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教育之根_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 第2期2010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Vol.29No.2

Apr.2010

文章编号:1001Ο4373(2010)02Ο0131Ο04

文化是教育之根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3

麻艳香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教育自身属于文化范畴,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以文化为根、以人为本。本文在分析文化及其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规律,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基本环节,从而深刻揭示了教育与文化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对于准确把握教育的文化本性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教育;传承;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在社会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文化是什么?这是哲学文化观的根本问题。“研究文化的本质,首先需要确定对象的范围。人们的文化视野事实上有两种指向: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文化视野之狭义的指向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这是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文化。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用这样的文化概念,因而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社会结构、层次或领域的划分。文化视野之广义的指向是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活动与创造。……从广义文化的意义上看社会结构、层次或领域的划分,可以分为物质(经济)文化、制度(政治)文化、精神(观念)文化三大社会文化领域。”[1]

在人类活动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中,“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概念,它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它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传递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己任;文化则通过教育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文化是教育之根,研究文化及其发展是把握教育及其与文化关系的关键所在。一、文化及其内涵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有着广泛内涵的概念,据说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有的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样态;有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有的专指精神成果。梁漱溟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的样式罢了。”[3]又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依靠的一切。”[4]他和钱穆的说法很相似。钱穆在《文化与生活》中说:“文化必由人类生活开始,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5]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又说:“文化是全部历史之整体”,“换言之,文化即是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各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体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包括人生之各方面、各部门,无论物质的、精神的均在内,此始为大群体人生的总全体。”[6]这就是说,一个人群的全部生活和他们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是文化。但是,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又把文化与文明分开来说。他说:“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文明论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论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积累而产生。”他还说:“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7]他这里说的文化又只是指精神成果了。可以看出,梁氏钱氏的说法也有不一致的地方。钱穆认为文化是人生的全部,而梁漱溟则认为文化是人生依靠的一切,其中也小有差别。台湾学者赵雅博则认为:“文化之本质要义,乃是改变

3收稿日期:2010Ο01Ο20

基金项目:甘肃省2008年社科规划项目“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研究”;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科研基金项目“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麻艳香(1967Ο),女,山西朔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29卷

自然与改变自己的原始状态,而予以新的状况。更恰切地说,乃是将在自然中或自己中所潜藏的作用或能力发挥出来,也就是人使用自己的能力———理智意志感官,来使潜存于自己或自然中的潜能成为现实,其目的是在于使人自己得到与自己原始状态的不同的改变,使自己成为比原始状态更好的情况……”,[8]这种改变可以理解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以上这些界说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文化这个复杂的概念,都是有道理的。虽然他们的提法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指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

笔者比较赞同张岱年、程宜山两位先生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给文化下的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的辨证统一。”[9]这个定义强调了人类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成果(静态的)的统一;活动成果既包括物质成果,又包括精神成果;人类的活动方式又包括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人类的活动方式本身也是文化,不仅是活动成果。显然,这个定义比其它的定义更加全面。

2.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括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制度等。学术界对文化的构成有多种分类。一是二分法: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或者分为观念与实体、外显与内隐。二是三分法:物质、精神和制度,或者分为物质、观念和关系。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以物质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是征服自然界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关系文化是指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所接触和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贸易关系、公私关系、国际关系、民族关系、政权关系等等;观念文化是指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性格、哲学思想、观念理论、文化理想和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等[10]。三是四分法: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11]。

张岱年、程宜山两位先生采取的是三分法,他们说:“在我们看来,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等。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第二层是实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它既包括像哲学家的著作、文艺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类的‘物’,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物’,即人工改造过的物质。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12]庞朴先生也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物的层次(物质的层次)、心的层次(或叫心理的层次)、中间层次(心与物相结合的层次),但是其解释却有所不同。庞朴以看电影为例子,把放电影的硬件部分称为文化的“物的层次”;电影宣传的思想、主题以及电影院的管理制度称之为文化结构的第二个层次,即“心物结合的层次”;看电影的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点、价值判断等归之为文化结构的第三个层次,即“心的层次。”[12]四分法是把风俗、习惯等从制度文化中分出来,称之为“行为文化”。从文化的质素来分,还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分。笔者认为,不论文化包含哪些内容,对文化的构成如何划分,有一点是特别需要关注的,即文化的人文精神。文化是人创造的,同时文化又创造着人,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因此,要特别重视文化的人文精神,失去人文精神的创造成果,不能称之为文化,或者只能称之为“垃圾文化”、“文化渣滓”。例如人类创造的杀人武器、赌博机器以及宣扬暴力、色情等内容的作品和信息皆属于此类。文化是有优劣之分的,需要择优和吸收。

《辞海》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思想观念最集中地体现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因此,下面所谈到的文化主要指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也涉及部分制度文化,因为思想观念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不是说物态文化、制度文化不重要,没有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是相对而言,思想观念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深刻、最长远,所以需要着重加以研究。总之,文化何谓?文而化之。文化何为?以文化人。

二、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关于文化的传承和演变的理论主要有三种:进化、播化和涵化[13]。

1.文化的进化

文化的进化,是指文化的发展是逐步积累、不断发展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化传承演变的时间形式,是文化发展的普遍的、历史的原则。

2.文化的播化

文化的播化,是指文化是通过人类的交往联系———贸易、战争、迁徙等活动传播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化传承演变的空间形式,也是文化发展的区域原则。

3.文化的涵化

文化的涵化,是指一种文化不是孤立地发展的,而是在与外来文化接触中,通过冲突、融合,双方都会有所变化,出现一种交叉渗透的局面,最后经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选择、调整,产生出新的文化。这也是文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由于对文化的传承演变的认识差异,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进化学派,以英国的爱德华·泰勒、美国的路易斯·摩尔根为代表,强调人类本质的一致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发展的一致性,又称“单线进化论”(古典进化论)。20世纪50年代又出现“新进化论”,即“多线进化论”,这一学派不承认存在人类各种文化发展的一致性和普遍规律。

播化学派,以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拉第尔和弗里兹·格雷布内为代表,主张“文化圈理论”,把文化圈作为一个实体看待,并认为这个实体是以其发源地为中心,再扩散到世界广大地区。这一学派过分强调了文化的空间转移。

社会学派,以法国的埃米尔·涂尔干和马歇尔·莫斯为代表,认为人类文化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和社会环境。文化就

2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