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doc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探究某一特定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成年果蝇•培养皿•饲料培养基•放大镜•显微镜•显微镜玻片实验方法1.在培养皿中准备饲料培养基。
2.选择一对成年果蝇作为父本,将其放入培养皿,供其产卵。
3.观察果蝇的产卵情况,等待卵孵化。
4.用显微镜观察孵化后的果蝇幼虫,记录其数量和特征。
5.将幼虫转移到新的培养皿中,继续观察其生长情况。
6.当果蝇幼虫变成成熟的果蝇时,用放大镜观察其性状,并记录下来。
7.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实验,以便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结果和分析通过多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果蝇不同性状的表现,并得出以下结论:1.某些性状是具有显性遗传特征的,即只需一个基因即可表现出来。
2.另一些性状则是隐性遗传特征,需要两个相同的基因才能表现出来。
3.有一些性状表现出了伴性遗传的特点,即它们与其他基因的组合会影响其表现,而不仅仅取决于单个基因。
4.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变异现象,即基因突变导致了果蝇性状的变化。
通过这些观察和结论,我们可以推测果蝇的遗传规律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结论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果蝇不同性状的遗传规律。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果蝇和其他生物的遗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并对人类的遗传疾病和基因治疗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以及提供实验材料的机构的支持和配合。
感谢实验过程中的帮助和指导。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3. 掌握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在果蝇中,伴性遗传主要表现为X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由于雌蝇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蝇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因此伴性遗传的基因在雌雄个体之间的传递方式存在差异。
本实验以果蝇为材料,通过观察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实验材料1. 果蝇品系:野生型(红眼)XX、突变型(白眼)XWY2. 果蝇培养箱、培养皿、镊子、解剖针、酒精、蒸馏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四、实验步骤1. 正交实验(1)将野生型雌蝇和突变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2. 反交实验(1)将突变型雌蝇和野生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3. F2代实验(1)将F1代果蝇进行自交,或将F1代果蝇与突变型雄蝇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3: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反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且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六、实验结论1. 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2. 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 本实验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了伴性遗传的规律。
实验四 果蝇的杂交——伴性遗传
四. 实验步骤
• 选取处女蝇:选取12小时之内孵化出来 的贞蝇。
• 杂交:正交 红眼♀ Ⅹ 白眼♂ 反交 白眼♀ Ⅹ 红眼♂
• 每瓶放入3—5对果蝇,贴好标签,注明 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及实验者姓名。
野生型
红眼
白眼
白眼
五. 杂交实验安排
• 确定杂交组合并倒去父、母本亲蝇。 • 12小时之内挑选贞蝇,正交和反交管各
• 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它们 随着X染色体而传给下一代。如以纯合红眼雌 蝇和纯合白眼雄蝇杂交,子代均为红眼,F2代 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半数为红眼,半数为 白眼。以纯合白眼雌蝇与纯合红眼雄蝇杂交F1 代雌蝇均为红眼,雄蝇均为白眼,F2代中无论 雄蝇和雌蝇均有半数为红眼,半数为白眼。正 反交结果不同,这是伴性遗传的典型特点。
三.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野生型果蝇: 突变型果蝇:
红眼 白眼
2. 试剂: 100%乙醚、琼脂、红糖/蔗糖、玉米粉 、酵母粉、丙酸。
3. 用具: 解剖针、直管瓶、麻醉瓶、棉塞 灭菌锅。
4. 果蝇麻醉方法: 将直管瓶中的果蝇快速倒入麻醉瓶中并立即盖上棉塞, 向麻醉瓶的侧口滴加2-3滴100%乙醚,晃动麻醉瓶至果 蝇麻醉。性状观察实验果蝇深度麻醉,杂交实验则轻 度麻醉。
放3对果蝇,置于25℃条件下培养。 • 杂交后7-10天时倒去杂交亲蝇。 • 挑选F1代雌雄果蝇各3只进行F2代繁殖。 • 7-10天倒去F1代亲蝇。 • F2代数量及性状分离统计(统计至F1代自
交后20天止)。
六. 数据处理及X2测验
• 计算X2值,根据X2值和自由度 (df=3),查X2表,若P≧5%,说明 观察值与理论值相符合。对这个实 验来说,意味着实验结果应该是符 合伴性遗传规律的,也就是说,眼 色性状是如何选取处女蝇? • 做实验时为什麽要做正反交? • 列出一些果蝇的伴性遗传性状。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其简单的遗传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由于其距离较近而难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重组,从而导致这些基因的遗传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规律,来探究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雄性果蝇(XRY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雌性果蝇(XrYr)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预期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Y染色体相关联,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X染色体相关联。
