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故乡教案鲁迅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课文在前后对比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3、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学习课文在前后对比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
2.难点: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
目标评价:
1、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完成目标1、2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目标3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学习时间: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1、互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秕谷(bǐ)鹁鸪(bógū)颧骨(quán)折本(shé)
潺潺(chán)伶仃(língdīng1)恣睢(zìsuī)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研讨交流
1、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导‘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提问: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故乡到底变成什么样呢?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3、提问: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4、提问: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第3段只有一句话,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提问:怎样理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对故乡还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6、提问: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讨论并归纳: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7、提问:第5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四、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五、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装弶()
2、脚踝()
3、恣睢()
4、偶然()
5、嗤笑()
6、阴晦()
7、愕然()
8、颧骨()
(二)填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三)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填写闰土形象对照表,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三、研讨交流
1.提问: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小结: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