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3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运用列表、画图等方法展示数据,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尊重数据、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初中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案4 人教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保亭思源实验学校黄程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初步学会结合实际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掌握其求。
教学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课件)提出问题:1、观察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根据计算的结果,你认为老板是否说话不算数?2、该公司员的的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用这个数据能否合理的表示员工的一般工资水平?为什么?3、学生讨论与交流4、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理解实际生活中某情况下,平均数并不能较合理的反映问题的真实一面。
)二、探索新知(一)中位数1、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是中等收入。
”2、如何理解“中等收入”?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讨论,初步感受员工的中等收入实际上就是找中位数的过程。
)3、思考:1200在这组数据中处在什么位置?4、初步形成中位数的概念。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出示刘星加入公司后的新工资表)5、思考: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设计意图: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如何确定中位数。
)6、完整中位数的概念。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二)众数(情境:其中另一个职员: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1节中位数和众数第2课时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2课时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特点与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量来代表,并作出自己的评判.3.经历探索常见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的过程,感受其实际应用,掌握判断方法.重点:进一步认识度量集中数据趋势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个特征数.能灵活应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进一步认识度量集中数据趋势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个特征数.能灵活应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端午节到来之前,幸福儿童福利院对全体小朋友爱吃哪几种粽子作调查如下: 名称艾香粽豆沙粽蜜枣粽糯米粽火腿粽人数 3 5 20 11 14幸福儿童福利院调查后最值得关注的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个量?你能根据调查统计表中数据为进货员提供进货建议吗?你会解答上面问题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二、探究归纳活动1: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1.问题: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每人销售件数 1 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 1 3 5 3 2则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答案:3202102102.思考:假设销售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提示: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不到320件,320件虽是所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却不能很好地反映销售人员的一般水平.3.归纳:(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2)①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②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它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③中位数只需要很少的计算,它也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活动2:例题讲解【例1】三个生产日光灯管的厂家在广告中宣称,他们生产的日光灯管在正常情况下,灯管的使用寿命为12个月.工商部门为了检查他们宣传的真实性,从三个厂家各抽取11只日光灯管进行检测,灯管的使用寿命(单位:月)如下:甲厂7 8 9 9 9 11 13 14 16 17 19 乙厂7 7 8 8 9 10 12 12 12 12 13 丙厂7 7 7 8 8 12 12 13 13 16 18(1)这三个厂家的广告宣传中,分别利用了统计中的哪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2)如果三种产品的售价一样,作为顾客的你选购哪个厂家的产品?请说明理由.分析:(1)分别求出这三个厂家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解答.(2)根据(1)的计算结果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解:(1)甲厂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12,11,9;乙厂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10,10,12;丙厂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11,12,7.根据计算的结果可知这三个日光灯管的厂家在广告中宣称,他们生产的日光灯管在正常情况下,灯管的使用寿命为12个月,甲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平均数;乙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众数;丙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中位数.(2)根据以上分析选用甲厂的产品.因为它的平均数较真实地反映灯管的使用寿命.或选用丙厂的产品.因为该厂有一半以上的灯管使用寿命超过12个月.活动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综合应用【例2】在对全市初中生进行的体质健康测试中,青少年体质研究中心随机抽取的10名学生的坐位体前屈的成绩(单位:厘米)如下:11.210.511.410.211.411.411.29.512.010.2(1)通过计算,样本数据(10名学生的成绩)的平均数是10.9,中位数是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2)一个学生的成绩是11.3厘米,你认为他的成绩如何?说明理由.(3)研究中心确定了一个标准成绩,等于或大于这个成绩的学生该项素质被评定为“优秀”等级.如果全市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够达到“优秀”等级,你认为标准成绩定为多少?说明理由.分析:(1)用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得出答案.(2)方法一:将这名学生的成绩与中位数进行比较,方法二:将这名学生的成绩与平均数相比较.(3)要让一半学生达到“优秀”等级,这个衡量标准取中位数,即标准成绩定为11.2厘米(中位数).解:(1)中位数是11.2,众数是11.4.(2)方法一:从样本数据的中位数是11.2得到,可以估计在这次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测试中,全市大约有一半学生的成绩大于11.2厘米,有一半学生的成绩小于11.2厘米,这位学生的成绩是11.3厘米,大于中位数11.2厘米,可以推测他的成绩一半以上学生的成绩好.方法二:从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10.9得到,可以估计在这次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测试中,全市学生的平均成绩是10.9厘米,这位学生的成绩是11.3厘米,大于平均成绩,可以推测他的成绩比全市学生的平均成绩好.