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合集下载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游离气成藏条件分析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游离气成藏条件分析

1 成 藏 的地 质 基 础
1 . 1 气 源 条 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沁 水盆 地 晚奥 陶世至 早石 炭世 ,和整个 华北 板块 一样 处 于抬 升 、受 剥蚀 状态 ,直 至 晚石炭 世再 次 开
始接受 沉 积 ,形 成 上石炭 统 至上二 叠 统一套 完 整 的煤 系 ,至 上 二 叠统 石 千 峰组 ( P 。 s ) 沉 积期 全 部 转 为 干旱气 候 下 的河 湖相 沉 积环 境 。石 炭 系一 二叠 系 共含 煤 8 ~1 9层 ,总厚 度 5 ~2 3 . 6 m,主要 煤 系含 煤 1 1
厚 南 薄 的特点 ,P S 在 阳泉一 榆 社一 带 为 9 O ~1 0 0 m 以上 ,由北 向南逐 渐 减薄 ,到 阳城一 晋城 一 带 约为 3 O

[ 收稿日期]2 0 1 3— 0 3—2 9 [ 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 ( 2 0 1 I Z X 0 5 0 3 3 — 0 4 ) 。 [ 作者简介]杨克兵 ( 1 9 6 2 一 ) ,男,1 9 8 9年江汉石油学院毕业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测井及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

1 2层 ,可采煤 3 ~8层 ,其 中 3 和 1 5 煤 ,煤层 厚度 大 、分布 稳定 。同时期所 沉 积 的暗色 泥岩具 有 北 5 0 m;C 。 t 在 阳泉一 榆 社 一带厚 度 在 6 0 m 以上 ,而 阳城一 晋城 一带 则 为 1 0 ~3 0 m。
经 过试验 分 析 ,P s 、C 。 t煤 有 机 碳 质 量 分 数 为 4 3 ~7 5 ,暗 色 泥 岩 有 机 碳 质 量 分 数 为 2 ~
[ 摘 要 ] 沁 水 盆 地 面 积 大 , 煤 系 地 层 游 离 气 资 源 丰 富 ,但 多年 勘 探 未 获 突 破 , 主 要 原 因 是 忽 视 了后 期 构 造 活 动 对 游 离 气聚 集 成 藏所 产 生 的 影 响 。 对 沁 水 盆 地 构 造 演 化 及 煤 系地 层 游 离 气 的运 移 成 藏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分 析 ,认 为 喜 山期 沁 水 盆 地 产 生 了大 量 的 走 滑 断 层 , 以 前 形 成 的 大 部 分 游 离 气 藏 被 破 坏 , 游 离 气 藏 被 调

山西沁水盆地天然气封存箱成藏机理与模式

山西沁水盆地天然气封存箱成藏机理与模式

山西沁水盆地天然气封存箱成藏机理与模式林玉祥;吴玉琛;赵承锦;朱传真;李佳【摘要】Based on the existing exploration data and research findings in Qinshui Basin,the accumulation model of natural gas compartment was set up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formation water composition and natural gas distribution.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re very complex,and the formation water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zones in turn,including water supply zone,strong runoff zone,weak runoffzone,alternating block zone and discharge zone.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dynamic and salinity of formation water,the change rules of formation water salinity and distribution of formation gas content were studied.Then,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oof and floor combined by tight formations (coal,mudstone,etc.) form the model of widely distributed and nearly concentric "discus" box.Meantime,the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sealing mechanism of tight sandstone gas in Qinshui Basin were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the "discus" box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The upper layer is tight sandstone of Shanxi Formation above No.3 coal bed;the lower layer is tight sandstone between No.3 and No.15 coal beds.Although the sealing mechanism of upper aud lower layers is different,the distribution of "discus" box is stable from the edge to the interior,then to the edge of Qinshui Basin.%依据沁水盆地现有勘探资料及研究成果,从构造特征、地下水及天然气分布等方面出发,综合分析盆地内天然气封存箱成藏模式.盆地内水动力条件复杂,地层水可依次划分为补水带、强径流带、弱径流带、交替阻滞带及泄水带5个区带.根据地下水动力条件与地层水矿化度的关系,并结合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与盆地内地层含气量的展布特征,提出了由煤岩、泥岩等致密岩层组成的顶、底板,形成了在盆地内广泛展布的近同心圆状的“饼状”箱体模式.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盆地内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机理及封闭机理,发现区内“饼状”箱体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3 #煤层上部山西组致密砂岩段箱体,下层为3 #煤层与15#煤层之间的致密砂岩段箱体.上、下封存箱封存机理虽然不同,但自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再到盆地边缘,“饼状”箱体稳定展布.【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8页(P95-102)【关键词】矿化度;封存箱;成藏机理;地层水;水动力条件;“饼状”箱体;致密砂岩气;沁水盆地【作者】林玉祥;吴玉琛;赵承锦;朱传真;李佳【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沁水盆地位于山西东南部,具有十分丰富的煤与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煤层气富集区[1]。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李明宅杨陆武胡爱梅徐文军(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研究中心,北京,100011)摘要沁水盆地面积约23923km2,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勘探区。

本文主要从盆地演化的角度讨论了煤层的形成及其生气潜力,认为沁水盆地南部是有利的煤层气勘探区块。

关键词沁水盆地构造演化沁水盆地南受煤层气1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在影响煤层气生成和保存的众多地质因素中,以构造作用的影响最大,因为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热演化决定着煤的聚集和生气作用。

1.1构造特征及成煤期后构造发育特征沁水盆地位于晋中一晋东南地区,为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面积约23923km2。

盆地内次级褶皱发育,南部(古县一屯留一线至阳城)和北部(祁县以北)以近南北向褶皱为主,局部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祁县至沁源)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

