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中国通史 考试科目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参考书目.xls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参考书目.xls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09 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遥感原理) 810 气象学与气候学
815 土壤与植物营养学
816 数学分析
817 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 818 经济法学(含商法) 820 电路原理 821 数据结构 823 普通生态学 824 土壤学与地学基础 825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 826 826专业综合(含影视、美学、文学)
853 城市规划原理
蔬菜学(复试用书)
大学化学实验(复试用书) 农药学概论(复试用书)
普通微生物学(复试用书) 植物生理学(复试用书) 信息检索 (复试用书)
分子生物学(复试用书)
参考书 《新大学俄语简明教程》
《标准日本语》初级2册,中级1册 《初级日语综合教程》第三单元 《初级日语》1、2册 《大学德语》修订版一、二册 《简明法语教程》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传播学教程》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 《媒介组织学》 《高级英语》 1、2册 《语言学教程》 英语八级备考类教辅1-2册;文化、文学基础知识类读物1-2册 《社会学》 《中国古代简史》 《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科学的历程》

暨南大学729世界史基础专业课考研真题(2019年)

暨南大学729世界史基础专业课考研真题(2019年)

专业课考研真题试卷
201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招生专业与代码:世界史060300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世界史基础729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卷)上,写在本试题上一律不给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一、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 腓尼基人
2. 四谛
3. 黄金诏书
4. 光荣革命
5.涂油子弹事件
6. 契卡
7. 雅尔塔体系
8. 欧共体
二、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 1066年诺曼征服对英格兰历史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
2. 丰臣秀吉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3. 简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三、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老院通过嘉奖令选我为其成员,同时使我拥有同于执政官的发言权,并授予我最高指挥权。

元老院命我为代大法官,与执政官一起防范国家遭受任何危险之事。

同年,由于两位执政官阵亡,人民又选我为执政官和掌管国务的三人之一。


——奥古斯都《功德碑》。

729中国通史知识资料考试科目大纲

729中国通史知识资料考试科目大纲

729 中国通史(1840前)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中国通史是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按照中国通史的内容体系和考核目标由小学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科目。

中国通史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的相关历史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考试内容
要求考生全面控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基本脉络和相关内容,包括各个重大历史阶段的社会变化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包括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地位作用的理解、基本评析能力。

担心中国历史在囫囵世界历史发展大系统中地位及联系,对我国自古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历史有全面认识。

详细包括以下方面:
(一)中国历史基础
1、中国历史(1840前)的基本特征、主要特点
2、古代中国社会生产环境与发展特点
3、经济、政治结构及社会稳定机制
(二)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文化、思想变化及影响
1、重要历史事件、相关人物基本分析或评述
2、哲学、文化思想等主要特点及变化。

代表性人物。

3、政治特点、变化,社会经济文化互相关系
4、各个历史阶段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战争与民族关系
5、重要历史问题评议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和考试时光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三)试卷题型和分数分配
1、名词解释8-10题,共40分(按照难易程度各题分数不同)
2、简答题8题,共85分(各题分数不同)
3、论述题1题,共25分(可挑选)。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苏州科技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考试大纲一.考试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第二节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初步发展第三章西周第一节西周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节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第四章春秋第一节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第五章战国第一节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六章秦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秦末农民起义第七章西汉第一节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汉承秦制和中央对王国势力的斗争第三节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第八章东汉第一节东汉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大起义第四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九章三国、西晋第二节三国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西晋的门阀统治第十章十六国、东晋第二节东晋在江南的统治第十一章南朝、北朝第二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第三节北魏的统治与孝文帝改制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第十二章隋朝第一节隋朝的建立和短暂的繁荣第十三章唐朝第一节唐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第三节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五节隋唐文化第十四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第二节北宋的阶级关系与社会经济第三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第十五章金、南宋第二节对峙局面下的南宋社会第三节对峙局面下的金朝社会第十六章元朝第二节元朝的统治制度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第五节五代辽宋金元文化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十七章明朝第一节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第四节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第五节明后期社会危机的加深与明末农民起义第十八章清朝第二节君主专制政体的进一步加强第四节清前期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第五节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社会第六节明清文化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一节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第二节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第三节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第四节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第五节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故争第二节中法战争第三节中日战争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第二节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第三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六章辛亥革命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三节革命运动的发展第四节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第五节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第六节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第七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第一节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第二节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第四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第五节新文化运动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第一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三节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第二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第三节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三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第一节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中国革命的低潮第二节苏维埃革命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第四节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第二节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第三节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红军长征第四节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第五节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第五章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第一节全国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第二节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第四节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六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1949年10月)第一节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第二节全面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第三节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题型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三.考试书目:1.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复习要求:认真阅读指定的考试书目,把握基本史料,掌握基本史实,提高分析能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考试大纲科目代码:科目名称:中国通史一、目标与基本要求1、目标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对外交往概况。

