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水生植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它可以在水中生长,不同于陆地上的植物,水生植物具有对水环境的治理和修复的功能。
在实践中,许多城市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因此需要引进水生植物来对水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
本文将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水生植物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首先,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和净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化学物质等。
其次,水生植物可以稳定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有效遏制污染物的扩散和传播。
最后,水生植物还能减少底泥中的废气排放,防止氧化还原反应对水体产生负面影响。
在水体中引进适宜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自身的生长和代谢,对水体进行治理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处理方式。
比如,在河流和湖泊中引进睡莲,既可以增加水体的氧含量,有助于水中生物的繁殖,又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盐,有效遏制富营养化的发生。
同时,在河床上铺设适当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
另外,水生植物的引入还能有效减少底泥中的污染物,对底泥中金属离子、氮、磷等进行吸收和分解,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底泥污染对水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水生植物的生长。
总的来说,水生植物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样也是一种能够实现生态恢复的有效措施。
二、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修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够有效修复水环境污染,这也是将水生植物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主要原因。
在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中,水生植物的引入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以及环境的改善。
具体来说,水生植物的引入可以使水体的水位得到改善,形成多个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对水体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水生植物对水质的修复还有助于河流的生态系统建设。
比如,绿色藻类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河流的生态系统耐受性,促进水体中的营养循环管理,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此外,水生植物的生长还可降低水中硝化细菌数量,从而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水生植物是一种生长在水中或水域附近的植物,包括水生藻类、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等。
水生植物与水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能够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和暴露于水中的根系,有效地改善水体的水质。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的修复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水生植物对水体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综述。
一、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和净化作用水生植物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如氮、磷、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通过根系吸收营养物质,防止水中富营养化过程的发生,改善水质。
水生植物还能够吸附和储存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质,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研究表明,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显著地改善水体的透明度和氮、磷含量,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的程度,提高水质。
二、水生植物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水生植物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促进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沉积等方面。
水生植物能够提供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增加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的枯落物和根系能够促进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沉积,改善水体底部的生态环境,促进底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通过这些方式,水生植物能够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提高水质。
三、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机制水生植物对水体的修复提升主要是通过其生理生态机制实现的。
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促进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促进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和氮、磷的循环。
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水体中的碳酸盐含量,改善水质。
水生植物还能够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水体的温度和盐度,对水体环境产生影响。
水生植物的这些生理生态机制是其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水生植物的应用与展望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的修复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在水体修复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改善水体的水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的程度。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改善和恢复受损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促使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对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利用植物吸收、富集和转移污染物的能力,改善水环境的质量。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水生植物修复和陆生植物修复两种方式。
水生植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生长,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和氧合水体,改善水质。
一些具有良好吸附能力和耐污染性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盐等污染物。
