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五六十年代散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时期的散文写作,取材有了拓展。 “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细故、掀 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 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 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 读者”(注:周立波《1959-1961散文特写 选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三、 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
魏巍(注: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 50年代出版的散文、特写集有《谁是最可爱的 人》、《春天漫笔》等。另有长篇小说《东方》、 《地球的红飘带》出版于80年代。)两次到朝鲜前 线,先后发表了《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谁 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挤垮它》 等作品,它们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名结集出 版。
但是这次杂文写作的恢复,随着反右派运 动的开始而告结束;情形正如张光年在反 右尚未开始时所言:“杂文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急先锋,又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晴雨表。当“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受到抵制的时候,也就是 杂文受到抵制的时候。”(注:张光年在 《文艺报》召开的杂文问题座谈会上的发 言)
杨朔的散文,在贯彻这种从一切事物中提 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写作模式时,靠某种 带有“个人性”特征的取材,也靠与古典 散文建立的联系,给这种已显得相当僵硬 的文体增加了一些“弹性”,使观念的表 达,不至那么直接、简单。这种“弹性”, 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杨朔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抒情结构形式,在他 的《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 《茶花赋》等作品中借用古典诗歌中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等手法在现代散文中寻求诗的 意境,形成了当时被人称道的“杨朔模式” 即“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 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与人 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颂歌这一抒情 主题”.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
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 交织的构思方式。他既记叙事件,也描绘 场面,但最主要是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正如作者所说:“不是为了给那个年月的 动人姿态,作一点速写画,也不是希望在 纸上留下一点当时的气息,而主要的是为 了一种感情的冲激。”(《写在太阳初升的 时候》)
刘白羽的散文与贺敬之相似,即以歌颂 “随着时代脉搏而跃动”的“大我”作为 主体抒情的寄托,只是他不采取直接抒情 的方式,而是通过大自然的雄伟景象与大 我的战斗激情融合起来的方式获得一种具 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的“崇高”的抒情风格。
“拿着当诗一样写”——是他这个时期的创 作追求。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 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 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 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 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 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 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 的营造。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从一些 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 特征”(注:杨溯《东风第一枝?小跋》, 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的那种思维和感情 方式。
60年代初,与散文的第二次“复兴”一起,杂 文创作也一度活跃,时间大致在1961年到1962年 间。 1962年5月,《人民日报》在副刊版开辟了“长 短录”专栏,由杂文作家陈笑雨主持,聘请夏衍、 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为特约撰稿人。专栏 确立了“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 知识”的全面而稳妥的宗旨。
吴伯箫早期的散文,收在30年代出版的集 子 《羽书》 《记一辆纺车》、《窑洞风景》、《菜园 小记》、《歌声》 郭风五六十年代的散文集有《叶笛集》、 《山溪和海岛》等
补充:关于三位散文家需要掌握的要点如 下:(结合教材)
1、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与“杨朔模式”以 及其艺术缺陷 2、秦牧散文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相结合 的特点 3、刘白羽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
“今天我们整个大地所吐露出来的那一种芬 芳、宁馨的呼吸,这社会主义的呼吸,正 是全世界上,不管在亚洲还是欧洲,在美 洲还是在非洲,一切先驱者的血液,凝聚 起来,而放射出来的最自由最强大的光 辉。”
3.秦牧:(1919-1993)广东澄海人。 《秦牧杂文》(收1943-44年的作品)。50年 代,除中篇小说《黄金海岸》外,散文集 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 《潮汐和船》,文艺随笔《艺海拾贝》。 8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长街灯语》、 《花蜜与蜂刺》、《睛窗晨笔》等近十部。
1958年,“散文、特写、报告文学是文学 战线上的尖兵,是时代的感应神经,战斗 的号角”的观点,得到重申和强调,散文 作家被告知要“立刻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 去”,把千万劳动者的“丰功伟绩、模范 事例用最快的速度变为全国人民共同的财 富,成为鼓舞生活前进的推动力量”
2。另一次“复兴”散文的要求,发生 在60年代初期。 1961年1月起,《人民日报》在第8版开辟 了“笔谈散文”的专栏,发表了老舍的 《散文重要》(1月28日)和李健吾的《竹简 精神》(1月30日)等文章。《文艺报》也发 出重视散文创作言论。 1961年被有的人称为“散文年”
结合作品分析:《长江三日》见作品选 全篇通过描写来抒情,但他的抒情有一个 过程,不同于贺敬之的直接抒情,长江 “开阔──狭窄──开阔”的旅程,使他产生 “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想 象,于是他的旅程也就带上了意识形态的 象征色彩: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 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在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 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 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 斗、航行、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我们的 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列宁有 一句话说的好极了:“前进吧!──这是多么好啊! 这才是生活啊!”
