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油气成藏机理概论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2
三、油气成藏机制
3、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成藏动力研究
在输导通道连通并且均匀的条件下(毛细管力差为0)
A B G gZ A G gZB PA PB G gZ A G gZB w gZ A PA w gZB PB ( w G ) g (Z A Z B ) (PA PB )
F2
K
F5 F4 F4
K K K
1
1 3
J+T
J+T J+T J+T
K
2
J+T
三、油气成藏机制
2、输导体系
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
③阶梯状输导体系与阶梯状运移
阶梯状输导体系由断层与输导层或不整合面构成
断层-不整合型输导体系 断层-输导层型输导体系 断层-输导层-不整合型输导体系
三、油气成藏机制
油润性网络-连续油相
水溶相 运移相态 气溶于油相
油溶于气相
三、油气成藏机制
1、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②泥/页岩天然水力破裂与幕式流体初次运移机制
幕式流体初次运移:在生烃过程中,源岩的孔隙流体压力达到地层破裂 压力,源岩发生破裂,流体(包括油、气、水)以混相通过裂隙快速排出, 即幕式排烃或微裂隙排烃。
(2)输导体系的构成:
单一型的输导体系:
由输导层、断层、不整合等通道单独构成 复合型的输导体系: 砂体-断层输导体系、不整合-断层输导体系
三、油气成藏机制
4、输导体系
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
①侧向输导体系与侧向运移
由输导层或不整合单独构成,或由输导层和不整合共同构成
可以将盆地中心生成的油气输送到盆地边缘的圈闭中 输导的范围大
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现状
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现状梁祎琳【摘要】目前在国内外的众多盆地中均已找到深层油气藏,且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规模较大,表明深层油气藏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随着我国各大盆地中浅层油气勘探程度的持续深入,今后深层油气藏必将作为研究勘探的重点方向.本文对国内外深层油气藏的分布、形成条件以及成因类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实践表明,深入研究深层油气田,可以推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持续发展.【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卷),期】2019(037)001【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盆地;深层;油气藏;油气勘探开发【作者】梁祎琳【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随着全球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勘探程度的持续加深,深层油气藏渐渐成为对油气资源发展十分重要的新领域。
在研究不同的含油气盆地时,研究的目的层系和各盆地的地温梯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导致对深层的定义各有不同[1]。
国外对深层油气藏定义的深度各不相同,我国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在油气勘探领域,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对深层进行定义。
在东部地区,将深层定义为埋深在3.5~4.5 km,超深层的埋深大于4.5 km;而在西部地区,埋深相对较大,将深层定义为埋深在4.5~6.0 km,超深层的埋深大于 6.0 km[2-3]。
总体来说,现阶段深层大油气田的数量、总储量以及产量与全世界的相比,其所占的比例较少,但近十年来的勘探结果表明深层油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后,随着勘探技术的逐步提高和完善,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力度将大幅提高。
1 深层油气藏的研究现状全球深层油气藏分布较广,目前已经得到开发的油气田主要位于美国和墨西哥交界的墨西哥湾海域、澳洲的西北环太平洋地区、巴西等中南美和尼日利亚等西非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区域,另外还有中东地区和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4]。
至今,国外已在21 个含油气盆地中探明了75 个深部油气藏,其埋深都超过 6.0 km。
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创新
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创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油气的成藏机理和勘探技术创新则成为了保障能源供应和提高勘探效率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油气成藏机理和勘探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油气成藏机理1.1 基本概念与特征油气成藏机理是研究油气在地质中形成、存在和保存的规律性过程。
油气成藏的特征包括油气来源、油气运移、油气储集形式等。
1.2 流体运移与渗流模型油气的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或母岩中迁移至储集层的过程。
渗流模型的建立对于研究油气运移具有重要意义。
1.3 常见油气成藏类型常见的油气成藏类型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沙岩型油气藏等。
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在成藏机理和勘探开发中有着不同的特点。
二、勘探技术创新2.1 传统勘探技术传统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测井技术、岩心分析等。
这些技术在过去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2.2 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包括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
