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经济概论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况(农业经济学课件)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况(农业经济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9d38e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e.png)
三、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80 85 90 95 00 05 10 GDP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农业发生了显著的 增长,实现了总产值 的连续快速增长。近 年农业GDP达到10万 亿左右的水平。
三、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70000
四、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土地产权改革及规模化经营 2 农产品价格问题 3 农民收入的增长与消费 4 农村社区的环境问题 5 农村地区的城镇化问题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农业为所有劳动力和人口提供食物 和基本生存物质。
第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其它产业的重要 劳动力来源。
第三,农业为国民经济其它行业提供战略 回旋和缓冲条件
(二)农业为其它行业提供原材料或初级产品
1
纺织
2
造纸
3
制糖Biblioteka (三)农业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前提
(三)农业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前提
农业经济学认知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况
MU LU
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世界农业的基本情况 3 中国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4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问题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世界及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2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农业政策,进行农业问题分析 3 素质目标: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4
思政目标:热爱农业 热爱生命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80 85
粮食产量
90 95 00 夏收粮食产量
05 10 秋收粮食产量
世界农业经济课件第9章
![世界农业经济课件第9章](https://img.taocdn.com/s3/m/5e3b4b550975f46526d3e16d.png)
世界农业经济学
第九章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五、现代科技提供的可能性
2、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 鉴于生命过程的复杂性,要想完全了解生命过 程的内在机制,并最终实现非生物化食物生产, 必须借助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 否则,是不可想象的。 而这方面,我们欣喜地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动控 制技术同样也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应该说 前景非常乐观。
14
世界农业经济学
第九章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五、现代科技提供的可能性
(1)各类食物的结构基本上都已弄清楚; (2)生物的生命过程已经达到相当深入的了解; (3)已成功地人工合成了部分生命物质; (4)已能成功地模仿某些生命过程(克隆)。 所有这些都充分兆示了未来完全非生物化人工 合成生物食物的可能性和光明前景。
世界农业经济学
第九章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1
世界农业经济学
第九章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本章具体研究以下九个问题:
一、本章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现代农业面临的危机 三、导致危机的根本症结 四、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 五、现代科技提供的可能性 六、生态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实质 七、农业消亡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 八、展望更加遥远的未来 九、中国人肩负的历史重任
三、导致危机的根本症结
5、这样就导致农业比较经济效益很差。 6、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极为严重,所以, 质, 还使得农业资本的流动性特差,从而农业生 产一旦出现过剩,就会长期持续下去。
10
世界农业经济学
第九章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三、导致危机的根本症结
现代农业危机的根本症结在于农业的本质:
4、从而,农业本质上只能小规模家庭经营。 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小规模经营,才能灵 活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第二,复杂多 变的经营环境导致农业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 之间相关性很低,因而,很难实行雇工经营。
世界经济概论 课件 马工程第四章
![世界经济概论 课件 马工程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be1a8b8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3.png)
世界经济概论课件马工程第四章第四章: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一、概述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趋势。
本章将介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关键时期。
二、农业时代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世界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人们通过耕种、畜牧等方式获取食物和生存资料。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劳动力多集中在农田和农场。
农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的增长和定居点的形成。
农业时代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时期。
三、商业时代商业时代是在农业时代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特点是通过交换和贸易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商业时代,商品的生产开始多样化,人们需要通过交换来获取满足自己需求的商品。
这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贸易活动的发展。
商业时代的发展为后来的货币经济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四、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人类从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蒸汽机、纺织机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生产的兴起。
它也促使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五、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时代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是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模式。
资本主义强调私有财产、市场竞争和利润最大化。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市场的自由和企业的经营自主性。
在资本主义时代,技术的创新和生产力的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这个时期也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
