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db04cc41bceb19e8b9f6ba9f.png)
大学城中心区(小谷围综合发展机会展文化共享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1 项目背景广州大学城的发展为提升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高等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
建设广州大学城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广州中心城市的“南拓”。
为了保护现有的城市结构并作为分散大都市区政策的一部分,城市未来将向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东面和南面发展。
广州的南面现状主要为农田、村庄和丘陵,将发展为新的会展区、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和一定数量的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工业区。
其中广州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将是广州大都市区南拓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广州大学城坐落在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总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围岛约18平方公里)。
大学城的发展应作为珠江三角洲整体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气候环境特征和现有自然风景。
广州大学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通过主要的区域高速公路和新建的交通系统,加强中心区和南岸发展区的可达性。
在这些发展的背景之下,大学城必将强有力的促进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广州大学城的规划是基于各种组织原则和规划概念,包括:“TOD(交通引导发展)”的概念,“组团生长”的结构概念,“网络组织”的功能概念,“生态优先”的设计概念和“数字化”虚拟城市的概念。
这些概念把广州大学城的空间结构组织成等级清晰的系统,形成了大学城发展的框架。
1交通引导发展规划中有重要意义的是发展一个综合的交通系统,这个系统联系了多种交通方式,形成了城市交通向外延伸的网络。
地铁线从广州中央商务区向南延伸,从小谷围岛中心通过,是联系大学城和广州城市南拓轴的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主要的区域公路位于岛的东部和西部,服务于往返城市的车流,联系着通往各个大学校区的一系列环路。
沿着内环路,是一条轻轨铁路系统,在几个换乘的节点与地下公共交通连接。
放射性的道路和支路则进一步完整了交通的网络,构成一个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的交通系统。
2 组团生长作为“特殊功能的城”,广州大学城的功能布局围绕7个大学组团组织,其中的5个在小谷围岛。
广州大学城绿地规划说明书
![广州大学城绿地规划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b931a54ca26925c52cc5bfc5.png)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区位与概况一、概况本次规划设计的地块位于小谷围岛,为整个大学城校区,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
规划地块四面环水,岛上人口密度低,主要为耕地与林地。
二、地理区位及用地规模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最北部,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约15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1、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三、自然条件3.1、地形地貌广州小谷围岛四周环水,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基地内有众多山丘,最高处40~45M,一般20~25M,较低15~20M。
另有水塘、河涌多条,许多已连成带片。
3.2、地震区划根据最新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小谷围岛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地震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65s。
广州大学城简介
![广州大学城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4f990e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a.png)
广州大学城简介关于广州大学城简介简介,即简明扼要的介绍。
是当事人全面而简洁地介绍情况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它是应用写作学研究的一种日常应用文体。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广州大学城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州大学城简介2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建设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19个月后一期工程正式完工。
2004年9月1日,一期进驻十所高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
除开最后两间大学是艺术类之外,其他8间都是普通大学,10所大学全都是本科的。
广州大学城二期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计划进驻。
他们的综合水平排名依次是:1、中大(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有四个校区,三个在广州、一个在珠海)2、华工(理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有两个校区,都在广州;男生较多)3、华师(师范类、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三个校区,两个在广州,一个在南海,南海校区独立招生;女生较多)4、广外(外国语言教学为其强项,有两个校区,都在广州;女生较多) 【以上四所大学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除中大、华工归属教育部外,其他两所归属于广东省教育厅,是地方性大学】5、广中医【以上5所四属于广东省第一批招生的重点大学】6、广工(理工类大学、男生远远多于女生)7、广药【顾名思义啦,以上5.6两所是医药类大学,其中广中医的中医药等专业是全国数一数二的】8、广大(隶属于广州市的大学) 以上的大学除中大可以说是全面发展外,其他大学各有特色(这一点从校名中可以看出),但他们的专业设置确实像综合性大学一样,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不是纯粹的专业性大学,他们的强项还是其自身的专业性的特色专业,如华师的'强项是师范类专业。
广州大学城简介21、广州大学城大学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等。
广州大学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广州大学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调查报告--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7ee15c28bd63186bcebbc37.png)
