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从合作生产转向价值共创:公共服务供给范式的演进历程

从合作生产转向价值共创:公共服务供给范式的演进历程

2023年9月第5期总第253期理论与改革THEORYANDREFORMSept,2023No.5(TotalNo.253)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高质量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研究”(21JZD03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UT22RW309)。

作者简介:王欢明,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馨,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23]05-0138-017 DOI:10.13553/j.cnki.llygg.2023.05.011从合作生产转向价值共创:公共服务供给范式的演进历程王欢明 刘 馨 摘 要:鉴于合作生产在面临复杂情景和多元价值诉求等方面存在解释力不足的困境,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需要从合作生产转向价值共创。

但对合作生产转向价值共创的转向标准、研究内容、演进历程和原因缺乏系统性梳理。

文章通过对现有国际文献研究,有如下发现:首先,根据合作生产与价值共创概念特征的梳理,可将合作生产转向价值共创划分为传统模式合作生产、以用户为中心的合作生产、公共部门驱动的合作生产和价值共创;其次,合作生产与价值共创研究主要涉及公平、知识共享、互动、制度、系统性等议题,二者在研究议题上存有共性与差异;再次,合作生产转向价值共创的演变过程遵循同化、分化、整合的范式,经历了公共服务主导逻辑、公共服务逻辑等阶段;最后,合作生产转向价值共创源于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共创能精准定位公众的需求、价值共创可缓解以组织为中心导致的公共服务质量低下的难题、价值共创可使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由网络进阶到公共服务生态系统。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合作生产;价值共创;价值链;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

公共服务体制演化过程中的政府角色变迁

公共服务体制演化过程中的政府角色变迁

公共服务体制演化过程中的政府角色变迁作者:李天健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3期摘要:任何一个现代政府的存在,首要的就是解决其自身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在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演化过程中,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经历了一条从“单位、‘集体’为主”到一度“角色缺位”到逐步“角色回归”的过程。

本论文从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演化过程中,总结出政府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为新阶段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角色定位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公共服务体制;演化;政府角色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024-01世界银行发布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提出:“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而有效的政府的前提必然是政府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和不应该干什么,自己的角色到底是什么?”[1]本文认为:“政府角色是政府在履行其职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身份、地位和行为模式。

它与政府的性质、权力、价值、职能、任务等紧密相关,涉及政府的权力界限、功能范围、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

”[2]任何一个现代政府的存在,首要的就是解决其自身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一、全能性角色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以单位为载体,农村以人民公社为载体,形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在城市,由与劳动者相关的“单位”来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在农村,则由劳动着隶属的“集体”来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由于当时的人们普遍以“单位人”、“集体人”的形式存在,单位、集体不倒闭,劳动者不失业,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可以维持终身。

这套制度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历史时期,虽然保障水平较低,但是,基本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可以看出,这种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型政府”的必然产物。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不仅负责公共服务制度的设计,同时包揽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其显著弊端是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既是生产者又是监管者,高度垄断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缺乏竞争机制,公共服务效率与水平低下。

新中国70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变迁

新中国70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变迁

新中国70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变迁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长河中,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建国初期的初步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极为有限。

新政府面临着战争、灾难、物资匮乏等多重困难,因此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甚微。

政府在建设交通、通讯、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初期阶段,大多采取自力更生、动员全民进行的方式进行建设。

二、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195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重点国有化了土地、银行、交通运输、国际贸易、大型工商业等主要经济领域的企业和资产。

这一运动大大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力量,使得公共服务领域能够得到更多的财政支出。

三、以人民公社为主的大跃进运动1958年到1960年间,中国经历了以人民公社为主的大跃进运动。

在这个时期,政府大量投资于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建设,也对教育、卫生、文化和科技领域增加了财政支出。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控制过度,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果并不理想。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下放财权”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陷入了低谷。

政府财政收入出现了大量减少,与此同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下放财权”的措施,将部分财政支出权力移交给地方政府,使得地方负责公共服务的支出。

五、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1980年代,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型,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开始迎来全面发展。

全国各级政府大量投入金钱和人力资源来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以及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还积极推进了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如交通运输、能源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新中国70年的历史长河中,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变迁呈现出走向成熟、逐渐完善的趋势。

从初步建设到大规模投资,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实现了快速增长。

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_发展历程_社会政策与体制机制_郁建兴

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_发展历程_社会政策与体制机制_郁建兴

给不足和供 给 不 均 问 题。2002 年 以 来,随 着 科 学 发 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型政府建设等理念与目标 的提出,中国进入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的新
① 本文所讨论的“公共服务”主要指 社 会 政 策 领 域 的 基 本 公 共 服 务;所使用的数据除特 别 注 明 外,均 来 自 于 或 计 算 自 《中 国 统 计 年鉴》(2002-2009年卷)以及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官方网站。
·5·
学术月刊 2011·3
时代,公共服 务 成 为 了 各 级 政 府 工 作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围绕基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目 标,中 国 政 府 通 过 社会政策体 系 构 建、公 共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和 公 共 服 务 供给机制创 新,初 步 建 立 起 一 个 与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水 平相适应的 公 共 服 务 体 系,大 大 提 高 了 基 本 公 共 服 务的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在缓解社会矛盾、促进 社会公平、增进国民福利、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但 是,当 代 中 国 的 公 共 服 务 体 系 仍 存 在 诸多问题与不足,如碎片化、差异化、(财 权 不 充 分 的)属地化、低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及导致投 入不足、投入不均的结构瓶颈未有效消解等,需要进 一步完善和 改 进,特 别 是 要 着 力 突 破 体 制 性 限 制 与 障碍。
在城市,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服务体系一直延 续到20世 纪 90 年 代 初。 此 后,随 着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特别是国企 改 革 的 深 入 推 进,中 国 政 府 开 始 在 城 市 探索建立新型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首要目标, 是从传统的“企业办社会”模式转变为社会化和市场 化的公共服务供给。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演变的历史逻辑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演变的历史逻辑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演变的历史逻辑作者:李洁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70多年间,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与改革大致经历了1949-1978、1978-1994、1994-2002、2002之后四个阶段,本文拟从历史制度主义角度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演变的这四个阶段进行解读,并分析这种演变历程背后的制度原因。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公共服务职能路径依赖关键节点一、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分析框架自从政治学产生到1950年代之间,制度分析都是这个学科的核心内容,而这个时期的政治学被后人称为“旧制度主义”。