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概念,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2、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理论、史实。

具体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对历史、社会较有影响的史实、人物、思想、学说、制度、科技、文化等内容。

二、内容与考核目标《中国通史》是学习科学技术史专业的基础课程,考生必须掌握其主要内容。

按照教育部关于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我校多年来历史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本大纲要求考生必须掌握以下重点内容:1、中国古代史(1)中国历史的开端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氏族公社;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2)夏商西周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夏朝的巩固和发展;商族的起源;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周族的兴起和灭商;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文化(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4)秦汉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汉承秦制与“文景之制”;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汉代的社会结构;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的农民起义;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5)魏晋南北朝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东晋门阀政治;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6)隋唐五代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唐朝相关制度对隋朝的继承和发展;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唐中叶政治、军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两税法的颁行与唐后期的经济;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7)宋(辽、西夏、金)元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宋代经济的繁荣;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元代行省制度;元朝的民族政策;元末的农民战争;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思想文化;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8)明清(前期)朱元璋与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郑和下西洋;“南倭北虏”问题;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东林与复社;耶酥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明末农民战争;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盛世;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明清海外政策与朝贡贸易;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2、中国近代史部分:(1)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重要的不平等条约(2)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局(3)晚清政局的变化与清政府的自救改革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辛酉政变;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旧思想冲突(4)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特点;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人物;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与初步发展(5)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维新变法思潮(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严复介绍和传播进化论思想);戊戌维新运动;清末立宪派和立宪运动;孙中山与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革命派的武装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窃权(6)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较低要求——了解;一般要求——理解、熟悉;较高要求——掌握、运用。

2023年暨南大学《729 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

2023年暨南大学《729 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
…… 为着上述的目的,我利用我的职权,正式命令并宣告在上述诸州以及某些州 的上述地区以内所有作为黑奴的人现在和今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包括 海陆军当局在内,将承认并保持上述人们的自由。 问题: (1)结合材料内容与所学知识,请说出材料所属文件的名称。(3 分)材料 中的“我”应该是谁?(3 分)“反抗合众国”的“上述诸州”位于该国的南部 还是北部?(2 分)
材料一: 对于蛮族是否迁徙,目前的趋势是针对不同的蛮族提供不同的结论。对大 多数蛮族而言,不管他们起源于何地,不论他们是否曾经迁徙,至少在 3-5 世纪 的两百年间,从罗马拉丁文献来看,他们都基本上趴在帝国的边境没怎么动过窝。 与此相应,他们大多数已不再是游牧民族,而是定居的农耕民族,其战斗也是模 仿罗马军队,以步战为主,骑兵为辅。到 4 世纪晚期,匈奴人突然出现于中东欧 平原,开始创建大帝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诸蛮族之间和内部分化重组,各奔 前程,或投靠于匈奴帝国,或向罗马帝国政府申请,请求内附。在与罗马帝国政 府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诸蛮族王国。
考试科目: 世界史基础
共 3 页,第 1 页
——李隆国:《“民族大迁徙”:一个术语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二 19 世纪的种族主义理论家和种族优越论者从塔西佗的书中摘出“未被污染” “纯粹”等语词。当时最普遍的德语教科书中赫然宣扬:“未被污染的日耳曼人 的血液在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血管里流淌。各种俱乐部大肆颂扬日耳曼农夫的美德、强健的体 魄和雅利安人的优越性。” ——摘自【美】克里斯托夫·B.克里布斯:《一本最危险的书:塔西佗〈日 耳曼尼亚志〉》 问题: (1)材料一中所说的“蛮族王国”包括哪些?(6 分) (2)材料一提供的信息从哪些方面更新了你对民族大迁徙的既有认识?(12 分) (3)为何在古代被视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在 19 世纪的德国会受到大肆 颂扬?请结合德国 19 世纪的历史发展和政治思潮,分析其中的原因。(12 分)

