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代码防护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恶意代码防护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恶意代码防护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恶意代码防护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1引言

在信息系统经常遇到的安全事件中,由恶意代码带来的威胁最为常见。信息系统的应用中,众多的途径都可能引入恶意代码,给组织带来安全风险。近年的计算机病毒疫情统计报告中看出,计算机病毒并没有因为安全技术的部署逐渐完善而消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恶意代码,尤其是以窃取机密信息为目的的特洛伊木马类病毒增长极快,是当前摆在信息系统管理者面前的挑战,恶意代码的防范也是等级保护体系中安全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研究如何在等级保护环境下科学有效的部署恶意代码防范体系,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恶意代码的威胁现状

2.1大量已部署防病毒系统的组织未能脱离恶意代码

恶意代码对于信息系统的危害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虽然许多单位早已部署了恶意代码防护系统,但是恶意代码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远离。为了摆脱恶意代码给信息系统带来的安全威胁,人们不断加大人力成本和IT投资,购买更多的恶意代码防范系统,从网段到网端,或摒弃原有的恶意代码防范系统更换新产品。但信息系统管理者却发现,恶意代码仍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信息系统应用智商,随时可给信息系统带来威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技术方面,很多单位并未能科学的使用恶意代码防护系统,使之难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而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恶意代码防护系统的部署不够完善,未能做到多层次、多角度的部署防范措施,存在安全短板。

2.2各种安全威胁均与恶意代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许多安全事件中,很多安全威胁均与恶意代码有关。例如,垃圾邮件发送者通常会使用恶意代码来完成垃圾邮件的群发。近年来,黑客趋向于使用模块化恶意代码来代替传统的攻击方式对信息系统进行攻击。为了突破强大的防御手段(如IDS/IPS和防火墙),攻击者采用了更隐秘的攻击技术,最为明显的例子是通过分阶段下载程序的恶意代码,这类恶意代码的威胁手段是在受感染的计算机上下载并安装其他种类的恶意代码,这种方法使攻击者可将可下载的恶意代码根据自己的攻击目的更改为任何其他威胁类型,如构建僵尸网络、垃圾邮件中继、安装流氓软件或窃密用特洛伊木马,因此做好恶意代码的防范对于组织的信息系统而言可防范大量的安全威胁。

2.3逻辑隔离的安全域并不能完全杜绝恶意代码的威胁

在等级保护环境下,人们通常会根据安全域的划分来对不同等级的安全域部署相应等级的防护措施。但是恶意代码的威胁具有其特殊性,应谨慎的考虑到低级别安全域的信息系统感染恶意代码可能对高级别安全域带来的辐射风险。恶意代码可能导致的安全事故是极为严重的,一个恶意蠕虫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彻底瘫痪。

3等级保护体系中对于恶意代码

3.1防范的目标与要求

在等级保护的相关国家标准中,对各级别恶意代码防护都提出了清晰的安全目标和基本要求。简单总结来说,对于恶意代码防范的安全目标基本可以概括为:对恶意代码做到检测、阻止和清除,防止恶意代码在网络中扩散,具备对恶意代码库和引擎及时更新的能力。从基本要求来看,对恶意代码的防范提出了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基本要求,组织在实施等级保护工作时可根据相关国家标准来完善各等级信息系统的恶意代码防范措施。

另外在产品采购方面,等级保护的相关文件中规定了产品选型应遵循的原则,组织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中应注意遵循相关的产品采购原则,避免IT投资成本不必要的扩大

4等级保护中部署恶意代码防范技术

在等级保护环境下,要做到科学有效的部署恶意代码防范技术,应注意几个要点:

1.在等级话风险评估极端,对于组织的信息系统在应用和数据方面的脆弱性、威胁利用脆弱性产生安全风险的可能性,以及已有的安全控制措施对风险产生的影响情况等方面进行完整的分析。明确威胁源利用更脆弱性可造成安全事件的影响程度,当前或规划中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等问题。