一战后,因为整个政治学受到了当代的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制度逐渐的退出了政治学的主流研究范围,这个时候的该学科研究更加倾向于对个人主义方面的研究,也就是后来的行为主义研究。

早在1980年代的时候,政治学的研究主流开始朝向更加理性的研究,这个时期的学者们认为人们在环境之中不能够相信所有眼睛看到的现象,而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才能够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合理性的理解。

这个时候的研究被认为是新的政治学制度主义的开端,这个新的制度与旧的制度相比,不再认为政体是依赖于社会而存在的,而是认为他们两个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这个时候的分析不再强调它的结果,而是重点分析这个过程的原因和意义,因此在这个新的制度当中,主要有以下的三个方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

在这三大流派中,真正从传统政治科学分离出来,单独的成立了一门学派并且最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制度的是历史制度主义。

该主义是对理性选择理论的一个深度的总结,它对当时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度的批判。

早在1993年,著名的政治学家塞轮在自己的著作中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且颂扬了这个学派对政治学的学习做出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制度主义应该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效果,应该全方位的运用各种手段和分析方法解决政治学方面的具体问题,还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从这些案例中寻找方法。

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

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

热点聚焦28 2008年第12期 总第282期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姜晓萍[摘 要]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公共服务发展的成就,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体制、机制障碍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体系,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绩效;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D 0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8)12-0028-05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以及部分私营组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维护公共利益、依法进行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的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们既需要梳理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成就,更需要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尤其要深刻认识制约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借鉴与建议。

一、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阶段与特色公共服务体制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1]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公共服务体制的恢复阶段(1978—1984年)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公共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公共服务严重短缺的社会现实,国家首先把教育与卫生体制作为重点,在恢复大学全国统一录取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开始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普及中小学教育等方面尝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同时,开始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以缓解卫生服务资源短缺的现实困难,从而为社会力量参与卫生服务的有限供给打开了缺口。

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与优化

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与优化

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与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和优化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市场化改革和优化措施是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中国的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探索在市场化条件下改革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第二阶段:在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进一步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引导和限制,大力推行市场经济改革。

第三阶段: 2013年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采取了更积极更有力的措施,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优化。

例如,2014年,国务院推出了政府购买服务试点改革方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和运营。

二、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优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同时,市场化改革和优化还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市场化改革的措施1. 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务是指政府在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将公共服务的供给与融资分离,并把社会资本引导、鼓励或约束到公共服务供应领域的行为。

