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预测题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和免疫学往届题目答案
三、名词解释
1、放线菌: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2、MIC:抗生素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浓度。
3、异物性: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4、Ames: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
5、Fc:可结晶片段,由木瓜蛋白酶作用于铰链区二硫键所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N端,将Ig裂解的产物之一,是Ig 与效应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6、支原体: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性、能通过细菌滤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7、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核酸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8、超敏反应: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9、抗体类别转换:指抗体可变区不变(即结合抗原的特异性相同)但其重链类别(恒定区)发生改变。
10、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1.L型细菌:是指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2.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并未在血液中繁殖或繁殖量极少且无明显的中毒症状。
●3.芽孢: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4.衣原体:一类严格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热原质:泛指那些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
6.HPV:人类乳突病毒。
7.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8.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9.MHC限制性:T细胞在识别APC提呈抗原肽时通过TCR识别MHC-抗原肽,还需要其表面的CD4/CD8分子与APC 表面的MHC识别与结合。CD4和CD8分别识别MHC-II和MHC-I分子。
1.条件致病菌:又称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间平衡关系打破,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也能使人患病。
2.共激活分子:T/B淋巴细胞活化增值受双信号介导,除了受体+抗原复合物介导外,参与第二信号介导的因子就是共激活分子,例如B7和D28.
3.凝集反应:一种血清学反应。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介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
4.菌株:是指从不同来源的标本中所得到的同属一个种的各纯培养物。
5.独特型(Id):指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又称独特位。
6.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机体出现全身严重中毒症状。
四、简答
1、细菌的致病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细菌在人体内寄生,增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称为细菌的致病性。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细菌的致病性主要由其毒力、侵入数量及途径等决定。
(1)毒力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主要因素是侵袭力和毒素。
1. 侵袭力——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蔓延的能力。
2. 毒素
细菌毒素(Toxin)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2)侵入数量
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除必须有一定毒力外,还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和适当的侵入部位。
(3)侵入途径
病原菌的侵入部位也与感染发生有密切关系。多数病原菌只有经过特定的门户侵入,并在特定部位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器官敏感性不同)。
2、口服药与外用药的微生物检查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限制性控制微生物数量和种类
(1)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
(2)检验原则
维持样品的污染原状;去除残留防腐剂或抑菌剂;样品应有代表性;符合规定检验条件
(3)病原菌的检验
检验原则:病原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是鉴别的基本要求。
一般检测程序:药物的准备或预处理→增菌培养→分离培养→纯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结果判断
1. 大肠埃希菌:口服药的常规必检项目之一,作为粪便等污染标准。
2. 沙门菌:口服药的必检项目。
3. 铜绿色假单胞菌:眼科制剂和外用药
4. 金黄色葡萄球菌:眼科制剂和外用药
5. 破伤风梭菌: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和溃疡面的外用制剂
(4)活螨的检验:口服药和外用药——可引起过敏等
3、T细胞亚群及功能。
TCR ab T细胞
4、简述体液免疫的一般规律。
当第一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发生初次应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机体产生再次应答,或称回忆反应。
1.简述毒性噬菌体的溶菌周期
毒性噬菌体在敏感菌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和释放。
(1)吸附:是噬菌体与细菌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的过程,特异性取决于噬菌体蛋白与宿主菌表面受体分子结构的互补性。
(2)穿入:有尾噬菌体吸附宿主后,借助尾部末端含有的一种类似溶菌酶的物质,在细菌细胞壁打孔,然后通过尾鞘的收缩,将头部DNA注入细菌体内,而蛋白衣壳留在菌细胞外。无尾噬菌体与丝形噬菌体可以脱壳的方式进入细菌胞内。
(3)生物合成:转录形成mRNA,翻译合成噬菌体所需的酶、调节蛋白和结构蛋白。
早期:合成核酸多聚酶与噬菌体核酸;晚期:合成噬菌体结构蛋白。
(4)成熟与释放: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后,在细胞质内按一定程序装配成成熟的噬菌体。
当子代达一定数目后,细菌细胞突然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又能感染新的敏感菌。但有些丝形噬菌体以出芽方式逐个释放。
2.简述群体细菌的生长特征
1. 生长曲线——描述细菌群体在有限体系中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2. 典型细菌生长曲线分为:
迟缓期(Lag phase)——细菌接种至培养基后,对新环境有一个短暂适应过程(不适应者可因转种而死亡)。迟缓期长短因菌种、接种菌量、菌龄以及营养物质等不同而异。此期中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增殖合成储备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间代谢产物。
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又称指数期(Exponential phage)。此期生长曲线上活菌数直线上升,细菌以稳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此期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是研究细菌性状的最佳时期。
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该期的生长菌群总数处于平坦阶段,但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毒性产物积累、pH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细菌繁殖速度渐趋下降,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及芽胞等,是产物生产的最适期。
衰亡期(Decline phase)——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菌数明显增多,活菌数与培养时间呈反比关系。此期细菌变长肿胀或畸形衰变,甚至菌体自溶,难以鉴别,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
3.以IgG为例,试述抗体的结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
IgG
IgG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
IgG多为单体,半衰期最长的抗体分子约为23天,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 (10mg/ml)
有4个亚类(IgG1,IgG2,IgG3和IgG4)。是再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是最重要的抗感染性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