,开展数学建模的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关于组织数学建模活动和开设数学建模课程,例举如下本人的几个案例:例1:上述例1又可以设计成下面活动:请你到有关部门查询你所在城市2005年初的常住人口数与流动人口数,以及它们相应的人口年增长率,然后预测按这样的增长率,到2055年初该市拥用的人口数。
(把整个活动过程写成小论文形式交流)例2:在等比数列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请你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的银行调查降息前后银行的利息变化,并考虑向银行以按揭贷款20年的方式归还款项的5年期和10年期的月均还款额、还款总额和利息负担总和各降低了多少。
(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做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课堂上发言)例3:交通灯在绿灯转换成红灯时,有一个过渡状态——亮一段时间的黄灯。
请分析黄灯应当亮多久。
分析:设想一下黄灯的作用是什么,不难看出,黄灯起的是警告的作用,意思是马上要转红灯了,假如你能停住,请立即停车。
停车是需要时间的,在这段时间内,车辆仍将向前行驶一段距离L。
这就是说,在离街口距离为L处存在着一条停车线(尽管它没被画在地上),见右图。
对于那些黄灯亮时已过线的车辆,则应当保证它们仍能穿过马路。
马路的宽度D是容易测得的,问题的关键在于L的确定。
为确定L,还应当将L划分为两段:和,其中是司机在发现黄灯亮及判断应当刹车的反应时间内驶过的路程,为刹车制动后车辆驶过的路程。
较容易计算,交通部门对司机的平均反应时间早有测算,反应时间过长将考不出驾照),而此街道的行驶速度v 也是交管部门早已定好的,目的是使交通流量最大,可另建模型研究,从而=v×。
刹车距离既可用曲线拟合方法得出,也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出来(留作习题)。
黄灯究竟应当亮多久现在已经变得清楚多了。
第一步,先计算出L应多大才能使看见黄灯的司机停得住车。
第二步,黄灯亮的时间应当让已过线的车顺利穿过马路,即T 至少应当达到(L+D)/v。
例4:生活中的数学也相当有趣,关于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下例一关于《洗衣问题》的数学建模课源于生活,根于数学,归于生活。
问题的提出:在洗衣服时,衣服已打好了肥皂,揉搓得很充分了,再拧一拧,当然不可能把水拧干。
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kg,用20kg清水来漂洗,问题是怎样才能漂洗得更干净?问题的分析:如果把衣服一下放到这20kg清水中,那么,连同衣服上那1kg污水,一共21kg。
污物均匀分布在这21kg水里。
拧“干”后,衣服上还有1kg水,所以污物残存量是原来的。
一般,我们会把这20kg水分两次用。
比如,第一此用5kg水,可使污物减少到;再用15kg水,污物又减少到的,即。
分两次漂洗,效果好多了!同样分两次漂洗,也可以每次用10kg水。
每次都使污物减少到原有量的,两次漂洗后污物减少到原来的。
问题的一般化:这个效果是否最好呢?我们将问题一般化来研究。
设衣服经洗涤充分拧干后残存水量为ωkg,其中含污物kg,漂洗用的清水为Akg。
我们把Akg水分成n次使用,每次用量依次是。
经过n次漂洗后,衣服上还有多少污物呢?怎样合理使用这Akg水,才能把衣服洗的干净?(残留污物量最少)问题的假设:(1)设衣服上的污物能均匀地溶于水中(2)设在漂洗的过程中水没有外溢(3)设每次都漂洗得很充分,且程度相同。
模型的建立:第一次,把带有kg污物及ωkg水的衣服放到kg水中,充分搓洗,使kg污物溶解或均匀悬浮于kg水中,把污水倒掉,衣服甩干后,由于kg污物均匀分布于kg水中,所以衣服上残留的污物量与残存的水量ω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