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艺术之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以下是对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的一些介绍:一、古建筑的艺术特点1.整体性: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层次分明。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2.实用性:中国古建筑注重实用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例如,宫殿、寺庙、民居等建筑都体现了这种实用性。

3.多样性:中国古建筑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装饰性: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性,通过雕刻、绘画、彩绘等方式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

二、古建筑的赏析1.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

它占地广阔,建筑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和富丽堂皇。

2.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它以山水为背景,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3.寺庙:中国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代表,其中以佛教寺庙最为突出。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神秘和庄重。

三、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赏析

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赏析

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赏析——以普陀山为例寺庙建筑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

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现在我就以普陀山为例对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赏析。

寺庙建筑格局优美独特,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 ,更多地融合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 ,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 ,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 ,正面是天王殿 ,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 ,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 ,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

隋唐以前的佛寺 ,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 ,隋唐以后 ,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 ,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 ,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 ,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 ,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

沿着这条中轴线 ,前后建筑起承转合 ,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普陀山在建筑格局上 ,既有中国传统寺庙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 ,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 ,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 ,又结合着园林式建筑格局 ,与自然相结合依景而建 ,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 ,含蓄温蕴 ,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这两种艺术格局相结合使普陀山的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 ,又极富自然情趣 ,且意境深远。

在佛国里 ,寺庙依景而建 ,以景托佛 ,最大程度上保留自然的原色 ,给人以原汁原味的清净感。

普陀山的景观 ,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 ,即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和融合是其布局的关键所在。

在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处理艺术上 ,普陀山的建筑具有浓郁的佛教特色和海岛特色 ,就是以海为主 ,海山结合的手法 ,既保留海的雄、险、旷的特征 ,又融入山的秀、幽、奥 ,使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 ,交相辉映。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教育科学
2 o 第 O 0q 1 1- 期
理 论 研 究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古勇 ( 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 050 ) 60 0
摘 要 :佛 寺 建筑 从 佛 教传 入 开始 一 直发 展 到 近 代 ,经 历 了 个 漫长的 过程 ,这 个过程 既是 佛教 不 断 中国化 的过程 ,也 是佛 寺建 筑不 断摆脱 印度 建 筑影响 而逐 渐 中国化 的过程 。中 国古代佛 寺建 筑无论 是在 单体 建筑 的形 式上 ,还是 在群 体 建筑 的组合 布局 上 ,都 具有 中国古代 建筑 的特 点 ,并体现 出一 定 的时代 风格 。就 单体 建筑形 式来 看 , 中国古代 建筑 所有 的单体 建 筑类型 都 能在佛 教 寺 院 中找 到 其 典 型代 表 , 中 国古代 建 筑 以 典型 木 构 架 结构 为 主 ,梁柱 交错 ,斗拱 支撑 ,人 字形 两面坡屋 顶 ,上铺 青 瓦 ,琉 璃 瓦或 鎏金 铜 瓦 ,这 些 建筑 特 点 几乎 被 佛 寺 建 筑 完全 地 继 承 了 下

意 义上来 说 ,佛寺 建筑 是 我 国孤 岛宫殿 建筑 的翻 版 明清 时期 , 在藏 传佛 教盛 行 的地 区西藏 地 区还 出现 了一种 自由式 布局 ,既没 有 明显 的主轴 线 ,根据 地 形 自由的 安排 寺 院的各 种建 筑 ,也不 再
来。
关键 词 :古代 ;佛 教 ;建 筑 在 南 北朝 时 期 , 由于 “ 宅 为 寺 ”之 分 大 盛 , 一些 皇 亲 国 舍 戚大 官 巨贾甚 至皇 帝献 出 自 己的宅 地 、王府 以及 行 宫御苑 作 为寺 院,使 佛教寺 院 的布局 发生 了很 大变化 ,以佛塔 为 主的 佛寺 的布 局 开始变 为 以佛殿 为 中心的 纵轴 式院落 布局 。这 种新 型 的寺 院布 局 ,通 常是将各 主 要殿 堂布置 在 一条纵 轴线 上 ,每 个殿堂 前方 、 左方 、右 方各 建一 座配 殿, 形成三 合或 四合 院落 ,这 种佛 寺布 局 的典 型代表 就 是唐宋 以后 禅 宗所提 倡 的 “ 蓝七 堂 ”。所 谓 “ 珈 珈 蓝七 堂 ”是 指其 七 种不 同形式 的建 筑物 ,通 常包 括 山门殿 ,天 王 殿 ,佛殿 ,讲堂 ,方 丈 ,食堂 ,浴 室 ,东司 ( 所 ),其 布局 情 厕 况是 在 中周 线上 由南 向北 依次 为 山 门殿 ,天 王殿 ,大雄 宝 殿 ,法 堂 ,藏 经楼 等正 殿 ,在正殿 左 右对 称 的分布 有珈 蓝殿 ,祖 师堂 , 观音殿 ,药 师殿 等 为配殿 ,大 的寺 院还 建有 钟鼓 楼 。而僧 房 ,香 积厨 ,斋堂 等生 活 区则大 多居 于 中轴线 的左侧 ( 东部 ) ,外事 活 动场所 如接 待四方 来客 的禅堂 则居 于 中轴 线 的右侧 ( 西部 )。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概述中国古代宗教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既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又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灵和宇宙的崇敬与理解。

