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硬皮病2例
![中医药治疗硬皮病2例](https://img.taocdn.com/s3/m/b071a450581b6bd97f19eaf0.png)
中医药治疗硬皮病2例作者:欧阳晓勇来源:《云南中医药杂志》2009年第09期关键词:硬皮病;中医药疗法;疗效中图分类号:R59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12--01中医皮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硬皮病,临床表现以初期皮肤红斑肿胀,中期硬化,晚期萎缩为特征,是一种皮肤及系统胶原纤维硬化的结缔组织疾病。
由于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治疗效果差,本人根据《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和《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缓中补虚,大黄磨虫丸主之”的提示,认为本病主因阳虚血瘀、湿毒阻络,治疗当以温阳化瘀、化湿,解毒通络为治,现结合自己近年治疗的硬皮病病例,浅谈治疗体会。
1病例介绍病例1:严某,女,64岁,于2006年11月2日初诊。
主诉:左足皮肤变硬萎缩4年。
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足胫前皮肤红斑肿胀,疼痛时作,在昆明多家医院就诊,系统化验及病理检查确定为“局限性硬皮病”,经“强的松每日口服6片”、“局部注射曲安缩松、艾洛松针”治疗8个月,皮肤红肿消退,但皮肤发紧变硬,出现15cm×2cm条索状萎缩状。
经人介绍到本科就诊。
舌脉象: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
西医诊断:局限性硬皮病。
中医诊断:皮痹。
中医辨证:阳虚血瘀,气虚络阻。
治法:温阳解毒,益气化瘀通络。
方药: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鹿角霜30g,白芥子15g,炮姜20g,麻黄10g。
生口芪60g,当归12g,桃仁15g,红花6g,赤芍30g,地龙10g,蜈蚣2g,土牛膝15g。
2日1剂,水煎服,每次服药汁兑服大黄磨虫丸15粒。
嘱其减强的松片为每日4片。
2007年12月1日二诊:肤温如常,局部皮肤变软,肤色由暗滞变为正常,萎缩纹如前。
舌脉较前无变化,药已见效,去上方中桃仁、红花、加三棱15g,莪术15g,昆明琵琶甲3只,再减强的松2片,服大黄唐虫丸每次20粒。
皮痹方治疗硬皮病临床观察
![皮痹方治疗硬皮病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c2223a01763231126edb11f0.png)
硬皮病是 以局 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 内脏器官 结 缔组 织 的纤 维 化 或 硬 化 , 后 发 生 萎 缩 为 特 点 最
的疾 病 。可 分 为 局 限 性 及 系 统 性 硬 皮 病 , 类 硬 两 皮 病 均 以女 性 发 病 率 比较 高 , 男 性 患 者 相 比为 与 31 : 。发病年 龄 : 限性 者 多数 在 1 局 1—4 O岁 , 统 系 性者在 2 5 1~ 0岁 。硬 皮病 可使 受 累部位 甚 至全 身 皮 肤 逐渐 发 硬 、 紧 、 去 弹性 , 至 最 后 影 响 关 绷 失 以 节 活 动 , 重 影 响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用 西 医 常 规 治 严 疗 , 效 往 往 不 甚 理 想 。皮 痹 系 列 方 是 湖 南 省 中 疗
1 临床 资 料
黄、 鸡血藤各3 , 0g丹参 、 鹿角胶各1 , 5g女贞子 、 桂
枝 、 芍 、 花 、 附 、 草 各 1 , 子 、 赤 红 香 甘 0g 附 肉桂 各 5g 。此方 具有 温 阳活 血 、 通络 祛瘀 的功 效 , 应 于 适 硬皮 病早 期 血 瘀 毒 热 型 。 ( ) 痹 2号 : 2皮 当归 、 桃 仁、 丹参 、 竹 、 枝 、 玉 桑 鬼箭 羽 、 血藤 、 冬藤 、 签 鸡 忍 稀
科 门诊患者 , 其中男 9例 , 1 ; 女 5例 年龄最小 9 , 岁
最大 6 岁 , 8 平均 4 2岁 ; 病程最短 3 0天 , 最长 3 ; 年 其 中局限性 1 , 9例 线状 2例 , 系统性 3例 ; 分型属 早期 3 , 例 硬化期 1 例 , 8 萎缩期 3例 ; 病变部位累
皮 痹方 内服 配合 中药外洗。结果 : 痊愈 1 ( 限性 1 , 6例 局 5例 线状 1 ) 显效 3例( 限性 2例 , 例 , 局 线状 1 ) 有效 3例 ( 例 , 局限性 2例 , 系统性 l例 , , ) 无效 2例 ( 为 系统性 ) 均 。痊愈 率 6 .% , 6 7 显效 率 1 . % , 2 5 无效 率 8 3 , . % 总有 效率 9 . % 。用药时 间最 17
系统性硬皮病治疗成功的案例
![系统性硬皮病治疗成功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455f3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f.png)
硬皮病是一种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从字面上看,“硬皮”指皮肤变硬,这也指出了本病最显著的病理特征,即皮.肤纤维化,表现为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化、硬化,最后萎缩。
除皮肤受累外,可影响到心、肺、肾、消化道等多个系统。
依据皮肤病变的程度及病变累及的部位本病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型。
局限性硬皮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的硬化;系统性硬皮病,又称为系统性硬化症,同时累及皮肤与内脏。
本病发病率约为250/100万,女性多见,为男性的4-5倍。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证明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相关。
李俊才大夫有着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益气补血、软坚散结作用,是治疗硬皮病的有效方药。
在治疗使用温阳祛痹方剂帮助很多患者得到了恢复。
对于硬皮病的治疗研究,李俊才医生认为,硬皮病的发病原因有两种,分别是:1:宿体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痹阻,皮肤肌肉经络所致2:津血不足,正气虚衰,肌腠失养,脉络瘀阻,皮硬如革,毛孔闭塞。
因此治疗应采取温阳解肌,逐瘀蠲痹和滋阴养血,活血通痹。
治疗案例王某,40岁,主诉:皮肤变黑、变硬7年,加重伴胸闷、气短不能平卧2个月。
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手足皮肤肿痛,皮肤变黑,当地行肝功能检查,转氨酶稍高,行保肝治疗1个月,无效。
就诊于北京空军总医院,查肾上腺CT正常,皮质醇6.9ng/dl,考虑Addison病,应用强的松 20mg/d口服治疗,效果不明显。
1年前出现吞咽困难,活动后心悸,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ANA 1:1280(+),诊断为“系统性硬皮病”明确,予强的松、甲氨蝶呤、青霉胺等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于半年前停用,上述症状渐进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查体:面部表情僵硬,鼻唇沟变浅,额纹减少,唇变薄,口腔内无牙齿,颜面及手指皮肤变硬,指尖凹陷性斑痕。
两下肺可闻及Velero哕音。
西医诊断:系统性硬化;干燥综合征;间质性肺病。
艾儒棣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1)
![艾儒棣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1)](https://img.taocdn.com/s3/m/f62b5d06bb68a98271fefae1.png)
艾儒棣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张霞1李艳1谢西梅1指导:艾儒棣2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5)摘要:艾儒棣教授治疗硬皮病,认为本病病位在肺,其本在肾,瘀毒为标,证属本虚标实。
在治疗过程中紧扣病机,分期论治,提出开肺窍、活血脉、通腠理为要,重用补气,坚持温阳,善用虫类药物的方法,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硬皮病临床经验艾儒棣中图分类号:R249,R593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0)03-0012-02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本病以女性多见,病程长,病情复杂,且近年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
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治疗的药物及方法很多,但疗效欠佳。
艾儒棣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方面经验颇丰,遣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临床灵活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在硬皮病治疗方面取得了可喜疗效。
本文就艾儒棣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略作浅析,以供同道参阅。
1病位在肺,其本在肾,瘀毒为标硬皮病属于中医/痹证0范畴,中医对此病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5内经#痹论6中已有相关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0,指出了该病的病因为外感风寒湿所致,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劳欲过度,或情志受刺激,或疾病失治、误治,或病后失养,导致脏腑内伤,积虚成损。
艾教授继先贤理论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体虚感邪,瘀毒阻络。
病位在肺,其本在肾,瘀阻为标。
该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病先起于肺,但又损及脾和肾,早中期以肺或肺脾为主,中晚期以肺肾、脾肾为主。
然在整个病程中,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关系。
5诸病源候论#二十四#风痹侯6曰:/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
0强调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是发病的基础。
肺虚失其宣发,子盗母气,脾虚水泛,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产生。
改良蜡疗法辅助治疗系统性硬化的临床体会
![改良蜡疗法辅助治疗系统性硬化的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a254b3cb84ae45c3b358c83.png)
改良蜡疗法辅助治疗系统性硬化的临床体会作者:肖清王静莲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1期摘要:蜡疗法是一种传统的外治方法,它属于中医内科六大治疗方法中的温热疗法,起到活络化瘀,消肿止痛,软坚化结、舒筋滋养的作用。
改良后的蜡疗法,采用新的营养蜡,其具有热容量大、散热慢、可塑性好,富含多种动植物精华成分,治疗时蜡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渗透至肌肤深层,改善局部营养,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同时配合手法按摩,使系统性硬化(皮痹)的皮肤粗糙、干燥、硬化等现象得到改善,使皮肤增加弹性和柔软性,缓解肌肉痉挛强直。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改良后的蜡疗法;体会改良后的蜡疗法具有温经散寒、祛风止痛、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的功效。
由草乌、川乌、独活、透骨草、红花、木通、料姜石等中药组成,诸药共奏温经散寒、祛风止痛、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作用。
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疗效。
1概述系统性硬化(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全身结缔组织疾病,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骨骼和肌肉病变为多见。
轻的仅限于手指和面部受累,往往经过很长时间甚至长达数十年,才出现内脏表现。
重者广泛皮肤增厚,并很快地出现进行性内脏受累现象。
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多见。
其发病率在结缔组织病中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而居第三位。