陆生植物修复则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减少其对水体的渗透和排放。
常见的修复植物如虎耳草、油菜等,具有良好的耐污染能力和疏水性,在水土界面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治理作用。
二、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技术,通过构建湿地植被和水流动态、模拟湿地生物的生态链条,提高水体的处理效能。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分为浅水湿地和深水湿地两种类型。
浅水湿地一般是指水深在0.2-0.5米之间的湿地,常见的有人工河流、自然湿地的修复和构建,如湿地池塘、浮床湿地等。
浅水湿地利用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对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等进行吸附和降解,同时也是很好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对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深水湿地则是指水深超过0.5米的湿地,在处理水体中重金属和毒物时具有很好的效果,如鱼塘、景观湖泊等。
深水湿地通过植物的生物学功能和水流的动力效应,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吸附于植物表面,或通过植物根系的作用,将污染物固定在根系中。
三、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分解,恢复水体的健康。
水生植物和水体生态的修复
水生植物和水体生态的修复水生植物和水体生态的修复第一章水生植物概述1.1 水生植物的概念为一生态学范畴的概念。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水生植物生活于水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水环境的典型适应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
生活型:指植物长期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形态上的适应类型,也是各种植物对其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在外貌上的具体反映。
挺水植物:根生泥中,下部或基部在水中,茎、叶等光合作用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该类群植物处于水陆过渡地带,因而叶表现出具有同陆生植物相似的结构,具有表皮毛、角质层、气孔等。
浮叶植物:植株扎根基底,光合作用部分仅叶漂浮于水面。
漂浮植物:与浮叶植物相比,整个植物体悬浮于水面,根沉水中,但不接触基底。
也有浮水叶与沉水叶之分。
沉水植物:大部分生活周期内营养体全部沉没水中,植株扎根基底。
由于完全沉水,该类群植物适应水环境的特性更为典型,叶面上的气孔已丧失功能或没有气孔;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主要分布于植物体表面;。
在同一水体中,各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分布呈一定规律,自沿岸带向深水区呈连续分布态,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水生植被的功能:首先,作为初级生产者,为各类水生动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基础,进而形成复杂的食物链,为最终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通过其矿物质营养代谢实现物质循环;可有效增加空间生态位,形成更多样你给的小生境;能影响并稳定水体理化指标,如通过光合作用放氧提高水体中溶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呼吸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改变水体pH和无机碳的形态和含量等;再次,大型水生植物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以及形成遮光效应和分泌克藻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藻类的过量繁殖,减少水华的暴发,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的水环境;还具有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如固化底泥、提高其氧化性、附着和吸收有害物质,通过吸附和过滤作用,降低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增加透明度,净化水质;水体中植物的生存,可减少水动力,降低水体扰动所带来的底泥营养盐向水体释放;最后,具有景观美化效应等。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水生植物是一种生长在水体中的植物。
它们在水体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促进水体生态平衡的恢复。
水生植物的修复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物种特性和水体质量等。
以下是对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详细阐述。
水生植物主要通过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和有机物质来净化水质。
首先,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溶解有机物,如氮、磷等,减少水体中的养分浓度。
这些养分是水体中藻类和细菌等其他微生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当水生植物吸收养分时,会限制这些微生物生长的速度,从而抑制藻类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此外,水生植物的根系还可以固定底泥,稳定水体底质,减少水流对泥沙的冲刷。
水生植物的根系为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在水体修复过程中,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增加水体沉积物的吸附能力,减少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浓度,从而改善水体的质量。
以上是水生植物在水体修复中的主要机理,但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环境条件是影响水生植物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生植物对水温、光照和水体流速等环境因素有一定的适应性,不同的物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合适的水温、适宜的光照和适度的水流是水生植物生长和修复效果的关键。
其次,物种特性也会影响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
不同的水生植物物种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养分吸收能力和适应性等特点。
选择适合当地水体环境的水生植物物种进行种植,可以增加修复的效果。
最后,水体质量是水生植物修复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对水生植物的生长和修复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浓度过高,将限制水生植物的生长和修复效果。
因此,在水体修复中,应根据具体的水体质量状况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水生植物物种进行种植。
合理管理水温、光照和水流等环境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改善水体质量,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体生态修复的技术与管理策略
水体生态修复的技术与管理策略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许多水体受到了污染和破坏,水体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体生态修复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任务。
一、水体生态修复的技术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善水体的物理环境,从而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底泥疏浚、人工增氧、引水稀释等。
