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未选择的路》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19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19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c7963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c.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象征意义。《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诗歌,它通过描绘两条道路的选择,反映了人生道路决策的复杂性。这首诗对于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和后果具有重要启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象征元素和哲理,理解诗人在面临选择时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未选择的路》的基本意思、象征意义和哲理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选择重要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探讨“而我选择了那条走得少的路,结果带来了很大的不同”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选择对人生道路的影响。
(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讨论人生道路选择的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举例:提出问题:“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会如何决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独立思考。
(4)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内涵,学会独立学习。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举例: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未选择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情况?”(如:选择参加哪个兴趣班、在朋友冲突中如何站位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
著名学家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著名学家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2c161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06.png)
著名学家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意义1.2 教学内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介绍诗歌《未选择的路》的内容概述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其作品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收集学生的讨论发言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2 教学内容:诗歌《未选择的路》的结构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3 教学方法: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解读法:让学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析能力收集学生的解读成果第三章:诗歌主题讨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3.2 教学内容:诗歌《未选择的路》所表达的主题和人生哲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3.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人生哲理分享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悟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讨论参与度收集学生的分享成果第四章:创作练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创作练习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4.2 教学内容:创作练习的要求和指导学生的创作成果4.3 教学方法: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展示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收集学生的创作成果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和收获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生活5.2 教学内容: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回顾学生对所学应用于生活的思考5.3 教学方法:反思法: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和收获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于生活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反思深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第六章:弗罗斯特的自然主题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弗罗斯特作品中对自然的描绘和意义分析弗罗斯特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哲学观点6.2 教学内容:弗罗斯特作品中自然主题的例子弗罗斯特如何运用自然元素来传达深层意义6.3 教学方法:解析法:分析弗罗斯特诗中的自然描写联系法:引导学生将自然描写与哲学观点联系起来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自然主题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对弗罗斯特自然描写的分析第七章:弗罗斯特的道德与伦理探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探讨弗罗斯特作品中道德和伦理问题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批判性思维7.2 教学内容:弗罗斯特作品中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学生如何从作品中批判性地分析和讨论伦理道德问题7.3 教学方法:批判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道德伦理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对话法: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对话,分享不同观点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现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对话记录第八章:弗罗斯特的个人经历与创作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弗罗斯特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其创作分析弗罗斯特的个人经历与作品之间的联系8.2 教学内容:弗罗斯特的个人经历概述弗罗斯特个人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联系法:引导学生将弗罗斯特的个人经历与作品联系起来案例法:分析具体作品,探讨个人经历与创作之间的联系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弗罗斯特个人经历与创作联系的理解收集学生对具体作品分析的成果第九章:弗罗斯特的诗歌形式与技巧9.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弗罗斯特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培养学生对诗歌结构和语言的敏感度9.2 教学内容:弗罗斯特诗歌的形式特点弗罗斯特如何运用诗歌技巧来增强表达效果9.3 教学方法:解析法:分析弗罗斯特诗歌的结构和技巧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相似形式的诗歌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诗歌形式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第十章:综合与应用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所学,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或生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学生独立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弗罗斯特式元素学生讨论如何将弗罗斯特的作品应用到日常生活中10.3 教学方法:独立研究法:学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所学10.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独立研究的表现收集学生小组讨论的结论和建议第十一章:弗罗斯特的诗歌与当代社会让学生探讨弗罗斯特的诗歌如何反映当代社会问题培养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11.2 教学内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当代社会主题弗罗斯特诗歌与现代社会问题的联系11.3 教学方法:联系法:引导学生将弗罗斯特的诗歌与现代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分析法:分析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社会主题1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社会主题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对弗罗斯特诗歌与现代社会联系的分析第十二章:弗罗斯特的诗歌与个人成长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探讨弗罗斯特的诗歌如何影响个人成长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12.2 教学内容:弗罗斯特诗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学生如何从弗罗斯特的作品中获得启示12.3 教学方法:反思法: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审视弗罗斯特的诗歌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从作品中获得的人生启示观察学生对个人成长主题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从作品中获得的人生启示第十三章:弗罗斯特的诗歌与文化交流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弗罗斯特的诗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培养学生跨文化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13.2 