721中国史考试范围

721中国史考试范围

中国古代史: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史前时代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各个时期的历史,如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商朝及其考古发现、西周的盛衰、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西周的经济与文化;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东汉的政治、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秦汉的民族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的政治、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宋、辽、西夏、金的关系、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宋元的社会经济、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

中国近现代史:这部分内容约占总分的37%,包括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发展变化,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政府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内容。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一、原始社会(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1世纪)1.婚姻、家族、氏族制度的出现2.母系社会向父权社会的转变3.石器、陶器的发明和使用4.原始宗教与神话传说5.祭祀、巫术、鬼神、神仙的崇拜6.原始部落联盟与战争的发生二、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黄帝、舜、禹、大禹等时期的传说和历史2.夏、商、西周、东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3.商、周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文化4.钱币、字、书、礼、乐、诗经等的发明和演变5.诸子百家、宗教思想的出现和影响6.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军事等发展三、封建社会(公元221年-1840年)1.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和矛盾2.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的经济、文化等状况3.科举制度、进士选举、科举童子试、乡试、会试等考试制度的发展4.佛教、道教、儒教和众多宗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科技、商业等状况6.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成就和矛盾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1.鸦片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革命的发生和影响2.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3.民族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等实践与探索4.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5.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与矛盾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五、新时期(1978年至今)1.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2.改革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发展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等战略目标的实现6.文化、科技、教育、环保、人权、公民权利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和矛盾。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近代史
一、考查目标
本课程将分析和展示 1840 年至 1919 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以四个方面 为主线,即列强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件;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事件;清政 府的体制内改革活动——创立近代化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4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改革运动和革命派的革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 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1.让学生总体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和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背 景和历史过程,总结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从而能够把握中国 历史在这一极其重要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树立起爱国主义、近代民族主义、为现 代化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5
产阶级两个组成部分的产生。理解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 四、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了解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发生的背景、经
过和结果,理解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五、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系统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相关重要事件和
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结合史实对相关重要理论问题作出思考。把握贯穿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中爱国主 义的主线,从仁人志士的奋斗精神中领受启迪。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考查目标
1.较好地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
国历史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做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
2.运用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
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

中国史统考和自命题考试内容(一)

中国史统考和自命题考试内容(一)

中国史统考和自命题考试内容(一)
中国史统考和自命题考试内容
统考内容
•统考范围:中国历史的全面内容
•考试方式:选择题、论述题等
•考试时间:通常为一次性考试
选择题
•题目形式:单选题、多选题等
•题目内容:涵盖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政治制度等方面
论述题
•题目形式:提供一个论述性的问题
•考察内容:考生需要对问题做出详细的解答,包括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自命题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根据考生自己选择的命题范围
•考试方式:一般为论文形式
命题方式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一个合适的命题范围
•命题要求:命题应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创新性
论文要求
•结构:引言、正文、总结等
•内容:根据命题的范围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需要有充分的引用和参考来源
总结
中国史统考和自命题考试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全面内容,并通
过选择题和论述题等方式对考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考察。

统考内容是
全面的,考生需要熟悉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
件和人物等。

自命题考试内容允许考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命题范围,
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展示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

无论是统考
还是自命题考试,都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良好的分析能力。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总体要求1、了解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教育)、军事和对外交往概况。

