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PPT课件
❖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包括洪湖区[石首、监利、沔阳(今仙 桃、洪湖)、江陵(今江陵县、荆州区、沙市区)、公安 、华容、南县、安乡、潜江、天门、京山、汉川、汉阳、 应城、云 梦、孝感等县全部、大部或一部]、湘鄂边区( 鹤峰、桑植、石门、慈利、五峰、长阳、恩施、宣恩、建 始、巴东、大庸、龙山等县大部或一部)、巴(东)兴( 山)(秭)归区、鄂西北区(房县、均县、竹山、谷城、 保康等县大部或一部)、荆当远区(荆门、当阳、远安、 宜昌、南漳等县部分)、松(滋)枝(江)宜(都)区、 洞庭特区(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汉寿、岳阳、湘阴 、益阳、沅江等县部 分)、鄂北区(襄枣宜区,襄阳、枣 阳、宜城、钟祥等县部分)以及黔东区。
湘鄂西根据地
5
.
❖又称“湘鄂西苏区”。在湖南、 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到湘 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先后开辟了 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 1930年,红二军团成立,湘鄂边 和洪湖两个根据地联成一片,发展 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不久,成 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县 政府。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三万 余人。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 ”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 能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 退出洪湖革命根据地。
10
.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 创建时间:1929.01
❖ 地域: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
❖ 领导人:毛泽东、朱德
❖ 所辖面积:8.4万多平方公里
❖ 部队:红四军、红五军(创立后的主要 武装力量为红一方面军)
❖ 事件:成立苏维埃政府
❖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围剿
11
革命根据地。
2
.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 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力 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也 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写作背景:井冈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
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是毛泽东1928年11月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
主要内容、思想:这篇文章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同那种怀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右倾悲观思想划清界限,又同那种认为可以无条件地在农村发动武装暴动的“左”倾盲动错误划清界限。
虽然,就全党来说,这时还没有解决以农村为工作中心的问题,但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观点:1、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楚的感觉到,红军初始建立时的各种困难。
包括经济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军事素养问题、反水问题、内部矛盾和分歧的问题等等。
在当时由于红军力量的扩大,使得原本就困难的经济问题更加的捉襟见肘。
毛泽东在文中说道:“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
”“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
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
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国民革命(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的部队没有自己的实际控制区,只能不停地转移撤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自己的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称为革命根据地,也称为红色政权。
革命根据地特指我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一、广东(海陆丰)根据地:(1927.5~1931.11)1927年5月1日,中共东江特委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在海丰陆丰、紫金三县建立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早的地方革命政权。
8月,成立东江特区革命委员会。
1928年2月,根据地失守,党政机关与革命武装撤往附近的八乡山、大南山一带坚持斗争。
1930年5月建立红十一军,成立东江特区苏维埃政府。
领导人:彭湃(东江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长),陈魁亚(东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二、湘赣根据地:(1927.11~1931.1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次年5月下旬成立湘赣边特区工农兵政府,辖宁冈、永新、莲花3县全部,茶陵、遂川、吉安等县各一部分。
是年6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返回井冈山,根据地区域扩大为以永新为中心的十几个县。
1930年3月,湘赣边特区并入新成立的赣西南特区,改称西路分区。
土地革命的兴起与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土地革命的兴起与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正当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和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于1927年4月至7月叛变革命,大规模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运动很快陷于失败。
接着,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在南京建立起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
这样,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之下,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面对革命低潮和白色恐怖的严重形势,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消沉和畏惧,继续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独立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举行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
会议彻底纠正了大革命后期给党造成重大损失的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组成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
这次会议为挽救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为复兴陷入低潮的中国革命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和新确定的革命方针,党先后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恢复和整顿各级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同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二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10月初,起义军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
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同当地农民武装汇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入湘南。
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派毛泽东作为特派员赴湖南改组省委并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起义于9月9日发动。
在进攻长沙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决定率部队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