2.在安全建设方案设计阶段,恶意代码防护要赼多层次、多角度的部署。根据信息系统的风险部署完整的防范体系,确保在所有恶意代码入口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组织、清除。事实上,很多组织或者机构在部署恶意代码防范系统时并没有做到覆盖全部终端和网络边界,往往只有60%~70%,这实际上难以达到有效防范效果。一个组织如果有1000个终端,70%的部署率意味着还有300个终端是没有得到保护的,如果这300台机器中感染力类似SQL 蠕虫王或冲击波这样的病毒将导致整个网络不可用,已经部署恶意代码防范系统的700个终端虽然没有感染病毒,但也已无法正常应用了。一个有效防护的恶意代码防范安全技术部署应覆盖网络边界,内部终端、邮件服务器和内部网络的重要资源。通过集中控制部署的整合的全网防护才可以在恶意代码防范方面满足组织对信息系统安全有效控制的效果。

3.为避免低级别安全域的信息系统感染恶意代码可能对高级别安全域带来辐射风险,一是要注意在逻辑隔离区部署有效的控制手段防止恶意代码通过网络基础架构向高级别安全域扩散;二是为保护IT资产,降低总体管理成本,建议在处于同一网络内的各级别安全域部署同一的高级别要求的恶意代码防范技术,防止级别低安全域中因防范技术不足感染恶意

代码后对网络基础架构造成的恶劣影响。

4.等级保护是一种建立组织信息安全体系的方法,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确立保护策略并实施对于组织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来说是长期的工作。在恶意代码防范系统部署之后,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应拥有对于恶意代码防范系统的状态监控能力,对于本单位内信息系统感染和清除恶意代码情况的事件了解能力。这样才是一个风险可视、行为可控的有效安全措施。另外,整体保护能力是有威胁对抗能力和恢复能力组成,组织应拥有完备有效的应急响应预案,并与安全产品厂商、服务商保持紧密联系,在出现新的威胁时快速响应,并可以防患于未然。

5.从目前防病毒技术的发展来看,防病毒厂家防御已知的病毒都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在出现新的危害大的病毒的时候,能否及时响应提供有效的控制措施。在安全产品采购阶段选择一家具有强大服务能力的厂商是避免恶意代码威胁的重要考量原则。总的来说,在产品选型时要综合考虑产品的功能性、保护覆盖范围和应急响应支持能力、解决方案的可管理性,以及产品的合规性、可靠性、兼容性。

5结束语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制度,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广泛接受的概念。相关的政策规范以及配套的标准已经推出,系统定级工作也已全面开展。通过相关政策规范及配套标准的指导,组织在实施信息安全建设工作时可保证安全建设的合规性与有效性,保障信息系统应用。在恶意代码防范系统建设方面,应采取技术与管理并重策略,以相关政策和配套标准为指导的理论依据,以科学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为实施原则,为信息系统建立遵循等级保护思路的恶意代码防范技术。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介绍

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国家、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作用,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增强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对促进我国信息安全的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法律和文件 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和安全等级保护的具体办法,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1999年9月13日国家发布《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2003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2007年6月,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制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具体要求。 三、工作分工和组织协调 (一)工作分工。公安机关负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国家保密工作部门负责等级保护工作中有关保密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负责等级保护工作中有关密码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涉及其他职能部门管辖范围的事项,由有关职能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及地方信息化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负责等级保护工作的部门间协调。 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检查、指导本行业、本部门或者本地区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履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义务和责任。 (二)组织协调。省公安厅、省国家保密局、省国家密码管理局、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成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组织部署,由省公安厅主管网监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省国家保密局、省国家密码管理局、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网警总队,负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成立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小组,组织本系统和行业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各地级以上市参照成立相应工作机制。重要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成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组,负责组织本单位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细则.doc

内部明电 发往:签发: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 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为加 强本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管理,促进各职能 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合作,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秘密信息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 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 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所指的重要信息系统,是指包括本局公共服务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条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是指信息系统的所有者或信息系统所承载 业务的主管单位,且对该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负主要责任的县区分局。本实施 细则适用于新建和已建的所有信息系统。 第五条本局内的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