这些新兴的勘探技术在提高油气勘探效率和开发利用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2.3 智能化勘探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勘探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三、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创新的关系油气成藏机理和勘探技术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能够为勘探技术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而勘探技术的创新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油气成藏机理的认识。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4.1 优化勘探方案在油气勘探中,需求不断提高勘探效率和降低勘探风险。
因此,优化勘探方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4.2 探索深水油气资源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消耗,深水油气资源将成为未来的重点开发对象。
探索深水油气资源将需要使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和设备。
4.3 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丰富的潜力,但开发难度较大。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上。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是指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是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油气的形成与保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的机理和规律。
以下将从油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两方面进行阐述。
油气的形成机理油气的形成与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油气的生成源主要分为有机质和天然气水合物。
(1)有机质有机质主要是由生物残体和有机物质构成。
在地球形成早期,陆地和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和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等,这些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了油气的母质。
在随后的几个阶段中,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下,发生了生物降解、沉淀、干酪化等反应,并逐渐转化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2)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固态油气共存物。
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甲烷气体和烷烃时,它们会在寒冷的海底或冰层下形成水合物晶体,逐渐形成大块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些物质就是有很大的能源潜力。
油气的分布规律油气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
一般来说,油气的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
(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形成的结构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方面。
在这些结构中,油气成藏有较高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油气成藏的构造类型有构造圈闭、构造盆地和复杂构造等。
(2)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地球上沉积物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的特点以及沉积油气类型等。
它直接影响了所形成的含油气储层的储集能力和储层属性。
(3)构造演化构造演化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变化的演变过程。
在构造演化之中,油气藏的性质和分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可以导致早期油气成藏结构的改变和油气族群互相转化,因此,掌握油气藏的演化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 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
流体输导体系建立
¾ 输导格架:沉积盆地中可作为流体运移通道的地质体的三 维几何形态、内外部构成、流体行为及其与封闭层的关系
¾ 流体输导体系的作用与主要介质构成
(二) 内容、方法与技术
2. 研究要点
输导体间流体汇聚面积的分配
(二) 内容、方法与技术
2. 研究要点
烃类在输导体中的运移方式
古热流史图、古地温史图及成 熟史、 生烃强 度平面等值线图,生烃量史直方图
热史研究是成油母质生烃研究的先导与前提,并为后续生、排、 聚烃量的模拟计算提供必要的地质参数,其主要功能是重建含 油气盆地的古热流史和古温度史;烃类生成是油气运移、聚集 及成藏的物质基础。
(二) 内容、方法与技术
排烃模拟系统结构
Thomas Hantschel, Armin Kauerauf, Heike Broichhausen, Robert Tscherny November 2004
©IES Integrated Exploration Systems Ritterstr. 23, 52072 Aachen, Germany
镜煤反射率资料、地质分析法
地层剥蚀恢复 构造沉降分析 构造沉降模式、地球物理参数
地层单元厚度、埋深和沉积速率,构造沉 单井地史图,地质横剖面发育史图,地层埋深 降量和沉降速率,地层孔隙度 平面时间序列图,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图
精细的地史模拟是整个油气地质动力学系统的基础, 盆地的原始沉积与构造特征制约着油气的生成、运移 和聚集过程。地史模拟的主要功能是重建含油气盆地 的沉积史和构造史。
模型: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9 盆地模型:沉积体、构造体、烃源体、输导体、温度场、压力
场及应力场 9 油气运聚控制模型:油气生成动力学、烃类初次运移动力学和 烃类二次运移动力学
第3章油气藏
泥质烃源岩随压实的进行,孔隙水不断排出, 含水量逐渐减少,且残留的孔隙水中,很大一 部是以氢键固着在粘土颗粒表面的结构水. 随着压实的继续进行和液态烃的不断生成,孔 隙内的含油饱和度逐渐增高,而含水饱和度则 相应降低. 当含油饱和度达到某个临界值后, 石油即可呈连续油相进行运移. 油相运移的高峰是在中等压实阶段. 在早期 压实阶段油的相对渗透率低,不利于油相运移; 而晚期压实阶段烃源岩的绝对渗透率低,也不 利于油相运移.