六、社会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时代是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它强调社会的公有和公平。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下,政府对经济活动具有较大的干预和调控。
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有计划经济、混合经济和社会市场经济等不同的形式。
社会主义时代也存在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七、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全球化的特点是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流动和各国经济的联系紧密。
世界农业经济学
![世界农业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1a28f12a216147917112899.png)
广义世界农业经济:世界范围内各国、个地区农业经济的总和狭义世界农业经济: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超越于国家、地区界限所进行的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
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1、农业产值份额下降2、农业就业份额下降3、战后世界农业生产增长较快4、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5、战后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和国际化6、战后世界性农业危机和政府对农业的调整7、战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8、战后世界农村的非农化9、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农业: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以满足的农业。
农村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包括在农村劳动以及在城市工作但居住在农村的人口。
农村人口非农化静态:农村人口总数中非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接近城市的状况。
动态:农村人口中,非农业人扣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农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过程。
影响农村人口及其非农化的因素:1、生产方式:生产力、生活关系2、人口增殖率3、城乡划分的标准;相同时间尺度上,城市人口下限上升,人口城市化水平下降,农村人口非农化水平上升。
农民的兼业化:农民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在不同层次上从事非农业的趋势兼业的划分:美国以农场主本人在农场外务工时间划分;德国是以农场主夫妻二人的收入来源作为兼业农户的标志;日本把农场主和他的全体家庭成员,把农户的收入来源分类作为划分标准。
兼业化的原因:农业劳动时间与农业生产时间的不一致性;农民谋求到农外就业;农民在非农产业找到工作后,仍保持自己的土地,不放弃经营农业。
兼业化的利弊分析:利,调剂劳动力余缺,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城乡发展等;弊,专业农户规模难以扩大,商品率低,农业微观与宏观效益不一致等。
发达国家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的策略:1、增加农业投资,不断更新农业技术2、鼓励土地集中,扩大农场经营规模3、开发落后土地,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农村人口规模的变化特点1、各国农村人口比重下降的速度和现实状况差异较大2、农村人口的变动方向不一致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的问题城乡差别普遍扩大,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居高不下问题的原因分析:1、人口增殖太快2、轻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3、工业布局与工业技术的选择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理由:1、从社会政治角度①农业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在政府政策中的特殊地位②许多国家为维护农业利益和集团的利益③人和土地之间具有历史性的深刻的文化渊源的依赖关系2、以经济角度①农产品贸易本身固有的不稳定性②农业的本质决定了其比较利益低③由于地域分工及比较优势的驱动世界贸易保护的发展1、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走向自由化的开放政策1815年英国颁布了《谷物法》是19世纪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喧嚣的开端2、1860——20世纪初→从自由贸易向保护贸易过度3、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欧美完全从自由贸易向普遍实行农业边境保护和国内保护时期。
世界农业概论
![世界农业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4a2298071fe910ef12df8c8.png)
世界农业分布范围十分辽阔。
地球表面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
在近1.31亿平方公里的实际陆地面积中,约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场,31%是森林和林地。
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水产业生产的场所。
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
目录简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农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杂志《世界农业》简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农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杂志《世界农业》展开简介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
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耕地面积在这些地区之间差别悬殊。
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1984)。
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则非洲居首位,亚洲其次;其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1985年世界人口48.37亿,其中农业人口23.28亿,占48.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分别为1.28亿和22.01亿,分别占这些国家人口总数的10.5%和60.7%(表1)。
1985年世界总劳动力21.63亿,其中农业劳动力10.59亿,占49.0%。
1965~1985年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从 1.07亿下降到0.62亿,在这些国家人口中的比重从10.52%下降到0.5%。
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却从7.34亿增加到9.98亿;比重从31.78%下降到27.5%,下降幅度小,速度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农业生产有很大增长。
1934~1938年世界谷物年平均产量为5.43亿吨,1957年增至7.46亿吨。
这一期间棉花(皮棉)总产量从 600万吨增至780万吨,原糖总产量从2260万吨增至3986万吨(以上均不包括苏联)。
以1959~1960的年平均产量与1985年产量相比,世界谷物总产量从9.78亿吨增加到18.4亿吨,棉花(皮棉)从1090万吨增加到1703万吨,原糖从5202万吨增加到9787万吨,肉类从6060万吨增加到1.48亿吨,牛奶从3.06亿吨增加到5.07亿吨,水果从1969~1971的年平均2.28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3.12亿吨。
世界农业概论
![世界农业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4a2be1d4a7302768e993960.png)
世界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甘农)第一章:农业概论1、农业:农业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
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2、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民以食为天”,人类有了食物才能生存,生存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生存之本。
