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0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457e1a4431b90d6c85c76e.png)
1、中共诞生 历史条件:
1、成立的历史条件: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内部
阶级: 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舞台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外部: 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2)、地点:
(3)、人物:毛泽东、董必武、张国焘等13人
4、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D.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提出
5.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6.国民革命与近代前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 其突出的新特点是: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②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 ③群众基础的扩大 ④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A.②③④ B.①②④ D C.①②③ D.①③④ 7.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共认识到 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 A.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 B.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第二阶段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第三阶段 国共十年对峙期(1927—1937) •第四阶段 全民族抗日时期(1937—1945)
•第五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第一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对照此观点:20世纪初, 中国是否具备了建党条件?
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 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 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 段产生的,是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 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需 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党产生 的阶级基础,二是无产阶级政党产 生的思想基础。只有两者结合起来, 方能产生无产阶级政党。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e3d7fa3e518964bce847cc8.png)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立一.选择题1.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政治者国家〞。
下述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指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面是四枚主题为?20世纪回忆?的邮票,再现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发生时间最晚的是( )3.1953年中共山西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
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
〞这主要是为了( )B.进展民主训练,理论新民主主义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4.有这样一首长诗:“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 A.1954年宪法 B.?共同纲领?C.1982年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根底,又是共同纲领的开展。
〞这部宪法的“开展〞主要表达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C.以工农联盟为根底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6.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拥有立法职能,此后,政协会议便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这主要是因为( )7.海南省的行政区划中包括4个黎族自治县和2个苗族自治县。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8.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规模宏大的民主选举运动的局部数据。
这次选举是为了召开(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A.所表达的社会主义的原那么 B.制定机构不同C.所表达的人民民主的原那么 D.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一时期,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人民政协继续起着调整阶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https://img.taocdn.com/s3/m/945c8dff28ea81c759f57807.png)
一、德意志的统一
1.原因和条件: 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着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 核心力量:普鲁士经济、军事力量强大; 核心人物: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2.统一的方式和过程: 方式:王朝战争 过程:普丹战争(1864年) 普奥战争(1866年) 普法战争(1870年) 3.统一的影响:
3. (2009全国文综二,19)美国历 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 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 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 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 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 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4、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评价
进步性:
①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德国历史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②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 主义强国。
局限性: ①确立的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②保留了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资 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比较 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都是君主立宪制,君主 都是世袭,终身制。 不同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在皇帝 权力中心 在议会 统而不治, 皇帝凌驾于议会之 君主权限 无实权 上,掌握国家实权 内阁产生 议会产生, 皇帝任命, 的途径 对君主负责 对议会负责
第五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20课 德意志Fra bibliotek国的君主立宪制
中世纪的德意志
962年意大利占领德意志,开始了德意志神圣罗马 帝国。自中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整个欧洲的战场。 1648年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以 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片土地分裂为 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 1806年拿破仑占领德国,结束 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 德意志人想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愿望并未实 现,取而代之的是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 这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德意志诗人席勒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 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说,没有一个城市, 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 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 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 ——《大国崛起解说词》
必修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34f7389c1c708a1284a4482.png)
小结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背景:解放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筹建新中国。
八大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党(农工党)、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2、形成标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性质),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小星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代国歌。
(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4)确立公元纪年法。
(5)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1954年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发展①1954年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后,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四大班子”政府、市委、人大、政协)③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4、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舞台。
5、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
我们的政党是大合唱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6、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①结束了帝、官、封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历史必修1第二十课
![历史必修1第二十课](https://img.taocdn.com/s3/m/0a63645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1.png)
学习目标
掌握第二十课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理解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启示,培 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通过对第二十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历 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 史观。
02
历史必修1第二十课概述
课程主题
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的建立 联合国和世界和平
秦朝的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
课程总结
汉朝的察举制和科举制。 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 难点解析
课程总结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制 度的内在联系。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和 价值。
思考题与作业
思考题
1
2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Leabharlann 你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思考题与作业
04
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点
01
02
03
04
重点知识点1
掌握本课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 物。
重点知识点2
理解本课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 响。
重点知识点3
了解本课涉及的历史概念和术 语。
重点知识点4
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相 关历史问题。
难点解析
难点解析2
如何把握本课历史事件的发展趋 势和规律。
难点解析4
历史必修1第二十课
目录
• 引言 • 历史必修1第二十课概述 • 课程内容 • 课程重点与难点 • 课程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课程背景
01
历史必修1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 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中 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
02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0课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0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d95bd6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e.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0课笔记
第20课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以下是关于第20课的笔记: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冶金、纺织、陶瓷等领域的科技发展情况。
2. 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深厚而悠久。
本课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特点,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礼教的制度、诗词歌赋的繁荣等。
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文人墨客的地位。
3. 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不仅在国内发展,也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本课介绍了中国古代与西方、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科技与文化交流情况,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
佛教的传入等。
4. 科技与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使书籍的传播更加便利,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也对现代科技的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总结起来,第20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情况,包括科技的成就、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交流以及科技与文化的影响
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
与文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的伟大与卓越。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0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0课](https://img.taocdn.com/s3/m/41940db5f121dd36a32d82be.png)
4.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终点:京 汉铁路工 人罢工
二七惨案 发生地点
起点:香港 海员罢工
苏兆征
1922年1月,
香港爆发了中国 海员大罢工。
1921年9月,安源路矿
工人召开庆祝罢工胜利大 会。
毛主席去安源
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工人代表(1923年)
京汉铁路总工 会江岸分会委员长 林祥谦和湖北工团 联合会律师施洋
日本的全面侵华及中国的全面抗战
日军进攻 卢沟桥 (1937年7 月7日)
卢沟桥的 中国守军
将活人当枪靶!
