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 郭葆昌校注,福开森参订:《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图

合集下载

瓷器款识

瓷器款识

中国(含明\清)瓷器款一览表款识一览表年代铭款内容秦右司空婴左司高瓦左贝右齐都昌寺水咸阳市于咸阳成(城)申安陆市亭栎市杜亭咸亭阳安驻器咸亭芮柳婴三国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西晋先姑坤一枚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紫是鱼浦七也东晋罂主姓黄名齐之朱唐张何陈李赵冯庞庞家陈家陈琪李十造罗锡章王徐马朱红上大姜千示永合平项记阮记柴记朱伯远作杜家花枕裴家花枕元家记卞家小口天下有名郑家小口天下第一丁道刚作瓶大好徐家沉丙午岁造蒋应宋奉华凤华聚秀禁苑德寿慈福赵家吴舒家记陈家印记陈家号记段家合子记家国永安元丰治阍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三月十九日书刘家印号郭立谢许段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汪家记正李十哥小四玄壶吴六郎政和七年二月初五日吴惠成丘小六泥颐草堂先生雕造成功夫后山颐草堂雕造功夫周家公夫练八郎公夫林立林罗军魏仁皓项里马永千上赵家王童呈赵和吉思刘杨惠同田李宋褚柳金苏崔郭马孔何花纪刘五盘子梁四个梁四莫三郎梁伍任周莫一莫十莫一立陈三文三林四刘四李伍李六李九欧二欧小二区二龙二龙六程八黎司小二小三小六小七二金而知李公造李小一蒋四蒋小八蒋子弟供舍张一赵小二陈立崔十四刘十好七封立木肖小田洪立洪四本小本重刘立绍圣四年四月十六日钟表博士谨记九政自造火元丰六年八月十九日元越一盘秦文殿迪功郎浮梁县丞臣张昂措置监造丘小六泥房乔位龙李小翁朝真归牛东宫辽孙徐杜金张家造赵家造刘家造张家枕张家记张家窑张大家造张大家枕古相张家造王氏寿明王氏天明漳滨逸人制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张泰造大定二年六月六日家造刘三公瓦底于三叶子成泰和二年八月六三日亡过崔仙奴元使司帅府公用至正拾壹年七月二十九日小河东陈家亲造张家造古相张家造李家造王家造相地张家造滏源王家造滏源陈家造滏源常家造张高仲夫项正项宅正窑元字染拾叁号匠元祖郭家大枕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岁次大元国至大元年四月初拾记汾阳琉璃待诏任瑭成造刘大使宅凌氏用明天顺天顺七年大同马氏明正德吉府上用何玉清造明嘉靖天宫制鼎朱府晋府璞会上用晋府造用藩府上用藩府佳器郝府佳器秦府秦府典膳所秦府典膳所乙丑年造长府制造长府造用赵府制造赵府制用黔府腆善所茶房大茶房外膳房内膳房松柏草堂滋树堂东书堂玉泉德记陈文显造陈守贵造陈守钊造程自造邓奎自造程氏自造程景自造吴文自造唐比自造刘信嘉靖年制乐平嘉靖年西谷制明万历万历年制德府造万历年德府造德府造用青萝馆用太和王府万历年制纯思堂用万历年制纯忠堂用万历丁亥年造黔府应用万历乙亥黔府制用玄荫堂制芝兰室博物斋藏京兆郡寿房记灌园督造沈氏仙关吴震青华仙子吴震宣窑程玉梓造荆桂少溪紫芝主人监制明天启王远选造天启年米石隐制天启三年唐氏制仁波佳制少溪置用明崇祯丛菊斋雨香斋白玉斋博古斋仿古斋以德堂吾斋旷府佳器甲戌孟春赵府造用王远监造明顾氏石林三槐李氏清河制造张明工夫陈粤彩杨升可松何朝宗何朝宗印张寿山陈伟之印林学宗印林朝景林氏子信冶仙之文荣文荣雅制明师清顺治望仙楼百花斋百花斋制梓桑轩制种玉堂许世文元公制清康熙复香轩之清制中和堂制怡怡堂制应凡堂制兆余堂制兆玉堂制瑞庆堂制应德堂制怡德堂制庆云堂制碧云堂制玉宝堂制玉桂堂制会元堂制兴元堂制永裕堂制清荫堂制碧芳堂制碧玺堂制友于堂制昆碧堂制淡宁常制芝兰堂制谦牧堂制敦睦堂制绍闻堂制东壁堂制御赐纯一堂珍藏御赐纯一堂景洁堂俭师堂王辰堂百子堂希范堂松年堂松柏堂制玉海堂制美玉堂美玉堂制朗润堂三元堂制永兴堂制聚兴堂制荣锦堂制尚志堂来雨堂博古制益友堂博古制恒丰堂博古制嗣德堂制春辉堂春晖草堂秋辉堂淡宁堂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珍玉堂制世恩堂制庆恩堂制全庆堂制衍庆堂制世锦堂制紫荆堂紫荆堂制敦仁堂晖吉堂琳玉堂制光裕堂制北庆堂制惟善堂制心逸堂德星堂仙鹤堂欢乐堂制应孔堂制玉清堂松轩制升祥轩玉清制彩玉堂颖川堂绍闻堂德馨堂制德馨堂天宝堂制天水堂制台衡堂制留耕堂制绿荫堂佩玉堂佩玉堂制篆漪堂恒兴美玉堂制通德堂制正玉堂制宁俭堂清玩桂育堂制益友鼎玉堂制吉庆堂制书锦堂居敬堂聚顺美玉堂制大树堂制奇玉堂制昭玉堂益友堂制永和堂制同顺堂制枢府式仿枢府宣和碧玉堂制安素草堂嘉善堂仿古制留耕堂仿古制听松堂仿古制白云堂仿古制慎德堂仿古制天琛堂仿古制全庆堂仿古制怡玉堂制草阁文山阁远山阁云苍阁张家湾梓阁松石斋还古斋宣和式问心斋丛菊斋集雅斋制拙存斋乾惕斋芝润斋制笔花斋制寿古斋制宿云斋容斋金兰斋制芝兰斋制芝兰斋制玉兰斋玉兰斋选式制天禄书斋调鹤闲轩清赏应德轩博古制复香轩玉清制杏林轩红蕉轩印月轩制安吉居制问清居制彩云轩应德轩常丰轩珍玩器文翰斋清玩杏林轩珍玩光裕堂珍玩制玉堂美器青云斋佳玩玉堂佳器瑞麓山房佳制三益之珍雅制兆庆堂清雅制兆余堂清雅制三友雅制魁元雅制魁元仿古雅制永香轩玉清制瑞麓山房监制逸居云居青云居木石居木石居仿古制玉石居水云居竹石居石居风流宰相家萃友苑制张宅佳器莲峰寺记漱玉亭怡德堂玉石制萃文苑海岳家藏绿荫堂器春育主人珍藏商山仿古善山仿古峰霞山人渭水渔翁中山人程子受(眉公)吴仲兴晓山主人世东海鼎臣雪庵卉庵西园璞庵宋药州两来正记文如壁清雍正谦牧堂制立本堂制世恩堂制谦牧堂制曙光堂制正顺堂制浩然堂浩然堂制裕堂制守易堂百露堂庆宜堂制养和堂制精雅堂制燕喜堂制敦复堂敬恩堂园明堂东园堂希范堂俭宁堂清玩世经堂大明嘉精年世经堂制姚江冯护荫堂珍藏云在草堂朗吟阁制欣赏阁太和斋雍邸清玩安吉居珍玩制青云居文石山房大清雍正年制冯宅宝机楼藏椒声馆古香书屋正谊书屋浴砚书屋遗安书屋珍藏亦庵吴府耀华藏器雍正甲寅沈阳唐英敬制普陀山圆通殿瑞锡琼制瑞锡琼瑛公输监制歧博古制江鸣皋造瑶华清赏玉清雅制孙睦宗清乾隆旭华堂藏和辉堂制嘉荫堂制湛恩堂制成信堂制凝和堂植本堂制彩华堂制彩润堂制彩秀堂制致远堂制敬修堂制敬畏堂制宝恩堂制澹宁堂制惜阴堂制荣瑞堂制敦睦堂制明远堂敬慎堂静镜堂诚信堂敦叙堂雅雨堂述古堂述德堂曙光堂制禄寿堂制瑞德堂制筑野堂制思荣堂制裴孝友堂裴逢吉堂忠信堂制资善堂制斯干草堂椿荫堂养和堂制师古堂制庆宜堂制六谦堂制致和堂制乐静堂乐善堂恭寿堂制恭寿堂宗祠弋好堂清赏古香斋宝晋斋宝善斋宝啬斋宝啬斋藏有正味斋宁晋斋宁静斋宁远斋澹宁斋制百一斋德诚斋经斋觉是轩妙香馆制九畹山房百一山房蜿委山房文石山房红荔山房对屏山馆乡麟楼制市隐楼制宝机楼