系统性硬化属中医"皮痹"范畴。
由于素体阳气虚弱、津血不足,风寒湿诸邪侵淫肌肤,凝结腠理,痹阻不通,导致津液失布,气血耗伤,肌腠失养,脉络瘀阻,出现皮肤硬如皮革、萎缩,汗孔闭塞不通而有出汗障碍、汗毛脱落等症,皮痹日久不愈,易发生内脏病变。
2临床表现临床上"皮痹"者皮肤病变一般先见于双侧手指及面部,进而向躯干蔓延。
初期为水肿期,患者皮肤呈非凹性肿胀,触之有坚韧的感觉,手指呈腊肠样表现,伴关节痛、肌肉痛、发热等,辨证以痰湿热毒血瘀为主。
继之为硬化期,患者皮肤增厚变硬如皮革,紧贴于皮下组织,不易捏起,感觉迟钝或消失,呈蜡样光泽,辨证以血瘀痰浊为主。
中药治疗硬皮病的文献分析
![中药治疗硬皮病的文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c48535376baf1ffc4fad13.png)
此 ,硬皮病患者常合并雷诺氏征 ,表现肢端怕冷 ,
遇寒 加 重 。因此 ,外 治法 中常用 活 血化瘀 、温经散
寒 、通络宣痹类药物。统计结果显示 , 其使用率达 7 9 . 4 8 %, 以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为主。 久病人络 , 邪气迁延 , 损及脏腑功能 , 致正虚邪恋 , 本虚标实 , 所 以内服法多以扶正祛邪为主。体外实验也证实温 阳补肾类药物对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具有显著抑制
到 的 中药 的使用 频 率 、功效 分类 等 情况 进行 统计 分 析。
2 结 果
中药外 治法 中涉及药物 8 0种 ,使用频 度 ≥ 8
的 为 红 花 ,9次 ,使 用 频 率 在 4 ~ 7的有 l 2种 , 透 骨草 7次 、桂 枝 7次 、当归 7次 、艾 叶 7次 、草
频率较 多的 4 0 种 中药 的功效分类 ,见表 1 ;外治
E - ma i l : l u j u n y i n g O 0 7 @1 6 3 . c o m
风湿病与关节炎 2 0 1 3年第 2 卷第 3期 R h e u m a t i s m a n d A r t h r i t i s 2 0 1 3 , V o 1 . 2 , N o . 3
乌5 次 、细辛 4次 、威灵仙 4 次 、伸筋藤 4次 、肉
桂 4次 、羌 活 4次 、黄 芪 4次 、川 乌 4次 ;使用 频
2 . 1 中药使用频率
本次共检索到有关 中药治疗
率 ≥2 的有 l 6 种, 苏木 3 次、 刘寄奴 3 次、 川芎 3 次、
硬皮病的文献 1 4 4 篇, 其 中内治 9 4 篇, 外治2 4 篇,
・
3 6。
风湿病与关节炎 2 0 1 3 年第 2 卷第 3期 R h e u m a t i s m a n d A r t h r i t i s 2 0 1 3 , V o 1 . 2 , N o . 3
彭江云教授运用温阳通络法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经验
![彭江云教授运用温阳通络法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d0cad8b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b.png)
彭江云教授运用温阳通络法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经验作者:张丽琴顾玲丽张丽燕粟荣吴洋彭江云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4年第06期*基金项目: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6号)第一作者简介:张丽琴(1994-),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风湿病研究。
△通信作者:顾玲丽,E-mail:*****************摘要: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皮痹”范畴,彭江云教授认为本病以阳虚瘀阻为基本病机,先天不足、阳气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为标,内外合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生瘀,瘀血痹阻经脉,而致皮毛、经络、肌肉失养而成本病。
治疗以扶阳固本、活血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用药原则一是重用温阳药物为主,特别是附子,二是配伍活血通络之药加大通络之效,临证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皮痹;系统性硬化症;温阳通络;名医经验;彭江云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06-0001-03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类以皮肤和(或)脏器发生进行性纤维化、胶原过度沉积和明显的血管改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2]。
临床表现为四肢或躯体皮肤的增厚硬化、肤色黧黑、雷诺现象、手足破溃,病程中后期可累及肺、食道、胃肠、心、肾等多脏器,出现咳嗽咯痰、胸闷、心悸、吞咽困难、纳差、腹胀等症状[3-4]。
西医治疗多使用糖皮质激素、传统DMARDs、扩血管药及抗纤维化药等药物,但临床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大[5-6]。
SSc归属中医学“皮痹”、“肌痹”“肺痹”等范畴,皮痹之名首见于《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彭江云教授在临证辨治皮痹多从温阳、通络入手,重视“扶阳固本、活血通络”,遣方用药时擅以附子配伍活血通络之药取效。
董振华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经验
![董振华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b1bfdbb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2.png)
董振华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经验
杨梅;刘伟;董振华
【期刊名称】《北京中医药》
【年(卷),期】2024(43)3
【摘要】董振华教授认为系统性硬化症属本虚标实之病,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腠理疏松、营卫不和为本;寒湿外侵导致的经络痹阻、寒凝血瘀、寒郁化热、湿热蕴毒为标。
因其症状多样,病因病机复杂,治疗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标本兼顾;遣方用药,以温补脾肾、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治其本,散寒通络、活血化瘀、清利湿热、凉血解毒治其标。
【总页数】3页(P286-288)
【作者】杨梅;刘伟;董振华
【作者单位】北京市和平里医院针灸科;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
【相关文献】
1.董振华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经验
2.董振华治疗湿热痹经验浅析
3.董振华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
4.董振华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经验
5.董振华治疗结缔组织病伴雷诺现象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阳和汤加减方治疗脾肾阳虚型系统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阳和汤加减方治疗脾肾阳虚型系统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608680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8.png)
阳和汤加减方治疗脾肾阳虚型系统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陶茂灿;曹毅;宋欣伟;贺倩倩;孙丹;邱础;许美雯;施晨璐;张云鹏;李园园;杨晓红【摘要】[目的]观察阳和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疗效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60例患者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阳和汤)组,口服中药阳和汤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口服;对照( D-青霉胺)组,口服D-青霉胺,开始剂量250mg/d,1周后逐渐增加剂量至0.75 g/d-1g/d,并同时服用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每次各2片,3次/d,减少D-青霉胺的毒副作用。
所有病例每2周复诊1次,治疗前后对患者皮肤厚度评分,同时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3月分别检测患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谱、抗着丝点抗体( anti-centromere antibody,ACA)、血沉(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类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of metalloproteinase-1,T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类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of metalloproteinase-2,TMP-2)等实验室指标,3个月后判定疗效。
[结果]阳和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总有效率达70.00%,优于对照组(P<0.05);脾肾阳虚型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自身抗体中AC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阳和汤加减能降低皮肤硬度积分(P<0.05);阳和汤组患者ESR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能降低硬皮病患者CTGF水平(P<0.05)、下调血清TIMP-1及TIMP-2(P<0.01),上调血清MMP-1水平(P<0.05)。
中医内科硬皮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硬皮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8e664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e.png)
硬皮病硬皮病是临床常见结缔组织疾病之一,以结缔组织的广泛性和弥漫性硬化为其特点。
本病主要累及皮肤、滑膜以及某些内脏。
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通常将本病分为系统性和局限性两型。
根据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应隶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尤其与“皮痹”更为接近。
后期内脏受损,因累及的脏腑不同,可有各种相应的名称。
若内脏广泛受累,正气严重耗损,又可隶属“虚劳”、“虚损”范畴。
【诊断】1初期见手背、上睑发生原因不明的水肿和皮肤对称性弥漫性硬化,晚期可见皮肤硬化和手指屈曲性挛缩。
2 .肢端动脉挛缩现象,或指、趾端溃疡和瘢痕形成。
3 .多发性关节痛或关节炎。
4 .肺纤维化。
5 .食管下端扩张和收缩功能低下。
6 .前臂伸侧皮肤活组织检查显示本病特有的胶原纤维肿胀或纤维化,或血管壁显示上述类似的变化。
【治疗】一、辨证论治硬皮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病初肢体疼痛,皮肤肿硬较明显,多为寒凝血瘀邪实为主;病久内脏受损,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则多以本虚为主,治疗多以温补脾肾、散寒通络为原则。
气血亏虚者,佐以益气养血;阳虚及阴,肝肾不足者,又当补益肝肾。
1寒邪痹阻肢端部位皮肤发硬、色暗,手足冷感,遇寒尤甚,伴有骨节疼痛,无汗,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药举例: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加减。
鹿角胶(怦化冲服)IOg,当归、白芍、熟地黄各12g,桂枝、麻黄各6g,细辛3g,白芥子6g,大枣5枚,甘草6g。
加减:寒邪偏盛者,加熟附子或制川乌IOgo阳虚明显者,加仙茅、仙灵脾各IOg7 .气血凝滞局部皮肤硬化,表面光滑发紧,不易捏起,日久硬化的皮肤变薄,肌肤甲错,舌质淡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举例: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柴胡、薄荷各6g,当归、白芍、桃仁、红花、川苜、赤芍各IOg,茯苓、白术各12g。
加减:气滞明显者,加枳壳10g,青皮6g,香附10g。
血瘀较甚者,加丹参12g,苏木10g,乳香、没药各6g。
系统性硬皮病还能治好吗?怎么治疗呢?