交配后的果蝇子代中,我们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其中,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说明了伴性遗传的存在。
接着,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雌性果蝇(XRX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雄性果蝇(XrY)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期望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在这一实验中,我们同样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伴性遗传的存在,并且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对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特性与其性别和染色体有着密切的关联,符合伴性遗传的规律。
这一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伴性遗传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果蝇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引言:伴性遗传是一种遗传现象,指的是一对基因位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之间的距离较近,导致它们很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模式生物,因其繁殖快速、遗传特性明确而被广泛应用于伴性遗传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观察和分析果蝇的遗传特性。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果蝇、培养皿、标签、显微镜等。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果蝇群体进行实验,其中包括正常翅膀和变异翅膀的果蝇。
然后,将这些果蝇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培养皿中,并在每个培养皿上贴上标签以便于识别。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果蝇的繁殖情况,并记录下每一代果蝇的表型特征。
最后,使用显微镜对果蝇的遗传特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果蝇的繁殖情况和表型特征,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注意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在每一代中,正常翅膀的果蝇数量明显多于变异翅膀的果蝇数量。
这表明正常翅膀的基因在果蝇群体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进一步观察发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中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后代。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在正常翅膀果蝇的后代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这可能是由于伴性遗传中的某些基因重组导致的。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果蝇的遗传特性。
我们发现果蝇的染色体结构与人类的染色体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
果蝇的染色体呈现为条带状,其中包含了许多基因位点。
通过观察这些基因位点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结论: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果蝇遗传特性的结论。
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后代中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个体。
然而,由于伴性遗传中的基因重组,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通过进一步观察果蝇的染色体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本实验为果蝇伴性遗传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和结果。
果蝇变性遗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研究果蝇的变性遗传现象,了解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2. 掌握果蝇变性遗传的实验方法,包括杂交、观察、统计和分析。
3. 通过实验,加深对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果蝇变性遗传是指由于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导致个体性别异常的现象。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X染色体变性遗传,即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性别改变。
实验采用杂交方法,观察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分析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红眼、长翅)、突变型果蝇(白眼、残翅)。
2. 实验器具:培养皿、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酒精灯、酒精棉球、毛笔、解剖针、剪刀、镊子、试管、吸管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野生型雌蝇和突变型雄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2. 观察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记录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的数量。
3. 将F1代果蝇与野生型雄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4. 观察F2代果蝇的性别表现,记录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的数量。
