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框架导图(全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20世纪多元化阶段:实验、文化、实用主义: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
凯洛夫、杨贤江
当代理论: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其他—皮亚杰、朗格朗、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
社会发展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平行性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核心--人的现代化
教育的
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和心理
内发论(遗传):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发展动因:外铄论(环境):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决定论
教育与遗传:不决定,发展前提,可能性;个体差异;成熟机制制约发展水平
人的发展
影响身心环境:不决定,多种可能,变为现实;发展动力;能动的反应
发展因素
教育:不决定,主导作用:原因、表现、条件
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内在动力;三层次:生理—心理—实践
顺序性
阶段性
发展规律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教育学第三章1、概念2、教育方针
意义: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灵魂、最高理想,出发点和归属;评价的根本依据
意义与作用
作用:导向、激励(调控)、评价
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
确立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实践、教育与生产、民族素质
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构成:德—灵魂、动力、方向;智—认识基础;体—物质基础;美、劳—运用实施
教育制度
重点培养素质:创新、实践、思维、理想、立德树人
教育目的落实
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素质教育:特点、内涵、意义、措施、七误区
内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核心)学制:学校类型、等级、结构
建立学制依据:政治经济、身心发展规律、人口、本国学制历史和国外学制影响教育制度
现代学制类型:双轨—欧洲;单轨—美国;分支—苏联、中国
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
教育制度发展
发展趋势: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终身、社会化、国际交流、学历
教育制度演变: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
教育制度结构
结构: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特殊
改革: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中长期发展计划》
教育学第四章概念: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性质:专业人员,促进个体社会化
职业概述作用:传播文化、塑造品格、开发潜能
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
特点(职业角色):一般角色
教师及新角色——学习促进者、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社区开放型教师职业素养复杂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劳动特点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方式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群体性
劳动价值:社会、个人
教师与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学生职业素养知识:专业、科学文化、教育科学、实践
能力:语言、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师德、情感、人际关系、人格
发展内容:理想、人格、知识、能力、态度动机、自我形成
发展阶段:非关注、虚拟、生存、任务、自我更新
专业发展发展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专业化的实现:国家政府、教师个人
教育的客体
特点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学生发展中的人
现代学生观: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
权利和义务
概述:最重要、最基本;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教师中心论VS 儿童中心论
作用:保障教育教学、构建和谐校园、教学相长、满足学生需要
师生关系内容:授受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促进关系
类型:专制、放任、民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学生、环境
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教育学第五章几种界说:课程即学科、即学习经验、即预期学习结果、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即活动或进程内涵及意义
意义:培养人才、教育教学依据、学生知识主要来源、全面发展、评估教学质量课程概述课程类型:属性—学科和活动、组织方式—分科和综合、学习要求—必修和选修、任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制约因素: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身心发展需求
理论流派: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内涵:课程编制最关键;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
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社会、学科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学年、学周
课程计划国家制定—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课程内容作用: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依据
课程标准设计原则
教材教科书—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