制玉杯书屋浴砚书屋正谊书屋内府珍藏荔庄啸园东园略园潭柘寺供听松庐听云山主人馆七十二鸳鸯社昊十九制壶隐老人壶隐道人瑶华道人泉制唐英唐英敬制唐英俊公氏唐英隽公俊公沈阳唐英沈阳后学蜗寄唐英敬录沈阳唐英敬制钦命榷陶使者沈阳唐英敬制蜗寄唐英制榷陶使者唐英制督陶使沈阳唐英题蜗寄居士古柏堂蜗寄居士清赏蜗寄题沐斋沐斋居士制陶成居士制古泉堂陶成居士陶成堂印陶成堂制陶成堂印陶铸陶榷甄陶雅玩乾隆甲辰俊公赠品陶人榷陶呈星使蜗寄老人唐英之印隽公乙因雅制瞿宝珍玉锋石林陶珍韩睦宗清嘉庆懋勤殿彩华堂制彩秀堂敬畏堂制种芝堂制志勤堂庆宜堂制事敬堂制寿颐堂制诚信堂玉庆堂制嘉荫堂斋谷山人造嘉荫堂制嘉荫堂藏一善堂制植本堂润碧轩制澄怀轩藏春江花月楼素织山房永源成记完颜氏俊公自制福海珍藏佩珂监制清道光嘉乐堂制精进堂制养和堂制巨德堂制厚植堂制经笥堂制公勤堂制乐古堂制种芝堂制存古堂制庆宜堂制皆山堂制惜阴堂制浩然堂制嘉荫堂制崇礼堂制定府行有恒堂珍赏行有恒堂退思堂制邸退思堂制慎德堂制退思堂德斋主人珠琳堂制求谦堂制锡庆堂制眉寿堂制敦厚堂制荣瑞堂制百寿堂记陶陶草堂监制一善堂制履信堂制聚庆堂制多福多寿堂制了孙传代留余堂监庆堂制约已堂制玉庆堂制青莲堂制听雨堂敬修堂敬畏堂种德堂观莲舫制承启堂李氏宗祠静镜堂制九思堂制墨缘堂制筑野堂居梧堂双清阁制桂月山庄锄月山庄宁晋斋制宝善斋制德诚斋制慎静斋制愿闻吾过之斋湛静斋十砚斋思补过斋坦斋珍藏夔斋监制思补斋制知不足斋道光年制十花斋斋性轩古月轩尘定轩自诒轩制清顺轩竹韵山房云溪精舍春江花月楼双照楼制寿春楼藏百福楼胡海楼绛月楼晋甄吟馆监制冶春吟馆邸清赏从香书屋天香书屋遗安书屋古香书屋珍玩友棠浴砚书屋澹怀室瞿之室制完颜宗祠慧福寺古潞李氏梅坡制解竹主人制造学山小筑正斋主人赵之谦查小山制熊氏壁臣仿古养园仿古道光年冯氏制沈恰如制健庵雅制福英供奉佛天珠峰祝岭雅藏乐敬字置琴南手制仙源陈国治作道光二十四年定王府制道光已酉行有恒堂主人制道光庚子年定王府制道光乙已年定王府制定府行有恒堂珍赏道光丁未春定府行有恒堂制道光丁丑秋九月善宝属陈国治作王炳荣李裕元马衡和宋玉峰制醴渠自制醴泉自制清同治体和殿制乐寿堂慎思堂制诒谷堂制务本堂涵德斋制敬顺斋制慎静斋竹雪轩晋砖吟馆监制王炳荣作李裕成宝胄第制清光绪储秀宫制长春宫制一善堂大清光绪春怡堂制慎德堂制甘泽堂制退思斋愿闻吾过之斋光绪丁未玉海堂仿大雅斋嘉泰松轩陶法宝俭存斋恕斋清玩一百二十畦芍药园主制聚厚轩燕赵悲歌之士孔子后四十一葵卯制汀源郑氏子孙宝用乐道堂主人制熊氏壁臣仿古澹园居士素云道人光绪戊盐城宋锦桂画样景德官窑做造贵池南山村刘氏聚学轩永宝用清宣统坤宁宫祭器宣统已酉宜春堂制宣统庚宜春堂制来鹤堂清何朝春许云麟许裕源博及渔人许云麟制珍如金记顺和苏记源益店大昌宝玉如璋来禽黄炳霍来冯铁来瑞号民国居仁堂制(袁世凯所用)颐寿堂乐古堂怀仁堂制静远堂制(徐世昌所用)谷冶堂寿护草堂主人大德堂制慎德堂制昭德堂制退思堂制延庆楼制(曹锟所用)竹清山房藏经山房竹肃山房碧云山房澄怀园惟一斋古松斋觯斋(郭葆昌所用)乐陶斋如意馆陶陶斋(王琦所用)饮冰斋(刘雨岑所用)觉庵(刘雨岑所用)佩古斋(程意亭所用)古石斋(田鹤仙所用)古欢斋(潘陶宇所用)再思轩(刘希任所用)石庐(染兑石所用)希平草庐(王大凡所用)栖碧山馆(徐仲南所用)平山草堂(汪野亭所用)彤云山房(汪晓棠所用)晴窗读书楼(邓碧珊所用)亦陶斋(张志汤所用)清平画室(余翰青所用)愿闻吾过之斋(王步所用)郭世五陶务监督郭葆昌制汪友棠汪晓棠汪照藜汪云山汪洋汪少亭汪大沧汪以俊汪少平汪小亭任逢瑞萧靖初潘祖熙潘陶宇潘庸秉许上礼陈雪岩陈德明罗子林莲溪陶叶震嘉何许人陆云山程水金程云农程子其李明亭王云泉王锡良王大屏王倚之王晓帆邹洁争文侯争国钧余文襄柳兰亭魏墉生邓肖禹邓碧孙邓重明涂菊亭毕伯涛朱明朱受之冯大陀万云岩章仕保张松涛张志汤张沛轩熊梦亭熊作仙熊文融曾福庆段子安丽泽轩黄晓村董师曾方伯卿方云峰吴俊吴寄甄饶华阶黄发顺钱仲明孙月轩徐韵泉徐天梅郑效维杨鸣皋余翰青余竹青余见田余磊青余鹤筑刘雨成刘仲卿刘希任刘希玉游海滨娄观涛河头居士胡邦浩石宇初石奇峰至云主人姜梦神***************************************(明清瓷器一览表)款名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言语款其它款识年代洪武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造此福、寿永乐永乐年制福、禄、寿、辰内府宣德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福、寿敬权、坛、大德吉详场正统正统元年正统捌年天顺天顺年造天顺年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成化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大明成化年制天、图案、银锭、盘肠等弘治弘治年制大明弘治年制金玉满堂、玉堂金马长命富贵金、上用、正正德正德年制、正德年造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年造何玉清造长命富贵、福、天下大平、寿嘉靖嘉靖年制、嘉靖年造、大明年造、大明嘉靖年制松柏草堂、晋府造用郝府佳器、潘府佳器滋树堂、东书堂、朱府、青箩馆敦仁堂、黔府、长府制造、长府造用、晋府、秦府、黔府、腆善所、桐溪冯宅、大茶房、外膳房、内膳房署丞沈良佑造、陈守贵造、陈文显造、吴文自造、邓奎自造、程式自造、陈守钊造、陈舍自造、王泉德记、唐地制造、陈造佳器长命富贵、万福攸长、富贵长春、永保长春、长春寿喜国泰民安、长春佳器、上品佳器、台阁佳器、天禄佳器福寿康宁、长春同庆天下太平金篆大蘸、坛用、茶、汤、酒、姜隆庆大明隆庆年造隆庆年制万古长春万历万历年制、大明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德府造用、于府造用、黔府应用、太和王府、徐享庆堂沈府佳用、玄阴堂纯思堂、灌园督造博物斋、秦府典膳所、芝兰斋、京兆郡寿房记、靳宅仙品程廷梓造、沈氏、仙关吴震、荆桂、园贵隆制少溪、李衙置用、茹城家藏、永兴卞玉奇明、紫芝主人监制风调雨顺、清风明月、天下太平、长命富贵、永享佳器天禄佳器、玉堂佳器、仁波佳器、万悬佳器、长春佳器食禄万钟、富贵长春、福寿康宁、金玉满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上品佳器、九五之尊、永葆长春、国泰民安堂阁佳器、寿、天福佳器、玉、敬与佳器、雅、福金明汝平、城南隐耕、永兴九峰、上天启天启年制于斯堂、其好园白玉堂、竹石居天启元年米石隐造长命富贵、天下太平、天理存心、状元及第、三元及第金榜题名、万古长青、积善之家、同乐佳器、仁波佳器玉堂佳器、尧舜年制、福图案、兔、灵芝、方胜等崇祯崇祯丁丑、大明年制、大明年造、大明崇祯年制翔风堂、丛菊斋。