责的原则,对其信息系统分等级进行保护,履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职责。 第六条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 (一)第一级为自主保护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可以依据相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保护。 (二)第二级为指导保护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相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保护。必要时,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对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指导。 (三)第三级为监督保护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相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保护,相关职能部门对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检查、指导。 (四)第四级为强制保护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相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保护,相关职能部门对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强制监督、管理、检查、指导。 第七条市局成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领导小组,负责市局信息安 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整体协调和指导。市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 (一)对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领导小组决定的有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办和检查; (二)对各区县、各相关职能单位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协调和指导;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汇报

XXX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汇报 一、医院简介 XXX拥有66年发展历史,坐落于黑龙江北部中心城市北安市的城市中心,地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医院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明显,在市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医院总占地面积22599平方米,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5027平方米。 医院在职职工664人,专业技术人员 55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72 人,中级技术职称109人,床位400余张。设有内、外、妇、儿、五官等二十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外科共设五个科室包括普外、脑外、胸科、烧伤、泌尿、骨科、肛肠等学科,其中胸外科、脑外科是我院重点科室之一,胸外科是黑河地区该专业龙头科室,外科常规开展肺癌、脑外、食道癌等复杂手术,广泛开展腹腔镜、前列腺电切等介入手术。多项技术的开展和研发均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开创了历史先河,成为北安市及黑河地区医疗技术的领头雁。内科设有五个科室包括神经内科、心脑血管内科、内分泌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肿瘤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传染科及在黑河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急诊科。我院影像科室技术实力在本市区位居首位,吸引了大量外院病人来我院检查,整合了各方优势资源。 医院环境优美,整洁。目前,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康复、

保健、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公共医疗改革试点医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定点医院、农垦北安管局医疗保险定点医院、铁路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公安定点医院、黑河地区首家工伤康复定点医院,“120”急救中心设在我院,同时担负着全市司法鉴定工作。 医院拥有大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螺旋CT、高压氧舱、德国贝朗血液透析机、日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X光机、数字多功能胃肠X光机、C型臂数字成像系统、彩超、经颅多普勒、体外碎石机、电子胃镜、欧美达麻醉机、运动平板、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系统等先进设备百余台,抢占医疗市场的制高点。全套电子内窥镜系统、各种手术用硬镜、介入治疗设备、高压氧舱等一批国内外精密医疗设备,精良的医疗设备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医院由门诊楼,病房楼,急救中心组成,住院楼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麻醉科、康复科等病区。医院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化管理,所有病房均设有中央空调、独立卫生间,配备集中供氧、集中负压吸引、自动对讲呼叫等设施。 XXX拥有黑河地区首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ICU重症监护病房,是我省北部地区成立较早发展最快的重症科室,设备实力和省级医院相聘美,从业人员都经过正规重症医学培训学习,成立后为北安市危重症治疗开辟了新的天地,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到省级医院水平。具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三级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1 三级基本要求 (3) 1.1 技术要求 (3) 1.1.1 物理安全 (3) 1.1.1.1 物理位置的选择(G3) (3) 1.1.1.2 物理访问控制(G3) (3) 1.1.1.3 防盗窃和防破坏(G3) (3) 1.1.1.4 防雷击(G3) (3) 1.1.1.5 防火(G3) (3) 1.1.1.6 防水和防潮(G3) (4) 1.1.1.7 防静电(G3) (4) 1.1.1.8 温湿度控制(G3) (4) 1.1.1.9 电力供应(A3) (4) 1.1.1.10 电磁防护(S3) (4) 1.1.2 网络安全 (4) 1.1.2.1 结构安全(G3) (4) 1.1.2.2 访问控制(G3) (4) 1.1.2.3 安全审计(G3) (5) 1.1.2.4 边界完整性检查(S3) (5) 1.1.2.5 入侵防范(G3) (5) 1.1.2.6 恶意代码防范(G3) (5) 1.1.2.7 网络设备防护(G3) (5) 1.1.3 主机安全 (6) 1.1.3.1 身份鉴别(S3) (6) 1.1.3.2 访问控制(S3) (6) 1.1.3.3 安全审计(G3) (6) 1.1.3.4 剩余信息保护(S3) (7) 1.1.3.5 入侵防范(G3) (7) 1.1.3.6 恶意代码防范(G3) (7) 1.1.3.7 资源控制(A3) (7) 1.1.4 应用安全 (7) 1.1.4.1 身份鉴别(S3) (7) 1.1.4.2 访问控制(S3) (8) 1.1.4.3 安全审计(G3) (8) 1.1.4.4 剩余信息保护(S3) (8) 1.1.4.5 通信完整性(S3) (8) 1.1.4.6 通信保密性(S3) (8) 1.1.4.7 抗抵赖(G3) (8) 1.1.4.8 软件容错(A3) (8) 1.1.4.9 资源控制(A3) (8) 1.1.5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9) 1.1.5.1 数据完整性(S3) (9) 1.1.5.2 数据保密性(S3) (9)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计划