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是整个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
3、农业的作用: 农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
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4、农业生产的本质 农业是人类有目的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农业生产的特点 具有地域性 生物性 )季节性④连续性⑤综合性第二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农业起源的时间:一万两千年前中国8000年前2、农业起源的过程:原始简单的狩猎—广谱采集—集中采集—动植物选拔分为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3、农业起源的三个地点:东亚、西亚星月地区、中南美洲4、世界农业起源的理论5、世界农业起源的意义: 标志着人类由采猎自然食物到自己生产食物、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迈出了划时代的步伐,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 促进可人类财富增加,出现了剩余和私有,为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演进奠定了基础,人类有动荡不安的生活到定居. 使人们从游牧生活转变为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保证了经济、文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农业畜牧业兴起使人类脱离了野蛮④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积累,使人类跨入了文明社会,城市和国家的出现。
世界农业概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南大学
![世界农业概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南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baebf9e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e.png)
世界农业概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西南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 ()参考答案:农业为工业产品提供原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供食品原料。
2.广义的农业包括: ()参考答案: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3.森林经营的原则:()参考答案:永续性;公益性;经济性4.农业生产的本质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过程.()参考答案:对5.农业生产的特点:()参考答案:高度综合性;地域性和波动性;双重性;连续性和季节性;土地特殊重要性第一章测试1.农业起源的动力:()参考答案:工具的使用;自然力的利用;食物资源的减少;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提高2.原始农业活动方式包括:()参考答案:游耕;採集;游牧;渔猎3.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在农业技术上靠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金属质农具和木质农具的应用;农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率低,发展速度慢4.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相比,其进步在于:()参考答案:创立了间作、套作等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初步实现土地用养结合;生产工具的进步;采用选择农作物和牲畜良种的办法来改善农作物和牲畜的性状5.近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学、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大量渗入农业领域,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形成。
()对第二章测试1.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参考答案:地域性与有限性;多用性与变动性;稀缺性和有价性;整体性与可更新性2.拉丁美洲农业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水平较低,以单一初级产品为主。
()参考答案:对3.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农业生产特点:()参考答案:林业发展较快,但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注重发展出口经济作物,但80%国家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地位重要,但生产水平低4.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
()参考答案:对5.地中海型农业主要从事谷物种植。
()错第三章测试1.美国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参考答案: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分布均匀;气候适宜,类型多样2.美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包括:()参考答案:咖啡、茶、可可等本国不能生产的商品和其他饮料;肉和肉制品;蔬菜、水果类产品3.美国农业高科技的优势具体体现在: ()参考答案: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生物技术4.美国政府针对水资源问题,主要采取得出对策:()参考答案:研究和推广各种节水先进技术;通过环保立法和管理,对非农业污染问题作了规定;提出各种节水方案和措施;通过水质立法,加强水质保护,控制水质污染5.美国对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干预和调节,包括:()参考答案:农产品储备计划;农产品销售协议和规程;联邦灾害援助计划;农产品生产计划;联邦作物保险计划第四章测试1.荷兰土地生产率大大高于世界各国,名列世界第一。
世界农业经济
![世界农业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9026b3ea102de2bd9605881f.png)
世界农业经济复习资料(版权王龙所有)世界农业经济研究对象就是世界农业经济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广义世界农业经济: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农业经济的总和狭义世界农业经济:是指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超越于国界、地区界限所进行的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称。
第一章: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1)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2)技术进步与技术革命;(3)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
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1)、农业份额下降,但农业仍然是各国和世界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2)、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较快增长(3)、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4)、战后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国际化(5)、战后的世界性农业危机和政府对农业的调控(6)、战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7)、战后世界农村的非农化(8)、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同一个国家(地区)而言,同期农业就业份额与农业产值份额并不一致。
思考:同期一般孰高孰低?原因何在?就同一个国家(地区)而言,同期农业就业份额大于农业产值份额。
原因: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思考其他的原因)农业份额下降的原因:(1)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