![系统性硬皮病还能治好吗?怎么治疗呢?](https://img.taocdn.com/s3/m/5bf65874a98271fe900ef91c.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系统性硬皮病还能治好吗?怎么治疗呢?
导语:当你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纤维化、硬化,开始变黑的时候,而且皮肤上一些小皱纹都消失了,皮肤上显示非常的光亮,有水肿的症状,这时候就要引
当你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纤维化、硬化,开始变黑的时候,而且皮肤上一些小皱纹都消失了,皮肤上显示非常的光亮,有水肿的症状,这时候就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了,因为这可能是硬皮病的先兆。
必须及时的治疗,因为如果任病情发展,就会让身体的各个脏器发生病变,最后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首先,以“温阳散寒治其本,化淤通滞治其标”的治疗方法,制定软化硬皮病的三期疗法。
第一期,在发病早期,患者皮肤水肿,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主,帮助患者消除皮肤肿胀。
第二期,患者皮肤已变硬,治疗以采用温阳散寒、活血化淤的药物为主,帮助患者软化皮肤,恢复弹性。
第三期,患者皮肤已经萎缩变薄,甚至发生了肌肉萎缩和内脏病变,治疗重点在于促进萎缩的皮肤、肌肉生长,控制内脏病变的发生发展。
其次,在分期的基础上,将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技术运用到硬皮病的治疗中,通过把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病变部位,抑制硬皮病发展、改善病变部位组织营养代谢、恢复皮肤正常功能。
第三,通过采用胸导管引流方法把淋巴液大量导出,使自身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减少,血清和(或)淋巴液中免疫球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白细胞介素-2受体明显下降,使体液免疫亢进状态得到改善,从而动摇了发生系统性硬皮病的免疫基础。
因为硬皮病严重的时候,会引发许多的并发症,会危及生命的,所以一旦患病就要注意积极的治疗,因为这样的疾病治疗的越早,预后
生活常识分享。
活血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b289dceaa00b52acfc7caf5.png)
Hale Waihona Puke 接触粉尘和有机溶剂者发病率较高 。本病属 中医 j “ 皮痹” 范畴。近年来 , 用活血化瘀法为治疗皮痹取
得 较大进 展 , 述如 下 。 综
1 发 病机 制
气滞 则 血不 行 , 肌肤 失 于濡 养 而变 硬 。赵炳 南 称 之 为 皮 痹 疽 , 为 病 因病 机 为 脾 肾 阳 虚 , 外 不 认 卫 固, 腠理 不密 , 风寒之 邪乘 隙外 侵 , 阻于皮 肤 肌 肉, 经 络 阻隔 , 血凝 滞 , 气 营卫不 和 , 塞不通 。 痹
肤硬 化 、 梢疼 痛 、 感及末 梢指 数均 明显改 善 ( 末 冷 P<
血瘀型。郭刚等 认为硬皮病应从络病论 治, 病及 络 脉是 硬皮 病 的始 动 因素 , 又是 整 个 疾 病 发 展 过 程
中的病 理状 态 。外 邪 由阳络 到 经 , 后 传 变到 阴 络 , 然 最 后 累积到 内脏 。将 硬 皮 病 分 为 寒 邪 阻 络 , 卫 不 肺
( 黄芪 、 参 、 党 白术 、 花 、 红 当归 、 枝 、 芎 、 地 黄 桂 川 熟
水提取物可使 I 型减少 2 . % 、 型减少 2 . %。 70 I I 30
弥 漫性皮 肤 增 厚 和 纤 维化 为特 征 。铀 矿 工 人 、 长期
阳化浊 通络 方 ( 芪 、 黄 桂枝 、 仙灵 脾 、 参 、 丹 白芥 子 、 全
蝎等 ) 连续治疗 4周。羟脯氨酸、 T F R A 结缔 CGm N ( 组织 生长 因子 ) 蛋 白在 硬 皮 病 小 鼠皮 肤 组 织 中具 及 有较高表达 , 阳化 浊通络方则能 降低羟脯 氨酸、 温 CGm N T F R A及 蛋 白表达 , 改善 皮肤 硬 化 。郑亮 _。 1观 。 察丹参和川芎嗪对正常人及硬皮病患者皮损的成纤 维细胞 增殖 的影 响, 发现 成纤 维细胞 松弛 素受体 LR G 7的表 达 , 中药抑 制成纤 维 细胞 增殖 的机制 及 而 松弛素受体在抗纤维化作用 中能够作为药物作用 的 靶点 。朱露 冰 、 明 u用 温 阳活 血 方 、 参 1 及 李 丹 : 3饲
应用温阳法治疗皮肤病的体会
![应用温阳法治疗皮肤病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646bd0dbed5b9f3f90f1c6c.png)
之法
月前无 明显诱 因, 每到傍 晚双手肿胀 明显 , 双手受 凉后 出现苍 白 、 变紫暗 , 几分 钟后 可逐 渐恢 复 , 症 状
逐渐加 重 。2月 前左 手小 指及 无 名指 伸侧 面 大 片发 红, 略肿胀 变硬 伴有 麻木 感 。遂至 昆 明某 医院就 诊 ,
李丽琼 ,欧 阳晓 勇 ,张 明
( 1 . 云南 中医学 院基础 医学 院,云南昆 明 6 5 0 5 0 0 ;2 . 云南省 中医 医院 ,云南昆明 6 5 0 0 2 1 )
摘要 :温 阳法是临床常用治法之一从温 阳散寒 、 扶 阳益 阴、 温阳化瘀 、 寒温并用 、 温阳化湿等方面介绍温 阳法治 疗多种皮肤病 的经验 。
病理检查“ 符合硬皮病改 变” , 给予 “ 激素治疗” , 病
情 有所 缓解 , 但 自觉 明显 发胖 ; 同 时 出现乏 力 , 双下
些顽 固难治性皮肤病 , 就 因虚 、 瘀、 湿、 痰 等病邪 的胶结错杂 而至致使病程迁延缠绵_ l _ 。这些因素之
一
肢沉重 , 便溏 , 一日 三行 ; 月经后期 , 经量少 , 白带色
白清稀 量多 。为求 中医治 疗 , 今 日来 诊 。刻下 证见 : 四肢 末 梢 不 温 , 双手紫红 , 左 手 小 指 及 无 名 指 伸 侧 面触 之 较硬 , 皮 肤 难 以提 起 , 肿胀 而光 亮 , 无弹性。 舌 尖红 , 苔白, 脉 弦微数 。西 医诊 断 : 限局性硬 皮病 。 中医诊 断 : 皮痹 ; 证属 : 寒湿痹阻, 气 血瘀 滞 。治法 : 温 经散寒 , 活血通络 。方药 : 阳和 汤 加 减 : 鹿 角 霜
硬皮病的中医诊治研究
![硬皮病的中医诊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4174d2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c.png)
硬皮病的中医诊治研究金超1,2,刘秋红2*(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00;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215000)摘要中医治疗硬皮病,相比较西医较局限的治疗,可以根据病人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调整用药,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㊂硬皮病中医辨证上多从肺脾肾三脏出发,病因病机基本围绕虚寒瘀三点,治疗上多采用温经络㊁化瘀血㊁祛风湿㊁止痹痛㊂关键词硬皮病;中医药;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351(2020)11-0104-02硬皮病[1]是皮肤增厚硬化为主要表现的异质性疾病,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㊂在疾病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皮肤增厚伴或不伴纤维化,其中系统性硬皮病可见伴随内脏器官比如肠道㊁肺㊁肾等病变㊂硬皮病往往多伴有免疫异常及微血管病变,病程较长且难以根治,需要终身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㊂硬皮病[2]的发病率在我国结缔组织病中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㊁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复杂,是一大疑难疾病㊂中医方面,本无硬皮病的明确命名,古人根据其表现的病变特点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将硬皮病归为中医 痹证 皮痹 肌痹 等范畴㊂对其最早记载可追溯至‘素问㊃痹论“:风㊁寒㊁湿邪杂合成痹,因不同时节而有不同的痹证表现,甚则牵及五脏㊂西医治疗硬皮病注重抗炎㊁免疫调节药物治疗㊁针对血管功能异常的治疗及抗纤维化药物的应用[1,2],通常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明显,而中医治疗硬皮病通常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辨证施治,优势突出㊂现就近几年的关于治疗硬皮病的中医药诊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㊂1辨证论治虽然古往今来,对于硬皮病的辨证分型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但总的来说,本虚标实是众医家普遍认可的说法,古代医家认为,痹者,血气亏虚㊁腠理疏,外感风㊁寒㊁湿邪气,发为痹证;若医治不及时,病久入深,脏腑故为之病,且肌肤不仁更甚㊂从病理来讲不外乎虚寒瘀三点,从脏腑来讲,又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㊂现代众多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不少更深入更明确的剖析㊂旷惠桃教授[3]将硬皮病归纳为中医 皮痹 范畴,认为外感风雨寒湿之邪导致疾病的发生,且机体卫外不固,逐渐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尤以肺脏受损多见,继而牵及心㊁脾㊁肾脏腑病变;久病湿浊蕴于机体久聚成痰,气血运行无力或受阻,瘀血内停,乃虚实交杂证候㊂在治疗上,旷惠桃教授传承中医取类比象特色治法,针对硬皮病患者所表现的皮肤增厚㊁硬化和萎缩等症状,取用蝉蜕㊁刺猬皮㊁白鲜皮等以皮治皮;对于阳气不足㊁寒象明显的患者,注重温经散寒㊁表里兼治,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对于因先天禀赋不足㊁脏腑功能较弱而易感邪发病的患者,补养脏腑气血是关键,切不可因标而忘本,主次分明,标本同治㊂李元文教授[4]认为硬皮病是由本虚 肺脾肾三脏亏虚;标实 