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
城市的逐步成形,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适应了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荣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地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
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
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
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仿佛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欢声和笑语。
书中的部分思想,在我来看是夸张的。
作者笔下的城市是人们对于欲望、权力的需求,是人类各种罪恶的聚集地,认为城市是黑暗的:战争、奴役、资本剥削。
但唯一还残留着人类良知的净土便是乡村,而城市和乡村的分割
线是厚厚的城墙。
作者在书中如此消极地思想,我认为是有原因的,在当时身处的社会背景下,工业快速发展,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西方城市的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后人类的贪婪直接爆发了战争,而战争又将消灭人类文明。
从另一方面看,作者也并不属于悲观派,他只是用特殊的方式、激烈的言语警示我们要大同世界、和谐发展。
城市发展史第三章读书笔记

第三章 先古的形式和典范一、平原地区的城市1.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划时代代表:乌尔城、尼布尔城、乌鲁克城、底比斯城、太阳城、阿叔尔城、尼尼微、巴比伦城。
2.城市文明的发源地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特殊组织机构,首先出现在一些大河流域: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
3.城市的特征:在于它突破了这些农村的局限和狭小天地,它是社会的活力、权利和财富广泛动员的产物。
4.村庄向城市的过渡绝不仅仅是规模大小的变化,这种过度首先是方向和目的上的变化,体现在一种新型组织之中。
5.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⑴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⑵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⑶棋盘式道路布局⑷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6.城建大业实现的条件:靠大河流与富饶多产的自然条件、靠那 些生机勃勃完全以生命为其价值的小村庄的生产能力、靠水运 交通系统、靠丰富的物质手段和能力供养各阶级,使之无须依 附古代村庄的保护又免除了体力劳苦。
二、城市废墟之谜1.标志着村庄向城市过渡:(1)建成区和人口的扩大(2)多少人口在统一的控制下组成了一个高度分化的社区,去追求超乎饮食、生存的更高的目的。
2.城市代表了人类及中的新水平,代表了人类聚落的新等级。
3.城市的特征:(1)——一、(3)(2)城墙封围的城堡,四周有一个或数个聚居区。
4.城市规模的限定条件:(1)能获得食料和饮水(2)集体的联络系统范围三、都市特征与纪念性形式1.城堡是古城中被考察的最详细的地方。
原因是:由于古代城市的城堡是一处比较紧凑的集合体,而且几乎肯定是贮存艺术和技术遗产最丰富的地方。
2.城堡内,城市的新特征:规模变大3.城墙不再单纯是一种象征物,它全然变成一种实际的必备品。
4.城墙的作用:(1)作为军事设施,军事防卫(2)对城里的居民进行有效的统辖、宗教统一和保护(3)在城镇与乡村指尖形成了一道明确的正式的分界5.(1)从美学观点来看,城墙把城市和乡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部分(2)从社会观点来看城墙则突出了城里人同城外人的差别,突出了开阔的田野同完全封闭的城市二者的差别6.城市为着安全及防卫起见,常常是建立在高原台地之上。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作者路易斯芒福德在本书中抓住了城市本身,从表象,源流,机理写到美学,哲理,全都具备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鸿篇巨制。
作者的思考的问题,用于我们现在的城市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主要阅读了本书的第四章——古代城市的本质。
第一节,城市功能的发展,在此节中作者总结了古代早期城市的一些性质。
首先是,作者提出城市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很有可能物质外形的很大部分都先于王权制度而出现。
“起初主要是作为一种奴役制度强加在无法逃避这种控制变成了响应的选择行为。
渐渐的,人们开始寻求城市,并以自己的意愿和参与变成了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城市最初的目的,如同一种工具,用来统治人和自然,使城市社区本身服务于神明。
而当城市正式的组织完成的阶段,则可能是发生在比较短的历史时期内。
并且,城市的组织结构一旦形成,就形式就很少再变化。
接着,作者谈到古代城市的功能。
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一般的人类功能(从更古老的乡村社会中流传下来),第二类概括为融合与扩大。
作者具体分析了城市的这些功能。
首先,古代城市史一些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这一功能发源于人们定期举行祭祀典礼的神圣地点。
其次,城市的功能在于突破乡村的自给自足和封闭,人口的融合,对陌生人开放的性质,以及为了获取粮食、原料和技术以及人口,进行的政府和贸易。
最后,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永久性记写形式和符号的需求,因为口头语言已经不适于贮存城市记忆。
依靠经久性的建筑物和制度化的结构,以及更为经久性的文学艺术的象征形式,将城市的过去未来联系在一起。
但作者也提到,城市作为记忆容器的能力使得人类活动冷却凝固,直到17世纪,城市形式没有重要改变。
第二节,创造力的垄断中作者提出城市的全部创造力,最初都与宗教相联系。
因此宗教僧侣阶级长期以来垄断者创造能力,城市的体现就体现了这种垄断。
广大资源被少数人抢先独自受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将农民、工匠大众的生活提高到与自己相同的水平”。
作者在这段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想法。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应该归结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的确如其名字一样。
我想它是非常的优秀的史书,不过因为是一部大部头,现在我只能够挑选我感兴趣的章节细读,其他的大都跳过了。
芒福德是一个反大都市者。
其实首先,即使是根据芒福德自己对于从村庄到城市的跃进的论述来看,我都有这样的一点猜想:我们根本就不应该用“大城市”这么仅仅是在古老的名词“城市”之前加了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大”的这样一种概念来称呼我们现在的如北京、上海、纽约这种东西,如果“城市”这个词已经被我们早早的用来称呼过那种小型的城市的话,那么“大城市”其实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