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

该盆地处于长期抬升状态,具有内部褶皱发育、断裂不甚发育和煤系地层广泛稳定分布的特点,区别于其西侧的鄂尔多斯盆地和东侧的华北东部断块含煤区,前者煤系沉积后长期持续稳定沉降、上覆地层厚、构造简单,后者煤系沉积后又经历了强烈的块断作用改造。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沉积后,历经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次构造运动改造。

印支期本区受侯马一沁水一济源东西向沉积中心的控制,以持续沉降为主,沉积了数千米的三叠纪河湖相碎屑岩,由北向南增厚。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华北地区逐渐解体,盆地开始整体抬升,遭受风化剥蚀。

燕山期内构造运动最为强烈,在自西向东挤压应力作用下,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随山西隆起的上升而抬升、褶皱,形成了轴向近南北的复式向斜,局部断裂并遭受剥蚀。

同时,区内莫霍面上拱,局部伴有岩浆岩侵入,形成不均衡的高地热场,使煤的变质程度进一步加深。

由于该变质作用是在煤层被抬升、褶皱、剥蚀,上覆静岩压逐渐减小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煤的割理及外生裂隙的生成、保存等均产生了有别于深成变质作用的影响。

沁水盆地陷落柱特征及其对气藏的影响

沁水盆地陷落柱特征及其对气藏的影响

沁水盆地陷落柱特征及其对气藏的影响林玉祥;韩继雷;孟彩;钱铮;刘建军【摘要】沁水盆地广泛发育岩溶陷落柱,对气藏形成与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分析其对气藏的影响,通过对陷落柱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沁水盆地陷落柱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在平面上成群集中分布,多为半截柱,直径为100 ~ 300m,大多切穿主煤层的3号煤层;陷落柱内发育了大量破碎带及松散堆积,为煤层及砂岩中的天然气向外运移提供了通道;陷落柱形成并切穿煤层以后,使煤层压力降低,为柱内及附近的煤层气解析提供了条件;陷落柱还沟通了煤系地层上、下相邻的含水层,致使不同地层之间水动力发生联系,使得解析出来的天然气以游离态或伴随地下水循环运移至上覆地层中.因此,除个别情况起到输导作用在浅层形成新的气藏外,陷落柱对煤系地层中的气藏常起到破坏作用,在其周围形成煤系地层含气量低值区,致使天然气中甲烷含量降低,氮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但陷落柱的影响范围较局限.【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5(022)004【总页数】6页(P44-48,53)【关键词】陷落柱;形成条件;破碎带及松散堆积物;煤层;天然气;沁水盆地【作者】林玉祥;韩继雷;孟彩;钱铮;刘建军【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Key words:collapsed column;forming conditions;broken belts and decompaction deposits;coal bed;natural gas;Qinshui basin陷落柱是由于下伏易溶岩层在地下水强烈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大量孔洞而使上覆岩层失稳,向溶蚀空间冒落、塌陷所形成的筒状柱体。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沉积体系及其控气作用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沉积体系及其控气作用
a c n a t l n卜re 卜r h n om t nc si t fl i一 mi e l eoio l yt br as ds b i a五 r a.S a石 F r ai ontue o f v l o 皿t e dPsi a ss m, h n ae o t s u ad dd t a tn e
太原组 ( t : 出露 于盆地边部, C) 盆地 内埋深 9 一11 m,F亥 自仍‘ 82 0 h 细粒石革砂岩、 深灰奋、
JAJ 介ceg I i hn a
A r ‘ T e a caba 咯 s t i h Qnh i 币 aea C r n e u E o a i a F 佃 ao ad 加t c: h m i o卜 er t a nt i u B n r le a ir s pc a n i r a e s a t b fo o hT y n o t n n u i E r P m iE o s a石 Fr a n T N .5ca e f T i a Fr a nadN , ol di h a五 a y e n pc h n om t l h o i 阮 o 1 ol do a yn om t n o 3ca e ns n b u o i b o t t n bl g g r i F r ao , e ni t p mu n r i , r w r 卜 s m . ld c lay nl io gn if i ad n i o n o e mata t a o al e s Mu is pnr aa s n eec c s n 卜 ce e k e a t iii ys t ae
关键询 : 煤层气 杯 控气条件‘ 含煤沉积体系; 晚古生代 ; 沁水盆地 中图分类号 : 6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7一5120)4 34 9 Pi 1 62 6(070一 7一 6 0 0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李月;林玉祥;于腾飞【摘要】By balanced section and buried history, tectonic evolution and the conditions of the free gas reservoir, the effects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to the free gas reservoir are analysed. The accumulating model of the free gas is established in Qinshui basin. Through stud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 Yanshanian, the coalbed gas developed earlier would drift away to accumulate in some place of coal roof sandstone where the stress is lower because of the earth crust uplifting, and concentrate in the limbs of fold. In Xishanian, the folds developed earlier would be recreated because of the stress orientation. The free gas concentrated in earlier would migrate once more, so the place of free gas would change, but it is in the middle-high place away from the faults.%应用平衡剖面法和埋藏史分析法,对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游离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构造演化对游离气藏的作用,建立了沁水盆地游离气聚集模式图.燕山期,在地壳上升的过程中,先期形成的煤层气通过裂缝游离出来在顶板砂岩的低应力区聚集,富集在褶皱的翼部.到了喜山期,由于应力方向的改变,对先期形成的褶皱进行了轻微的改造,使得先期富集的游离气发生再次运移,聚集的部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总体仍然以远离断裂的中高部位为主.【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1)004【总页数】7页(P481-487)【关键词】沁水盆地;游离气;褶皱;构造演化【作者】李月;林玉祥;于腾飞【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0 引言煤系地层游离气(简称“游离气”)系指由煤系地层生成、赋存于煤岩孔裂隙和煤系地层中其他岩石孔隙、溶洞、裂缝等多种储集空间中呈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8-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2016年第6期

18-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2016年第6期

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潘思东1,崔周达2(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云南恩洪煤矿,云南曲靖655005)[摘要]以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压汞法、扫描电镜观察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煤层气储层特征。