教学内容:弗罗斯特诗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学生如何跨越文化差异欣赏弗罗斯特的作品13.3 教学方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弗罗斯特解读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分享1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跨文化解读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记录和成果第十四章:弗罗斯特的诗歌与环境保护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探讨弗罗斯特的诗歌如何反映环境保护主题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对环境保护的认识14.2 教学内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环境保护主题弗罗斯特诗歌对环境保护的启示14.3 教学方法:联系法:引导学生将弗罗斯特的诗歌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解读法:分析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环境保护意义1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环境保护主题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对弗罗斯特诗歌与环境联系的分析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15.2 教学内容: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回顾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15.3 教学方法:反思法: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和收获讨论法:鼓励学生讨论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1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整个学期学习的反思深度收集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分享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编写了一个关于著名学家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的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db67c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9.png)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1、导入。
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
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
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
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
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3、理解选择的痛苦。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久久伫立”、“极目望去”。
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
————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
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诗人的心是惆怅的。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
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
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小组讨论。
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强烈推荐】《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设计2篇
![【强烈推荐】《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设计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89662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e.png)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设计2篇《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弗罗斯特及其创作风格。
积累诗中的生字词,如“涉足”“幽寂”“延绵”等。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培养学生慎重对待人生选择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人对“未选择的路”的情感。
体会诗歌的象征手法,明确“路”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对两条路的描述传达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一幅岔路口的图片,提问学生:当你们站在这样一个岔路口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看看他对人生选择有着怎样的感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简要介绍作者弗罗斯特,他是20 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其诗歌多以自然为背景,蕴含深刻的哲理。
《未选择的路》创作于1915 年,当时美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人们面临着众多的选择和不确定性,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与困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重点强调“涉足(shèzú)”“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等字词的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然后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诗歌描述了怎样的场景?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描述了诗人在树林中面对两条岔路不知如何选择的场景。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b86cf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8.png)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教学重点篇一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有范文
![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05586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7.png)
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有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
2. 通过诗歌《未选择的路》激发学生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人弗罗斯特及其代表作品。
2. 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弗罗斯特及其诗歌作品。
2. 通过朗读和翻译《未选择的路》,使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如象征、比喻等。
教学作业:1. 让学生阅读弗罗斯特的另一首诗歌,如《路不拾遗》或《雪夜停马在林边》,并写一篇短文,分析其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二章:诗歌内容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2. 探讨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选择。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2. 通过小组讨论或写作,让学生表达对诗歌中人生哲理和价值选择的看法。
教学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选择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2. 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学生对《未选择的路》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表达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 分析并讨论学生创作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
教学步骤:1. 向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素材,如诗歌主题、情感表达等。
2. 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分享。
3. 分析并讨论学生创作的诗歌,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教学作业:1. 让学生完成一首诗歌创作,以表达自己对《未选择的路》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课堂互动与讨论教学目标:1.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通过课堂讨论,深化学生对诗歌主题和人生价值的选择的思考。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f63e8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5.png)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
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
三。
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学生演板)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 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
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板书)(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著名学家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著名学家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75d9e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1.png)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法,鉴赏诗歌的美学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诗歌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探讨;(3)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2)诗歌美学价值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美学价值。
