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9课范进中举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和解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人物的同情和理解,认识到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复杂关系。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介绍,包括作者、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段落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释。
3. 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描写、对话、象征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把握。
(3)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认识。
(3)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爱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对课文《范进中举》产生兴趣。
(2)简介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段落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探究学习:(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辩论、讨论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19 课《范进中举》教课方案内容预览:《范进中举》教课方案【教课目标】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批评封建社会攀高接贵的世风。
二、领会运用对照和夸张进行嘲讽的方法。
三、领会经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课要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绘【教课时间】 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假如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惨剧,控告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应了整个社会的人情冷暖。
那么今日,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 --范进,他本来也是个基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取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嘲讽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如何的小说?2.检查字词掌握状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绘范进的相关内容。
请同学栩栩如生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狂的丑态。
(四)议论:1.范进为何会发狂?2.范进是如何的一个人?说出依据。
(主假如两点:① 热中富贵荣华,朝思暮想跻身于统治阶级队列。
因此家中止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一再推却”,“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马上这银子交与浑家翻开看,”可见推却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何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穿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迫害?(两个人思想实质是同样的。
在封建社会,基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不过很少量,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悲惨的。
因此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狂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穿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4.经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能够看出这篇作品的要旨是什么?(批评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第二课时(一)议论:1.范中前后,胡屠待他的度有什么不一样?(用胡屠的言、行明)2.胡屠是怎一个人?3.什么范又送子又送房?4.胡屠和都不是主要人物。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1、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四、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2、形成多重对话,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得的世风。
【教学重点】1.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揭示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句导入: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
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解题:强调题目对文章里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㈠解析“范进”:“进”的意思前进、进取,科举中又有进士一说,文中第一句也说:“范进进学回家”。
这样看来,你估计范进的名字里有他的什么愿望?(补充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经历了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参加科考已成为范进年复一年的机械行动。
可以说,范进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科举追求中!科举使他变得思想麻木、精神萎顿,除了“起承转合”、“子曰”“诗云”,他几乎别无所知、别无所能。
他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靠嗟来之食养家糊口。
然而就在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之时,命运之神猝然光顾。
54岁的他不但考中了秀才,接着又一步登天变为了举人“老爷”!)㈡解析“中举”:举人和昔日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一但中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2)培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珍惜现代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范进中举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思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提高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范进中举》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词语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运用练习。
3. 句子分析: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分析和理解。
4. 讽刺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讽刺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讽刺手法等进行讲解和分析。
2. 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实践法: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口头表达: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阅读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批判性思维:通过对课文中的讽刺手法的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遭遇的描述,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学会欣赏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领会作者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遭遇的描述,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学会欣赏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范进中举》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
(2)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梳理知识点。
(2)强调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范进中举前后遭遇的短文。
(2)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篇章,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让学生查找其他关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小说或故事,如《红楼梦》、《镜花缘》等。
(2)对比分析这些作品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描写,探讨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如古代考场、书院等。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吴敬梓家。
该书还塑造了一个出名的吝啬鬼的形象严监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本课重在反复吟味中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
难点:体会文章在内容、主旨、语言上含蓄、犀利、夸张的讽刺艺术手法。
小说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一老秀才醉心功名最终考中却喜极而疯的丑态,作者赐予他细心细致的描写:在考场上衣服朽烂,冻得“乞乞缩缩”的穷酸相;向别人告贷求借被骂的尴尬相;放榜前已饿了三天,抱着生蛋母鸡叫卖的呆相,这一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都蕴含一种讪笑、讽刺的意味,尤其是“中举发疯”这段描写,作者更是运用想象奇妙、夸张变形的笔法,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恶、丑。
此外,文中又借胡屠户、张静斋、乡邻们一系列丑恶势利逢迎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前后对比描写,引导读者领悟写作的意图,“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讽刺范进和其它人的狂迷,批判罪恶的科举制度带给整个社会的毒害。
阅读观赏应重点放在对人物不同的描写、不同的嘲讽意味上。
其次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第一课时1.结合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2.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微环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
(重点)3.相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学问分子的严峻毒害。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鲁迅说:“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的概括。
这一节,我们接着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
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情节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1: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醒悟过来。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对课文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心理的把握。
3. 对课文进行批判性阅读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范进中举》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文《范进中举》的阅读,并做好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范进中举》,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班级交流,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文解析(1)教师对课文《范进中举》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2)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范进中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范进中举》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范进中举》全文。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3.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对文章深层次意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难关,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章内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重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3.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范进中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以《范进中举》为例,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将《范进中举》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谈话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八、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面对挫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2)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3)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含义;(2)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理解;(3)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讨论作品的风格和特点;(2)激发学生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2)要求学生标记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含义。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进行互动交流;(3)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2)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3)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范进中举》;2. 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批判性思维训练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范进中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作品背景,能够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人物性格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范进中举》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讽刺手法。