篇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白鲁础九年制学校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我校信息化建设。根据商教发【2011】3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执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维护我校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定级范围 学校管理、办公系统、教育教学系统、财务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统以及其他重要信息系统。 三、组织领导 (一)工作分工。定级工作由电教组牵头,会同学校办公室、安全保卫处等共同组织实施。学校办公室负责定级工作的部门间协调。 安全保卫处负责定级工作的监督。 电教组负责定级工作的检查、指导、评审。 各部门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本方案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自评工作。(二)协调领导机制。1、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我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领导、协调工作。督促各部门按照总体方案落实工作任务和责任,对等级保护工作整体推进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安全保密方案制定。 2、成立由电教组牵头的工作机构,主要职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切实抓好我校定级保护工作的日常工作。做好组织各信息系统运营使用部门参加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相关会议;组织开展政策和技术培训,掌握定级工作规范和技术要求,为定级工作打好基础;全面掌握学校各部门定级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形成定级工作总结并按时上报领导小组。 3、成立由赴省参加过计算机培训的教师组成的评审组,主要负责:一是为我校信息与网络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咨询;二是参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评审工作;三是参与重要信息与网络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分析研判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四、主要内容、工作步骤 (一)开展信息系统基本情况的摸底调查。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对所属信息系统的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信息系统的数量、分布、业务类型、应用或服务范围、系统结构等基本情况,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的要求,确定定级对象。 (二)初步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各使用部门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初步确定定级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起草定级报告。涉密信息系统的等级确定按照国家保密局的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三)评审。初步确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后,上报学校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评审组进行评审。(四)备案。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为第二级以上的信息系统统一由电教组负责备案工作。 五、定级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保障。各部门要落实责任,并于12月15日前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报告》上报九年制学校。 (二)加强培训,严格定级。为切实落实评审工作,保证定级准确,备案及时,全面提高我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历程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历程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147号令)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和安全等级保护的具体办法,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该条明确了三个内容:一是确立了等级保护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一项制度;二是出台配套的规章和技术标准;三是明确了公安部的牵头地位。 2003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明确指出“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标志着等级保护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一项制度提升到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一项基本制度。同时中央27号文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以及“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信息安全保障责任制。 2004年9月,公安部会同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和国务院信息办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66号),计划“经过三年的努力,逐步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落实到信息安全规划、建设、评估、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使我国信息安全保障状况得到基本改善”。 2006年上半年,公安部会同国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础调查。调查对象共计65117家单位,涉及115319个信息系统。通过基础调查,基本摸清和掌握了全国信息系统特别是重要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为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6月,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公信安[2006]573号)。在13个省区市和3个部委联合开展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试点工作。通过试

等级保护工作各环节服务方案

等级保护工作各环节服 务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等级保护工作开展参考资料 文档说明 1)目标对象:客户单位的信息主管/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维管理人员 2)文档功能:与客户一起探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工作方法 一.等级保护整体服务方案 图 1 等级保护整体服务方案工作流程图 等级保护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本着为用户服务的态度,“中国信息安全测评服务方华中测评服务中心”推出了等级保护专业服务,提供包括定级备案、差距分析、方案制订、实施、测评、检查等各个环节的服务,通过自身的安全产品、安全服务,可协助用户完成等级保护各个阶段的实施和建设,确保用户严格按照等级保护的过程规划并建设自己的安全保障体系,更好地支撑应用和业务的开展,为用户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驾护航”。 测评服务方在等级保护各个阶段将协助用户完成上图的任务和工作。具体包括: 1)等级保护定级备案 对信息系统进行划分,并根据信息系统的价值确定信息系统的保护等级,等级确定后测评服务方将协助用户完成保护等级的备案工作。 2)等级保护差距分析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发现信息系统的安全现状与需要达到的安全等级或目标的差异,使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可以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和完善,使单位的信息系统安全工作有的放矢。

