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和语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和语境

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优美著称,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多种修辞手法在特定语境中的恰当运用。本文旨在对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修辞效果。

标签:朱自清散文比喻语境

一、比喻和语境

比喻作为一种辞格,是我们常用的表现手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譬喻就是比喻,包含三要素: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

“语境”这一术语是从国外引入的,与陈望道先生所说的“情境”大致相当。所谓语境,一般指使用语言的环境,包括三方面:一是语言材料自身组合;二是社会人文背景;三是具体情境(包括具体时间、地点、场合、大至不同时代,小至周围生活)。语言本身无所谓优劣得失,只有运用好坏的区别,这就是对语境而言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必须适合题旨和情境,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作为依据题旨情境调整语辞的手法,是有所侧重的:1.消极修辞手法侧重应合题旨,积极手法侧重应合情境;2.消极手法侧重在理解,积极手法侧重在情感;

3.积极手法的辞面子和辞里子之间,又常常有相当的离异,往往只能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比喻作为积极修辞格中的一种,和语境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槙光正在《语境与语言研究》中谈语境与修辞的关系时指出:“利用语境来说明修辞当是修辞的第一原则。”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把那昂然挺立的白杨树比喻成“哨兵”,这是比喻手法的运用。但如果不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语境,文中深层的含义就难以揭示,这个比喻同时象征的北方人民英勇抗战的坚毅品质就难以体会,就使得理解显得浅显。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感情,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他的许多作品,如《春》《绿》《荷塘月色》《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成为广为吟诵的名作,文中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无疑为其作品增光添彩,比喻就是其中一种。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比喻在特定语境中的恰当运用使其散文达到了清丽隽永、如诗如画的境界。恰当的比喻在特定的语境中能让读者从作品中洞察到作者当时的真实感受,同时能从作品中感到乐趣。下面就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去体会特定语境下的比喻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二、特定语境中的比喻

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比喻在特定的语境(具体情境)中增强了文章的张力和质感。下面着重分析一下特定语境中比喻的修辞特色。

(一)喻体展现生机活力

比喻是由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构成,比喻的准确与否,也就是说能否恰如其分地贴合语境,喻体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富有活力的喻体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驱动力,从而使作品的感染力很好地传达给读者,达到一种共鸣。《春》中的一些例子就是生动的体现。如:

(1)雨是最常见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3)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4)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由上看出,例(1)中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初看起来,不是很贴合,但结合“雨是最常见的,一下就是三两天。”这个特定语境,把小雨的动态感描写出来,感受到春雨的频繁给人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清爽之感。例(2)~(4)把春天分别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贴切自然。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万物复苏的时节,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下,“刚落地的娃娃”代表新生命的诞生,预示人生的起点,那是美的;“小姑娘”朝气蓬勃,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健壮的青年”正逢人生命中的黄金年龄,在事业起步发展阶段,有的是拼劲。散文中选用这三个比喻,把人生各个阶段的美展示给人们,充满无限憧憬,鼓励人们去拼搏、去奋斗,比喻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二)喻体凸显光与影的视觉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给人一种生机活力的同时,经常营造一种意境,去捕捉光与影的变幻,给人一种似真似幻,柔美和谐的诗情画意之感。如《荷塘月色》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句子就是很好的说明。如: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月色》)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荷塘月色》)

(7)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8)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只美人的胳膊,交叉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从上例看出,例(5)把月光比作流水,用动词“泻”将月光从高处往下照射,如同水向下直流的动态感觉描绘出来,非常贴合深夜的静谧,突出柔和清幽的意境。“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又像笼着青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朦胧,这两个比喻奇特而贴切地描写了光的变化。例(6)由于月光的照射,把“灌木的黑影”比作“峭楞的鬼一般”,光影交错变幻,在那个寂静的夜晚,突出孤寂之感。例(7)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描绘出荷花的晶莹璀璨之美,如剔透晶莹的珍珠,洁白如玉的美人,似真似幻的繁星,由近及远,清晰而朦胧,在皎洁的夜晚,“明珠、星星”给人一种光亮的视觉美感。由视觉到嗅觉,荷花香味让人联想到渺茫的歌声,通感的运用让文章更增色不少。例(8)中作者将“月亮”比作“美人”,把“杨柳枝”比作“美人的胳膊”。这里用人体作喻体,在秦淮河灯光交错的夜晚,正切合了秦淮河在历史上流传着艳迹的佳话。月光与杨柳枝的倩影相得益彰。

(三)喻体呈现出一种色彩

朱自清不仅擅长捕捉光与影的视觉感,同时还注重色彩的搭配。在他的散文中,除了月色,最突出的还有绿色。如:

(9)“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妇女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起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绿》)

例(9)中,作者把梅雨潭的水比喻成“明油”“鸡蛋清”“碧玉”,相似之处是具有晶莹、鲜嫩、柔润的感觉,突出了潭水的清澈、纯净、厚实和碧泽。突出了梅雨潭独特的“绿”。“绿”是一种颜色,是看得见摸不着的,置身于梅雨潭的环境中,通过这三个比喻将梅雨潭水的质感写了出来。让人有一种想要触摸的感觉,这也正是梅雨潭的动人之处。

三、结语

离开了特定的语境,任何修辞方法都失去了作用。陈望道先生的“题旨情境说”是在吸收中国古代文论及其前人修辞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从上文的分析可看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的比喻和情境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喻体贴切自然,大方典雅,从而营造出一种柔和清丽的意境美,于不经意间起到意味无穷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朱自清.朱自清散文[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