- 在石油大量生成的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对其溶解度的提高只有十分有 限的作用
• 温度<100℃时, 石油的 溶解度很低 • 温度>100℃后,溶解度 开始有较明显增大,但一 般也仅为几至数十ppm • 即使在180℃的高温下, 溶解度也只有数十至数 百ppm • 在更高温度下可望石 油的溶解度会有较快的 增加,但这样的高温已超 过了石油能稳定存在的 临界温度值 两种全石油(1,5)和四种拔顶石油(6,3,2,4) 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拔顶温度为200℃) (据Price,1976)
强度,产生垂直微裂缝。 Kerogen热演化生成大量液态烃、CH4 等,使生油岩内压 力不断增大,产生微裂缝。
3.运移距离
取决于烃源岩和储集层的接触关系、输导能力。 烃源岩靠近储集层15米左右。 烃源岩的单层厚度并非越厚越好;存在排烃效率最佳的厚度。 烃源岩单层厚度为10--20米(<30m),砂泥岩互层条件下,排 烃效率最好
由于在石油大量生成的同时天然气也在大量生成,而天然气在 油中的溶解度又较大,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天然气可以溶解在油中被 带出烃源岩. • 气相运移: - 油溶于气,以“气溶”方式运移 要求的条件: 游离气烃的数量远大于液烃的数量; 一定的温压条 件,故只可望出现在成熟阶段的晚期(高成熟期)或以生气为主的烃 源岩中 (Waples, 1985) - 在过成熟阶段, 存在的烃类几乎全为甲烷, 加之烃源岩中的可动 水已极少, 因此气相运移可能是唯一的运移方式
深部流体活动及油气成藏效应(金之钧等著)PPT模板
深部流体活动及油气成藏效应(金之钧等 著)
演讲人
2 0 2 X - 11 - 11
01 丛书序一
丛书序一
02 丛书序二
丛书序二
03 丛书前言
丛书前言
04 本书序
本书序
05 本书前言
本书前言
06 1 绪论
1 绪论
1.1 问题的由来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认 识
4 渤海湾盆地深部流体活动的 油气成藏响应
4 渤海湾盆地深部流体活动的 油气成藏响应
4.1 天然气中幔源物质的输入 与成藏
4.2 幔源物质输入在油藏中的 响应
4.3 岩浆热液对烃原岩的影响
10
体成藏效应 机理研究
5.1 深部流体热能传输与成烃效应 5.2 深部流体物质输入与加氢反应 5.3 深部流体作用和储集空间的形成与 改造
07
2 地球内部流体组成与判识指 标
2 地球内部流体组成与判识指标
2.1 地球内部流体概述 2.2 地球不同圈层的流体组成与判识
08
3 渤海湾盆地深部流体活动特 征
3 渤海湾 盆地深部流 体活动特征
3.1 渤海湾盆地地质构造背景与火山-岩 浆活动
3.3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热流体活动特 征
09
11
6 塔里木盆地深部热流体活动 及其影响
6 塔里木盆地深部热 流体活动及其影响
6.1 塔里木盆地岩浆 热液活动背景
6.2 塔里木盆地的流 体组成与来源
6.3 热液作用特征和 依据
6.4 热液交代唱溶蚀 对储层的改造
12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3 图版说明和图版
图版说明和图版
感谢聆听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截至目前,共有 3 条地学断面和 1 条地震测深剖 面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图 1),它们是江苏响水至内蒙 古满都拉地学断面(包头-榆林段)(Ⅰ);上海奉贤至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 (银川-临汾段)(Ⅱ);青 海门源至福建宁德地学断面(西吉-渭南段)(Ⅲ)和青 海玛沁-兰州-靖边剖面(Ⅳ),这些剖面揭示了深部构 造特征。
M 莫霍面
图 3 银川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震源分布(援引自文献[20]) (图中数字为 P 波速度,单位 km/s)
低速高导层也是低粘度区,其中有很多流体[21]。这种 流体在银川盆地可表现为强烈排气,如 2006 年 7 月 4 日,台风碧利斯在福建登陆,后来却拐到宁夏银川 地区,使银川突降暴雨,造成巨大灾害,还是由于银川 盆地强烈排气造成减压区,把碧利斯台风“勾引”到银 川上空,两股强大气流相遇,强降暴雨。1975 年,强台 风拐到河南,进入南阳盆地、周口盆地强烈排气造成 的减压区,两大气流相遇导致河南暴雨成灾 1)。
6.50 6.64
C4
6.80
6.82 M
8.00
8.07
-70 巴颜喀拉 槽褶带
(4)生物礁 在富平-陇县的渭北地区奥陶系发 育较全,其中分布 200 km 长的生物礁,生物礁位于中 上奥陶统潮坪相中,而早奥陶世分布白云岩,这种呈 东西向分布的生物礁及白云岩的分布,可能与断裂的 分布有关,且是大型油气田储集的极好场所[14]。
(5)热事件 裂变径迹、热释光、流体包裹体等方 法的综合研究表明,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盆地曾 广泛发生了构造热事件,并伴随有热液活动[15~17]。
1 盆地基底构造
根据区域航磁资料和盆地周边地层的出露情况 判断,本区最古老的基底地层可能相当于吕梁山一带 出露的太古界、下元古界。在基底岩系之上,依次覆盖 着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缺失。到蓟县纪,盆地范 围内的沉积全部变为稳定型。蓟县系主要是白云岩, 含燧石条带,燧石团块,厚 705~2 243 m.长城系为白 色石英岩,下部夹紫红色页岩,厚 14~428 m.