政府购买服务可以调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2. 公共服务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品牌建设是指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出品牌战略,提高公共服务的品牌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设公共服务品牌可以提高政府信用,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3. 市场准入市场准入是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公共服务市场的准入条件和流程,促进公共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市场准入可以打破垄断,增加市场竞争,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 公共服务监管公共服务监管是指政府对公共服务供应商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化与嬗变——基于“特征—动力—路径”的逻辑分析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化与嬗变——基于“特征—动力—路径”的逻辑分析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化与嬗变基于 特征 动力 路径 的逻辑分析EvolutionofthesupplymechanismofpublicsportsserviceinChina:Logicalanalysisbasedon"feature-power-path"焦长庚ꎬ戴㊀健JIAOChanggengꎬDAIJian摘㊀要:面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 内卷化 与 路径依赖 的发展困境ꎬ基于 特征 动力 路径 的思辨逻辑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变迁的机理进行分析ꎬ以 单一 到 多元 ㊁从 内生 到 外延 ㊁从 直线命令 到 平等合作 的演化过程解析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运行趋势及阻滞缘由ꎬ探析未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疏浚路径:建立多元供给主体协同组织的 弹性网络 ꎻ设立 自上而下 与 自下而上 相结合决策表达机制ꎻ树立兼顾 发展与秩序 原则的 多中心 治理模式ꎮ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ꎻ供给ꎻ机制ꎻ特征ꎻ动力ꎻ路径中图分类号:G80-05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3-0014-07Abstract:Facingthe"involution"and"pathdependence"dilemmaofthepublicsportsservicesupplymechanismꎬbasedonthespeculativelogicof"characteristic-motivation-path"ꎬthemechanismofChina'spublicsportsservicesupplychangeisanalyzedꎬfrom"single"to"diversity"ꎬfrom"endogenous"to"extended"ꎬfrom"linecommand"to"equalitycooperation"evolutionaryprocesstoanalyzetheoperationtrendandblockingreasonsofpublicsportsservicesupplyintheneweraꎬandanalyzethefuturepublicsportsserviceinChinasupplydredgingpath:establishan"elasticnetwork"ofcooperativeorganizationswithmultiplesupplyentitiesꎻsetupa"top-down"and"bottom-up"decision-makingexpressionmechanismꎻestablisha"multi-center"thattakesintoaccounttheprinciplesof"developmentandorder"governancemodel.Keywords:publicsportsserviceꎻsupplyꎻmechanismꎻfeatureꎻmotivationꎻpath收稿日期:2020-04-03基金项目: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资助(2018Z001)ꎬ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6BTY004)ꎮ作者简介:焦长庚(1992-㊀)ꎬ男ꎬ安徽合肥人ꎬ博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体育管理ꎮ通讯作者:戴健(1957-㊀)ꎬ男ꎬ江苏武进人ꎬ教授ꎮ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ꎬ上海㊀200438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ꎬShanghaiUniversityofSportꎬShanghai200438ꎬChina㊀㊀ 新公共管理 理论诠释了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发展瓶颈ꎬ倡导其多元化供给模式ꎬ强调 管与放 ꎬ经济㊁效率与效益的追求推动着公共服务在时代泥泞中波浪式前行与螺旋式上升ꎬ同时在事物发展运作演变过程里部分公共产品 正外部性 的生产将引导民众 搭便车 的思绪流动ꎬ 理性人 的假设催促着成本 效益㊁公平 效率的重新界定[1]ꎮ在历史潮流中公共体育服务作为社会时代变迁的重要载体ꎬ发挥必要的社会和谐与民众健康的机制促进作用ꎬ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从建国初期的一元供给到当下政府㊁市场㊁社会三者关系重新塑造ꎬ政府角色的转换与市场组织的准入在社会加强顶层设计的背景下演化出新型多元供给模式ꎬ加之目前 服务型政府 理念的发起驱动着行41第36卷第3期2020年6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dongSportUniversityVol.36No.3June2020政管理压缩式的蜕变与改进ꎬ迎合向着 精政府高效率 的要求ꎬ西方学者萨瓦斯所提及的公私伙伴关系伦理思潮也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深化ꎬ广大居民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希冀逐渐得到相应满足ꎬ并且随着近些年我国政治管理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ꎬ体现出政府引导监督职能与市场㊁社会的资源配置渐进优化的情景ꎬ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在运行规律中的 路径依赖 等弊端现象依旧存在ꎬ为此以 特征 动力 路径 分析逻辑对供给变迁的机理进行阐述ꎬ构建未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发展的新路径ꎮ1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演化的特征与动力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我国社会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及我国体育事业进步的关键要素ꎬ在不同时间节点和发展阶段都发挥着促进人民健康幸福㊁保障群众生活质量的作用ꎮ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的演化与行政体制改革㊁国民经济发展㊁社会制度进步㊁大众体育需求扩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ꎬ良好管理体制的运行㊁生产水平的提升㊁经济资本的助推㊁社会组织的强化㊁健身需求的增加㊁科学技术的进步㊁消费理念的升华都将会直接或间接牵引着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的嬗变ꎮ在社会发展与进程的各个时段ꎬ受到不同环境背景与各类意识形态的影响ꎬ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ꎬ相对而言ꎬ机制演化的内容特征与动力要素顺应着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逻辑规律ꎬ认知和领会机制演变的内涵及外延将更有助于解析判断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ꎮ1.1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演化的特征分析1.1.1㊀供给主体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是指提供于民众体育健身锻炼等相关服务活动的供给方与供应者ꎬ通常以政府单位部门提供为主ꎮ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发展进程中ꎬ起初主要是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单一中心主体ꎬ既扮演 决策者 又扮演 管理者 和 执行者 等多重身份ꎬ几乎囊括了所有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施令与操作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ꎬ市场经济逐渐起步ꎬ社会组织不断壮大㊁扩充ꎬ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同时政府部门已无法凭借独一力量承担起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重任ꎬ以市场与社会组织为单一主体来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情况就此显现ꎬ打破了政府组织全权负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局面ꎬ增加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ꎬ激发市场竞争活力[2]ꎮ至此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角色ꎬ政府行政部门㊁市场企业(营利性体育组织)㊁社会组织(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等构成了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主体单位ꎮ1.1.2㊀供给方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的演化是伴着供给主体的不断增加而多样发展的ꎮ开始主要是采用科层制进行上传下达的 直线命令 管理模式ꎬ政府部门直接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内容ꎬ依据行政上层合法决策进行 硬式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ꎬ体现直达操作性命令与控制相结合手段ꎮ随着我国政治体制逐步改革ꎬ政府机构内部间开始尝试单位部门相互协作供给公共体育服务ꎬ增强了协同合作性质的供给方式ꎬ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各业态逐渐繁荣ꎬ政府与市场企业㊁社会团体组织合作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行为得到验证ꎬ政府购买服务的供给方式普遍受到地方政府部门所青睐ꎬ还包括特许经营㊁合同外包㊁凭单与补助等形式的应用也极大扩充了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ꎬ以此可弥补地方政府供给不充分的短板ꎬ相对减轻行政机构的财政压力[3]ꎬ同时在市场经济演化背景下公私合伙制(PPP)模式更是目前所推崇的有效供给手段之一ꎮ除此之外ꎬ伴随我国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相关机构的兴起ꎬ志愿服务㊁捐赠㊁非营利性收费等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也有所呈现ꎬ混合多元化供给已成为当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的主流方式ꎮ1.1.3㊀供给内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的演化同样是纯粹单一性到层次多样性的发展过程ꎬ供给内容领域也是随着供给主体与方式的多元而变得愈加丰富ꎮ初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仅仅是纯公共健身服务活动㊁纯体育事业服务供给ꎬ围绕着政府行政部门直接进行供给服务ꎬ强调公共体育活动的服从性㊁集体性ꎻ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ꎬ公共体育场地设施㊁群众体育组织活动等供给服务开始明显增加ꎬ再伴同市场经济结构的升级与社会制度的进步ꎬ生产消费性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逐渐浮现ꎬ顺应人民的现实体育需求ꎬ大众体育赛事组织㊁锻炼健身指导活动等服务供给开始增多ꎬ相应配套的体育信息服务与体质监测服务等内容也有所拓展[4]ꎮ至此ꎬ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在各环境要素的需求下演化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㊁体育锻炼健身指导服务㊁公共体育组织服务㊁公共体育信息服务㊁公共体育赛事服务㊁公共政策法规服务㊁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等一系列内涵体系ꎮ1.1.4㊀供需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相互依存与相互适应又相互51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化与嬗变No.32020对立存在的ꎬ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矛盾的演化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ꎮ在社会发展初期我国人民主要解决温饱问题ꎬ对体育需求并不是十分强烈ꎬ当时的全能政府 