底泥疏浚是指将水体底部受污染的淤泥清除,减少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改善水体的水质和底质条件。
然而,底泥疏浚需要谨慎进行,以免破坏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
人工增氧则是通过向水体中注入氧气,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水体缺氧的情况,但需要持续的能源供应和设备维护。
引水稀释是将清洁的水引入受污染的水体,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
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向水体中添加化学药剂来去除污染物或改变水体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有化学沉淀、氧化还原、中和反应等。
化学沉淀法常用于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通过添加沉淀剂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而从水体中去除。
但化学药剂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二次污染,需要严格控制药剂的用量和种类。
氧化还原法可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但同样需要注意反应条件和药剂的选择,以避免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吸收、转化和降解污染物,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是目前水体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代谢作用来去除污染物。
例如,某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植物修复则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和代谢作用来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不仅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还能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水污染已经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水质和生态环境,许多国家采用了各种措施进行治理。
其中,使用水生植物来修复水体环境已经被广泛应用。
水生植物指的是适应水生环境的植物,其生长周期和生态需求与水体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促进水质的改善。
因此,水生植物成为生态修复和水污染防治上的一种有利工具。
一、水生植物的分类和特点水生植物按生长环境和水体本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等。
其中,沉水植物是生活在湖泊、河流、池塘等水域中的植物。
其叶子浸泡在水中,根部建立在底泥中,长成茂密的水草丛,净化水体,增加水中氧气供应。
水生植物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水生植物可以长期在水中生长,不需要大量的土壤、氧气等条件,耐受水体中的污染物和化学物质等。
其次,水生植物是一种高效的吸收器,可以通过化学吸附、微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将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完全吸附和降解,促进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降解。
再次,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通过生物滤网的方式,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减少有害菌的繁殖,防止水体中的潜在食品链受到影响。
二、1.水生植物的物理效应水生植物的物理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降低水位和水流率,减弱水势,使水体中的沙石等物质不易流动,减小水深,促进有益植被的生长。
另一个是通过水生植物的生物缠结和根系等等在水体中滤去悬浮物、沉淀物,过滤物质的多少与水生植物的密度和高度有关,越密集,效果越好。
这样,人工湖泊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自然水分解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2.水生植物的化学效应水生植物的化学效应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是通过光合作用,水生植物可以利用自身的能量将水质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转化为氧气,降低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从而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的作用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的作用发布时间:2021-11-12T11:34:08.054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3期作者:张盼红牟雪[导读] 水生植物凭借自身功能及作用,对水环境修复治理有着绝对优势。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01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水生植物的作用及功能,接着分析了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最后对水生植物在修复中的应用配置原则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作用引言:水生植物凭借自身功能及作用,对水环境修复治理有着绝对优势。
为提高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治理成效,需明确水质、水深及周边环境,遵循配置原则并合理选种,考量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合理性,保证对水环境的净化成效。
1水生植物的作用及功能1.1物理作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有机质颗粒有着吸附、沉降等作用,作为水体中的污染颗粒和微生物的核心介质,植物自身的比表面积较大。
水生植物凭借自身的根系菌胶团,促使悬浮于水体中的地物质发生沉降,也可及时拦截水体中泥砂等污染物,减轻水体中污染负荷。
1.2吸收作用水生植物可通过多种作用将水体中的营养盐转化为自身物质,或通过代谢功能将其排放。
需定期收割不断生长的植物,以免叶片落入水体,造成水源二次污染。
不同的物种及污染源,均会对植物吸收污染物造成影响。
1.3协同作用在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可将水体中N、P降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最终产物传输至根系,并形成无氧、有氧两大区域,供给水体中好氧、厌氧微生物,净化作用较强。
1.4化感抑制作用水生植物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对水体中藻类的繁殖和生长具有约束作用。
2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的实际应用2.1沉水植物的应用沉水植物,主要是指根茎在泥土中生长,整株都沉侵在水中的植物。
该类型植物有着比较发达的通气组织,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
其大多数叶子是狭长的,呈丝状,可以将水体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吸收,就算是在水下,依旧可以茁壮生长。
水产养殖中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水产养殖中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海鲜资源,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领域迫切需要进行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生态修复方法和环境保护措施。
一、水产养殖中的生态修复水产养殖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水体富营养化、底泥污染等。
为了恢复水体生态平衡,需要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
