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36页PPT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参考PPT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快速性心律失常
药物: 非药物:剌激迷走神经手法、超速抑
制、电复律/除颤、射频消融、ICD
缓慢性心律失常
药物: 非药物:起搏
•9
非药物疗法:消融、除颤、起搏 应用发展迅速,但也有局限性
导管室
存在问题: 1)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2)受经济、技术条件等
因素限制
•10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与胺碘酮类似,因其组成部分中无碘元素,故 临床应用可能更为安全。 目前已经完成从基础到临床的前期工作,进入 临床试验阶段。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其用于房颤复律及窦律的 维持有效且安全,不良反应少。
•27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
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终止阵发性室上速有效 可有效控制房扑、房颤的心室率并对转律后窦性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牵 头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结果
•36
电---机械 耦联
电 机械
心脏 前 后
耦联间期:50ms
耦联因子: Ca
耦联
•37
耦联过程
耦联过程: 1. Ca跨膜-除极-0相 2. Ca火花(细胞内Ca增加100倍) 3.去除位阻效应( Ca与肌钙蛋白结合 4.横桥活动—收缩 5.肌浆网回收Ca—舒张
但可安全地用于无明显器质心脏病的患者。
•17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普罗帕酮 为ⅠC类药物,钠通道阻滞作用强,有 良好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应用广 泛。 不宜用于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和Brugada 综合征患者。
无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正常者,下列 情况可使用:终止阵发性室上速、近期 房颤的复律、室早、非持续性室速。
长期应用胺碘酮带来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以 及涉及到肺、肝、甲状腺和皮肤的副作用也不 容忽视。
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幻灯片PPT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对策
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心肌梗死最常见),纠 正和预防诱发或触发因素。 尽快终止心律失常发作,建立稳定的窦性心律 和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积极持久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防止心律失常 再发或降低猝死率。
及血运重建优于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 3. 发生VF后立即采用电除颤,死亡率反低于预防性
用药者。
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全面抗心衰治疗
1.冠心病者-血运重建 2.ACEI治疗 3.B-Block治疗 4.利尿剂,监测电解质
抗心律失常措施
1.猝死高危、EF<0.35,ICD 2.心功能Ⅳ级、EF<0.2,胺碘 酮3.无心律失常者,不主张预防 性治疗
0.5mg//k
1
------
4min 若无效,再 给负荷,以 较高量维持
50--300µg/kg/mi
n
------
++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长期处 理和猝死预防
RFCA
ICD
室性心律失常RFCA指证1
I类 1. 具有低SCD风险的持续性单形性VT。 2. 消融治疗适用于束支折返性VT。
3. 消融治疗可做为ICD植入后因频发持续性 VT而发生电击。
失常药
律失常,增加死亡率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
5mg(1-2mg/min,
倍
IV)
他
间隔5分
乐
钟
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指南解读 ppt课件
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4.导管消融治疗:室速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线治疗指征:主要包括 特发性室速, 束支折返性室速 高危的预激综合征患者: ①曾因房颤通过房室旁路快速前传导致室
颤。 ②房室旁路的前传不应期<240ms。
(4)其他心电图技术: T 波电交替( IIa类建议)、信号平均心
电图( IIb类建议)、心律变异性( IIb类建议)。
三、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
(5)左心室功能检查 超声心动图(I类建议) 负荷超声心动图或者核素心肌灌注
显像检查:主要适用于疑诊冠心病患者 (I类建议)。
磁共振(MRI)和计算机断层显像 (CT)(IIa类建议)。
如果患者心脏结构正常,有创电生理 检查的价值有限。
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1. 抗心律失常药物(AAD) 目前用于VA治疗和SCD预防AAD的药物有多
种,然而,指南强调,除β阻滞剂外,其他现阶 段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不宜作为一线治疗药 物,包括胺碘酮和索他洛尔。询证医学的研究证 实, 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减少室性早搏、AV以及 SCD的发生,并且较为安全,即使对心力衰竭患 者亦然,因此, 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AAD治疗的 基石。
离子。 对于伴有左室功能障碍的患者,充分应用具
有逆转左室重构作用的药物,如ACEI、ARB、醛 固酮拮抗剂。
抗栓/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左室功能障碍患者亦 有降低SCD的作用。
调脂药是否具有治疗VA和预防SCD的作用, 尚需进一步评价。
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3. ICD或者体外复律器械治疗 对于继发于心肌梗死或者非缺血性心肌病的
三、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
1. 病史和体格检查
