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路面检测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
第三标段地铁防爆层检测报告
目录
第一章概述 (3)
一、工程概况 (3)
二、检测依据及评定标准 (3)
三、检测范围和内容 (3)
第二章防爆层检测 (5)
一、检测原理 (5)
二、测线布置 (5)
三、防爆层检测结果 (6)
第三章结论及建议 (11)
第一章概述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第三标段。该工程中L1-g线暗挖电缆隧道段西起6#竖井,向东约150m平行于地铁1号线八角游乐园~八宝山区间,后向南约107m垂直上穿地铁1号线八宝山站西侧喇叭口区间隧道。暗挖隧道总长约257m,埋深6.4~9.8m。
由于路面和地铁之间有防爆层,为了判断防爆层的位置和分块情况,受***********委托,我公司于*****年3月16日对地铁防爆层进行了检测。
二、检测依据及评定标准
1、《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DB11/T 716-2010);
2、《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 7-2007);
三、检测范围和内容
本次检测范围和内容如下:
1、检测范围
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防爆层大致范围布置检测范围,检测范围为覆盖防爆层的矩形区域。东侧起点位于****路北半幅公交车站下方雨水井口位置,终点位于起点向西约80m处的路灯杆处,北侧至****路北人行道(含),南侧至****南人行道(含)。
检测范围见图1-1。
图1-1 检测范围示意图2、检测内容
(1)防爆层的位置;
(2)防爆层分块情况。
第二章防爆层检测
一、检测原理
探地雷达利用一个天线发射高频宽频带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来自地下介质界面的反射波。高频短脉冲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和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质及集合形态而变化,由此通过对时域波形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确定地下界面或目标体的空间位置或结构状态。
探地雷达通过电磁波曲线二维映像进行分析,一般来讲,当地下介质均匀、完整时,电磁波曲线光滑、相位一致、幅值大小相同;而当地下介质中含有其它介质时,电磁波曲线在相位、幅值等特征上将发生变化。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就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防爆层,并能大致估算其大小。
本次路基土体密实度检测选用瑞典MALA地球科学公司生产的RAMAC CU-II型地质雷达。探测时,将发射频率为500MHz的屏蔽天线与主机相连,笔记本通过网线与雷达主机相连,运行采集软件GROUND VISION2采集数据。主要用于中浅层、高分辨率探测。探测深度为2~5米。
二、测线布置
沿****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分别布置测线。
东西方向测线,测线起点均位于****北半幅公交车站下方雨水井口位置,测线终点位于起点向西约80m处的路灯杆处。北半幅布置5条测线,南半幅布置4条测线。
南北方向测线,****北半幅测线起点位于北侧机动车道起点,即机非分隔带南侧边缘线处,终点位于中央护栏处,共布置3条测线。****南半幅测线起点位于中央护栏处,终点位于****南侧人行道缘石处,共布置3条测线。
测线布置见图2-2。
石 景 山 路 中 央 分 隔 护 栏
花 池
人 行 道
北 半 幅
南 半 幅
人 行 道
北半幅第1次探测
北半幅第2次探测
北半幅第3次探测
北半幅第4次探测
北半幅第5次探测
南半幅第1次探测
南半幅第2次探测
南半幅第3次探测
南半幅第4次探测
北半幅第1次探测
北半幅第3次探测
北半幅第2次探测
南半幅第1次探测
南半幅第2次探测
南半幅第3次探测
探
测
起
点
探
测
终
点
绿 化 带
严正街
非机动车道
公 交 站
图2-1 雷达测线示意图
三、防爆层检测结果
根据现场施工人员提供的信息,路面覆土下方约50-80cm 有1层长60m ,宽30m ,材质为混凝土的防爆层,是否为钢筋混凝土不能确定。根据雷达探测原理,混凝土与路面下方覆土之间应有较明显的层界面(灰度图中红线部位),且所有管线应位于防爆层上方。可据此判别是否探测到了防爆层。
(一)东西方向防爆层位置检测结果
(1)北半幅第1次东到西探测:从灰度图来看,本图波形整体杂乱,无明显的层界面,初步推断,该测线并未探测到防爆层。
(2)北半幅第2次东到西探测:本图无明显层界面,且时断时续,但管线均位于层界面上方。
(3)北半幅第3次东到西探测:东侧在11米位置,西侧在66米位置层界面消失,管线均位于层界面上方。
(4)北半幅第4次东到西探测:东侧在11米位置,西侧在69米位置层界面消失,管线均位于层界面上方。
(5)北半幅第5次东到西探测:东侧在12米位置,西侧在71米位置层界面消失,管线均位于层界面上方,且路面下方52-61米有1层钢筋网。
(6)南半幅第4次东到西探测:路面下方0-61米有1层钢筋网,受钢筋影响,此段无明显层界面。西侧在71米位置层界面消失,管线均位于层界面上方。
(7)南半幅第3次东到西探测:路面下方0-14米有1层钢筋网,受钢筋影响,此段无明显层界面。西侧在71米位置层界面消失,管线均位于层界面上方。
(8)南半幅第2次东到西探测:东侧在3米位置,西侧在73米位置层界面消失,管线均位于层界面上方。
(9)南半幅第1次东到西探测:无明显的层界面,初步推断,该测线并无探测到防爆层。
综合以上结论,初步推断防爆层东侧边线位于距东侧起点7-11米位置,西侧边线位于距东侧起点67-71米位置。但受较多干扰因素影响,不排除判断的不准确性。
(二)南北方向防爆层位置检测结果
(1)北半幅第1、2、3次探测:均有较明显的层界面,且从0米处开始,同时结合北半幅第1次东到西探测的灰度图,初步推断北侧界线位于非机动车道与机非分隔带之间。但受较多干扰因素影响,不排除判断的不准确性。
(2)南半幅第1、2、3次探测:均有较明显的层界面,南侧边缘线均位于9米部位,初步推断南侧界线位于南侧人行道路缘石位置。但受较多干扰因素的影响,不排除判断的不准确性。
(三)防爆层分块部位位置的判定
由于覆土较厚,混凝土结构各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差别细微,且受仪器精度、资料缺失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灰度图中无法准确判断防爆层分块部位。
雷达检测测结果灰度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