3)等级保护整改建议方案 测评服务方根据评估的结果和信息系统确认的保护等级,结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以及其它相关整改标准中对各级别信息系统的技术、管理和运维方面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完成等级保护整改建议方案的设计。 依据公通字[2007]43号文的要求,信息系统定级工作完成后,运营、使用单位首先要按照相关的管理规和技术标准进行安全建设和整改,使用符合有关规定、满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需求的信息技术产品,进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或者改建工作。 等级保护整改的核心是根据用户的实际信息安全需求、业务特点及应用重点,在确定不同系统重要程度的基础上,进行重点保护。整改工作要遵循等级保护相关要求,将等级保护要求体现到方案、产品和安全服务中去,并切实结合用户信息安全建设的实际需求,建设一套全面保护、重点突出、持续运行的安全保障体系,将等级保护制度确实落实到企业的信息安全规划、建设、评估、运行和维护等各个环节,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 4)等级保护整改实施 测评服务方将依据规划向用户提供详细设计和等级保护系统建设服务,确保保障等级能够达到信息系统所要求的保护等级,或者协助用户进行等级保护的实施,对承建商的工作进行监理。 5)等级保护测评咨询 在信息系统进行完成定级和整改实施之后,需要通过测试手段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上各个层面的安全控制进行整体性验证,测评服务方提供的测评咨询服务将协助用户通过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6)等级保护检查咨询 在信息系统进行完成定级和整改实施之后,主管机关将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各个层面的安全控制进行检查,测评服务方将协助用户准备检查所需要的文档和资料,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现场的检查工作。 二.等级保护定级过程方法/方案 .定级工作的重要性 信息系统的定级是等级保护工作的首要环节。从等级保护角度看,安全级别定不准,系统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等工作就都失去了针对性,完整地

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试行)

附件 2: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 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试行) Baseline for classified protection of National E-Government Network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次 前 言 .............................................................................................................................................................. (1) 引言 (2) 适用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 义 (3) 4. 政务外网资产、威胁分析和脆弱 性 (5) 4.1. 资产分析 (5) 4.2. 威胁分析 (6) 4.3. 脆弱性分析 (7)

5. 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概述 (8) 5.1. 政务外网安全保护等 级 (8) 5.2. 不同等级的安全保护能 力 (8) 6. 第二级基本要求 (9) 6.1. IP 承载网9 6.1.1. 广域 网 (9) 6.1.2. 城域 网 (9) 6.1.3. 用户局域 网 (10) 6.2. 业务区域网 络 (10) 6.2.1. 公用网络 区 (10) 6.2.2. 互联网接入 区 (10) 6.3. 管理区域网 络 (11) 6.3.1. 网络管理 区 (11) 6.3.2. 安全管理 区 (11) 7. 第三级基本要求 (11) 7.1. IP 承载网11 7.1.1. 广域 网 (11) I 7.1.2. 城域

信息安全恶意代码防范方案

恶意代码防范方案 目录 1 前言 (1) 2 恶意代码种类 (2) 3 恶意代码防范方案举例 (2) 3.1 IE主页被篡改 (2) 3.2 IE默认页被篡改 (5) 3.3格式化硬盘 (6) 3.4 注册表和IE设置被篡改 (6) 4恶意代码三级防范机制 (7) 4.1 恶意代码初级安全设置与防范 (7) 4.2 恶意代码中级安全设置与防范 (8) 4.3 恶意代码高级安全设置与防范 (9) 5小结 (10) 1 前言 目前,恶意代码问题成为信息安全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刻不容缓的安全问题。在Internet安全事件中,恶意代码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有最大的比例。恶意代码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Virus)、蠕虫(Worm)、木马程序(Trojan Horse)、后门程序(Backdoor)、逻辑炸弹(Logic Bomb)等等。与此同时,恶意代码成为信息战、网络战的重要手段。日益严重的恶意代码问题,不仅使企业及用户蒙受