1. 水生植物修复水生植物具有吸收养分和改善水质的功能,可用于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修复。
适当引入水生植物,如水葫芦、莼菜等,能够吸收过量氮、磷等养分,减少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
2. 人工湿地建设人工湿地是一种模仿自然湿地生态功能的修复手段,通过构建湿地系统,可以有效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人工湿地建设可以增加水域的自净能力,促进水体的生态恢复。
3. 水生生物修复适当引入一些水生动物,如鱼类和螯虾等,可以帮助清除底泥污染物,促进水体的生态修复。
这些水生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减少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改善水质环境。
二、水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养殖面积和密度控制合理控制养殖面积和密度是减少废水排放和养殖污染的有效途径。
过高的养殖密度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质环境。
科学制定养殖规模和密度,能够有效减少养殖排污量,保护周边水域环境。
2. 污水处理技术养殖废水是水产养殖所产生的主要污染源,为了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需要采取适当的污水处理技术。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生化处理等,通过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3. 养殖水质监测建立养殖水质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养殖水质环境,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科学监测水质指标,可以评估养殖环境的健康状况,并加强管理措施,保障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6大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6大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六大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
1.底泥疏浚:底泥是湖泊水体中的重要污染源,通过疏浚底泥可以清除污染
物,减少内源污染,从而改善水质。
2.植被修复:在湖泊周围种植适合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
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的含量,同时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底质环境,提高水质。
3.生物净化: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包括细菌、真
菌等。
4.生态放养:在湖泊中放养适量的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利用其生物摄食
作用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5.生态工程: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生态浮床、人工湿地等,通过生态系统
的自然平衡机制改善水质。
6.综合治理:结合以上多种技术手段,对湖泊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改善水质、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实施生态修复技术时,需要针对不同湖泊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案,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加强湖泊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遏制湖泊水体的污染。
水生植物对净化污水及在水生态修复方面的作用
水生植物对净化污水及在水生态修复方面的作用佛山市南海区天益城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生植物生态修复。
一些地区的水生植物生态修复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以至于出现藻类丛生、污染严重的情况,再加上在进行水生植物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以及资金支持,以至于无法有效开展修复工作。
因此,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植物修复在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中如何实践进行详细探讨。
从生态净化功能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在城市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作用机制和植物配置原则:水生植物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可以拦截、沉降、吸附水体中的固体颗粒;通过生长代谢吸收氮(N)、磷(P)等有机物,同时有些种类的植物还可以富集不同类型的重金属;通过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可以降低水中的生物需氧量;通过分泌抑藻物质防止藻类爆发,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在植物配置时,应当综合考虑植物的净化效果、种植要求、生态性以及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为生物群落的建立提供基础。
关键词: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净化作用;配置原则在进行水生植物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有效将植物修复应用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进行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中种植水生植物能够增加对水体污染物的溶解、提高对污染物质的凝聚和过滤作用,并且有效限制藻类生物的生长。
除此之外,对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进行不同层次的组合种植能够更有效地对水污染起到净化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水生植物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该有效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
一、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加大了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但是在实际修复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水资源生态修复技术以及资金支持,以至于无法有效开展修复流程。
除此之外,我国还没有完善的水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制度,以至于在进行水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没有专门的资金支持,大多都是依赖政府和人民群众,因此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无法有效开展。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在水体质量修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体质量的修复主要是指通过水生植物的生长、代谢以及其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相互作用来改善水体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和组成,进而提升水体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水生植物作为水体中的生物组成部分,通过其特有的生理特性和生态功能,对水体的质量具有调节和修复的作用。
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吸附能力,能够吸附和吸附水体中的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营养物质等污染物质,从而降低水体中这些污染物的浓度。