5. 分析F1代和F2代的性别比例,确定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 红眼雌蝇:30只- 白眼雌蝇:20只- 红眼雄蝇:50只- 白眼雄蝇:0只F1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 = 1:1.52. F2代果蝇的性别表现:- 红眼雌蝇:60只- 白眼雌蝇:40只- 红眼雄蝇:70只- 白眼雄蝇:30只F2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 = 1:1.75分析:1. F1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1:1.5,说明变性基因在X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2. F2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1:1.75,说明变性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和隐性基因。
3. 结合F1代和F2代的性别比例,推测变性基因的遗传模式为:X^WY(野生型)、X^wY(突变型)、X^WX^w(雌性)、X^wX^w(雌性)。
六、实验结论1. 果蝇变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09级生物技术2班中午组李昭慧汪琼燕一、目的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
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
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
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
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
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果蝇的单双因子及伴性遗传试验
实验四、五、六 果蝇的单双因子及
伴性遗传试验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一、实验目的
添加标题
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 正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 质,并验证与加深理解 三个遗传规律。
添加标题
掌握绘制遗传学图的原 理和方法,加深对重组 值、双交换值、并发率 和干涉等概念理解。
四.去亲本:杂交后7-8天
五.F1代性状观察及自交:去亲本后4-5天 进行,连续检查2-3天;移5-6对进行自 交(无需处女蝇)。
六.再去亲本:自交后7-8天。
七.F2代性状观察:去亲本后4-5天进行, 连续统计7-8天。
处女蝇的选取
有幼虫、蛹
去亲本
8-10小时内羽化的果蝇分离♀♂ ①:pm10:00去成蝇 ②:am6:00,pm2:00,pm10:00分 别收集分离♀♂成蝇 ③:am8:00收集分离♀♂成蝇;每 瓶培养基放置5-6对亲本果蝇。
合计 百分比
果蝇双因子遗传实验结 果
子代类型 统计日期
长灰
长黑檀
残灰
残黑檀
将实验结果填如表格中 F1(正、反交合瓶统计)果蝇数目
合计
Company
果蝇双因子遗 传实验结果
F2代结果统计
实验 观察 数 (o)
理论 数 (c)
偏差 (oc)
(oc) 2/c
长灰
长黑檀
残灰
残黑檀
合计
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实验
瓶时
掉
,
项果 蝇 杂 交 注 意 事
思考题
一.结合实验数据,简述单因子遗传规律。 二.填写在实验结果统计表内。并结合自己的数据简述伴性遗传规律。 三.简述双因子遗传规律及双因子杂交的步骤。
果蝇遗传实验报告.docx
经典遗传学综合性实验10农生1班第一组卢**摘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完成果蝇的单因子实脸、双因子的自由组合、三点测交及伴性遗传这4个独立杂交实验。
果蝇的分类: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
果蝇属(Drosophila)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是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
果蝇形体小,生长迅速,繁殖率高,饲养方便,世代周期短(12天可繁殖一代),突变性状多,染色体数目少,基因组小,实验处理方便,容易重复实验,便于观察和分析,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研究中的模式动物。
关键词黑腹果蝇单因子实验双因子实验、三点测交伴性遗传1 引言果蝇在25℃条件下,羽化后的雌蝇一般在8小时后开始交配,两天后开始产卵。
受精卵经22~24小时就可孵化成幼虫。
幼虫生活4天左右即开始化蛹,化蛹前的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表面(如培养瓶壁),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成深褐色,此时即将要羽化了。
刚从蛹壳中羽化出来的果蝇,虫体较肥大,呈半透明的乳白色,约1小时,蝇体即变为粗短椭圆形,双翅伸展,体色加深。
遗传规律的实质:①在杂交试验中,配子形成和受精时染色体的行为跟基因的行为是一致的;②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凡是同源染色体及其负载的等位基因间要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休及其负载的非等位基因间要自由组合;③四线期伴随着同源染色休的非姊妹染色单休间片段的交换,导致连锁群的等位基因间要发生一定的重组;④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行为与性别有关。
2材料与方法2.1.1材料:黑腹果蝇,基本性状:(6#)小翅、灰身、白眼、焦刚毛;(e#)长翅、黑体、红眼、直刚毛。
2.1.2用具:显微镜、白瓷板、毛笔、麻醉瓶、培养瓶和恒温培养箱2.1.3试剂:乙醚、无水乙醇、玉米粉、蔗糖、酵母、琼脂、丙酸。
2.2实验步骤2.2.1果蝇培养基制备普通培养基制备。
基础培养基:A:蔗糖12.4g 、琼脂1.24g、水76mL,煮沸溶解。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引言: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并以非随机方式传递给后代。
果蝇是伴性遗传实验的经典模型生物,其短寿命、易于繁殖以及基因组的相对简单性使其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对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群体中特定基因的分离和联合现象,探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果蝇为野生型(红眼白体)与突变型(紫眼黑体)的混合群体。
实验过程中,将果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只。
实验组果蝇的父本为突变型,母本为野生型,对照组果蝇的父本与母本均为野生型。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果蝇的后代中出现了突变型果蝇(紫眼黑体)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表明,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且以非随机方式传递给后代。