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概念,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国原始社会一、要求了解我国原始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了解我国远古居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了解我国远古神话和传说所反映的原始社会情况;了解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掌握氏族的形成,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各自历史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教育的起源等基础知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章中国历史的开端1.我国境内的直立人遗址;2.丁村人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3.山顶洞人时期氏族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从母系氏族的繁荣到原始社会的解体1.母系氏族的繁荣;2.父系氏族的遗址及其特点;3.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三章远古神话和传说1.神话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集团;2.传说中所反映的原始社会生活;3.教育的起源。

第二单元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一、要求1.了解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二里头文化,盘庚迁殷,西周的衰亡原因及其表现;运用国家起源的有关理论,说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商朝的阶级关系、西周的主要制度。

2.了解夏、商、西周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掌握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西周的学校制度等基础知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章夏、商、西周的兴衰1.夏朝的建立及其国家特征;2.商朝的建立及其阶级关系;3.西周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1.天文历法和医学;2.甲骨文和金文;3.灿烂夺目的青铜器;4.《周易》和周公的思想;5.夏、商、西周的学校;6.夏、商、西周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三单元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一、要求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春秋五霸、弭兵会议、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秦的统一;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因素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考试大纲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考试大纲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1.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秦末农民战争(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6)秦汉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4.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5.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理学,文学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6)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2)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5)新思想的萌发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3)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2)辛亥革命的爆发(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4.北洋军阀的统治(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北洋军阀政权;“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5.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5)北伐战争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贵师大中西方音乐史729考纲

贵师大中西方音乐史729考纲

贵师大中西方音乐史729考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中外艺术史》科目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外音乐史或中外舞蹈史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及分值分配:1.中外音乐史:中国音乐史75分、外国音乐史75分。

2.中外舞蹈史:中国舞蹈史75分、外国舞蹈史7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等。

三、考查内容《中外艺术史》科目考试内容分为中外音乐史和中外舞蹈史两组,考生根据报考方向(音乐或舞蹈)只需选作其中一组。

各组考查内容如下:《中外音乐史》(音乐方向考生选作)第一部分中国音乐史(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1.主要乐舞、乐歌及其特点2.主要乐器(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礼乐制度2.乐舞3.《诗经》《楚辞》4.“八音”分类法5.编钟文化6.音阶与乐律理论7.儒家、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1.乐府2.相和歌、相和大曲3.清商乐、鼓吹乐4.歌舞戏5.乐器和器乐发展6.乐律学理论7.音乐美学思想(四)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宫廷燕乐2.教坊和梨园3.说唱音乐4.乐器和器乐的发展5.乐律学理论6.音乐家7.重要音乐文献(五)宋、元时期的音乐1.曲子、唱赚、散曲2.鼓子词与诸宫调3.杂剧与南戏4.乐器与器乐的发展5.乐律学的重要成果6.重要的音乐论著(六)明、清时期的音乐1.民歌与民间歌舞2.说唱音乐3.戏曲音乐4.乐器和器乐的发展5.乐律学的重要成果6.重要曲谱(七)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1.近现代传统音乐的基本情况及新发展2.学堂乐歌3.王光祈的音乐学研究4.重要作曲家及其音乐创作特征5.秧歌剧和民族歌剧第二部分外国音乐史(一)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音乐1.主要的乐器2.古希腊的音乐美学思想(二)中世纪的音乐1.格里高利圣咏2.复调的兴起3.教会调式和记谱法的发展4.法国游吟诗人、德国恋歌诗人5.十四世纪“新艺术”(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1.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2.主要音乐流派和作曲家3.意大利牧歌、法国歌谣曲、德国名歌手(四)巴罗克时期的音乐1.巴罗克音乐的整体风格2.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3.器乐的发展4.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创作(五)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1.前古典时期的器乐2.格鲁克的歌剧改革3.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整体概述4.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六)浪漫主义音乐1.浪漫主义音乐的整体风格特点2.代表作曲家及其音乐创作3.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创作4.民族乐派(七)20世纪音乐印象主义乐派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

