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自主理清课文行文脉络、概括中国诗的特点,把握全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比较、归纳、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对中国诗歌的浓厚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全文大意。
教学难点:对文中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这些都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同学们,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如:《山居秋暝》《登高》《天净沙秋思》等)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
明确:语言的形象、凝练、结构跳跃,具有深深的画面感等。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诗的特点,那么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知人论世
1.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
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意味深长,引人入胜)的特点。
著作:《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长篇小说;《谈艺录》诗话;
《管锥编》文论;《七缀集》文论集。
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2.背景:
看课下注释一: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问:假如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学预设:生:中国诗有什么特点。
生: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
(方案二:师问:本文的题目是《谈中国诗》,以题目为切入点,谈中国诗的什么?中国诗有什么特点?和外国诗有何不同?)
三、导引自学,宏观把握:
1.问:在座的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
那么在文本中,那几自然段涉及到中国诗的特点?
(2--7)(提出来,将其单独作为一部分)
2.问:面对一群对中国诗有所接触,有一定的兴趣但毕竟是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的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说,钱钟书先生应该如何和他们一起谈中国诗呢?
明确: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3.追问:你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
明确: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评价学生回答。
)
4.什么是比较文学?
多媒体展示两个问题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刘德华)
那么欧洲人呢?——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5.思考: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比较思维。
解析: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点的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
如果对这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大谈特谈中国诗的各种特点,很显然会使人一头雾水,难以理解,所以本文,钱钟书先生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解析中外诗歌的异同的。
第一段:交代了论诗的根本立场-----比较文学。
(单独作为一部分)
6.问:最后一段讲了什么?(关键句)
总结: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独立作为一部分)
7.教师: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比较文学。
第二部分(第2---7段) 论述中国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
四、合作探究,微观分析:
1.第一部分:怎样理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
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
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
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2、A.第二部分:既然作者是用比较的方法,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自读课
文第二部分,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探究,完成下表。
思考:①、中国诗和外国诗有何异同?作者是怎样论述的?(主要采用了比
较和比喻的方式)
②、通过比较,归纳、概括中囯诗的特点。
指导方法: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点勾画,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信息,划出表
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
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
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个别学生可以找出⑤中国诗跟西
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
B.合作探究后,各组选出代表,将讨论结果填表展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C.引导学生纠正、补充,明确中国诗的特点:发展方面:成熟早;形式方面:篇
幅短;技巧方面:富于暗示性;风格方面: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内容方面:社
交诗特别多,宗教是几乎没有。
比较文学
中国诗外国诗中国诗的特点发展
形式
技巧
风格
内容
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3.第三部分:如何理解“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虽有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
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
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4.学生总结,归纳中心: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拿一个“通”字概括,即通古今,通中外,通学理。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五、拓展延伸练习: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致大海》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王。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学生讨论后明确:
同:(内容)两诗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致大海》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对大海歌颂,对人生命运的慨叹,对自由的礼赞。
)
《观沧海》把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作者通过写大海抒发自己政治家、军事家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异:(形式)
1.《致大海》是自由体诗。
《观沧海》是古体诗。
2.《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但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3.《观沧海》:体现中囯诗暗示性特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吞吐宇宙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致大海》:体现西方诗直抒胸臆的特点,“我多么爱你的回音,你悠远的声调,空谷的哀鸣,还有你反复无常的咆哮,和那黄昏时的宁静。
”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先从宏观上把握了文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再通过微观分析,在比较中认识到中外诗歌的异同,并归纳概括出中国诗歌的特点。
在文中,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七、作业:品味语言
当然,先生的说理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也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及睿智。
比如:《围城》小说的开头讲一位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局部真理”。
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为“局部的真理”。
可见,先生的幽默是透着学者的智慧的幽默。
请同学们找出你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仔细品味,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组内交流、分享。
(注意句不离篇)
板书:
根本立场:比较文学
发展:成熟早
形式:篇幅短
中国诗特点:技巧:富于暗示
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内容: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结论: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