本文将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三大宗教为主,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二、佛教建筑佛教在中国传入后发展迅速,带来了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修行者追求解脱的地方。

寺庙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主要特点包括寺庙山门、大雄宝殿和佛塔。

1. 寺庙山门寺庙山门是佛教寺庙的入口,通常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牌楼式建筑,上方雕刻着佛教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和佛教经文。

山门两侧常常有金刚力士、天王像等守护神的塑像,寓意着护法庇佑。

2.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里最重要的建筑,供奉佛陀的圣像。

大雄宝殿多为木结构,屋顶翘角高翘,雕梁画栋,华丽而庄重。

殿内常有精美的佛像、壁画和经文雕刻,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3. 佛塔佛塔是佛教寺庙内的重要建筑物,用于供奉佛陀舍利或圣物。

佛塔的形制多种多样,有梯形塔、宝塔、舍利塔等。

塔身常常是多层的,层层相叠,寓意着修行者渐次超越世俗之苦,修成正果。

三、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密切相关。

在中国的宗教建筑中,道教建筑以庙宇为主,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

1. 道观道观是道教的主要宗教场所,是道教文化的核心体现。

道观以山为依托,建筑仿佛山水之间,兼具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正殿、配殿、厢房和道士居所等。

道观的建筑风格以淡雅、自然为主,体现出道教崇尚自然、求得心灵宁静的思想。

2. 神桥神桥是道教寺庙中重要的宫观建筑,通常横跨于水面或渊涧之上,架起连接外界与庙宇的桥梁。

神桥的建筑造型独特,常常是石拱桥,桥下布置有千年古树和奇石,寓意着去除世间尘嚣,登堂入室的过程。

四、儒教建筑儒教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儒教建筑则主要以学堂和书院为代表,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

Page
3
佛寺建筑
一、佛寺建筑起源与发展:
Page
4
二、佛寺建筑特点: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 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 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 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 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 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 宁静及韵味。
Page 23

观世音菩萨塑像立于阁 中央,高16米,站在须 弥座上,穿过二、三层 平台,直入阁中藻顶, 是目前我国国内现存最 大的泥塑。该塑像用木 料做骨架,再覆盖薄灰 泥彩塑,面部慈祥,微 带笑容,两眼凝视远方 ,衣着得体,绚丽端庄 ,两臂披帛飘逸,仪态 优美。因头顶上还有10 面小佛头,故称十一面 观音。

独乐寺具体位置在蓟县县城古街西口,在蓟县县城内 乘坐531路公交车,在独乐寺站下车即可到达;步行的话, 从蓟县客运站出发,沿着后面的街道走15分钟到达鼓楼, 旁边就是独乐寺。
Page
11
Page
12
Page
13
Page
14
Page
15
观赏路线:
全寺共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上坐落着主体建筑观音阁、山门、配殿,东路是僧房,西路是行 宫。

Page
16
过山门,入庭院,在千年古柏后面是观音阁,它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
Page 17

观音阁前上檐鎏金的四个大字“观音之阁”,相传是唐肃中元年李白北游幽州时所书。
Page 18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

发展历史
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 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也随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 一种形式。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 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
一般布局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 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寺院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 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 寿堂等。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许多 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 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天王殿内,两旁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潭柘寺一副对 联写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身后为韦驮将军。韦驮为四天王座下 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一般有 两种塑像:一是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横杵于两腕间,表示该寺不接待外来云游僧人;二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 插腰,左脚略向前立,表示欢迎接待外来僧人(也有与此相反之说)。一般来说,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 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 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 分别掌管不同的庙,享受天下人的供奉。弥勒佛热情随和,笑脸常开,所以来的人非常多,香火也很旺盛,可是 他生性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无法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却 成天板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前来供拜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最后香火断绝。

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中国佛教建筑赏析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而“文化又是旅游的灵魂。

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民风相交汇融合,其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佛教寺院建筑精美、壮丽,不仅具有佛教的特征,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色,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部分。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佛教建筑在东方地平线上已经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

它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学境界。

关键词:佛教;建筑;审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宗教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与旅游接下了不解之缘,其中佛教建筑的庄严肃穆、雄伟大气更是给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审美享受。

佛教建筑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当它们成为古迹为我们所欣赏时,其人文内涵亦融进山水风景之内,成为山水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美给山水增添了特异的声色和韵致。

在我国,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四大名山、莫高窟、龙门窟)等四大石窟名扬天下,陕西宝鸡法门寺等佛教圣地都是旅游文化精品,都放射着历史文化灿烂的光芒,展示出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一、佛教建筑历史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

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洛阳白马寺。

从早期佛教到唐朝初,中国的佛家寺庙主要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廊院式建筑群。

据《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势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式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从西晋到唐末共建寺院10万座左右。

据《广弘明集》上说,当时的普通佛寺有500多人左右,小寺有百余人,最大的寺院有上万人,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卓越造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佛教建筑以布局严谨、装饰华丽、色彩悦目为特点,其空间设计和装饰艺术既具有宗教意义,又具有审美价值,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宝藏。