5. 朗读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自己生活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选择的路》;2. 推荐学生阅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其他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认知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499b7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9.png)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第一篇:《未选择的路》教学案《未选择的路》教学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授课课型:[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掌握有关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方式]诵读法、联想想象法[教具运用]常规、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反思][课前检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弗罗斯特涉足伫立丛林....荒草萋萋幽寂旅人回返....二、解释下列词语。
涉足:伫立:丛林:幽寂:延绵:荒草萋萋:三、文学常识。
1、《未选择的路》选自《》。
作者是__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诗人______。
作品有《___》《_____》《西去的溪流》等。
其诗歌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便是他的诗风。
2、本诗中的“林间岔道”实则象征了_____________。
3什么叫象征?四、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并在重读词语下面用“·”标注。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三、检查预习四、作家作品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共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间》中的第一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年轻时当过工人、瓦匠、教员、新闻记者等,后考入哈佛大学,后因经济问题辍学归家经营农场,其间开始写诗,1912年,已近40岁的弗罗斯特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卖掉祖传的农场,放弃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携妻拖子,移居伦敦郊外的一所板房之中,准备为撞击诗坛大门做奋力一搏。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https://img.taocdn.com/s3/m/eab78a3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c.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的地方,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的地方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1.对于“路”这一律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心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包含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感受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只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偶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二、新课指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终究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第21课《未选择的路》教案
![第21课《未选择的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50b74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8.png)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未选择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情况?”(如选择参加比赛或放弃)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选择的奥秘。
举例解释:
-象征意义的理解难点:课文中的“两条路”象征着人生中的选择,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这种象征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而是具有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批判性思维的难点:在讨论作者的选择时,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例如从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角度分析作者的选择,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和启发。
-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的难点: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指导和修正。
2.句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课文解读:探讨作者在面对人生抉择时的思考与感悟;
4.主题探讨:通过对比两条未选择的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
5.写作技巧: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解读课文《未选择的路》,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词的理解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选择相关的实际问题。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89ad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9.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寓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思维导图、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珍惜人生,勇敢面对选择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诗作。
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林中路口面临选择的情景,他选择了人迹稀少的一条路,最终发现这是一条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寓意着人生中的抉择和遗憾,引导人们珍惜机会,勇敢面对选择。
2. 教学重点:(1)课文主题和寓意。
(2)重点词汇和短语的解释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面临选择的情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堂巩固1. 思维导图:(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展示课文结构和主题。
(2)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指导。
2. 讨论:(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五、课后作业1. 写作:(1)学生根据课文启发,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选择的作文。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2. 扩展阅读:(1)学生课外阅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写作风格和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理解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28ae5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07.png)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选择,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2.提问:你们认为人生的选择重要吗?为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选择。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他们自己的人生选择。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五、课堂小结(5分钟)2.强调人生的选择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选择。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文的讲解和分析。
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和自主思考能力,值得肯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重难点补充: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课文中描述了主人公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选择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人生选择的含义和重要性。
2.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和作文写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对话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未选择的路》,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老师,我想问一下,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选择了那条未选择的路?”2.自主学习环节:教师:“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并和同桌进行分享。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7d9e2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c.png)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1【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课时计划】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1: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