大连海事大学2024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T73中国通史

大连海事大学2024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T73中国通史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中国通史(1840年以前)一、中国原始社会考试内容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考试要求1.了解中国历史是怎样开端的。

2.掌握氏族是怎样形成的,母系氏族在什么条件下过渡到父系氏族,以及两个阶段的各自历史特点;掌握丰富的史前文化类型和特点等。

二、夏、商时期考试内容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我国夏朝、商朝的建立、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2.掌握夏朝、商朝的统治区域,夏朝、商朝的建立者和覆亡者,盘庚迁殷,商朝的继承制度,国家机构,内外服制度,商人的信仰。

三、西周时期考试内容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西周的建立、发展及衰亡的历史。

2.掌握周初的分封、宗法、礼制的内容和作用。

四、春秋时期考试内容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考试要求1.了解春秋争霸产生的历史条件、争霸口号“尊王攘夷”的内涵以及争霸的历史影响;这一时期变革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崩溃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2.掌握春秋五霸,城濮大战,管仲改革,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内容和评价。

五、战国时期考试内容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考试要求1.了解战国时期是封建制的确立阶段。

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的内容、性质以及对封建制最终确立的作用。

2.掌握七国之间的政治、军事争夺及秦完成全国统一。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合纵和连横,长平之战,儒墨道法四家学说与价值。

六、秦朝考试内容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考试要求1.了解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掌握秦制的内容和影响。

全面评价秦始皇嬴政。

分析项羽、刘邦在楚汉之争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焚书坑儒,巨鹿之战。

七、西汉时期考试内容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西汉“黄老政治”的实质及其客观作用,西汉中央与地方王国之间的斗争,绿林赤眉大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中国通史》复习大纲

《中国通史》复习大纲

一、史前社会历史1、我国新石器时代有哪几种主要文化类型?其分布情况怎样?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属长江下游以南的新石器时代一种较早的文化。

仰韶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遍布于黄河中下游,属于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有:大汶口文化,最早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发现,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地区。

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良渚文化,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

屈家岭文化,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

齐家文化,首次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发现,分布于甘肃洮河、大夏河、渭河上游和青海湟水流域等。

2、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石器以磨制为主,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经济以农业为主,渔猎和养畜为辅。

属母系氏族制的繁荣时期。

3、大汶口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遗址位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

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和苏北一带。

有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制陶术。

4、龙山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故名。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有很发达的磨制石器,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

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5、良渚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故名。

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

最具有代表性的遗物是造型规整、表面光亮的漆黑色陶器以及大量的玉器。

有相当发达的农业。

6、燧人氏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

反映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7、氏族公社人类离开原始群后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发明了陶器,有农业和畜牧业,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前后两个阶段。

8、禅让制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制度。

北京联合大学2019中国史(060200)702中国通史考研大纲

北京联合大学2019中国史(060200)702中国通史考研大纲

北京联合大学2019中国史(060200)702中国通史考研大纲中国通史全部考察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史前时代-1840)、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两大部分。

店铺考研网为大家提供北京联合大学2019中国史(060200)702中国通史考研大纲,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北京联合大学2019中国史(060200)702中国通史考研大纲(一)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观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语句通顺。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 试卷考查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约60%,中国近现代史约40%。

4. 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问答题6小题,每小题20分,共12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三)考查内容全部考察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史前时代——1840)、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两大部分。

1. 中国古代史史前时期: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及主要文化遗存、氏族公社的阶段及特征、古史传说中的人物。

夏商周时期:早期华夏文明的争论、夏文化遗存、商朝的遗存、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社会结构、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及评价。

秦朝——东汉:秦朝的历史人物评价、秦朝的历史遗存(考古发掘)、秦朝统一的历史评价、楚汉战争、西汉一代的同姓诸侯王问题、异姓诸侯王问题、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政治策略、昭宣中兴、汉朝的民族关系、王莽代汉的历史评价、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鸿都门学、太学、东汉的田庄经济、汉朝的统治思想及变化脉络。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局面的成因及评价、三国重点历史人物的评价、西晋的政治情况、东晋南迁后的统治政策内容及评价、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评价、北魏的改革及评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社会思想(玄学)。