寒凝瘀滞造成的㊂虽硬皮病发病多以皮毛先累及,但内在的病因不能忽视㊂李元文教授将疾病发展中的不同体现总结为水肿期㊁硬化期㊁萎缩期,联系其病机特点擅于从益气㊁温阳㊁化瘀㊁通络四大治法出发,除了常用的补气温肾扶正药物,李元文教授重视根据血瘀的严重程度,予鸡血藤㊁红花㊁莪术等化瘀强度不等的药物,且主张藤类药物在疏通经络上起了很强的主导作用,常用青风藤㊁雷公藤等来祛风湿㊁通经络㊁止痹痛㊂秉持着相似理念的还有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5],他认为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导致本虚,寒凝血瘀是标实之因,禤老在治疗上主张分期治疗,进展期皮肤多肿胀紧绷,易捏起,色白,皮肤温度较低,病人多恶寒怕风,是因外感寒邪,气血亏损无力卫外所致,治以活血行气㊁祛风散寒㊂方用四物汤加减,药用熟地黄当归白芍黄芪川茸鹿角胶蜜麻黄鸡血藤丹参徐长卿积雪草㊂稳定期皮肤及皮下肌肉出现萎缩,大多患者伴脱发㊁血管扩张等,乃病程日久,累及肝肾,阴虚生热,治以补肝肾,清虚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药牡丹皮茯苓蕤仁肉益母草生地黄青蒿鸡血藤积雪草薄盖灵芝甘草㊂周翠英教授[6]认为要深刻认识硬皮病本虚标实本质,才能尽早预防邪气内舍于脏,治法上主张温肾健脾㊁疏肝宣肺㊁散寒祛湿通络,且提出活血化瘀乃本病贯穿始终的基本治则㊂针对硬皮病肾阳虚衰证候,他主张予以阳和汤加减以温补肾气;根据女性群体的高发病率现象,针对肝郁血瘀证型的患者常用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以疏肝行气,活血通络;肺主皮毛,肺气可熏肤㊁泽毛,所以针对肺气郁闭主导的硬皮病患者,治以宣肺散瘀,常用麻黄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还有患者表现出寒痰凝滞征象的,便从散寒温化痰饮入手,散结软坚,选方牵正散加减;而根据硬皮病发展中出现的皮肤肿胀,甚则伴发热,周翠英教授辨证为湿热阻络型,治以清热解毒通络,选方四妙勇安汤㊂而边天羽教授对发热这一病程表现更是深入研究,辨证分为毒热证㊁血瘀毒热证,临床上多见于硬皮病前期病程阶段,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和硬皮病方以清热解毒㊁活血通络㊂2常用中药虽各医家对于硬皮病的见解有所不同,临证之时选择的处方也不一致,但总的来说都是在繁多的中药中,根据方剂的配伍㊁药物的药性归经筛选对硬皮病患者有用的中药,随症加减,李远等人基于数据挖掘统计后发现治疗硬皮病最常用的五味中药分别为当归㊁黄芪㊁桂枝㊁红花㊁赤芍㊂杨雪圆等人调查总结发现在单用中药汤药治疗中,黄芪㊁桂枝㊁当归㊁甘草㊁熟地黄㊁丹参㊁白芍这7味药使用频次是最高的㊂黄芪益气固表㊁行气通痹,桂枝温通经脉㊁助阳化气,当归补血活血㊁行气止痛,熟地黄滋肾阴㊁补精血,甘草补脾益气㊁调和药性,丹参活血养血,且中药药理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能抗纤维化,白芍柔肝止痛㊁养血调经㊂只有对药物药性作用的深入深刻认识和药物配伍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去应用于临床,发挥出药物最大的效用,体现出方剂的优势特色㊂3中药外治钟以泽教授认为中药外敷熏洗可以发挥局部用药的优势,尤其针对局限性硬皮病,不仅是对证论治更是对症施治㊂常选用散寒祛湿止痛的乌头㊁独活,配以清热解毒活血的白鲜皮㊁透骨草,再加上软坚消肿的料姜石,水煎,纱布在药液中浸润,外敷于患处,非常适合硬皮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操作㊂赵晨曦将二乌煎熬煮,利用其热蒸汽熏蒸病变部位,待蒸汽减少,再以汤药浸湿毛巾外敷在皮肤,等到汤药温度下降,可将剩余汤药冲洗患处,大大提高了汤药利用率,做到了多种简单易行方式有效结合㊂硬皮病是一类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常用非甾体抗炎药㊁糖皮质激素㊁免疫抑制剂等,不良反应较多㊂中医辨证分期施治,通常从温阳通络㊁益气补血㊁化瘀止痛等方面进行选方用药,往往有较好的疗效收益,缓解病人痛苦㊂参考文献[1]杨雪,邹和建.硬皮病治疗研究进展及治疗指南演变[J].药学进展,2019(4):261-268. [2]赵凯,屠文震.硬皮病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6):356-359.[3]吴鑫,旷惠桃.旷惠桃治疗皮痹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8):44-45+56.[4]姜颖娟,付蓉,李元文,等.李元文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7,10(2):218-220.[5]丁木云,黄咏菁,李红毅,等.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分期论治硬皮病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9,25 (1):30-34.[6]张超,李大可.周翠英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6):46-48+56.(上接第97页)c o r t i c o s t e r o i d s d u r i n g a n d a f t e r r e-s p i r a t o r y s y n c y t i a lv i r u s-b r o n c h i o l i t i s m a y d e-c r e a s es u b s e q u e n ta s t h m a[J].P e d i a t r A l l e r g yI mm u n o l,2000,11(3):198-202.[6]陈运旺,辜德明.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8,22(4):753-756.[7]杨俊叶.布地奈德混悬液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8, 27(2):95-97.[8]Z h a n g L.E f f i c a c y o fo x y g e n-d r i v e na t o m i z i n gi n h a l a t i o no fb u d e s o n i d ei nt r e a t m e n to fa c u t e l a r y n g i t i s[J].J o u r n a lo fH a i n a n M e d i c a lU n i-v e r s i t y,2016,22(2):116-118.[9]王叶芳,崔倪,诸葛远莉,等.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 L-4㊁I F N-γ㊁T N F-α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2):6271-6274.[10]杜剑锋.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8, 15(12):107-108.[11]申昆玲,邓力,李云珠.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8年修订版)[J].临床儿科杂志,2018,36(2):95-107. [12]吴建华,刘燕,徐素琴.个体化全程护理干预运用于婴幼儿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16,32(4):277-279.基金项目:2016年东莞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16105101260),项目名称: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后不同管理方法对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辨治系统性硬化症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辨治系统性硬化症](https://img.taocdn.com/s3/m/1603242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e.png)
2278 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 2023,Vol.16,No.11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Z161100000516138);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2019⁃JYB⁃JS⁃151)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马姝楠(硕士研究生)㊁叶冠成(硕士研究生)],第一临床医学院[常悦(博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科(张春艳㊁韦尼㊁马卫国㊁张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风湿病科(刘春平)作者简介:马姝楠(1997-),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疾病㊂E⁃mail:151****7877@通信作者:张宏(1983-),博士,副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疾病㊂E⁃mail:zhanghong213win@基于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辨治系统性硬化症马姝楠 张春艳 刘春平 韦尼 马卫国 常悦 叶冠成 张宏【摘要】 阳化气,阴成形”是对阴阳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阳推动有形阴精弥散为无形之气以实现脏腑功能,阴凝聚无形之气为有形阴精而滋润周身内外,二者在相互制约中维持动态平衡,其中阳化气在该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㊂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属于中医 皮痹”范畴,全程分为水肿期㊁硬化期和萎缩期,病程中常易累及心㊁肺㊁肾㊁胃肠道等脏腑㊂阳化气不足是SSc 发病的根本原因,以肺脾肾三脏阳气亏虚为主,脏腑功能减退,有形阴邪凝聚过多,阴成形太过是SSc 发展的必经环节㊂治疗以温阳化气㊁化痰祛瘀为原则,温补与温通共施,促进气化,振奋脏腑机能,助阴翳消散;祛瘀化痰治其标证,助阳气通达㊂扶阳㊁抑阴二法贯穿疾病始终,相辅相成㊂又因疾病分期中存在脏腑㊁虚实等主次之别而各有侧重,同时兼顾养阴以荣润肌肤㊁阴中求阳㊂病理上阳化气不足促使阴成形过度,阴成形太过又阻碍阳化气过程,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SSc 的发生发展㊂治疗上扶阳为主导,打破恶性循环,兼能抑阴,抑阴又能扶阳,二法形成正向循环,使得阳气复㊁阴凝散,改善患者症状㊁延缓病情进展㊂【关键词】 阳化气,阴成形; 系统性硬化症; 温阳化气; 化痰祛瘀; 扶阳抑阴【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11.020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皮肤和内脏器官纤维化㊁微血管病变及自身抗体的出现是本病的基本特征,其中以皮肤增厚变硬为突出表现,内脏损害的潜在发生风险很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年限[1]㊂目前西医治疗以免疫抑制㊁抗纤维化㊁扩张血管等为主,研究证明中西医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㊁提高生活质量㊁减轻不良反应[2]㊂本文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阐述对SSc 的认识理解,以期为SSc 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㊂1摇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阴阳是气对立统一的两面,兼具物质和功能的双重内涵㊂ 阳化气,阴成形”概括了机体物质代谢的两个基本过程㊂‘类经“注解: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㊂”阳温煦通达,促使有形阴精弥散为无形之气,维持脏腑百骸功能,推动气血津液运行,即 阳化气”;阴凉润聚敛,凝聚无形之气化为有形阴精,濡润滋养五脏六腑㊁四肢百骸,即 阴成形”㊂二者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共同推动机体生长壮老的生命活动,达到 阴平阳秘”的整体协调状态㊂病理状态下阴阳失去平衡,若阳化气不足㊁阴成形太过,阳气温煦推动减弱,聚生痰湿瘀血甚或癥瘕积聚;若阳化气太过㊁阴成形不足,气化亢盛, 