目录相关信息--------------------------------2调查内容正文一、广州大学城建设背景-------------------------2二、大学城建设衍生的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及政府的应对政策----------3 ㈠、住房-------------------------------3 ㈡、就业安置问题---------------------------3 ㈢、征地拆迁补偿---------------------------3 ㈣、社会福利措施---------------------------4 ㈤、经济预留地----------------------------5 ㈥、旧村改造工程---------------------------5三、大学城失地农民现存问题-----------------------5㈠、就业遗留问题---------------------------5 ㈡、郭朗村“钉子户”遗留问题---------------------6 ㈢、搬迁村民的生活成本高-----------------------7四、总结--------------------------------7㈠政府政策得当之处--------------------------7 ㈡政府政策不足之处--------------------------8所有参考资料来源----------------------------8广州大学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调查报告——奋青六人行调查时间:2007年11月4日至11月11日调查地点:穗石村、原郭朗村、谷围新村、番禺小谷围街道办事处调查对象:穗石村、郭朗村原有居民,穗石村外来人口,以及谷围新村征地拆迁补偿办公室和番禺小谷围街道办事处。
调查方法:一手资料以深度访谈为主,二手资料以上网收集官方资料为主。
调查局限:我们对政府有关机关的访问权限受限,加上广州大学城的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完善,统计数据不全,因此我们的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修改稿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修改稿](https://img.taocdn.com/s3/m/d7df75c68bd63186bcebbc1b.png)
广州大学城承北启南的地理区位黄埔军校是邻近大学城的重要文化资源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一、区位与现状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分析广州大学城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43.3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1.在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在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在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在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二)现状条件分析1.土地利用现状广州大学城南岸包含了新造、南村两镇的大部分镇区,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
小谷围岛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现状多为农业用地和林地,包含穗石、练溪等6条行政村。
岛上还包括了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如占地500亩的艺术村,华南碧桂园等。
用地情况详见表5-1,表5-2。
2.人口现状根据南村镇和新造镇镇政府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在大学城的研究用地范围(以下简称“大学城用地”)内,南村镇建成区人口为16169人,新造镇镇域内的小谷围岛上人口13658人,大谷围地区(南岸地区)建成区人口13534人,总人口43361人。
浅析广州大学城景观环境建设的形象对策
![浅析广州大学城景观环境建设的形象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125d062b84ae45c3b358c3a.png)
作者 简介 : 王 志敏 ( 1 9 6 9 一 ) , 女, 天津人 , 大学本科 , 讲师, 研 究方 向 :
耕, 不仅 能改 善土壤通透性 , 保持墒情 , 还 可清除杂草 。
国‘
现 代 园 艺
应 与城 市 有 强 烈 的合 作 与 互
动 的联 系 , 这
2 0 1 3年第 3期
决 定 人 们 对 该 区
域 的总体 印象【 “ 。 广 州 大 学 城 有 一 个 完 善 的道
城 市设计 要素—— 道路 、 边界 、 区域 、 节点 和标志 , 分 析
了广 州大学城从这几个方 面着手树 立与其它 区域有所 区别 的形 象对策。 广州大学城 发展规划采用 了 “ T O D ” f 交通 引导开 发) 的发展 理念 、 “ 组 团生长 ” 的结构 理念 、 “ 网络 组织 ”
运 出绿地 , 避免复活 。
育规律, 合理选择除草剂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总之 , 不管用 什么防治方法 , 都应在杂草结籽之前 进行 。否则 , 杂草种子一旦成熟散播 , 防治效果会大打
折扣 。
园林 绿 化 。
( 收稿: 2 0 1 2 — 1 1 - 1 7 )
5 . 2 . 2 中耕 除草 。生 长季节每 次灌水 或 降雨后 及时 中
串联起来 。( 图1 1
的重复修剪 , 还可 以防止杂草花 、 果、 种子 的形 成 , 以减
少种源。
方法不能控制时 , 可考虑使用化学除草剂。 在选择使用
该方法时 , 应根据 目的栽培植物与杂草 的种类 、 生长发
5 , 2 清除措 施
5 . 2 . 1 人工拔除 。斩草要除根 。当绿地 内杂草进入萌发 季节后 ,会陆陆续续 出现很多杂草 的小 苗 ,其根 系尚 浅, 。此时可组织人力彻底拔除 , 拔除后 的杂草要及时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https://img.taocdn.com/s3/m/75b0d301763231126edb1182.png)
广州大学城(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简称HEMC)位于中国广州市番禺区的小谷围岛,面积17.9平方公里,计划入驻20万大学生,规划城市人口约35万人。
大学城总体规划建设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19个月后一期工程正式完工。
2004年9月1日,第一批进驻大学城的10所广东高校新生陆续进驻大学城,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
广州大学城(Guangzhou 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定位为中国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地理位置广州大学城位于东经113度40分,北纬23度06分,地址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自然气候广州地处北温带与热带过渡区,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最低温度0℃,最高温度39.1℃。
南亚热带季风气侯,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
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68%。
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旅游景区[1]建设广州大学城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