2.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理解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吴敬梓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人物形象。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价值观念。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写在课后日记中。
4.2 拓展作业推荐学生阅读吴敬梓的其他作品,如《儒林外史》等,感受作者的讽刺风格。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5.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互动性。
6.2 作业完成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和拓展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
6.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范进中举》的理解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文学作品的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范进中举》类似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其他的反讽故事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一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
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学习运用讽刺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探究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关注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运用讽刺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小说主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如《孔乙己》等,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奠定基础。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范进中了举人,家里却揭不开锅盖”等,让学生体会讽刺手法的运用。
3.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如他的性格特点、生活遭遇等。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如胡屠户、张乡绅等,讨论后进行分享。
4.学习讽刺手法教师讲解讽刺手法的定义、特点及运用技巧。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学会如何运用讽刺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5.课堂互动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范进中举后,为什么家里却揭不开锅盖?”等。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7.课后作业学生选取一个人物,以讽刺手法写一篇短文,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3.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同学们,你们觉得范进的哪些行为最能够体现他的性格特点?”“请大家找一找文中描写胡屠户的语句,分析一下他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束缚和毒害。
2.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效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科举制度吗?它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范进的形象。
四、学习对比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特点,谁能概括一下?二、分析文章结构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线索和铺垫。
三、学习讽刺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特点和文章的表现手法,谁能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相关阅读篇目,如《孔乙己》、《祝福》等。
2.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感悟。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范进中举》为题材,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四、作业布置1.巩固练习:分析《范进中举》中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
2.预习下一课《孔乙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学习对比和讽刺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表演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乐于阅读的习惯。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
(2)讲述范进中举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悬念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和挫折。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2)学生讨论表演过程中的得失,提高表演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范进中举的故事续编。
3. 推荐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书籍,简要介绍书籍内容和作者。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三.体会通过语言. 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重点】(l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学习对比写法.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教学时间】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 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2. 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 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也可以运用对联等形式导入:3. 对联导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二)检查预习1 作者简介.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 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3. 注音作揖(y i) 带挈(qi e)相(xi m g)公醺醺(x tn) 行(h dng)事长(zh mg)亲腆(ti O n)着啐(cu 1)抛(p e) 嗑(k e)亚(y耳元解(ji e)元绾(wE) 桑梓(z 1) 轩(xu①)敞锭(d ing)子拙(zhu ©病商酌(zhu①4.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 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ang,不读xiang; “中” 读zhbng,不读zhong.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5.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I ~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3. 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四)初探讨论: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 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3. 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 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 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 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 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5. 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 岁才考进秀才. 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 ,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几十年来的贫困. 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 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 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6. 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 奉承. 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 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第二课时(一)讨论人物形象在文章情节中的步步转变:1.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l )语言描写,2)动作描写,范进的境况: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 第十一段结尾.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 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 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小议: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 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2. 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 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京报连登黄甲”,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 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作者安排这场拜访,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 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 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 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 人们围绕着“科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 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讨论并归纳: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3. 概括人物形象特征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 (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 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 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4. 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 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5. 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 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 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6.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讨论并归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二)学习. 讨论作品写作特点赏析本文写作艺术,师生共同讨论: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和夸张的?对比和夸张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 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 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 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2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 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 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胡屠户语言行动前倨后恭的表现分析见一中的1 题.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3. 除此对比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请找出来,说说其效果.如: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 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 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 ”(夸张)如“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4. 本文大量的描写在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试找出几例分析: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1)文中胡屠户说的. 骂的.训斥的. 夸口的.奉承的. 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2)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 地位的变化而不同. 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 ”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 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 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 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 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1)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 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 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 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2)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 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 归纳,做“课堂练习” 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三)小结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