佛教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佛教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宁静清净”,即以虚空和静默为最高标准。

这种宁静清净的空间设计体现在建筑的布局上,主要包括:一、方位布局佛寺应选择宁静的地势,不仅要避开喧闹的街市,还要避免山水多变的地方。

如宋代的灵岩寺,便是采用了深宅大院的布局方式,建筑和自然景观很好地融为一体。

二、空间尺度佛教建筑的空间尺度也是宁静清净的。

建筑的尺寸通常采用比例分割法,以避免人们在建筑内部的感观上受到太多的干扰。

同时,在佛教建筑的内部空间中还加入了相应的隔间和屏风,既有利于防止外界的干扰,又能够营造出一种完美的空间氛围。

三、主材料佛教建筑的主材料通常为木材和砖石。

尤其是在唐代,佛教建筑采用了砖石结构,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而在明清时期,佛教建筑的主材料则更多地运用了木材,木质建筑材料给建筑带来了自然、素朴的质感,更好地表现出了佛教文化的内在精神。

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美观大方,更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主要包括:一、建筑构件的装饰佛教建筑的构件装饰以雕刻为主,包括石雕、木雕、陶瓷雕和铜雕等等。

构件雕刻的内容多为佛家的故事、佛像、花鸟虫鱼和几何图案等。

二、壁画佛教建筑的壁画是佛教艺术的代表作之一,由于佛教禁止制作佛像,所以人们通过壁画来表现佛教思想和艺术美学。

佛教建筑的壁画内容则以佛教故事、精神内涵、历史人物、神仙道场、图案等为主。

三、贴画佛教建筑的贴画最早源于唐代,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它以画作贴于墙上为主,画中的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和角色。

贴画是佛教建筑装饰中体量较小的装饰,但在整体的环境氛围的营造中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佛教寺庙建筑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信仰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艺术与信仰相结合的典范。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国佛教寺庙建筑中艺术与信仰的融合。

一、建筑风格中国佛教寺庙建筑风格种类繁多,但一些基本元素却是共同存在的。

比如典型的寺庙建筑通常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后殿等。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具有象征佛教教义和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天王殿供奉护法神,而大雄宝殿则是佛教寺庙最重要的殿堂,供奉佛像并进行佛教仪式。

后殿一般用于僧侣休息和进行日常活动。

寺庙建筑的特点在于其庄严肃穆的氛围,采用大量的木材和石材进行搭建,以及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和多重屋顶的形式,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此外,寺庙建筑还遵循“严整、庄重、对称、和谐”的规则,给人以平静和宁静的感受。

二、雕塑艺术佛教寺庙建筑中的雕塑艺术是艺术与信仰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

寺庙内的佛像、菩萨像和护法神像等都是雕塑的主要对象。

佛像是佛教信仰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佛像的雕刻取材广泛,包括佛陀的各种姿势和表情,每一个佛像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雕刻佛像需要经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以表现佛教教义和追求智慧的内涵。

此外,寺庙内的菩萨像和护法神像也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菩萨是指具有大慈悲心和智慧的神灵,而护法神则是佛教信徒在修行过程中所依靠和供奉的神灵。

这些雕塑形象各具特色,通过雕塑艺术形象地传达了佛教信仰中对于慈悲、智慧和保护的追求。

三、绘画艺术绘画艺术在佛教寺庙建筑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寺庙内的壁画和屏风画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寓意,成为佛教信仰与艺术相结合的精华之一。

壁画是佛教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壁画通常绘制在寺庙的墙壁和天花板上,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展示佛教故事和教义。

中国与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

中国与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

中国与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佛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教,它在中国和印度等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与印度的佛教建筑艺术也逐渐形成并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的一些特点和区别。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在风格和结构上与印度有一些显著的不同。

中国佛教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定和对称美,通常采用木结构。

而印度佛教建筑则更加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以石结构为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不同偏好。

中国的佛教建筑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如峨眉山金顶寺、少林寺等。

这些寺庙大多坐落在山间,依山而建。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建筑应融入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因此,中国佛教建筑通常融入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山寺景观。

而印度的佛教建筑则多建在平地上,建筑本身更加注重独立和艺术性。

中国的佛教寺庙一般分为几个主要的建筑群: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其中,大雄宝殿是最重要的建筑,供奉佛像,是寺庙的核心所在。

大雄宝殿通常层层递进,高雅庄严,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的平衡和谐美。

印度的佛教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塔”,具有醒目的外观和复杂的装饰。

这些塔被称为“佛塔”,是印度佛教建筑中最典型的形式之一。

佛塔的外观呈锥形,层层递进,犹如巨大的宝塔,内部设有楼梯和通道,供人们进入参观。

佛塔装饰着各种雕塑、浮雕和壁画,表现了佛教故事和哲学思想。

除了佛塔,印度佛教建筑还有一种独特的类型叫做“洞窟寺庙”。

洞窟寺庙是在山石中开凿的,由许多个洞窟组成。

洞窟内的墙壁和天花板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这种建筑形式展示了印度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与印度的佛教建筑艺术虽然有一些区别,但在整体风格和艺术表现上都反映着佛教的思想和信仰。