中国通史教案大纲

中国通史教案大纲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第一编史前史(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第一章原始群第一节猿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猿人化石及其意义二、猿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二节古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古人化石二、古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三节有关原始群的传说第二章母系氏族公社第一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确立一、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二、氏族制的确立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一、星罗棋布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第三章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第一节父权制的确立一、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三、父权制的确立第二节私有制、阶级及国家的出现一、私有制的出现二、阶级的出现三、国家的形式第二编古代史(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第一章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第一节夏朝的兴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器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第二节夏文化的探索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二、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第二章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第一节商朝的建立和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朝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第二节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商朝的灭亡一、商代的经济和文化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第一节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一、周族的兴起二、周朝的建立第二节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机器一、分封制二、宗法制三、国野制(乡遂制)四、官制、刑罚、军队第三节西周时期的经济一、井田制二、农业三、手工业四、商业第四节西周的衰亡一、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二、国人暴动三、西周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第一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一、王室衰微二、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第三节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一、三桓与鲁公室的斗争二、田氏代齐三、三家分晋第五章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第一节各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一、魏国的李悝变法二、楚国的吴起变法三、秦国的商鞅变法四、其他各国的改革五、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第二节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农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三、商业的繁荣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一、魏国独霸中原时期二、秦、齐对峙时期三、秦、赵大战时期四、秦统一六国时期第四节西周、秦秋、战国文化一、文化典籍二、诸子百家三、文学四、科学技术第六章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第一节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二、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第二节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三、秦王朝的灭亡第七章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第一节西汉初年的统治制度和政策一、“汉承秦制”二、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三、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一、改革政治体制二、强化军队三、改革财政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与王莽改制一、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二、王莽改制第五节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一、起义情况二、新莽王朝的覆灭第八章东汉(公元25—220年)第一节东汉王朝的建立及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一、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二、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第二节加强封建专制体制一、“退功臣,进文吏”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加强监察制四、集军权于中央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外戚宦官的专权与党锢之祸一、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二、党锢之祸第五节黄巾大起义一、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二、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第六节两汉的文化一、经学、宗教、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九章三国(公元220—265年)第一节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的原因二、军阀混战的经过第二节三国政治一、曹魏政治二、蜀汉政治三、孙吴政治第三节三国经济一、曹魏的屯田制度二、蜀汉经济三、孙吴经济第十章西晋(公元265—316年)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西晋的政治第二节西晋的经济一、西晋占田制推行的原因二、占田制的内容三、占田制的意义第三节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西晋的灭亡一、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发生的原因二、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经过第十一章东晋十六国(317—420年)第一节淝水战前北方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一、汉、前赵、后赵兴亡二、冉魏兴亡三、前燕兴亡四、前凉兴亡五、前秦兴亡第二节东晋前朝的政治与淝水之战一“三定江南”与“王与马,共天下”二、祖逖北伐三、东晋前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四、淝水之战第三节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一、后秦、大夏与西秦兴亡二、后燕、西燕、北燕与南燕兴亡三、后凉、南凉、西凉与北凉兴亡第四节东晋后期的政治与经济一、侨置与土断二、东晋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三、孙恩、卢循起义第十二章南北朝(420—589年)第一节南朝政权的更替一、刘宋兴亡(420—479年)二、南齐兴亡(479—502年)三、萧梁兴亡(502—557年)四、陈朝兴亡(557—589年)五、南朝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变动第二节北朝政权的更替一、北魏兴亡二、东魏、北齐兴亡三、西魏、北周兴亡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三章隋朝(581—618年)第一节隋朝的政治与经济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