进一步观察发现,在实验组果蝇的后代中,突变型果蝇的性别比例也发生了变化。
突变型果蝇雄性的比例较高,而雌性的比例较低。
这表明,在果蝇伴性遗传中,基因与性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对于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首先,伴性遗传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的结构特点所导致。
果蝇的性染色体是一对不完全同源的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伴性基因。
这种染色体结构使得伴性基因与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其次,伴性遗传也可能与基因之间的连锁效应有关。
连锁效应是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倾向于一起遗传给后代。
在果蝇伴性遗传实验中,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因此它们具有连锁效应,导致突变型基因的传递率较高。
最后,果蝇伴性遗传还可能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某些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影响,从而导致特定基因的传递率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总结:通过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观察到了突变型基因在果蝇群体中的传递规律。
结果表明,果蝇伴性遗传可能与染色体结构、连锁效应以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深入研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遗传学中的连锁遗传现象,并为人类疾病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实验六果蝇的伴性遗传
♀ +w
野生型
w♂
白眼
F1 代自交 F2 基因型
♀野生型 × 白眼♂
+w w
7
去
~
亲
8
本
天
F2
+
ww+w Nhomakorabeaww
+
w
F2表型比例为 ♀ 野生型1:白眼1, ♂野生型1:白眼1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正交组合:F2果蝇数目统计
子代类型 统计日期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合计 百分比
反交组合: F2果蝇数目统计
三. 实验材料、器具及试剂
1.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白眼果蝇 〔w/w〕w在X染色体上。
2.器具:麻醉瓶、白瓷板,海绵,放大镜,毛笔, 镊子,培养瓶。
3. 药品:乙醚,玉米粉,琼脂,蔗糖.酵母粉, 苯甲酸。
四、实验步骤 1.正交:P ♀野生型 × 白眼♂
基因型 配子
++
w
+
7
~ 8
天
去 亲 本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子代中的遗传方式称伴性遗传xy染色体仅在很小区域中配对同时y染色体上所含的基因往往很少使得x染色体上的很多基因无论显隐性都能表现出来从而使性状在后代中的分布与性别有关并表现交叉遗传的现象
实验六 果蝇的伴性遗传
一. 实验目的
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异 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w
F1 基因型 F1 表现型
♀ +w
野生型
+♂
野生型
F1 代自交 F2 基因型
♀野生型 × 野生型♂
+w +
实验五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五果蝇的伴性遗传(3学时)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伴性基因、非伴性基因在遗传方式上的区别,验证并加深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2观察伴性性状在正、反交时后代表现的差别.二. 实验原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做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果蝇的性别类型是XY型,具有X和Y两种性染色体,雌性是XX,为同配性别;雄性是XY,为异配性别.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基本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这类遗传也叫X连锁遗传.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它们随着X染色体而传给下一代.如以纯合红眼雌蝇和纯合白眼雄蝇杂交,子代均为红眼,F2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均为白眼,F2中无论雌蝇和雄蝇均有半数为红眼,半数为白眼.正反交结果不同,这是伴性遗传的典型特点.若A为正交,B就是A的反交.由遗传过程可见,正交和反交后代形状表现是不一样的,从B组合可见F2的雌雄性状表象不一样,而常染色体性状遗传正、反交所得子代雌雄性状表现相同.所以,正反交后代雌雄性状表现是区分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从染色体的穿的可以看出,子代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均来自母体,而父体的X染色体总传递给子代雄性个体,X染色体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交叉遗传.由此,X染色体上的基因亦以这种方式传递.这是伴性遗传的又一特征.在惊醒伴性遗传实验时也会出现例外个体,即在B杂交组合,F1中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雌性白眼,这是由于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的.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约几千个个体中有一个体.三.材料与用品1.材料黑腹果蝇品系:野生型(红眼)( X+X+,X+sat Y)、突变型(白眼)(X w X w,X w Y),白眼基因座位在X 染色体上.2.用具与药品(1).用具双筒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小镊子、麻醉瓶、白瓷板(或玻璃板)、毛笔、棉塞、软木塞或橡胶塞、恒温培养箱(最好是生化培养箱)、小滴瓶、载片、盖片、吸水纸、纱布等.(2).药品琼脂、蔗糖(或白砂糖)、乙醇、氯仿(或乙醚)、丙酸(或苯甲酸)、玉米粉、酵母粉(或鲜酵母).四.实验步骤1.选择处女蝇选取纯合红眼处女蝇(野生型)和纯合白眼处女蝇(突变型),分别放于含新鲜培养基的培养瓶内饲养备用.2.杂交将处女蝇和雄蝇分别麻醉,选取红眼处女蝇和白眼处女蝇(各3~5只)放于同一培养瓶内,作为正交实验.另选取白眼处女蝇和红眼处女蝇(各3~5只)放于另一培养瓶内,作为反交实验.写明标签(注明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及实验者姓名),放在20~25 0C的培养箱内培养.第二天观察果蝇的存活情况,如有死亡,应即使补充.3.移去亲本果蝇7~8d后移去杂交瓶内的亲代果蝇,核对亲本性状.4.观察F1待F1成蝇出现并达一定数量后,将F1果蝇引出麻醉,观察记录F1性状,检查是否与预期性状相一致,填入表1和2中.表1 F1观察统计表(正交)表2 F1观察统计表(反交)选取正、反交组合的F1各5~6对,分别放入另一新培养瓶内.6.移去F1果蝇7~8d后,移去F1果蝇继续培养.7.F2果蝇观察与记录待F2成蝇出现后,每隔一天引出麻醉1次,观察记录其性状,连续统计4~5次,并且每次要分统计雌、雄个体数目,将统计数字列入表1-8和1-9中.观察值与理论值相符合.对这个实验来说,意味着实验结果应该是符合伴性遗传规律的,也就是说,眼色的这对性状是由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五. 实验报告1.统计实验结果,进行χ2测验,验证实验结果是否符合伴性遗传规律.2.如何选择处女蝇?3.做实验时为什么要做正、反交?4.列出一些果蝇的伴性遗传性状.。