佛教建筑旨在为人们创造一个能够沉浸于宗教氛围中的场所,以此促进人们修行和冥想。

无论是中国的山寺还是印度的佛塔,它们都承载着佛教信仰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类型: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物材斜,大体可将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XXX为主的两大类型。

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

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

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宗教建筑之佛教篇

宗教建筑之佛教篇
印度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欣赏
1989 年 桑吉佛教建筑群
桑吉是印度一座不朽的历史遗迹,是佛教艺术和建筑学 经历兴起、发展和死亡的地方……
印度桑吉佛教建筑 群
佛教建筑欣赏
西藏布达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佛教建筑欣赏
柬埔寨的吴哥寺窟
佛教建筑欣赏
缅甸的仰光大金塔
我国佛教建筑大多与美丽山水相结合,建筑风格多样,文化底蕴
深 厚。寺庙文化是以寺庙作为时空限定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 文 化与其信仰社群文化的精粹复合,又不纯粹容於宗教文化与其信仰社 群 文化。寺庙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一份优秀的遗产,不只是保留了宝贵 的 历史遗产,今天更以一种新时代新人文的新特点发展着,为精神文明 建
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积极的作用。
谢谢观赏
—— 佛教篇
艺术设计3班 江 晓 201110031133
目录CONTENTS
一、 佛教建筑的特点
二、 佛教建筑的历史
三、 佛教建筑欣赏
四、 总结
2
佛教建筑的特点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 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 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 的过程。明、清佛寺的布局,一 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 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五台山佛教建筑
晋北辽金佛教建筑
北京广济寺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 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 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 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 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 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 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佛寺建筑群 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灵山背后探寻中国佛教建筑之美

灵山背后探寻中国佛教建筑之美

灵山背后探寻中国佛教建筑之美中国佛教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内涵。

灵山作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众。

本文将带领读者探寻灵山背后的中国佛教建筑之美。

一、灵山的历史与背景灵山位于中国某省,是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灵山始建于唐代,并在后来的朝代中不断修建和扩展。

灵山作为佛教建筑的典范,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精神内涵。

二、灵山的建筑风格1. 寺庙建筑灵山的寺庙建筑是中国佛教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寺庙建筑通常由山门、院落、殿堂组成,以及如塔、亭等其他附属建筑。

其建筑风格注重几何平衡和整体美感,并运用了传统的木构和彩绘技法,营造出宁静神圣的氛围。

同时,寺庙建筑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例如斗拱、飞檐、剪黄等,展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2. 塔楼建筑灵山的塔楼建筑是中国佛教塔的代表之一,以其高耸入云的身姿成为灵山的标志性建筑。

塔楼通常由底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呈多层结构。

塔身常常雕刻有佛教故事和法门经文,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

造型上,塔楼的倾斜角度和比例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以稳重而庄严的感觉。

3. 园林建筑灵山的园林建筑也是中国佛教建筑的瑰宝之一。

园林建筑通常由花园、池塘、廊道等元素组成,以其雅致的布局和精心雕琢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园林建筑在中国佛教建筑中起到了连结自然与人文的桥梁作用,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

三、中国佛教建筑的特点1. 合理利用空间中国佛教建筑注重合理利用空间,追求整体建筑的均衡美。

寺庙建筑通常依山而建,利用地势的起伏和山水的交融,营造出层次感和景观效果。

塔楼建筑的层层叠加和精心规划的倾斜角度,使得建筑看上去更加高大雄伟。

2. 融入自然环境中国佛教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灵山的寺庙、塔楼和园林建筑都注重与周围山水相依相伴,使人们在参观时既能感受到建筑的壮丽和庄重,又能沉浸于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之中。

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

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

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中国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佛教寺院。

这些寺院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中国建筑和艺术的瑰宝。

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各异,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一、木结构与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佛教寺院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木结构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因此在建造过程中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处理。

佛教寺院的建筑师和工匠常常运用密集的榫卯结构和互相咬合的椽子来确保建筑的稳固和持久。

这种建筑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也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木材的优势和美感。

另外,中国佛教寺院常常在建筑上运用彩绘、雕刻和雕塑等技法,使建筑更加绚丽多彩。

二、山水与寺院布局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常常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景。

这与佛教文化中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密不可分。

寺院常常修建在山间、水边或其他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寺院的建筑中。

比如,古代杭州灵隐寺就是建在山腰之上,寺内有瀑布流淌,给人以清幽的感觉。

这种布局不仅使佛教寺院成为信仰和禅修的场所,也让游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与心灵的交融。

三、殿堂与塔庙的艺术特色中国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大殿和塔庙,它们是佛教寺院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大殿是举行仪式和供奉佛像的场所,通常分为正殿和侧殿。

正殿通常较高,屋顶多为重檐和抬梁式,呈现出雄伟壮丽的气势。

殿内的佛像和壁画也是佛教寺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绘制和雕塑工艺精湛,常常栩栩如生。

塔庙则是用来保存佛经和舍利子的地方,塔的形状也因地区和历史背景而异。

有的塔形状如莲花,有的则呈现出多层式的宝塔形状。

宝塔的建筑多用砖石或木材搭建,外表常常装饰有各种吉祥图案和佛教象征。

九华山的宝塔就是典型的中国佛教塔庙建筑,它独特的造型和精细的雕刻使其成为一大景观。

四、文化交融与建筑艺术的发展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不仅仅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还吸收了汉族文化和地方特色。