水生植物还能通过其根系系统拦截、过滤和降解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净化效果。
水生植物的生长代谢对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有一定的效果,可以减少水体中养分的过量积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暴发。
针对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提升的研究,国内外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野外观测。
实验研究主要包括水生植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机制、吸附和吸附污染物的能力以及根系系统对水体中有害物质拦截和降解的效果等方面。
观测研究主要通过野外监测和样点调查等方法,对水生植物在不同水体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对水体质量改善的贡献进行评估和量化。
这些研究为水体质量修复和生态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吸收和转化污染物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等方式来修复和提升水体质量。
本文对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吸收和转化污染物质通过水生植物吸收和转化污染物质是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主要方式之一。
水生植物通过其根系和叶面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氨氮等,同时将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水生植物对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也有显著的吸收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水体的营养盐含量及水藻的繁殖,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2.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水生植物还能够通过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来修复和提升水体质量。
例如,水生植物能够提供棲息地和食物链基础,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够防止水体的风化和侵蚀,维持水质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水生植物在水体修复中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水体的水质和水生生态环境。
具体来看,水生植物能够降低水中的营养盐和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减少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和光合能力,保持水体的透明度和生态价值。
同时,水生植物在水体修复中发挥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与污染物质的互动关系、与动物群落的生态关系、与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将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三、水生植物的修复方式和条件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方式主要有增植、迁栽、递进式植物修复等。
其中,增植是指通过增加水生植物数量和覆盖面积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迁栽是指将生长强壮的水生植物迁移至污染水体,并利用其生长和繁殖形成防护带和吸附带,增强水体的自净效果;递进式植物修复是指依托植物的自我修复机制,逐步修复前后污染负荷过重的水体。
在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条件:1.水质适宜条件:水生植物修复水体需要有适宜的水质环境,过高的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修复效果。
2.气候环境条件:水生植物适宜在气温较高、湿度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并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水生生态学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水生生态学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水生生态学: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水,是生命之源。
地球上的水体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海洋等,不仅为无数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还在气候调节、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体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保护与修复水体生态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
水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重金属和有机物,如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其次,农业面源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得氮、磷等营养物质随着雨水流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生态平衡。
此外,过度捕捞、填湖造地、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也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保护水体生态系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同时,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
对于农业面源污染,应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业对水体的污染。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水生态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体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为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能认识到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修复水体生态系统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
生物修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方式,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
例如,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改善水质。
投放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可以控制藻类的生长,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物理修复方法也是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促进水体中的生物降解和氧气释放,具有重要的水质改善作用。
本文对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应用于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前景。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氮和磷等无机物质,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实验证明,水生植物能够通过根系、叶片和茎部的生物吸附作用,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氮和磷,从而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水生植物通过促进水中的微生物降解,进一步改善水质。
