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欧的政教之争王之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之争
摘要:政教矛盾和冲突贯穿了整个西欧中世纪,对西欧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于教会权与王权之间的这场尖锐复杂、旷日持久的斗争,本文试从中古西欧历史入手,分三个阶段来分析,以期能了解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和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教权王权
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一边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的文明城市”。⑤卷七,p400 “公元5世纪,“蛮族”日耳曼人的入侵,打破了旧日罗马帝国的社会秩序,分割了西欧,历史出现了倒退。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西欧出现了一个断层时期,残存的古典文化大多隐藏在修道院里。基督教在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中成为一片文明的绿洲,它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寻觅一条恢复秩序及文明教化的艰辛道路的责任。蛮族应处于“英雄时代”无力承担此任,必须在教会的指引下建立国家。因而教会在帮助蛮族建国、治国及扩张过程中与世俗政权结成一种密切相连的二元关系。教会权力系统与世俗权力系统并存的权力二元化结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教会摄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权”。⑥西欧的封建制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日尔曼、罗马和基督教三种因素互相融合,从罗马灭亡后的废墟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骑士制度同样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确立起来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是一种松懈的领土集合体。
在西欧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基督教起源于罗马帝国,它的发展盛期在中世纪,这是西欧封建经济和政治的条件所决定的。基督教在中世纪逐渐取得统治地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主教有严密、完善的组织,教会靠此分享西欧政权。9世纪的欧洲实现了基督教化,教会遍及城乡。基督教会依照世俗封建等级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教阶制度。教会的组织规模庞大,职能齐备。罗马教皇是教会的最高首脑,这一职位从有影响的枢机主教中选出,终身任职。以下是由罗马教皇直接任命的最高级主教即枢机主教,他们与各国政界要人有微妙关系。再下有宗主教、都主教、一般主教等。教皇常向各国派出训练有素的传教士、间谍、密探或代理人,他们或为政治顾问,或为重要官员,参与国家政治决策,左右各国政治。教会自成一体的组织系统与社区的政治权力为教权极盛奠定了组织与政治基础。
第二,教会取得了遍及西欧的土地,是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封建领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由于世俗封建主的依赖,教会不断得到国王和官员的封赐,加上信徒的捐赠,对异端份子产业的吞并与开垦无主荒地,教会取得了巨额地产。此外教会还利用各种非法手段掠取土地。12世纪末,罗马教廷的年收入比西欧任何一国的年收入要高得多,这为教权极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教会积极参与立法、司法活动,享有司法特权。自从法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以后,即给予兰斯大教堂“豁免权”,教堂可以不受世俗官员的干涉,即使有犯罪分子潜入,官兵也不能追捕。后来这项特权扩展到别的教堂。教会也拥有一批著名的法学家,他们被邀请参加世俗法律建设工作。后来又出现了教会法庭。至13世纪,教会法庭凌驾于国王法庭之上。
第四,教会拥有军事力量,掌握军事大权。和世俗领主组织私人护卫一样,教会也组织僧兵。教会上层人士活跃于军旅,或当军事顾问,或当军事指挥官,本笃会在这方面表现尤
为突出。教会组织十字军骑士团、教会骑士团、神庙骑士团等,频繁奉命讨伐种种“异端”,帮助世俗领主镇压农民起义、市民暴动和民族运动。僧侣在军事活动的地位是教会权力表现出暴力与专制的性质。
第五,垄断教育文化事业,控制人们的思想,是教权极盛的思想基础。中世纪初期,经过蛮族的打击,古典文明不复存在,仅神职人员掌握着知识,加上蛮族在治国过程中对教会的依赖,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⑥
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中,政教矛盾一直存在,政权与教权一直是此消彼长,处于激烈的斗争中。开始,罗马教皇和神职人员总是从属于世俗的君主或领主的。但到十一世纪末,其地位大大改观。教会利用世俗封建主的相互格斗和厮拼而有力的增强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希求确立对整个欧洲的统治。不过世俗的皇帝和君主们是不甘心充当教会走卒的。他们对教会的支持与合作,说到底,无非是个利用。所以,一旦他们感到教会势力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时候,便要采取断然措施相抗衡,以至于不惜诉诸武力,总之,在中世纪,教会权(神权)与王权之间的斗争是尖锐复杂、旷日持久的,二者之间的斗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至八世纪的酝酿期;第二阶段是九到十三世纪,教权高涨,与政权形成对垒之势,期间教权达到颠峰状态,随后便开始由胜转衰;第三阶段是随着君主国家的形成和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萌发,王权逐步得到加强,教权节节败退,王权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一、酝酿时期中世纪伊始,基督教教会和基督教国家二者,只不过被当作统一社会的两种基本的职能机构而已,它们只有分工的差别,并无不同社会性质的对立。它们并没有料到嗣后彼此之间会发生多大的冲突。尽管如此,在某些神职人员的思想理论中,已显露了夸张神权的苗头。盖拉西(492——496年为教皇),是最早提倡教政二元主义的理论家之一,他提出所谓的“双剑”论。他说,在基督那里,本来是君主、教主合为一体的;但基督深知人的弱点,便在尘世中将这两种职能分开,将两把剑一给君主,一给教主,并令他们互相提携。盖拉西说:“治理现世有两大系统,一为教士的神权,一为人主的君权。在‘最后判决’中,就是君主也必须由教主代向天主负责。就此点而论,则这两种权力中,教士权力的分量较重。”又说:“耶稣·基督在规范这两权各得其所的方法和尊严中,又区别彼此的职务……既:为使来世的永生,信教皇帝应需用教士,而教士应用皇法也是为了尘俗事务的缘故。”
⑴由以上可以看出,在中古初期,神权开始觊觎世俗权力,并为以后染指世俗权力寻求理论上的依据。在公元六七世纪时,罗马主教趁拜占廷皇帝对意大利的控制削弱之机,首先统治了罗马,继之又在意大利中部占据了大片土地,在格列高一世(590——604年)任罗马主教时,对西欧教会开始有了较强的影响,此后罗马主教逐渐独占了教皇的名号。在751年,教皇与西欧新兴封建主法兰克国王结盟,支持法兰克王丕平篡夺王位后,后者在754年战胜意大利北部伦巴德人时,强迫伦巴德人把侵占的意大利中部的一片领土交给教皇,教皇从756年起,在这片领地上形成了一个世俗国家,俗称“教皇国”。这样,教皇在宗教权力之外,又获得了相当大的世俗权力,这为盖拉西“双剑论”的推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以后神权与王权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二、教权与王权的对垒
随着十一世纪欧洲经济的增长,教会的经济力量越来越大,逐渐想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表现为这个时期兴起的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克吕尼运动。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恢复和执行传统的僧侣生活,通过赠予土地和庄园,使修道院获得一定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逐渐演变成不受任何教俗贵族的控制,甚至可以摆脱教皇宗主权的局面。改革者要求严格教会管理,反对世俗政权对教会的操纵。克吕尼改革运动规模不断扩大,最后形成大规模的教会改革运动。克吕尼运动加强了教会的组织力量,最后由改革者与教廷建立起联系,而打破了数世纪以来,政教之间虽有矛盾,但相安无事的局面。
在修道院改革运动的影响之下,教会改革又开始了。罗马教会改革是在德意志皇权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