唐朝的佛教艺术梵刹的奇迹与壮丽

唐朝的佛教艺术梵刹的奇迹与壮丽

唐朝的佛教艺术梵刹的奇迹与壮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佛教艺术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梵刹(佛教寺庙)的建筑、壁画以及佛像艺术等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出了令人惊叹的壮丽景观。

一、梵刹的建筑艺术在唐朝,佛教梵刹的建筑风格逐渐形成。

梵刹的大殿主要是以屋顶的重要特征为主要表现形式,采用的是双檐歇山顶和多檐歇山顶的屋顶形式,整体呈现出宏伟而庄严的气势。

大殿内部常见的是三殿五间或者五殿九间的格局,层层叠起,金碧辉煌,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二、壁画艺术的瑰丽唐代佛教寺庙的壁画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大亮点。

佛教壁画以佛教故事和佛教中的神祗为题材,通过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生动地展现了佛陀的传教过程、佛教经典中的故事以及佛教文化的内涵。

唐代的壁画以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为特点,形象真实、悦目宜人。

它们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承载了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三、佛像艺术的庄严唐代的佛教艺术以石窟造像和寺庙佛像为主要形式。

佛像艺术通过对佛陀形象的创造与塑造,传递出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在唐朝,佛像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从佛像的造型到材料的选择,都力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佛像的雕刻形象栩栩如生,庄严肃穆,给人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唐代佛教艺术的梵刹奇迹与壮丽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壁画和佛像艺术上,还展现在梵刹所承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中。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佛教信仰的载体,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唐朝的历史背景下,佛教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推崇。

皇室贵族和佛教寺院都纷纷致力于佛教艺术的兴盛,大量的财富和人力物力的投入让佛教艺术在短短的几百年内达到了鼎盛的境地。

总结:唐朝的佛教艺术梵刹展示出了令人惊叹的奇迹和壮丽景观。

在建筑、壁画和佛像艺术方面,唐代的佛教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佛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载体。

南传佛教寺院的建筑之美

南传佛教寺院的建筑之美

南传佛教寺院的建筑之美
这些塔基本上由砖砌成,外敷石灰、涂料,大多是实心。

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龛里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

佛寺旁边或附近大多建有佛塔。

佛塔主要有:缅式钟形佛塔、亭阁式佛塔、泰金刚座佛塔、八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态。

建筑里的壁画也是栩栩如生。

进佛塔要经过的门亭也别具一格。

各佛寺佛殿内部由佛座、僧座和经书台3部分组成。

佛座上塑的释迦牟尼像,大多是坐像,佛祖的耳朵奇特,又大又宽,成“<”形。

身材瘦小,眉清目秀,双手扶膝,流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在一个两重檐人字屋顶的一侧,成直角的再照样建筑一个屋顶,连接在一起组成门亭。

寺院的桥也是经过特别设计的
南传佛教的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

戗脊首端大多竖有凤的形象,风格独特。

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东西两侧递减,交错起落。

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形
的竹制横椽之上。

(建筑工程管理)简述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

(建筑工程管理)简述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

(建筑工程管理)简述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佛教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它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些特征。

首先,佛教建筑具有规模宏大、结构壮观、布局简洁的特点。

佛教建筑的姿态雄健,所使用的材料一般都较为厚实,相比宫殿等世俗建筑,佛教建筑的体量更为厚重;佛教建筑有其独特的结构,不仅有单层建筑,也有层层叠叠的多层建筑,而且还有高耸入云的塔楼;此外,佛教建筑使用的布局也很简洁,一般都是把建筑的各种元素、如佛殿、楼阁、钟楼等,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在一起,使人观看起来一气呵成,举目所及都是简洁宏伟的景象。

其次,佛教建筑具有精致集美的造型特点。

佛教建筑多采用精致细腻的木质雕刻来装饰外观,如彩漆牌位,以及彩绘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精美的锻铸雕塑,使佛教建筑有着极为雅致的装饰;此外因为佛教的信仰色彩,所以佛教建筑也有着节假日专用的如佛面、佛像等装饰等,使佛教故像更加丰富了色彩。

再次,在仪式化上面,佛教建筑也有着特殊的设计风格,像是每个建筑内部最重要的佛像,一般都会有一个特殊的佛像引座,用来引导佛像的安置,有的时候还会有环绕在佛像引座的各种佛像装饰,以及融佛教律法和典章制度为一体的后寝等,其中体现出的仪式性让佛教建筑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佛教建筑也有着浓厚的慈怜与文化气息,通常佛教建筑的院落会添加药园、茶园、雕刻石和石阶等,表达出一种清幽明媚的慈怜气息;此外,佛教建筑会刻满传统佛教语言、记载了它所经历的历史,使佛教建筑充满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它的艺术特色更加饱满。