《人民文学》1961年第3期刊发了魏钢焰的《船夫 曲》、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杨朔的《茶花赋》, 第4期刊发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和秦牧的《年 宵花市》,第6期刊发冰心的《樱花赞》、丰子恺 的《上天都》等。这一年的《人民日报》刊发的重 要散文有曹靖华的《花》、《好似春燕第一枝》, 刘白羽的《红玛瑙》,杨朔的《荔枝蜜》等。甚至 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在这期间也发表散文 等文学创作,杨朔的《雪浪花》即刊于该刊的第20 期上。)。一批有影响的散文集也在此时出版,如 《花城》(秦牧)、《东风第一枝》(杨朔)、《红玛瑙 集》(刘白羽)、《花》(曹靖华)、《樱花赞》(冰心)、 《北极星》(吴伯箫)、《风帆》(袁鹰)、《初晴集》 (菡子)、《珠江岸边》(陈残云),和中国作协的 《1959-1961散文特写选》(周立波编选并作序)、由 川岛主编的散文选集《雪浪花》等。
2..刘白羽:(1916-2005),北京人。 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早晨六点钟》、《火光 在前》,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对和平宣誓》、 《早晨的太阳》、《晨光集》、《踏着晨光前进 的人们》、《红玛瑙集》等。)50年代后期开始, 也主要从事报告文学、散文的写作。《红玛瑙集》 收入60年代初他的最具特色的那些散文作品,如 《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 记》等。
散文的成绩首先表现为,“散文作家”成 为实体性的概念。散文写作不是一些作家 偶涉的样式,而形成了以此为“专业”的 作家群。
50年代初主要写小说、通讯的杨朔,在50 年代中期开始,转向了散文写作。刘白羽 也从小说、通讯,转而对散文的侧重。袁 鹰、魏钢焰从写诗转到写散文。当时被称 为“散文作家”的还有秦牧、碧野、菡子、 柯蓝、郭风、何为、陈残云、林遐、杨石 等。老作家如巴金、冰心、吴伯箫、曹靖 华,以及吴晗、邓拓、翦伯赞等学者,也 都在这一领域有所贡献。
四、杂文的命运
1942年3月,罗烽在丁玲主编的《解放日报 •文艺》上撰文,感慨于鲁迅先生那把“划 破黑暗”,“指示一路去的短剑已经埋在 地下了,锈了,现在能启用这种武器的实 在不多”,而坚持说“如今还是杂文的时 代”(《还是杂文的时代》)。
在这期间,茅盾(玄珠)、夏衍、巴金(余一)、 叶圣陶(秉丞)、唐弢、巴人、吴祖光、邓拓 (卜无忌)、林淡秋、舒芜、蓝翎、邵燕祥等, 都加入到杂文的写作行列。夏衍的《“废名论” 存疑》,唐弢的《言论老生》,巴人的《论 人情》、《况钟的笔》,叶圣陶的《老爷说 的准没错》,严秀的《九斤老太论》,臧克 家的《六亲不认》,吴祖光的《相府门前七 品官》,是当时的名篇。 徐懋庸在杂文的振兴上,出力最多。
4.其他作家: 曹靖华、吴伯箫、菡子、袁鹰、郭风、柯 蓝、碧野、陈残云等,在散文创作上也取 得若干成果。
曹靖华的《花》,收入的大都是对旧日生 活的回忆文字,如记叙他与鲁迅交往的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雪 雾迷蒙访书画》、《智慧花开烂如锦》等 在云南、广西、福建旅行见闻的 《点苍山 下金花娇》、《洱海一枝春》
衡量“文学价值”的当代尺度:“今天我 们文学的价值,是看它是否反映了在共产 党领导下的我们国家的时代面影。是否完 美地、出色地表现了我们国家中新生的人, 最可爱的人为祖国所作的伟大事业。”(注: 《读魏巍的朝鲜通讯》,《文艺报》4卷3 期。)
二、散文的两次复兴
1。散文的第一次复兴: 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记》、 《庐山面目》,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方令 孺的《在山阴道上》,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 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万全的《搪瓷茶缸》, 徐开垒的《竞赛》,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杨 朔的《香山红叶》,魏巍的《我的老师》,端木 蕻良的《传说》,川岛的《记重印游仙窟》等。
1。杨朔(注:杨朔(1913-1968),山东篷莱人。 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帕米尔高原的流脉》、 《红石山》、《北黑线》等中短篇小说。50年代 初,写有表现朝鲜战争的通讯报告,和长篇《三 千里江山》。5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力量转向散 文。出版的散文集子有《海市》、《东风第一 枝》、《生命泉》、《亚洲日出》等。另有长篇 《洗兵马》上卷。)50年代中期发表《香山红叶》 起,转向散文创作。他的《雪浪花》、《荔枝 蜜》、《茶花赋》等
秦牧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合。 文章有着清晰的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辑线索。用 来支持这些观念的,是有关的历史记载、见闻、 传说等材料的串联、组织。秦牧的散文则把历史 知识、自然知识、风土人情等等纳入散文写作中, 并通过直接对历史、人民、生活等等抽象的概念 议论的方式来抒情,那些被广泛称道的代表作品, 如《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 《花城》等,得益于有更多的情感的融入,和材 料组织所显现的联想的丰富和从容,夹叙夹议也 加强了谈天说地的趣味。
散文概念的这种理解与使用方法,蕴含着 这一概念在本世纪文学过程中不断发生变 化的事实。 变化牵涉到两个方面,一是散文的范围, 另一是散文中各种样式的关系。
2、50年代初创作的两大主题:
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在散文创作 中占有绝对的分量。 当时创作的两大主题 一是对“新时代”的歌颂,对当时展开的 “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 另一是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
靳以写佛子岭水库工地的劳动,李若冰、 华山表现大西北(柴达木盆地、祁连山等)的 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及柳青、秦兆阳有关 50年代农村合作化的特写,都属前一主题。 比较起来,有关朝鲜战争的通讯报告,在 读者中产生更大的反响。巴金、刘白羽、 杨朔、菡子、黄钢等,都有这方面的作品 发表。其中,魏巍的创作影响最大。
五六十年wk.baidu.com散文
一、当代散文的概念
1.散文概念: 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 特征,相近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 “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广义的散文概念,则除此之外,还包括“叙事 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 学”与“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 性短论,即“杂文”、“杂感”等。另外,在 有的时候,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 会被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