(恩格尔定律)(2)技术变革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份额的下降不应是农业萎缩和衰退的结果,或者说,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农业份额下降应以农业的增长为前提。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农业基础地位的表现)(1)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规律。
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增长,也证明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中农业生产结构变化规律,即在谷物增长的基础上,农业中多种经营能有较快的速度的增长,比重上升。
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主要内容:(1)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技术)(2)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3)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劳动者素质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及手段现代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战后农业生产增长途径,主要通过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主要是明显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特别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即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以交换为目的。
世界农业经济概论重点(甘农大版)
![世界农业经济概论重点(甘农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a23614fc4ffe473368abd0.png)
《世界农业经济概论》课程期末考试重点(甘农大版)1.世界农业经济概念:是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超越国界、地区界所进行的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体2.世界农业经济研究对象:研究农业经济发生、发展的规律。
理论基础:《世界经济》、《农业经济学》3.世界农业经济体系的形成的标志:1873年,第一次世界农业经济危机爆发4.世界经济格局的概念:是指世界经济各种力量的对比,它影响左右甚至决定国际关系行为准则和性质,从而也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5.世界经济的特点:世界经济总量有很大的增长;科学技术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变得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日趋国际化6.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环保农业;木本型农业;野生型农业7.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战后农业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增长;战后农业科技的进步;战后世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战后农业的商品化和社会化;战后世界农业的国际化;战后世界农村的非农化;战后世界农业企业结构的演变(现代农场的形成与多样化社会组织的结合);战后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增长速度、农业生产水平);世界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问题)8.现代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商品化的企业,不再是农民维持家境的自给性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与各国具体情况相适应的规模经营;已经拥有现代农业技术与装备,不再是小农的传统技术与装备;不再是孤立的个体生产而是日益纳入社会化生产体系9.农业四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10.种植业的内部结构特点:世界粮食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全世界耕地面积中占得比重和绝对量都有所增加;经济作物中的油料、糖料面积上升,麻棉类下降;种植业的结构变化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有关,发达国家粮食类面积比重下降,经济类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相反11.畜牧业内部结构特点:世界畜牧业发展较快,肉类及蛋类增长速度都超过谷物增长速度;在畜牧业结构中,猪肉比重上升,牛羊肉比重下降,禽类上升12.林业内部结构特点:人造林面积比重上升,薪炭林下降,全球有2/3森林分布于俄罗斯,全球原始森林占36.4%,人造林3.8%13.世界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快但不稳定;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不平衡。
《农业经济》课件
![《农业经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b378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9.png)
。
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 成本。
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生态效益的考虑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注重农业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农业市场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需要不断提 高自身竞争力。
农业市场的合作
通过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方式,加强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合作,提 高整体竞争力。
农业市场的规范与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市场的规范和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农业生 产者的合法权益。
CHAPTER
04
农业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02
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农业经济学定义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交 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关系的科学。
主要包括实证研究、规范研究、比较 研究和历史研究等。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组织、农产品市场 供求、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保护 等方面的经济关系。
《农业经济》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农业经济概述 • 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 • 农业经济的基本问题 • 农业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 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
CHAPTER
01
农业经济概述
农业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农业经济的定义
农业经济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 的经济形态,包括农、林、牧、 渔等产业。
农业经济的特点
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区域内的农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内 的农业经济共同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概论
![农村经济管理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331fe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1.png)
01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分布 02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趋势
01
02
4、转移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 问题与对策
1培训压力大.
03
3农民参训积极性不 高.
2培训资金少.
04
4培训效果不强.