果蝇培养杂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果蝇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掌握果蝇的培养方法及杂交技术。
3. 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4. 通过实验学习基因的定位方法。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双翅目昆虫,因其繁殖周期短、易于培养、染色体数目少、突变性状丰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
本实验通过观察果蝇的性别决定、眼色、翅型等性状,验证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并学习基因的定位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野生型果蝇(红眼、长翅)- 突变型果蝇(白眼、残翅)- 酵母- 玉米粉- 蔗糖- 丙酸- 乙醚- 毛笔- 麻醉瓶- 放大镜- 超净台- 玻璃培养皿- 纱布2. 实验仪器:- 热水浴- 电子天平- 显微镜- 移液器- 计数板四、实验方法1. 果蝇的培养:- 将酵母、玉米粉、蔗糖、丙酸等混合物均匀铺在玻璃培养皿中,制成培养基。
- 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 观察果蝇的繁殖情况,记录雌雄比例和性状表现。
2. 果蝇的杂交:- 将野生型果蝇和突变型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分别记录F1代和F2代的性状表现。
- 对F2代进行统计,分析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
3. 基因的定位:- 通过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分离比,确定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
五、实验步骤1. 果蝇的培养:- 将酵母、玉米粉、蔗糖、丙酸等混合物均匀铺在玻璃培养皿中,制成培养基。
- 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 观察果蝇的繁殖情况,记录雌雄比例和性状表现。
2. 果蝇的杂交:- 将野生型果蝇和突变型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分别记录F1代和F2代的性状表现。
- 对F2代进行统计,分析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
3. 基因的定位:- 通过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分离比,确定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果蝇的培养:- 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均能正常繁殖,雌雄比例约为1:1。
实验5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5 果蝇的伴性遗传一、实验目的通过果蝇野生型和白眼突变型遗传杂交实验,了解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分离规律,以及伴性遗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例如,果蝇野生型红眼(X+)和突变型白眼(X w)是一对相对性状,X+对X w是显性。
将显性纯合的红眼雌蝇(X+X+)与白眼雄蝇(X w Y)杂交,F1不论雌雄均表现为红眼。
F1雌雄个体互交,F2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3:1,但无白眼雌蝇。
另以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杂交,F1雄蝇表现为母本的白眼性状,而雌蝇表现为父本的红眼性状,呈交叉遗传。
F1雌雄个体互交,F2红眼与白眼的比例1:1,其中雌雄蝇各占一半,这是伴性遗传的特征。
三、实验材料果蝇野生型红眼品系(♀:X+X+,♂:X+Y)和突变型白眼品系(♀:X w X w,♂:X w Y)。
三、实验用具、药品放大镜、培养瓶、麻醉瓶、白瓷板、标签、毛笔玉米粉、酵母粉、蔗糖、丙酸、琼脂、蒸馏水。
五、实验步骤1、亲本饲养将红眼雌雄果蝇及白眼雌雄果蝇分别近亲交配,每瓶放5对,置于 20-25℃恒温箱中饲养。
2、收集处女蝇杂交前2-3天将亲本果蝇和已羽化的成蝇全部移出,以后每隔6-8h对新羽化的果蝇用雌雄鉴别,并分开单独饲养,收集备用。
3、杂交一组取红眼处女蝇和白眼雄蝇各3只,放入培养瓶中作正交组合:红眼(♀)×白眼(♂);另一组取白眼处女蝇和红眼雄蝇各3只,放入培养瓶中作反交组合:白眼(♀)。
贴上标签,注明组合名称、杂交日期、实验者姓名,置于20-25℃恒温箱中饲养。
4、观察统计杂交7-8天后,从培养瓶中移去亲本,15-20天后F1幼虫先后化蛹羽化成蝇,观察记录F1个体的性别和眼色,统计后的果蝇即可投入死蝇盛留器中。
1、六、实验作业1、将果蝇伴性遗传杂交实验的观察结果填入上表。
2、对观察结果进行X2测验,讨论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理论比例。
果蝇杂交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原理及区别。
2. 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 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
4. 学习果蝇的饲养和杂交技术。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其染色体数目少,易于观察和分析。
果蝇的某些性状,如眼色、翅形等,受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过程中表现出与性别相关的现象。
本实验以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性状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和反交实验,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学习基因定位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野生型雌蝇、野生型雄蝇、突变型雌蝇、突变型雄蝇。
2. 实验器具: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培养皿、恒温箱、显微镜等。