南八仙油气田成藏机理再认识
南八仙油气田成藏机理再认识
南八仙油气田位于黄河三角洲油气田带内,是一个典型的深层油气田。
油气藏主要是油气聚集在层状砂岩、泥岩和灰岩之间的构造洼地内,形成深层油气藏。
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可以归纳为构造控藏、储层控藏和油气成藏三大机理。
构造控藏机理是指油气藏的成因主要源于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使油气聚集在构造洼地内。
构造洼地的形成受到断层的控制,断层的活动使油气聚集在构造洼地内,形成深层油气藏。
储层控藏机理是指油气藏的成因主要源于储层的特性,储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孔隙度,可以有效地保存和储存油气。
油气成藏机理是指油气藏的成因主要源于源层的特性,源层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能力,可以有效地产生油气,油气经过构造洼地的控制,聚集在储层内,形成深层油气藏。
总之,南八仙油气田的成藏机理是构造控藏、储层控藏和油气成藏三大机理的综合作用。
构造运动使油气聚集在构造洼地内,储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孔隙度,源层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能力,三者共同作用使油气聚集在深层油气藏中。
油气藏形成机理讲稿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任务简单说就是研究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1、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1)油气藏类型1)构造油气藏:①背斜油气藏:a.挤压背斜油气藏b.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c.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d.披覆背斜油气藏e.滚动背斜油气藏②断层油气藏:a. 断层遮挡油气藏b.断块油气藏c.断层-岩性油气藏③岩体刺穿油气藏④裂缝油气藏2)地层油气藏:①不整合遮挡油气藏:②地层超覆油气藏:③古风化壳油气藏④生物礁油气藏3)岩性油气藏①上倾尖灭油气藏:②透镜体油气藏:4)水动力油气藏5)复合油气藏(2)油气藏分布:1)平面:①部位:凹陷、隆起、斜坡。
②分布特征:环状、串状、线状。
2)剖面:①层位。
②分布特征。
2油气成藏条件1)源岩条件:①质:丰度、类型、演化程度。
②量:厚度、面积。
③生排烃史。
2)储集条件:①质量: 、K。
②量:厚度、面积。
③形成演化史。
3)盖层条件:①封闭能力:毛细管封闭能力、超压封闭能力、浓度封闭能力。
②分布:厚度、面积。
③形成演化史。
4)圈闭:①可靠性。
②类型。
③容积:闭合面积、幅度。
④形成演化史。
5)运移:①输导通道类型:砂体、不整合面、断裂。
②运移形式:汇聚、发散、平行。
③运移输导能力。
④形成演化史。
6)保存:①破坏机理: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
②保存条件:区域构造条件稳定、断层封闭性好、地下水或地表水不活跃、盖层被断裂破坏程度小。
3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其时空匹配有效性(1)成熟源岩分布控制油气分布。
(2)断裂分布控制油气分布。
(3)超压分布控制油气分布。
(4)区域盖层控制油气分布。
(5)古隆起控制油气分布。
(6)不整合面控制油气分布。
4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成藏时期确定(1)成藏模式①生储盖组合关系②圈闭类型③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图)④运聚成藏时期(文字)⑤运移方向(2)成藏时期①定性研究②定量研究5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预测6圈闭含油气性评价及钻探靶区的选取。
二、研究思路三、研究进展1、油气成藏论单一圈闭油气聚集理论:①背斜成藏理论②地层岩性成藏理论新理论:①含油气系统理论。
关于深层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
关于深层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作者:任世君王胜斌王洋丽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17期[摘要]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发展,油气勘探地域由陆地向深水、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和超深层、资源类型由常规向非常规快速延伸,水深大于3000m的海洋超深水等新区、埋深超过6000m的陆地超深层等新层系、储集层孔喉直径小于1000nm的超致密油气等新类型,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三新”领域。
深层将是石油工业未来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也是中国石油引领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最重要的战略现实领域。
[关键词]油气;勘探;深层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315-01一、引言关于深层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认识差异较大。
目前国际上相对认可的深层标准是其埋深大于等于4500m;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将埋深为3500~4500m的地层定义为深层,埋深大于4500m的地层定义为超深层;钻井工程中将埋深为4500~6000m的地层作为深层,埋深大于6000m的地层作为超深层。
尽管对深层深度界限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在深度超过4000m的地层中进行了油气钻探,80多个盆地和油区在4000m以深的层系中发现了2300多个油气藏,共发现30多个深层大油气田(大油田:可采储量大于6850×104t;大气田:可采储量大于850×108m3),其中,在21个盆地中发现了75个埋深大于6000m的工业油气藏。