把人活埋!
日军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
在政治上,日本采取“以华治华”的 策略,通过建立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并 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 和“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的统治。 在经济上,日本采取“以战养战”的 策略,在占领区进行野蛮掠夺。
蒋、汪的叛变(直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失败 中共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错误——根本 原因 原因(压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不 注意掌握军队)
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
导的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 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 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飞夺泸定桥
过草地 爬雪山
长征胜利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甘肃会宁会师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日本侵华
皇姑屯事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67e0f920066f5335b812166.png)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 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 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 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 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 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思想救国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 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 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社会的转型期……在这
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曾以自己的认识活动和实
践活动表达了自己的选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洋时期的社会特点?
孙中山
李烈钧
荣宗敬
荣德生
一战中的中国劳工
蔡元培
胡适
革命救国
背景
“宋教仁案” 袁世凯称帝
——《上海妇女志》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有很长一段
时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
上所提出的问题。”
——据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的回忆
中国存亡,就在这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 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158d8f2fab069dc5022013b.png)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统一(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中央):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设立军机处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历史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6单元第20课【北京】同步课件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9张
![历史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6单元第20课【北京】同步课件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9张](https://img.taocdn.com/s3/m/25d4b13d31126edb6f1a10ee.png)
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⑴性质: ⑵职能: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统一战线组织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政治协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 人人选的协商 【民主监督】:监督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及国 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 制定和执行 认识: 共产党是执政党 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 各民主党是参政党。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一)背景 :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 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二)建立和发展历程:
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正式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不再 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而作为统一战 线组织继续存在 3、发 展: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严重破坏: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政协制度 破坏 5、完 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 方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内容: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 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结各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 主专政。 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B、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是新民主主义的临时宪法。
2、正式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
西方国家两党或多党之间的关系:轮流执政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背景: 1、法律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 2、时机成熟: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 规模展开
(二)确立和发展
1、 确 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535bc25022aaea988f0f04.png)
单元学习指南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注意把握两条线索: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 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 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国两制”、特别行政区。认识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法制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保证和重要组成部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 分。 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注意联系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理解经济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充分认识我国政治建设的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 必要性和艰巨性。 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3.注意采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 1954 年宪法 和共同纲领的异同,加深认识。比较新中国的 民主与西方国家的民主有何不同,从而加深对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3.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 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 史意义。
2.创立
时间、地点: 1954年9月,北京 内容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地位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 2.原因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1956年“八字”方针的提出
1982 年“十六字”方针的提出 (P99)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A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根本政治制度)
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指根据民主集中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并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 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 制度。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
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
有制根深蒂固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
1、初建时期:1949.10-20世纪60年代 (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曲折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民主与法制遭破坏) 3、重建与完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民主法制不断规范与健全)
小结:新中国的政治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 主
政治协商会议与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 (1)政治协商: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
的协商。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审议批准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表决票票样(1954年)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根本政治制度)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1.背景 B、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创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时间、地点: 1954年 北京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意义: 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民主 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出席会议的代表共634人。
政协一届会议与会代表 各民主 无党派 人民 党派 人士 团体 中国 人民 各民族 共产党 解放军 海外 各地区 华侨 以上与会代表的组成体现了怎样的情况?
代表的广泛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 体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
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内容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的工作。
庆龄先生: ……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 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 前致候,专程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 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 盼!专此。敬颂大安! 毛泽东 1949年6月19日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隆重召开
毛泽东致开幕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同步练习
•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 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 C.过渡时期总路线 • D.民主革命纲领
1982 年“十六字”方针的提出 (P99)
目前我国有哪几个民主党派?
党
全
派
称
名
称
简 称 时
成
间
立
地 点
中国致公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致公党
农工党 民盟 民建
1925.10
1930.8 1941.10 1945.12
旧金山
上海 重庆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建立: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地处西北地区。1958年10月25日 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6.6 万多平方千米。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地处 祖国的西南边陲,首府拉萨市。 自治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面积122.84万平方千米。
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成立于1947年5月1日, 面积118万平方公里,首府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计有蒙 古、汉、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49 个民族。
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间 接 选 举
(选出代表产生)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县、镇、乡人民代表大会 (直接选举选出代表产生) 选民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从左起依次是 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 伯渠。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 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C1958年;D1982年
B
我国最早的民族自治区是 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青海自治区
B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 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 确认 4.建立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内容
各民族大团结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 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 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 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 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 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 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 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 珞巴、基诺。
(2)民主监督:监督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及国家方 (3)参政议政:民主党派除履行上述职能外,还直接
参与政权,参与国家和各级政权的事务管理,参与 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
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4.建立 5.意义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 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 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建立: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 称。。1955年10月1日成立自 治区。新疆地域辽阔,自然 资源丰富。是个多民族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 面积23万多平方千米。1958年3 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 成立。计有壮、汉、瑶、苗、 侗、仫佬、毛南、回、京、彝、 水、仡佬等民族。
A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B
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的召开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内涵是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
B.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推动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 因的是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 (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B.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俄国十月革命就其斗争形式而言,其基本特征 ( ) A.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B.暴力夺权 C.从农村到城市夺取政权 D.和平夺权
确立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法
作用 及意义: 全国人大 立了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 制度。
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初步发展 政协会议职能转变(1954年人大召开后)
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发展到新阶段: 4.完善: 1956年“八字”方针的提出
民进
九三 台盟
1945.12
1946.5 1947.11
上海
重庆 香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1948.1
香港
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