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概论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制生活:等级的物化
摘要:礼制思想和文化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来建筑的发展。本文从空间格局、建筑形制、比例尺度以及色彩、材质等方面分析礼制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以宫室建筑为例,讨论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意义。
关键词:礼制礼制文化宫室建筑
一礼制文化与传统建筑
.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我们学到过,人类自从出现以来,就不断从意识形态出发来改造外部世界,解决人的各种需求。而居住就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伴随着人类的出现,无可避免的也就出现了建筑。但是,必须的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满足最基本需要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作为礼制文化的特殊存在形式,它不单单是蕴含和体现了礼制文化,同时也承受了礼制文化的反作用力,不能想当然的修建。在漫长的封建体制重压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建筑的型制以一种超静定的状态演变发展着,几乎没有质的发展和飞跃,封建时期的建筑和封建皇权一样,统治了中国数千年,沿袭旧制成为一种规范、一种荣誉,甚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这表明了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观,这和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传统的密切相关。
礼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一套体系。自汉代起,儒家思想被君王所采纳,至此影响了2000多年。古代社会的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通过规定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礼法,来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王者的统治.而正是因为这些统治者的缘故,中国的古建筑从开始就注定其等级森严制度,体现了“恢弘壮丽”的思想、等级制度。所以,中国的古建筑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建筑艺术及礼制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礼制、礼制与建筑
1. 礼制
所谓礼制,所指往往不一,强调的是礼的等级名分制度,,泛指各类典章制度( 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制度,诸如封建制、宗法制),又特指礼仪制度( 制度化的礼仪)、礼器制度或各种有关的名物制度。传统建筑中的礼制突出上述第一层含义,因为礼制所涵摄和强调的“等级名分”,属于礼的精神和特制。其内核是宗法和等级制度。
2. 礼制与建筑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斗争的记录。建筑又是一种艺术创造,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状况;不同民族的衣食、器物、居室都有不同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特征;建筑在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是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
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建筑可以反映建造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状况。”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除受其建造时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文化的深刻影响。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之一的礼制思想从城市规划布局到民居院落的形制乃至建筑规制方面都有所体现。
三、礼制在建筑中的表现手法
1. 空间格局及建筑形制
都城形制往往是礼制最具体甚至最高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一节中记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王城必以宫城居中轴线,因为这是天子所居之地。以宫城为平面坐标系的原点设立其他建筑群,即宫城左前方为祖庙(宗庙) (礼制建筑是礼制体系下形成的独特建筑类型,宗庙是礼制建筑中非常重要的形式。古人以左为上,可见宗庙在古人心目中的分量。),右前方为社稷坛祖庙,象征宗法血缘社稷以示国土,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也。宫城外前方为朝、后方为市。朝在宫之前, 君王面南, 群臣北拜。贸市为次,
占地又小, 只应设于整个王城北部“卑
位”。而那些居民闾里分布于宫城外围,
与宫城保持一定距离, 既不得闯入城之
禁地, 又要在位置上起到拥戴宫的作用。
很明显, 这个王城的空间格局就充分体
现了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这就是礼制
思想的典型体现。仅按方位布局一说,
尚不足以显示礼治秩序, 还有“以大为
贵、以多为贵、以高为贵”等一系列
礼制等级制度的营建措施, 以进一步强
化礼制规划秩序, 树立“王者之尊”的
威严。
建筑作为起居生活和诸多礼仪活动的物质场所,理所当然要发挥“养德、辨轻重”的社会功能。房屋建筑是贯彻礼制等级制度的实体,在单体建筑中, 等级制还表现在屋顶做法上。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 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悬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系列, 对于不同建筑的等级面貌, 起到了十分触目的标志作用。明代以后, 庑殿顶、歇山顶作为传统建筑中伦理品位显贵的大屋顶形式, 只能用于宫殿、帝王陵寝和大型寺庙殿宇之上, 以其庄重、雄伟之势表现帝王的至尊。
2. 比例尺度
“匠人营国”一节中关于城隅高度和道路宽度提出了礼制营建制度。其内容是:“王宫门阿之制五雉, 宫隅之制七雉, 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 环涂七轨, 野涂五轨。”这个制度是按照城邑建设体制, 依爵位尊卑而定的营建等级制。卿大夫采邑都的城隅高度是五雉, 诸城的城隅高度是七雉, 而王城城隅高度是九雉。三级城邑的城隅高度是据“以高为贵”的礼制要求; 三级城邑道路宽度是: 王城为九轨, 诸侯为七轨, 邑都为五轨。此“以多为贵”也。这种等级制更重要的还在于约束各级城邑的大小规模。譬如各诸侯国的采邑规模, 西周就有严格的规定。“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叁国之一, 中五之一, 小九之一。”( 左传) 。诸侯国都也是按受封爵位尊卑来定城的规模的。王城、诸侯城、都各级等第分明, 不容僭越。《礼记.王制》中关于祭祀房舍也有记述: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 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 二昭二穆, 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 一昭一穆, 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关于第宅制度, 在封建社会里也是非常重视的。自从在周礼、仪礼等书中明文规定礼仪制度以来, 统治者们就愈益重视封建社会的整体秩序。园宅逾制的就有罪。
等级的限定深深地渗透到技术性的细枝末节。结构构件尺寸同样有严格的模数规定。如宋代建筑构屋之制, 以“材”为祖的材分制度和清“斗口”制度. 不同等级的“材”用于不同等级的建筑,用这些数字的差别标示出了不同等级人的建筑等级差别.
3. 色彩、装饰
装饰图案的用量、门窗络纹花样、雕刻题材、彩画式样也有数量有等级规则。《唐六典》:“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栱藻井,仍通作乌头大门,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栿、乳栿装饰。士庶公私宅第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庶人所造堂所,仍不得辄施装饰。”《明会典》:只有五品以上官吏所建的房屋梁柱间许施青碧彩绘, 屋脊许用瓦兽。装饰色彩也体现着严格的等级秩序。在五行说中, 黄色、金色代表中央, 象征高贵与华丽, 因而在清代被规定为皇家宫殿的御用色, 即以黄色为尊, 其下依次为: 赤、绿、青、蓝、黑、灰。天子龙衮, 诸侯黼,大夫黻, 士玄衣纁裳。服饰上的等级差别也体现在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主题、规格、品位等等, 如龙的装饰图案, 一般只能出现在皇家的都城、宫殿、坛庙、陵寝等建筑上。
“楹, 天子丹, 诸侯黝, 大夫苍, 士为黄。天子宫殿前柱子可漆成红色, 诸侯的为黑色, 大夫的为蓝色, 士人堂屋前的柱子则只能漆成黄色。礼有以文为贵者: 天子龙衮, 诸侯黼, 大夫黻, 士玄衣熏裳。天子之冕, 朱绿藻, 十有二旒; 诸侯九, 上大夫七, 下大夫五, 士三。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