(3)如果全市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评定为“优秀”等级,标准成绩应定为“11.2厘米”(中位数).因为从样本情况看,成绩在11.2厘米以上(含11.2厘米)的学生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可以估计,如果标准成绩定为11.2厘米,全市将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够评定为“优秀”等级.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来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而众数刻画了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情况.三、交流反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目的是比较这三个统计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四、检测反馈1.某校九年级有11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预赛成绩各不相同,要取前5名参加决赛.小兰已经知道了自已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已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1名同学成绩的 ()A.中位数B.众数C.平均数D.最高分2.某品牌鞋店在一个月内销售某款女鞋,各种尺码鞋的销量如下表所示:尺码/厘米22.5 23 23.5 24 24.5销售量/双35 40 30 17 8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对鞋店业主的进货最有意义的是()A.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最小鞋号3.数学老师在录入班级50名同学的数学成绩时,有一名同学的成绩录入错了,则该组数据一定会发生改变的是()A.中位数B.众数C.平均数D.中位数、众数、平均数都一定发生改变4.歌唱比赛有二十位评委给选手打分,统计每位选手得分时,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做,肯定不会对所有评委打分的哪一个统计量产生影响________.(填“平均数”或“中位数”或“众数”)5.某乡镇企业生产部有技术工人15人,生产部为了合理制定产品的每月生产定额,统计了15人某月的加工零件个数:加工件数540 450 300 240 210 120人数 1 1 2 6 3 2 (1)这15人该月平均的加工零件数是________件,加工零件数在________件的人数最多,中间的加工零件数是________件.(2)假如生产部负责人把每位工人的月加工零件数定为260(件),你认为.(请填“合理”或“不合理”)6.某单位招聘员工,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项成绩的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前六名选手的得分如下:序号项目 1 2 3 4 5 6笔试成绩/分85 92 84 90 84 80面试成绩/分90 88 86 90 80 85根据规定,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分别按一定的百分比折合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的满分仍为100分)(1)这6名选手笔试成绩的中位数是________分,众数是________分.(2)现得知1号选手的综合成绩为88分,求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的百分比.(3)求出其余5名选手的综合成绩,并以综合成绩排序确定前两名人选.五、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21页习题20.1第2,7,8,9题.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关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综合应用:(1)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度量集中趋势的三个主要特征数,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不同特点,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2)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哪一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需要综合考虑问题的具体情况、数据的特征以及统计量的特点等作出选择.(3)要注意让学生充分体会各种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解决问题、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设计1:20.1.2中位数和众数(2)
20.1.2 中位数和众数(2)
教学过程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1: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单位:米)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例:2:某班四个小组的人数如下:10,10,x,8,已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分析:根据求平均数公式可列出该数据组的平均数为(10+10+x+8),中位数要先从小到大排列后才可求出,又不知道x的大小,就要分情况讨论,然后列方程求解。
解:平均数:=
(1)当x≤8时,原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x,8,10,10,其中位数为=9 若=9,则x=8
∴此时中位数为9
(2)当8<x≤10时,原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8,x,10,10,其中位数为
若=,则x=8,不在8<x≦10范围内,也就是说x不可能在8<x≤10范围内
(3)当x≥10时,原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8,10,10,x其中位数为
=10
若=10,则x=12
∴此时中位数是10
综上所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9或10
说明:分类讨论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解题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逐个研究讨论。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 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和设备: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计算器;2. 教材和教具:教科书、练习册、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讨论:小明有10个同学的考试成绩,他想要找到成绩的中间值和最常出现的成绩,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2. 概念讲解(25分钟)在黑板上绘制数轴,向学生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即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的数。
如果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数,那么中位数就是唯一确定的;如果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然后,向学生解释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一个数据集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3. 求解方法(30分钟)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演示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例子:一组数据 {3, 5, 1, 6, 2, 5, 4, 5},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求解中位数的方法:1. 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 2, 3, 4, 5, 5, 5, 6};2. 判断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发现有8个数,为偶数;3. 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3 + 4) / 2 = 3.5;因此,中位数为3.5。
求解众数的方法:1. 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1出现1次,2出现1次,3出现1次,4出现1次,5出现3次,6出现1次;2. 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众数为5。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尝试求解其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的方式进行。