(1)是否有提示VA发作的三大常见症状:心悸、近 乎晕厥或晕厥。
快速性心律失常 ppt课件
---------------------------------------------------------------最新资料推荐------------------------------------------------------快速性心律失常ppt课件快速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指冲动起源于窦房结者,称为窦性心律。
窦性心动过速:指成人窦性心率大于100次/分者。
【病因】常见于生理性反应,如健康人运动、情绪紧张、饮酒、喝茶或咖啡时;病理性,如发热、贫血、心力衰竭、心肌炎、休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药物作用,如阿托品、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等。
【临床表现】可无症状或感觉心悸、不适、乏力、忧虑等。
心脏检查心尖搏动和颈部血管搏动增强,心率增快,易受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如运动可使之增快,休息使之减慢, 常在101-160次/分,心律规则,心音响亮,少数心尖部可出现功能性收缩期杂音。
【心电图检查】 1.P波频率100次/分。
2.窦性P波(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3.P-R 间期0.12秒。
【治疗】主要治疗原发病和去除诱因,必要时应用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落尔等减慢心率,以及镇静剂如苯巴比妥、地西泮等。
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也称早搏、期外收缩或额外收缩,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
1 / 9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可起源于窦房结(包括窦房交界区)、心房、房室交界区和心室,分别别称为窦性、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期前收缩。
前三种起源于希氏東分又以上,统称为室上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最为常见。
【病因】期前收缩可见于某些生理情况,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过量吸烟,饮用酒、茶、咖啡等;也见于心血管内外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败血症、电解质素乱(低钾血症)及药物中毒(如洋地黄、肾上腺素)等。
危重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的鉴别与处理PPT课件
血流动力学潜在不稳定
潜在不稳定的证据:心室率>150bpm
伴有: —— 头晕、眼花、眩晕、黑朦、一过性意识障碍 、近似晕厥 —— 心慌、胸痛 —— 全身极度乏力或沉重感、肢冷、面色苍白、 尿少
意义:积极电转复!!
7、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1)
病因治疗 :
查找并解除诱因 缺血,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常见于
➢ 心胸外科手术 ➢ 肺部疾患 ➢ 脓毒症 ➢ 创伤
➢ 颅内出血 ➢ 低钾、低镁、低钙 ➢ 酸中毒
危重后果病人的房颤
➢ 低血压 ➢ 心肌缺血 ➢ 组织灌注减少 ➢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 血栓栓塞性事件
3、评估侧重点
病人的临床状况是否稳定? 心功能是否受损? 是否存在WPW? 持续时间小于48h或大于48h?
终止发作:
血流动力学障碍者立即电复律 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利多卡因、普罗帕酮
预防复发:
ICD 无条件ICD者可给予胺碘酮 单用胺碘酮无效或疗效不满意者:胺碘酮+β阻滞剂 心功能正常者可选用索他洛尔或普罗帕酮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2)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室速
可首先进行药物治疗 应用的药物为静脉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
——心功能受损(LVEF<40%)时可考虑地高辛(Ⅱb) 、胺碘酮(Ⅱb)、地尔硫卓(Ⅱb)、
2006 ACC/AHA/ESC AF Guidelines
转复窦律
转复窦律:新近发生的房颤(24~48h内)有自行转复 可能,超过7天很少自行转复
电复律: 效果最确实,成功率高,副作用小。 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可紧急电复律。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较少在急诊或ICU进行
• 常见的有AVNRT、AVRT、AT。
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ppt
左室特发性室速 特征:多见于年轻人,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 左偏提示心尖下部起源,伴电轴右偏提示心尖前上部起源。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
• 发作时的治疗: ——对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可选用 维拉帕米、普罗帕酮、β-阻滞剂、腺苷或利多 卡因。顽固者也可用电转复,心室快速刺激 ——对左室特发性室速,首选维拉帕米静脉注 射,普罗帕酮也有效 —— 持续发作时间过长且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者 宜电转复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
• 特发性室速,一般不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发 作时有特征性心电图图形
• 可分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偶可起源于左室流 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和左室特发性室速 • 发作终止后窦律时可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 特征:环磷酸腺苷介导的触发活动,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 导阻滞图形,心电轴向下或右偏,常为运动诱发,对儿茶 酚胺敏感。
电生理诱发 +
抗心律失常治疗对猝死一级预防的研究汇总
一级预防以药物为主,ICD?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
CAST I 和CAST II研究
-- N. Engl. J. Med. 1989, 1991
研究对象:心梗后频发室早,部分伴左心功能不全