随后在进军途中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10月7日,毛泽东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有几块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有几块革命根据地?作者:李荣珍来源:《百年潮》2013年第06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开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各地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火热斗争,陆续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五十多块革命根据地。
其中较大规模的有13块,地处西北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就位列其中,这块根据地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西北,到底都有哪些革命根据地?其历史沿革又怎样?这些是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关注的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西北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主要有6块。
渭北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由中共渭北地区党组织领导创建的根据地。
根据地以三原武字区、心字区为中心,包括渭河以北的三原、富平、耀县、泾阳和淳化五县的交界地区。
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750平方公里,4万多人口。
从1928年起,渭北地区的三原、泾阳、淳化等地就有中共组织领导的活动。
1931年5月,中共武字区委成立。
1932年7月,中共三原县委组建,金理科任书记,黄子文等任委员。
10月,中共渭北特委成立,李杰夫任书记。
12月,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成立,刘林生、杨声、赵伯平先后任书记;同时成立共青团三原县委,李盛弟、习仲勋、李纪善、魏光波先后任书记。
渭北革命武装的建立始于1931年7月成立的武字区赤卫队,孙铭章任队长。
1932年4月,成立武字区游击大队,孙铭章任大队长,下设三个分队。
8月,武字区游击大队改建为渭北游击队,队长马志舟,政委金天华。
9月,陕甘游击队第二大队特务队被改编为武字后区游击队。
队长陈国玺,指导员习仲勋,属渭北游击队指挥。
在政权组织方面,1931年9月武字区农民反日救国会成立,侯守愚任主任,唐玉怀任副主任,下设五个分会,各村设村会;1932年3月,改为武字区农民联合会,黄子祥任主任,辖雇农工会和妇联会。
8月,武字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黄子祥任主席,唐玉怀任副主席。
9月22日,渭北革命委员会(又称原富耀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武字区举行。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革命根据地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革命根据地有哪些?是谁创立的?在某些地区(如北岳区、太行山、山东)有了革命的武装、革命的政权、革命的群众组织、革命的政党——共产党(而且前面的三种组织都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这四种组织在一定地区能够公开的合法的存在,各自执行自己的职权(如政权执行自己的法令、纪律、各种制度),这样的地区,就叫做革命根据地。
如中央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等。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赣西、赣南特委的领导下,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领导赣西南地区武装起义,开创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
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领导闽西地区武装起义,创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
赣南、闽西的这些小块红色割据区域,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上述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1月,江西红军四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六军。
2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赣南特委和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共同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赣西、赣南和湘赣边三特委合并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刘士奇为书记。
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
4月,闽西地区红军5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十二军。
6月,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军第四、第六(不久改称第三军)和第十二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
8月,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
中央苏区历史文化
于都—长征出发地摘要:1934年四五月间,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闽赣省的首府建宁相继失守。
10月初,国民党军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
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先后从福建长汀的钟屋村,宁化西南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红九军团从长汀,红三军团第四师、少共国际师1个团、中央直属炮营和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从宁化)以及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关键词:中央苏区于都苏区振兴发展红色记忆正文: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
随着近几年党史界的学者、专家对中央苏区范围的深入研究,中央苏区范围有所扩大。
截止2009年5月2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34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达20个,江西省达13个,广东省1个。
福建省20个中央苏区县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县、建阳。
江西省13个中央苏区县是: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
广东省1个中央苏区县是:大埔。
目前,江西赣州市正在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规划,为了让世人更加了解于都在苏区时期的巨大贡献,以下是于都县党史办撰写的有关材料,以供读者阅读了解。
一:于都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1、在于都诞生了赣南第一支正规的工农武装和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1926年11月于都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
这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于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于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县城乡迅速蓬勃兴起。
1928年2、3月间,于都里仁、步前、桥头等地的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相继举行了震惊赣南的武装暴动(史称“三乡暴动”),率先拉开了武装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序幕,成为全国各地工农武装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
永远的丰碑_——红色记忆
•
由于斗争方针的转变及便衣队的发展, 取得了一系列斗争的胜利,开始转变鄂豫皖 边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严重局面。根 据鄂豫皖边区所面临的形势及敌我双方力量 的对比,鄂豫皖省委按照周恩来副主席的指 示召开会议,决定立即率领红25军以“中 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实 行战略转移,留下部分武装重建红28军坚 持鄂豫皖边区的斗争。会后,红25军29 00余人,于1934年11月16日从罗 山县何家冲出发,向西挺进,开始长征,开 创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有力配合了中央红 军的长征。