水中的微生物是水体中有机废物的主要分解者,能够有效地降解有机物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生植物能够提供丰富的生境和庇护所,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和繁殖条件,促进了水体中的微生物降解作用。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的根系和绿色植物表面都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种群,这些微生物能够有效地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进一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生植物能够通过表面通气和叶片运动等途径,促进水体中氧气的释放,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
水体中的氧气是水中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条件,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叶片呼吸、根系通气和水中气泡的释放,水生植物能够促进水体中的氧气释放,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
研究表明,水生植物的根系和叶片具有优良的氧气测量能力,能够从水中吸收氧气,并将其释放到水体中,进一步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
水生植物在水体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水生植物能够为水体提供良好的生境和庇护所,促进水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照、水分和适宜的营养条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水体中的生态系统。
水生植物的生长不仅可以改善水质,还可以提供食物、栖息地和避难所,促进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的技术。
通过植物的吸收、降解、沉淀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目前,在城市、工矿企业和农村等地广泛应用了人工湿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提供生态位和栖息地。
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技术,通过构建植物修复带或水生植物人工湿地,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含量,改善水质环境。
目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已在城市河道、湖泊、水库和养殖水体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3. 鱼类修复技术鱼类对水体环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排泄废物等方式,改善水体的生态平衡。
目前,一些水域的水生态修复工程中,已引入了适宜的鱼类进行水质修复和生态恢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1. 技术深化和创新随着对水环境修复需求的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将不断深化和创新。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改良水生植物,提高其吸收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利用先进的材料和工程技术构建高效的人工湿地系统;开发新型的生态修复材料和技术手段等,将为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2. 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生态城市等项目中,将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对农田、城市水体进行修复和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3. 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的协同推进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将与环境治理工作协同推进,形成全面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水生态修复技术将与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4. 国际合作与交流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与交流。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摘要】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影响因素、机制、种类对净化效果的影响以及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适用性进行了综述。
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含量,从而改善水质。
不同水生植物种类及生长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其净化效果,因此在选择植物进行水体修复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研究水生植物与微生物共同净化水体的机制,以及开发更多适用于不同水体条件的水生植物种类。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一种环保修复水体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水生植物、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作用、影响因素、净化机制、植物种类、修复适用性、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盐过多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水环境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富营养化水体容易产生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浑浊、缺氧、腐泥积累等问题,影响水体生态平衡和水质安全。
而水生植物是一种重要的水生生物,具有过滤水体、吸收富营养化物质的能力,对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对水生植物净化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水生植物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潜力。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养分,阻断富营养化物质向藻类等有害生物的转化路径,从而有效改善水体的营养状况。
深入研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富营养化水体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水体生态系统失衡,水质恶化,甚至出现蓝藻水华等问题。
而水生植物作为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吸收营养物质、净化水体的功能。
研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是生活在水中或水边的植物群落,包括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等。
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氮、磷、重金属等。
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吸附和拦截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起到过滤作用。
水生植物
的叶片和茎内的细胞结构能够吸附和转化氮、磷等无机养分,使其从水体中被固定和去除。
