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d6228a9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c.png)
1.马克思主义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
亚当.第一,思维和存在哪个为第一性、哪个为第二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思维,还是存在。
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因为它规定着各派哲学发展方向并决定。
它好地发律是隐
客观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真理的主要指
群众
同部分同部分一部余价值影响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
2024考研政治思维导图(马原)
![2024考研政治思维导图(马原)](https://img.taocdn.com/s3/m/520d184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6.png)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总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o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第八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 原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 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 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 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三大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日 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 并迫切渴望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马恩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前提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 映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最基本的观点)20新增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鲜明特征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20新增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 20新增 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6bcf1f2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f.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两大总特征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的特征客观性: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主观转移普遍性:时时有联系,处处有联系每个事物都通过中介与他物联系着;同时也是他物联系的中介多样性:联系是多样的条件性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的观点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系统的整体性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功能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将丧失原有的功能永恒发展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变化→发展(上升的变化),不能说发展是无条件新旧事物的关系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百趋灭亡的东西新、旧事物的区分是否与时间的先后有关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具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旧的优点,增添了新内容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到群众拥护过程的观点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关系:对立统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观的不确定的趋势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事物的内部原因偶然性:外部原因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比较稳定,偶然性不稳定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起决定性偶然性起重要影响作用相互联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方法论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观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必然是规律,偶然是机遇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腐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关系:对立统一相互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中是否有依据)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他们都是可能(现实中是否有充分依据)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主义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外在)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内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相互联系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区分假象(客观但虚假)错觉(主观感觉上的错误)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维导图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维导图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7f089f7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0.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对世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人们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世界观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区别具体科学是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提供指导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学的终结》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思维可以认识存在(无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思维不可认识存在(神秘、不可知)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观点: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题眼:人、机器、机械、静止、孤立、片面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唯心主义主观唯心客观唯心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学概论观点: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题眼:金、木、水、火、土、阴、阳、天(天行有常)进步性:否认神创,坚持唯物,本质正确局限性:观点是猜测,无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观点:世界的本质是人的主观精神题眼:我、心、感觉、意志等代表人物:孟子、庄子、王阳明、笛卡尔、贝克莱观点: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精神题眼: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概论马思与马哲马哲产生的科学基础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否定了神创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和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不是首创,历史唯物是马恩首创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但形而上学黑格尔:辩证法,但唯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设想乌托邦)圣西门、傅里叶、欧文是哲学和政经学的运用,又是落脚点;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顶端是马哲的运用与证明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哲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和人民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哲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的历史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知识点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知识点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aca4a2f090c69ec3d4bb750b.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唯心史观缺陷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后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唯物史观的两大内容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物质反例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地理环境不好发展的也很好:日本,以色列人口因素的反例:中国,印度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根本)和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意识所有阶级都认为一致的与阶级无关社会意识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社科文科为谁而学(艺术也是,也阶级有关),渗透着思想的美术作品才是艺术,因此艺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理工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封建思想残余)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的物质性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级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式和设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经济基础)、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马思主义的杜会形态范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缺一不可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从低级到高级)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纵向(时间轴)统一性:大家的发展历程都一致,从哪采到哪去一样多样性:中国跳过资生义阶段横向(时间不变)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规律在起作用)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取决于民族利益取决于交往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现实的人及其本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03e0d9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f.png)
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对于同一个东西,如果它是对的,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如果它未来可能错,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有明确的界限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 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知识性认识,评价性认识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价值评价
特点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对象:事物外部形态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形式:感觉,直觉,表象
对象:事物内部联系
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假说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 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 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 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事业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论思维导图
![事业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论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0e25a20b7f1922791788e814.png)
1、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范畴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 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
运动
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
存在和思维
物 主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学 及
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其 基 本 问
流派
物质和意识 何者第一性
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
唯
主观
心
我思故我在、认识万物的尺度、吾心即是宇宙
题
主
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质
方法论意义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变
指导从事一切实践活动
区分标志
是否超出度(适度原则)
量变是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发生变化,是显著的变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
过程 揭示规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 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方法论意义: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大
辩
和
规
证
发
律
法
展
内外因关系
原理
内因是依据,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用
打铁必须自身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a874f7cb02768e9950e73834.png)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原归结为客观精神理念
绝对精神(理念)、 道、 神、 上帝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意识可否认识物质
可知论: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不可知论: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哲学的重要问题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 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形而上学 辩证法
人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基本类型
社会政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探索未知领域)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是主体)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个体主体
基本形态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
自然能力
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 非知识性因素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质:内在规定性( xx 和 xx 有质的区别)
概念
量:数量、 规模
度:范围、区别(eg:压死骆驼的第一千根稻草,度指骆驼在1--999 之间稻草它都不会被压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发展的形势和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要求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矛盾=对立统一=斗争同一
同一性
有条件 (联系具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ef0e6f9484254b35eefd3440.png)
的指导作用
提供哲学论证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哲学中国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结构图
世界 的物 质性 和人 的实 践活 动
物质及其 存在形式
物质世界 与
人的实践
世界物质 统一性与 实事求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辩证唯物主
义物质范畴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范畴
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
矛盾是事物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对立统一
发展的动力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质、量、度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
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
规律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
事物联系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
社会存在
社会本质和
社会的实践本质
基本结构
社会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论
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和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和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结构图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是 科学 的世 界观 和方 法论
哲学和哲学 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基本 特征
的意义
义反映论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存在形式
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马哲第一章知识框架图
![马哲第一章知识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e61886d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d.png)
主 义
唯物主义的三 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 唯心主义的两
学
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是 辩证法的三种 科 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
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第
哲学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 马克思主义哲
章
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
马
题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克 哲学的“两个
思
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前一对立更为根本
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的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征
世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界 马克思主义哲
观 学同以往哲学 和 在内容上的两 方 个本质区别
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觉的、高度的统一; 二是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
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457e743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1.png)
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标准要求意义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资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意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实践是认识法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辩证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矛盾观发展观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切记主观随意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就事物的灭亡坚持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矛盾的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承认分析解决矛盾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特殊性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猪蹄,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名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自我磨砺中走向成功坚持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坚定的理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女里法杖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识实质2.抓住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