了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使国家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2 恶意代码种类 常见的恶意代码有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逻辑炸弹特洛伊木马漏洞利用下载器/流氓软件玩笑程序流氓软件网页脚本等。 网页恶意代码的攻击形式是基于网页的,如果你打开了带有恶意代码的网页,你所执行的操作就不单是浏览网页了,甚至还有可能伴随有病毒的原体软件下载,或木马下载,以达到修改注册表等目的。一般形式有:修改默认首页、修改默认的微软主页、将主页的设置屏蔽,使用户对主页的设置无效、修改默认IE搜索引擎、对IE标题栏添加非法信息、在鼠标右键快捷菜单中添加非法网站广告链接、使鼠标右键快捷菜单的功能禁止失常、在IE收藏夹中强行添加非法网站的地址链接、在IE工具栏中强行添加按钮、锁定地址下拉菜单及其添加文字信、用IE"查看"菜单下的"源文件"选项。 3 恶意代码防范方案举例 为此我们需要针对网页恶意代码攻击的具体形式制定防范方案。 3.1 IE主页被篡改 篡改IE主页:打开IE浏览器打开的并不是以前设置的主页。这是由于注册表中的项目Strat Page"的键值被修改。 解决办法:“开始”→“运行(cmd)”→“DOS界面(输入rgedit)”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流程介绍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流程介绍 导语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是《网络安全法》中明确要求需要履行的网络安全义务。 解读: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是《网络安全法》中明确要求需要履行的网络安全义务。根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相关标准,等级保护工作总共分五个阶段,分别为: 一是定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按照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定级指南,自主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应当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跨省或全国统一联网运行的信息系统可以由其主管部门统一确定安全保护等级。虽然说的是自主定级,但是也得根据系统实际情况去定级,有行业指导文件的根据指导文件来,没有文件的根据定级指南来,总之一句话合理定级,该是几级就是几级,不要定的高也不要定的低。 二是备案。第二级以上信息系统定级单位到所在地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办理备案手续。省级单位到

省公安厅网安总队备案,各地市单位一般直接到市级网安支队备案,也有部分地市区县单位的定级备案资料是先交到区县公安网监大队的,具体根据各地市要求来。备案的时候带上定级资料去网安部门,一般两份纸质文档,一份电子档,纸质的首页加盖单位公章。 三是系统安全建设。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确定后,运营使用单位按照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选择管理办法要求的信息安全产品,建设符合等级要求的信息安全设施,建立安全组织,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四是等级测评。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运营使用单位选择符合管理办法要求的检测机构,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状况开展等级测评。测评完成之后根据发现的安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特别是高危风险。测评的结论分为:不符合、基本符合、符合。当然符合基本是不可能的,那是理想状态。 五是监督检查。公安机关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及《网络安全法》相关条款,监督检查运营使用单位开展等级保护工作,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运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计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计划 篇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计划 篇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白鲁础九年制学校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我校信息化建设。根据商教发【20XX】3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执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维护我校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定级范围 学校管理、办公系统、教育教学系统、财务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统以及其他重要信息系统。

三、组织领导 (一)工作分工。定级工作由电教组牵头,会同学校办公室、安全保卫处等共同组织实施。学校办公室负责定级工作的部门间协调。 安全保卫处负责定级工作的监督。 电教组负责定级工作的检查、指导、评审。 各部门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本方案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自评工作。 (二)协调领导机制。1、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我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领导、协调工作。督促各部门按照总体方案落实工作任务和责任,对等级保护工作整体推进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安全保密方案制定。 2、成立由电教组牵头的工作机构,主要职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切实抓好我校定级保护工作的日常工作。做好组织各信息系统运营使用部门参加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 护定级相关会议;组织开展政策和技术培训,掌握定级工作规范和技术要求,为定级工作打好基础;全面掌握学校各部门定级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形成定级工作总结并按时上报领导小组。 3、成立由赴省参加过计算机培训的教师组成的评审组,主要负责:一是为我校信息与网络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管理要求学习资料