总之,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是十分丰富的,它把大规模、壮观的结构、精致集美的造型特点,以及仪式化的设计和慈怜汲取的文化气息,巧妙地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美学,与众不同而又让人们见识到一种古典文化的典雅之美。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有哪些特色?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有哪些特色?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有哪些特色?
一、宏伟壮丽的规模
佛教寺庙作为信仰场所,其建筑常常以庄严肃穆、宏伟壮丽为特点。

众多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都呈现出巍峨挺拔的姿态,如我国的敦煌莫
高窟、泰国的帕努温寺等。

寺庙的建筑规模宏大,给人一种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感觉。

二、独特的屋顶形式
佛教寺庙的屋顶形式独具特色,常常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给人一种
高耸入云、飘逸脱俗的美感。

例如,中国的佛教寺庙常采用多重折角
的屋顶,意在让人们从视觉上向上延伸,达到超脱尘俗的境界。

三、丰富多样的雕刻艺术
佛教寺庙的建筑物通常会在门楼、壁龛、石柱等位置大量使用雕刻艺术。

这些雕刻作品常常以佛陀、菩萨及各类佛教象征图案为主题,精
雕细琢,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更是佛教教义的传播和弘扬。

四、宁静恬淡的内部空间
佛教寺庙的内部空间常常被设计成宁静恬淡的氛围。

无论是大雄宝殿、禅堂还是佛殿,都追求内部空间的幽静,以供信众诵经、参拜和冥思
打坐。

这种内外空间的对比营造了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让人们更好
地专注于佛教的修行。

总的来说,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具有宏伟壮丽的规模、独特的屋顶形式、丰富多样的雕刻艺术和宁静恬淡的内部空间等特点。

这些特色不仅展示了佛教信仰的庄严肃穆,更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演绎。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佛教寺庙都是人们感受宗教与艺术结合的美妙场所。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建筑特色,我们更能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建科普:中国佛教塔的建筑样式一览(上)

古建科普:中国佛教塔的建筑样式一览(上)

古建科普:中国佛教塔的建筑样式一览(上)中国塔建筑源于印度萃堵波,最开始属于佛教专用建筑,虽然在后期本土化之后,样式作用都有了很多变化,但是更多的还是作用于佛教寺庙等建筑群里,外观样式也因为佛教教义发展出各种变化。

01·宝箧印塔·金涂塔是专门用来内藏和供奉宝箧印经咒的塔,宝箧印是佛教的一本经书的名字,全称为《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因为这本经书太神奇了,当年深得佛祖的推崇,佛祖告诉世人说:如果有人专门建塔来收藏这本经书,这座塔立马即成为七宝塔,塔的上下阶级、露盘、伞盖、铃铎、轮樘,纯为七宝。

不仅如此,这座塔的四方还会显现如来法相,如同一切如来坚住护持,昼夜不去。

根据以上经典所载,佛教流传的宝箧印塔形制基本上都具有塔基、塔身、塔刹,以及塔刹上的覆钵、刹杆、相轮等一般构件,混体铜质鎏金,以应七宝之相。

因宝箧印塔大多为铜铸鎏金,故又称“金涂塔”。

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塔身顶部覆钵四角的山花蕉叶,每一片直角蕉叶的叶片上都有錾刻的佛传故事图像。

02·多宝塔·七宝塔是根据《法华经》中多宝佛的典故而命名之佛塔。

释迦牟尼佛在宣说《法华经》时,从地下涌出一座宝塔,以金、银、琉璃、砗磲、水晶、珍珠、玛瑙七宝合成。

塔内坐有一佛,名多宝佛,此佛为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往昔行菩萨道时,立誓在成佛之后,凡十方世界有宣说《法华经》之处,必自地下涌现于前,以证明此经的殊胜。

故释迦牟尼说《法华经》时,有七宝塔从地涌出,耸立于空中,塔内即有多宝如来坐狮子座,其全身姿态如入禅定状,并邀请释迦牟尼进入塔内,与其并坐一同为大家说法。

现实中多宝塔的形制没有定式,也并不是由金银等七宝做成的,它主要的特点就是塔内供奉有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两佛并坐像。

凡是看到塔内有两佛并坐的就可确定为多宝塔。

03·五轮塔·舍利塔佛教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组成的,人也是由五大元素生成,死后还回归“五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建筑艺术之中国佛教建筑赏析作者:陈晓霞宗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断地从民间及域外建筑中吸收营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貌。

宗教建筑包括佛教寺院、道观、清真寺、石窟、古塔等,他们建在中国的山川大地上,以大量的木构、砖、石建筑体系,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还是在繁华热闹的都市村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红墙青瓦的佛殿和高耸入云的宝塔。

这些佛教寺院建筑大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我们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佛教是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佛教寺院作为佛教信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供奉佛祖与菩萨的神圣的殿堂,还是曾任居住,修行之地,由此可见,佛教寺院同时具有供养、祭拜、念经、修行和僧人居住、生活等多种功能。

佛教传入中国,大致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正式的传入,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大批接触的佛教人士,他们是佛教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把佛教更详尽的传播到中国,为佛教在中韩国的推广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的信徒日渐增多。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基于朝野对佛教的普遍信仰和频繁的译经,讲经等佛事活动,中国的佛寺开始大规模的兴建。