(三)农村财 务与集体资产
管理
1、现状与问题
(1)村级财务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乡管乡用”。
1.2影响土地 制度的因素
国情 社会政治制度 历史与文化的影响
(3)、农村土 地经营形式
01
1土地经营形式
02
集体农场
03
均田承包
04
两田制
05
三田制
06
家庭农场
07
农地代营
01
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
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2现行农地 制度的特征
02
承包的土地可以有条件地转
让;
03
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形式受
策
改革创新,全面 推行农村财务规 范化管理改革。
财务公开,强 化民主监督措 施的全面落实。
强化培训,全面 提高农村财务管 理人员的素质。
01
02
03
04
05
06
提高认识,切实加 强农村集体资产和 财务管理的组织领 导
转变职能,继 续深化农村综 合配套改革。
加强审计,促 使农村集体资 产管理走上规 范化,法制化。
整体效益原则
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 合的责任制原则 经济方法
社会心理方法
民主管理原则 农村经济管理的方法 法律方法
五、农村基本 经济制度
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
即土地所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中土地所有关系的总 称,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
《农业经济学导论》课件
![《农业经济学导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400c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a.png)
农业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1
农业投资与融资
研究农业投资的机会与风险,为农民和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2
农村金融与保险
研究农村金融和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和风险保障。
3
农产品贸易与市场
研究全球农产品贸易和市场的运作机制,为农产品出口商提供市场情报。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农业经济学正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包括数 字农业、可持续农业和农业智能化等。
农业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对 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起 到重要推动作用。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促进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农业经济学的理论Fra bibliotek架供求关系
研究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和 市场结构的影响。
成本收益分析
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成本与效益,帮 助决策者做出合理决策。
农业政策
研究政府对农业的政策调控,包括 价格支持、补贴和市场准入等。
《农业经济学导论》PPT 课件
欢迎来到《农业经济学导论》PPT课件!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介绍农业经济 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理论框架、应用领域、发展趋势,并对整个 领域进行总结与展望。
农业经济学的定义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民行为和农业市场等与农业有关的经济问题 的学科,旨在探讨农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个课件,您已经了解了农业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理论 框架、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希望这个课件能够为您对农业经济学有更深入 的了解。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农业生产与技术
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地利 用、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等 问题。
农民行为与决策
研究农民的经济行为、决策过 程和农民对市场变化的反应。
农业经济学第1章概论
![农业经济学第1章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bd9141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b.png)
WENKU DESIGN
STEP 01
05
STEP 02
REPORTING
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农业政策的目标
农业政策的制定通常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农业发展 需求,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政策的实施方式
农业政策的具体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配
03
合,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推广等手段,
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01
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
02
制定农业政策需要经过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和民主
决策,确保政策符合实际需求,具有针对性和可操
作性。
农业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农业法规的制定依据
农业法规的制定基于国家法律法规和农业发展实际,旨在规范农业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保障农 民权益和消费者利益。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农业 现代化的推进,农 业经济学的研究领 域不断扩展,涉及 农业发展、农村发 展、环境资源等多 个方面。
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学开始关 注农业生产组织、农产品市场和农业政策等方面 的问题。
19世纪至20世纪初
20世纪中期至今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 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 农业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内在规律和 原因。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农业市场运行的核心,它决定了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和调节。
02
价格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成本、供求关系、政策干预和市场垄断等。