广州大学城组团一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山大学、广朹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大学城组团一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山大学、广朹外语外贸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910573d7360cba1aa811da73.png)
SPECIAL COLLECTION 广州大学城在广州大学城组团一的设计中,以岭南生态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为创作主题,以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为构思出发点,将主题构思贯穿于整体、单体环境及细部的系统设计中,创造出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的校园环境。
一、组团概况广州大学城组团一位于大学城最北端,用地包括中山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区生活区及周边地块,它南邻大学城中心公园,东邻城市绿化带,西邻珠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整体用地地形为平缓的丘陵地,内有10座小山丘。
有大面积的天然的水系在东、西两个方向与珠江连接,是基地主要的排涝出口。
中山大学用地110hm2,办学规模2.3万人。
中山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文理科大学,校本部位于广州市滨江东路,建筑群围绕中央绿地呈对称性布局,其中轴线由南而北延伸至珠江边,其江畔的牌坊及砖红色教学楼是建筑的最大特色。
外语外贸大学用地约70hm2,办学规模1.2万人。
位于白云山麓的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涉外型的大学。
校本部内绿树婆娑,有清澈的山溪流过,教学楼外墙以棕黄色为主色。
两所大学有不少相近的学科,可进行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
二、规划设计构思作为大学城有机的组成部分,组团一的规划设计与大学城的景观结构体系应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相邻的组团通过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
组团内建筑是围绕生态轴布置的,生态轴是校园结构的主要骨架。
尊重地段的自然环境,从地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地段现有的生态环境的结构和走向,创造出有岭南风格、适合地段环境的设计,是本规划的目的。
首先,设计方案应该尽一切可能不破坏用地内的绿化、山体,基本保留原有水系,并对这一自然现状加以再利用,形成校园主要景观。
两所校园北部相连的水系激发了我们将两所大学的生态轴融为一体的构思,相连的生态轴不但有排涝功能,同时又是联系两所大学的纽带,为相互的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创造条件。
河边设置校际休闲带,建筑、道路巧妙地避开山体,蜿蜒其中。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完整版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94118810661ed9ac51f37c.png)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目录引言 (4)(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4)(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6)(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9)(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7)1 回顾与挑战 (20)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20)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22)1.3机遇与挑战 (37)结语 (61)2 目标与定位 (62)2.1城市发展目标 (62)2.2城市定位与职能 (62)2.3城市规划目标 (64)3 发展战略 (67)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67)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90)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97)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106)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127)4 空间与特色 (137)4.1城镇体系 (142)4.2 空间结构 (148)5 实施策略 (201)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206)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213)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218)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220)引言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
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广州大学城组团四规划与建筑设计——特殊环境的特殊解读
![广州大学城组团四规划与建筑设计——特殊环境的特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2e167ee0975f46527d3e173.png)
SPECIAL COLLECTION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组田四位于大学城(小谷围岛)的西端,南面及西北面分别毗邻海心岗水道及小洲水道,东南面以中部快线为界,西面与广东科学中心(在建)隔路相望,规划中的地铁七号线穿越基地中部。
规划设计范围约为132hm2(其中教学区92hm2),总建筑面积近80万m2(其中教学区近47万平方米)。
在以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形为特色的广州大学城中,广州大学校区基地所在的环境地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规划基地内现状主要为农田和少量果林,地势低洼平坦。
由于位于小谷围岛西端,南北两面为珠江水道相夹,自然景观资源相当优越。
基地内水网聚集,有较多的河涌及池塘。
西北面有两个水口与小洲水道相通,南面有一个水口与海心岗水道相通。
因此在规划设计构思中着重考虑水环境的营造,注意对基地内现有果树的保护,并进一步围绕中心湖提出了“信息廊”的设计概念。
规划设计充分考虑校区的滨水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特色,从营造高效生态环境的高度出发,科学地确定规划的指标和组织多层次的有机生态绿地系统,在继承传统地域文化和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塑造生态型的新校园。
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是对特殊基地环境的特殊解读。
一、 “双轴双环”的规划结构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采用“双轴双环”的规划结构。
双轴校区南入口引入的礼仪景观轴和由西入口引入的连接文、理各科教室和实验室直至生活区的弧形轴线联系成一整体,双轴的交汇点为架高的图文广场,它不仅是校区最重点的景观节点和视觉焦点,也是校园活动、人流集散的中心点。