结合构造解析、盆地分析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区内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

研究表明:3号煤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储层裂隙系统发育,煤岩热演化程度较高,生烃潜力巨大;压汞孔隙度在1.40% 5.87%之间,渗透率(0.06 0.58)ˑ10-3um 2,储层较致密,储集空间以孔隙和裂隙为主。

逐一分析了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活动、水动力作用以及构造作用对煤层气聚集成藏的控制,综合分析认为顶、底板泥岩(致密砂岩)发育区、岩浆侵入活动活跃区、水动力弱 滞留区以及构造活动较弱区为煤层气的主要富集区域。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特征;成藏条件;控制因素[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25(2016)06-0011-04Accumulation Main Control Factor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s of CoalbedGas in Southern Part of Qinshui Basin of Shanxi ProvincePAN Si-dong 1,CUI Zhou-da 2(1.Resource School ,China Geological University (Wuhan ),Wuhan 430074,China ; 2.Yunnan Enhong Coal Mine ,Qujing 655005,China )Abstract :It taking the third coal seam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Qinshui basin as studying object ,then coalbed gas reservoir characters was studied by pressure pump metho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Accumulation main control factors were discussed by structural analysis ,basin analysis and studying results of predecess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thotype of the third coal seam was seimbright coal ,fractures developed fully in reservoir layers ,the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of coal and rock mass was high ,and the potential that generating hydrocarbon is tremendous ,the pore ratio of pressure pump belong 1.40% 5.87%,and permeate ratio is about (0.06 0.58)ˑ10-3um 2,reservoir layers is densely ,the main reservoir room is pore and fracture.The actions that to coalbed gas accumula-tion and reservoir were analyzed ,which included deposition effect ,rock magma invade ,water dynamic ,structural effect and so on.After synthesis analysis ,the main accumulation zone of coalbed gas were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mudstone (densely sandstone )in roof and floor ,the active zone of magma invading ,the weak-retention zone of water dynamic and the weak zone of structural move-ment.Key words :coalbed gas ;reservoir character ;accumulation condition ;main control factor[收稿日期]2016-06-22[DOI ]10.13532/11-3677/td.2016.06.0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098)[作者简介]潘思东(1965-),女,云南昆明人,高级工程师,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科研及煤层气专业方向的实验教学工作。

沁水盆地中—南部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游离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控制

沁水盆地中—南部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游离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控制

沁水盆地中—南部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游离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控制秦勇;韦重韬;张政;王存武;杨兆彪;梁建设;柳迎红【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6(23)3【摘要】煤系气及其上覆地层各类天然气的共生、共探及共采,是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提高煤系气开发经济性的重要途径.沁水盆地中—南部连续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成了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系统,煤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和排烃强度大,气源充足,煤系气显示强烈,成藏前景可观.燕山运动中期构造-热事件导致石炭、二叠纪煤层发生强烈的二次生烃和排烃作用,为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泥页岩和致密砂岩储层提供丰富的气源.煤层中天然气以扩散、盖层突破、渗流等方式排烃,累计排烃强度最大的地带沿复向斜轴部分布;排烃作用较活跃和中等活跃地带分布于复向斜轴部的中段和北段,天然气逸散程度相对较低,有利于游离气的富集.总体来看,研究区发育下生(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下—中储(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盖(上二叠统—三叠系)的游离气系统,具有构造、岩性、水力等多种圈闭形式,游离气成藏受控于燕山运动中期的构造分异和异常热事件以及新生代以来盆地持续回返两个关键地质时期.【总页数】12页(P24-35)【作者】秦勇;韦重韬;张政;王存武;杨兆彪;梁建设;柳迎红【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2【相关文献】1.沁水盆地南部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横波波速预测 [J], 周广照;谢元德;陈庆;崔高军;王博学2.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层序及聚煤控制因素 [J], 杨克兵;严德天;郭建东;黄金川;陈必武3.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演化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分析 [J], 杨克兵;严德天;马凤芹;吕庆玲;蓝宝锋4.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 [J], 梁宏斌;林玉祥;钱铮;刘建军;于腾飞5.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游离气的运移途径分析 [J], 赵黎明;刘建军;刘晓贵;魏宁;林玉祥;吴玉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沁 水盆 地 位 于 华 北 克 拉 通 中部 ,构 造 变 形 较 剪 刀式 与华 北 板 块 碰 撞 的影 响 ,华 北 板 块 开 始 产
( :4 1— 8 . 4) 8 4 7
42 8








2 1 芷 01
1 区域地质特征
1 1 区域 构造 背 景 .
蚀状态。至晚古生代 末期 ,沁水盆地 的演化仍受
控 于整个 华北 地 区的 构造 演化 之 下 。 中生代 开 始 ,受 太 平 洋 板 块 俯 冲及 扬 子 板 块
煤 系地 层 游 离 气 ( 称 “ 离 气 ” 系 指 由 藏 ;刘洪林等 、叶建平等 、孟召军等 通过 简 游 ) ] J 煤系 地层 生 成 、赋存 于 煤 岩 孔 裂 隙 和煤 系地 层 中 对沁 水盆 地南 部 地 应力 特征 分 析 认 为该 区高 产 井
其他岩石孔隙、溶洞 、裂缝等 多种储集空 间中呈 主要 分布 在 最 小 主 应 力 相 对 较 小 的 区域 ;石 书 灿
游离 状态 的天 然 气 。游 离 气 属 于 煤 层 气 中 的一 小 等_认为晚古 生代沁水盆地南部煤 层经历了印支 6
部分 ,大部分煤层气 以吸附气 的形式存在 。但是 , 期和 燕 山期 两 次 煤 化 作 用 生 成 的煤 层 气 ,在 喜 马
在生 产 中只 有 将 煤 层 气 游 离 出 来 才 具 有 实 际 的 开 拉雅 期遭受 了严 重 的调 整 与 改 造 后 逐 渐 形 成 现 今 采意 义 。在煤 层 气 形 成 过 程 中及 其 形 成 以后 会 经 的沁南煤层气藏 ,且直接控制该 煤层 气藏 中煤层
分析了构造演化对游离气藏的作用 ,建立了沁水盆地游离气聚集模式图。燕山期 ,在地壳上升的过程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张敏;丁文龙;尹帅【摘要】根据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的127口煤层气井的测井、录井及产能数据资料,完成了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古构造的恢复及控气作用的研究.研究选取了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沁南研究区二叠系顶面剥蚀量,其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地层剥蚀量整体北部大,南部小;且剥蚀量具有逐渐向四周扩散的趋势.恢复了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在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的古构造,三个时期的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古构造特征较为类似,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坳陷区、斜坡区和隆起区.从古构造角度来看,研究区相对隆起区和斜坡区是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而深坳区则不利于煤层气的聚集.【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6(016)021【总页数】7页(P34-40)【关键词】沁水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剥蚀量;古构造;控气作用【作者】张敏;丁文龙;尹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2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残留面积大,保存完整,蕴含了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潜力,是目前国内首个成功商业化开发的煤层气盆地[1—5]。