相传东汉明帝时(公元一世纪),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应邀来到洛阳,住在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的鸿胪寺中,因为鸿胪寺不便久住,就在洛阳西门外另建一座房屋,专供两位高僧居住以及安置佛像和经书,并以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命名,取名白马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僧人的修行和居住之地,称为“寺院”,也称“寺庙”。

中国的佛教寺庙大都建在远离繁华都市的幽静秀美的自然名胜处。

寺院主要除了从事主要佛事活动的殿堂外,还设有塔院、禅房、僧舍等多处附属建筑,组合成建筑形式丰富的佛寺建筑群,并且每座院内,大都分别供奉着佛像,以表达多他们的忠诚,而且还方便对佛教交易的阐述。

佛寺的建立,与外来僧人的活动地域以及当地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直接的相关。

佛寺的布局以及单体建筑的形式,不仅受到外来佛教艺术的影响,而且受到本土建筑式样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的制约,佛教中的寺,既包括通常中的寺庙、寺院,还包括石窟寺。

还有一些纪念性的寺院,如造像塔、墓塔等以及独立于从林间的佛教精舍,僧舍等,均应归于宗教建筑的范畴,佛教传入中国后,全国各地修建许多寺院,其中佛塔作为一种特殊的佛教建筑形象成为了佛剑寺哦难怪的朝代,建筑的风格不同,有的高达挺拔,有的院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类型。

佛塔一般都修建于寺院的中央,但随着佛教从原来的习经到后来佛教的发展,佛塔逐渐从中央一想寺庙的后部,甚至建在寺院外,也有些佛塔与寺庙脱离,各种不同造型的塔建立在中国的山河大川上,不同的朝代,建筑的风格也不同,有的高大挺拔,有的纤小秀丽,精巧别致,有的高高耸立在山巅,有的则与优美的园林相伴,这些古老的佛塔,虽然历经岁月的流转,仍然耸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几乎每一座塔都是古建,雕刻、绘画、宗教艺术鸽一体,每一座塔都有名人的传说和故事,可以说,塔是一首无言的诗,又是一只无声的乐曲,他有着诗和乐曲一般的韵律和节奏,把祖国的山川大地神拖的典雅美观,显示出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又没轮廓和风姿。

佛教起源与印度,释迦牟尼在世时,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宣传佛教,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印度,他逝世后,他的弟子广泛的传播佛教,佛教传播初期,主要是翻译佛将,使这一外域传入中国的综合教信仰,在社会上得以加快的流传,上至王室贵族,下肢普通的百姓无人不晓,这个佛教的发展奠定了联合好的基础。

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逐渐深入,各个宗派相继发展形成,他们都各自确立各自的佛祖,为了壮大宗派,开始大量的修建佛剑建筑,因此,经过千余年漫长的历史,越来越多的佛教圣地建立子了中国庞大地上,如天台、终南、虎丘、雁荡以及庐山、衡山,都已悠久的历史文化,广泛的影响力,屹立在绮丽的自然风光光中,滋阴这海内大批的信士游子前去观瞻,五台、普陀、峨眉、九华四大名山,更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佛教的圣地。

佛寺的名称在历史的发展中有不少的变化,早期叫做“僧加蓝”,意思是僧人共居的园林,其实汉字重大呃“寺”的原始含义市值股道德官署,如太常寺等。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中国原没有寺院,由于外来圣人来到京师后,一般有官府安排下榻于寺,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寺的样式越来越多样,并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

我国早期的佛寺建筑是仿照印度浮图祠的式样修建的。

东汉末年,笮融在徐州大建浮图祠。

浮图祠的建筑形式是以高层的佛塔为中心,四周以阁道环绕。

北魏洛阳有四十多所重要佛寺,以永宁寺为最大。

全寺呈方形,四面开门,中央建佛塔,周围有僧房一千余间。

永宁寺塔是历史上最大的木塔,塔高一千尺,共九层,百里以外便能望见。

可惜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

现存最古老的塔,是建于公元520年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塔十二角十五层,高三十九米,有莲瓣和火焰等等砖雕作的柱头和柱基,有用狮子图案装饰的佛龛,形制雄健壮观。

中国早期的佛寺建筑,大都以塔为寺院建筑的主体,而僧房建在四周,后来,建佛殿供奉佛像,佛殿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佛塔或建在殿后,或另建塔院。

以至高无上的皇家寺庙风采——承德外八庙为例。

外八庙是康熙乾隆年间,出于政治原因,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两面,想以修建的十二座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庙,这些寺有普宁寺、安远寺、等十二座寺庙,“外八庙”的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北京、承德有四十座藏传佛教寺院,除北京的三十二座以外,其余的都在承德,而在承德的十二座当中,只有几座是定额的喇嘛,这些喇嘛受国家相逢,称外八庙。

外八庙的内部的建筑宏伟,壮丽辉煌,为清代建筑艺术增添了光辉。

普宁寺是外八庙的寺院之一,是一座在桑松翠柏掩映下的喇嘛寺院,这个寺始建于清高宗掐朦胧二十年,为了纪念清政府平定准格尔叛乱,并祝愿天下太平,故取名为“普宁”。

普宁寺坐北朝南,全死的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吧,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属于汉室寺庙建筑。