我们应该用一个全新的字眼,就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那样不容易引起歧义。
当我们在谈论“城市”的时候,其实我想我们的所有的分歧点往往都其实是针对“大都市”的,大家都喜欢并且欣赏小城市而且一般都认可小城市是成功的当然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人真正的去研究小城市的建设,不过不论如何,大家其实可以根据对于大都市的态度来分作两派:认可大都市或者反对大都市。
我是前者。
芒福德对于城市起源和历史的发展的东西比较的有意思。
比如他认为: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
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
而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其实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
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
在著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
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
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
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
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
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
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
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_应用文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
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城市的逐步成形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
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
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
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
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1 / 3宫廷,阅兵场和首都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
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国家机器;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
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阅读了《城市发展史》,让我对城市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将城市发展的过程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描述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首先,作者介绍了早期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社会的人类开始聚居形成村落,随着人口增加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作者指出早期城市的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社会组织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城市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和保护的目的而建立,社会结构也相对简单。
接着,作者介绍了古代城市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人口和面积都有了显著增长,并且出现了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和市政设施等新的特点。
古代城市的兴衰也受到政治动荡、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随后,作者讲述了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增加。
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工业生产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和外来移民涌入城市。
由于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城市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城市规划、住房、交通和环境等。
最后,作者讨论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现代城市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城市发展的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化对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未来城市发展可能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阅读《城市发展史》让我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城市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
城市化带来了繁荣和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现代城市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2023年《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2023年《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2023年《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1在看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他应该说是个城市分散主义者。
反对将人类的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小汽车里,反对大概在西方非常风行的对于技术的过分的盲目的崇拜。
他认为的合理的交通网络应该是对应于人类本身的行为的多样性的。
人类本身的行为速度总是逃脱不出肉体本身的限制,以步行为最基矗霍华德:霍华德所追求的城市图景,说到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多中心的城市。