研究区自晚三叠世以来整体不断隆升,遭受了多次剥蚀,但其累积剥蚀量一直悬而未决,剥蚀量的确定对盆地原型的认识及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影响[2—8]。

研究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古构造特征的研究对掌握天然气优势运移方向及成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6]。

沁水盆地南部地质条件及其煤层气成藏优势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地质条件及其煤层气成藏优势分析
1.
【11】王红岩.影响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构造条件研究[DI.北京:中国地质 大学.2002. 【12】李金海,苏现波,林晓英,等.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区岩石节理发 育特征【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35(5):37—39. 【131冀涛。杨德义。沁水盆地煤与煤层气地质条件m。中国煤田地质, 2007,19(5).
3研究区煤层气成藏优势分析
研究区之所以形成优良煤层气藏,与煤系 地层先期的建造及后期的改造密不可分, 以下从这两个方面详细论述沁水分盆地南 部地区煤层气成藏优势。 3.1先期建造 沁水煤田的地台式基底及巨型盆地控煤特
Figure

Tectonic setting of
Oimhul Basin
带这间的NNE向复向斜构造,是山西境内唯一没有 被断裂切割保留完整的煤盆地(图
再次下沉成为一个向东倾斜的内克拉通沉积盆地, 为厚且稳定的煤层沉积奠定了基础。研究区石炭二 叠煤系地层平均厚约150m,发育含煤层段十多套, 其中3号和15号为主采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3m 和6m.且该区3号煤层顶板及上下围岩大都发育较 厚的暗色泥岩.15号煤顶板主要为石灰岩,之上也 发育较厚泥岩,底板为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为煤层气 的保存提供了良好条件。
structures
are
Triassic and late Yanshanian tectothermal
very developed in
very
event
provided good
gas generating condition for CBM accumulation;
not
the
area鹊a whole.thus beRer coal reservoir f_mlll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have retained;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演化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演化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演化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分析杨克兵;严德天;马凤芹;吕庆玲;蓝宝锋【摘要】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和成煤环境分析,发现成煤模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存在多样性特点,其中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是区内主要成煤模式.煤相组成以干燥森林沼泽相和潮湿森林沼泽相为主,其次是较深覆水森林沼泽相、较浅覆水森林沼泽相和低位沼泽(芦苇)相.认为沉积环境决定煤岩微相,控制了煤岩的生气能力.解决了困扰沁水盆地多年的3#煤层下部“软煤”成因问题,认为其主要是低位(芦苇)沼泽相演化形成.同时,尽管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对该区煤层气井生产状况分析表明:在沁水盆地南部,煤层上覆有效地层厚度是煤层气富集高产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3(036)004【总页数】8页(P22-29)【关键词】沁水盆地;石炭系一二叠系;煤层气;沉积;产能【作者】杨克兵;严德天;马凤芹;吕庆玲;蓝宝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采油一厂;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山西沁水盆作为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保存最完整、连片面积最大、埋藏深度适中的一个含煤区,具有丰富的煤层气及煤系地层天然气资源[1-2]。

石炭系-二叠系共含煤8~19层,总厚度为5~23.6 m,主要煤系含煤11~12层,可采煤3~8层,其中3#和15#煤层,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沁水盆地的沉积环境和相模式进行了研究,为该区的煤田地质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但缺乏测井解释资料的支持,并没有对沁南区块进行详细研究。

随着沁水盆地南部成庄、樊庄、郑庄等区块煤层气的规模开发,相关资料不断完善。

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区域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高产富集影响因素较多[3-4],难以把握。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_王猛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_王猛
第41卷 第3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41 No.3
2012年5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May 2012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
Tectonic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in Zhengzhuang block of Qinshui basin
WANG Meng1,2,ZHU Yan-ming1,2,LI Wu1,ZHONG He-qing1,WANG Yi-hai 1
第3期 王 猛等:沁水盆地郑庄区块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
427
可解析出3 期 构 造 应 力 场,其 主 压 应 力 产 状 分 别 为:NW 向,300°∠20°;近 EW 向,100°∠15°;NNE 向,约10°∠16°.而 断 层 形 成 主 要 与 近 EW 向 的 伸 展有关.
42 6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 卷
coal seam;Zhengzhuang area
山 西 省 是 中 国 煤 层 气 开 发 的 热 点 地 区 ,也 是 首 先 实 现 商 业 化 开 发 的 地 区 之 一 ,特 别 是 沁 水 盆 地 南 部,山 西 组 煤 层 厚 度 大、分 布 面 积 广、含 气 量 高、埋 藏适中,是目前煤层气开发最活跃的地区 . [1-4]
郑 庄 区 块 位 于 沁 水 盆 地 南 部 晋 城 地 区 ,主 体 部 分位于山西省沁 水 县 境 内,以 寺 头 断 层 为 界,西 侧 为郑庄区块,东侧 为 樊 庄 区 块.沁 水 煤 层 气 田 构 造 处 于 沁 水 盆 地 南 部 晋 城 马 蹄 形 斜 坡 带 ,东 为 太 行 山 复 式 背 斜 隆 起 ,南 为 中 条 山 隆 起 ,西 为 霍 山 凸 起 ,北 部与盆地腹部相接 (以 北 纬 36°线 为 界)[5].研 究 区 主 力 煤 储 层 为 山 西 组 3 号 煤,煤 层 平 均 厚 度 达 5.5m,平均煤层 气 含 量 达 20 m3/t,煤 层 气 含 气 总 面积约700km2,煤 层 气 资 源 量 巨 大.前 人 在 研 究 区进行了大量的 研 究 工 作,并 在 区 域 地 质、煤 化 作 用 、古 地 热 系 统 及 煤 层 气 有 利 区 预 测 等 方 面 取 得 了 一定的成果[6-8],但 在 构 造 演 化 对 煤 层 气 藏 形 成 的 控 制 机 理 方 面 有 待 进 一 步 深 入 研 究 ,这 也 是 本 文 写 作的初衷.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