气有余便是火”,暗耗精血津液㊂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应用于冠心病㊁肿瘤㊁痛风等多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开拓了新的辨治思路㊂一方面诸脏阳化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本质,张宜帆等[3]指出冠心病以胸阳不足为本,和莹等[4]认为肾虚阳亏是类风湿关节炎阴寒流注的根源㊂另一方面阴成形太过使有形邪气蓄积,现代医家往往将疾病病理改变与阴成形太过相联系,姜泉教授[5]认为单钠尿酸盐结晶和痛风石形成是阴成形太过㊁湿浊痰瘀凝聚的结果,繆曦迪等[6]提出肿瘤是阴性病理产物的积聚㊂现代医家从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出发,将阳气与阴邪视作循环无端的统一体,治疗遵循扶阳抑阴之总则,强调助气化㊁祛实邪并举㊂SSc 在古籍中多有近似记载,‘素问㊃痹论篇“言: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㊂”吴彦夔‘传信适用方“所描述的 人发寒热不止,经数日后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之似钟磐,日渐瘦恶”状似SSc 皮肤硬化和萎缩的表现㊂SSc 于外累及皮肤,于内牵涉脏腑,临床表现符合诸脏阳气不足㊁阴邪积聚内生的病机特点㊂现代医家辨治SSc 总不离阳虚㊁阴寒㊁痰浊㊁瘀血和肺脾肾三脏,而应用 阳化气,阴成形”这一理论解释SSc 病理机制㊁指导辨证治疗,在于强调阴阳同为一体㊁此消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23,Vol.16,No.112279彼长㊁互相影响的动态改变㊂2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SSc核心病机2.1 阳化气不足是SSc发生的根本原因‘类经附翼㊃求证录“言: 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㊂” 阳化气”在 阳化气,阴成形”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在于阳性温而主动,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㊂‘医学真传“有云: 阳气不伤,百病不作,阳气一伤,群阴即起㊂”阳化气不足,温煦㊁推动无力,精血津液不能转化为无形之气,脏腑机能减弱,阴成形相对亢进,有形物质凝聚过多㊂阳化气”不足是SSc的发病基础㊂SSc患者首发症状常为雷诺现象,遇寒冷或情绪应激所诱发的发作性指(趾)末端苍白㊁青紫伴皮温下降,肢端苍白提示动脉痉挛,青紫提示静脉血流淤滞而缺氧㊂SSc雷诺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患者素体阳虚,化气不足,阳气不达于四末,又不能御寒于外,寒凝血瘀㊂SSc患者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是皮肤病变,分为水肿期㊁硬化期和萎缩期,各分期之间不存在明显界限,绝大多数SSc患者会有皮肤增厚㊁硬化表现[7]㊂不同时期的皮肤病变其病机有所差别,但始终与阳化气不足这一发病基础密切相关㊂SSc水肿期受累部位皮肤肿胀绷急,肤温下降,甚则毛发生长受限㊁汗腺消失,皮肤干燥无汗㊂病期在初,病位在皮,肺气不足㊁营卫失调㊁反复感寒是其主要原因㊂SSc与肺脏关联紧密,咳嗽㊁气喘是其常伴有的症状,约有57%的SSc 患者因肺部疾病死亡[8]㊂肺气属阳,其化气之功可以布散卫气㊁水谷精微于体表及温化水液,肺气虚馁则皮毛失于润泽㊁水湿内蕴㊂卫阳根于肾, 温分肉㊁充皮肤㊁肥腠理㊁司开阖”,卫气在营卫失调中具有主导地位[9]㊂SSc患者素体肾阳亏虚,卫阳不固,风寒湿邪客于分肉之间,皮络痹阻,水湿泛溢而皮肿㊂SSc硬化期皮肤增厚硬化,肤色暗沉,麻木不仁,面部因皮肤纤维化而导致张口受限㊁口周放射性条纹;疾病迁延至萎缩期,皮肤菲薄萎缩,关节挛缩㊂硬化期和萎缩期以皮肤失养表现为主,乃气血羸亏或邪阻而气血不至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肾阳虚,气血乏源,温煦力弱,津血运行不畅,卫表固护失常,而致痰瘀阴寒阻于皮肉之间,皮肤失养㊂SSc 病情进展出现不欲饮食㊁反酸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者出现硬皮病肾危象㊂2.2 阴成形太过是SSc发展的必经环节阳化气不足,无力制衡阴成形,湿㊁痰㊁瘀等浊阴之邪凝聚过多,又阻碍阳气气化,形成恶性循环㊂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水液失于温煦,阴成形太过,津液不归正化,SSc初期与外湿相合,泛溢肌肤,皮肤肿胀㊁皮温下降㊂水湿蓄而成痰,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客于经络,凝于皮肤,伏于脏腑,‘类证治裁㊃痰饮“曰: 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 在肺则咳,在胃则呕 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致使SSc症状多变,涉及皮肤㊁肺㊁肾㊁心㊁胃肠道等多个部位,受累部位病理表现为过量胶原和其他细胞外物质沉积,组织发生纤维化[7]㊂SSc以血管病变为其特征之一,存在血栓形成㊁收缩舒张功能不全㊁组织缺血缺氧等病理改变,恰与中医瘀血理论相通㊂瘀血生成与 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有关,阳虚阴寒凝聚,肺脾肾运血无力,痰浊阻滞经络,共同推动瘀血形成㊂痰瘀互为因果㊁胶结难解,是SSc病变部位广泛㊁病情迁延难愈的根源[10]㊂痰瘀阻于经络,气血不能畅达,皮肤失荣则增厚硬化㊁肤色暗沉甚或萎缩,更有肌肤甲错㊁顽麻不仁㊁自觉刺痛的瘀血阻络表现㊂雷诺现象以及后期与之并存的肢端缺血同样和瘀血相关,表现为肢端青紫㊁麻木疼痛,甚或壅遏血脉㊁热盛肉腐致指端溃破流脓㊂痰瘀随经络循行,阻于关节则关节肿痛㊁活动不利乃至关节挛缩㊁骨面破坏;阻于肺脏则咳嗽咳痰甚或喘促,肺间质纤维化㊁肺动脉高压是SSc常见并发症[11];阻于胃肠道则吞咽困难㊁腹泻便秘,从轻度胃食管反流到严重肠道功能障碍均可出现[12]㊂3 温阳抑阴法指导SSc治疗治病当提纲挈领㊁把握关键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有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㊂”阴阳乃事物消亡变化的本源,亦是辨证施治的纲领㊂SSc是一个阴阳失衡的过程,追本溯源,阳化气不足为其根本,故以温通阳气为治疗原则,通补共施,阳气旺盛而流通,促进机体气化,振奋脏腑机能,助阴翳消散;辅以祛瘀化痰,治其标证㊂扶阳抑阴相辅相成,恢复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㊂3.1 通补共施,温阳化气3.1.1 温补元阳而助气化 SSc发病因素与基因易感性有关,同时存在免疫紊乱现象,可以并发轻度不明原因的蛋白尿甚或SSc肾危象㊁肾功能不全等肾脏损害[13]㊂‘医门法律“有云: 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㊂”现代研究认为中医肾与遗传及免疫功能关系密切[14⁃15]㊂临证治疗SSc应注重温补肾阳,一则温养周身内外以治SSc畏寒乏力㊁肤冷肢凉㊁腰膝酸软等阳虚之象;二则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元阳旺则气化足,阴寒㊁湿痰㊁瘀血得以消散;三则助脾肺阳气;四则治肾虚兼痰瘀痹阻之肾实质损害㊂温肾阳以金匮肾气丸为底方,加入鹿角胶㊁淫羊藿㊁巴戟天㊁补骨脂㊁杜仲之类㊂鹿角胶温补气血㊁阴阳双补㊁通行督脉;淫羊藿㊁巴戟天补肾阳兼能散风寒湿邪,淫羊藿入肾经气分强筋骨,而巴戟天入肾经血分通督脉;补骨脂温肾暖脾㊁固肠止泻;杜仲温肾阳而强壮筋骨㊁入气分而燥化湿邪㊂温补肾阳药各具特点,或祛外邪或补他脏,或入气分或入血分,依疾病特点做出合适选择㊂3.1.2 温补脾肺而化痰湿 培土建中法则有二,一在于温补脾阳,一在于健运脾气,同时克伐邪气易伤及脾胃,又当时时顾护㊂治疗SSc当温脾阳㊁健脾气,使气机调达㊁清浊复位,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时更应重视调补脾胃㊂2280 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23,Vol.16,No.11SSc病变部位主要在皮毛,肺部并发症多见,肺气阳虚衰同样是SSc病机之一㊂肺气虚者当补益肺气,病久气虚及阳或脾肾阳气不能温暖肺阳,肺阳虚者当温补肺阳㊂洪广祥教授[16]认为 治肺不远温”,无论是肺气虚亦或肺阳虚,治之不离温法㊂温肺阳,补肺气,能实卫气㊁化痰浊,助水湿瘀血运行,皮痹迁延不愈㊁内舍于肺而成肺痹,更应从肺论治,同时脾肾双补以培土生金㊁金水相生㊂四君子汤㊁理中汤治疗肺脾往往有多效并举的特点㊂SSc患者内有正虚不足为本,外有风寒湿邪痹阻为标,正虚则无力祛邪外出,扶正之法标本兼治,正如黄芪甘温,补益肺脾,既能祛邪外达,又能御邪于外,‘本草纲目“言黄芪 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大量黄芪温补肾阳,可谓一举多得㊂党参肺脾双补,专注于里,效速力强㊂白术为后天资生要药,补脾兼能健脾,张锡纯[17]认为白术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气,乃培土生金之意㊂茯苓健脾又能渗湿,扶正祛邪并举㊂冯兴华教授[18]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治疗痹证,他认为是方补气而不虚里㊁扶正又能祛邪㊂干姜为脏寒要药,助上中二焦阳气,温中散寒,温助肺阳,又能引附子入肾而祛散肾中寒邪,张仲景所创甘草干姜汤治疗肺中虚冷,甘草甘缓助干姜热力绵长而不至过热,二药辛甘化阳,为温补肺阳常用经方[19]㊂3.1.3 散结通脉而消阴翳 ‘医理真传“云: 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㊂”阳气补中有通方具气化之效,故温补阳气基础上应注重通达阳气㊂邪实者祛邪即为通,痰瘀因阳化气不足而生,又作为新生病理因素留而不去㊁壅滞脉道㊁阻遏阳气,形成阴阳失衡的恶性循环,除痰㊁化瘀等散结祛邪之法,具有直接消散阴邪和间接促进阳气畅通的双重作用,常选用辛散温通㊁温化逐痰㊁活血破血之品,与治标之法不谋而合㊂温通经脉能开通闭阻之经络,畅达气血之道路,助阳气化,除脉中痰瘀留滞㊂桂枝是通脉要药,入血脉温通阳气,入气分宣通卫阳㊁辛开玄府㊁祛散寒邪㊂SSc早期或以雷诺现象为主证时常用桂枝汤㊁当归四逆汤等方,方中芍药破血中阴气结,细辛发越肾气而提散肝肾血分风寒,通草通利九窍而行气于卫,共助桂枝通脉[20]㊂‘本草正义“载: 附子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㊂”‘本草求真“又言: 附子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将附子通经作为其补命火的前提条件之一,足证其扶阳不可脱离通脉之功㊂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既可复已损之阳,又能激发阳气运行,是治疗周身表里阳虚阴盛病证的第一品药㊂3.2 化痰祛瘀,抑阴散凝痰瘀等有形病理产物贯穿SSc疾病始终,痰瘀互结,抑遏阳气升发,痹阻皮肤脏腑,皮肤失养㊁脏腑受损,加重病情,延长病程㊂化痰祛瘀之法应长期应用,一为治 阴成形太过”之标,二为祛邪散结而通阳㊂SSc病程中早期使用旨在未病先防㊁防病渐进,当SSc患者出现皮肤板硬㊁难以捏起㊁肌肤黧黑之象以及损伤脏腑时,更应加强化痰祛瘀之力㊂古语有云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瘀血为阴邪,非温不散”,消散阴邪当温燥化痰㊁温经活血,选用半夏㊁陈皮㊁白芥子㊁川芎㊁当归㊁延胡索之类,取二陈汤㊁少腹逐瘀汤之意㊂其中半夏㊁陈皮燥化痰湿㊁健运脾胃;白芥子行于皮里膜外,善行而豁痰;当归辛润,其性温主动,养血活血㊂SSc皮肤病变乃气血不足之过,又言瘀久必虚,故常以四物汤补养气血㊂当然化痰㊁活血药并不因此囿于温性药,亦可温凉并用,取其性而去其味,比如失笑散中五灵脂偏温散㊁生蒲黄偏凉血㊂胡荫奇教授[21]善用白芥子㊁胆南星配伍治疗SSc,认为二药配伍善治经络及皮里膜外之痰㊂SSc病程长,血瘀重,久病入络,用三棱㊁莪术㊁鬼箭羽等破血之品除络中瘀滞,加入虫类药搜剔经络㊁直达病灶㊁效佳力强㊂此外,积雪草㊁鸡血藤是多位医家治疗SSc常用药[22⁃23]㊂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积雪草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合成胶原,从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24];禤国维教授[25]认为鸡血藤补血而不壅滞,行血而不破血,又能调节免疫㊁改善造血功能㊂3.3 