隋文帝评价四、隋炀帝其人及其评价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一、隋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四章唐朝(618—907)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与经济一、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玄武门之变四、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五、武则天与“武周革命”六、唐玄宗与开元之治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经济一、安史之乱二、藩镇割据与反割据的斗争三、两税法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五、宦官与朝官之争六、牛李党争第三节唐朝的民族关系一、唐与突厥的关系二、唐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三、唐与吐蕃的关系四、唐与南诏的关系五、唐与渤海的关系第四节唐朝的对外关系一、与朝鲜半岛三国的关系二、与日本的关系三、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四、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诸国的关系第五节唐末农民大起义一、唐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五章五代十国及隋唐五代文化第一节五代十国(907—960年)一、五代更替二、十国兴亡第二节隋唐五代文化一、宗教与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十六章宋辽夏金(960年—1279年)第一节北宋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一、北宋建国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北宋内外矛盾的发展第二节北宋中后期的政治一、王安石变法二、北宋末年的黑暗统治和农民起义第三节北宋的社会经济一、农业的发展和客户地位的提高二、手工业的进步和工匠地位的变化三、商业的繁荣第四节辽、夏的兴衰一、辽二、西夏三、大理第五节南宋、金的和战及社会经济一、女真的兴起和建国三、南宋的建立与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四、南宋与金的和战五、南宋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六、金朝的经济和各族反抗斗争第六节两宋时期的中外交往一、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二、宋朝和朝鲜的交往三、宋朝与日本密切的交流四、中国与其他各国的交往第七节宋辽夏金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史学三、文学艺术第十七章元朝(1271年-1368年)第一节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一、蒙古的崛起及建国二、蒙古灭夏、金的战争三、蒙古的三次西征四、元朝的建立和灭宋战争第二节元代的政治一、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二、双重民族政策三、平定诸王叛乱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五、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第三节元代的经济一、农业生产和赋役制度二、手工业生产三、商业的发展四、海运的利用和大运河的疏浚第四节元末农民大起义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二、红巾军大起义三、朱元璋起义和建明灭元第五节元朝的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与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明中后期的政治与与张居正改革一、明中叶社会矛盾的加剧二、明中叶的农民起义三、张居正的改革第三节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三、万历时工商业者反矿税监的斗争第四节明朝的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一、蒙古地区二、畏兀族地区三、乌斯藏地区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五、满族第五节明代的对外交往一、郑和七下西洋二、华侨对南洋经济开发的贡献三、抗倭斗争五、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第六节明末农民大起义一、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二、明末农民大起义三、农民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的覆灭四、农民战争的失败及其意义第七节明朝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文学、艺术及大型典籍三、科学技术第十九章清朝(1644年—1840年)第一节清代前期的政治一、清初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二、清代中央和地方的组织机构三、军制和刑法三、文字狱第二节清朝统一形势的加强一、平定“三藩”之乱二、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对台湾的统一三、粉碎准部上层的叛乱四、土尔扈特蒙古回归五、对西藏管理的加强六、“改土归流”七、镇压大小和卓木及张格尔的叛乱第三节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恢复生产的措施和“摊丁入亩”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清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四、手工业工人的反抗斗争第四节清代中叶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二、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五节清代的中外交流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一、清代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二、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三、清朝与西方的贸易及冲突第六节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文化一、哲学思想二、考据学三、史学四、清代官修大型图书五、文学、艺术六、科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9 中国通史(1840前)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中国通史是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根据中国通史的内容体系和考核目标由学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科目。

中国通史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的相关历史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考试内容
要求考生全面把握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基本脉络和相关内容,包括各个重大历史阶段的社会变化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包括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地位作用的理解、基本评析能力。

关注中国历史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大系统中地位及联系,对我国自古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历史有全面认识。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中国历史基础
1、中国历史(1840前)的基本特征、主要特点
2、古代中国社会生产环境与发展特点
3、经济、政治结构及社会稳定机制
(二)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文化、思想变化及影响
1、重要历史事件、相关人物基本分析或评述
2、哲学、文化思想等主要特点及变化。

代表性人物。

3、政治特点、变化,社会经济文化相互关系
4、各个历史阶段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战争与民族关系
5、重要历史问题评议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和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三)试卷题型和分数分配
1、名词解释8-10题,共40分(根据难易程度各题分数不同)
2、简答题8题,共85分(各题分数不同)
3、论述题1题,共25分(可选择)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