在大雄宝殿之后,依靠山坡砌筑高台,高台上建了另一种建筑的建筑群,大乘之阁是普宁寺后半部一座最主要的建筑。

是放西藏的建筑建的,个体通告三十六米,从建筑的北面看为四层檐,从南面看是六层檐,东西两层下设五层眼,顶部建有五座中间大四面小的方形小亭子,上面均覆盖金黄色的大宝顶,看上去金碧辉煌,大乘内部的千手千眼观音像,通体是用木雕图浸提制作而成,高约二十三米,造型优美,生动优美,生动逼真,在我国现存木雕像中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最大的一尊了。

由于观音像体态优美,高大,所以俗称为大佛。

大佛头戴佛冠,佛观上镶嵌着一尊坐佛像,最上部还有一座立佛像。

普宁寺内的藏式建筑,分建于大乘的四周,这些建筑均坐落在在一个很高的台机上,在这些建筑中,有的上层为白墙,下层为红墙,有的上层为红墙,下层为白墙,也有的上下都为白墙,也有的上下都为红墙,为普宁寺建筑群的形式增踢了更多的亮点。

总之,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建筑群一般称之为“殿”和“堂”,总称为“殿堂”。

殿和堂是有区别的。

殿是安置佛、菩萨像供礼拜、祷念的场所,堂是供僧人们说话行道的处所。

佛寺的面积取决于寺院的经济条件。

小寺可以只用一间房屋,大寺则可能有百间房屋。

寺院布局,依据中国礼制的规定,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前低后高;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从山门到前殿到左右钟鼓楼,因地制宜进行建设。

无论什么样的寺院,前端一般都有狮子、旗杆、大牌坊、门楼等;进门之后,道路式样分为两种,一种为直入式,一种为迂回式。

寺院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

正面进门面南而坐者为弥勒菩萨。

据佛经记载,他原生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天,上生于兜率天,经四千岁后,当下生人间,广传佛法。

中国寺院中弥勒塑身像则是五代时名僧布袋和尚的化身,因为传说他是弥勒降生。

他身躯肥满,常以杖负布袋入市行乞,面现欢喜之相,入寂于浙江奉化。

弥勒像两侧为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也称为“护世四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塑像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塑像青色,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塑像红色,手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塑像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

背面塑像称为“韦驮天”,俗称为韦驮菩萨。

韦驮天为南方增长天王部下八将之一,在四天王三十二部将中以勇武著称。

其形象是青年武将,白脸或金脸,全身盔甲,手持金刚降魔杵。

其塑像通常站立,面对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像。

金刚殿。

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中间,有的寺院不设金刚殿。

金刚殿二位密迹金刚力士像,称为二王。

此二力士执金刚杵分立左右,守护佛刹。

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扼腕,两脚张开,所以身体四肢呈现紧张之状。

所不同的是,左像怒目张开,以金刚杵作打物之势;右像忿怒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正中面南,释迦牟尼佛安坐在中央须弥座上。

有的大雄宝殿塑三尊大佛,则右首为药师佛,左首为阿弥陀佛;在释迦牟尼佛像前面,左右各立一佛,则右首站立的长者,为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左首站立的年轻者,为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堂弟阿难。

在佛像的两侧边旁,安置十八罗汉。

在佛像背面向北处,立有菩萨像,中立者为观世音菩萨,右首乘象者为普贤菩萨,左首乘狮者为文殊菩萨。

下站拜观世音者为善财童子。

在大雄宝殿后面的建筑为藏经楼。

在中轴线左右两侧,一般在左侧的有法堂、禅堂、五百罗汉堂;一般在右侧的有地藏殿、伽蓝殿、祖师堂、方丈。

法堂。

也称为讲堂,是佛教大德法师讲经说法、僧徒们皈依、受戒的场所。

它在佛教的寺院中仅次于佛殿的主要建筑,有在大雄宝殿后面的,也有的在大雄宝殿的左侧,法堂中设立高台,中置坐位,称法座,也称为狮子座,是法师讲经的坐席。

禅堂。

与大雄宝殿、法堂同样为寺院的主要建筑,据百丈清规制定,禅僧要在此昼夜行道,无论职位高下,按僧人受戒年龄依次安排。

堂中悬挂圣僧像。

目前,大多数的寺院禅堂和法堂合并。

五百罗汉堂。

目前,已只有少数寺院存在,如: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

地藏殿。

安奉地藏菩萨。

佛教传说,他受释迦牟尼嘱咐,在释迦灭后,弥勒未生之前,自誓愿度六到众生,拯救各种苦难,始愿成佛。

又据《宋高僧传》记载,地藏菩萨诞生于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后于中国唐玄宗时来九华山,居数十年圆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

我国民间信奉者甚多,把他和观音、文殊、普贤并立为四大菩萨之一。

安徽九华山是专门崇奉地藏菩萨的道场。

伽蓝殿。

安置伽蓝神。

伽蓝是佛教寺院的守护神,据佛经记载有十八位之多。

但天台宗供奉的伽蓝神则是三国的关羽。

这是因为据天台宗智者大师别传记载,智在荆州玉泉山坐禅时,遭猛兽袭击,因关羽显圣护卫,得以度脱苦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