2.更多的、更严密的层级结构的城市。
3.功能进行了混合的城市,城市和乡村更好的组成统一体。
4.互补的小城市形成的城市群来具有大城市功能,一种联盟城市。
而我对于霍华德的理论最为反感的地方就是:他有着太多的严密的预设,他的思想方法仍然是一种旧时代的专制思想去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做那样才是幸福。
它的城市--其实几乎所有的芒福德所提倡的城市理论中的城市--都会有一个外层的绿化圈层,将一个城市的发展范围做出了预设,而且倡导了一种普适性的模式。
而任何一个城市都其实是不同的,情况可以非常的复杂。
我想象的城市是一种更加自由发展的城市,你是去制定一个两性的规则而不是去制定一种终极的形态,你会给出一个原点,给出一个规则体系,然后这个城市就能够自己进行良性的运作,自己能够在运作中纠正运作中产生的错误甚至必要时候能够修订规则,就像任何的民主国家那样。
我不喜欢有着一种过份具体的完美的预设。
告诉你说:到此为止吧。
2023年《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2起始看完大师的作品之后,心情完全不能平静,深夜作死开电脑起来写书评。
一、总在读此书之前,我本来想象的是作者会按西方建筑史/规划史的常规思路,讲述各时代的城市主要发展思想,主要流行的范式和建设模式,并一一分析好坏及举例进行点评(当然在本书中作者也做了一部分这些工作)。
可是我忽略了,这是一部史书,而不是一部供城规建筑专业同学学习的范式教材。
相反,作者在人为规划思路、建设范式等方面极所能地简略了,而把大部分的文墨献给了促成当时建设思路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以及形成的城市鸟瞰图对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上。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第一篇:《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我于2014年上半年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路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本书的作者路易斯·芒福德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在对城市发展乃至城市规划进行系统分析批判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专业学术领域都独树一帜,其中,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本书的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
在追寻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本书力求述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述及城市产生的各种目的。
本书有2个特点,第一个是广博,作者在论述内容的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全面;对某一特定历史文化的研究,也采用深入多层面的分析方法,例如他对古希腊城市文明就详尽描述了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如何以祭神活动为核心,逐步吸收、积累了外域文化,发展了建筑、艺术、诗歌、戏剧、体育、卫生、医疗,以及哲学、科学事业,描述了希腊文化的兴衰史。
第二个特点是深刻,极富哲理性,在这作者的论述中,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
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同样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
他形象的描述:“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行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
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中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够超越其神灵的局限,这是人类最初形成城市时所未料的,”他试图证明,人类凭借城市发展这一阶梯步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甚至达到了超越神灵的境地。
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
本书在阐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的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的演变和发展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另一些深刻的见解集中体现在本书第17章“特大城市的神话”之中。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浅析《城市发展史》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发展遭遇瓶颈,城市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的大背景下,刘易斯·芒福德也试图给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他认为世界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分岔点,他在重新阐释了城市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一系列文明古城的兴衰历史,得出自己的反思结果,并对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展望。
在书中,他从历史的角度,以具体的城市发展为例,对城市发展的功与过、得与失做出了一个总结。
中国目前大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根据我对该书的理解,得出一点我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建议。
根据芒福德的理论,城市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从圣地、村庄、要塞、城市的过程。
并且,他认为: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而存在。
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而城市应该追求比生存更高的发展目标。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这在中国是具有很高前瞻性的。
但就目前中国状况来说,北京和上海两个中国的特大城市,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向往之地,同时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名片。
每年,春运浪潮总是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这从侧面说明,我国城市的建设仍然处在“磁体”的状态,还没有达到更高的发展目标。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涌入的所带来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所以它们在人口吸纳的方面的门槛也在提高。