双环以环形信息廊联系各主要教学楼和生活区,环绕中心湖面、水系及绿岛组成的中心生态核,兼具观景、景观功能,形成共享交流的环形空间;在规划区的周边规划了环型车行道路,解决车行交通问题,同时使广州大学的校区组团更加紧凑。
二、以水为题的特色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结合基地水网密集,两面临江的现状特点,构思中强调以水体为核心,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环境。
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说明书
![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a6b004dbce2f0066f53322b0.png)
摘要: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于2003年12月底向全国公开招标。
2004年2月,经专家组评定,由我院设计的公共绿地(标段一、标段五)均以第一名中标。
关键词: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于2003年12月底向全国公开招标。
2004年2月,经专家组评定,由我院设计的公共绿地(标段一、标段五)均以第一名中标。
一、项目背景分析及概况(一)地理位置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番禺区的小谷围岛上,小岛东毗长洲岛,西邻洛溪岛,北对官洲(生物)岛和琶洲岛,南与番禺新造举目相望,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番禺区中心——市桥约13公里。
(二)项目概况标段一由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综合发展北区、综合发展南区组成。
面积约80.39公顷。
其中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绿地约62.83公顷,综合发展南、北区绿地约17.56公顷。
信息与体育共享区总体布局环绕“知识湖”展开。
“知识湖”居于三条轴线的中心位置,南北主轴线分别是中心图书馆、3万个座位的体育馆;东西主轴线分别为体育休闲中心、酒店会议中心。
包围该区域的道路称为“内环”道路,路中心标高由7.9m至18.0m不等(广州高程系)。
综合发展北区集中了大部分研究活动,内有实验室、孵化空间、研究机构以及交流空间,通过规划中的隧道和轮渡与北部生物岛相联系。
综合发展南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设置大学城最重要的共享设施,大学城管理中心;主要的商业娱乐中心以及文化艺术综合体,以总协调和分特点的功能分布其间。
二、设计理念(一)绿地定位:大学城中心区公共绿地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
它既是各座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展示多种学术风格、思想方式的公众舞台。
因而必须既具备大学城中心绿地的特殊性,又具备社会公共绿地的兼容性。
(二)我们的理念:1.完整的生态理念——自然(1)尊重现实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采取的态度,我们的生态理念也源于这一朴素的自然观。
(2)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广州大学城建设回顾与反思
![广州大学城建设回顾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447e65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2.png)
78[ UED ] 115 | 10 | 2018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Construction 广州大学城建设回顾与反思文_李传义 原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澳门大学校园发展部特级行政主任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图打开广州电子地图,大学城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谐有序的城市肌理随即映入人们眼帘。
良好的绿色生态与城市内在功能的高度吻合使它获得2006年国家人居环境奖。
在设计城市手法上,尤以创新城市能源体系,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我国城市建设之先河,现时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即是在广州大学城建设经验基础上编制的1。
全城(580万平方米)建筑主体节能率达到65%2,非传统水源(再生水)使用率超过40%,这些标准都已远远超过现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GB/50378—2014。
城市区域能源多联供体系和能源梯度利用规划科学地解决了30多万人的用能需求,同时培育起一个庞大的区域能源供应产业。
大学城在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之路4,获得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
回顾当初组织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过程,适逢“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
由于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起点高,省市主要领导只定下“四个一流”的原则,在专业技术上放手让职能部门和专家说了算,主要领导基本不参与意见,故而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
举国内外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约5000人参与这项工程设计会战,在专家决策机制的统领下,确保了18项专项规划与城市设计切实落地生根。
正是多层面全方位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才有了今天这样美丽的“绿盈水绕、生态学府”环境。
15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专家决策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城市建设的科学模式,对比人们常说的“规划规划墙上一挂,不如领导一句话,动不动就先改规划,今天开明天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1bb4cf49ec3d5bbfd0a74f4.png)
文 本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注:正文中下划线部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一篇
前
1.0.1.1为适应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赋予城市人民政府的职权,对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形成《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送审稿。建设部对送审稿审查工作于2000年10月完成,并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及有关材料报国务院待批。由于在此期间(2000年6月)广州市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花都、番禺撤市设区划入广州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原上报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待调整后重新报批。根据2001年11月建设部来文(建规函〔2001〕351号)要求,对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形成本次规划成果。