研究药物:氟卡尼、恩卡尼、莫雷西嗪 研究结果:与安慰剂相比,虽能有效抑制心律失常,
(↓49.5%) (↓38.9%)
(↓13%) (↓23.1) (↓3.0%)
(↓-6.7%) (↓35.8%) (↓22.5%) (↓31.5%) (↓17.9%) β阻滞剂治疗AMI长程效益比较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博
• 基础心脏病的治疗是首要的任务 • 注意寻找有无造成早搏的诱因 • 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系统的过度兴 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电解质紊 乱等使猝死的危险增加。 β-受体阻滞剂和转换 酶抑制剂都已证实有疗效 • 一般不要使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如果早博很 多,或有多形复杂室早,可以使用III类药物
心律失常的治疗参考PPT
4.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心律失常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导致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 心律失常加重,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约 为5%~10%。
大多数致心律失常现象发生在开始治疗后数天或 改变剂量时,较多表现为持续性室速、长QT间期 与尖端扭转型室速。
充血性心力衰竭、已应用洋地黄与利尿剂、QT间 期延长者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更易发生致心 律失常作用。
间歇发生心室率<40次/分;或有长达3秒的R-R间隔,虽无症状,也应考虑植入起 搏器; ④由于颈动脉窦过敏引起的心率减慢,心率或RR间隔达到上述标准,伴有明确症 状者,起搏器治疗有效;但血管反应所致的血压降低,起搏器不能防治; ⑤有窦房结功能障碍及/或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因其他情况必须采用具有减慢心 率的药物治疗时,为了保证适当的心室率,应植入起搏器。
洋地黄类:可以提高迷走神经张力,延长心房和房室结细胞的 有效不应期,从而减慢心率并使房室传导减慢。 常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伴 快心室率,尤其伴心力衰竭者。 常用药物:地高辛、西地兰。
腺苷及三磷酸腺苷(ATP):腺苷对窦房结和房室结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目前主要用于终止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严 重低血压及新生儿均适用。
5
6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IA类:中度减慢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减慢传导,延长动 作电位时程。
代表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适应症: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
IB类:轻微减慢或不减慢0相上升速率,稍减慢传导,缩短 动作电位时间(促3相钾外流)。
代表药:利多卡因、美西律、苯妥英钠 适应症:室性心律失常
7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16
作用于缓慢心律失常药物:
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β受体激动剂,能增 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和房室传导。适用于 窦房结功能低下的缓慢心律失常、高度或完全 性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心律失常的规范化治疗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博• 基础心脏病的治疗是首要的任务 • 注意寻找有无造成早搏的诱因 • 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系统的过度兴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电解质紊乱等使猝死 的危险增加 • β-受体阻滞剂和转换酶抑制剂都已证实有疗效 • 一般不要使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如果早博很多,或 有多形复杂室早,可以使用III类药物胺碘酮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和处理
•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和室速 •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 (一级预防) •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室速和室颤 (二级预防)
猝死一级预防
• 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果患者有明显左心功 能不全或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应 该首选ICD。 • 无条件置入ICD者,首选胺碘酮 • 如果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持续性室速,治疗主要针 对病因和诱因,应用β受体阻滞剂 • 对于效果不佳且非持续室速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者 可以用胺碘酮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 可以诱发持续室速,或心肌梗死后伴EF明 显下降: 安装ICD(MADIT适应症) 无条件安装者按持续性室速进行药物治疗 • 未诱发持续室速: 药物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药物治疗: • 治疗器质性心脏病 • 纠正如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 诱因 • 应用β-阻滞剂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 • 对于上述治疗措施效果不佳且室速发作频繁, 症状明显者可以按持续性室速用抗心律失常药 胺碘酮,预防或减少发作
室性心律失常的规范化治疗
心律失常处理的原则
• 要考虑的问题: ——是哪一种心律失常? ——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心功能不全? ——是否存在诱发因素? • 处理的原则: ——基础疾病,基础状态和诱发因素的处理 ——循征医学的证据 ——相应指南的建议 ——与具体患者的情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