兼顾养阴,阴阳双补SSc治疗仍需兼顾养阴,其意有五:一因病久必阳损及阴,尤其疾病后期皮肤萎缩变薄㊁毛孔萎缩㊁干燥无汗㊁毛发脱落,有肺肾阴虚之故;二因‘景岳全书“中言: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阳勿忘养阴;三因SSc阴成形太过,正常的阴精阴血相应减少;四因肺熏肤泽毛功能的实现需要肺阴濡润;五因温燥药久用易伤阴液㊂故SSc应注意补肾养阴生精㊁滋养肺阴脾阴㊂熟地黄㊁鹿角胶甘温滋润,肉苁蓉㊁菟丝子阴阳双补,生地㊁女贞子㊁墨旱莲滋阴不敛邪,酌情选用,共奏养阴益精填髓之功㊂甘润平和之品最善滋阴,伴干咳少痰㊁皮肤干燥等肺阴虚表现者用石斛㊁麦冬㊁沙参㊁玉竹等,伴食后痞满不舒㊁口干不欲饮㊁大便干燥等脾阴虚表现者用山药㊁莲子㊁白扁豆㊁茯苓等㊂扶阳抑阴当取阳和汤之意,宋欣伟教授[26]认为该方温补不敛邪㊁祛邪不伤阴,为治痹良方㊂笔者认为该方鹿角胶㊁肉桂温补肾阳,且鹿角胶补阴中之阳,同熟地补阴求阳,肉桂宣导血脉,助麻黄宣散通阳,白芥子行于皮里膜外而豁痰散结,全方补虚祛邪并举㊁补中有通㊁阴阳双补㊁选药巧妙㊂阳和汤符合SSc病证特点,取其方义而不拘泥于原方,尤其适用于四末不温㊁肢端冷痛者㊂临床中SSc需分期论治,水肿期以营卫失调㊁外感邪实为主,治以祛散寒湿㊁调和营卫,辅以健脾补肺而化湿浊㊁助卫阳,着加消散痰瘀之品;硬化期以脾肾阳虚㊁痰瘀凝聚为主,治以温补脾肾㊁化痰软坚㊁破血祛瘀,辅以补益气血;硬化期迁延至萎缩期,以正虚为主㊁邪实为次,治以阴阳双补㊁化痰祛瘀㊂SSc以肺脾肾阳虚为本,痰湿瘀痹阻为标,扶阳在于治本,又意在正盛邪去;抑阴在于治标,又意在邪去阳通,扶阳与抑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机体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的恢复㊂4 小结阳化气,阴成形”是对SSc核心病机的高度概括,肺脾肾阳气虚损,温煦气化之力不足,诸脏功能减退,阴成形相对亢盛,痰瘀水湿痹阻经络㊂诸脏阳虚和阴邪凝聚是互为因果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23,Vol.16,No.112281的统一体,阳化气不足是阴成形太过的根本原因,有形阴邪聚积又阻碍阳化气过程,以阳化气为主导,形成恶性循环㊂治疗当谨守病机,扶阳抑阴之法贯穿疾病始终,重视对不同病期脏腑㊁虚实主次的辨别,扶阳在于温补与温通并行,阳气旺盛㊁转枢如常则化气足,助阴邪消散;抑阴在于化痰㊁祛瘀等法,阴凝乃诸邪杂糅,非独有一邪,多法兼用而有所侧重,邪去阳通,治标之中蕴求本之意;扶阳抑阴之外不忘养阴,阴液归于正化以濡润肌肤㊁助阳化生㊂参考文献[1] C⁃P Denton,Khanna D.Systemic sclerosis[J].Lancet,2017,390(10103):1685⁃1699.[2] 李雯雯,李小玲,赵荫环.系统性硬化症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9):2158⁃2163.[3] 张宜帆,周曼丽,刘培,等.从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浅析冠心病证治机理[J].中医药信息,2022,39(7):45⁃48. [4] 和莹,吕杰,康意,等.基于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医学报,2023,38(4):684⁃689. [5] 徐润,姜泉,韩曼,等.从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姜泉教授治疗难治性痛风经验[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4):119⁃123.[6] 繆曦迪,秦雍. 阳化气,阴成形”与扶阳抑阴 培元固本治肿瘤[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4):50⁃52. [7] 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栗占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1473⁃1475.[8] 苟玉萧,刘钢.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8,30(2):308⁃312. [9] 潘磊,夏孟蛟,李蒙丽,等.营卫不和与肿瘤的发生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47⁃49. [10] 张秉新,穆怀萍,张池金,等.硬皮病与虚㊁滞㊁痰㊁瘀的关系思考[J].中医杂志,2016,57(17):1519⁃1521. [11] 吴晓,王庆文.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部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20,13(2):282⁃285.[12] 郭刚,高龙娟.系统性硬化症消化道病变识别及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J].内科理论与实践,2020,15(4):221⁃225. [13] 杨书琦,张慧芳,宋书林,等.系统性硬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1):17⁃21. [14] 谭从娥,杨飞.从中西医理论交叉联系论肾阳的免疫功能特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8):1⁃3. [15] 刘海伟,路玫.传统中医 肾生髓”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相关机制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9):143⁃145.[16] 余建玮,薛汉荣,张元兵,等.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诊疗肺系疾病学术思想荟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3824⁃3829.[17]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12.[18] 李丹.冯兴华教授应用黄芪治疗痹病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9] 赵卫权ChewWaiKhuen.仲景咳喘治法与用方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20] 管天护.当归四逆汤方证探析[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21.[21] 王宏莉,赵敏.胡荫奇治疗系统性硬化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11):1817⁃1820. [22] 严悦梅,胡东艳,曹滇誉,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在硬皮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22,29(6):1034⁃1038.[23] 李国栋,曹芳,吴志松,等.周平安教授病证结合治疗硬皮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5,8(6):747⁃749. [24] 吴德鸿,李正富,范永升.范永升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990⁃1992. [25] 朱梓波,吴梦丽,刘振雄,等.禤国维 温通”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经验[J].陕西中医,2021,42(11):1598⁃1600. [26] 陶茂灿,关天容,曹毅,等.宋欣伟教授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389⁃2392.(收稿日期:2022⁃11⁃13)(本文编辑:韩虹娟)。
皮痹(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诊疗方案
![皮痹(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04ec8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0.png)
皮痹(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2)发病前有劳累或触冒寒湿史。
(3)皮损多见于手、足、面部,逐渐发展为上肢、颈部、或胸背部,亦可首发于胸背部,渐见颈、面部及四肢者。
皮损呈斑片状、点状、条状。
甚者呈弥漫性损害。
(4)皮损特点:早期皮肤水肿,皮紧而硬,皮肤淡红、紫红、淡黄或苍白,继而皮肤坚硬如革,皮肤紧张而有光泽,或皮肤黯滞,紧而捏之不起。
在面则面无表情,张口困难,口唇变薄,鼻尖耳薄;在胸则状如披甲,紧束如裹等。
晚期皮肤变薄,毛发脱落,肌肉消瘦若无,皮肤紧贴于骨。
(5)初起可有发热、恶寒、头痛、关节酸痛,其后可见纳少、腹胀、气短、心悸、月经不调、遗精、阳萎等症。
(6)病重者可见各脏腑的病证,可见胸闷、气喘、吞咽困难、腹胀呕吐、心悸、心痛等。
2.西医诊断标准(1)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0年推荐的系统性硬化症诊断标准:主要指标:近端硬皮病:手指和掌指(跖趾)关节近端皮肤增厚、绷紧和肿胀,这种改变可累及整个肢体、面部(典型者可见面具脸)、颈部及躯干(胸和腹部)次要指标:①指硬化:上述皮肤改变仅限手指。
②指间凹陷性瘢痕或指垫消失:由于缺血所致的指尖凹陷性瘢痕或指垫(指腹)消失。
③双侧肺基底纤维化:在立位胸片X线上,可见条状或结节状致密影,以双肺底为著,也可呈弥漫斑点或蜂窝状肺,但应除外原发性肺病所引起的这种改变。
判定:具备主要条件或两条或两条以上次要条件者,可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症。
雷诺现象、多发性关节炎或关节痛、食管蠕动异常,皮肤活检示胶原纤维肿胀和纤维化,血清抗核抗体、抗Scl-70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阳性均有助于诊断。
(2)参照欧洲硬皮病临床试验和研究协作组(EULAR scleroderma trial and research group,EUSTAR)提出了早期硬皮病的概念和诊断标准。
张吉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经验
![张吉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b28da506b9d528ea80c7794d.png)
张吉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经验张吉教授为全国著名的中医针灸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张吉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教学、科研及临床医疗工作50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
临床针药并用,擅长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尤其治疗系统性硬皮病。
笔者有幸跟随张吉教授学习,受益匪浅。
现将张吉教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经验初步整理,以飨读者。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系统性硬皮病为原因不明的局限性或系统性皮肤硬化症,是一种结缔组织病。