永远的丰碑 ——红色记忆
5-715宿舍 冼键敏、康玉佳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 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经历了创建 与统一、巩固与发展、坚持与保卫等阶段, 一直到迎来全国革命的胜利。在这块红色 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 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 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全盛时期包括 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350万人口,红军 达4.5万余人。
•
“七·七”事变后,鄂豫皖边区的共产 党组织和红军面临着由反对国民党“清剿” 的战争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战略 转变。边区党和红军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关 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响应国民 党当局关于停战谈判的倡议,达成了停止内 战,共同抗日的协议。根据协议,红28军 和地方武装及便衣队共1800多人,集中 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开赴抗日前线,从 而揭开了鄂豫皖边区军民进行抗日民族解放 斗争的新篇章。
•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 背信弃义,调兵遣将,组织发动了对鄂豫皖边区 的三个月秘密“清剿”。红28军和地方武装进 行了英勇顽强的奋斗,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打 破了敌人的“清剿”。 •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红28军转战于鄂豫皖 边区的45个县。地方武装和便衣队就地坚持斗 争,人民群众始终进行全力支援。以不足200 0人的红军,牵制敌人大量兵力,最多时达68 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又15个连和 大量小股敌军,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使 革命的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同时,有力地 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配合了南方各省红 军游击队的斗争。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等根据地,“左”倾教条主义统治期间几乎全部丧失。只有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为中共中央和红军三大主力提供了长征“落脚点”。
1935年7月、8月、9月的《大公报》,曾经连续报道陕甘红军活动的消息。7月23日天津《大公报》报道:“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23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全陕北赤化人民70余万,编为赤卫军者20万,赤军者2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正是从《大公报》对于陕甘地区“赤化情况”的连续报道中得出结论:陕甘地区存在着刘志丹等率领的红军,具有相当实力,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建立有革命根据地。同时,中共陕西省委派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贾拓夫,长征中也多次向毛泽东介绍陕西情况。9月28日,在通渭县榜罗镇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将陕甘地区作为长征“落脚点”。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地区吴起镇,完成长征。
实践证明,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这些政策切合实际,适合西北民情,符合中国国情,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这也是陕甘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地处西北一隅的艰苦条件下,创建、生存和发展的根源所在。
陕甘革命根据地积累了创建、坚持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宝贵经验
在自然环境极端艰苦的西北、在远离中共中央的情况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打退国民党军多次进攻,排除党内历次右倾和“左”倾错误的干扰,创造了丰富的具有陕甘地区特色的历史经验。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植根群众、服务群众,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群众领袖。习仲勋经常和同志们一起,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逐村调查研究,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开展工作,一家一户地做群众工作,相继组织起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和游击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抗租、抗捐、抗税、分粮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各级民主政府。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后,习仲勋向各级干部强调:“对根据地群众开展工作,最主要的是政策对头,紧紧依靠群众,一家一户做工作,一家都不能落下。调查土地改革分配的情况,分配要做到公平合理。通过土地革命,从宣传群众到组织群众,条件成熟时就建立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对红军家属开展工作时,要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支持红军和边区政府。要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解决。帮助他们孝敬老人、抚养子女……对他们的家属要经常宣传、争取和教育,详细了解他们的各种情况,生活困难的要适当接济。”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简要介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简要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南岭北支、罗霄山脉中段。
泰井高速、吉井铁路、江西321省道可直达。
距吉安市中心城区吉州区约130公里,距井冈山市新城区(红星街道)35公里,是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高山田园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
1981年3月保护区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2年,井冈山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井冈山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工农红军革命遗址最集中的地方。
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居旧址有几十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著名的景观井冈山五指峰井岗山笔架山云海井冈山井冈山天桥井冈山笔架山江西井冈山笔架山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五龙潭黄洋界茨坪。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苏区_闽东革命根据地概述
闽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遭遇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和全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下,我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红色苏维埃区域。
闽东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的东北部,它以福安、连江两县为中心,包括宁德、霞浦、寿宁、周宁、福鼎、柘荣、罗源、屏南和古田等县。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其活动范围还延伸至浙江省南部的泰顺、平阳、苍南等县的部分地区。
根据地总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
从1928年7月福建省委最初决定向闽东发展开始,到闽东红军改编新四军北上抗日,闽东革命根据地前后共经历了整整10年的艰难历程。
它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1928年7月至1933年3月)大革命末期,闽东爆发过反帝爱国斗争和工农革命运动,连江和古田两地还建立了党的组织。