明、清、民国官窑、名窑瓷器款识一览表(1)

明、清、民国官窑、名窑瓷器款识一览表(1)

福英供奉福 分山 小筑 天甫雅 玩 句轩清 玩天
堂、浩然堂、宁静堂、 之室制、香书屋、 双连阁、绛月楼、臣 冶春吟馆、春江花 德堂、敦厚堂、种芝 月楼、睿邸清赏 堂、庆宜堂、珠林 堂、 公勤堂、经笥堂、乐 古堂、惜阴堂、养和 堂、退思堂、嘉乐堂、 湛静堂、十砚斋、思 补过斋、宝善斋、养 性轩、竹韵山房、天 云溪精舍、知不足斋、 多福多寿堂
玄阴堂 纯思堂、灌园
福寿康宁、金玉满堂、
李衙置用、茹城家
耕、永兴九峰、上
督造 博物斋、秦府典
万福攸同 德化长春、
藏、永兴卞玉奇
膳所、芝兰斋、京兆
上品佳器、九五之尊、
明、紫芝主人监制
郡寿房记、靳宅仙品
永葆长春、国泰民安
堂阁佳器、寿、天福
佳器、玉、敬与佳器、
雅、福
天启 天启年制
于斯堂、其好 园 白玉堂、竹石 居
咸丰 大清咸丰年制
退思堂、履和堂、行 陈祭器
有恒堂
太平太国千岁 国安、 山高水长
同治
大清同治年制 同 治年制
慎思堂、乐寿堂、耕 读山房、竹雪轩、务 本堂、诒谷堂 敬顺 斋、慎静斋、体和殿 制
李裕成
吉祥如意 燕喜同和
光绪 光绪年制 大清光 退思堂、大雅斋、嘉 熊氏壁臣仿古、乐 永庆长春、清华珍品、 燕赵悲歌之士、兴
它对瓷器的断代、断窑口和辨别真伪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基本上包括明清历年来的瓷器上所出现的官窑和名窑款识。
款名 年代
纪年款
堂名款
人名款
言语款
其它款识
款识图标
洪武
洪武七年二月二十 七造此
福、寿
永乐 永乐年制
福、禄、寿、辰
内府
宣德
大明宣德年 制 宣德年制

名瓷识鉴

名瓷识鉴

中国历代名瓷识鉴之元明青花瓷器鉴赏专业班级:电科11--1班学号: 311108002210姓名:付俊嘉时间:2013年12月12日青花瓷器鉴赏【摘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而瓷器在中国也是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史。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青花瓷是一种工艺复杂、手艺精湛的一类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青花瓷有着独特的青蓝色纹饰,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有着清新淡雅的一笔,不奢华,但却有人难以忘怀的视觉冲击。

【关键字】中国青花瓷元代宣德景德镇绘画造型特点前言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瓷器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美的艺术品,汇成了内涵丰富的陶瓷文化,并成为中国的国粹,永远值得后人敬佩和引以为豪。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古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的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青花瓷是四大名瓷之首。

历史发展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古玩指南--赵汝珍

古玩指南--赵汝珍

古玩指南--赵汝珍古玩指南(瓷器部分)[民国]赵汝珍撰○瓷器述要瓷之美恶系于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等之不同。

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

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薄之器,属之。

缸胎,亦名瓦胎,谓胎质粗如瓦器也。

凡凝重粗厚之器,属之。

石胎,非真石也,质凝重而坚,略似大理石琢成之器物焉,康熙有石胎三彩,是已。

铁胎,非真铁也,磁质近黑,有如铁色,其胎之厚薄轻重亦不一致也。

浆胎质轻而松;缸胎质重而坚;瓷胎音清而脆,胎之沙底者,设其底露胎不涂釉也。

沙底,贵白,贵细,以细沙底为上。

缸胎,大半缸底色贵亮,声贵响。

年久之缸胎,多有铜音。

故鉴别家,往往叩其声而知是物历年之久暂也。

此外,尚有所谓脱胎者,其胎之薄,类卵壳,故又谓卵幂,如釉制而脱胎去者。

然其薄者,能映见乎指之螺纹。

此制始于明代永乐,亦以永乐所制为最精,宣德所制,亦可媲美永乐。

清代康雍所制,虽亦极薄,然只能映见花与字耳。

浆胎必轻;缸胎必重,此恒例也。

若缸胎而轻且薄者,则宋代之贵品矣。

瓷胎而极轻、极重变为贵品也。

制瓷上釉有二法:一曰蘸釉,以皿入缸,荡匀其汁,蘸釉者其釉厚,故均哥诸窑,往往有若堆,所蘸不止一次也;一曰吹釉,截竹为筒,嘘气匀之,吹釉者,其釉薄,故瓷中有玻璃釉等名目,而薄者,甚至有卵膜也。

凡罩釉一次者,谓之一道釉;其青、黄、红、黑之一者,谓之纯色釉;若白色者,则谓之本色釉;古瓷釉厚者,有如堆脂,谓之密淋釉。

其挂釉至底之处,往往垂若蜡泪,任其渗出,谓之鼻涕釉;又有釉不到底;露出胎骨者,露出部分太多者,曰露胎,少者则曰缩釉,釉内现粗纹,垂而直下者,视之若有起伏而扪之,甚乎者谓之泪痕,若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若釉中现蓝斑者,大者谓之霞片,小者谓之星点,若扪之不平,有如结痂之初落,谓之疙疸釉,又有釉汁中含最细之黑点,稍凹下者谓之麻癞。

明之祭红釉汁较厚,成一种木纹,有若尖峰重起,又似迭浪,望之蔚然而深,名鸡翅木纹。

历代名瓷图谱

历代名瓷图谱

历代名瓷图谱此为明项元汴撰《历代名瓷图谱》的英译本《Chinese porcelain》(卜士礼:Stephen Wootton bushell译编),介绍据传为晚明项元汴所见所藏宋、元、明诸窑名瓷图片83款,图施彩绘,中英文对照。

此书于1908年在英国牛津出版。

本书早于其后称为「民国第一书」之郭葆昌觯斋《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出版,并为郭氏出版本之源起。

线装中国古籍形式,为西方出版中国陶瓷着作之少见装帧形式。

全书彙集据传为晚明项元汴所藏宋明名窑瓷器图片83幅,中英文对照,文图对映,彩印精细。

作者前言介绍,此书书稿自清初即收藏于怡亲王府,清末1885年初,有人求售于德国驻华公使卜兰德(Von brandt),后者于留审期间偷誊副本,还原稿于原主,之后由布绍尔博士购得并带回伦敦,但不幸毁于1887年之火灾。

之后,卜士礼又从临摹过该书稿的画师李澄渊手中求得临摹本,而于1908年在英国出版,此书出版后于海内外影响极大。

1931年,经郭葆昌、福开森在该书基础上,并与另外一本摹本参照、修订,对部分图画重新着色,改正部分译文,并加注释,而出版《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号称「民国第一书」。

项元汴,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鸳鸯湖长、漆园傲吏等,浙江嘉兴人。

明国子生,为项忠后裔,为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

Stephen Wootton bushell,CMG,MD(中文名:卜士礼,1844年7月28日-1908年9月19日),英国医生、东方学家,在中国陶器、钱币学、西夏文等方面都有贡献。

卜士礼出生于英国肯特郡,曾就读于唐桥井中学(Tunbridge Wells School)与齐格威尔中学(Chigwell School)。

后毕业于伦敦大学盖伊医学院(Gu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期间学习过有机化学与中药学、生物学、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医学与接生、法医学等。

中国历代瓷器款识(三)

中国历代瓷器款识(三)