进行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 垄断 ꎬ供需矛盾并未出现端倪ꎮ随着市场开发与社会繁荣ꎬ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逐渐开始层次化㊁多元化㊁个性化ꎬ公共体育服务选择偏好日益广泛ꎬ同时市场失灵㊁社会失灵等问题的出现ꎬ深化了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ꎬ在社会流动㊁阶层固化㊁地域参差发展相关环境要素的影响下ꎬ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受益群体的复杂性与差异程度逐步加剧ꎬ所以选择较为恰当适宜并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协同供给机制与模式ꎬ才能更好地突破供需矛盾的瓶颈[5]ꎮ伴随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群众体育发展的越发重视ꎬ当下体育供给侧改革得到推进ꎬ更多关联制度和政策正在完善过程当中ꎬ民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案拟定㊁需求偏好表达也正予以实施ꎬ赋予供给模式的创新会在未来使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更加具有人性化㊁科学化㊁实际化ꎮ1.2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演化的动力分析1.2.1㊀行政体制的管理改革我国行政体制的管理改革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演化的内在动力因素ꎮ初期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由政府行政机构全权包揽ꎬ政府作为唯一的供给主体既承担着管理职责又演绎着生产者的角色ꎬ高度垄断式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直接导致服务竞争性与效率低下ꎮ随着时代的推进ꎬ市场机制的引入虽逐步打破了政府行政部门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垄断ꎬ政府的职能与规模也在不断地拓宽发展ꎬ但政府财政压力过大㊁服务供给能力低的问题依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6]ꎻ同时公共体育服务碎片化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功能异化也开始浮现ꎬ传统等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管理模式已无法很好地满足与适应人民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ꎮ进入新世纪后ꎬ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ꎬ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的 服务型政府 理念促动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向着多元化㊁协同化发展ꎮ1.2.2㊀经济水平的快速运行我国经济水平的繁荣与商品消费能力的增长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演化的关键动力因素ꎮ原先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ꎬ对事物的生产㊁消费以及资源的分配进行部署安排ꎬ经济决策权力高度集中ꎬ公有制经济为绝对主导地位ꎬ公共体育服务由公有制行政单位独一供给ꎬ但落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造就的经济前进缓慢严重阻碍着服务供给的全面发展ꎮ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ꎬ我国逐步由原先的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体制ꎬ私营部门开始承担起部分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职能ꎬ加之受到经济全球化与市场政策活力的推动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模式加速形成ꎬ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给拉开序幕ꎬ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合作参与服务供给的形式也由此显现ꎬ经济水平的快速运作推动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变革与创新[7]ꎮ1.2.3㊀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我国社会组织以及第三部门的发展壮大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演化的间接动力因素ꎮ起初我国的社会资源较为匮乏ꎬ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发展几乎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ꎬ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也无从谈起ꎮ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目标以来ꎬ体育社会组织的数量与规模逐步发展壮大ꎬ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ꎬ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范围也在快速拓宽ꎬ如此体育团体等社会力量主体的培育与强大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具有推进催化作用ꎻ同时伴随社会制度的健全ꎬ我国第三部门非营利性供给㊁志愿供给等也逐渐在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凸显ꎬ社会组织的混合多元合作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获得重构与萌发[8]ꎮ1.2.4㊀民众增长的健身需求我国民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演化的基本动力因素ꎮ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ꎬ民众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处于较低层次ꎬ但随着经济繁荣㊁社会演进ꎬ人民生活水准与健康意识的提升ꎬ群众逐步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与落后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之间开始产生矛盾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客体偏好的差异性扩大ꎬ无论何种供给主体都很难单方面覆盖民众的全面公共体育要求ꎬ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ꎬ由此混合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逐渐开始显露ꎬ多元互动式供给服务顺应着民众需求发展ꎮ除此之外ꎬ网络信息化㊁全球资本化等新兴事物载体的发育也促进了民众对于体育健身需求的延伸ꎬ间接推动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革新与优化[9]ꎮ2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变迁历程与路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ꎬ无论是政治㊁经济还是社会㊁文化等领域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ꎬ社会制度蜕变的影响延伸至各个方面ꎬ尤其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贫瘠匮乏到丰富完善的逐步变迁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也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61第36卷第3期2020年6月片空白到现在的多元参与的变迁历程ꎮ本文依据主要的政策变革㊁重大的历史事件㊁关键的时间节点㊁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等因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㊁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分为四个发展历史阶段ꎬ总结各历史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背景㊁模式㊁特征ꎬ从而为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趋势㊁困境与出路做出定位和辨析支撑ꎮ2.1㊀政府单一供给建立阶段(1949 1978)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这段时期ꎬ我国的公共资源较为短缺匮乏ꎬ社会制度与经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ꎬ 公共体育服务 的概念尚未明确提起ꎬ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谓公共体育服务主要也是由国家行政机构垄断ꎬ政府部门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单一主体ꎬ所以此时期的政府行政组织既扮演 管理者 的角色又扮演 决议者 和 生产者 及 执行者 的多重角色ꎮ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更加强调行政命令式的领导模式ꎬ主要由1952年成立的国家体委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负责与督促全国的体育事业工作的推进ꎬ相关体育产品的供给由政府机构全权包揽ꎬ同样也由政府单位出资建设ꎮ该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较为隐晦ꎬ还缺乏适当的竞争动力机制ꎬ体育事业的公共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较低[10]ꎮ2.2㊀部门合作供给初探阶段(1978 1992)自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至1992年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目标的这段时期ꎬ我国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工作任务ꎬ群众体育事业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ꎬ1984年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文件中就曾提及到要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化转变ꎮ虽然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ꎬ但在建设初期我国的公共体育事业还处于恢复阶段ꎬ人均体育消费实力与体育市场贸易水平受 路径依赖 等因素影响发展依旧缓慢ꎬ政府行政单位仍然是此时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ꎮ不过此阶段供给渠道的狭隘与财政压力的增大使得国家体委等行政单位已经逐渐意识到公共体育服务不能仅采取单一供给模式ꎬ行政机构内不同部门间的互补式供给模式开始形成ꎬ以弥补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短缺的现象ꎬ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处于萌发阶段ꎮ2.3㊀市场嵌入供给萌发阶段(1992 