03
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平,促进农业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农业经济学第1章概论
![农业经济学第1章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dcb0452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d.png)
实验研究
实验方法和数据应用,如何针对 某个特定问题进行研究。
案例研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农业经济学领域研究中具有极 高的工具性。
农业经济学的政策分析
国家政策 市场政策 农民支持政策
通过政策治理、支持、鼓励等方式促进农业的发 展。 制定与农业市场有关的行政、技术和贸易政策。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各种问题。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前景
农业与公共卫生学
食品安全问题,种植业对健康的 影响等,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1 供给与需求
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农产品成本的变化等。
2 价值尺度
衡量农产品和农业体系的价值,分析花费和回报等。
3 投入产出
分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投入产出比等。
农业经济学的实证分析
统计研究
一种对农业生产进行测度分析的 方式。
种粮于我,饮水思源。作为我国占GDP近10%的重要产业,农业经济学的研 究可以在发掘农业领域经济价值的时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社会 稳定,同时极大地刺激农业领域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农业与环境科学
如何在农业发展的同时解决环境 问题。
农业经济学与经济学
研究经济方法,为了更好地解决 农业问题,把经济学的方法应用 在农业领域。
农业经济学第1章概论
农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农业生产、供求、流通、消费等 方面的经济问题。他既有着浓厚的实践意义,又具有广泛深远的理论价值。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
发展
2
农村改革、现代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调整,新技术和新产业挑战。
3
起源
欧洲中世纪
农业经济管理导论:全球农业与农村现代化
![农业经济管理导论:全球农业与农村现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2439af6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f.png)
高效农业—荷兰
➢ 发展集约化农业 ➢ 构建完整产业链经营 ➢ 发展成立农民合作组织
职业教育—德国
➢ 国土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8200多万。
➢ 德国农业用地1671万公顷,约占德国土面积的一半, 其中耕地面积1182.2万公顷,占农业用地的70.7%, 草地面积469万公顷,占28%,其余为果园、葡萄园 等。(截至2016年)
德国的“乡村更新”
➢ 主要特点 强调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平衡城乡发展速度 始终将土地整治作为乡村更新运动的重点 综合性发展,提高乡村的生活品质 提供财政支持和居住地征税的政策保障制度
本章要点
➢ 了解全球农业的资源状况及分布特点 ➢ 掌握主要国家农业现代化特征 ➢ 了解全球农村发展状况及主要特点 ➢ 掌握主要国家农村现代化特征
美国的小城,呈现多中心态势 ➢ 空间布局优化,形成有机城镇体系
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做法
➢ 严格规划管制 ➢ 注重特色打造 ➢ 实行高效管理
日本的“造村运动”
➢ 特征 立足乡土,放眼世界 自立自主,体现民意 培养人才、面向未来
➢ 德国的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2%,农户不足 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
职业教育—德国
➢ 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 以机械化带动规模化 ➢ 推广“绿色能源”循环农业模式 ➢ 重视农业职业教育
第二节 全球农村现代化
全球农村特点
➢ 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 ➢ 城乡差距尚未根本扭转 ➢ 各国逐渐重视振兴乡村 ➢ 农村现代化各具特色
日本的“造村运动”
➢ 做法 开发农特产品为,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开展多种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
➢ 特征 政府与农民协同建设 建设体现全面性与渐进性 投资主体由居民向政府转变
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世界
![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2d5583d3a0116c175f0e48e8.png)
三农问题
基层干部的心声:
几年前,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原党委书记李昌平曾上书总理: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国家领导人的心声: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 收入增长缓慢。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问题
思考题
1、你能说出几个你困惑的农业中的经济问题吗?
0.34
15.55
1.82
1.39
0.26
牛 头/人
0.13 0.20 0.35 0.87 1.23 0.29
羊 头/人
0.11 0.21 0.02 0.22 5.37 0.31
一、什么是农业
农业
产前
产中
农业投资 (科研、推广及资本)
生产资料供应
农产品生产
产后
农产品的储运、 加工和营销
二、农业的特征
本章纲要
农业与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及问题
表1-1 国民经济中农业的比重(2019年 单位:%)
中国 日本 韩国 孟加拉国 印度 巴西 埃及 美国 英国
农村人口 68 21 19 76 72 19 83 23 11
(二) 农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引发的农业经济问题 - 家庭经营/合作经济/集约度/政策支持……
(三) 农产品的特点和引发的农业经济问题 - 价格/供需波动/稳定收入/市场/……
(四) 农业相关问题的特点和引发的农业经济问题 - 农村建设/农民问题/…… - 国际贸易与竞争/……
历史轨迹
农业思想与理论发展的源头
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融合与织。
一般特征: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 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10个*10 单选:15—20 多选:5*2=10 简答:3—4个*5=20 材料分析:论述:2道15-20分第一、二章1、世界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世界农业经济发生,发展的规律2、世界农业经济的理论基础:世界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3、世界农业经济的概念(狭义):指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超越国界、地区界所进行的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总体。