这可以算是他们在积极地推进城市进步,改善城市生活方面迈出的步伐吧。
另外,城市文明是始终贯穿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善战的城市文化,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埃及和平的城市文化。
在我国,城市的文化定位也是一个较为缺乏的元素。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却成就与问题同时并存。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地域条件下,城市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
2011年,北京市提出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
北京作为当代中国首都,提倡爱国精神,维护国家形象是其义不容辞的;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依靠创新北京市才能有更为突破的发展;北京作为全国城市的代表,聚集着众多国内外的人,只有包容才能吸纳各方人才,促进发展;当然北京作为古代都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发扬着古代中国人厚德载物的优秀品格。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第一篇:《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
在著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
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
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
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
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
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
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
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
令人感慨不已的书——读《城市发展史》

准备好经受 一场 严酷的考验。要喜欢它 ,你就 得} N睛睁 B
大 ,同时学会 闭上你的鼻孔使其闻不到那些 臭气,闭上你 的耳朵使其 听不到 恐怖不安的呼喊… …”罗马城的供水方
式 ,是 精 良 的技 术 设 备 与 原 始 的 城 市 管 理 的结 合 。 城 市 中
步。相反 ,从古罗马和西方 国家1世纪 的城市管理失败 的 9
芒福德在列举了罗马种种管理劣政之后 ,更进 一步指
出 了导致这一问题出现 的根本 原因 :古罗马在创造辉煌城
市建设成就的 同时,却始 终未能造就出健康 的城市 生活 和
城市文 化 ,这使 得 罗马人 在城 市建 设和 管理 上迷 失 了方
态遭到破坏 ,环境 遭到污染。我们 重读芒福 德对非理性工 业文 明的尖锐 批判,领会他倡导和谐城 市的思想 ,不禁慨
富丽堂皇,广场、铜像 、凯旋 门和纪 功柱等成 为城市的核
心与焦点。公共浴池、角斗场 、府 邸和剧 场等体现现世享 乐思想的建 筑大量出现 ,并达到 了令人 难以想象的规模和技术水
平。与此 同时,古罗马人在供水管道 、地下 排水沟建设以
及筑路等公共工程方面也取得了无 与伦 比的成就。 然而,芒福德却一针见血地指 出繁荣表象下的恐怖 : “ 要调查这种 贡献 ( 古罗马城市建设 的贡献 ),我们必须
嘘 它征 服 了世界 ,但 它Fra bibliotek的大部 分居 民就 居住 在拥 挤 、嘈
杂、憋 闷、充满臭气和传染病 的居住区里。
仅仅是人 类社 会发展的手段。 “ 人,而不是技术 ,必须 是 成 为价值 的根 源 ;是人 的最 优发 展 ,而不 是 生产 的最大 化,应该成为所有技术的标准。” 在今天的 中国,城市 迅速 发展 ,资源却遭到竭泽 ,生
城市发展史第二章读书心得

城市发展史第二章读书心得《城市发展史第二章读书心得》篇一读了《城市发展史》第二章,真的是让我像在知识的海洋里坐过山车一样,那感觉,老刺激了。
这一章刚开始看的时候,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
那些关于城市早期发展的理论和描述,什么古代城市的布局啊,和当时社会结构的关系啊,就像一团乱麻在我脑袋里绕啊绕。
我当时就想,这都是啥呀,跟我生活的城市好像八竿子打不着啊。
可是呢,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里面还真有不少门道。
就好比书中提到古代城市的中心往往是宗教或者政治的核心区域。
这让我想起我去西安旅游的时候,看到那古老的城墙,城中心就是以前的皇宫所在地。
我站在那片土地上的时候,就感觉好像穿越回了古代,看到那些穿着古装的人在这个中心区域忙忙碌碌,为了皇帝的旨意,为了国家的祭祀啥的。
这就跟书里说的对上号了,古代城市的布局就是围绕着这些重要的功能来的。
不过呢,我也有一些自己觉得可能有点争议的想法。
书里好像把古代城市的发展说得太有规律了,就好像按照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但我觉得,也许在那些我们看不到的角落,有很多小意外、小插曲呢。
比如说,可能有个小部落,他们本来不按照那些所谓的规则发展城市,但是因为一场战争或者一场自然灾害,就被迫改变了发展方向,最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计划赶不上变化嘛。
还有啊,这章书里有些术语,读起来真的是像在啃硬骨头。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走神了,心里想着,我为啥要在这跟这些难懂的词较劲儿呢?但是吧,又一想,这就像爬山,虽然过程很艰难,可是爬到山顶看到风景的时候就会觉得值了。
我要是把这章书读懂了,那不就像征服了一座知识的小山嘛。
我还在想,古代城市发展到现在,有多少东西被保留下来了呢?我们现在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和古代城市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可是呢,真的就完全没有联系了吗?我觉得肯定不是。
就像人的成长一样,我们现在的城市也是从古代城市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也许在某些街道的布局,或者城市的功能分区上,还能找到古代的影子呢。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讲义(以中国为主线的对比学习,2001版)田银生华南理工大学目录1开篇: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一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 (2)1.1 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 (2)1.2 商业对城市进步的贡献 (4)1.3 中国古代的“城”“市” (6)1.4 宋代的商业与城市发展 (11)2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二自然环境 (20)3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三 (25)4城市发展史专题之四原始聚落与初始城市 (30)5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五 (38)6城市发展史专题之六唐宋之际市坊制度的松懈与解体 (50)1开篇: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一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整个一部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为裂变与整合的过程.之所以称之为裂变,是较之与一般的变革,其具有革命的意义,此前城市固有的秩序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离析解构,与介入的参变因素及其引发的新的功能要素一起,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方式。