中国历代瓷器款识(三)清乾隆旭华堂藏和辉堂制嘉荫堂制湛恩堂制成信堂制凝和堂植本堂制彩华堂制彩润堂制彩秀堂制致远堂制敬修堂制敬畏堂制宝恩堂制澹宁堂制惜阴堂制荣瑞堂制敦睦堂制明远堂敬慎堂静镜堂诚信堂敦叙堂雅⾬堂述古堂述德堂曙光堂制禄寿堂制瑞德堂制筑野堂制思荣堂制裴孝友堂裴逢吉堂忠信堂制资善堂制斯⼲草堂椿荫堂养和堂制师古堂制庆宜堂制六谦堂制致和堂制乐静堂乐善堂恭寿堂制恭寿堂宗祠⼷好堂清赏古⾹斋宝晋斋宝善斋宝啬斋宝啬斋藏有正味斋宁晋斋宁静斋宁远斋澹宁斋制百⼀斋德诚斋经斋觉是轩妙⾹馆制九畹⼭房百⼀⼭房蜿委⼭房⽂⽯⼭房红荔⼭房对屏⼭馆乡麟楼制市隐楼制宝机楼制⽟杯书屋浴砚书屋正谊书屋内府珍藏荔庄啸园东园略园潭柘寺供听松庐听云⼭主⼈馆七⼗⼆鸳鸯社昊⼗九制壶隐⽼⼈壶隐道⼈瑶华道⼈泉制唐英唐英敬制唐英俊公⽒唐英隽公俊公沈阳唐英沈阳后学蜗寄唐英敬录沈阳唐英敬制钦命榷陶使者沈阳唐英敬制蜗寄唐英制榷陶使者唐英制督陶使沈阳唐英题蜗寄居⼠古柏堂蜗寄居⼠清赏蜗寄题沐斋沐斋居⼠制陶成居⼠制古泉堂陶成居⼠陶成堂印陶成堂制陶成堂印陶铸陶榷甄陶雅玩乾隆甲⾠俊公赠品陶⼈榷陶呈星使蜗寄⽼⼈唐英之印隽公⼄因雅制瞿宝珍⽟锋⽯林陶珍韩睦宗清嘉庆懋勤殿彩华堂制彩秀堂敬畏堂制种芝堂制志勤堂庆宜堂制事敬堂制寿颐堂制诚信堂⽟庆堂制嘉荫堂斋⾕⼭⼈造嘉荫堂制嘉荫堂藏⼀善堂制植本堂润碧轩制澄怀轩藏春江花⽉楼素织⼭房永源成记完颜⽒俊公⾃制福海珍藏佩珂监制清道光嘉乐堂制精进堂制养和堂制巨德堂制厚植堂制经笥堂制公勤堂制乐古堂制种芝堂制存古堂制庆宜堂制皆⼭堂制惜阴堂制浩然堂制嘉荫堂制崇礼堂制定府⾏有恒堂珍赏⾏有恒堂退思堂制邸退思堂制慎德堂制退思堂德斋主⼈珠琳堂制求谦堂制锡庆堂制眉寿堂制敦厚堂制荣瑞堂制百寿堂记陶陶草堂监制⼀善堂制履信堂制聚庆堂制多福多寿堂制了孙传代留余堂监庆堂制约已堂制⽟庆堂制青莲堂制听⾬堂敬修堂敬畏堂种德堂观莲舫制承启堂李⽒宗祠静镜堂制九思堂制墨缘堂制筑野堂居梧堂双清阁制桂⽉⼭庄锄⽉⼭庄宁晋斋制宝善斋制德诚斋制慎静斋制愿闻吾过之斋湛静斋⼗砚斋思补过斋坦斋珍藏夔斋监制思补斋制知不⾜斋道光年制⼗花斋斋性轩古⽉轩尘定轩⾃诒轩制清顺轩⽵韵⼭房云溪精舍春江花⽉楼双照楼制寿春楼藏百福楼胡海楼绛⽉楼晋甄吟馆监制冶春吟馆邸清赏从⾹书屋天⾹书屋遗安书屋古⾹书屋珍玩友棠浴砚书屋澹怀室瞿之室制完颜宗祠慧福寺古潞李⽒梅坡制解⽵主⼈制造学⼭⼩筑正斋主⼈赵之谦查⼩⼭制熊⽒壁⾂仿古养园仿古道光年冯⽒制沈恰如制健庵雅制福英供奉佛天珠峰祝岭雅藏乐敬字置琴南⼿制仙源陈国治作道光⼆⼗四年定王府制道光已⾣⾏有恒堂主⼈制道光庚⼦年定王府制道光⼄已年定王府制定府⾏有恒堂珍赏道光丁未春定府⾏有恒堂制道光丁丑秋九⽉善宝属陈国治作王炳荣李裕元马衡和宋⽟峰制醴渠⾃制醴泉⾃制清同治体和殿制乐寿堂慎思堂制诒⾕堂制务本堂涵德斋制敬顺斋制慎静斋⽵雪轩晋砖吟馆监制王炳荣作李裕成宝胄第制清光绪储秀宫制长春宫制⼀善堂⼤清光绪春怡堂制慎德堂制⽢泽堂制退思斋愿闻吾过之斋光绪丁未⽟海堂仿⼤雅斋嘉泰松轩陶法宝俭存斋恕斋清玩⼀百⼆⼗畦芍药园主制聚厚轩燕赵悲歌之⼠孔⼦后四⼗⼀葵卯制汀源郑⽒⼦孙宝⽤乐道堂主⼈制熊⽒壁⾂仿古澹园居⼠素云道⼈光绪戊盐城宋锦桂画样景德官窑做造贵池南⼭村刘⽒聚学轩永宝⽤清何朝春许云麟许裕源博及渔⼈许云麟制珍如⾦记顺和苏记源益店⼤昌宝⽟如璋来禽黄炳霍来冯铁来瑞号民国居仁堂制(袁世凯所⽤)颐寿堂乐古堂怀仁堂制静远堂制(徐世昌所⽤)⾕冶堂寿护草堂主⼈⼤德堂制慎德堂制昭德堂制退思堂制延庆楼制(曹锟所⽤)⽵清⼭房藏经⼭房⽵肃⼭房碧云⼭房澄怀园惟⼀斋古松斋觯斋(郭葆昌所⽤)乐陶斋如意馆陶陶斋(王琦所⽤)饮冰斋(刘⾬岑所⽤)觉庵(刘⾬岑所⽤)佩古斋(程意亭所⽤)古⽯斋(⽥鹤仙所⽤)古欢斋(潘陶宇所⽤)再思轩(刘希任所⽤)⽯庐(染兑⽯所⽤)希平草庐(王⼤凡所⽤)栖碧⼭馆(徐仲南所⽤)平⼭草堂(汪野亭所⽤)彤云⼭房(汪晓棠所⽤)晴窗读书楼(邓碧珊所⽤)亦陶斋(张志汤所⽤)清平画室(余翰青所⽤)愿闻吾过之斋(王步所⽤)郭世五陶务监督郭葆昌制汪友棠汪晓棠汪照藜汪云⼭汪洋汪少亭汪⼤沧汪以俊汪少平汪⼩亭任逢瑞萧靖初潘祖熙潘陶宇潘庸秉许上礼陈雪岩陈德明罗⼦林莲溪陶叶震嘉何许⼈陆云⼭程⽔⾦程云农程⼦其李明亭王云泉王锡良王⼤屏王倚之王晓帆邹洁争⽂侯争国钧余⽂襄柳兰亭魏墉⽣邓肖禹邓碧孙邓重明涂菊亭毕伯涛朱明朱受之冯⼤陀万云岩章仕保张松涛张志汤张沛轩熊梦亭熊作仙熊⽂融曾福庆段⼦安丽泽轩黄晓村董师曾⽅伯卿⽅云峰吴俊吴寄甄饶华阶黄发顺钱仲明孙⽉轩徐韵泉徐天梅郑效维杨鸣皋余翰青余⽵青余见⽥余磊青余鹤筑刘⾬成刘仲卿刘希任刘希⽟游海滨娄观涛河头居⼠胡邦浩⽯宇初⽯奇峰⾄云主⼈姜梦神。

清末民初制瓷名家

清末民初制瓷名家

清末民初制瓷名家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家第一代: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王凤池汪藩周子善俞子明吴少萍江永源罗允夔任焕章余焕文万子铭蒋玉卿第二代:朱少泉王岐山陈子常汪章许品衡方家珍周筱松汪照藜方少溪张云徐善琴高心田汪友棠黄铭光许达生。

第三代:王子卿松石戴裕成梅春高恒生安少山胡献瑞仙槎。

第四代为进入民国时期的画浅绛瓷的作者,如:段生茂胡仲贞吴飞麟王琦潘匋宇徐仲南。

(六)画师们一些个人资料亦具史料价值。

光绪15年(1889年)以后,未出现过程门的作品,是否在光绪中期程门便去世了(有待证实)。

汪藩的下限作品是光绪16年(1890年);王少维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1年(1895年);王凤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2年(1896年);金品卿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7年(1901年);程次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34年(1908年三画广国华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民国时期,以花鸟瓷画见长。

万泰光绪年间万兴光绪年间万云岩约1910—1950年又名石山,长人物万子铭光绪年间万辅廷光绪年间子云光绪年间子珍光绪年间子环生卒年不详,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清光绪晚期,以画花鸟瓷画见长。

子良民国年间义茂光绪年间义隆光绪年间义兴光绪年间义太和光绪年间马庆云生卒时间不详,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一起咸丰-同治年间。

擅长人物瓷画,设色浅淡,人物衣饰具有水墨写意画的风采。

画娃娃,大头,细小身躯,乌黑的头发反衬出人物晕染的脸颊的润泽。

马复兴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光绪晚期至民国前期,以花鸟瓷画见长。

于家爵民国年间大吉生做四画少山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光绪晚期到民国前期,以花鸟画见长。

少山的花鸟瓷画,花朵硕大,枝条细如线条。

王少维(1862——1908年),名廷佐,字少维,安徽泾县人。

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同治-光绪年间。

多以浅绛彩技法描写人物、山水,又以画猴见称。

清末供职御厂,浅绛派王恩怀王步第三子王声怀王声怀(1930-1992)王步长子,长青花。

王希怀王希怀(1932-1982)王步次子,长青花。

金石拓本中的章钰专藏-nlc

金石拓本中的章钰专藏-nlc

文津流觞十周年纪念刊【总第36期】金石拓本中的章钰专藏冀亚平最近,国家图书馆新入藏了周绍良先生出让的拓片538种571件,其中绝大部分是章钰旧藏。

章钰的拓片在国家图书馆被列为专藏。

所谓专藏,是图书馆专门为某一人的藏品单独立类排架或建库的藏品。

它的设立是对该人和该人所藏藏品的重视和认同。

我认为,专藏应该具有以下特点:藏品主人为名人,藏品收藏量较大并具有一定的文献和文物价值,藏品装裱一致并有本人题签、题跋和钤印等。

专藏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金石拓本组藏品中颇具特色和占有重要地位的藏品之一。

近百年来,国家图书馆通过采访、传拓及社会名流捐赠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的金石拓片,其中不乏名人收藏者。

截止2001年底,在所藏的21万件拓片中,专藏类计有4661种8910件。

如以版本见长的顾千里专藏(1115种1972件),以藏经幢见长而自名为“五百经幢斋”的叶昌炽专藏(314种1180件) ,曾任我馆馆长的梁启超专藏(599种688件)以及缪继珊专藏(1102种3051件)。

另外,还有各地类中的陆和九藏品(1067种1137件),裱本类中的王锡棨、丛兰溪藏品(654种708件)。

而章钰专藏则是最具特色的专藏之一。

据《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章钰字式之,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民国二十六年(1937) 卒于北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甲第十四名进士。