美国墨西哥湾Kaskida油气田是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上砂岩油气田,目的层埋深7356m,如从海平面算起,则深达9146m,可采储量(油当量)近1×108t。
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进入21世纪,深层勘探获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塔里木发现轮南-塔河、塔中等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区及大北、克深等陆相碎屑岩大气田;在四川发现普光、龙岗、高石梯等碳酸盐岩大气田;在鄂尔多斯、渤海湾与松辽盆地的碳酸盐岩、火山岩和碎屑岩领域也获得重大发现东部地区在4500m以深、西部地区在6000m以深获得重大勘探突破,油气勘探深度整体下延1500~2000m,深层已成为中国陆上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ppt课件
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K
K为转换系数。
从有机碳计算有机质丰度的转换系数(K)
演化阶段
干酪根类型
Ⅰ
Ⅱ
Ⅲ
煤
成岩阶段
1.25
1.34
1.48
1.57
深成阶段未期 1.20
1.19
1.18
1.12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泥质烃源有机质丰度标准
评价 非
差
较好 好
最好
TOC(%) <0.4
族组分的相对含量,反映了母质类型和演化程度。一般在 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
腐泥型—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较高,饱和烃丰富;
腐殖型—富含芳香烃及胶质、沥青质
因此,根据三大族组分(饱、芳、非+沥)相对含量及饱 和烃特征,即可进行类型划分。表8-1-4是根据我国中新生 代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族组成研究得出的。
王红军2011,有效源储组合
付锁堂2013,成藏组合 ①源内包裹组合; ②源上广覆组合; ③源下依伏组合; ④源侧披覆组合8
一、国内外进展
4.非常规油气生成与运移过程
类型
页岩 气
煤层 气
页岩 油
致密 油
致密 气
碳酸 盐岩 缝洞 油气
火山 岩缝 洞油 气
变质 岩裂 缝油 气
油页 岩
油砂
重油 沥青
水合 物
一、国内外进展
6.非常规油气分布特征 源内、近源成藏;甜点富集,连续成藏
致密砂岩气聚集模式(皮申斯盆地) 斜坡区含气量和渗透率优势叠合带富集模式
页岩油滞留聚集模式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油气成藏机理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油气在地球内部形成、迁移和储集的过程。
了解油气成藏机理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概括的角度介绍油气成藏机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其次,油气形成后需要通过运移才能到达储集层。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形成层向储集层的迁移过程。
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是地层压力和渗流力。
当油气形成后,由于地层压力的作用,油气会沿着孔隙和裂缝向上或向下运移。
油气的运移速度取决于地层渗透率和岩石的孔隙度。
一般来说,渗透率较高、孔隙度较大的岩石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能力。
最后,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后,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储存起来。
油气储集是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形成富集的过程。
油气储集的条件包括储集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岩石的透水性等。
当油气到达储集层后,由于储集层的条件合适,油气会在岩石孔隙中形成油层或气层。
油层和气层的形成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地层构造和地下流体压力等因素有关。
总之,油气成藏机理涉及到油气的形成、运移和储集三个方面。
油气的形成是由有机质在地下经过成熟作用形成的,成熟程度影响着油气的质量和数量。
油气形成后需要通过运移才能到达储集层,运移速度取决于地层渗透率和岩石孔隙度等因素。
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后,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储存起来,储集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岩石透水性等条件对储集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油气的形成、运移和储集过程,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还可以帮助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量,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工作。
因此,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对于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一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的过程中,还可以探索油气成藏的其他因素,如地下流体运动、地下压力变化和地层构造等,以更全面地理解油气的形成和储集。