裂变之后,是一段整合时期,新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以至达到它最终的形式。
裂变和整合,在登高和平步两个方向上,共同构成城市进步的阶梯。
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么一种实质。
王权、商业和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1.1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
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正是它的种种表现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
应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现在,人们将分散和集中作为区别村落和城市的基本特征,但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在王权的驯服下才得以实现的。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城市发展史》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
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正如序言中总结的好:他“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看完此书,也浅谈一下我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些见解。
一、城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村庄的新形态“村落社会的淳朴根基原本是深入在土地之中的:城市却颠倒了村落社会的价值观念,将其根基送上天堂,使农民的宇宙来了个上下颠倒。
从此,所有人的眼光,都向上观望。
经过数千年的历程,人们对于永恒和无限的信念,对于博学多知和无所不能的信念终于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生存的可能性,城市的主要缔造者们并未擎肘于人类生存的动物局限性,而是以一种集中统一的意志和行为,去努力有意识地超脱这种局限性”。
以前村庄的主要意义在于贮存足够的食物和繁衍养育后代,而农民的耕种只需要自给自足,而王权产生后,农民则必须更辛勤的劳动来供奉那些拥有武力的统治者,而芒福德根据生物学的理论,认为城市不是村庄的简单加和,城市是一种“全面的变革”,是性质上的彻底改变。
同样认为了城市是一种完全的新生的形态。
二、有关城市的起源及本质“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
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须能包括有机界和个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
这是作者芒福德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城市有足够的认识,作者芒福德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在城市史中始终不能忽视的便是理想城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以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古典时代,资本主义初期以及现代城市中理想城市的折射。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城市发展史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一、城市的概念是什么?芒福德在开篇便提出:城市既具备“容器功能”,也具备“磁体功能”;并且,虽然城市在起源之初是先成为“磁体”再成为“容器”的,但“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历史阶段中,它作为容器的功能都较其作为磁体的功能更重要”——从早期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出发,芒福德为读者抽象出了城市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
二、城市形成的终极原因——精神诉求。
作者在这里打烂了“城市是从农村演变而来”的这个陈腔滥调,这种调子认为人类的定居形成村庄,村庄有钱了、变大了、产生剩余物资可供一部分脱离劳动生产之后,自然就形成了城市。
这种说法的危害,在于让我们认为目前城市的无限扩大和拥挤,以及将经济利益置于高于一切地位的价值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如芒福德指出,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城市,在其物质要素形成之前,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精神要素,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安全感的需求、对新鲜事物(包括丰富的商品)的渴望,等等。
这种人们最本质的精神诉求,带来了以聚集为目的的流动和聚集。
人类为了精神需求的聚集最终形成城市。
三、花园城市群。
芒福德关于城市历史与发展的观点在本质上是较为温和的,不少人认为他提倡的是有机规划与人文主义规划。
他对埃比尼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表示赞许并寄予极高的期望:由“花园城市”构成的“城镇群”(town-cluster)”实际上是一种新型城市的胚胎形状,它能胜过历史性城市甚至大都市的空间上的限制,然而又能克服大城市的无限止的扩展和凌乱的扩散弥漫。
”而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是对欧美现代的巴洛克式城市与特大城市的抨击:他坚定不移地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容器”和象征,而现代日益严重的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布局与城市蔓延带来的社会边界的消解、社会纽带的崩溃以及社会资本的退化等等现象,是否就是在预示着人类文明的衰落或是迷失?芒福德认为是的。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摘抄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了《城市发展史》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它们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概念。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映射了文化、经济和政治的演变。