1.1管理要求 1.1.1安全管理制度 1.1.1.1管理制度(G3)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说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b) 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c) 应对要求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 d) 应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构成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1.1.1.2制定和发布(G3)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b) 安全管理制度应具有统一的格式,并进行版本控制; c) 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论证和审定; d) 安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 e) 安全管理制度应注明发布范围,并对收发文进行登记。 1.1.1.3评审和修订(G3) 本项要求包括: a) 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应负责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审定; b) 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1.1.2安全管理机构 1.1. 2.1岗位设置(G3)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b) 应设立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c) 应成立指导和管理信息安全工作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其最高领导由单位主管领导委任或授权; d) 应制定文件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工和技能要求。

等级保护与安全信息建设工作意义及必要性

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以下简称“等级保护”)作为信息安全系统分级分类保护的一项国家标准,对于完善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提高安全建设的整体水平,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相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条例,如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公安部等四部委联合签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66号)、《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公通字[2006]7号),公安部颁布的《公安部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实施指南(试行稿)(2005年)》,以及北京市实施的《北京市公共服务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定》(市政府第163号令)等。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作为国有独资金融企业,在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早期已经部署了“老三样”,即网络防病毒、防火墙和网络入侵检测,对保障业务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司综合经营管理系统经过四期建设,实现了数据集中和管理集中,为公司收购、管理与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以及商业化经营等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完整的业务操作平台。为了更好地保全国有资产,促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公司希望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规范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同时能够对信息系统安全整体进行审核、评估与完善。 二、确定综合经营管理系统的保护级别 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中对信息系统的要求,考虑到综合经营管理系统是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规范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规范 一、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国家、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作用,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增强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对促进我国信息安全的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法律和文件 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和安全等级保护的具体办法,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1999年9月13日国家发布《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2003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2007年6月,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制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具体要求。 三、工作分工和组织协调 (一)工作分工。公安机关负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国家保密工作部门负责等级保护工作中有关保密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负责等级保护工作中有关密码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涉及其他职能部门管辖范围的事项,由有关职能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及地方信息化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负责等级保护工作的部门间协调。 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检查、指导本行业、本部门或者本地区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履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义务和责任。 (二)组织协调。省公安厅、省国家保密局、省国家密码管理局、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成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组织部署,由省公安厅主管网监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省国家保密局、省国家密码管理局、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网警总队,负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成立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小组,组织本系统和行业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蓝色部分是操作系统安全等级划分,红色部分是四级操作系统关于网络部分的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2239-2008 引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147号令)、《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 [2004]66号)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系列标准之一。 与本标准相关的系列标准包括: ——GB/T AAAA-AAAA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T CCCC-CCCC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本标准与GB17859-1999、GB/T 20269-2006 、GB/T 20270-2006 、GB/T 20271-2006 等标准共同构成了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配套标准。其中GB17859-1999是基础性标准,本标准、GB/T20269-2006、 GB/T20270-2006、GB/T20271-2006等是在GB17859-1999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和扩展。 本标准在GB17859-1999、GB/T20269-2006、GB/T20270-2006、GB/T20271-2006等技术类标准的基础 上,根据现有技术的发展水平,提出和规定了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信息系统的最低保护要求,即基本安全要求,基 本安全要求包括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和监督 管理。 在本标准文本中,黑体字表示较低等级中没有出现或增强的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信息系统的基本保护要求,包括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适用于指导 分等级的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和监督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 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271.8 信息技术词汇第8部分:安全 GB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T AAAA-AAAA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3术语和定义 GB/T 5271.8和GB 17859-1999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安全保护能力 security protection ability 系统能够抵御威胁、发现安全事件以及在系统遭到损害后能够恢复先前状态等的程度。 4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概述 4.1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 信息系统根据其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 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级,五级定义见GB/T AAAA- AAAA。 4.2不同等级的安全保护能力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正式版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正式版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 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 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为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我校信息化建设。根据商教发【2011】3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执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维护我校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