1928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农民运动决议案》中提出向闽东发展;并决定以福安为中心,开展革命斗争,创建一块红色区域。
此后,福安、连江相继建立或重建党组织,并在城镇知识分子、店员工人、民团、商团中开展了革命活动。
1931年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邓子恢到福安、连江巡视工作,把闽东党的工作重心从城镇转入广阔的农村,发动了农村“三抗”(后为“五抗”,即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斗争。
1932年5月15日,福州中心市委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了“发动和领导闽东北千百万工农士兵劳动群众起来斗争,开辟新的苏区”的战斗口号。
中心市委书记陶铸亲临闽东指导工作,帮助福安、连江建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和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闽东农民运动进入了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创建新的苏维埃区域”的新时期。
接着,中心市委又先后派叶飞、江平、曾志、赖金彪、任铁峰等人到闽东,加强了闽东党的领导力量,成立了福安中心县委。
在此前后,寿宁、宁德、屏南、福鼎、罗源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
闽东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蓬勃兴起,“直接给闽东北的反动统治以有力的摇撼”。
至此,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已日臻成熟,“福安新苏区的创建已在民望中”。
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
全国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位于陕西北 部、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它 北起长城线上的陕北府谷、横山 ,南至关中淳化、旬邑,东濒黄 河与山西隔水相望,西临宁夏豫 旺、甘肃固原,面积约十三万平 方公里,人口约二百万。在抗日 战争期间,它居于特殊而重要之 战略地位。林伯渠曾经说过,边 区"一方面成为保卫西北的北门锁 钥,另一方面又成为坚持华北抗 战的重要后方。边区在军事上说 来,它是绾毂华北与西北的战略 支点"。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 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 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 产党的力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 还很长。也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 的革命道路。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
❖ 意义:皖江根据地经济呈现出 一片繁荣景象,不仅保证了第 七师和皖江根据地各级党政机 关的需要,而且还上缴新四军 军部,支援兄弟地区。
❖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包括洪湖区[石首、监利、沔阳(今仙 桃、洪湖)、江陵(今江陵县、荆州区、沙市区)、公安 、华容、南县、安乡、潜江、天门、京山、汉川、汉阳、 应城、云 梦、孝感等县全部、大部或一部]、湘鄂边区( 鹤峰、桑植、石门、慈利、五峰、长阳、恩施、宣恩、建 始、巴东、大庸、龙山等县大部或一部)、巴(东)兴( 山)(秭)归区、鄂西北区(房县、均县、竹山、谷城、 保康等县大部或一部)、荆当远区(荆门、当阳、远安、 宜昌、南漳等县部分)、松(滋)枝(江)宜(都)区、 洞庭特区(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汉寿、岳阳、湘阴 、益阳、沅江等县部 分)、鄂北区(襄枣宜区,襄阳、枣 阳、宜城、钟祥等县部分)以及黔东区。
共和国的八个革命老区
共和国的八大革命老区陕西老区:延安精神永放光芒陕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辛亥革命中,陕西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之一。
陕西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地方组织和开展农民运动较早的省份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举行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邑起义。
三十年代前期,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创建了渭北游击队,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建立了渭北、陕甘边、陕北根据地。
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国革命的指挥中心。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胜利的摇篮。
陕西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延安和陕西的名字是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陕西省的革命根据地,分布在陕北全地区,陕南大部地区和关中少数县乡。
全省革命老区县(市)50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46.7%,老区乡(镇)972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7.9%,面积达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5.1%。
建国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和关心陕西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国务院每年以5000万元款项支援老区,并将陕北21个老区县(市)列入国定贫困县,9个列入省级贫困县,予以支持。
陕西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主任的“陕北老区建设委员会”,以省长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老区建设的领导。
革命圣地延安,在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60周年前夕,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三通”目标。
现在,西部大开发和《新世纪十年扶贫纲要》为陕西老区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江西老区:中国革命的摇篮江西省简称赣。
全省土地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有汉、回、苗、畲、瑶等民族。
现有6个省辖市,5个地区,11个县级市,73个县,15个市辖区,1833个乡镇。
江西省革命老区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中央、闽浙赣、湘鄂赣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现属江西行政辖区部分,全省分布有老区乡镇的县(市)共81个,所辖乡镇共1684个,其中老区乡镇为1374个,占7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简表
阀漳|XIANGCHAO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简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1月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毛泽东等竞领导下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至1930年10月在湖南、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贺龙、周逸群、邓中夏等此根据地包括洪湖、湘鄂边、襄枣宜、巴兴归等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广东省海南岛(今海南省)杨善集、冯平、王文明、冯白驹海陆丰革命根据地1927年11月13日至16日广东省海陆丰地区彭湃等闽浙赣(赣东北)苏区1928年1月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边界地区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28年6月之后广西西部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大部地区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28年7月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彭德怀、滕代远在平江起义后创立中央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1929年2月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头所在地湘赣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湖南、江西边界王首道、任弼时等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曾中生、许继慎、徐向前等由党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审心的地区建立的章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1932年9月至1937年2月今陕西省西北部和北部、甘肃省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川陕根据地1933年2月四川、陕西边界地区李先念、徐向前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川东北和陕南边界地区,与川陕人民群众共同创建发展闽东、闽中、闽南革命根据地1934年2月闽东:福建省东北部地区;闽中:福建省中部地区,在福州、厦门之间;闽南:福建南部,东临东海,西接广东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等湘鄂川黔根据地1934年10月24日之后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等地区之间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此根据地是土家、苗、白、汉等29个民族聚居地,居民以土家族人为多鄂豫陕苏区1935年5月湖北、河南、陕西三省边界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等——摘自《党的历史知识简表集成(1921.7—2017.