四、实验流程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等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制成培养基。
2. 饲养果蝇: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恒温箱中。
3. 选择处女蝇:在超净台上,用毛笔蘸取乙醚麻醉果蝇,挑选野生型和突变型处女蝇。
4. 杂交实验:a. 正交:将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表现。
b. 反交:将红眼雄蝇与白眼雌蝇杂交,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表现。
5. 观察和记录:分别将正交和反交的F1代果蝇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观察并记录红眼和白眼果蝇的数量。
6. 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原理,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探讨基因定位的方法。
五、实验步骤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等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制成培养基。
2. 饲养果蝇: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恒温箱中。
3. 选择处女蝇:a. 在超净台上,用毛笔蘸取乙醚麻醉果蝇。
果蝇的遗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杂交实验,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 掌握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定律的原理。
3. 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具有以下优点:1. 生长周期短,易于繁殖。
2.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3. 突变性状多,便于统计分析。
本实验以果蝇为材料,通过杂交实验,观察和分析果蝇的遗传性状,验证遗传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红眼、长翅、直刚毛)、突变型果蝇(白眼、短翅、卷刚毛)。
2. 实验器具:培养皿、酒精棉球、放大镜、毛笔、超净台、乙醚、解剖针、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亲本:选取野生型果蝇(红眼、长翅、直刚毛)和突变型果蝇(白眼、短翅、卷刚毛)作为亲本。
2. 杂交:将野生型雌蝇与突变型雄蝇进行正交杂交,得到F1代。
3. 观察F1代: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短翅、直刚毛、卷刚毛的个体数量。
4. F1代自交:将F1代果蝇进行自交,得到F2代。
5. 观察F2代: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短翅、直刚毛、卷刚毛的个体数量。
6. 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遗传定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正交杂交得到的F1代果蝇均为红眼、长翅、直刚毛,与突变型果蝇的性状相反。
2. F2代:F1代果蝇自交得到的F2代果蝇,红眼、白眼、长翅、短翅、直刚毛、卷刚毛的比例接近3:1:3:1:1:1。
六、实验结论1. 分离定律:实验结果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亲本的两个性状在F1代分离,F1代只表现出一个性状,F2代出现两个性状的比例接近3:1。
2. 自由组合定律:实验结果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即非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自由组合,F2代出现四个性状的组合。
3. 伴性遗传:实验结果符合伴性遗传的原理,即某些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如红眼与白眼性状。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其繁殖周期短,易于实验观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实验中。
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由于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而一起遗传到后代中的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探究不同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中使用的果蝇为野生型果蝇和突变型果蝇。
野生型果蝇为正常型,突变型果蝇携带了特定的突变基因。
首先,我们将野生型果蝇与突变型果蝇交配,观察它们的后代。
然后,将后代果蝇进行分组观察,记录不同基因型果蝇的数量和表现型特征。
实验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观察到突变型果蝇的眼睛颜色为红色,而野生型果蝇的眼睛颜色为黑色。
在交配后代中,我们发现了一部分果蝇的眼睛颜色为红色,而另一部分果蝇的眼睛颜色为黑色。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这些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规律,即红色眼睛与突变基因连锁遗传,而黑色眼睛与野生型基因连锁遗传。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
突变型基因与特定表现型特征连锁遗传,这为我们深入了解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也为我们在遗传学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模型,有助于揭示基因在遗传传递中的规律和特点。
总结。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观的遗传现象观察模型,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有关基因连锁遗传的结论。
这对于我们理解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揭示遗传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实验,可以为遗传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果蝇的单双因子、伴性遗传试验
单因子杂交实验结果
将 实 验 结 果 的 数 据 填 写 到 表 格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结果
正交X+X+×XwY
观察结果 红眼♀(+)红眼♂(+) 统计日期
将实验结果 填入表格中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结果