用形式 , 可将天然气分为生物化学气 ( 。 0 5 、 R < .%) 热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吸附气勘探开发过程 中,虽然 解气 ( .% R < %) 0 5 < 。 2 和裂解气 ( 。 2 ;按天然气 R > %) 某些井单井产量较高, 但是井间产能差异大, 高峰产气 赋存相 态又可将 天然 气分为游 离 气 、 溶解 气 、 吸附 气… 时间短 , 煤层产能衰减明显。 目前看来, 煤层吸附气开 ( 1。 表 ) 本文中的煤系地层游离气 ( 简称 “ 游离气” )概念 发单井产量偏低 , 稳产期短 , 致使开发效益较差。 为此 ,
时 期 生 成 天 然 气量 7 . %呈 游 离状 况 逸 散 于煤 层以 无机气 和有机 气 ,其 中有 机 气按原 始物 质性 质又可 分 77 外 ,从 而 为 煤 系地 层 游 离 气 聚 集 成 藏提 供 了资 源 基 为煤型 气和 油型 气 ;按 天然 气形成 的成 熟度 或化学 作 础 ( 1。 图 )
沁水 盆地 位于 山西 省东 南部 ,是 一个 残 留型 的构 增加单井产量, 盘活整个沁水南部煤层气工业 , 也为我
造盆地 , 在海相和海陆交互环境的多次交替中, 接受了 国其 他地 区煤 层气 工业找 到一 条增储 上产 、提 高经 济
石炭 系一 二 叠系近 千米 的 台地 型碳 酸盐 岩一 沼泽 含煤 效益 的途径 。
要 力争实现煤 层吸附气和煤 系地层 中游 离气合理共 采 , 与上述分类中游离态常规天然气有所不同,系指 由煤
十 基金项 目:国家重大专项 “ 煤系地层游离气富集规律与分布研究” (0 8 X 5 3 — 4 2 0 Z 0 0 3 0 )部分成 果。 第一作者简 介:梁宏斌 ,男,博士 ,中国石油 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 发研究 院副院长,主要 从事油 气勘探 及新 能源综合研究 工作。 的高 阶煤 发 育 区 ,煤炭 资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

煤岩与围岩储层接触类型图
五、吸附气与游离气动态交换
沁水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热演化历史受控于构造运动,经历了四个 阶段,分别对应于煤层的不同埋藏阶段,形成了大量烃类气体。
•第一阶段为缓慢增温阶段,石炭纪到晚三叠世,最大埋深超过4000m,地温梯度 正常,由于煤岩微孔隙对气体的吸附能力比较强,因此,绝大部分的气体以吸附 状态滞留在煤岩中并未排出,到早侏罗世,地层整体抬升地层压力减小,而温度 维持在100~130℃左右,此时吸附状态下的天然气开始解吸,转化为游离气
六、同源共生成藏理论的应用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丰富,在煤岩顶板、底板以及区域性3#煤和15#煤之间的其它类 型储层中普遍存在游离气,形成与煤层吸附气藏伴生的煤系地层游离气藏。特别是煤岩 裂隙中的游离气与其顶、底板岩石之中的游离气之间存在显著的气体交换,处于相同 (相近)温压的同一系统中,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游离气藏,平面上,该类游离气藏也和 煤层吸附气藏一样具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特征,从而扩展了煤系地层游离气藏空间展 布领域。
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程度图
二、煤系地层游离气概念
煤型气 有机气
油型气
天然气生成的 原始物质类型 无 机 气
吸 附 气 天然气相态 游 离 气 溶 解 气 生 物 气
天然气化学作 用形式
热 解 气
裂 解 气
天然气分类方案繁多,通常可按 照天然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类型、天 然气形成的成熟度、化学作用形式、 天然气组分和天然气的赋存状态来 划分。 按天然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类型, 可将天然气分为无机气和有机气, 其中有机气按原始物质性质又可分 为煤型气和油型气;按天然气形成 的成熟度或化学作用形式可将天然 气分为生物化学气(Ro<0.5%)、 热解气(0.5%<Ro<2%)和裂解 气(Ro>2%);按天然气赋存相 态又可将天然气分为游离气、溶解 气、吸附气。