该病患者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异常增多,表现为皮肤硬化和内脏器官纤维化。
该病迄今病因不明,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预后多不良,是皮肤科的难治性疾病。
系统性硬皮病属于中医学“皮痹、痿痹、阴阳毒”范畴,其病因病机是先天之气不足、气化不利、肾阳衰微、脾气不足、阳气不达而风寒湿之邪气侵袭人体,阴寒凝于腠理筋肉、毒邪郁滞于脏腑,气化升降不利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卫不和而痹塞不通。
肾脏内藏元阴元阳,总司一身之阳气,对脏腑起着温煦作用,脾输精于全身。
肾阳虚脏腑失于温煦,脾不散精,气血不足,以致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寒邪外袭,客于络脉,阳气受阻,不能发挥温养肢体作用,致使畏寒肢冷。
寒邪使气机收敛闭塞,轻者络脉营卫行涩,皮肤色泽晦暗,重者血瘀络脉,致使指端遇冷易发青紫,甚至络脉痹阻不通,指端溃疡、疼痛。
故张吉教授认为脾肾阳虚、营卫失和是致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外袭是致痹的外在条件,寒凝肌肤,经络不通,终至脉络瘀结,属本虚标实之证。
故治疗采用“温阳散寒治其本,化瘀通络治其标”的根本原则,以温肾壮督、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散寒除湿、化瘀解毒为治疗大法,中药针灸并用,以中药治其内,针灸治其外,共奏温补脾肾、散寒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二、临床治疗1. 以中药散寒通痹、扶正祛邪、温补脾肾、活血通络处方:独活12g,桑寄生12g,炒杜仲12g,川牛膝12g,狗脊12g,川断12g,青风藤12 g,雷公藤12g,豨莶草12g,制川乌(先下)5g,炙黄芪10g,丹参10g,当归12g,赤芍12g,白芍12g,茯苓12g,炙甘草6g。
中医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279e58ebceb19e8b8f6babd.png)
出 自己的见解 ,为该病的进一步研 究提供 了参考
【 关键词 】 系统性硬化 病;中医药;综述
[ s a t I i p p r s s mi s l oi p to e ei i C ie e dc e C ie e dc e rame t n i e t a E tr a Ab t c ] nt s a e y t c ce s a g n s h n s ii , hn s ii e t n dda c c l xen l r h , e r s h sn me n me n t a l i
种 原因不明,临床上 以局 限性 或弥漫性皮肤 增厚和纤维化为
特 征 , 可 影 响 内脏 ( 、 和 消 化 道 等 器 官 ) 也 心 肺 的全 身 性 疾病 。
地龙 、王不 留行 。②寒湿痹阻型 ,治以散寒除湿 ,温 阳通 脉 。 方药 :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 附子细辛汤加减 。 黄芪、 白芍药 、 桂枝 、 炙麻黄 、炮附子、细辛 、王不留行、生姜 、大枣、皂刺 、 土鳖虫、僵蚕 、水蛭 、丹参 、鸡血藤 。③ 痰阻血瘀 ,治以祛痰
分化 ,则痰瘀渐 结,络脉受阻 。时水治p等指 出本病 的发病机 1 理是本虚 标实,阳气不足 ,卫外不 固,胺理不密 ;风寒湿之邪 伤于血分 ,致 荣卫行涩,经络时疏 s ,造成经络 阻遏 ,气血 疲 滞而 发病 。 应治 以益气养血 , 活血 化癖 , 温经散寒 , 除湿 化痰 , 通络 除痹 为法 。罗云玲等l认为此病属素体气血虚弱 ,卫外 不 4 】 固,膝理不密 ,风寒湿邪乘虚而 ,客于肌肤经络之间 ,致营卫
的发生 ,以阳气亏虚为本 ,痰毒阻络为标 ,证 属本虚标实,五 脏虚损 , 劳欲过度 , 情志所伤等 为内因; 体虚外感 , 外邪 入侵 , 饮食 不节 ,外伤等 为外 因;致痰伏于络 ,痰郁化毒 ,痰 毒阻络 而发病 。邱 志济【等认为其病机虽多为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 失 】 调 ;或 内伤劳倦 ,情感刺激 ,疾病误治 ;或病 后失养,脾胃受 损 ,气 血亏虚 ,筋脉 失养 ,久则局部络 阻,肌肤萎缩 、干 枯、
中医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中医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2e2bc40ddccda38376bafe7.png)
中医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作者:刘勇闫小宁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第04期摘要: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临床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
方法收集整理近30年经临床验证治疗硬皮病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133首,分析中医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
结果在133首复方所涉及的313种中药中,当归、黄芪、桂枝等22味中药治疗硬皮病使用频率较高。
结论目前中医治疗硬皮病以活血化瘀、温阳散寒、健脾益气为主要治则,所用的药物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温阳药为主。
关键词:硬皮病;活血化瘀;温阳散寒;健脾益气;用药规律中图分类号:R593.2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4-0033-02硬皮病是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纤维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发病率较高,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结缔组织代谢异常、血管异常及免疫异常有关[1]。
本研究对中医药治疗硬皮病临床文献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探讨硬皮病中医治疗的用药规律。
1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1986年—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硬皮病”为关键词,以“中医”为主题词,在全部文献范围内检索,重复文献除外。
共得文章108 篇。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总结出用于治疗硬皮病的中草药共313味,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133首。
2资料与方法2.1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硬皮病;(2)以中药治疗为主;(3)药味完整、药量准确;(4)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或实验室检查指标证明中药治疗有效。
2.2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之一者,即不纳入此研究。
3数据统计建立治疗硬皮病的中药数据库,药物性味归经的判断、分类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为参考,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软件进行统计与归纳,得出治疗硬皮病中药使用频次、频率。
4结果4.1中药使用频次分析根据复方数据库数据显示,在313种治疗硬皮病中药,使用频次在19次及其以上的药物中,按照降序排列依次为当归、黄芪、桂枝、红花、甘草、白芍、熟地、川芎、白术、丹参、茯苓、附子、鸡血藤、桃仁、麻黄、党参、鹿角胶、赤芍、肉桂、白芥子、生地、山药,此22味药为治疗硬皮病的常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阳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观察作者:胡东流,靳情,王洪斌,范瑞强【关键词】温阳化瘀法摘要:【目的】探讨温阳化瘀法对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温阳化瘀法,以阳和汤加味治疗系统性硬皮病16例,观察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检测血浆循环内皮细胞、皮质醇水平的变化。
【结果】经两个疗程(6个月)的治疗后,16例SSc患者中临床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125%。
实验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水平降低,皮质醇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温阳化瘀法是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有效方法,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调节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作用有关。
关键词:硬皮病,系统性/中药疗法;阳和汤/治疗作用;温阳;活血化瘀;内皮,血管/药物作用;氢化可的松/血液系统性硬皮病(SSc)是一种对称性皮肤变硬、指(趾)缺血伴关节、肌肉和内脏多系统损害的进行性皮肤病。
临床除了皮肤硬化、僵硬、萎缩影响功能而致残外,还会侵犯食道、胃肠、肺、肾等全身多脏器而危及生命。
SSc患者多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清长、阳萎早泄、舌淡胖等肾阳温煦生化作用不足及生殖功能衰退的表现和皮肤变硬、关节僵硬、头发枯脱、脉迟涩等血瘀征象;组织病理学和微循环学检查也提示SSc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和皮质醇功能低下[1]。
故可认为,SSc的主要病机是阳虚血瘀。
据此,我们尝试以温阳化瘀法为主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5例,女1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平均346岁;病程6个月至9年,平均315年。
所有病例均符合1980年日本厚生省特定疾病研究班制定的SSc诊断标准[2],其中病理活检8例。
排除局限性硬皮病及假性硬皮病,或由外伤引起者;排除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合并症者;排除治疗前3个月内使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者。
12临床表现16例病人均有雷诺氏现象,皮肤肿胀发硬从肢端开始,未超过肘膝关节;全胸片示不同程度的肺纹理增多、粗乱,有条索状改变,但无进行性呼吸困难,无胸腔积液;其中肿胀期7例,硬化期6例,萎缩期3例;伴关节痛者5例,伴食道受累、吞咽困难者6例,开口受限者3例,发声器官受累、声音嘶哑者2例,色素沉着或减退者4例,畏寒肢冷者12例,咽干咳嗽者6例。
