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发表日期:2010年1月11日出处:省教研室已经有781位读者读过此文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信息、交流信息、开展合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新课程实施步骤

(一) 课程培训阶段(2005年7月~2005年8月)

1.培训内容

(1) 通识培训《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与资源开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教学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改革等。

(2) 学科培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专题报告;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说课和评析等。

2.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1) 省级培训由省师资部门组织,教研部门协助。各市、县(市、区)选派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加,选派人员应能承担市、县(市、区)级培训任务。

(2) 市、县(市、区)级培训。由各市县(区)教研人员和参加过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对所在市县(区)教师进行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分层、分期对全体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

(3) 校本培训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分析新教材的教学案例,开展新教材备课、说课、试教等研讨活动。

各级学校应选拔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担任新学期的高一年级任课教师。

(二) 新课程全面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

1.全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学科全面试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实施教学。

2.学校要加强校本教研,采用集体备课、研究课、观摩课、参与式评点、教学反思、教研沙龙、校际交流、专家指导等方式,保证新课程的高起点、高水平地实施。

3.省、市教研部门重点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研究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探究与实践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问题。

4.启动选修课程的研究,为开设选修课程做好相应的准备。

(三) 新课程实施总结调整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

1.总结前期工作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总结前一阶段实验新课程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通过研讨,对《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和新教材提出修改建议,对新课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部署下阶段的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在研究必修课程实施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着力对选修课程的研究,加强教师的专业研修。

3.开设选修课程学校要努力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能力,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三星级以上学校应具有开齐开足所有选修课程模块的能力。学校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选学选修模块,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应有的学习氛围。

(四) 新课程实施的深化和完善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1.总结新课程实施两年来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开展课题研究。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组织省级优秀教科研、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3.研究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