邓志宇-沁水盆地沁源地区煤层含气量分布规律及控气地质因素分析

邓志宇-沁水盆地沁源地区煤层含气量分布规律及控气地质因素分析

水体中煤岩类型的差异。因此,利用不同成煤环境中易生成煤岩类型可以用来判断煤相特征。
根据尚冠雄(1997)等对华北地台煤相的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纪时期沁水盆地中南部的主
要泥炭沼泽类型主要为较深覆水森林沼泽、覆水森林沼泽和湿地森林沼泽相为主的聚煤环境
组合特征,并以覆水森林沼泽和湿地沼泽相为主要发育煤相[4]。本区出现的煤相类型均属于
沁水盆地沁源地区煤层含气量分布规律及控气 地质因素分析
邓志宇 刘羽欣 王 力 王春东 王利娜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晋城分公司,山西 048000)
摘要:沁源地区主力煤层含气量平面上分布差异性大,整体具有“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进
一步加强煤岩储层及地质特征的研究,寻找主力煤层富气条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本区煤
(a)2 号煤层
(b)(9+10)号煤层
图 5 沁源地区主要目的煤层埋深与含气量关系图
3.3 煤厚影响
煤层厚度及其变化对含气量有较大影响,表现在煤层厚度直接影响煤层气的生成量,同
时厚煤带可以为煤层气提供良好的储集场所。在同一构造稳定区域,煤层含气量一般会随着
煤层厚度而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变化。
沁源地区 2 号煤层厚度在 3.1~6.9m 之间,平均为 4.6m,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一层
褶皱控气主要体现在煤层的倾斜程度以及应力状态变化造成的不同部位煤储层压力的 差异。背斜构造两翼以及中和面以下的压应力利于煤层气的聚集,而在顶板封盖条件较好时, 中和面以上也会运移聚集游离气,从而呈现高含气性。向斜构造的两翼以及中和面以上也表 现出明显的压应力,是煤层气聚集的有利部位[3](图 4)。沁源地区整体形态为一近南北走向 宽缓单斜构造,受断层控制其单斜构造背景上次一级褶皱较为发育,这些次级褶皱起伏规模 不一,从几十米到数百米,轴向多为北北东、北北西,少量为近东西向。依据该区主断裂特 征及构造形态自西向东可划分为西部挤压构造带、中部宽缓背斜带、东部凹槽带三个构造单 元,西部挤压构造带地层隆起幅度高、煤层埋深浅,中部宽缓背斜带北部构造平缓,发育低 幅度大型背斜圈闭,对煤层气聚集保存较为有利。沁源地区所在的聚煤聚气盆地-沁水盆地 即是一个 NNE 向的复式向斜盆地,同时本区 2 号煤层东南部的高含气量区位于东部凹槽带 复合向斜的翼部。

沁水盆地安泽区块3号煤层煤体结构及其控气作用

沁水盆地安泽区块3号煤层煤体结构及其控气作用

沁水盆地安泽区块3号煤层煤体结构及其控气作用熊波;张遂安;李晓友;赵洋;王玫珠;胡秋嘉;刘忠;曹海霄;祎王潇【摘要】沁水盆地安泽区块煤层形成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致使煤体结构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煤体结构的分布规律制约本区煤层气的开发。

基于此,利用该区的测井资料,提出测井判识煤体结构的方法,将研究区单井3号煤层结构分为Ⅰ、Ⅱ、Ⅲ三种煤体结构类型组合,对比分析3号煤层不同煤体结构煤空间展布与煤层含气量、煤层埋深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安泽地区碎裂-碎粒煤较原生结构煤、糜棱煤发育,南部碎裂-碎粒煤发育较厚,北部以糜棱煤发育相对较薄;煤层含气量随埋深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在同等埋深条件下,煤层含气量受不同煤体结构展布的影响较大,南部碎裂-碎粒煤发育较厚煤层吸附量大,出现煤层含气量的高值区。

%Anze block of Qinshui basi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tectonic events since coal-forming period, 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coal structure at different degrees, the exploitation of coal bed methane(CBM) in Anze block of Qin-Shui basin has been restricted by the undefined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fact, coal-bed structure of 3# seam in single well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coal structure types, namelyⅠ,ⅡandⅢ, and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CBM content and burial depth of coal seams of different coal structures a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 by using logging data in the area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method to recognize coal structures by logging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aclastic-ranulitic structural coal are more universal than unde-formed coal and mylonitic structural coal in Anze block.In the south the cataclastic-granulitic structural coal is thickand in the north the mylonitic structural coal is thin. The CBM content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burial depth and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 structure at certain buried depth. The high content of CBM is present in the south because of a larger adsorptive capacity in the thick cataclastic-granulitic structural coal in this area.【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6(044)003【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安泽区块;煤体结构;煤层含气量【作者】熊波;张遂安;李晓友;赵洋;王玫珠;胡秋嘉;刘忠;曹海霄;祎王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00;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00;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总公司油气井测试分公司,河北廊坊 06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安泽区块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14-15],构造煤发育成为制约该区煤层气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系统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

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系统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

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系统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赵冬;丁文龙;刘建军;曹翔宇;刘忠;张宁洁;张敏【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00)022【摘要】沁水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构造聚煤盆地,也是国内首个实现煤系天然气商业化开采的区块。

盆地内石炭-二叠系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大,目前产能已超过20×108 m3,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

以煤田、煤系天然气勘探阶段积累的资料为基础,系统探讨了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认为构造演化、埋藏史和热演化、沉积体系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

沁水盆地两期生气都是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煤系赋存状态为印支、燕山和喜山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断裂及陷落柱发育区含气量低;区内煤层埋深呈现北部深南部浅,中部深东西部浅的特点,南部热演化程度高,煤系天然气含量大;沉积体系影响煤层的空间展布;水文地质条件关系着煤系天然气的形成和保存,弱水动力区为煤系天然气的有利区。