2008)自1992年我国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目标开始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这段时期ꎬ我国的政治生态㊁经济水平㊁社会文化㊁科技力量得到快速蓬勃发展ꎬ在此环境引领下体育事业迅猛前进ꎬ群众体育的社会化与市场化进程突出ꎬ相关体育场馆设施㊁体育俱乐部㊁体育培训单位等组织逐步转为半企业化以及企业化运行模式ꎬ市场嵌入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获得有力实施ꎮ市场的融入扩大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渠道ꎬ丰富了服务产品结构ꎬ提升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竞争力度[11]ꎬ同时在1995年随着«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文件的颁布实施ꎬ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初步成形ꎮ政府部门的职能改革促进了市场及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动力ꎬ此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处于快速发展时期ꎮ2.4㊀多元混合供给发展阶段(2008 ㊀)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直至当今的这段时期ꎬ人民的生活水准稳步提升ꎬ加之各类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致使我国群众对于体育运动的热忱与体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ꎬ政府㊁市场㊁社会组织等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范围逐渐拓宽ꎬ开始构成公共体育服务多元混合参与供给模式的雏形ꎮ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高速发展推动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ꎬ特许经营㊁公私合作制等新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开始呈现ꎬ同时还包括第三部门在内的众多社会民间体育社团㊁非营利组织以及志愿团体也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的有力助推者[12]ꎮ但是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快速迈进的背后ꎬ依旧面临着民众对于体育健身强烈需求与服务供给发展不充分㊁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等问题ꎬ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的资源还有待于继续整合优化ꎬ服务的供给体系与供给标准也亟需建立健全ꎮ3㊀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发展的趋势与阻滞因素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化与变迁规律ꎬ公共体育受国家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服务供给模式上的巨大蜕变ꎮ在进入新时代后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稳步前进ꎬ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朝着多层㊁多元㊁多维方向发展ꎬ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聚力困境与向上瓶颈ꎬ所以应清晰认识辨析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主要趋势与阻滞因素ꎬ并积极探索与选择适合当下我国国情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路径ꎮ3.1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的趋势方向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进行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也一直在变动升级ꎬ整体来看未来更71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化与嬗变No.32020加全面的多元协同供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ꎮ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逐步实施公共体育服务合作协调式供给发展模式ꎬ以我国具有先行示范作用的常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模式为研究案例进行论述分析:常州市作为江苏省的地级市ꎬ近一年的全市GDP总量7050.3亿元ꎬ经济较为发达ꎬ常州市尤为重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实施建设ꎬ并积极探索公共体育服务合作供给机制途径ꎮ注重体育消费市场和社会团体组织的打造与构架ꎬ先后出台促进刺激公共体育服务合作供给的政策文件ꎬ要求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ꎻ着重实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ꎬ采取招投标手段鼓励市场与社会组织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体系中ꎬ拓宽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渠道ꎬ丰富服务供给的内容样式ꎬ同时尽力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与绩效评价机制ꎬ并建立起相应的奖惩与信任管理制度[13]ꎮ一方面ꎬ在我国 服务型政府 理念的倡导下ꎬ常州市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得到进一步实施ꎬ相关行政机构鼓励市场企业单位与社会组织机构加大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力度ꎬ政府部门开始由 操作执行者 转向为 监督管理者 的角色ꎬ在依旧由政府主导的情境下ꎬ政府部门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有所弱化ꎬ市场与社会组织的供给能力开始加强ꎻ另一方面ꎬ常州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越发呈现出多元发展形态ꎬ主要由政府部门㊁市场㊁社会组织所承担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要职责ꎬ在供给主体多元成长的同时供给内容也呈多样化㊁多层次发展趋势ꎬ借助当地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ꎬ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数量快速增长ꎬ自发性㊁公益性㊁志愿性等第三方体育社会团体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也开始崭露头角ꎮ总体而言ꎬ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混合多元供给发展基础上ꎬ为了配合公共体育资源优化整合㊁顺应服务供给机制的高效运行ꎬ协同供给趋势将会是服务供给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选择[14]ꎮ但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给机制还未全面更新完善ꎬ而现有的服务供给机制还存在一定的运行缺陷与弊端ꎮ3.2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的阻滞因素虽然在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快速发展ꎬ在目前公共体育服务进入以政府部门主导ꎬ政府与市场㊁社会组织等主体混合多元供给的发展局面ꎬ供给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样ꎬ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依旧存在的相关机制运行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ꎮ结合当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发展困境:服务供需不平衡ꎬ缺少合理的表达机制ꎻ供给权责不清晰ꎬ缺乏明确的定位分工ꎻ监督管理不完善ꎬ缺失标准的评价体系ꎮ3.2.1㊀服务供需不平衡ꎬ缺少合理的表达机制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模式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公共服务ꎬ由于有关体育资源的行政垄断特征ꎬ其属性不能完全由市场进行充分供给ꎬ在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中ꎬ通常供给客体处于 被动 接受的状态ꎬ此类自上而下的决策供给模式无法准确了解客体所需的内容与范围ꎬ容易造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ꎬ从而导致供需失衡[15]ꎮ需求表达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决策的盲目性ꎬ欠缺服务供给的靶向性ꎮ尤其近些年众多地区政府行政部门将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纳入绩效评估的考核指标中ꎬ在强调拓展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过程中大多根据上层指示与自身利益进行供给决策行为ꎬ未能准确识别民众对于体育锻炼的实际需求ꎬ致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的增长与群众体育发展不相匹配ꎮ因此ꎬ缺少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表达机制将无法保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发展ꎮ3.2.2㊀供给权责不清晰ꎬ缺乏明确的定位分工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由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 大包大揽 演化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混合多元 模式ꎬ虽然政府部门的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变ꎬ但受传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ꎬ部分地方行政部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手段依旧存在 路径依赖 现象ꎬ难以摆脱全权操控与垄断的态势ꎬ在多元合作供给方面也容易对市场与社会组织实行过多的行政干预ꎬ 越位 与 错位 情况时常发生ꎮ此外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功能定位的模糊ꎬ加之市场的趋利行为与社会组织能力不及等问题ꎬ混合多元供给在缺乏相应的权责分工机制下容易产生利益体的矛盾冲突与推卸责任局面[16]ꎻ同时公共体育服务各供给主体管理部门之间交错重叠ꎬ协调较为困难ꎬ有时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㊁市场㊁社会组织多元协同供给ꎮ3.2.3㊀监督管理不完善ꎬ缺失标准的评价体系合理有序的监督管理可以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运行机制更加高效ꎬ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可较为准确地认知与反馈民众对于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等现状ꎬ但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领域并未形成健全的评价标准ꎬ尤其对于现所趋向的混合多元协同供给模式还缺乏相应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ꎮ政府部门㊁市场㊁社会组织等供给主体在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时其自身约束力与行动力的削弱ꎬ容易产生多方 博弈 失衡的局面ꎻ同时当下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治理方式和环境也无法很好地与服务供给机制之间完全匹81第36卷第3期2020年6月。