从古代的城邦到现代的都市,城市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1. 城市的起源:城市最初是作为防御工事而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发展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形成与农业革命密切相关,因为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2. 城市规划的演变: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罗马的街道和广场,城市规划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考虑到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
3.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它带来了大量的工厂和工人,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
4. 现代城市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代城市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社会不平等等。
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
5. 城市的未来:未来的城市可能会更加智能化和可持续。
通过利用新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城市可以变得更加高效和环保。
同时,城市的设计也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6.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城市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集合,也是文化和身份的象征。
城市的建筑风格、艺术作品和历史遗迹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塑造了城市的独特性格。
7. 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发展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城市发展需要寻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途径。
8. 城市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集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贫困和健康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着名城市理论家。
在着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
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
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着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
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
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
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
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
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
研究西方的文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得不研究西方以外的文明。
这是锲而不舍要搞清楚那些文明发展种种细节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是我们长期在研究和体悟的。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广博的研究论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全面。
书中不仅详尽叙述了城市不同时期的功能和形式,以及形成不同城市形态的渊源和宗教、经济、社会、政治等致因,还具体介绍和评价了米利、巴洛克、机械式、有机式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实例。
书中引人入胜地追溯了城市和人类文明寂静的过去和动荡多事的当今,又满怀信心地预言了城市和人类文明未来的前景。
作者不仅对人类面临的危险发出警告,更能掠过危险看到希望。
他坚信人类的创造潜力,坚信新制度的创造能改造城市和文明,同时改造人类自己。
他对西方历代文明兴衰更迭的精采论述,在读者眼前隐现出一连串沿时间长轴波动发展的正弦波线,其中每一升降周期代表一代文明,分别历时几千年或几百年不等新旧两代文明交替时则有一段相叠的时期。
作者认为,当今世界的局面正是这种交替时期的特征.无论处于早春时期的生态文明或是处于残秋阶段的工业文明,都不能战胜对手控制全局。
即使对某一特定历史文化的研究,作者也采用一种深入的多层面的分析方法。
例如他对古希腊城市文明就详尽描述了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如何以祭神活动为核心,逐步吸收、积累了外域文化,发展了建筑、艺术、诗歌、戏剧、体育、卫生、医疗以及哲学、科学事业,描述了希腊文化的兴衰史。
对其鼎盛时代,他写道“这些人(指苏格拉底、索福克勒斯等)是新兴的希腊城市的杰出代表和化身,他们智体发达,文武双全。
与他们同时产生的,是一大批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这些伟人凭自身的存在体现了城市文化的这次历史性突变,它在不到两个个世纪的短短时间里,在几百万人口之中产生出极丰富的人类天才,烘托出一个极繁荣的文化时代,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任何历史时代都无法与之相比。
他也从寄性城市的生活中总结了历史教训??“无论从政治学或城市化的角度来看,罗马城??都是一次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
罗马城市的历史曾不止一次地发出典型的危险警号,警告人们城市生活前进方向不正确??哪里人口过度密集,哪里房租陡涨,居住条件恶劣,哪里对边远地区实行单方面的剥削,以至不顾自身现实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一一在这些地方,古罗马的遗风便几乎会自行复活。
如今的情况正是这样,大规模的竞技场,高耸的公寓楼,大型比赛、展销和足球赛,国际选美比赛,被广告弄得无所不在的裸体像,经常的性感刺激、酗酒、暴万等等,都是道地的罗马传统。
这些东西便是厄运临近的征候。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深刻,极富哲理性。
用西方评论家的话来说,他是第一个把城市的功能研究与人类的伦理问题结合起来的城市理论家。
在作者的论述中,城市实质上已经成为了人类的化身。