可现实生活总喜欢和我们开各种不大不小的玩笑,将我们推入一个又一个迷魂阵中。
假如有一天,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仔细聆听这位伟大诗人的谆谆教诲吧!导入2: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选择一条。
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做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忧郁(yōuyù)诱人(yòu)瞬息(shùn)涉足(shè)幽寂(jì)延绵(mián)荒草萋萋(qī)伫立(zhù)(2)词义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形容一眨眼一呼吸的时间。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d18f4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1.png)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精选6篇《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篇一阅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第一、二节中两个加点的词。
(1)涉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在诗句中标出第三、四节诗的节奏。
3.诗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2)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2.虽然/ 那天清晨/ 落叶满地,两条路/ 都未经/ 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 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 路径延绵/ 无尽头,恐怕我/ 难以/ 再回返。
也许/ 多少年后/ 在某个地方,我将/ 轻声叹息/ 将往事回顾:一片/ 树林里/ 分出/ 两条路——而我/ 选择了/ 人迹更少的/ 一条,从此/ 决定了我/ 的一生的/ 道路。
3.“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提示: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小学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c3e69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0.png)
小学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勇于面对困难,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学会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学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4. 讨论课文中所的人生哲理:(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勇于面对困难,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5. 创意写作:(1)学生发挥想象,以“我选择的路”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2)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深入思考课文中所的人生哲理,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3.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次户外徒步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e092b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5.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未选择的路》是一篇名篇散文,同时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的优秀篇目,本文将围绕此篇文章为中心进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能够理解故事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
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加深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塑造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以学生平时喜欢的名言为例,如“人生的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此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决策对自己的影响。
2. 阅读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如:1)故事的情节和结局。
2)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文章整体表达的意义和主旨。
在阅读完文章后,请学生自己复述故事情节和灵魂呼唤这个主题。
3. 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的观点和主旨的理解。
4. 思考基于上面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分析自己的人生需求与人生价值如何相互契合。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5. 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和本文类似的作文,探讨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关键选择,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体会。
6. 总结引导学生对此次阅读和思考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1)本次活动中最有收获的方面是什么?2)通过此次活动,你对人生的选择和决策有什么更深的认识?3)你对于未来人生的规划和选择有了什么不同的想法?三、教学实施方案1. 教学时间:1.5 至 2 课时。
2. 教学资源: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展示本文中的情节和语言表达;PPT,包括文章篇章结构、重点词汇和主题探讨。
3. 评估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作文或班级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水平进行评估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该对教案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未选择的路 教案教学设计
![未选择的路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7c6f3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4.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未选择的路》是一篇关于人生选择的散文,作者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本文通过描述一个人在林中路口做出选择的故事,传达了人生道路上面临抉择时的重要性和勇气。
1.2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学习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1.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3. 探讨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2 词汇学习1. 搜集并整理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2. 设计词汇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课堂讲解1. 用PPT展示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小组活动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面对选择时是如何做出决定的。
4.2 作业评价1. 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批改,给予鼓励和建议。
2. 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讨论。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手法。
2. 强调人生道路上面临选择时的重要性和勇气。
5.2 课后反思1. 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
2.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拓展活动6.1 小组讨论1. 学生分小组讨论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抉择,以及各自的选择标准和决策过程。
2.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6.2 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人物在面临抉择时的场景。
2. 各组表演后,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
小学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39ada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b.png)
小学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未选择的路》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引入《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开场:向学生问好,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关于一篇名为《未选择的路》的文学作品。
2.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可能面临的选择。
3.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面临过重要的选择,并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4.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未选择的路》这篇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第二章:文学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未选择的路》的作者和文学背景。
2.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介绍《未选择的路》的作者和文学背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作者和文学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兴趣。
2. 介绍《未选择的路》的作者,包括他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3. 介绍《未选择的路》的文学背景,包括它所属的文学流派和时代背景。