1.1.1.2城市规划战略目标:以区域协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促使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换,完善城市功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并保持社会稳定和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
第二章
1.2.1
1.2.3.3从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出发,建立由都会区、片区中心、中心镇、一般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以都会区为中心,以高、快速路网与轨道交通体系为依托,各级城镇辐射范围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多层次、星座式市域城乡布局结构。
1.2.4
1.2.4.1都会区是广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中心。
1.0.1.2本次调整重点是因行政区划的变化而带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方面的调整,并补充番禺、花都两个新区的内容。
广州大学城简介
![广州大学城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dabe7c089eb172ded63b78d.png)
广州大学城简介广州大学城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选址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范围 43.3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分为外、中、内三环。
外环与中环之间是各高校教学区和商业区,中环和内环之间是生活区,内环内是中心湖。
广州大学城所在的小谷围岛四面环珠江,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会展中心所在的琶洲岛隔江相望,具有天然的相对独立性。
小谷围岛地貌为低丘陵冲积平原,岛上风景如画,文物古迹众多。
该岛以前长期没有路桥与广州市区相连,必须通过轮渡才能到达。
也正是如此,成全了小谷围岛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民风淳朴、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18万-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估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300亿元。
广州大学城现在进驻的高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共10所高校。
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广州的文化胜地,广州大学城可以极大地推动广州市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一、规划定位1 、功能定位 ---- 中央智力区( Central Intelligence District )概念的提出广州大学城的功能是以大学为核心和主体,以有机联系网络(包括开放式办学、校际学术与教学协作、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等等)为基础,包括居住、休闲、生产等多种职能,是学、研、产、住一体化的综合性城市区域。
广州大学城道路使用状况及规划反思
![广州大学城道路使用状况及规划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09abcdf195f312b3169a58a.png)
[ 参考文献]
[] 1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概念 [B O ] E / L .人民网, h t :/w .ep ecm c . t p /ww po 1 .o .n
[] 2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区分局小谷围派 出 交警 中 所
图8 重 新 规划 设 想 图
队.广州大学城交通安全讲座数据 [] 0 1 Z .2 1 . [] 3 广州市统计局.广州市 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00 发展统 计公 报 [B O ] E / L .中 国统计信 息 网, h t :1w .jno g t p /wwt c .r .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 划设 计规范(B 5209)H .北京:中国计划出 G 02-5 []
版社 ,2 0 . 0 6
行 车的掉头隧道,连接 岛外的公交车站
及 相应 的辅助和缓) 场地。这样,进 岛 中 的各种车辆经主干道或放射路就可 以很
火通 明,人气鼎盛,也就不用担 心江边 会成为治安黑点 了。至于靠近内环路 的 行政 区,虽然晚上仍然 比较寂静 ,但因
快 到达各处 ,不但大大减少 了车辆的行 驶距离,还可避免与行人 、自行车流的
梁振锋,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设计系室 内与环境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1 6 规 师 LnE5 1 划 PFnF I I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体育场设计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体育场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692d0da98271fe910ef9cc.png)
广州大学发展规划简介一、广州大学城的定位和发展策略1、广州大学城的定位通过分析广州大学城的发展概念和《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结合广州市经济、教育等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总结广州大学城的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2、高校发展策略在高校发展策略上,广州大学城近期优先解决由于“扩招”带来的高校用地不足的矛盾,对于如广州大学等用地不足的高校通过土地置换的方法,吸引其不整体搬迁进入大学城(当然也可以鼓励高校把主校区设在广州大学城,原址作为分校),形成先锋与龙头,带动大学城发展。
从长远发展来看,广州大学城将优先吸引名校、著名科研机构和理工院校,适度发展国际远程教育。
3、产业发展策略在产业发展策略上,广州大学城将充分重视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联合发展的带动效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教育的产业化运作和教育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尤其应充分重视教育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联合发展,积极推进学、研、产一体化4、空间发展策略我国城市化道路表明,城市一般都会依托交通施发展。
在空间发展策略上,广州大学城初期建设将依托率先建成的交通线路构建商业服务中心和其它其享设施,吸引在穗高校(特别是那些用地紧张的商校,如广州大学等)进驻大学城,形成首批大学组团,开启广州南拓发展之一闸。
随着小谷围岛对外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环岛路的建成。