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定级范围 学校管理、办公系统、教育教学系统、财务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统以及其他重要信息系统。 三、组织领导 (一)工作分工。定级工作由电教组牵头,会同学校办公室、安全保卫处等共同组织实施。 学校办公室负责定级工作的部门间协调。 安全保卫处负责定级工作的监督。 电教组负责定级工作的检查、指导、评审。 各部门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流程图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流程

一、定级 一、等级划分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分为五级: 第一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第三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第四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第五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二、定级程序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下载专区附)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有主管部门的,应当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跨省或者全国统一联网运行的信息系统可以由主管部门统一确定安全保护等级。 对拟确定为第四级以上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应当请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 三、定级注意事项 第一级信息系统:适用于小型私营、个体企业、中小学、乡镇所属信息系统、县级单位中一般的信息系统。

第二级信息系统:适用于县级某些单位中的重要信息系统;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一般的信息系统。例如非涉及工作秘密、商业秘密、敏感信息的办公系统和管理系统,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站等 第三级信息系统:一般适用于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重要的信息系统;跨省或全国联网运行的用于生产、调度、管理、指挥、作业、控制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以及这类系统在省、地市的分支系统;中央各部委、省门户网站和重要网站;跨省连接的网络系统等。例如网上银行系统、证券集中交易系统、海关通关系统、民航离港控制系统等为三级信息系统。 第四级信息系统:一般适用于国家重要领域、部门中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核心系统。例如电信骨干传输网、电力能量管理系统、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铁路票客系统、列车指挥调度系统等 第五级信息系统:适用于国家特殊领域的极端重要系统。 二、备案 一、总体要求 新建第二级以上信息系统,应当在投入运行后30日内,由其运营、使用单位到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办理备案手续。 二、备案管辖 (一)管辖原则。 备案管辖分工采取级别管辖和属地管辖相结合。 (二)中央在京单位。 隶属于中央的在京单位,其跨省或者全国统一联网运行并由主管部门统一定级的信息系统,由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受理备案,其他信息系统由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简称网监部门,下同)受理备案。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规定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规定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信息系统恶意代码防范管理制度南阳晶科光伏发电有限公司信息中心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计算机恶意代码等有害程序(以下简称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治理,保护信息系统安全和正常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窃取或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单位。 组织管理及策略方针 第四条防病毒指导方针:构建预防为主、防杀结合的计算机病毒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防杀”的防病毒工作原则,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防治工作纳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五条信息中心负责在范围内建立多层次的病毒防护体系,负责总体防病毒策略的制定与下发,组织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的检查。 第六条病毒防治的具体工作由安全专管员兼任。 第七条信息中心对防病毒的月度运行情况实行通告机制。 第八条信息中心负责建立重大病毒的预警公告机制和突发病毒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在重大病毒爆发时,负责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根据应急方案制定应对措施,并跟踪有关反馈信息和处理结果。

第九条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对防病毒系统的教育和培训。 防病毒服务器管理 第十条信息中心建立防病毒服务器管理体系。 第十一条防病毒控制中心服务器是整体病毒防护体系的核心。上联互联网下载最新的病毒库,下发病毒库及防毒规则,负责联网计算机的病毒码及防毒策略的分发,每天至少查杀一次。 第十二条安全专管员负责防病毒服务器的升级及病毒码的更新。 第十三条不得在防病毒服务器上安装与防病毒无关的软件,不得无故停止与防病毒相关的服务。 第十四条应定期检查防病毒服务器的防毒策略,并定期备份。 计算机终端防病毒管理 第十五条任何联入网络的计算机必须安装统一提供的防病毒客户端软件。不得私自关闭防病毒软件的实时防护功能,不得私自卸载防病毒软件客户端。计算机操作系统重装后,必须安装防病毒客户端软件。 第十六条计算机终端每周至少升级一次防病毒代码或系统。 第十七条定期检查信息系统内各种产品的恶意代码库的升级情况并进行记录,对主机防病毒产品、防病毒网关和邮件防病毒网关上截获的危险病毒或恶意代码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并形成书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