4. 实践运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发给每组一组数据,要求他们求解中位数和众数,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九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购物时,是否关注过商品的价格分布?为什么有的商品价格高,有的价格低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数据中存在的规律。
1.学生在数学思维上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3.考虑到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的需求,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4.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差异性,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实践应用: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4.情感态度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主动学习。同时,教育学生尊重数据、尊重事实,培养他们用数据说话的证据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1)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2)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数据描述;(3)分析数据集的内在联系,解释数据背后的意义。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指导学生进行改正。
(五)总结归纳
九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中位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位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指导。
三、众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众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导。
四、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3.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例讲解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说明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教案说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保亭思源实验学校黄程献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的本质、地位与作用《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数据的代表》中第二小节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统计部分。
统计与概率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这五个环节。
在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利用这3个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并作出合理决策的应用课,这节课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提高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以后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二、教学诊断分析学生分析:①认知分析:在本节学习前学生对平均数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第二学段已初步接触了这三个基本统计量。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中位数和众数教案篇一: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一)基础训练1.口算下列各题128+9234+48800+750396÷12850÷457÷22.只列式不计算(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1.师生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多又惠超市20xx年4月20日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张明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
一个月后他拿到了65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
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3.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生:员工的工资全都低于1000元。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课题 中位数和众数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探究精神。
能力目标1、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感受中位数和众数作为分析和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关键内容,是衡量和比较一组数据时不可缺少的参照数据。
2、逐步理解与熟悉实际问题中数形(数据与统计图)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类比与划归的思想。
3、通过分析数据分析的训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1、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2、掌握中位数、众数的作用3、会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重点 准确计算或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等关系难点 当数据的权数较多,较杂时,正确计算或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法多媒体,问题引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第一站:创设情境1.数学期中考试,小明同学得了78分。
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 4个90分, 22个80分, 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小明回家告诉妈妈说,他这次成绩处于班级“中上水平”。
小明说谎了吗?2.应聘者小王:你们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职员C: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经理:我这里报酬不错, 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你在这儿好好干!请问:经理所说的话真实吗?学生口答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快回忆相关问题,逐步进入新课环节第二站:概念、作用、注意事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归纳这两个概念。
一、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2 2 3 5 6 中位数是3.3 6 7 8 8 40 中位数是7.5二、找中位数的方法:当n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21+n个当n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2n,12+n个学生根据概念和数据实例,计算出或找出该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正确评判.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1)猜年龄:有九个人在草地上游玩散步,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
猜一猜:他们的年龄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生:学生猜测。
师:想知道真实的年龄么?
(2)真实年龄(单位:岁)
34778999 79
师: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偏大或偏小的数叫做极端数。
师:这组数据中有没有15和15上下的数据?
生:没有
(3)小组讨论:那该用哪个数来表示这组人的年龄情况比较恰当,为什么?