4、世界农业经济的意义:①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有易于我国建立与完善农业市场机制,应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③加深对农业经济关系的多样性及发展机制的了解与掌握;④有利于全面正确理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5、1873年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爆发。
世界农业经济体系的形成的标志是: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6、【单】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单】世界人口日:7月11日【单】国际牛奶日:6月1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世界森林日:3月21日世界水日:3月22日地球日:4月22日7、战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总趋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成反比。
8、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十个趋势:【简答】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
①农业比重虽下降,但其重要性在强化;②战后世界农业增长迅速:a、农业总量增长较快;b、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提高;③战后世界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④战后世界农业的市场化:a、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起点与条件;b、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市场化的背景下发展的;c、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⑤战后世界农业的国际化。
表现为a、农业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b、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在农业发展⑥战后世界农业的科学化;⑦战后世界农村的非农化;⑧战后世界农业企业结构的演变。
特征:现代家庭农场的形成与多样化的社会化组织相结合⑨战后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⑩世界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章:世界农业生产一、世界种植业内部结构:①粮食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全世界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和绝对量都有增加;②在经济作物面积中,油料作物面积趋于上升,糖料作物面积平稳上升,棉麻等纤维作物面积的比重趋于下降;③发达国家种植业,下降,经济作物面积比重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种植业结构变化,恰恰同发达国家的变化情况相反。
二、世界畜牧业内部结构:世界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肉类和鸡蛋都超过谷物的增长速度。
三、世界林业结构:世界森林和林地的面积日趋减少,全世界30亿公顷人均0.62公顷,2/3的林业在俄罗斯;四、世界渔业结构:在世界渔业结构中,海洋渔业的比重下降,淡水渔业的比重上升;五、世界粮食生产基本特点:◆世界粮食发展快,但不够稳定,人均增长63%不稳定性;◆世界粮食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a各大洲之间的不平衡:亚洲40%最大,美洲、北美洲占总世界90%;b在国家之间粮食生产不平衡:美中俄占60%,部分国家不能自给;c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粮食生产不平衡:1/4人占50%,引出粮食产量问题。
六、谷物类作物:以稻谷、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高粱为主。
其中稻谷、小麦、玉米占70%以上,加上大麦占80%以上七、薯类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薯蓣、魔芋等;薯类作物在世界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中只占到6%左右。
我国种植面积世界第一。
八、食用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花生以及收获籽粒供食用的豆类作物。
大豆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巴基斯坦、中国、阿根廷九、世界粮食作物的分布:1、在世界谷物中种植扩展最快的是玉米;2、小麦世界上种植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北半球(90%在亚、欧北美洲);90%春小麦集中于加拿大、俄国、美国。
3、稻谷的种植遍布世界各大洲,但主要集中在亚洲,亚洲的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世界的90%以上。
4、大麦主要产于欧亚大陆;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玉米生产国,亚洲最大玉米生产国是中国;6、黑麦、燕麦、小米和高粱单位面积产量低,种植面积较少。
十、世界粮食生产趋势分析【简答】1、世界粮食生产的现状和趋势:①世界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发展;A、玉米收获面积所占比重提高;22.57%②主要粮食品种发展不平衡,表现为:B、稻谷小麦收获面积所占比重下降;C、粮食收获面积各大洲分布不平衡;③世界粮食增长减缓而结构矛盾突显,表现为:A近年来,世界粮食发展步伐逐步放慢,粮食产量增长缓慢;B近年来,世界粮食产量年度间波动逐渐增大;C近年来,世界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化;D近年来,世界粮食生产正面临耕地、淡水资源的制约;E近年来,世界粮食生产处于一个新的平台时期;十一、当今世界粮食问题:1、粮食问题的主要内容:【简答】①许多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不足;②粮食贸易不平衡变得更加突出;③少数发达国家以余粮争夺国际市场,控制(垄断)粮价;2、前苏联的俄罗斯有“世界粮仓”之称,但由于农业政策失误,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3、WTO框架下我国粮食安全对策:【知道】●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加强国际贸易;●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调整农业保护政策,给予农业以符合国际多变协议有效保护;●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以密切注意国际粮食市场动态及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十二、油料作物:1、油脂分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类。
2、油料植物分为:多年生植物(油棕、油橄榄、椰子)与1年生植物(油菜籽、向日葵籽、芝麻、大豆、花生),或者分为油籽与果肉油料;油籽供榨量占油籽总产量的80%以上。