水生植物还能够吸收和富集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减少重金属对水体和生物的危害。
水生植物能够通过生物降解作用降解水中的有机物。
水体中的有机物包括有机废弃物、农药和工业废水等。
水生植物的根系和茎叶表面附着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和转化有机物,将
其分解成无害物质或转化为植物自身的养分。
水生植物通过与微生物的共生作用,形成一
个稳定的有机物降解系统,能够有效地消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水生植物能够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
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是维持水生生物呼吸和生态
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水生植
物的根系和茎叶也提供了大量的气体交换表面,促进水体中氧气的弥散和循环,提高了水
体的氧气含量。
水生植物能够改善水体的透明度和减少水藻的生长。
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藻类是水体
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生植物通过竞争养分、遮阻光线和释放抑制物质等方式,抑
制水藻的生长,减少水体中的藻类密度和生物量。
水生植物的茎叶和根系也能够降低水体
中的颗粒物浓度,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摘要: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体质量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水生植物应用在水生态修复工作中可以起到理想的修复效果。
本文主要针对具体的影响因素与应用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生态修复;应用水生态系统在维持全球物质循环和水分循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人们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多以及对水生态系统的严重干扰,全球范围内的水生态系统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对海洋水生物的过度捕捞都直接导致水生物资源被过度开发和水体质量的下降,对于这一问题,至今都没有较为完善的处理方法。
水生态修复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水生态系统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最大程度上减缓水生态系统的退化,或是将已经退化的水生态系统修复到能够长期自我维持的稳定状态水平。
现如今,水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迅速,本文对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影响水生植物生态修复的环境因素展开研究。
一、影响水生植物水生态修复的环境因素1.光照。
光照是所有植物生长的必需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存活率同样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水生态系统中,由于污水的排放以及海水中存在的悬浮物颗粒都直接导致水体透明度的降低,水体透明度降低就会致使水中光照不足。
当水中光线严重不足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无法正常运行,使其生长受到抑制,由此可见,水体透明度是间接影响水生植物生长的因素之一。
2.温度。
由于水环境温度长期都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之中,因此水中的温度对水生植物的季节性生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决定水生植物的萌发和休眠期。
不同水生植物在水温下的代谢过程有所不同,且光合速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营养盐浓度。
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水生植物恢复的限制因子。
营养盐浓度升高会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之间产生竞争,使水生植物处于弱势地位。
而营养盐浓度过高会对水生植物的生长产生胁迫,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营养盐浓度,当营养盐浓度过高时,会消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最终抑制植物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吴振斌第一章水生植物概述1.1水生植物的概念为一生态学范畴的概念。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水生植物生活于水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水环境的典型适应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
生活型:指植物长期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形态上的适应类型,也是各种植物对其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在外貌上的具体反映。
挺水植物:根生泥中,下部或基部在水中,茎、叶等光合作用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该类群植物处于水陆过渡地带,因而叶表现出具有同陆生植物相似的结构,具有表皮毛、角质层、气孔等。
浮叶植物:植株扎根基底,光合作用部分仅叶漂浮于水面。
漂浮植物:与浮叶植物相比,整个植物体悬浮于水面,根沉水中,但不接触基底。
也有浮水叶与沉水叶之分。
沉水植物:大部分生活周期内营养体全部沉没水中,植株扎根基底。
由于完全沉水,该类群植物适应水环境的特性更为典型,叶面上的气孔已丧失功能或没有气孔;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主要分布于植物体表面;。
在同一水体中,各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分布呈一定规律,自沿岸带向深水区呈连续分布态,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水生植被的功能:首先,作为初级生产者,为各类水生动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基础,进而形成复杂的食物链,为最终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通过其矿物质营养代谢实现物质循环;可有效增加空间生态位,形成更多样你给的小生境;能影响并稳定水体理化指标,如通过光合作用放氧提高水体中溶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呼吸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改变水体pH和无机碳的形态和含量等;再次,大型水生植物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以及形成遮光效应和分泌克藻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藻类的过量繁殖,减少水华的暴发,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的水环境;还具有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如固化底泥、提高其氧化性、附着和吸收有害物质,通过吸附和过滤作用,降低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增加透明度,净化水质;水体中植物的生存,可减少水动力,降低水体扰动所带来的底泥营养盐向水体释放;最后,具有景观美化效应等。
第二章主要生态因子对水生植物的影响2.1光照强度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是植物需光特性的两个主要指标。
真光层深度是指在水柱中支持净初级生产力的部分,其底部为临界深度,即水柱的日净初级生产力为0值的深度,也就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达到平衡的深度,也称为补偿深度。
按经验看,光补偿深度一般是水体透明度的1.5倍,或光照强度约为表面光强的1%处的水深。
只有实际水深小于或等于光补偿深度的水域,沉水植物才能生长。
2.2温度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代谢活动的影响、对其越冬和繁殖的影响、对其生长竞争的影响。