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历程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一1979年间,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苏联式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阶段是1979一1994年间,经济体制改革的优先性使政府忽略了公共服务供给,同时旧的公共服务体系开始瓦解;第三阶段是1994一2002年间,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政府着手在城市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第四阶段是2002年至今,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指导下,政府试图建立一个更具普遍性和全面性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建立起一个相对简单、平均主义和国家包办(配给制)的公共服务体系,以适应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这一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在单位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之上,以城市“单位制福利”和农村“集体福利制度”为主体。

一方面,在城市实施“单位制福利”,采取“企业办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各种企事业单位同时兼具生产经营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功能,向所有职工提供诸如退休工资、公费医疗、基础教育、福利服务、住房分配等多种免费和同质的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在农村实施以小学教育、集体养老和合作医疗为主体的“集体福利制度”,村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融资和供给主体,国家直接提供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较少。

总体上讲,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资源相对匾乏的情况下实现了公共服务的普遍可及和均等化,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与较低的经济生产水平相联系的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较低和总体短缺状态,而单一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又导致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现象。

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主要面向城市单位职工,农村居民未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于城市重工业部门与轻工业部门之间。

此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依赖于村集体的经济生产能力,因此不同经济效益的村集体之间的公共服务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身份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也持续地影响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路径。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历史演变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历史演变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历史演变中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的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这包括教育、医疗、安全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国家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主要是由君主政府提供的。

例如,在古代中国,皇帝和地方官员负责教育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以确保人民接受基本的教育。

医疗服务也是由政府管理的,例如通过设立宫廷医院或官办药店等方式提供。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清朝时期,私人教育开始兴起,人们可以选择向民间学堂或私人教师学习。

同时,一些私人医院也开始涌现,提供医疗服务。

到了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主政治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得到推广。

政府开始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障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

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进一步发展。

政府开始全面负责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供给。

例如,中共中央成立了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等专门部门,为全国各地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此外,中国还实行了涵盖全国范围的免费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制度,以确保人民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

开放以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再次发生了变化。

19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政府逐渐减少对公共服务的直接供给,而引导和监管市场的运作。

许多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渐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特别是教育和医疗等领域。

政府继续制定政策和法规,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和质量。

到了21世纪,中国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政府开始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政府在教育领域推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除学费、住宿费,提供补贴。

医疗领域也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等制度,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改革与实践

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改革与实践

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改革与实践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各种基本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公共服务的供给是现代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的基本权益和国家的发展进程。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公共服务的供给一直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例如资源的短缺、质量的不足、滞后的管理和服务模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场化改革逐渐成为了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原则和实践,并探讨未来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

当时,随着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西方国家开始对公共服务实行市场化改革,例如英国的“撒切尔革命”和美国的“里根经济学”。

这些国家认为,将公共服务的供给转移到市场机制下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并且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中国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政府通过逐步扩大市场经济范围,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施财政分权、行政分权、政企分开等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发展。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原则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原则有三个,分别是市场化、公正和可持续性。

1. 市场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将公共服务的供给转移到市场机制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主导作用。

具体来说,政府应当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调节公共服务的供需关系,以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和效率提升。

2. 公正: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原则。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要注意公平性,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防止利益集团或部门损害人民的利益。

3. 可持续性: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需要坚持可持续性原则。

要防止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服务质量和社会责任,避免资金浪费,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三、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中国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涉及各种领域,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等。

新中国70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变迁

新中国70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变迁

新中国70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变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经历了多次变迁,始终以满足人民需求、改善民生为目标,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财政支出变迁、财政支出对公共服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巨大的贫困和经济落后问题。

此时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有限,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规模比较小,无法满足人民基本需求。

当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国防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较少。

这导致了教育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教育普及率和基本医疗覆盖率低,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