%Qinshui basin is not only the largest tectonic coal accumulating basin, but also the first blocks to achieve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gas in coal measure.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coal seam which has a large thickness is stable. The coal seam has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large gas content in the basin. The current production is more than two billion square, so it has a good potential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accumulated data of coal and coal gas exploration stag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n Qinshui Basin gas enrichment and accumulation incoal measure were explored systematicl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ectonic evolu-tion, burial history, thermal evolution,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control Qinshui Basin gas enrichment and accumulation together, and they are major geological factors. Two periods of natural gas in Qin-shui Basin appeared in the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gas in the coal measure obviously;depth and thermal evolution control the center of gas production in the plane, the strength of evolution controls the coal rank, then controls the size of the gas content;depositional system affec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 is related to gas in coal measur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总页数】11页(P137-147)【作者】赵冬;丁文龙;刘建军;曹翔宇;刘忠;张宁洁;张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任丘06255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晋城048000;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相关文献】1.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分析 [J], 黄孝波;赵佩;董泽亮;郭曼;钱铮;刘建军2.沁水盆地成庄区块煤层气成藏优势及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 [J], 王勃;姚红星;王红娜;赵洋;李梦溪;胡秋嘉;樊梅荣;杨春莉3.沁水盆地郑庄—樊庄区块煤系储层共生成藏微观输导体系 [J], 赵慧;杨海星;赵承锦;吴玉琛;朱传真;林玉祥4.沁水盆地中—南部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游离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控制 [J], 秦勇;韦重韬;张政;王存武;杨兆彪;梁建设;柳迎红5.沁水盆地煤系页岩气成藏模式分析 [J], 李平;李盛富;刘宇;尹松;伏多旺;杨小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水盆地南部晋试 1 井埋藏史及热史示意图
[10 ]
Section of burial and thermal history of Jinshi Well 1 in the south of Qinshui basin
484








2011 年
镜质组反射率达到 1. 2% 左右; 燕山早期, 由于抬 升造成煤化作用停滞, 生烃作用相应中断。 第 2 阶段发生在燕山晚期。 燕山期, 特别是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一方面由于岩浆热液活动, 地层温 度继续增加,另一方面地层持续抬升, 地层压力 同时煤化作用继续进行, 煤层进入二次生烃阶段 并大规模产气, 早侏罗世, 因燕山运动华北板块 开始受到 NW - NWW 向的水平挤压应力, 地层整 体抬升,地层压力减小, 而温度维持在 100 ~ 130 ℃ ,此时吸附状态下的天然气开始解吸 , 转化为 游离气。早、中侏罗世是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温度 和埋藏深度的波动期, 煤化作用进展较慢。 晚侏 罗世,地层持续抬升地层压力不断减小 , 而由于 燕山期的岩浆热液活动, 地层温度继续增加, 一 方面,先成的源岩滞留吸附气与输导体系中的吸 附气进一步大量解吸, 溶解气因压力降低也部分 煤层进入二次生烃阶段并大规模产气, 并且由于 温度高、压力低, 天然气主要以游离气和溶解气 的形式存在。本阶段天然气大量生成, 伴随着构 造圈闭的形成, 是现今沁水盆地煤系地层天然气 煤层仍然继续抬升, 地热梯度趋于正常, 地层温 而溶解气因为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大量析离, 最终 主要以 游 离 气 和 吸 附 气 的 状 态 存 在 于 煤 系 地 层 中
[ 2 ] [ 1]
、 叶建平等[4]、 孟召军等[5] 通过
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应力特征分析认为该区高产井 主要分布在最小主应力相对较小的区域; 石书灿 等
[6 ]
认为晚古生代沁水盆地南部煤层经历了印支
部分,大部分煤层气以吸附气的形式存在。 但是, 期和燕山期两次煤化作用生成的煤层气, 在喜马 拉雅期遭受了严重的调整与改造后逐渐形成现今 的沁南煤层气藏, 且直接控制该煤层气藏中煤层 气富集程度的因素是顶底板与边界断层; 李五忠 等

为煤层气成藏的宏观动力来自构造动力能、 热动 通过对沁水盆地
盖层的研究认为, 良好的盖层条件可以减缓散失, 且构造发育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的改造, 因此游 同时抑制解吸, 并且如果煤层埋藏浅会使得封盖条 件变差, 从而不利于煤层气成藏, 如果埋藏过深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引文格式:
2011 - 03 - 15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游离气富集成藏条件 ” ( 2008ZX050033 - 04 ) 李 月 ( 1979 —)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 油气地质学,lyysy_79@ 163. com。 .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2011 ,31 李月,林玉祥,于腾飞. 沁 水 盆 地 构 造 演 化 及 其 对 游 离 气 藏 的 控 制 作 用 [J] ( 4 ) : 481 - 487.
转化成大型 的 内 陆 湖 泊 沉 积 环 境。 至 晚 三 叠 世, 与华北板块碰撞拼接在一起, 同时太平洋板块以
潮期,也是太行、 吕梁、 中条山脉的主要形成期, 逆断层,由于该时期岩浆活动剧烈, 在太行山东 以伸展拉张断裂活动为主, 构造线方向主要呈北 侧及沁水盆地的西侧处于强烈伸展作用之下, 形 东、北北东向; 东部地区受北东—北北东及近东 西向和北西西向张性断裂控制, 有大量中酸性岩 成了沁水盆地西侧的晋中断陷及太行山东侧的断 陷盆地, 太 行 山、 吕 梁 山 最 终 形 成; 晚 白 垩 世,
浆的多次喷发。晚白垩世, 构造以挤压隆升为主, 该区的构造仍然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板块的 华北盆地普遍隆起遭受剥蚀, 仅局部地区下沉接 俯冲的影响, 沁 水 盆 地 仍 以 挤 压 抬 升 剥 蚀 为 主, 受了晚白垩世沉积。 新生代古近纪, 盆地处于伸 展拉张状态,以张性断裂活动为主。 早期岩浆活 动十分强烈,沉积主要受北东—北北东及北 ( 北 ) 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复向斜构造的雏形 。 古近纪 仍 然 继 承 了 白 垩 纪 的 构 造 演 化 历 程, 以抬升剥蚀为主, 仅在沁水盆地西侧的晋中断陷
2
沁水盆地成藏期次分析
沁水盆地于三叠纪末期开始发育, 燕山运动
期间彻底与华北其他盆地分开而成为一个独立的 构造盆地。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自三 叠纪以来主要有两次油气充注过程: 第 1 次发生 在三叠纪末—早侏罗世。 此时, 三叠系到达最大 古地温场属于正常古地温, 煤化作用服从 埋深,
第4 期
文章编号: 1674 - 9057 ( 2011 ) 04 - 0481 - 07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李 月,林玉祥,于腾飞
( 山东科技大学 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10 )