2.导入新课
(1)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位数与众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中位数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中位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中位数,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数据的统计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了解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学难点】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6~P11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9.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给定一组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2)给定一组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对学)【例1】某住宅小区四月份1日至5日,每天用水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那么这5天每天用水量的中位数是一吨.【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先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即可得出答案.【分析】把这组数从小到大排列为:28,30,32,34,36,最中间的数是32吨,则这5天每天用水量的中位数是32吨.【答案】3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题考查了中位数,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数据个数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例2】某市首批一次性投放公共自行车700辆供市民租用出行,由于投入数量不够,导致出现需要租用却未租到车的现象,现将随机抽取的某五天在同一时段的调查数据汇成如下表格.请回答下列问题:(2)由随机抽样估计,平均每天在7:00-8:00需要租用公共自行车的人数是多少?【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表格中5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中位数应是第3个数据;(2)根据平均数等于数据之和除以总个数求出平均每天需要租用自行车却未租到车的人数,再加上700即可.【解答】(1)表格中5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200,1200,1300,1300,1500,所以中位数是1300.(2)平均每天需要租用自行车却未租到车的人数:(1500+1200+1300+1300+1200)÷5=1300,∵该市首批一次性投放公共自行车700辆供市民租用出行,∴平均每天需要租用公共自行车的人数是1300+700=200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中位数,平均数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把中间数据(或中间两数据的平均数)叫做中位数.平均数=总数÷总个数.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若数据92,96,98,100,x 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B ) A .97,96 B .96,96.4 C .96,97D .98,972.有一组各不相同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 的值是22. 3.“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今年某中学八年级一班同学都积极参加了“植树节”植树活动,本次活动中该班同学植树情况的部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班同学植树株数的中位数是2.5株.4.随机抽取某市一年(365天)中的30天平均气温状况如下表:(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2)若气温18 ℃~25 ℃为市民“满意温度”,则该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解:(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2)由题意可知,该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365×6+230≈97(天).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为提高节水意识,小申随机统计了自己家7天的用水量,并分析了第3天的用水情况,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后,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单位:升)(1)求这7天内小申家每天用水量的平均数和中位数;(2)求第3天小申家洗衣服的水占这一天总用水量的百分比;(3)若规定居民生活用水收费标准为2.80元/立方米,请你估算小申家一个月(按30天计算)的水费是多少元?(1立方米=1000升)【互动探索】(1)根据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可得;(2)用洗衣服的水量除以第3天的用水总量即可得;(3)根据用样本估计总体得到一个月的用水量,再乘单价即可求解.【解答】(1)这7天内小申家每天用水量的平均数为(815+780+800+785+790+825+805)÷7=800(升),将这7天的用水量按从小到大重新排列为780、785、790、800、805、815、825,∴用水量的中位数为800升.(2) 100800×100%=12.5%,即第3天小申家洗衣服的水占这一天总用水量的百分比为12.5%.(3)8001000×30×2.80=67.20(元),即小申家一个月(按30天计算)的水费是67.20元.【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关键是看懂统计表,从统计表中获取必要的信息,熟练掌握平均数,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众数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众数,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数据的统计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利用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了解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学难点】利用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2.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能更好地反映其集中趋势.3.有一组数据:3,5,5,6,7,这组数据的众数为5.4.为参加2018年“宜宾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小聪同学每天进行立定跳远练习,并记录下其中7天的最好成绩(单位:m)分别为:2.21,2.12,2.43,2.39,2.43,2.40,2.4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2.40,2.43.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某中学书法兴趣小组12名成员的年龄情况如下:A.15,16B.13,14C.13,15D.14,14【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2岁有1人,13岁有4人,14岁有3人,15岁有2人,16岁有2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13,∴这个小组成员年龄的众数为13.∵一共有12名成员,∴其中位数应是第6和第7名同学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为(14+14)÷2=14,故选B.【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众数及中位数的概念,在确定中位数的时候应该先排序,确定众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例2】某商店4、5月份出售同一品牌的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下表所示:(1)该商店平均每月销售空调多少台?