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有了较大增长,财政支出方面在注重实体经济的也大力加大了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政府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平衡发展,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也逐渐加大了财政支出力度。

这一时期,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从国防和基础设施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这对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和社会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更是向着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和新增医疗机构的建设,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持续增加,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教育财政投入也不断上升,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及。

社会保障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能够覆盖更多的人群,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变迁的中国政府还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提高了财政支出的效益。

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将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服务项目,加强绩效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政府还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和救济体系,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提高了财政支出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

新中国70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变迁

新中国70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变迁

新中国70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里,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处于贫困的状态,公共服务财政支出非常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服务财政支出逐渐增加,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财政状况所限,公共服务财政支出非常有限。

1949年至1952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左右。

在这个时期,国家主要关注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如修建交通、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提供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基本福利。

1953年以后,国家开始实行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调整政策,着力提高对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

这一时期,公共服务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占GDP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1953年至1957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增加到6.6%左右,主要用于国家教育体系的建设,如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建设的资金来源。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国家财政改革全面展开,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也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基本民生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治理等领域。

1965年至1978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增加,从8%左右提高到10%以上。

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提高农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社会服务条件,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超过15%。

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涉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国家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建设了许多新的学校和技术培训中心,提高了国民教育水平。

医疗保健事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服务。

21世纪以来,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历史演变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历史演变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演变摘要:我国自建国以来,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从政府包办、平均主义、无偿享受的“集权融合——公平至上”供给机制到市场化、社会化的“解制分立——效率优先”供给机制再到“多元竞合——均等共享”的一个过程。

分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发展的历史演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未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和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机制;历史演变公共服务作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经济水平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从新中国建立至今,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总量大幅增加、服务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主体逐渐从单一到多元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未来发展创新方向。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与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紧密联系、相伴而生,自从萨缪尔森提出“公共物品”开始,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主要特性,关于公共服务概念和特性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公共物品的特性来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物品解释法”、“价值解释法”、“内容解释法”、“利益解释法”、“主体解释法”、“职能解释法”等。

①笔者借鉴相关学者的观点:公共服务通常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

②公共服务在实践中主要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类,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公共安全保障等,是政府依据法律法规,为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而必须向全体社会成员均等化提供的公共服务。

而非基本公共服务则是为满足社会公民多方面、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服务。

(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①靳永翥:《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以欠发达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5页。

浅谈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研究

浅谈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研究

浅谈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研究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公共服务的供给都是由政府全权负责和管理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共服务的供给特征各不相同,如公共服务供给的全面恢复阶段、公共服务供给的计划配给阶段、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形成阶段和2002年至今的公共服务供给的现代治理转型阶段,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本文以北京市修建地铁的融资方式为例,说明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政府角色的变化。

现代西方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促进了现代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深刻变革,并且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

但是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仍然存在问题,如供给主体的单一化、融资的非市场化、监督机制的不完备、公众参与意识的淡化和薄弱等。

根据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真正价值。

论文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政府职能供给主体一、相关概念定义(一)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一类特殊的公共物品,一般都是由政府全权负责供给和管理的。

公共服务也是当今世界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公共服务涵盖的领域广泛,它既然包括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也包括发展就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还包括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的权力而提供的保障。

公共服务的具体含义,由于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理解,同时,由于标准不同,也存在分类上的分歧。

(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奥斯特罗姆看来,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指通过集体机制对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数量和质量、生产与融资方式、管制方式等问题作出决策,即对公共物品或服务安排和监管。

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中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消费者、生产者和安排者。

(三)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概念难以定义,据统计,目前全球的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治理概念不下200个,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需要出发,从治理的主体、理念、内容、机制等方面理解“治理”的内涵。

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治理”概念在该报告中被界定为:“治理是个人、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历程

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历程

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历程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随着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以下是城乡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公共服务逐渐得到了政府的重视。

当时,政府主要实施了医疗、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并在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医疗机构、学校等,以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在80年代,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开始大量涌向城市。

为了适应人口迁移和经济转型的需要,政府在城市地区加大了对公共服务的投入。

城市的医疗机构、学校等设施得到了扩建和改造,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到了9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开始加大对城乡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改善。

一方面,政府在农村地区兴建了更多的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也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了农村电网、供水系统、道路等公共设施的改造和升级,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到了21世纪,城乡公共服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政府开始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城乡公共服务中,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例如,通过手机APP可以在线预约医生、办理社保等事项,通过网络可以学习、购物等,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此外,政府也注重改善环境,加强了城市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城乡公共服务发展经历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演变过程。

政府的不断投入和改革的努力使城乡公共服务得以不断改善和完善,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的需求不断变化,城乡公共服务也将继续向着更高水平和更广范围的发展目标迈进。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发展的战略思 想. 1 9 5 3 — 1 9 5 7年间,我 国中央政府 制定并 实
《 第三个五年计划( 1 9 6 6 — 1 9 7 0 ) ) , 所提 出的基本任务为 : “ 大
力发展农 业 , 基本上解决人 民的吃穿用 问题 ; 适 当加强 国防 建设 , 努力突破尖 端技术 ; 与支援农 业和加强 国防相适 应 ,
加强基础工业 ,使 国民经济建设 进一步建立在 自力更 生的 基 础上 ; 相应地发展运输业 、 商业 、 文化 教育 和科 研事业 , 使 国民经济有重点 、 按 比例地 向前发 展④ . ” 这说 明当时政府完
全意识到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解决人民“ 吃穿用” 的重要意 义 ,这两方面在某 种程度上也就是提供公共服务 的先 决条
综观改革以前我 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由于各级政
府 的重视与推动 ,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进步 , 极大地改 善和 提高 了广大人 民的生存条件与生活水平 . 这其 中 , 高度集 中
到改革 前的 3 0 年, 我 国的基本 公共服务供 给 , 无论是 在数
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相 比建 国以前都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 这是与政府 的高度重视分不开 的, 如 1 9 4 9年 9月 中国人 民
的财政体制 、 快速发展的社会 福利 事业 , 以及依托单位 所提 供 的一系列公共服务 ,体现 了这一时期基本公共服务供 给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 的《 共 同纲领》 ( 具有临时宪法意 义 ) 就 明
业建设任务 , 同时也明确地提 出了“ 在 工农 业生产发展 的基
1 . 1 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从1 9 4 9 年新 中国成立到 1 9 7 8年改革开放前夕 ,我 国 实行 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自1 9 5 6年底 , 我国政府 完成 了对农业 、 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 主义改造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演变
摘要:我国自建国以来,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从政府包办、平均主义、无偿享受的“集权融合——公平至上”供给机制到市场化、社会化的“解制分立——效率优先”供给机制再到“多元竞合——均等共享”的一个过程。