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重要革命根据地简表,上述简表在原文基础上有少许改动Page/2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二)革命根据地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党内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
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二)红军长征时期;(三)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都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1937年11月下旬至1938年10月下旬,是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
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阶段。
1941年4月至1942年底,是抗日根据地的退缩和坚持阶段。
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阶段。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皖江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淮北抗日根据地·广东抗日根据地·琼崖抗日根据地·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河南抗日根据地·闽浙赣抗日游击区·东北抗日游击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老区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年上报材料统计,全国有老区乡镇18995个,涉及1389个县(市、区、旗),其中90%以上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09个,50—8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86个,10—4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19个,9%以下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75个。
土地革命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简介:土地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从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
中文名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发生时间:1927年8月1日~1928年6月发生地点: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河南、陕西、浙江、河北、山东等省广大地区.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
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叛变了革命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替了北洋军阀,企图扑灭革命,消灭共产党,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国民党的屠刀所吓倒,继续英勇地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
为了挽救革命,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27年7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停职,作出了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等决定。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新阶段,因此,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节日。
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批判和揭露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
会议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关键时刻,为挽救党和中国革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八·七”会议,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于9月9日,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起义后,毛泽东根据当时敌我形势,主动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对部队进行了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1、中央苏区中央苏区,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1929年2月,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开始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0年底至1931年秋,经过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1933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入瑞金,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央苏区经过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后,至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等地出发长征。
此后,中央苏区组建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开始领导留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苏区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行政县。
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53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湘赣苏区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
湘赣苏区比较稳定巩固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约100余万。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战争。
1934年8月,湘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六军团西征,湘赣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
3、湘鄂赣苏区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跨湘、鄂、赣3省边境20余县,人口约300万。
革命根据地分析
10/30/2018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 大别山区,全盛时期包括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350万 人口,主力红军达4.5万余人。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 军,红二十八军的诞生地。
三起(之 起南周 义浩 块义安、 义商维 *、 苏*)余年*南炯年开戴年 区开霍道 开部、月辟克 革辟(江月辟地徐 了敏月 * 命了山等*了区其徐鄂等* 形皖)领舒豫的虚 豫领潘 子 势西农导传东农等 边导忠 清 蓬根民了贤南民领 根的汝 、 勃据、安、根、导肖据农、 发地士徽周据士了 地民吴 方 展*兵六狷地兵河、;起光 。 ; 11 1929 1929 5 1927 11