(2)在研究6月份进货时,商店经理会根据4、5月份的销售情况做出什么决定?【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用两个月销售的总数除以月数即可得到平均每月销售台数;(2)销量最好的在进货的时候就会考虑多进一些,因此要找出4、5月销量的众数.【解答】(1)商店平均每月销售空调为(12+16+20+30+9+14+4+8)÷2=56.5(台).(2)前两个月中销售规格最好的是1.2匹,最差的是2匹,所以在研究六月份进货时,商店经理决定1.2匹的空调要多进;2匹的空调要少进.【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均数和众数,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和众数的实际意义是解题的关键.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3,5,3,1,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C)A.24,25B.23,24C.25,25D.23,252.某中学随机调查了15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那么这157小时.3.垫球是排球队常规训练的重要项目之一.如图所示的数据是运动员张华十次垫球测的成绩.测试规则为每次连续接球10个,每垫球到位1个记1分.则运动员张华测试成绩的众数是 7.4.两组数据:3,a,2b,5与a,6,b 的平均数都是8,若将这两组数据合并为一组数据. (1)求出a 、b 的值;(2)求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解:(1)∵两组数据:3,a,2b,5与a,6,b 的平均数都是8,∴⎩⎪⎨⎪⎧a +2b =32-3-5,a +b =24-6,解得⎩⎪⎨⎪⎧a =12,b =6. (2)若将这两组数据合并成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3,5,6,6,12,12,12,一共7个数,第四个数是6,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12出现了3次,最多,即众数为12.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 一组数据1,2,4,5,8,x 的众数与平均数相等,那么x 的值是____. 【互动探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怎样求众数和平均数?【分析】这组数据的众数只可能为1,2,4,5,8中的数,∴当众数为1时,平均数=(1+2+4+5+8+1)÷6=3.5≠1;当众数为2时,平均数=(1+2+4+5+8+2)÷6=323≠2;当众数为4时,平均数=(1+2+4+5+8+4)÷6=4;当众数为5时,平均数=(1+2+4+5+8+5)÷6=416≠5;当众数为8时,平均数=(1+2+4+5+8+8)÷6=423≠8.故x 的值为4. 【答案】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这组数据的众数.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训练!第3课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多个统计量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量的多样性,会根据不同的统计量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计算,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9~P12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刻画了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们各有特点:(1)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受极端值(一组数据中与其余数据差异很大的数据)的影响较大.(2)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3)中位数只需要很少的计算,它也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2.一组数据:1,2,a,4,5的平均数为3,则a=3.3.数据5,5,4,2,3,7,6的中位数是 5.4.在元旦晚会的投飞镖游戏环节中,5名同学的投掷成绩(单位:环)分别是:7、9、9、6、8,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9.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某鞋厂为了了解初中学生穿鞋的鞋号情况,对红华中学九(1)班的20名男生所穿鞋号统计如下表:(1)(2)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鞋厂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根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求解.(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这才是厂商最关心的数据.【解答】(1)男生鞋号数据的平均数=(23.5×3+24×4+24.5×4+25×7+25.5×1+26×1)÷20=24.55.男生鞋号数据的众数为25.男生鞋号数据的中位数=24.5+24.52=24.5.(2)厂家最关心的是众数.【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销售量是厂商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在这些问题中,平均数和中位数不再是主要的考查对象,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这才是厂商最关心的数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某校体育节有13名同学参加女子百米赛跑,它们预赛的成绩各不相同,取前6名参加决赛,小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3名同学成绩的( C )A .方差B .极差C .中位数D .平均数2.为筹备班级联欢会,班干部对全班同学最爱吃的水果进行了统计,最终决定买哪种水果时,班干部最关心的统计量是( C )A .平均数B .中位数C .众数D .方差3.某工艺品厂共有16名工人,调查每个工人的日均生产能力,获得如下数据:(1)求这(2)若要使占75%的工人都能完成任务,应选什么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作为日生产件数的定额?解:(1)由表格可得,平均数为10×1+11×3+12×5+13×4+14×2+15×116=12.375,众数是12,中位数是12.(2)由题意可得,若要使占75%的工人都能完成任务,应选中位数作为日生产件数的定额.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某校组织了一次环保知识竞赛,每班选25名同学参加比赛,成绩分别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相应等级的得分依次记为10分、9分、8分、7分,学校将某年级的一班和二班的成绩整理并绘制成如下统计图: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把一班竞赛成绩统计图补充完整;(2)写出如表中a、b、c、d的值;(3)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方面比较一班和二班的成绩;②从平均数和众数方面比较一班和二班的成绩.【互动探索】(1)用样本容量分别减去一班中A、B、D等级的人数得到C等级的人数,然后补全一班竞赛成绩统计图;(2)先利用扇形统计图计算出二班中各等级的人数,然后利用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定义计算a、b、c、d的值;(3)利用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比较一班和二班的成绩.【解答】(1)一班C 等级的人数为25-6-12-5=2(人),补全统计图如下:(2)一班的平均数a =125(6×10+12×9+2×8+5×7)=8.76,一班的中位数落在B 等级,故b =9;二班的中位数落在C 等级,故c =8;二班的A 等级所占百分比最大,故众数d =10.(3)从平均数的角度看两班成绩一样,从众数的角度看二班比一班的成绩好,所以二班成绩好.【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以及统计量的意义.能根据统计量的意义分析数据做出判断.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反映数据特征的数值(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