曾历任刑部湖广清吏司行走,南洋、北洋大臣幕僚,京师图书馆编修,1914年任清史馆纂修。

其号、别称、室名有坚梦、茗理、蛰存、长孺、愻闇、复翁、曙戒学人、晦翁、老式、北池逸老、蛰存斋、四当斋、霜根老人、茗理簃、全贫居士等。

1993年顾廷龙先生所撰章钰之墓碑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章钰进士通籍后,返乡举办初等小学堂四十所以启发民智,是苏州开办小学的创始人。

晚年侨居京津,精研古籍,尤擅校勘之业。

著有《读书敏求记校证》、《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宋史校勘记》、《四当斋集》等。

近代文物收藏家郭葆昌

近代文物收藏家郭葆昌

近代文物收藏家郭葆昌我国是一个具有长达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在社会制度、信仰、文字、礼器和生活用品诸多方面也有不同。

就陶瓷器而言,从殷朝出土的陶罐、秦朝的砖块、汉朝的瓦当到保存完好至今的宋代鈞瓷、元瓷、明瓷、清瓷、洪宪瓷的器物都反映出了时代特点。

我国是生产、制造和外销精美瓷器的大国。

拉丁语系里的“中国”一词竟是由“瓷器”一词转音而来。

显而易见,我国的瓷器在世界的影响之大。

我国又是文物门类齐全、数量浩大、保管有道的大国。

我国历朝历代遗留、保存和制造出来的瓷器凸显了我国人民对人文、艺术、材料和工艺的完美追求。

今天能留给现代人欣赏的各朝各代精美文物级瓷器,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制造精美瓷器的匠人,保护和收藏那些精美瓷器的故人。

北京著名瓷器收藏、监造、研究、鉴赏大家,郭葆昌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郭葆昌先生(1867-1942),名世五,葆昌为其字,号觶斋。

河北定兴人。

郭葆昌16岁时经友人,在京城古玩铺谋事的刘先生,介绍进西华门外“德聚成”古玩铺做了学徒。

郭葆昌虽然只上过几年私塾,但人极聪慧。

学徒期间,他尊敬前辈、刻苦好学、博览文物、悉心钻研、办事认真。

这些表现得到同仁们的认可并为其功名成就打下了基础。

当年袁世凯曾经在西华门这个古玩铺买过四扇挂屏,老板让刚刚出徒的郭葆昌送到袁府,并将其挂好。

期间郭葆昌还帮助布置客厅。

袁世凯及家人见他年轻机灵又长得体面就留在府内当差了。

这一职业转型,给郭葆昌有机会结交一批达官贵人,博览其珍藏,大开眼界的机会,为后来成为监制瓷器、文物收藏、鉴定文物和著书传播文物的大家提供了机遇。

众所周知,我国历代皇帝都要设置专门烧制自己名号瓷器的官窑。

在这些官窑中,由于聘请了全国最好的制瓷名家,使用最好的烧瓷材料,再加之不计成本和选优弃劣,精品瓷器当然出自官窑。

清朝覆灭,民国建立,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后,又想复辟帝制,自封洪宪皇帝。

为了“登基”,他也效仿前朝皇帝在景德镇开办了“官窑”。

古瓷资料:清帝王堂名款瓷器!

古瓷资料:清帝王堂名款瓷器!

古瓷资料:清帝王堂名款瓷器!古瓷资料:清帝王堂名款瓷器!堂名、齋名壹般是⽂⼈⼠⼤夫的居室之名,這種⾵氣在清代尤為盛⾏。

據《清⼈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壹書記載,當時有據可查的齋名、室名就有數千個。

清代帝王也常將⾃⼰居住的地⽅冠以書齋、堂名、以明其誌、抒其懷。

這種堂名、齋名之⾵在瓷器上也有所表現。

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壹書中說:“瓷款之堂名、齋名者,⼤抵皆⽤楷書,制品之⼈有四類,壹為帝王,壹為親貴,壹為名⼠⽽達官者,壹為雅匠良⼯也。

”其書漢雲:“稱堂、稱齋者,親王、親貴、達官、名匠皆有之,若稱書屋、⼭房者,稱珍藏、珍玩、雅制、雅玩者,親王達官有之,⽽帝王無是也,故此類款,概謂之稱家款。

”據耿寶昌先⽣在《明清瓷器鑒定》壹書中對清代瓷器的不完全統計,屬於堂名款壹類的瓷器有250多種,但是在這些堂名款瓷器中,哪些屬於帝王專⽤之瓷,⽂獻中卻很少記載。

帝王堂名款瓷器出現的時間較早,在宋代定窯、汝窯、鈞窯瓷器上就有“奉華”、“慈福”、“德壽”等銘⽂,主要是宋室宮殿之名。

歷代帝王都有⾃⼰的堂名款瓷器,也往往⽤壹些典雅的堂名、齋名書於瓷器上,在傳世品中這些瓷器占有壹定⽐重,只是⽬前很難與⽂獻記載相對應。

關于清代帝王的堂名款瓷器,《飲流齋說瓷》⼀書有少量論述,其⽈:“乾隆有彩華、彩秀⼆堂,皆內府物也,雍正為東園、⽂⽯⼭房;雍乾間為紅荔⼭房;乾隆為友棠咨硯書屋、瑤華道⼈;道光為⼗硯齋。

”但是《飲流齋說瓷》中的這些記載究竟依據的材料是什麽?他所記載的堂室是否確有出處?這些堂室是否均為帝王所有?據⽬前筆者所掌握的資料看,帝王的堂名往往與帝王的活動範圍有關,其中⼤部分應在紫禁城宮中或圓明園、承德避暑⼭莊等地⾏宮內,⽬前能夠確切查有出處的帝王堂名款瓷器有以下幾種:“中和堂”款瓷器:中和堂为圆明园内建筑,康熙皇帝曾在此居住,传世品中书“中和堂”款器物,主要为青花釉⾥红器,有盘、碗、碟、盆等,纹饰多为⼭⽔⼈物图。

“中和堂”款中⼜有“康熙⾟亥中和堂制”(康熙⼗年,公元1672年)、“康熙壬⼦中和堂制”(康熙⼗⼀年,公元1673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年,公元1674年)、“中和堂制”等不同款识,分别代表不同时期中和堂款瓷器。

25852862_瓷器里的东方风雅

25852862_瓷器里的东方风雅

青白釉褐彩药仙瓷雕(元代),经多位专家鉴定和点评,获2007年CCTV《赛宝大会》金奖,目前市场价值至万元瓷器里的东方风雅瓷器收藏家、鉴定家柳玲檀,在收藏和鉴定领域的学术、技术探索之路上竭力精修,严于律己。

在与业内顶级专家的探讨、合作过程中不断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科技鉴定、检测方法,用一双结合现代科学和传统经验学的『慧眼』,为瓷器藏友们迷途引路,指点迷津。

瓷器收藏大玩家文 |欣欣图|南迪询问柳姐时,她不加修饰地给出了答案:“还真不是。

我原本和这个行业没什么关系,实际上,当初进入这个行业也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艺术或文化理想。

”原来,大学毕业后,法学专业的柳姐一直在中学任教,做了6年的班主任。

要说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和如今的年轻人有很大差别,在择偶条件上就可见一斑。

谈婚论嫁的时候,物质生活上的要求实属次要,远不如一个志同道合、有理想抱负、学历相当的善良小伙儿来得重要。

就这样,柳姐与当时在电视台做记者的一名青年结为了夫妻。

来到北京,受聘于一家房地产公司,柳姐作为企业的法律顾问负责各类法律文书和非诉业务。

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力,她的工作一直做得有条不紊,也为企业解决了众多法律危机。

与此同时,柳姐也开始思考将来在祖国首都的立足之本。

她注意到了艺术品行业的发展势头,只不过当时的考虑非常简单:“法律专业面对的都是一脑门子官司,打交道的人和企业都是有麻烦的,让人心烦。

而艺术品行业放眼望去都是艺术与文化的结晶,心里多舒坦!再者,艺术品交易基本都是钱货两清,现金交易,也不存在什么账期问题。

”柳姐顿了顿,有点不好意思地继续说道:“另外,长期与艺术品和古董打交道,不仅能修身养性,而且每天都是和社会名流相聚,用现在人的话讲绝对是‘高大上’的感觉,多体面啊。

”说罢,她自己先忍不住笑了出来。

就这样,带着简单、直接甚至有点天真的想法,柳姐开始更加关注古董和艺术品行业。

法学专业出身的她立即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拜访专家,四处求学。

清代至民国浅绛彩瓷及名家

清代至民国浅绛彩瓷及名家

清代至民国浅绛彩瓷及名家导读: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

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

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

“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

经过20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

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

一、浅绛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道光2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最后以中国的的失败而告终,割地赔偿至使百姓贫困交加。

进入咸丰期,外扰内患有增无减,英法联军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连皇帝也抱头逃出了京城。

最后,再次割地赔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广东的洪兵起义,贵州的苗民起义,云南的回民起义等,席卷大半个中国。

其时,贪赃枉法朝纲崩坏,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大清王朝风雨交加摇摇欲坠。

二、浅绛彩瓷的突现“咸丰3年(1853年)2月,太平军50万将士在洪秀全指挥下,攻入江西九江、湖口、彭泽等地,于3月19日占领南京,建立了政权。

”。

“咸丰5年——咸丰6年(1855年11月至1856年4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太平军攻占了江西的八个府、五十几个州县”(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