1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018
巩固和发展阶段(1930年7月—1932年6月)。在这一阶段, 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后,于1930年10月18日指示,将鄂 豫皖革命根据地划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在1930年10月 至1931年3月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红1军与从蕲黄 广过来的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第一次反“围剿”共歼敌 1.3万余人,使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人口达200 万。经过1931年3月至5月的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红 军发展到4个师,近2万人;根据地扩大到东西长300多里, 南北宽150余里,人口近250万。1931年初中共六届四中全 会后,成立了鄂豫皖中分局及鄂豫皖省委。1931年2月河 南新集(今新县)的解放,并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 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10/30/2018
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与湘、鄂、贑三省交 界,毗邻长沙市。辖27个乡镇、一个省级工业园 和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125平方公里, 总人口106万。 古属三苗国,秦属罗县,东汉末年设县,后唐定 名平江相延至今,建县历史1800多年。汨罗江自 东向西贯穿全境,承载着屈原、杜甫两位世界文 化名人的忠魂皈依,是湘楚文化源头之一,被誉 为“蓝墨水的上游” 。历代平江人秉承屈、杜骚 风,文人蔚起,才士笃生,有“中华诗词之乡” 的美誉。
浅谈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浅谈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作者:陈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6期【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建立了井冈山、海陆丰、洪湖、赣西南等大小十几块根据地。
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对中国革命有巨大推动作用,所以党在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初,就把根据地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这也是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基础。
认真研究这个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对于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进行国家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领导并发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提出了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和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这为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建议。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建设之初,中央领导人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状况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将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短短几年中就开创了十几个红色根据地,并于1931年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当时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情况非常艰难,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苏区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加上红军的物资供给不足,使得红军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为支持边区军民在那里好好生活生产。
这些就要求当时能有一个相对适时的革命根据地经济环境来支撑。
(一)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的革命根据地财政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根据地群众生活困难,需要休养生息,不具备向民主政府交纳相应税收,当时的民主政府是就根据党中央的历次决议的精神,并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实际,主要采取了打土豪筹款和向捐款的办法来取得财政收入。
(二)土地革命战争中期的革命根据地财政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期,反“围剿”成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内容。
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为红军提供军需物资,保障反“围剿”斗争顺利进行。
这时期打土豪筹款和捐款仍然是保障革命战争供给的主要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二)革命根据地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党内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
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二)红军长征时期;(三)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
·琼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
·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西北革命根据地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都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1937年11月下旬至1938年10月下旬,是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
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阶段。
1941年4月至1942年底,是抗日根据地的退缩和坚持阶段。
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阶段。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皖江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淮北抗日根据地·广东抗日根据地
·琼崖抗日根据地
·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河南抗日根据地
·闽浙赣抗日游击区·东北抗日游击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老区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年上报材料统计,全国有老区乡镇18995个,涉及1389个县(市、区、旗),其中90%以上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09个,50—8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86个,10—4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19个,9%以下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75个。
·北京市革命老区
·天津老区:敌后抗日模范区
·河北老区:抗日战争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山西老区:三大抗日根据地的起源地·内蒙古老区:"全国抗战之先声"
·辽宁老区:坚强的抗日后方基地
·吉林老区:杨靖宇战斗的地方
·黑龙江老区:东北抗联的主战场
·上海老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江苏老区:大江南北的中流砥柱
·浙江老区:南湖燃起星星之火
·安徽老区:华中敌后抗日的指挥中枢·福建老区:殷红的沃土
·江西老区:中国革命的摇篮·山东老区:以一个省区为主体的抗日根据地·河南省老区概况
·湖北老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
·湖南老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广东老区:敢为天下先
·海南老区:独具特色的抗日根据地
·广西老区:在百色起义的光辉指引下
·四川老区:人才辈出的地方
·贵州老区:遵义会议光辉永存
·云南老区:红土高原在呼唤
·陕西省革命老区
·甘肃老区:与全国同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