此外,还可以结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数学模拟等多学科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2011CB201100-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
项目名称: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首席科学家:庞雄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揭示四方面机制,形成和发展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理论;研发三大配套技术,推动西部深层油气勘探进程;产学研联合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加快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储量快速增长。
揭示四方面的机制包括:深部多期构造过程叠加与温压场演化机制,深部多元油气成因机制,深部有效储层形成机制以及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
研发三大配套技术包括:深部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评价技术,深部油气成藏区带预测与评价技术,深部油气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技术。
推动储量快速增长包括:预测2~3个深部有利成藏领域,指出5~10个深部最有利勘探区带,在深部发现20~25亿吨油气当量。
在实现上列目标的过程中,提升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全球油气资源勘探的竞争力,满足国家对油气资源的重大需求。
与此同时,发表高水平论文120篇,出版专著2部,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西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年预期的具体目标包括:1. 阐明叠合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条件与浅部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阐明叠合盆地深部和浅部地应力场、流体动力场和地温场的差异及其对油气成藏和油气分布的影响;阐明深部和浅部油气成藏条件,包括生、储、盖、运、圈、保等地质要素的异同及其对油气成藏和油气分布的影响;从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和模拟中建立深部和浅部油气成藏边界划分标准。
2. 揭示叠合盆地多期构造过程叠加与深部油气生成演化机制:建立深部地层在埋深演化过程中多期构造作用的判别标准;重建关键构造变革时期地层埋藏史及其相关的地应力场、流体动力场和地温场;揭示深部复杂油气藏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主要来源并评价它们的相对贡献量大小。
3. 揭示叠合盆地深部有效储层的成因机制并建立预测模式:通过典型实例剖析深部有效储层,主要包括构造裂缝储层、溶蚀孔洞储层、成岩裂隙储层、生物礁滩体等特殊储层的孔隙类型特征及发育序列,探讨多因素联合作用下的多类型孔隙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和发育模式;揭示深部有效储层的地质-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并研发配套的探测技术。
高等石油地质学课件4-油气充注机理与成藏期
油藏 油气藏
三个构造的油气差异聚集特征
构造名称 顶部标高 含油气 情况
油气藏 高度
石油 比重
天然气含 CH4量
李涅夫 日尔诺夫
巴赫麦其 也夫
-1091米 -1882米
-857米
只含气
油藏有 气顶
油藏无 气顶
14米 40米 49米
0.84-0.85
0.8590.874
91.5% 86%
气藏
油气运移主要方向
•上覆盖层:毛细管封闭:
储层中或底部S油达60%以上水渗流停止。 油气聚集初期:水可通过上覆亲水盖层渗流; 油气聚集一定程度后,水主要被油气排替到圈 闭下方。
•盖层:异常高压封闭:
水不能通过上覆盖层渗流,只向下排替。
二、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
• 油气运移:以浮力作用为主的渐进 式运移,以异常高压为动力的快速的幕 式运移。 •油气在圈闭中的充注:渐进式充注和 幕式充注。
(2) 地壳运动:油气藏形成后,若上覆地层遭 受剥蚀,或埋深加大,引起油气藏内的温压条 件变化,饱和压力随之变化。
(二)、流体历史分析方法
化石记录:储层成岩矿物及其中流体包裹体直接 记录了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和过程,作为化石记 录用于重塑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史。
自生伊利石测年法 储层流体包裹体法
气
重质油 轻质油
2、溢出型油气聚集
发育在区域均斜(单斜)背景上,溢出点依次增高 的一系列相互连通的背斜圈闭。
溢出型差异聚集结果:
(1)离供油气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 中形成纯气藏,稍远的、溢出点较高的圈 闭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更远的、溢出点 更高的圈闭只含水;
(2)一个充满了石油的圈闭,仍可聚集天 然气,但一个充满了天然气的圈闭,则对 聚集石油无效。
深部油气藏
深部油气藏
Е.,НА;夏明生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科技信息》
【年(卷),期】1999(020)004
【摘要】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论述了深部油气藏存在的可能性及其温度,压力的条件,并阐明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储集层的沉积原理和分布特征,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临界油气藏”可以存在于100MPa350-400℃的极端条件下;裂缝-孔隙型细粒储集层在深部的产能可能比浅层同类储集层高;在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能出现“差异层状储集层”等。