“太平天国是一个农民政权……。

他们将皇帝、孔子等统统视为‘老妖’、‘魔鬼’,把他们作为革命对象,加以镇压和打击”。

“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视清朝咸丰皇帝是‘老妖’,是‘妖’的总头目。

清朝大小官吏是‘妖’,地主豪绅也是‘妖’,‘妖’是太平天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规定‘迂妖必诛’,藏妖者与妖同罪”(刘仁坤、贾诚先《太平天国兴亡》,哈尔滨出版社)。

在太平军攻下景德镇后,于咸丰5年(1855年)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了个精光,厂里的库存瓷样也因而散失,官员、画师、工匠人等或作为“妖”被杀,或侥幸逃脱,全作猢狲散尽。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_谢明良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_谢明良
12要稿食货五十五窑务所载之东窑务以及郭葆昌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所收一件所谓东窑青瓷洗为线索进而推测北宋官窑即东窑也就是位于河南开封的东窑务其具体风格为胎质不甚细腻的淡青釉瓷有的还装饰着剔花浮雕纹饰图三内蒙古辽永庆陵奉陵殿遗址曾采集到类似的标本?6?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
谢明良
内容提要 本文从研究史的角度回顾了历来北宋官窑的研究情况。 指出有关北宋 官窑建置的宋代文献只有两笔,而宋元时期的汝窑记事亦仅十余则。其次,与北 宋官窑相关的瓷窑考古, 则包括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和汝州市张公巷窑。在这样窘 困的条件之下,当今学界有关北宋官窑的种种推论和比附,其实无一说可予证实 或证伪。宋元时期文献所见汝窑是否即今日所俗称的汝窑?已难实证。将传世的 一群优质青瓷命定为汝窑, 且留下图像可供检验的最早案例是十八世纪的乾隆皇 帝,问题是,影响及今日的乾隆皇帝之判定是否正确无误?同样无从证明。 关键词 北宋官窑 汝窑 宝丰清凉寺窑 张公巷窑
‹1›
。另外,宋人李焘著 续资治通鉴长篇 卷九十 载真宗时遣内侍与河南府“别造衣冠明器”,是官方亦
制作可能包括陶瓷在内的入圹鬼器;从 大唐六典 载甄官署职司时称“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而其质材 皆“以瓦木为之”,可知唐代的明器陶俑有的即出自将作监下甄官署所制作;秦始皇陵出土的陶兵马俑亦为
‹1›
谢小成: “宣州官窑”探微 , 文物研究 第10期,页35-49,1995年;刘毅: “宣州官窑”及相关问题研究 , 考古 1999年第
232-236。 出川哲朗: 官窑 钧窑磁器 製作年代 ,收入 鹿岛美术研究 年报第21号别册,页253-261,2004年,后又中译题名
关于官窑类钧瓷的制作年代 ,收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2005中国禹州钧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86-91,大象出版社,2007年。 秦大树: 钧窑三问——论钧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2年第5期,页80-92。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 “官钧” 瓷器研究 页 14 - 31,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2006 年。 不过, 河南省考古所相关

悲智双运的前世今生 大维德基金会瓷器收藏始末

悲智双运的前世今生 大维德基金会瓷器收藏始末

悲智双运的前世今生大维德基金会瓷器收藏始末陈志鸿【摘要】本文以大维德爵士及其收藏经历为切入点,结合相关资料,尤其是他与故宫博物院广为人知的合作经历、其所创建的大维德基金会,以及其重要瓷器收藏进入大英博物馆特设第九十五号展厅进行永久性展出等,将读者带入上世纪那个悲智双运的年代,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位独一无二的中国瓷器收藏家。

【期刊名称】《紫禁城》【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10页(P146-155)【关键词】瓷器收藏;基金会;智;收藏经历;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中国瓷器;永久性【作者】陈志鸿【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69.272.5本文以大维德爵士及其收藏经历为切入点,结合相关资料,尤其是他与故宫博物院广为人知的合作经历、其所创建的大维德基金会,以及其重要瓷器收藏进入大英博物馆特设第九十五号展厅进行永久性展出等,将读者带入上世纪那个悲智双运的年代,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位独一无二的中国瓷器收藏家。

二〇一七年三月,「大英博物馆一百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而其中作为华夏文明代表的九件展品中,包括了良渚文化的玉琮、东汉青瓷六博俑、中国元代的青花瓷盘等多件中华瑰宝。

该展览始于二〇一〇年大英博物馆与英国BBC共同策划的科教广播节目的衍生,甫一推出即引起轰动,二〇一六年开始了环球巡展。

而每一次巡展展品都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挑选变动。

在最初入选的展品中,代表中国瓷器的展品是著名的「大维德花瓶」(David Vases,即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共两件,一三五一年于江西景德镇烧造。

第六十四号展品),它作为元代青花的典型器,也是迄今发现最早带铭文的瓷器,一直展示于大英博物馆第九十五号展厅内。

该展厅一共展出有一千七百件中国瓷器,而它们悉数为大维德爵士(Sir David Percival)成立的大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全名珀西瓦尔·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在大英博物馆内的常设展品。

新乡市博物馆藏光绪瓷器精品赏析

新乡市博物馆藏光绪瓷器精品赏析

新乡市博物馆藏光绪瓷器精品赏析作者:郑媛媛来源:《理财·收藏版》2022年第01期清代官窑在历经康、雍、乾三朝的辉煌后开始衰落,咸丰五年至同治五年(1855年—1866年)更一度停烧,直至光绪时期,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被平息。

这时社会进入了一个所谓“同光中兴”的相对平稳期,历史学者称为晚清王朝的回光返照期。

这一时期的官窑在恢复前朝的基础上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生产出了一大批精品,尤其是在光绪大婚,慈禧太后五十、六十和七十大寿时制作的大批用于庆典和赏赐的瓷器,更是工艺精湛,无论是胎釉,还是彩绘的制作水平,都达到了晚清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光绪时期的瓷器多以效仿前朝器形而闻名,其中尤以仿康熙、乾隆两朝瓷器最多。

有学者认为,仿古瓷的大量烧制可能与上层社会对清三代瓷器的好古风尚有关。

虽然是仿古,但其制瓷工艺和水准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光绪近年仿康、乾诸制往往逼真,鱼目混珠,识者憎之,然不能不谓其美术之精进也”。

像光绪朝仿乾隆粉彩九桃大瓶、仿乾隆粉彩百鹿尊等,仿雍正、乾隆官窑的粉彩瓷器,器物胎釉大都细致缜密,工艺精湛。

随着官窑工艺制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光绪时期的手工彩绘技艺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并烧造出许多特殊的创新器形,如粉彩秋操纪念杯、云蝠赏瓶等,其纹饰丰富多彩,装饰华丽生动。

在釉彩方面,光绪朝仍以粉彩、青花及单色釉为主流,但也出现不少新釉彩品种,如浅绛彩。

而对于瓷器的款识种类,光绪朝也居晚清几朝之首,除常见的干支年款外,堂名款也较多,其中以“长春宫制”“大雅斋”“永庆长春”等款识的瓷器制作较精。

本文选取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光绪时期精品瓷器以供賞鉴。

光绪款粉彩云蝠赏瓶(图1)此瓶高39.1厘米,腹径23.7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2.7厘米。

撇口,束长颈,圆腹,圈足。

瓶外壁通体以粉彩描金装饰。

口沿下为如意云头,颈部、腹部为云蝠纹(蝙蝠与祥云),肩部两道金彩弦纹之间饰以缠枝花卉,4个金彩篆体“寿”字衬托其中,圈足处为变体莲瓣纹,器底红彩“大清光绪年制”双行6字楷书款,无圈无栏,字体粗放有力。

《殷契拾掇》三编目次调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殷契拾掇》三编目次调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殷契拾掇》三編目次調整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殷契拾掇》三編目次調整葛亮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1郭若愚先生編著的《殷契拾掇》(初編、二編、三編合刊本)是新近出版的一本重要的甲骨著錄書。

該書的“三編”(以下簡稱《掇三》)是首次刊印,內含甲骨900片,其中2初次著錄者約180片。

書中的大部分拓本較舊著錄都更清晰、更完整,具有相當高的利用價值。

蔡哲茂、林宏明、周忠兵、蔣玉斌等先生已對其中一些甲骨進行了綴合。

蔡先生還34著有書評一篇、《〈殷契拾掇〉三編與舊著錄對照表》一種,都爲讀者利用該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掇三》編次於一九六三年,未及刊行文革便至。

浩劫中,郭若愚先生家藏的文物、圖書蕩然無存,唯獨這部《掇三》稿本因爲被放在辦公室而躲過抄家,得以保存至今。

然而,由於編次與出版相隔四十餘年,現在看到的《掇三》在編排上存在著較大的混亂,有必要對其目次進行重新調整。

郭先生表示,他已記不清正確的排序及《圖版說明》中所記的某些人和事,因此我們的調整是以舊著錄爲線索來進行的。

一、浙江省博物館藏原編號:19,112,調整後:19,49、437,481。

《圖版說明》:“浙江省博物館藏品爲吳振平和酈承銓兩先生捐贈。

一九五六年春,浙江省博物館贈我拓片一部分,我就實物校對一過,補拓了一些。

”(一)《掇三》19,22、437,481(誤歸入“方曾壽藏”)共計49片,除《掇三》4615外皆見於《鐵零》,當爲浙江省博物館所藏原吳振平舊藏之物。

《鐵零•序》曰:“去夏,吾友金祖同君攜會稽吳振平先生所藏甲骨拓墨九十三片來寄存館中,且囑余爲之考釋。

”這49片中的大部分又收入《續存》“浙江博物館藏”或“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續存•序》指出:“兩者都是西泠印社吳振平舊藏”。