多数水体水生植被恢复或重建是通过整株移植或利用其他营养体进行,主要依据是其具有广泛而高效的无性繁殖系统。
2.3pH对无机碳源的影响、对非离子氨的影响。
某些沉水植物在水体低无机碳条件下会产生各种形态和生理适应机制,如长出浮水和挺水叶片吸收空气中的CO2,从沉积物中吸取CO2,CAM途径,C4途径,以及吸收HCO3-作为无机碳源等,这些都是解决无机碳源不足的有效途径。
2.4底泥底泥的质地是指底泥的粗细情况,是底泥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
pH和氧化还原电位被认为是影响底泥磷吸附和释放最重要的因素。
pH对于底泥磷释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磷的存在形态:偏酸性时,磷主要以H2PO4-形式存在,此时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沉淀作用较大,不利于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在碱性环境下,过量的OH-与PO43-发生反应而造成Fe-p,Al-P的释放,随pH增高,磷酸根离子从沉积物中解吸速率加快,使更多的内源磷释放进入上覆水体。
氧化还原电位高(底泥处于好氧状态),沉积物中的铁和锰以Fe3+和Mn2+形式存在,易与磷结合,以沉淀物的形式稳定沉积在底泥中;氧化还原电位低时,Fe3+还原成Fe2+,与磷酸根的反应产物由难溶的磷酸铁沉淀转变成溶解性的磷酸亚铁,使磷酸根脱离底泥进入间隙水,进而向上覆水扩散。
SO:pH>8,厌氧状态下水体中P增加,不好。
底泥再悬浮过程中,上覆水中无机矿物颗粒等显着增加,会使上覆水中的可溶性磷被迅速吸附,重新进入底泥,进而形成难被生物利用态磷。
2.5水位和水流2.6动物牧食第三章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3.1初级生产功能3.2水生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3.3底质环境稳定功能3.4营养固定和缓冲功能3.5水生植物的清水功能3.6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化感作用:指植物释放的次生代谢产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有利或不利的作用。
3.7其他生态作用第四章主要水体污染物对水生植物的影响4.1高氮磷营养盐的胁迫作用研究了不同胁迫条件对苦草、菹草和伊乐藻生长力、可溶性蛋白、叶绿素、SOD、POD等的影响4.2有机污染物对水生植物的影响4.3重金属污染第五章重建水生植被的主要理论依据5.1多稳态理论:5.2营养盐限制理论5.3生物操纵理论第六章水质改善与水生植被重建和管理6.1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环境障碍、应对措施和一般步骤主要障碍和应对措施:障碍一:透明度低导致水下光照不足应对措施:1.用人工湿地净化;2.用生态砾石净化;3.用植物浮床净化水质;4.用漂浮植物净化水质,如凤眼莲;5.用人工水草净化水质,如阿科曼;6.投撒高效净水剂(化学品)、噬藻微生物、生物菌剂;7.水下光补偿技术;8.用包含有贝类等多种底栖动物的生物反应器净化水质;9.有条件时,净化水位。
障碍二:底质有机物过多导致厌氧环境应对措施:1.原位处理技术。
a.用膜覆盖后再回填泥沙;b.基底改造,如掺入泥沙;c.原位化学处理,主要用于控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如通过投加硫酸铝、硝酸钙等化学剂来降低底泥中的磷向水体释放;d.原位生物处理,即向底泥中投加微生物以促进底泥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e.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即向底泥中投加石灰、火山灰和水泥等化学物质,降低底泥中污染物的溶解度、迁移性或毒性,主要针对受重金属污染底泥的处理;f.曝气以增加有机物氧化,改变厌氧环境,可通过水下充氧或干塘的方式进行。
2.易位处理技术。
主要是疏浚。
障碍三:水中氨氮和有机物浓度过高,毒害植物障碍四:风浪干扰应对措施:设置防浪带,水生植物的恢复从湖汊湖湾开始,逐步推进。
障碍五:水位剧烈变化应对措施:可控性不大障碍六:动物牧食应对措施:捕获草食性鱼,尽量减少其存量,待植被完全恢复,生物量足够大时,可以放养一定的草食性鱼用于控制植物的过量生长。
其他障碍:如藻毒素等。
应对措施:除藻技术湿生和漂浮植物最易恢复,沉水植物最难恢复。
恢复/重建水生植被工程的一般步骤:1.调查和制订方案对目标水域的水质、底泥、污染源、水生生物等情况做调查,收集相关历史和现实资料,根据其现状,制订恢复/重建水生植被的技术路线和详细方案,如是否需要清淤、是否需要改良底质、选种什么植物、植物种植区域的大小和位置等。
做到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强,尊重自然规律,经济有效。
2.外源污染控制水生植被的恢复必须以控制营养负荷为前提。
一切生态修复工程的前提是截污,包括点源和面源。
3.鱼类控制在重建水生植被时,要尽可能地去除鱼类。
4.水质和底质改善受污染水体的水质和底质往往较差,不能满足水生植物定植成活的要求,如透明度低、底质厌氧、氨氮浓度高等,so在植物种植前,需对水质和底质进行改善。
注:对于较大水域,在初期可不需要全水域实施恢复/重建工程,可选择水质和底质较好的区域优先实施,一旦先锋植物群落建立,就能很快扩张,从而达到预定目标。
先锋植物:指在水体修复过程中,最先在水里种植的植物。
5.先锋植物定植与先锋群落的形成根据水质和底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先锋植物和合适的种植时机。
要选择水位较低、透明度相对高的时机(冬、春季)进行种植。
6.人工调控,实现种群替代与群落结构的优化先锋植物定植和扩展后,需要丰富和优化植被结构。
一般而言,刚重建的水生植被结构较简单、物种少、稳定性差,需要尽快增加物种,优化结构,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机械收割是调控沉水植物的有效措施之一。
7.健康系统形成和维持通过调整渔业结构,即放养适当的草食性鱼来控制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6.2外源污染控制包括点源和面源,点源性污染主要包括各种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固体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出及其他固定排放源。
面源包括地表径流、农业面源污染及湖库养殖污染。
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按作用原理,分为物理、化学和生化三类,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吸附、过滤、膜分离技术,去除污水中大颗粒和胶体;化学方法包括混凝、氧化还原、高级氧化等技术,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生化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技术,去除污水中COD、N、P。
按处理程度。
按处理方式。
面源污染控制技术:1.人工湿地技术(水平流、潜流、垂直流)2.土壤净化床削减外源污染3.CRI(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控制外源污染4.湖滨生态带和水陆交错带对外源污染的净化技术6.3内源污染控制6.7水生植物群落的调控与管理中小型湖海中恢复沉水植物前,一般要控制草食性鱼类的数量,以使种植的沉水植物能迅速定居,并扩大种群规模。
目前恢复沉水植物时,通常选用易存活、生长快、繁殖能力强的种类作为先锋植物。
但沉水植物过度生长也会产生一些较为严重的后果,如。
因此,应进行合理调控。
即在先锋物种初步恢复、形成一定规模并改善水体环境后,采取适当调控措施抑制或削减先锋种的生长和扩散,促进后来种的生长与繁殖,改善群落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
之后根据水域功能的定位与沉水植物的恢复情况,引入草食性动物,最终使水体成为一个以生物调控为主,能基本自我维持平衡的生态系统。
收割、除草剂、生物调控、水位调节、遮光第七章重建湖泊水生植被的实践7.1先锋植物的选择及种植技术根据湖泊的现状、湖泊的功能、植物的适应力、净化功能、观赏和渔业价值而定的。
1.土着种2.生长速度快、耐污性强:黑藻、五刺金鱼藻、苦草、菹草3.易采购4.可利用:从饲料、绿肥、沼气或药用等方面考虑5.季节性:要进行季节间搭配,菹草和伊乐藻为冬季种,6.景观效果常用先锋植物:苦草、狐尾藻、菹草、金鱼藻、黑藻、伊乐藻植被恢复/重建初期的主要问题:1.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易形成章优群落,稳定性差。
应对方法:1.丰富物种,达成多样性与复杂性:冬季种与夏季种搭配;多年生与一年生物种搭配;空间结构优化。
2.兼顾景观美化性。
7.3水生植被恢复示范及工程应用实例环境科学概论---------徐慧、陈林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态环境科学第三节全球性生态热点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矿产资源短缺;海洋污染;有毒有害越境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