利用大学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互动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拉动城市向南部发展,推进大广州新格局的形成。
二、广州大学城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模式广州大学城采用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建设。
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和制定相关政策上。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4eab6330011ca300a6c390f4.png)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第二部分城市设计第三部分练溪展览中心及珠江国际影视文化中心设计研究1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1. 项目背景2001年3月2日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将新造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选址。
2001年12月24日省政府9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批准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并成立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推进大学城建设工作。
2003年1月15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发布会在广州市规划局举行。
应邀参加的咨询单位包括英国罗杰斯事务所,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美国SBA公司+ASG公司。
2003年4月29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上述三家公司的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根据专家意见,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决定由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中心区综合发展区及会展与文化共享区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2. 人口分析预测根据大学城发展规划,广州大学城的规划范围约45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30万,已经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必须具备城市的各种基本功能。
在大学城中心区的规划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数量与构成,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内容及数量、交通运输、道路等级及指标、市政公共设施的组成及能力、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建筑类型的选定及城市的布局都直接受其影响。
大学城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其人口状态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大学城中心区的作为大学城中城市性最强的部分,它既不同于周边组团的大学校区,有不同于普通城镇。
2.1 大学城人口现状:大学城范围内现状一村镇人口为主,详见下表2随着大学城范围内的土地收归国有,和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当地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加速,人口的数量、结构必然迅速变化。
2.2 人口构成与大学城的特点以教育产业、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为主,主要用地功能为院校校舍用地、高科技产业园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公共绿地,人流、信息流巨大,物流相对较小。
广州大学城概况
![广州大学城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e3c9922a915f804d2b16c10b.png)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理概况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琵琶岛举目相望,总体规划用地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围岛约18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
珠江广州水道为广州市区的主要河网,包括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平洲水道、官洲水道、沥滘水道、新造水道及番禺区内的一些主要河道。
这些河道分别汇入虎门、蕉门、洪奇门三大水道入海。
小谷围岛四面环水,沥滘水道与官洲水道从南北两面流过,岛内河涌12条,基本呈辐射式分布,其中有3条河涌连接岛内中心湖。
所有河涌与外江连接处以水闸控制。
地形地貌:本区属剥蚀残丘地貌单元。
地形较平缓,以中部贝岗村的无名山岗为最高峰,标高为47~50m;一般残丘标高在20至45m,残丘间凹地地面标高一般为10~15m,地形总趋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此外,本区西南角、东北角及北部分布有小面积的河漫滩地貌单元。
地形平缓,地势较低,地面标高一般为5~8 m。
地震地质条件:根据场地内的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判别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
按各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及其覆盖厚度判别为Ⅱ类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水文气象特性:1.气候特征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西北面有北江、西江蜿蜓,南临南海,北回归线从市区北部通过,该区气候宜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湿多雨。
1)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652mm,降雨量集中在汛期,平均占全年的83%,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雨季始于4月份,4~6月以峰面雨为主,平均可出现10次暴雨过程,7~9月进入盛夏台风期,以台风雨为主。
2)气温及湿度:多年平均气温21.8℃,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83﹪之间。
3)风向、风速:年平均风速2m/s~2.6m/s,夏季台风袭击时出现旋转风,最大风速可达30 m/s,常有热带气旋登陆,年平均1.6次,最多年份出现5次,一般风力在9级以上,破坏力极大。
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
![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https://img.taocdn.com/s3/m/519cb83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f.png)