值得一提的是,《鐵零》出版於一九三九年,郭先生得到拓本是在一九五六年,但《掇三》的拓本大多比《鐵零》更爲完整,可見其拓印時間比《鐵零》早。

後者著錄時不少甲骨已經殘斷了,如《掇三》441較《鐵零》89與《鐵零》93綴合後仍多出左側一塊,《掇6三》459較《鐵零》78與《鐵零》55綴合後仍多出中間側一塊等。

美术史研究集刊1-30期目录

美术史研究集刊1-30期目录

《美术史研究集刊》1—30期目录敦煌印第安 2011年10月集于四方溪。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网站可全文下载。

第一期,1994年魏晋十六国北朝墓出土陶瓷试探,谢明良浪荡之风—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画,石守谦从陆治的《溪山仙馆》看吴派画家摹仿倪瓒的模式,陈葆真简论关于塞尚(Cézanne)绘画的研究,刘巧楣第二期,1995年敦煌莫高窟二五九窟之研究,李玉珉南唐烈祖的个性与文艺活动,陈葆真神幻变化:由福建画家陈子和看明代道教水墨画之发展,石守谦安平壶刍议,谢明良大幻影-大千与董源,古原宏伸第三期,1996年关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玉器,林巳奈夫南唐中主的政绩与文化建设,陈葆真传山与魏一鳌-清初明遗民与仕清汉族官员关系的个案研究,白谦慎The Drunken Demon Queller: Chung K’uei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Ginger Cheng-chi Hsü,徐澄琪第四期,1997年河西石窟群年代考—兼论云冈石窟与河西石窟群的关系,八木春生艺术皇帝李后主(一),陈葆真画可以怨否?《潇湘八景》与北宋谪迁诗画,姜斐德米芾《画史》札记,古原宏伸传世钧窑器的时代问题,罗慧琪谢时臣的名胜古迹四景图—兼谈明代中期的壮游,傅立萃Five Early Paintings by Ch’iu Ying Ellen Johnston Laing,梁庄爱伦第五期,1998年从阶级的角度看六朝墓葬器物,谢明良艺术皇帝李后主(二),陈葆真《听琴图》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王正华《梅花喜神谱》—宋伯仁的自我推荐书,陈德馨古传日本之南宋人物画的画史意义—兼论元代的一些相关问题,石守谦十七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山西的学术圈对傅山学术与书法的影响,白谦慎第六期,1999年北朝中原地区《须大拿本生图》初探,谢振发隋唐龙耳瓶的型式与年代,龟井明德艺术帝王李后主(三),陈葆真明代道教图像学研究:以《玄帝瑞应图》为例,林圣智张崟《京口三山图卷》:道光年间新经世学风下的江山图像,梅韵秋第七期,1999年十五世紀亞洲陶瓷窯業和外銷中的「黑暗期」與跨國貿易商的興起,何翠楣十五世紀的中國陶瓷及其有關問題,謝明良十五世紀景德鎮民窯研究,歐陽世彬解開中世紀博多遺跡之謎:考古資料所見的貿易陶瓷,森本朝子十五世紀的越南陶瓷,Trinh Cao TuongSawankhalok地區首次出現的釉下彩繪:泰國陶瓷發展史上外來影響的重要線索?Don Hein泰北地區十五世紀窯業的重要遺跡,Sayan Prishanchit第八期,2000年商周时期的鸱鸮神,林巳奈夫作坊格套与地域子传统—从山东安丘董家汉墓的制作痕迹谈起,曾蓝莹中國早期圖畫與文字互動的三種表現模式,陳葆真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在國內市場中的角色和性質,施靜菲第九期,2000年商周时期的地祇,林巳奈夫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邢义田元四大家年表(上),张光宾近代台湾风景观的早期建构,颜娟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抽象绘画的研究史,刘瑞琪第十期,2001年风格、画意与画史重建-以传董元《溪岸图》为例的思考,石守谦宋元器物学的兴起与宋仿古铜器,陈芳妹元四大家年表(中),张光宾不忘旧学创新图:陶冷月和他的绘画,郎绍君第十一期,2002年北魏司马金龙墓的漆画屏风试析,谢振发余承尧《长江万里图》与六、七十年代的思乡情怀,陈德馨喬仲常畫「蘇軾之後赤壁賦」:以白描作為一種激勵思考的方法,Richard K. Kent 元四大家年表(下),张光宾第十二期,2002年传顾恺之《女史箴图》与中国艺术史,方闻From Text to Images: A Case Study of the Admonitions Scroll in the British Museum,陈葆真画史集注(一)序词—第三十条,古原宏伸辽与北宋舍利塔内藏经之研究,沈雪曼汉斯‧哈克的文化政治探索,曾少千第十三期,2002年记黑石号(Batu Hitam)沈船中的中国陶瓷器,谢明良《画史》集注(二)第三十一条—第五十条,古原宏伸吴彬《画楞严二十五圆通册》研究,陈韵如耳目之玩—从《西厢记》版画插图论晚明出版文化对视觉性之关注,马孟晶第十四期,2003年《宣和博古图》的「间接」流传—以元代赛因赤答忽墓出土的陶器与《绍熙州县释奠仪图》为例,许雅惠《画史》集注(三)第五十一条—第七十条,古原宏伸Fan Ch’i (1616-after 1694): Place-Making and the Semiotics of Sight in Seventeenth-Century Nanching,Richard Vinograd伏流潜借:1870年代上海的日本网络与任伯年作品中的日本养分,赖毓芝第十五期,2003年《画史》集注(四)第七十一条—第一百条,古原宏伸从赵雍《骏马图》看画马图在元代社会网络中的运作,陈德馨蒙元宫廷中瓷器使用初探,施静菲董其昌书画船水上行旅与鉴赏、创作关系研究,傅申第十六期,2004年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十三帝王图》研究,陈葆真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一窟壁画初探,李玉珉《画史》集注(五)第一百一条—第一百六十条,古原宏伸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与大众文化,石守谦第十七期,2004年传顾恺之《女史箴图》画外的几个问题,王耀庭《画史》集注(六)第一六一条—第一百七十条,古原宏伸十五至十六世纪日本的中国陶瓷鉴赏与收藏,谢明良沙莉˙曼恩儿童摄影中的母性拜物主义,刘瑞琪北魏宁懋石室的图像与功能,林圣智《画史》集注(七)第一七一条─第一九八条,古原宏伸从南唐到北宋─期间江南和四川地区绘画势力的发展,陈葆真记热兰遮城遗址出土的十七世纪欧洲和日本陶瓷,谢明良第十九期,2005年商周「稀有」青铜器类的文化意涵—所谓「边缘」文化研究的意义,陈芳妹汉代画象胡汉战争图的构成、类型与意义,邢义田张瑞图(1570—1641)行草书风之形成与书法应酬,何炎泉遗老书法与新出土书法材料—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发展的契机,张惠仪第二十期,2006年太阳之德,林巳奈夫佛利尔本《淳化阁帖》及其系统研究,何碧琪文殊菩萨与两界曼荼罗—末法时代的文殊信仰与图像,巫佩蓉再现与改造历史- 1935年博览会中的「台湾历史画」,黄琪惠第二十一期,2006年《魏文朗造像碑》考释,缪哲易长观世音像考,李玉珉《心写治平》—乾隆帝后妃嫔图卷和相关议题的探讨,陈葆真绘画、观众与国难: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画家,石守谦第二十二期,2007年遗留在台湾的东南亚古陶瓷—从几张老照片谈起,谢明良十七世纪前后台湾烟草、烟斗与玻璃珠饰的输入网络—一个新的交换阶段,王淑津刘益昌物质文化与族群识别关系问题—以鄞山寺八卦文铁香炉为例,陈芳妹日治时期寺庙建筑的新旧冲突─1917年彰化南瑶宫改筑事件,颜娟英第二十三期,2007年从辽宁本《洛神赋图》看图像转译文本的问题,陈葆真洛神赋图:一个传统的行塑与发展,石守谦没落的典范:「集王行书」在北宋的流传与改变,高明一台湾传统建筑结构隐含的中国南北建筑文化,黄兰翔墓葬、宗教与区域作坊—试论北魏墓葬中的佛教图像,林圣智金学、石刻与法帖传统的交会─《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宋拓石本残叶的文化史意义,陈芳妹玉涧「潇湘八景图」东渡日本之前「三教弟子」印考,衣若芬建立典范:王时敏与《小中现大册》,王静灵中介于地方与中央之间:《盛世滋生图》的双重性格,马雅贞第二十五期,2008年越南后江流域Nh?n Thanh遗址的发掘成果分析 Nishimura Masanari, Nguy?n Duy T?, Hu?nh ?inh Chung越南早期历史的印度教图像学,Le Thi Lien模仿陕西耀州窑系与广西严关窑青瓷的越南陶瓷─以河内郊外Kim Lan遗迹、Nam Dinh省出土资料为中心的分析─,西野范子印尼爪哇的越南装饰瓷砖初探 (1),土反井隆云南地区青花瓷器的变迁—兼谈其与江西景德镇和越南青花瓷的关连,施静菲第二十六期,2009年以笔墨合天地:对十八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新理解,石守谦汉碑图画出文章—从济宁州学的汉碑谈十八世纪后期的访碑活动,卢慧纹荻安.阿勃斯的惊异万圣节:唐氏症女人的返魅与融聚,刘瑞琪「界画」在宋元时期的转折:以王振鹏的界画为例,陈韵如「猴与马」造型母题:一个草原与中原艺术交流的古代见证,邢义田.第二十七期,2009年漢代藝術中的正面車馬,繆哲鬼子母在中國—從考古資料探索其圖像的起源與變遷,謝明良Sweeping in the Sacred Grove: the Buddhist Monk in Jin Nong’s Painting,Hsu Ginger Cheng-chi 從《墨林今話》的編輯看明治初年中日書畫圈的往來,賴毓芝第二十八期,2010年伊兒汗國早期美術所見的東西交流,木舛屋友子Archive of Power: The Qing Dynasty Imperial Garden- Palace at Rehe,Cary Y. Liu乾隆皇帝《御筆盤山圖》與唐岱,傅申從四幅「歲朝圖」的表現問題談到乾隆皇帝的親子關係,陳葆真陳師曾《北京風俗圖》中的日本啟示,盧宣妃山水隨身:十世紀日本摺扇的傳入中國與山水畫扇在十五至十七世紀的流行,石守謙宋人的陶瓷賞鑑及建盞傳世相關問題,謝明良大理國張勝溫《梵像卷》羅漢畫研究,李玉珉應酬與表演:有關王鐸創作情境的一項研究,薛龍春張大千早期(1920—1940)的青綠山水:傳統青綠山水在二十世紀的復興,馮幼衡第三十期,2011年太一生水」、「太一出行」與「太一坐」:讀郭店簡、馬王堆帛畫和定邊、靖邊漢墓壁畫的聯想,邢義田南宋官窯瓷器與「極其精緻」、「油色瑩徹」-有關南宋官窯瓷器的製作技術的幾個問題,李喜寬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的十六至十七世紀外國陶瓷,謝明良臺灣板橋林本源園林的真假與虛實,黃蘭翔葛杭維的《另一世界》:自然史觀與社會諷喻,曾少千色彩與文化:蒙德理安與戰後巴黎的「回歸秩序」論,劉巧楣。