分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发展的历史演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未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和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机制;历史演变
公共服务作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经济水平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从新中国建立至今,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总量大幅增加、服务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主体逐渐从单一到多元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未来发展创新方向。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与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紧密联系、相伴而生,自从萨缪尔森提出“公共物品”开始,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主要特性,关于公共服务概念和特性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公共物品的特性来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物品解释法”、“价值解释法”、“内容解释法”、“利益解释法”、“主体解释法”、“职能解释法”等。

①笔者借鉴相关学者的观点:公共服务通常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


公共服务在实践中主要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类,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公共安全保障等,是政府依据法律法规,为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而必须向全体社会成员均等化提供的公共服务。

而非基本公共服务则是为满足社会公民多方面、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服务。

(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①靳永翥:《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以欠发达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5页。

②唐铁汉,李军鹏:《公共服务的理论演变和发展过程》[J],公共管理科学,2005(6)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而设置的一整套动态的制度体系或一系列制度安排。

①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决策机制、效率机制、公平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三)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在本文中,公共服务供给和提供是同一的,从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可以看出,公共服务供给或者提供的责任主体一定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能。

考察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必须要区分“提供”和“生产”,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的研究当中,“提供”和“生产”是不同的概念,一种公共服务由政府来提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由政府来生产这种公共服务,一些公共服务可能是由私营部门来生产的。

二者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分离的。

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相分离概念的提出,为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②现阶段,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社会组织。

二、中国公共服务供给发展演变
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自建国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开始到十六大的召开,和十六大召开至今。

(一)“集权融合——公平至上”(1949——1978)③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在政治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经济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是合一的,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单一的公共部门,实行由政府包办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同时,我国当时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完全效仿苏联,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公共服务的供给同样是绝对平均的免费配给。

这一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在单位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之上,以城市“单位制福利”和农村“集体福利制度”为主体。

④这一时期公共服务的显著特点是政府包办、平均主义和免费供给。

同时,在这一时期,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经济非常落后,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总体非常匮乏,供给质量很差,同时由于国家配给的单一供给主体的
①闫越:《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页。

②郑晓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7页。

③李春:《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服务模式转型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2)。

④郁建兴:《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社会政策和体制机制》[J],学术月刊,2011(03)。

供给方式,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二)“解制分立——效率优先”(1978——2002)①
实行改革开放之初,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公共服务机制。

如恢复了高考制度,开始允许个体医生行医等。

但是,这一阶段政府忙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公共服务职能让位于经济发展职能。

从1985年开始,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卫生工作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关于认真执行改革劳动制度的几个规定的通知》、《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等,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改革作政策性指导,标志着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②改革适应了中国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双重目标。

从90年代开始,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城市公共服务改革的目标是从传统的“企业办社会”模式转变为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公共服务供给。

③然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则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这一时期公共服务供给的总体特点是:主体逐渐多元化、供给逐渐社会化、市场化、地方化、有偿性。

这一时期的公共服务供给总体水平和质量相比于前一期有了很大提高,开始尝试供给主体由单一政府向多元主体的转化,取消了免费配给,走向了公民有偿社会服务。

这一时期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让位于经济职能的,公共服务的供给总体上短缺,分配不均,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贫困居民社会保障较差。

虽然开始尝试供给主体多元化,但是不同供给主体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导致一些有收益的社会服务争相供给,一些社会服务无人供给。

由于分税制等财政机制原因,地方政府在社会服务的供给上力不从心,中央和地方在社会服务的供给上分工不明。

(三)“多元竞合——均等共享”(2002至今)④
从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工作开始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基本教育方面,推行义务教育,2006年的《义务教育法(修改案)》通过,规定在义务教育方面不收取学杂费,同时,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

尤其是对于教育资源短缺的农村地区,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意义重
①李春:《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服务模式转型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2)。

②姜晓萍:《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③郁建兴:《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社会政策和体制机制》[J],学术月刊,2011(03)。

④李春:《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服务模式转型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2)。

大,对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自我国农村推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镇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在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总体而言,自2002年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总体水平和质量有了质的提高,也开始更加关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镇贫困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进程得到推进。

但是城乡二元结构、财政体系等仍然制约着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三、未来展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了社会服务的基本体系,社会服务的发展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服务的供给总量、供给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在逐渐的尝试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市场化发展、社会化发展方向,但是总体上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供给主体的协调、创新机制上,如何实现供给主体的协调,从而最有效率地提供公民真正需要的社会服务,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要。

发展完善我国社会服务的供给机制,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的民意表达渠道,使人民真正的公共服务需要得到反映,才能使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民的需求相匹配;其次需要理顺不同供给主体之间的分工协调关系,有学者相继提出“多元化主体”的多中心供给机制和复合供给模式①等,都是很好的创新机制;另外,还需要财政体制机制改革等的配合,才能发挥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发挥最大的作用。

①详见郁建兴:《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0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