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10.11•【字号】穗府[2002]32号•【施行日期】2002.10.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穗府[2002]32号)《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已经2001年12月24日九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
根据《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二十五条关于"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予以公布"的规定,现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
一、《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是指导该地区下一层次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为:小谷围岛及南岸处于城市中部快线和京珠高速公路之间、金山大道以北的区域,用地规模约43.3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35-40万人。
三、大学城的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南北向的京珠高速公路、小谷围岛中部南北向交通干道、城市中部快线和地铁四号线,以及东西向的岛南滨江快速路、兴业大道、金山大道来解决。
小谷围岛内采用环形加放射形道路网络,主要解决各大学组团之间的联系;小谷围岛南岸地区采用网格式道路网络。
小谷围岛南北岸的交通联系通过两座跨江大桥、一条隧道及地铁四号线解决。
四、大学城的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先开发小谷围岛,后建设南岸地区。
近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征用小谷围岛用地,推进城市中部快线、京珠高速公路、地铁四号线等项目建设,以尽快改善大学城与城市的交通联系。
五、广州大学城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的各项建设应严格遵循《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逐步推进实施。
广州市人民政府二00二年十月十一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设计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广州大学城总平面图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一、有利于广州科教体系的完善广州大学城工程的提出,最直观的依据是源于现实的挑战:高校扩招——用地不足——外迁的可能与现实趋向。
广州大学城工程的建设,更是主动、积极地因应发展的需求:从趋势与规划看,广州的高教科研事业应有也必将有大的发展,需要先行考虑发展的需求。
通过广州大学城的建设,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在城市中的合理布局,促进城市知识化进程和城市的知识密集区域(知识产业区域)的成立,提升和强化广州作为华南教育与研究中心、华南知识产业中心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有利于新型办学和教育模式的探索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不仅为大学发展提供空间、用地与设施的支持,而且力图通过营造利于创新的校际网络,创造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社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大学发展新模式,并在开发、建设、经营、经管、税收、人口经管等各方面探索建立特殊体制、实施特殊政策、建设特殊区域,为全国高教改革寻求新的模式。
总体鸟瞰图三、有利于促进学、研、产结合,推动大学成果产业化广州大学城顺应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当代大学基本发展趋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能够进一步发挥大学作为高技术产业摇篮的作用,促进高教对经济、技术发展的积极意义,为学、研、产的结合特别是大学成果的产业化创造空间环境。
四、有利于拉动城市向南部发展,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广州大学城的建设顺应广州城市“南拓”的趋势,成为城市空间南拓的一个增长点,通过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升城市空间档次,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推进大广州城市新格局的形成。
总体鸟瞰图五、有利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跃升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功能,通过促进大学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广州的高技术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层次,均进入全国的前列,从而促进广州城市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选址基地建设条件分析评价一、地理区位纵观全国已建或将建大学城的城市,它们多为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尤其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且具有好的文化教育基础,由此可大略看出大学城这种具有新的组织模式的高教产业集聚区的区位指向。
广州大学城所依托的城市广州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广州承担着广东以至华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其经济实力和腹地内对高教产业的广泛需求为大学城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珠江三角洲在建大学城分布广州大学城选址于广州番禺区北端新造镇小谷围及其南侧珠江对岸扩展用地,西邻洛溪岛,北邻国际生物岛、东邻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区,并与琶州岛城市副中心(RBD)举目相望。
基地距广州旧城中心区约17公里,距建设中的广州新国际机场30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小谷围为大学城的建设提供岛状用地。
在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北抑、南拓、西调、东移”发展战略中,这一地区是城市南拓轴的重要节点,位于都会区的中心位置,地位极其重要。
二、交通区位在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中,基地为广州中心城区与广州新城、南部新城联系的重要交通节点,其东侧为京珠高速公路(红线80M,线形基本确定),西侧为规划快速路(走向定,坐标未定),南侧为金山大道(红线60M,已建成)及其延长线(红线60M+,走向定,坐标未定)。
具体而言,大学城西南可与海珠区环岛路相连,南与新造镇、广州新城通过新造大桥(规划)相连,北与官洲生物岛通过规划道路相连并向北直通五山地区,东部有京珠高速公路东线经过该岛和长洲岛的交界地区,可以作为该岛与外界发生交通联系的主要连接线。
地铁四号线横跨珠江,南北向贯穿大学城(走向定,坐标未定)。
另外,基地位于珠江主航道两侧,水运交通极为发达,但同时,航道的净空限制也为桥梁的架设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总的来说,广州大学城在区域规划中初步形成了“高速路、轨道交通、航运、普通城市交通”四位一体的复合交通体系,充分满足大学园区自身对交通模式多元化的需求。
