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教育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综合办学实力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XX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全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坚持“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强化应用、打造特色”的本科教学思路,实现“培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的人才培养目标。

4.坚持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

校长为全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是直接责任人;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教学单位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

5.坚持各级领导听课制度。

学校领导听课每人每月不少于1次;教务处长、副处长每人每月听课2次,各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院长、教学副院长、行政副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每月听课不少于2课时。

6.坚持教学工作会议制度。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校长办公会每学期召开两次教学工作专题会议,院系每学期召开三次全院系的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改进本科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7.保证并不断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建设和改革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教学建设,保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学
科和科技竞赛、优秀教师奖励、优秀教学成果奖励等各类专项经费的投入。

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
1.优化专业结构。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通过拓宽专业面向、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行减招或停招、停办;在基本保持现有专业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专业的改革,有计划地发展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

2.加强专业建设。

设立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支持专业,尤其是新建专业、特色专业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大力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本科专业。

3.开展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

学校每学年开展一轮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对教学单位的定位与规划、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查和评价,引导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行为,维护和稳定教学秩序,强化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坚持内涵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GPC”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善辅修、双学位制度,探索实施小学期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

2.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设置。

遵循本科教学指导思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生涯教育”三个平台,形成“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生涯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六个板块,积极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

3.更新教学内容。

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鼓励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单位学时的“含金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5.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进一步深化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
革,采取平时与期末、笔试与口试、考试与考查、理论与实践、开卷与闭卷、过程性与终结性等多种考核方法和手段并用的考核评价方式。

尤其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权重和实效性,把加强平时考核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风的重要手段。

平时成绩可综合考虑学生的考勤、作业、课堂讨论、调查报告、课程论文、读书报告、随堂测验、期中考试等多方面情况。

6.加强课程建设和共享。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引导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方式、教材、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和建设。

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建设,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加强院系、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避免因人设课、重复设课,实现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大力推进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

加强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等优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7.加强教材建设。

制定教材建设规划,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应用型教材。

鼓励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有机融合,实现教材建设立体化和多样化。

完善教材选用审批制度,加大优秀教材、规划教材和原版外文教材的选用
比例。

四、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确保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质量。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

按照“五平台、八模块”的原则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平台”是指学校为实践教学搭建的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就业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八模块”是指素质训练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实训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应用与创新模块、社会实践模块。

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工学类专业不低于35%,理学类不低于30%,经管艺类不低于25%,文学类不低于20%。

3.加强实验教学建设。

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更新实验项目,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比例,围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需要,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严格实验教学管理,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管理信息
化建设。

4.加强实习指导和管理。

加强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的规划,明确实习的目标、内容及要求,明确参与实习工作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加强实习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加强对参与实习工作各类人员的考核和评价,调动各类人员参与实习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并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5.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及学科和科技竞赛。

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学校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各级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活动。

鼓励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坚持“学有余力、兴趣驱动、重在过程”的原则,加强对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结项以及成果、档案的组织和管理,加强对竞赛项目的遴选、组织和管理。

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加强教师对项目的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一次集中训练,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既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检验。

全校师生要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明确职责,严格要求,加强指导,鼓励创新,过程管理,明确选题、开题、指导、撰写、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各环节要求和质量标准,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生涯教育。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渗透到各类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完善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大纲。

加强生涯教育课程建设,将完整的生涯发展理念融入现实的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突出适应社会能力、适应职场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2.完善新任教师导师制。

应届毕业生或未承担过本科课程主讲任务的教学科研岗位新任教师,均须在入职的第一学年内配备导师。

通过听课、辅导、批改作业、组织学生讨论、讲授部分章节、编写课程教案、参与课程建设等教学活动,学习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鼓励学科交叉、校企合作、
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教学团队。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学研讨,促进教学经验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4.加强专聘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充分利用合肥地区高校多、高水平教师数量充足的资源优势,适当增加聘请高职务、高学历的专聘教师数量,大力聘用具有企业背景的高级工程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工程实训、毕业论文等。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专聘教师的管理,建立健全专聘教师档案库,充分发挥和调动专聘教师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专聘教师队伍,为我校的迅速发展提供补充力量。

5.加强实验技术队伍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对实验技术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建立相应的职责绩效管理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六、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大
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

2.严格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

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对违反校纪的学生,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完善学籍预警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业的过程管理,采取必要的淘汰机制,保持良好的学风。

3.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寓学风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规章制度保障和规范学风建设,以激励机制促进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建立质量保证长效机制
1.健全教学工作规章制度。

完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模式,形成教学工作委员会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共同落实、各部门协调联动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进一步修订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并逐步完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2.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进一步完善“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逐步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充
分发挥各种质量保障手段的作用。

3.坚持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并举。

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的常规教学检查,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同一类课程、同一类教学环节、同一类教师、同一个院系等教学质量的专项检查,以利于发现一些共性的、深层次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