【总页数】7页(P9-15)
【作者】Е.,НА;夏明生
【作者单位】新疆石油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延长组深部长9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 [J], 郝爱武;王永炜;黄平良;高鹏鹏
2.东营凹陷深部异常高压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J], 包友书;张林晔;张守春;刘庆;张蕾
3.黄骅坳陷深部地壳构造及流体特征与潜山油气藏勘探远景 [J], 张景廉;石兰亭;卫平生
4.准噶尔盆地夏子街地区深部二叠系高压低渗透油气藏改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J], 靳军;匡立春;宋桂友
5.某断块油气藏深部调驱效果评价 [J], 韩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000 m 以下 , 在西部准噶尔盆地可能在 4 500 m 以下才定义为深部 , 而在青藏高原可能要更深 。所 以 , 关于深部的定义应该不只是一个物理量的概念 , 更应该是一个地质概念 。
2 深部烃源岩演化特征
经典油气生成理论 [ 4 ] 认为 , 有机质的热演化和 生烃作用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而未考虑压力的作用 。 根据郝芳等研究 , 超压对于有机质演化和生烃作用会 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在超压带 , Ro 会偏离传 统理论演化的趋势线而变小 , 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 Pr / nC17、 Ph / nC18也会受到抑制而偏离非超压带的演 化线 。在北海盆地 [ 5 ] 、美国 Unita盆地 [ 6 ] , 已充分证 明超压盆地中生烃作用不是温度 、时间二因素控制的 过程 , 而是由温度 、时间 、压力 (或超压 ) 三因素 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 。由于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和 生烃过程的抑制作用 , 在地温梯度较高 、源岩年代较 老的沉积盆地中 , 根据传统模式已进入准变质作用阶 段的深层源岩可能仍保持在有利的生排烃阶段 , 成为 深层油气聚集的有效源岩 。例如 , 在莺歌海盆地乐东 302121A 井中 , 5 011 m 的实测地温为 240 ℃, 根据传 统模式计算的镜质体反射率已达 212% , 即已进入准 变质作用阶段 , 但实测镜质体反射率仅为 112% , 地 层中仍保存大量液态烃 (图 1) 。因此 , 建立温度 —
×10 - 3μm2 , 属中孔 、低渗储集层 , 而周围的正常压 力段砂岩测井解释孔隙度为 319% ~712% , 渗透率 为 011 ×10 - 3 ~016 ×10 - 3μm2 , 属特低孔 、超低渗储 集层 , 说明异常压力保护储层的孔渗性能 。
深部油气的储层除了沉积岩 , 钻遇火成岩的几率 更大 。新疆的陆梁隆起和松辽盆地的兴城气田均发现 火成岩天然气储层 [ 8 ] , 目前对于火成岩储集层的研 究较少 。
随着浅层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 , 盆地深 层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 , 深层油气成藏 机理得到石油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深部油气成藏 与油气在浅部成藏有相似之处 , 但也有一些独特的特 征而有别于浅部油气成藏 。深层油气聚集需要深埋条 件下的目标储层保持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且目的层 段及其下伏烃源岩具有较高的供烃能力 。在很多沉积 盆地中 , 深层通常发育超压 [ 1, 2 ] 。沉积盆地的超压带 不仅是一个地层压力明显高于静水压力 (压力系数 大于 112) 的流体单元 , 而且是一个在盆地演化过程 中无机矿物 、有机质和孔隙流体性质不断变化的多过 程伴生的物理 2化学系统 [ 3 ] ; 深部流体参与油气生成 和油气成藏 。
6 深部热流体对成藏的影响
4 深部油气的封闭机理
盆地深部普遍存在的超压层往往具有物性封闭和
地球深部流体经过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 , 对有机 质的演化 、生烃及油气的成藏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深 部流体可以强化烃源岩的成熟 , 促进生烃作用 ; 改善
·26·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1G1O1D1D1 第 25卷 第 6期
3 深部储层物性特征
深部储层物性保存和改善机理有 2种方式 : ①油 气充注保存和改善储层 ; ②超压保存储层和超压产生 的微裂隙改善储层 。
烃类充注使成岩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 导致孔隙水 中无机离子浓度降低 , 烃类流体同时阻碍矿物与离子 之间的质量传递 , 矿物胶结受到抑制 。油气的早期充 注改变孔隙中的流体性质 , 阻止岩石矿物与流体之间 的水 —岩相互作用 , 改善储层 。通过对英国北海的 M iller油田中油区和水区样品的自生石英的胶结速度 研究发现 , 油气充注抑制石英胶结的进行 [ 7 ] 。油区 的孔隙度比在北海盆地水区孔隙度高 。油区石英平均 胶结 速 度 数 量 级 为 10 - 22 , 比 水 区 石 英 胶 结 速 度 (10 - 20 ) 大约小 2个数量级 。另一方面 , 油气携带的 有机酸和 CO2 降低了孔隙水的 pH 值 , 这些酸性孔隙 水溶蚀储层中易溶矿物 , 形成较好的次生孔隙 。
5 深部油气成藏方式