4.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他们对作者和文学背景的了解是否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第三章:作品朗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未选择的路》的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主题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未选择的路》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的主题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准备《未选择的路》的文本。
教学过程:1. 朗读《未选择的路》的文本,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朗读理解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如人物、场景、事件等,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后果。
4.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角色扮演与讨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内蒙古包头市第43中学张缤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品和作者背景;2.了解配乐对朗诵的作用,有感情的诵读作品;3.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及其与比喻的区别;(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分析作品内涵,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选择对人生的重大意义;2.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学重点:1.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有感情的诵读作品;2.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及其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选择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课时:40分钟课件:PPT课件(视频、图片、音频)教学过程:一.熟悉背景,配乐示范(一)新课导入播放图片:“蝴蝶效应”GIF动图提问:动图表达了什么含义?回答:一件小事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做“蝴蝶效应”,亚洲的蝴蝶扇了下翅膀,会形成美洲的一场龙卷风。
指一件微小的事件,会对后续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电影《蝴蝶效应》非常直观的阐明了这一因果联系(播放电影剧照)。
主人公一直对童年的痛苦遭遇念念不忘,当他发现自己有了“穿越”到过去的超能力时,他一次次的试图修正从前的错误,但现实的结果却往往更加糟糕,他以为可以拯救的爱人和朋友,也一次次遭遇了更加残酷的经历。
让我们看看本篇诗歌的作者,他是否也煽动了蝴蝶的翅膀,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呢?(二)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个教师家庭。
11岁父亲去世,由母亲独自抚养。
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后肄业,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农场主,并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不受赏识。
38岁的时候,他放弃了在一所学校教书的职业,卖掉了祖父传下的农场,选择到英国开始了全心写诗的生活。
他的诗歌充满了大自然等各种朴素的场景,言简意赅的文字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未选择的路》最初发表在1915年的《大西洋月刊》上,当时他已经脱离了作品无人问津的窘境,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
(三)示范朗诵1.配乐:《My Way》配乐诗朗诵是文学、音乐与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
配乐作为对语言的渲染工具,能通过节奏、旋律等方面更丰富立体的呈现出作品的美感。
本文配乐是一位即将离世的老者在讲述他的生平。
他经历了许多磨难和选择,他的人生有过欢笑也有许多遗憾,但他最终还是坚定的用自己的方式过完了这长长的一生,并且无愧于心。
这首歌曲刚好和本篇课文内容呼应,悠扬的曲调中又有起伏,就像我们的人生,平淡中又充满了波折。
2.教师示范朗诵提问:作品中的“路”,真的仅仅是指“路”吗?回答:“路”象征着人生。
二.理解感悟,诵读诗歌(一)象征的写作手法1.什么是象征?象征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
是指用借助某种具体的事物或表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例如(图片):台阶——地位的高低小桃树——孱弱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莲花——高洁的品质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象征的象征体是具体的,而本体是抽象的,如概念、思想和情感;例如:黄河——中华民族梅花——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品质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都是具体的。
例如:大象的耳朵——扇子笑眯眯的眼睛——月牙儿(2)象征着眼于整体,比喻着眼于具体的句子。
例如:《爱莲说》——在整体上用莲花象征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用隐士、富贵人、君子来比喻菊花、牡丹和莲花《黄河颂》——在整体上用黄河象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摇篮比喻黄河(二)理解与诵读 1.生字词涉sh è 足 伫zh ù 立 萋q ī 萋q ī 幽y ōu 寂j ì 延y án 绵mi án2.第一节(1)学生默读:提问:第一节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回答:(播放图片)作者面对人生的分岔口,不知何去何从。
选择的恐惧,来自于对未来的未知的恐惧。
(2)学生试读:前两句:带着面临选择的无奈之情诵读。
第三句:对选择的彷徨感四五句:极力设想未来的忐忑的心情。
强调关键词:“可惜”、“涉足”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必须面对选择的无奈;“久久”、“伫立”体现了作者彷徨的心态;“极目”体现了作者在设想这条人生之路的前景,而“消失”是看不透的未来。
3.第二节(1)学生默读:提问:第二节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回答:(播放图片)作者选择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路,意味着他遵循自己的心意,选择了充满挑战的人生。
提问:哪句话体现了他的心意?回答:“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2)学生试读:第一句:语气坚定二三句:带着对未来美好向往的感觉朗诵。
四五句:用严肃的口吻体现对未来可能的遭遇做好了准备。
强调关键词:“另外”体现作者明确了自己的选择;“萋萋”、“幽寂”体现了道路的艰难;“诱人”、“美丽”体现了这条路对作者的吸引和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很少”、“足迹”体现前路孤独,需要独自摸索。
4.第三节(1)学生默读:提问:第三节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回答:(播放图片)作者对自己的选择也有一些犹豫,对另一条路也有些不舍。
但是他知道一旦开始就无法回头,选择,就意味着舍弃了另一种人生,所以他做好了一往无前的准备,继续跋涉。
(2)学生试读:前三句:带着期待和不舍的心情朗读。
第四句:节奏停顿,体现作者发现人生做出选择后无法回头的无奈。
强调关键词:“未经”、“污染”体现作者对前路的猜测和期待;“改天”、“再见”体现了作者对这条路的不舍;“延绵”、“尽头”体现了作者明白人生选择无法回头;“难以”、“回返”体现作者明知无法回头依然毅然决然出发的决心。
5.第四节(1)学生默读:提问:第四节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回答:(播放图片)作者想象自己将来回顾这次选择,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心情。
一个选择,两种人生。
自己有一天会不会后悔选择了这条道路呢?谁又知道哪种选择会带来更完美的人生呢?而哪里又有完美的事物呢?人生,就是由不断的选择和不断的舍弃构成的。
只有接受不完美,才能拥有平和的心态,才能拥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2)学生试读:前两句:带着惆怅的心情朗读。
后三句:语气越来越坚定,明确自己的心意,坚定自己的信心。
强调关键词:“叹息”体现作者对前途的担心和彷徨;“更少”体现作者能够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可能出现的艰难;“从此”、“一生”体现作者怀抱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开始了无尽的期待。
(三)阅读理解的方法1.提问:为什么作品的题目叫“未选择的路”?回答: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充满选择的无奈,和对舍弃的遗憾。
2.播放图片: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理解作者笔下的文字来源于内心的感受,受社会背景和自身生活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也许自己都察觉不到,却是“必然的偶然”。
所以阅读理解可以从三个步骤着手:(1)表象信息:联系事物的外形分析;(2)深层信息:联系作者的情感和主人公的情感;(3)文章主旨:文章的主题,甚至延伸到文章以外的人生感悟。
三.联系生活,回味诗意1.用掷骰子的游戏引出“决定论”的理念。
掷出的点数看起来是随机的,但如果能控制手势、环境等因素也可以操控点数。
有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
因为看似每一次微不足道的选择都是长期生活经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这就是“决定论”。
哲学上说,人所拥有的全部自由是选择的自由,也就是所谓的“自由意志”。
但我们吃的食物,看过的书,经历过的人和事都对我们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每一个结果,背后都有造成它的原因,而这个结果的原因,又是它自身原因的结果。
而在结果出来之前,谁都无法知道它的对错。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慎重做出决定,并为它坚持,尽量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2.珍惜当下,为每一次选择铺路播放图片:蔡康永——给残酷生活的善意短信“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努力的学习,是为了争取选择的权利。
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才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四)作业与课堂延伸1.背诵全文2.课堂延伸:写下想要实现的梦想或理想的生活状态,再根据它列出达到目的所需的各种条件和技能。
未选择的路 - 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第二节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第三节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天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第四节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