延伸阅读郭葆昌与“郭瓷”的入藏

延伸阅读郭葆昌与“郭瓷”的入藏

延伸阅读:郭德昌与「郭瓷」的入藏§¥o郭葆昌,字世五,号觯斋,河北定兴人,曾任袁世凯的陶务总监,为袁世凯登基称 帝特别烧制了「居仁堂」款「洪宪御瓷」。

他编纂的《唐俊公先生陶务纪年表》,翔实考订了唐英(字俊公)这位雍乾两朝官窑瓷器总监的一生,是清朝官窑瓷器研究的开山之作。

其瓷器研究造诣颇深,被古物 陈列所与故宫博物院聘为专门委员,负责 瓷器鉴定。

故宮博物院成立初期的瓷器陈列, 多经过郭氏审定。

流出宫外的《中秋帖》与《伯远帖》也曾经其收藏。

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郭葆昌石膏半身 塑像,像背阽f郭解斋石膏像,于舟八年 二月十三日由御书房撤下」纸条由此可知像主即为郭觯斋。

郭氏塑像出现在故宫’与郭氏所藏瓷器(以下简称「郭瓷」)收归故宫有关。

一九四一年郭氏逝世,遗愿将平生所 藏瓷器捐献故宫。

一九四二年九月,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殷同提议,由政府出 资购买郭瓷,并出版图谱,举办专馆陈列’以广弘扬。

委员会通过了这一议案,指定由故宫博物院与建设总署协同办理。

可能 是筹款困难,故宮只得到了用于出版瓷器图谱的一千三百元,而收购瓷器的费用’并未按约定付给郭氏后人。

郭葆昌长子郭 昭俊以「发价无期」为由,向委员会提出 撤销议案申请,准许其家人零星变卖,以维持生计。

一九四三年二月,委员会批准了郭昭悛请求,撤销原议案。

三月,建设总署行文故宫,要求退还印制图谱的费用。

此后不久,又有人提出,郭瓷多为国家瑰宝,任其流散,失之容易,聚之则难。

政务委员会再次开会讨论,决定维持最初收购的决定,并饬令故宫博物院派专门委员,对郭瓷进行鉴定,以便收购。

郭瓷原存放在中南银行,后因银行所在益昌大楼失慎(失火),地下库房不能使用,瓷器被迫移存至浙江兴业银行。

其后,郭昭俊以不方便为由,在政务委员会、警察局监督下,将郭瓷移运至西河沿的交通银行。

当时所存郭瓷上除贴有郭家颐寿堂封条外还有京市警察局(即北京特$市警察局)一九四三年十二月的封条,但交通银行并未参与其中,只是按要求进行保管,至于里面装有什么瓷器,数量多少,有无损坏,他们并不知情。

也谈《項氏歷代名瓷圖譜》

也谈《項氏歷代名瓷圖譜》

也谈《項氏歷代名瓷圖譜》鉴于本文排版过长,索性将总结做成导图置于文首,方便大家参考1931年,北平觯斋书社出版了一本名为《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的瓷器图籍,题为项元汴(1525-1590)著,由郭葆昌(1867~1942)校注,美国人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 1866-1945)参订,集录宋、元、明诸多名窑瓷器一共八十三件,一一为之彩印图解,辅以文字解说,此书一经面世,即在京城骨董瓷器行当里造成不小的轰动。

众所周知,项元汴乃明末第一大藏家,以收藏书画著称于世,所藏历代书画名迹不下千余件,而郭葆昌(1867-1942)则是晚清民国京城赫赫有名的骨董商贾,亦涉政界,颇受袁世凯之器重,曾被任命为陶务监督使,为袁世凯的帝制大典订烧了一批精美的瓷器,今人谓之“洪宪”御瓷,世所罕见。

郭葆昌(1867~1942)郭葆昌死后,所藏均归其子女所有,后在王世襄先生的周旋下,又通过朱启钤的关系,在中南海居仁堂见到宋子文,由宋指令,行政院拿出十万美金付给郭家子女,名义上为捐献故宫,实则收购了这批珍贵文物。

不过家中所藏王献之《中秋帖》与王珣《伯远帖》却为其子保留,解放后辗转香港,五十年代得由大陆中央政府出面,追购回北京故宫博物院,由此可见当年郭氏所藏之丰厚。

郭葆昌递藏《中秋帖》与《伯远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为本书参订的福开森则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是对西方中国文物收藏与研究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唯一一位“洋委员”。

1886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受教会派遣,来中国传教,后于南京创办汇文书院,1910年该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金陵大学即今南京大学前身之一,1899年接办《新闻报》,主宰该报长达三十年,使该报成为与《申报》齐名,在当时颇具影响的大报。

他还曾担任刘坤与张之洞的幕僚,又出任华洋义赈会会长,1910年中原大旱,为中国募得赈灾金约一百万美元,被清廷封赐为二品顶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八:1]新安沉船青瓷尊 [网lk:2]景德镇珠山出土成l匕(1465—1487臆尊
图谱》亦载录有“汝窑凫尊”、“汝窑小圜觚”、“汝窑蕉叶雷文觚”等作
品“’。

然而徐渭画作下落不明,同时水墨花瓶之特征应该不足以判
明是否确为汝窑制品:至于所谓项氏图谱,其实只是晚清画师i临写
自怡王府现已烧失的藏本,后由民国郭葆昌校注刊行的摹本,故
原图谱制作年代和所绘作品颇有可疑之处。

关于这点,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业已为文指出,前弓I郭校图谱所收三件汝瓷,
显然是以北宋《宣和博古图》所收青铜器为摹本的伪书“7,迄今已为
学界的共识。

入清以后,有关汝窑的记述极为丰富,个别作品甚至可和流传
至今的作品相对照,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
七年(1729)“匣作”条所载,“二十七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交来洋
漆箱一件,汝窑器皿二十九件”[图十:i0]8’,当中包括一件“奉华
字圆笔洗”‘4’,我认为其极有可能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器底
阴刻“奉华”的汝窑平底小碟[图十:2],可惜此亦不出推测之域。

另一方面,乾隆朝(1736—1795),更具体地说是乾隆皇帝
cl, 郭葆昌校注,福开森参订:《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图l9、22、34,觯斋书社,l931年。

<2>PercivalDavid,“Hsiang andHisAlbum”,TOC.S.(1933—1934),PP 2247

2, 朱家浯选编:《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一辑“雍正朝”,页185,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朱氏选编史料缺汝窑品名细目,详细品名可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
官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缩微卷068194586。

c4, 林柏亭主编:《大观北宋汝窑特展》图33及余佩瑾所撰写的作品说明,台北故
宫博物院,2006年。

[图八:3]钧窑尊
[网九:1、2]钧窑执壶残件
北宋宫窑研究现状的省思
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