盆地深部常常伴随超压 , 超压是控制深部流体成 藏的一个主要因素 。当流体压力接近或达到岩层破裂 压力时 , 地层发生水力破裂 , 超压流体通过微裂隙排 出 , 流体进行幕式排放和穿层运移 ( cross2formation m igration) , 流体幕式排烃有很多不同于稳态流体排 烃的特征 ,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识别流体的幕式排烃 。 在断层发育的超压盆地中 , 深部流体的成藏方式受超 压和断层的双重控制 , 称之为断 —压双控的成藏方 式 [ 9 ] 。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侏罗统地层压力系 数接近或大于 1196 时 , 意味着地层压力超过了地层 的抗张强度 , 可以导致超压流体向上排放的水力破裂 运移通道 , 那些水力破裂通道优先发育在抗张强度较 弱的曾经有断裂存在的岩层 。
1 关于深部限定的探讨
通常 , 勘探上把大于 3 500 m 的深度称为深部 , 这是从物理度量的角度来定义的 。从研究的角度来 说 , 深部应该是指地质特征区别于其上部地层的深 度 , 可以是 3 500 m , 也可以是 4 500 m; 可以是烃源 岩受到抑制 (烃源岩的 Ro 偏离演化曲线 ) 的深度 , 也可以是地层进入超压系统的深度 。各地区要根据自 身的特征和地质现象限定深部的具体深度 , 因为在超 压带有很多地质现象不同于浅部 (如烃源岩受到抑 制 , 储层得到改善等 ) 。在东部 , 深部可能是在 3 500
储层物性 , 提供成藏空间 。通过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 和动态模拟表明 [ 10 ] , 在莺歌海 —琼东南盆地中 , 活 动性热流体在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中具有重要的 强化作用 , 由其引起的热场叠加使单一传导背景下不 可能成熟的浅层源岩进入生烃门限 , 扩大了有效烃源 岩的范围 。
模拟实验表明 , 油气在生成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 加氢作用 。采用生油岩 (黄县褐煤和茂名油页岩 ) 、 生油岩 +沸石 、生油岩 +橄榄石 、生油岩 +沸石 +橄 榄石组合 , 加入少量水分别进行热模拟实验 , 结果在 相同温度条件下 , 各组合的 H2 和 CH4 产率依次增 高 。在 500 ℃时 , 生油岩 +沸石 +橄榄石组合的 H2 产率高达 250 cm3 / g以上 , 而纯生油岩的 H2 产率不 到 50 cm3 / g; CH4 产率则相差 2~3倍 [ 11 ] 。这表明深 源火山物质的加氢作用对有机质生烃有显著的促进作 用 , 也反映出伴随岩浆活动的热流体对生油岩有机质 的热演化与生烃具加温 、加氢和催化作用 。
7 结 论
(1) 深部油气成藏有许多特点 , 烃源岩演化受 到超压抑制和深部流体强化 。
(2) 储层的保存机理有别于浅部地层 。
(3) 油气的排烃状态更多倾向于幕式排烃的瞬 态流体 , 超压和断层对其影响较大 。
(4) 同时处于深部的流体是一种超临界流体 , 携带的能量大 , 溶蚀能力强 , 对深部油气成藏的各个 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
深部孔隙流体形成和发育的超压系统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削弱正常压实作用对深部地层的影响 , 使得深 部地层中一部分原生孔隙得以保存下来 。同时 , 异常 高压的存在可以在地层中形成微裂缝 , 提高渗透性 。 准噶尔盆地腹部董 1井 4 87215~4 87318 m 压力系数 为 1196, 测井解释孔隙度为 1515% , 渗透率为 2018
对于富含天然气的粗细相间沉积物构成的封闭 层 , 其封闭机理为气毛细管封闭 , 其原理是在含气的 粗细相间沉积物封闭层中 , 每个粗细沉积颗粒会产生 一个指向粗粒的毛细管力 。封闭层总的毛细管力大约 等于各个粗细沉积物界面毛细管力的总和 , 这个毛细 管合力相当于该气毛细管封闭层的突破压力 。这种气 毛细管力封闭机理得到了理论推导证明 (Lenormand 等 , 1988; Rothman, 1990) 和实验证实 。
深部流体对于深层油气的富集 、运移发挥了重要 作用 。由于以 H2 O 和 CO2 为主要组分处于超临界状 态的深部流体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 不断溶解分散的有 机物 。在其向上运移过程中 , 由于压力和温度的降 低 , 溶解的油气从流体中分离出来并被有效构造圈闭 而成藏 。
深部热流体是一种含有多种幔源物质组分的超临 界流体 , 溶解和扩散能力很强 , 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 极易与通道围岩发生相互作用 , 改变围岩的物性 , 形 成各种构造裂隙或次生溶孔 , 为流体 (油气 ) 传输 提供良好通道 。地壳深部的变质流体和岩浆及挥发组 分所产生的巨大膨胀压力不仅是流体本身运移的强大 动力 , 也是岩石破裂形成流体通道的原因 [ 12 ] 。
(5) 对于深实践意义 。
参考文献 :
[ 1 ] Hunt J M1 Petroleum geology and geochem istry ( 2nd ed1) [M ] 1 Freeman and Company, 19961
收稿日期 : 2005211201 作者简介 : 胡海燕 (1977 - ) , 男 , 河南渑池人 , 在读博士 , 从事石油地质专业研究 。
2006年 12月 胡海燕 : 深部油气成藏机理概论
·25·
时间 —压力 (超压 ) 三因素控制的生烃作用模型 , 对认识深部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超压封闭的作用 , 压力封闭与物性封闭在超压带往往 是一对孪生兄弟 , 但压力封闭明显优于物性封闭 。根 据刘方槐计算 , 压力系数为 113的欠压实泥岩 , 依靠 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封闭的气柱高度比依靠毛细管阻力 封闭的气柱高度大 11 倍 (标准大气压 ) 。压力封闭 的实质是一种动态封闭 。在超压层内的润湿性超压流 体存在着克服毛细管力向低势方向流动的趋势 (包 括向气层方向 ) , 而在储层中非润湿性的气体在运移 散失的过程中 , 不仅要克服储 、盖层间的毛细管压 差 , 还要克服在盖层中由于超压润湿性流体形成的巨 大势差 。由此可知 , 压力封闭的实质就是储层与盖层 间由于压力差异形成的不同润湿性流体的势差与毛细 管力的综合体现 , 只不过其中流体势差起主导作用而 已 。超压体内储层孔隙流体压力的大小与盖层破裂压 力的关系是影响超压体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 , 储层内 流体压力不能过高 , 太高时容易影响盖层的有效性和 气体从水溶液脱气聚集成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