3、在植物油的构成中,大豆油一直占最大比重(20%),棕榈油所占比例随产量快速增长而提高(16%);4、从地区看,南美洲的大豆种植面积扩展最为迅速;四个大豆主产国:美国、巴西、中国、阿根廷。
进口大豆最多的是亚洲,中国是大豆进口国(世界大豆第一进口国)5、花生原产于南美洲,现主要产于中国、美国、印度、印尼、非洲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国;产量不稳。
6、向日葵原产于非洲,现以欧洲种植最多,欧洲的葵花籽产量约占世界的1/37、木本油料:多年生植物的种籽或果肉可以榨油,主要是油棕,油橄榄。
十三、天然纤维作物:1、主要天然纤维:棉花、各种麻类作物、蚕丝、羊毛。
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在天然纤维总消费量中,以棉花为主,占到50%以上,麻类纤维占20%--25%.2、印度是棉花古国,中国古代衣服料主要是蚕丝和麻类;在世界80多个棉花生产国中,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国,消费占世界第三,中国是棉花第一大消费国、生产国,也是净出口国。
十四、糖料作物:我国是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国,第二大食糖消费国。
十五、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在发展中国生产,在发达国消费。
世界茶叶产量集中在亚洲,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世界三大产茶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
世界最大茶叶进口国是英国。
咖啡原产地在非洲,现在的主产地在拉丁美洲。
可可的原产地在拉丁美洲,现在主要在非洲。
十六、草地资源和饲料资源:世界草地资源有34亿公顷。
占地球陆地面积26%,是耕地面积的2倍多(耕地占12%)。
畜牧业的草地资源是指种植业或野生牧草及其草类达5年以上的有较大可供放牧的土地,草地资源分为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是美国和澳大利亚。
人工草地面积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中国人工草地面积少,只有127万公顷,不到草原面积的1%,天然草原的牧草质量也欠佳。
世界养鸡业发展很快。
2008年毛皮产量:中国第一2005年世界森林覆盖率老挝最高69.9%,日本次之68.2%,印度0.1%,埃及最低。
中国21.2%,世界34.4%十七、世界森林资源:郁闭度在0.2以上的森林是郁闭林,才算做森林资源;郁闭度在0.2以下的是疏林地十八、世界森林的分布:1966年世界林业大会把世界森林分为5个类型:◆寒带针叶林:分布在北纬45度—70度之间,俄罗斯、瑞典、芬兰、挪威、加拿大、美国、中国东北。
◆温带混交林◆暖温带湿润林◆热带雨林◆干旱林大量提供木材的生产基地是:北半球的天然针叶林、亚、非、拉美热带阔叶林----薪炭林世界林业经营合理化措施:◆原始的林业经营◆掠夺式开发经营◆林业的集约化经营,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实现人工造林,扩大森林的后备资源;②营造防护林;③对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④营造速生阔叶林,解决烧柴问题;当代世界林业的三种模式:①森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德国式模式②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③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十九、世界渔业:1、海洋渔业是世界水产品的主要来源;2、世界浴场分为公海渔场(世界共有)和沿海国家渔场(沿海大陆架,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二十、世界水产品利用结构: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主要在亚洲沿海国家,大约占世界水产养殖的85%】第四章:自然资源与世界农业1、农业自然资源:指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和参加物质能量交换的某些自然资源。
2、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整体性、可再生性、地域差异性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是:经济在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融合。
3、自然资源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作用:【简答】◆农业土地的总量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用地的结构不同,对世界各国的农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结构都有重大影响;◆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农业自然资源的结构,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4、全世界水资源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公共用水,分别占73%、21%、6%。
5、农业节约用水的措施:【简答】◆采用先进的灌溉方法,提高灌溉效率;◆有效的利用地表水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增产和节约用水相协调;◆加强植树造林和营造农田防护林带的工作;6、能源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简答】◆能源的应用是世界农业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的前提条件;◆能源的应用是增加农业产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条件;◆能源是世界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五章:世界农业的技术进步1、现代农业的产生条件:①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对农产品需求增多;②技术条件:现代大机器工业能吧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③农业自身条件:农产品商品化,更多农产品能够进入市场2、现代农业的特征:现代化的生产工具、现代化的农艺技术、社会化和科学化的组织管理。
3、现代农业技术的特性:【简答】◆现代农业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与现代生物科学在农业中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经济特性是物资集约的农业技术;◆农业是现代化工业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后进部门;◆现代农业技术要求社会化的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在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4、农业机械化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拖拉机的发明和使用5、当前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障碍:◆工业化水平低,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能源条件不具备;◆地形导致不能推广机械化;6、【选择】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进程的特点:长期性、不平衡性、技术上的选择性7、化学肥料:人口、土地资源、化肥使用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