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进程,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同样的发展过程。
在作者的论述中,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
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0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同样发展过程。
作者认为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作者试图证明?人类凭借城市发展这一阶梯逐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甚至达到了超越神灵的境地。
他认为这才分城市最爪要的功能和目的??“城市醉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
”“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凡陶冶人。
”芒福德在阐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的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和发展结合起来,并揭尔了这两方面的联系和影响。
他的一些深刻见解尤共集中体现在本书第十七章“特大城市的神话”之中。
其中的论述切中时弊,鞭辟入里,促人深思。
许多人认为芒福德是有机规划和人文主义规划思想的大师。
他在本书中系统总结了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对中世纪城市规划极为赞赏,对报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评价极高。
对于未米社会和城市的发展,芒福德提出的总结是把它们向有机状态进行改造,具体任务包括??1.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来开发人类智慧多层面的潜在能力??2.重新振兴家庭、邻里、小城镇、农业区和小城市??3.以沿河流域地区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在此地区生态极限以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相互联系的、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4.把符合人类尺度的花园城市作为新发展地区的中心??5.创立一种平衡的经济模式??6.复兴城市和地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其建成优良传统观念和生活理想的主要载体7.更新技术,大力推广新巧、小型、符合人性原则和生态原则的新技术。
他还论述了与这种物质载体相配套的政治秩序和行政组织,并将这一切的综合称为区域性城市。
这就是他关于生态文化的一些主要构想,也是生态文化在城市规划上的一些具体表现。
这本着作着述方法与一般描述城市的着作不同,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个人意识,虽然是在客观地描述城市及其与之相关的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事物,但时刻都有自己的主导思想和评论在里面,让人佩服这样的作品就是芒福德的,是他写出来的,而绝不属于别人。
因为现在有太多学术上的着作没有自己的主导思想,任何事物都可以被任何人客观地描述出来,没有个性。
但是这类着作也只有当作者有坚定的信念和原则时才能出现。
正因为如此,对知识有限的我们来说,《城市发展史》读起来比较吃力。
他的某些想法和言语看起来似乎空泛不着边际,其实是在针对某一或某类事物评论它们与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判断。
诸如“当我们欣赏赞叹遗留下来的城市外部形态时,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它难能恢复的内在创伤——文明本身的创伤,奴役伴随统治而来权利带来了人类的牺牲。
”“皇宫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但在这个世界中,一切现实生活中的苛刻严酷全都被缩小了,而一切无价值的东西都被夸大美化了。
”这是在批判王权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形成,换来的是对人权的忽视,对生命的冷漠,对平等的抹杀。
又有“今天,各国人为地筑起一道国界上的城墙,它们以毁坏中世纪城市的同样理由而正在招致混乱和破坏。
一个自治体如果不胸怀更大范围内联合统一的目标并积极去实现这个目标,它本身不可能繁荣昌盛。
”这其实是在批判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无聊的没有一点儿积极意义的敌对状态和军事竞争给当时全球社会和各个国家带来的紧张和不安。
还有“城市从生长、扩展到崩溃瓦解这个周期常常重复着,其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文化性质的本身。
”P539这其实是点出了思想观念在城市起源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人类的主观意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大到几乎找不到纯自然的事物。
做事要有度,可是这个度已经严重超标了,所以芒福德说“那些认为现在大城市只有盲目发展别无其他办法的人也许是大大忽视了城市权这样集中所带来的历史性的结果,他们忘记了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地标志着一种历史的周期性文化在完全崩溃和垮台以前的最后阶段。
”等等。
城市被人类的主观意识赋予了生命,其实城市的生命即是人类的生命,可是一个人疯狂到极致的代价只是他个人的灭亡,人类让城市如此疯狂的发展代价就是整个世界和人类自身。
作者还用了很多素材对城市建筑,从古到今的变化进行了解剖。
例如,帕提农神庙为典型,分析了公元前6世纪之后的希腊社会。
他指出,这个时候的希腊,人民对整体自我的崇拜已经着迷,整个城邦成为了新的神。
为了创造建筑,他们表现出过分的骄傲以及道德上令人吃惊的冷漠。
例如帕提农神庙,就是赔里克里斯自己的公共工程项目,是有雅典人强加给弱小邻国的不公正行为。
“如果还须进一步证实整体自我的这种不知不觉的膨胀,那么巴特农神庙本身可提供证据:道德上的脆弱性也同样明显,因为它已经物化于无瑕的美学形象之中。
”作者认为希腊对城邦的崇拜在神话和传说中达到极致,体现在华贵的建筑工程中,又在一系列销魂的礼仪中得到补充。
城邦最终因为其对于艺术和礼仪活动承担的过于沉重的义务而崩溃。
作者认为培里克里斯时代以后的尽善尽美不是雅典变得强大的原因,反倒是Solon(公元前630年-前560年,雅典政治家,希腊七贤之一,曾为雅典立法)到培里克里斯之间的时间,并非完美的潜在力量。
作者认为希腊最可贵的精神,是它培养并包容了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个体。
这在其他同样拥有神庙和建筑物的古代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具有的。
要理解希腊城邦的成就,要把眼光从建筑物上移开,而更密切观察它的市民。
希腊人民在物质享受方面是贫穷的,但他们在经验的广阔与丰富方面是富有的。
他们的思想彻底开放,连身体的生理过程也不避讳。
医生收取的报酬同工匠一样多。
最后,作者谈到以上的阶段过去以后,建筑物开始取代人的地位。
城邦原有的协同机制大部分化作了冷冰冰的石头建筑了,另有一部分则随战争破坏而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