反交XwXw×X+Y
观察结果 红眼♀(+) 白眼♂ (w ) 统计日期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结果
正交F2
雌果蝇雄果蝇体形较大体形较小腹部椭圆形末端稍尖腹部末端钝圆腹部背面有明显的五条黑色条纹腹部背面有三条黑色花纹前两条细后一条宽且延续至腹面腹部腹面有明显的6个腹片刚毛围成一圈四个腹片无性梳第一对跗节基部的一节有性梳外生殖器外观比较简单外生殖器外观较复杂刚羽化的幼蝇用低倍镜可明显观察到生殖弧肛口板及阴茎果蝇识别果蝇识别果蝇识别滴加乙醚的方法果蝇的麻醉剂死亡果蝇的标志果蝇性状观察3眼睛的颜色2翅的大小1身体的颜色野生型黑体白眼红眼残翅五实验结果单因子杂交实验预期结果长翅vgvg残翅vgvg长翅vgvg
4、去亲本:杂交后7-8天 5、观察F1:观察F1的翅膀形态、体色、眼色、性别。 5、F1互交:在新培养瓶内,放入3-5对F1果蝇,培养。 (无需处女蝇)。 6、移去F1:待F2幼虫出现即可放掉并处死F1果蝇。
7 、观察 F2 : 去亲本 7-8 天后 , 观察 F2 的翅膀形态、体色、 眼色、性别后处死后处死,连续观察统计数据。
果蝇的单、双 因子及伴性遗传试验
人类很早就从整体上认识了遗传现象
亲子性状相似
直观上认为子代所表现的性状是父、母本性 状的混合遗传,在以后的世代中不再分离。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崽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子,九子皆不同
孟德尔(Mendel,1822–1884 )认为父母本性状遗传
关于果蝇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2. 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伴性遗传和分离、连锁交换定律;3. 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因其繁殖速度快、染色体数目少、易于观察和操作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中。
本实验通过观察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验证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以及分离、连锁交换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野生型雌蝇、野生型雄蝇、突变型雌蝇、突变型雄蝇;2. 器具: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四、实验流程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后备用;2. 选取处女蝇: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3. 杂交:将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进行正交杂交,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进行反交杂交;4. 观察并记录:分别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五、实验步骤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后备用;2. 选取处女蝇: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3. 杂交:(1)正交:取红眼雌蝇5个和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贴上标签,放于恒温箱饲养;(2)反交:取红眼雌蝇3个和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贴上标签,放于恒温箱饲养;4. 观察并记录: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结果:F1代雌雄均表现为红眼;2. 反交实验结果: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3. 分析:(1)正交实验结果符合伴性遗传规律,红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2)反交实验结果符合常染色体遗传规律,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3)通过本实验,验证了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以及分离、连锁交换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09级生物技术2班中午组李昭慧汪琼燕一、目的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
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
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
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
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
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
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
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在进行伴性遗传实验时,也会出现例外个体,即在 B 杂交组合,F1 代中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雌性白眼,这是由于两条 x 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的,不过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约几千个个体中才有一个。
三、仪器、设备、试剂及材料1、器材恒温培养箱,双筒解剖镜,架盘天平,高压灭菌锅,培养瓶,麻醉瓶,白瓷板,毛笔,镊子,棉花塞。
2、试剂乙醚,丙酸,酵母粉,玉米面,琼脂条,葡萄糖,蒸馏水。
3、材料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品系,野生型红眼 (+)和突变型白眼 (white eye,w).决定黑腹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四、步骤1、配制培养基果蝇培养基配方:A:糖6.2克,加琼脂0.62克,再加水38mm煮沸溶解;B:玉米粉8.25克,加水38mm,加热搅拌均匀,再加0.7克酵母粉; A和B混合加热成糊状后,加0.5mm丙酸,即可分装到培养瓶中。
倒入培养基的厚度约2厘米,在培养基中插入一张消过毒的干燥硬纸片,以扩大果蝇的活动场所。
将培养瓶置入高温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30分钟。
消毒完成后,待灭菌锅内压力降至常压后开启锅盖使其半开,再以灭菌锅干燥培养瓶之棉塞30分钟,完成后取出使其冷却备用。
待培养基冷却后,用酒精棉花擦去瓶壁上的水珠。
因为瓶里有了积水,移入的果蝇容易淹死或粘住。
2、收集处女蝇雌果蝇自羽化开始10小时之内尚未成熟而无交配能力。
选择处女蝇时,先把培养瓶中的老果蝇全部除去,收集10小时之内羽化出来的新果蝇,麻醉后用放大镜在百瓷板上将果蝇雌雄分开,这时得到的雌果蝇应该全部都是处女蝇。
