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教育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在解决民族危机、寻求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强国的根本在于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方案,力倡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重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标签:严复;教育救国;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

严复(1853-1921),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列强的严重威胁,他大声疾呼变法图存,振兴中华,指出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在于教育,并系统提出了维新教育的理论,力主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本文从严复的教育救国、三育并进、重德育、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及女子教育等方面,探讨严复丰富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西学救国

近代中国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中,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路。严复利用自己深厚的中西学背景,对中西作了全方位的比较,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原因,绝不仅仅在于武器和技术,也不仅仅在于经济、政治组织或任何制度设施,而在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严复一方面大声疾呼“中国不变法则必亡”[1]40,一方面慎重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教育救国。

严复认为,甲午战争时,“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軍。”[1]7中国之弱,其原因不止一端,“而坐国人之暗,人才之乏为最重”[2]623自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而“西洋至美之制,以富以强之机”,在中国却“迁地弗良,若亡若存,辄有淮橘为枳之叹”[1]15,究其原因,“苟民力已,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1]26而对于当时的各项改革,严复认为“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既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据此,严复指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3]1550这种教育为先的观点严复在不同场合都反复表达过。在与张元济的信中,严复曾强调“民智不开,则守旧维新两无一可”[2]525,“民智不开,不变亡,即变亦亡”。[2]539所以,改革的首要工作应该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并认为,这三者为自强之本,“唯是使三者诚进,则其治标而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1]27

当然,严复主张的教育救国实际上更具体地说是西学救国。严复对于当时的旧学持反对态度,认为是“无用”、“无实”之学,只能点缀太平,不能挽救危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生为能言之牛马,死作后人之僵石”的废物,只能导致“亡国致祸”。[1]4严复大声疾呼,要“大讲西学”,“驱夷之论,既为天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1]43至于西学是什么,严复认为,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不过是“形下之粗迹”,而非“命脉之所在”。在他看来,其真正的命脉是“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1]2也就是西方的自然科

学、社会政治学说和民主制度是西方富强的根本。

二、“三育”并进、重德育

严复的“三民”说在近代是颇有影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明确提出国民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的盛衰。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一文中,严复指出,“凡国种之灭绝,抑为他种所羁縻者,不出三事:必其种之寡弱,而不能强立者也;必其种之暗昧,不明物理者也;终之比其种之恶劣,而四维不张者也。”[1]166也就是说,种族的强弱存亡莫不和三者有关:民力、民智、民德。而要改变三者状况,须从教育入手。严复主张,三育并重,但“必审所当之时势而为之重轻”,就当前而讲,“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犹重于智育”。[1]167

至于严复所言“智育重于体育”,严复解释说,不是不重视体育,而是“三者筹其缓急,觉无智育,则体育万万不逮事耳!”并举日俄一战为例,论“体干长大,殆无过于俄人,而吾之岛邻,则天下所称之侏儒者也。”但战争的结果,“胜家终在此而不在彼。”所以,严复认为,“竞技之场,徒云强硕,尚未足耳。”[1]167

在三者中,严复把德育放在三者之首,尤为注重德育,德育思想也是严复教育思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严复认为,国民的道德教育情况与国家有重大关系。“天理亡,人伦堕,则社会将散”,如果“观东西历史”,凡“国之亡,必其人心先坏;前若罗马,后若印度、波兰,彰彰可考,未有国民好义,君不暴虐,吏不贪污,而其国以亡,而为他族所奴隶者。”[1]168实际上,“国亡种灭”,或为“异族所奴隶”,原因大都在于“以道德扫地,人心窳涣为之先”。相反,“国与天地,其长存不倾,日跻强盛者,必以其民俗、国性、世道、人心为之要素。”[4]342而恰恰在民德方面,严复认为中国最为欠缺,并指责中国没做培育民德的事,没有做过启迪公心感亦即公民感的事情,“至于吾民,则姑亦无论学校已废久矣,即使尚存如初,亦不过择凡民之俊秀者而教之。至于穷之子,编户之氓,则自襁褓以至成人,未尝闻有孰教之者也。”严复引用孟子的话,认为国民“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1]30对此,严复哀叹,“通国之民不知公德为何物,爱国为何语,虽使泰西诸邦,群呼支那为苦力之国。何则,终身勤动,其所恤者,舍一私而外无余物也。”结果一定是,”夫率苦力以与爱国者战,断断无胜理也。”[5]985故严复竭力提倡“新民德”。

三、家庭教育

严复在《蒙养镜》序中,着重谈到了家庭教育。严复指出,“夫一国一种之盛衰强弱,民为之也。”而国民的性质,为优胜,为劣败,是“少成为之”。对于“子弟之德”、“堂构之美”,非偶然而至者,而重在家庭的教育影响。严复引用斯宾塞的话:“子孙者汝身之蜕影也”。但现在的父母,“日为乾没无己之事,而望其子以光明;日为腆鲜不涓之事,而望其子以高洁。”严复认为,此大误也,亦是不可能的。所以,严复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此不独吾今日之事然也。彼欧西诸邦,莫不如此。”[4]255

严复提倡注重家庭教育,在对其子女的教育上可谓充分体现。我们可从严复给子女的书信中,窥见一斑。《与长子严璩书》中,严复教育其子到:“欲为有用之人,必须表里心身并治,不宜有偏。”[2]780严复四子严年少在外读书,严复在《与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