13治疗方法用温阳化瘀法治疗,方用阳和汤加味:麻黄6g、熟地黄30g、肉桂3g(或研末冲服)、鹿角胶30g(烊化冲服)、白芥子9g、熟附子15g(另包先煎30min)、细辛3g、红花9g、鸡血藤30g、黄芪40g、炮姜6g、丹参30g、炙甘草3g,所有药物均经药师鉴定符合中药药典的规定。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3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治疗期间,注意生活规律性和保温,防止精神刺激和过度紧张,防止外伤,并适当活动健身,防止关节僵硬、变形及肌萎缩。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14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卫生部制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有关SSc的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消失,皮肤变软,各脏器系统病变基本控制,实验室各项检测指标恢复正常。
显效:主要症状消失,皮肤基本变软,各种脏器系统的病变大部分控制,实验室检测指标大部分项目恢复正常。
有效:部分症状、体征消失,皮肤基本变软,各脏器系统病变部分控制,实验室检测指标部分项目恢复正常或有所好转。
无效:症状、体征、各脏器系统的病变和各种实验室检测指标均无改善。
15观察指标151临床疗效观察观察肿胀硬化、雷诺氏征、关节痛、吞咽困难、开口受限、畏寒肢冷、色素沉着或减退、声音嘶哑、咽干咳嗽、脱发等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并统计疗效。
152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VEC)测定采肘静脉血45mL,与147mmol・L-1枸橼酸钠溶液05mL 充分混匀后立即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4-5]进行循环内皮细胞分离、计数。
将抗凝血标本以相对离心力为395g离心20min,收集上清液,加入234mmol・L-1二磷酸腺苷02mL于上清液中,振荡10min 后,以395g的相对离心力再离心20min,再次收集上清液,将此上清液在相对离心力为2100g下离心20min后弃去上清,所得的沉淀物即是循环内皮细胞。
将154mmol・L-1氯化钠溶液01mL加入试管中,使沉淀物重悬后成为悬液,取悬液少许滴于血细胞计数池中,在光镜下计算全部9个大方格内循环内皮细胞数(如见细胞团仍计数为单个细胞)。
同一份标本计数4次,取平均值(单位为×106/L) 153皮质醇(cortisol)测定在上午8~9时抽取肘静脉血3mL,注入普通试管,放置20min 后以1500r/min离心5min,分离取出血清,-25℃保存待测。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仪器为Roche公司产Elecsys1010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ECLIA试剂盒由上海罗氏、申威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说明进行。
2结果21临床疗效临床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125%。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
肿胀期与硬化期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萎缩期与肿胀期、硬化期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温阳化瘀法对本病肿胀期、硬化期疗效较好。
表1病程与疗效的关系(略)22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和皮质醇检测结果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皮质醇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细胞水平降低,皮质醇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均P<001),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表2SSc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管内皮细胞和皮质醇水平测定(略)3讨论31关于SSc的中医病机及临床用药SSc属于中医学“皮痹”的范畴。
有人认为阳虚血瘀证是本病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候和临床辨治之要点[6-7]。
脾肾阳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之邪乘隙外侵,阻于皮肤肌肉,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卫不和而痹塞不通是SSc的主要病机。
针对SSc阳虚血瘀的病理机制,本研究采用清代名医王洪绪创立的温阳化瘀、活血通痹代表方剂阳和汤加味治疗。
原方由麻黄、熟地黄、肉桂、鹿角胶、白芥子、炮姜、生甘草等组成。
本病阴寒之象甚重,寒邪凝结于局部,不仅痹阻气血,而且痹阻阳气,阳气郁则经络痹阻更甚,必须重用辛热之品以壮肾阳,大补命门之火方能取效[8],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重麻黄、炮姜、白芥子、鹿角胶的用量,并加用熟附子、细辛、红花、鸡血藤及大剂量黄芪、丹参等。
附子、细辛辛温大热,温补肾阳、温经散寒,与麻黄配伍,更加强走表达卫、温经散寒之功能。
《本草求真》云:“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
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
……其入补气药中,则追失散之元阳;入发散药中,则能开腠理以逐表之风寒;入温暖药内,则能祛在里之寒湿”。
黄芪益气固表止汗,既可增温阳之力,又可防麻黄、附子、细辛过于辛发而致大汗淋漓,防其伤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剂量黄芪在人体免疫功能过低时,可以使其恢复,过高时又可使其抑制,完全立足于把病理状态恢复到生理平衡状态;并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分泌功能,减少胶原合成的作用[9]。
鸡血藤酸寒敛阴,既合熟地黄养血和营、滋补阴血,又制附子之骠悍迅发燥烈之性,防其耗阴。
红花乃血中气药,既能破血又能补血,且可助桂、附通利血脉,痹通则病解。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加入阳和汤中与温散寒邪之品相伍,可增加温通络脉之效。
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可抑制纤维母细胞生长,抑制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减低成纤维细胞胶原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胶原的合成;同时促进胶原酶mRNA的表达,增加成纤维细胞胶原酶基因的转录,能使胶原酶合成增加,从而促进体内沉积胶原的降解,防止组织的硬化[10]。
全方合用,辛散药与温通之品相伍,以解阴寒之凝滞;补阴药与温阳药合用,温补营血之不足。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温而不燥,散不伤正,用治皮痹,药证相符。
我们以温阳化瘀的阳和汤加味治疗本病16例,结果临床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达8125%,疗效令人满意。
结果还表明,该法对本病肿胀期、硬化期疗效较好,提示本病应早期诊断,及早治疗。
32温阳化瘀法对SSc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硬皮病患者存在血管异常,其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有广泛改变,微动脉有固定性阻塞及血管痉挛;患者大多数先有雷诺氏征(包括肢端和器官);存在毛细血管减少,管袢大多消失,微血管扩张迂曲,血流减少等微循环紊乱表现;血液流变学检查显示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瘀滞等。
上述硬皮病微血管病变与中医血瘀证相当[11]。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SSc血管异常的重要病理过程,属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损伤,患者血清中常有抗血管内皮细胞自身抗体,一旦基底膜抗原得以暴露,内皮细胞膜表面抗原得以表达,内皮细胞抗体即可与之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和细胞介质而导致血管炎症,从而导致血管内膜增厚,胶原纤维增生,皮肤硬化,同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从血管壁基底膜脱落,释放至血管腔,从而致使循环血液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增多。
因此,外周血血管内皮细胞的水平反映着血管内皮损伤的程度,与SSc疾病活动程度、多系统受累程度密切相关[12]。
本研究结果表明,温阳化瘀法在改善硬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同时,能有效下调循环血液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提示温阳化瘀法对硬皮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
33温阳化瘀法对SSc的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既往研究表明,SSc患者存在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尿17―羟皮质类固醇排泄量减少。
蔡茂庆[13]等探讨了硬皮病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与肾阳虚的关系,结果显示,硬皮病患者肤冷肢寒、腰膝酸软等肾阳虚表现的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高,患者血浆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低,提示硬皮病患者存在肾阳虚表现和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皮质醇即氢化可的松,是体内重要的糖皮质激素,主要由肾上腺束状带分泌,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作用,可以减少中性粒细胞粘附血管壁的能力和趋化性,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织胺、激肽和其他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抗原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的产生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积,抑制血管的炎症反应。
SSc患者经温阳化瘀的加味阳和汤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提示温阳化瘀法可兴奋SSc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调节机体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维持机体免疫自稳功能而发挥内分泌和免疫双重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