要: 应用平衡剖面法和埋藏史分析法, 对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游离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 ,
弱,主要含煤地层太原组为一套滨海平原环境下 形成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 晚古生代末, 随着 古蒙古洋的闭合, 海水向南退出, 华北板块内部 华北东部隆起, 西部鄂尔多斯盆地仍维持湖泊沉 积环境,早中侏罗世, 由于太平洋及印度板块向 华北板块的俯冲, 在区内产生北西 - 南东方向的 挤压应力,使早期断层重新活跃, 并产生许多新 的断裂,构造线方向也由过去的近东西向为主转 为以北、北北东向为主, 初步形成了本区盖层构 造的基本轮廓。 盆地的南、 北缘受褶皱造山带的 影响,构造线方向分别以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为 主。盆地内受挤压应力作用, 产生了许多大型复 背斜、复向斜和逆冲断裂系。 晚侏罗—早白垩世 发生的燕山运动第 Ⅱ 幕是中生代地壳强烈活动高
[ 11 - 13 ]
遭受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作用。 燕山期, 华北板 块南北缘的再次造山运动和中国东部的构造发展 逐步置于环太平洋构造域控制之下, 在我国东部 产生了北西 - 北西西向水平挤压应力。 由于挤压 作用自东向西的逐步减弱, 在本区所处的山西南 致山西南部的褶皱抬升, 形成十分宽缓的沁水盆 地,并在区内产生了一系列北北东 - 北东向褶皱 构造。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初期, 印度板块与欧亚 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山西南部新生代产生北东 - 南西近水平 挤 压 应 力 场, 在 本 区 形 成 了 规 模 小、 叠加在燕山期构造之上的北西向褶皱。 总体上该 期应力场强度较弱, 但对煤层气的富集可能有一 定影响和控制作用, 如潘庄井田北西向展布的高 含气量带。 早第三纪以来, 在中国东部裂陷 - 引 张动力体系和印度、 欧亚两板块碰撞的联合作用 下,在山西南部形成新断陷盆地。 本区伴随太行 SEE 向的局部近水平挤压应力场。 这种局部挤压 应力场一直持续至今。 但是总体来看, 印支期近 南北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场 对 沁 水 盆 地 影 响 不 大, 主要是导致南侧的隆起抬升, 在南缘形成近东西 因此,沁水盆地燕山期 NWW - SEE 方向水平 区,规模较大,自南向北褶皱走向呈规律性变化; 喜马拉雅早期 NE 向水平挤压应力场产生的 NW 向 褶皱在 区 内 零 星 出 现, 规 模 较 小, 一 般 叠 加 在 NNE 向褶皱之上,其变形微弱 ( 图 3 ) 。 下面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为例讨论现今 褶皱形成的力学机制: 樊庄区块位于晋东南山字型 构造( 脊柱) 南端, 由图 4 可以看出, 该区块形成的 褶皱构造以 NNE 向、近 SN 向和 NW 向褶曲为主。

月等: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483
图1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示意图 ( 据华北石油管理局)
Sketch map of tectonic evolution in Qinshui basin
Fig. 1
深成变质规律; 山西组、 太原组主力煤层处于成 熟阶段,生成的油气开始向煤层及砂岩顶板注入; 早侏罗世以来, 伴随着盆地抬升剥蚀, 煤层上覆 压力降低,原先吸附在煤层中的油气被释放出来, 沿煤层裂隙、节理进入砂岩储层, 这是煤层气运 移的最早时间。 第 2 次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 世,为主要的煤层气成藏期。 受燕山晚期区域构 造热事件 影 响, 第 2 期 是 煤 层 气 大 量 生 成 阶 段, 生气量远大于自身的吸附能力, 并开始向顶板砂 岩充注成藏
分析了构造演化对游离气藏的作用,建立了沁水盆地游离气聚集模式图。 燕山期, 在地壳上升的过程 中,先期形成的煤层气通过裂缝游离出来在顶板砂岩的低应力区聚集, 富集在褶皱的翼部。 到了喜山 期,由于应力方向的改变,对先期形成的褶皱进行了轻微的改造, 使得先期富集的游离气发生再次运 移,聚集的部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总体仍然以远离断裂的中高部位为主。 关键词: 沁水盆地; 游离气; 褶皱; 构造演化 中图分类号: P618. 130. 2 文献标志码: A
482








2011 年
1
1. 1
区域地质特征
区域构造背景 沁水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 构造变形较
蚀状态。至晚古生代末期, 沁水盆地的演化仍受 控于整个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之下 。 中生代开始, 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及扬子板块 剪刀式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影响, 华北板块开始产 生差异分化,沁水盆地开始了其独立的演化过程 。 三叠纪,沁 水 盆 地 处 于 构 造 稳 定 发 展 阶 段, 但构造活动较前期有所加强。 扬子板块向北俯冲, 北北西向向欧亚板块俯冲, 受其综合影响, 三叠 纪末期,沁水盆地抬升遭受剥蚀。 早中侏罗世, 由于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板块向 华北板块的俯冲, 在区内产生北西 - 南东方向的 挤压应力,形成了以北东、 北北东向为主的构造; 晚侏罗世,地壳进入强烈活动高潮期, 形成了北 东、北北东向的伸展拉张断裂, 沁水盆地抬升遭 受剥蚀,盆地两侧的吕梁山及太行山开始形成 。 早白垩世继承了晚侏罗世的构造特征, 沁水 盆地进一步抬升遭受剥蚀, 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 板块俯冲的影响, 沁水盆地东侧形成北北东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