三、现状交通条件1、小谷围地区小谷围地区现状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条件较差。
将小谷围和其东北部紧密相连的长洲岛作一体看,目前与外部无路、桥相连,与岛外的交通只有轮渡的方式,现岛西北、东南和南部各有一渡口与海珠区小洲村、番禺区新造镇和南村镇相联系,东北经长洲岛后可通过轮渡与黄埔区联系。
2、新造及南村地区新造及南村地区现状交通条件相对小谷围地区较为发达,不仅与外界交通联系较为方便,而且新造镇和南村镇之间也有道路直接相连。
各村、镇内初步形成不规则道路骨架,但并不完善。
四、生态区位现状交通条件图从整个广州市域生态保护“一环两楔、三纵四横”的策略来看,小谷围地区处于广州“山、城、田、海”格局的绿心位置。
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基地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基本农田保护、山地森林资源、水源保护区,地形地质条件、用地类型及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因子的进一步分析,初步形成基地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分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等四类生态分区以指导广州大学城的建设。
五、人文状况分析基地包括了新造镇的几乎全部地区以及南村镇约1/4的地区。
除两大镇区外,基地内散布了十几个农村聚居点。
基地内现有人口约3.6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
历史上,小谷围曾是南汉王刘狩猎的地方,名为“昌华苑”。
所以北亭杅又名“昌华市”。
如今南亭、北亭的地方,原是刘打猎休息用的两个亭,后来发展演变为南亭、北亭两条村。
小谷围至今仍遗留众多名胜古迹,如“南汉王刘墓”、“渭水桥”、“东汉墓”、“水云寺”、“石人石马”、“石人墓”、“海心岗梳起石”、“明嘉靖敕令碑”等文物古迹。
基地附近旅游资源丰富,东面有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闻名遐尔的黄埔军校旧址所在地,并密集着政治、军事、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各胜古迹,如孙中山纪念碑、孙中山故居、东征阵亡烈士陵园、北伐纪念碑、波斯楼、大坡地炮台等。
基地西侧南村镇附近著名的余荫山房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
六、自然景观分析从内部自然景观来看,广州大学城基地地处珠江冲积台地和丘陵地貌地区,山林和水体连绵起伏,景色优美。
从外部景观条件看,基地岸线漫长,对外观景条件极好,可以纵观珠江两岸秀丽的景致。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概念一、规划定位1、功能定位----中央智力区(Central Intelligence District)概念的提出结合上述关于大学城功能组织的分析和论述,广州大学城的功能同样是以大学为核心和主体,以有机联系网络(包括开放式办学、校际学术与教案协作、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等等)为基础,包括居住、休闲、生产等多种职能,是学、研、产、住一体化的综合性城市区域。
通过其核心功能(高教科研)、基本职能(大学产业集群)、服务及辅助功能以及延伸功能(文化旅游、生态维育等等……),广州大学城完善了一系列大学产业链,形成了与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休闲商务区(RBD)相对应的中央智力区(CID-- Central Intelligence District)。
2、地区定位从地区定位来看,广州大学城应综合发展大学的三大功能,成为全国的重要科教节点之一,珠三角地区乃至华南地区的高级人才培育中心、科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与产业化基地,广州地区的科教核心和中央智力区。
3、形象定位----“绿心、智心、中心”三心合一广州大学城选址于广州番禺区北端小谷围岛及其南侧珠江对岸扩展地区,该地区位于大广州都会区的中心位置,也处于区域生态结构的“绿心”位置,故此,作为广州中央智力区(CID)的大学城就明确了“绿心、智心、中心”三心合一的形象定位。
二、广州大学城的功能组织广州的地区特点和实际情况,广州大学城的功能组织如下:1、城市资源共享区:包括①教育研究类:图书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科技馆、推广教育中心、比较文化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②大型体育设施类:大型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中心……③生活服务类:国际交流酒店、医院、中学、实验表演中心、商业服务设施(如大型商业、书店、餐饮等)、影剧院……④行政经管类:行政中心、物业经管……⑤综合类:师生联谊、活动中心、大学城入口标志、中央广场、大学城广场……⑥城市公共绿化2、大学校园区:由若干大学园区组成,每一大学园区又由若干所性质相似的大学构成,其中每一所大学包括:①校际资源共享区:·学术资源单校区用地结构图元:校级图书馆、会议厅体育场馆(规范田径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公共教育单元:教案主楼、基础科目教育、公共教室等。
·生活服务单元:餐厅、小型教育超市②行政办公区:行政综合大楼③二级学院区:由若干学院教案楼(实验室、研究室、专业阅览室等)构成;④研发孵化区:包括研发用房、实验场地等;⑤生活居住及配套设施区:教职工居住单元及配套设施:安排20%—30%教职工居住;低年级学生居住单元及配套设施:安排1年级学生居住;大学招待所……3、生活居住单元:大学城内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居住由社会解决,其组成包括:①教师居住组团:可根据情况分为专家规范、教授规范、讲师规范、助教规范等;②学生居住组团:包括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宿舍及公寓,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不同规范的居住用房,但可以混合居住③生活配套设施:餐厅、超市、冼衣房、开水房、公共浴室、阅览室、医务室、活动中心、影剧院、书店、理发等各类服务设施;④相应教育配套设施:小学、托儿所等;⑤经管用房:物业经管。
⑥活动场地: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等。
⑦绿化4、国际大学园区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吸引国际名牌大学在广州大学城设立分校或办事机构,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与各个国际著名大学连接,营造国际氛围,与国际接轨,其组成包括:①虚拟国际大学经管中心:包括各个国际著名大学办事机构及国际大学园经管中心等②国际教育中心:包括教室、实验室等。
③国际教育共享单元:包括图书馆、会议厅、教育展示厅等。
④国际学生公寓:提供不同规范的居住用房,满足不同居住档次的要求。
5、中试生产区包括中试基地、创业中心、软件基地及配套生活设施等。
三、广州大学城发展策略1、开发推进①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操作方式相结合;②设立开发基金(包括通过发行彩票为大学城募集资金)③通过规划等政策引导投资、推进开发2、市场开拓①重点选择、开拓合适的目标市场②多元化的市场开拓手段·优惠条件的吸引·对外联系与外部开拓·形象建设与推广·行政干预:包括规划引导与控制③若干建议·通过优惠、行政干预等手段,吸引、引导、促进新中大总部或研究生院、新广东工大总部甚至整体、新广州大学整体进驻,形成先锋与龙头,带动大学城发展;·通过行政干预、优惠吸引等手段促进部分现有的大学、研究机构(特别是位于老城区、布局分散、用地扩展受限制的)整体或部分向大学城搬迁;·通过规划手段,要求今后新设立的大学、研究机构或现有机构的空间扩展在大学城选址;·以优惠政策鼓励与吸引私立大学、研究机构的发展并进入大学城;·以各种优惠条件与方式吸引国内外名校、名科研机构进大学城办分校或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