如果要验证选取的处女蝇是否准确,先不要放入雄蝇,3天后看雌蝇是否产卵,如果产卵就不是处女蝇了。
3、接种按照无菌操作技术,一手持培养瓶,一手持广口瓶,轻轻地旋转广口瓶棉塞,使果蝇掉离棉塞,迅速取下两瓶的棉塞,瓶口相对,培养瓶在上,果蝇触角根部的感觉神经能和人类的耳朵一样感知声音和重力,受惊吓后会向上逃走,轻轻敲击广口瓶,果蝇会陆续飞入培养瓶,塞好瓶口,进行伴性遗传杂交时,应该同时配置正交和反交试验组合.因为决定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正,反交的结果会出现性状和性别的差异.在果蝇培养前,要在杂交培养瓶上贴上标签,标明实验题目,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实验者姓名.最后,把培养瓶放在20~25℃恒温培养箱内饲养果蝇.标签如下:4、去亲本:果蝇饲养几天以后,肉眼可见培养瓶中出现了幼虫和蛹,这时可以将亲本移出,以防亲本与F1果蝇混杂,影响实验结果。
5、F1代性状观察和统计:再经过几天饲养之后,培养瓶中会陆续羽化出F1代果蝇,仔细观察F1代果蝇性状,统计正,反交F1代表型性状的观察结果,并将结果填入表6、F1代自交:把正交试验得到的F1代果蝇转入一个新培养瓶中进行相互交配,把反交试验得到的F1代果蝇也转入一个新培养瓶中进行互交(不需挑选处女蝇),以期获得F2代.7、去亲本:经过7~8天的培养,当培养瓶里出现了F2代幼虫和蛹时,把培养瓶里的成蝇转移出去,防止与F2代果蝇混杂.8、F2代性状观察和统计:再经过几天饲养之后,F2代果蝇会陆续羽化来,仔细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统计正,反交F2代表型性状的观察结果,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篇二:果蝇杂交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报告实验日期:XX年9月28日-XX年10月20日小组编号:周五5组小组成员:白坦蹊陈朱媛呼波王启明【摘要】实验利用果蝇,这一常用的遗传学模式生物,进行杂交实验,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基因连锁交换等遗传学规律。
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对三隐性状中的基因遗传距离进行了计算,证明实验数据基本符合假设的。
【实验原理】一、遗传定律1. 基因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代表型分离比是3∶1 。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用正常体色果蝇与黑体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两种表现型。
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表型分离比就呈9∶3∶3∶1。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控制眼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性染色体。
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用黑体红眼果蝇(♀)与正常体色白眼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四种表现型。
3.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雄蝇为XY。
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W)位于X 染色体上,且红眼(W)对白眼(w)为完全显性。
当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雄性果蝇都为红眼,F2代雌性果蝇都是红眼,雄性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为红眼,而雄性果蝇为白眼,此现象又称为绞花式遗传,F2代雌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也是1∶1 。
4. 连锁与交换定律连锁是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一定频度的交换,因此在子代中将发现一定频度的重组型,但一般比亲组型少得多。
5. 基因定位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而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
只要准确地估算出交换值,并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就可以把它们标志在染色体上,绘制成图。
6. 三点测交三点测交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二、果蝇的生活史与雌雄辨认1.果蝇的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连续的发育阶段(图1)。
卵:卵白色,长椭圆形,长约0.5mm,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柔软的食物上,不至于深陷到食物中去。
幼虫: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到第三龄期,体长可达4~5mm。
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一端稍尖为头部,并且有一黑点即口器;稍后有一对半透明的唾腺,每条唾腺前有一条唾腺管向前延伸,然后会合成一条导管通向消化道。
神经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上方。
蛹:幼虫生活七天左右即化蛹,化蛹前从培养基中爬出附在瓶壁上,渐次形成一个棱形的蛹。
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为深褐色,这就显示即将羽化了。
成虫:刚羽化出的果蝇,身体狭长,翅还没有展开,身体较白嫩,此时野生型体色与黑檀体体色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大区别。
不久,蝇体变为粗短椭圆形,双翅展开,体色加深,如野生型果蝇的体色成为灰褐色。
图1果蝇的生活史2. 果蝇雌雄的辨认1) 体型雌果蝇体型较大,雄果蝇较小;2) 腹部末端雌性腹部椭圆,末端稍尖,雄性末端钝圆;3) 腹部背面雌性有明显5条黑色条纹,雄性有三条,前两条细,后一条宽,延至腹面,肉眼看其腹部末端呈现一明显黑点。
4) 腹部腹面雌性有较明显的6个腹片,雄性有4个腹片。
5) 性梳雄性第一对足的跗节基部外侧有黑色鬃毛状性梳(图3-3),雌性则无。
6) 性梳的有无,是鉴别雌雄性果蝇的明显标志之一【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 1. 2.3.用具:显微镜,麻醉瓶,培养瓶,滤纸,毛笔,标签,恒温培养箱材料:檀黑体突变型果蝇原种(e)、三隐(白眼、小翅、卷刚毛)突变型果蝇原种(m) 药品:乙醚,乙醇,培养基二、实验步骤1. 设计杂交组合亲本:正交(m雌×e雄),反交(e雌×m雄)正交产生的F1代继续杂交,产生F2代。
2. 第二步:(9.28-9.30) 收集处女蝇收集方法:1)放飞成蝇(生长好、接近羽化蛹多者)2)清除成蝇后的10小时内收集处女蝇3. 杂交接种(次日就要检查,如有死亡及时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