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整合突破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5
[2015· 安徽高考]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 )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C.察举制的弊端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对察举制的理解。难度适中。
在高考中,分封制、宗法制在多省考题中均有涉及,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长效热点之一。备考 2016年高 考可从以下视角关注本考点: 制度 关键 词 宗法制 “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 辨”“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 分封制 “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 严”“相对独立性”
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 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 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亲疏而确立的一套土 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
例3
[2015· 四川高考]“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 )
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命题解读]
拓展提升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都是丞相, 且分工明确。此外,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这种制度大大加强了君主专 制。三省六部制被称为“古代皇权之下的民主”。
君主专制发展过程中君权和相权关系变化趋势及不同时期皇权加强的措施与特点是高考重点考向。请 关注秦朝至明清加强皇权的特点: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然在分工上各有所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皇帝任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散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并提高行政效率 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 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 废除丞相,通过设置皇帝的顾问或秘书机构来提高皇权,皇帝直接管 理六部,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化
高频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
点击观看 考点视频
1.选官制度的演变
2.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 基础。 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④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 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体制下,决策权、行政权都从属于皇权,谈不上真正分离。 (5)科举制不仅利于“唯才是举”,还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 (7)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 ) 说明: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权、审议权于一身。 (8)明代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 ) (9)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职能是参与机务,拥有决策权。( × ) 说明:两机构都是皇帝的侍从机构,都没有决策权。 (10)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是启用身边亲信近臣和令多人共行“宰相”之权。( √ )
实质 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核心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技巧 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相关的内容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
高频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逐渐强化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 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 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解析] 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 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集 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 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 体现,错误。
从地方行政区划沿革看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加强及从现实热点看古代中央集权是重要考向。请特别关 注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沿革的认识: (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 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 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 越多。
例4
[2015· 课标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 )
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命题解读] 本题以汉宣帝的治国理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难 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第一编
专题整合突破
必修部分/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 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确考纲 MINGQUEKAOGANG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 加强。
宏 观 览 要 ·微 观 纠 错
[宏观知识框架]
[三条知识主线] 线索一 线索二 线索三 强。 早期政治制度: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体现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由秦至清,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过程中,相权渐衰,君主专制渐趋强化。 中央集权:自秦至清,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地方权力渐衰,中央权力渐趋加
高频考点三
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中央集权的加强)
点击观看 考点视频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在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 溃,被郡县制取代。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 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3)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 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其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 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例1 治制度是(
[2015· 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 ) B.三公九卿制 D.郡国并行制 本题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 A.分封制 C.郡县制 [命题解读]
[解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A项与题干材料中“去公卿甚远”不符,错误;B项没有体现题干材料的全部信息,错误;题 ,D项错误;从“去公卿甚远”到“居真宰相之任”,说明其地位逐渐提高,C项符合题
干材料中只有尚书省、中书省的信息,没有门下省的信息,故 D项中的“三省制”是以偏概全,且并未体 现出“曲折” 意。
[微观排查纠错]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早期政治制度属同一概念。( × ) 说明:早期政治制度特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指 1840年前中国政治 制度的总称。 (2)分封制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3)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 系。( √ ) (4)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 )
考 点 强 化 ·考 向 例 析
高频考点一
宗法制和分封制
点击观看 考点视频
1.宗法制 (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边远地区得 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
”像宫室屋宇之形,
“ ”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C.青铜兵器 [命题解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题以“宗”字为切入点,从文化、文明传承角度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
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解析] 由题干中的“‘宗’是一个会意字”“像宫室屋宇之形”等信息可知,“宗”最有可能与供 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宗庙有关,故A项正确。“皇帝”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铁制农具最早出 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出现于商代,B、D两项错误;青铜兵器与宫室无关, C项错误。
可以从材料中的“贵族朝会”和礼仪规定角度分析回答。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格 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故选 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贵 族朝会”特征不符。
例2
[2014· 广东高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B.皇帝宝座 D.铁制农具
[解析] 由材料中“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举 孝廉受到贵戚人情的干扰,这体现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 C项。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没有体现材料 的主旨,材料说明察举制下品评人物受到了人情的干扰;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 D项错误。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其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强化的 趋势。2015年高考对这一考点考查不多,这为2016年高考提供了很大的命题空间。在备考时注意以下几 点:一是将其置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之下去理解;二是选拔标准的不断变化及其原因;三是中国古代的 选官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在中外历史中的影响。 对古代监察与选官制度的综合认识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 密,趋向制度化。
3.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1发展 过程
①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②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③加强于隋唐:门下省有权对宰相做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④监察制度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
①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 2作用 ②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