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新思路——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新思路——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属于相对常见的一种胃部疾病。
在患上这一疾病之后,患者会产生食欲减退、恶心反胃、嗳气泛酸、腹部胀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还会引发患者的胃部出血,甚至恶化成为胃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那么,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是什么呢?这一疾病又要怎么治疗呢?一.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胃部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
患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部黏膜固有腺会产生局部或广泛性的萎缩,同时还有可能伴随肠上皮化生以及相应的炎症反应。
一般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升,其病变程度也会随着年龄的提升而越发严重,但也有部分医学专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人到中老年阶段而产生的一种胃黏膜的退行性变,属于人体衰老过程当中的一种“半生理性”的现象。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疾病有着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与反复发作的可能,而且与胃癌的发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现代社会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幽门螺旋杆菌造成的感染被认为是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在1938年,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与沃伦就从患者的胃窦黏液层中与上皮细胞中分离出了幽门螺旋杆菌,而这也引发了大量专家学者的试验研究。
根据研究表明,有80%以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都能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而且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程度与胃炎的程度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就成为了引发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2.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展慢性浅表性胃炎也是一种相当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影响人体机能的任何因素都有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可能,包括细菌或病毒感染、吸烟、食用刺激性食物、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回流等。
随着医学界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发现有超过20%以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会进一步恶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萎缩和胃腺体的变性。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采用中医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具有调理脾胃、清热化湿、平肝理气等作用。
以下是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1.清热化湿类药物:如黄连、黄柏、苦参等,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痛的作用。
2.健脾化湿类药物:如陈皮、半夏、白术等,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3.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三七、当归、川芎等,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4.调理气机类药物:如柴胡、郁金、香附等,可以平肝理气,缓解症状。
中药治疗一般采用中药汤剂,煎煮后口服。
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一般需要连续服用几周至几个月。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避免食物刺激:忌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2.少食多餐:每天分成多次进食,减轻胃部负担,促进消化。
3.食物细嚼慢咽:充分嚼碎食物,有助于消化吸收。
4.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细菌感染。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也常常使用。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理胃经的气血运行,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胃、脾等。
治疗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胃腹部和相关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加胃黏膜的血液循环。
推拿疗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推拿师进行操作,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一段时间。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个体情况,因此最好前往正规的中医医院就诊,并由资深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院, 有2 ^ ) 例 为痊愈 , 2 6 例 为显 效 , 6 例 为有 效, 总有效 率为 9 6 %。结论 : 用中医 辨 证施 治慢性 萎缩性 胃炎, 效果显 著 , 副作 用 少 , 安全性 高,
患者 易接 受 。 关键 词 : 慢性 萎缩性 胃炎;辩证施 治;临床观 察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3 1 — 0 0 1 6 — 0 2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6 . 3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治 疗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没有 明显 的发 病 时 间 和季 节 性 , 4 J D 岁 以 2 上成年男性发病较多 , 其 主 要症 状 为 食 欲 不增 、 食 量减 少 , 食 后 本组 5 4 例 慢 性 萎 缩性 胃炎经 辨 证 属 肝 胃气 滞 型 2 0例 , 除
、
人络 , 经 主气 , 络主 血 也 ……久 痛则 血 络 亦痹 。 ” 因 肾虚无 力推 动 行 为 医学科 学 , 2 0 0 3, 1 2 ( 3 ) : 2 7 3 — 2 7 5.
中 医药治 疗 慢性萎 缩 性 胃炎 的 临床 观 察
高 鸿 闫 平
摘要: 目的 : 探讨 中医辨证 施治慢性 萎缩性 胃炎 的临床 效果 。方 法 : 将我 院于 2 0 1 1 年1 月至 2 0 1 3 年 1 月收治 的 5 4 例慢 性 萎缩性 胃炎 , 用 中医健 睥温 胃、 和 胃、 益 胃辨证施 治。结果 : 5 4 例 中除 2 例 胃镜检 查 胃小弯有不 明 包块 , 转入上 级 医院治疗 , 其余 5 2 例 均在 治疗 两周后 出
1 பைடு நூலகம்
内蒙 古 中医药
组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 尸 > 0 . 0 5 ) ,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治 疗后 自身 前 血 行 , 气血 运 行不 畅 , 血流 迟缓 , 留而成 瘀 , 经久 不 已 , 舌 质黯 , 舌 后 对 照 有显 著 差 异 ( P < O . O 5 ) , 有统 计 学 差 异 , A组 与 B组 有 显 著 下 脉 络瘀 紫 、 迂 曲、 增粗 , 治 以益 气 活 血 祛瘀 , 常 配 以 益母 草 、 当 差异 ( 尸 < 0 . 0 5 ) 。B组 明显优 于 A组 。 归、 川芎、 川楝 子 、 香 附等 理血 之 品 。 在 B组患 者 治疗 时使 用 了 益母贴 , 且 取 穴 为关 元 , 关 元 位 于 下腹部 , 前 正 中线 , 脐 下 3寸 , 是任 脉与 足 三 阴经 交 会 穴 , 专治 月 经 调 、 崩漏 带 下 等 症 , 在 痛 经 治疗 方 面 有 特 效 , 根 据 两 组 比较 我 们清 楚 的看 到 内服加 外 敷 的独 特优 势 ,使 中医 药在 使 用 时 有 3 讨 论 了新 的方 向 , 在临床中 , 患 者 使 用时 依 从 性 也 较 好 , 会 在 外 敷 时 痛经 ( d y s me n o r r h e . a ) 是 一种 妇 女 常见 的症 状 , 在 中医 上来 说 感 到腹 部温 热 。 因此 , 对 益母 汤 和益 母 贴外 敷进 行 进 一 步研 究 和 属 于急 症 , 指 的是 在月 经 来 潮时 出现 小 腹部 痉 挛性 疼 痛 , 临床 常 开 发具 有 临床 意义 和科 学 价值 。 见症 状 为 腹 痛 、 下 腹 坠胀 、 腰 酸等 其 他 不 适 , 中医 范 畴为 “ 痛经 ” 参 考文 献 “ 经 行 腹痛 ” , 我 国 妇女 痛 经 发生 率 高达 6 8 . 2 %。[ 5 1 发 现初 潮 早 、 【 l 】 马 宝璋冲 医妇科 学p a ] . 7 版上 海: 上海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 2 0 0 6 : 9 5 . 经期 长者 痛 经 的程 度 较严 重 , 吸 烟者 持 续更 痛 , 且 发病 率 有上 升 f 2 ] 吴 燕痛  ̄[ M I L: 曹泽 毅. 中华 妇 产科 学【 M 1 . 第 二版 . 北京: 人 民卫 2 0 0 4 , 2 2 1 7 — 2 2 1 9 趋势旧 。严 重 者影 响 生 活和 工作 , 怎 样 使这 样 一个 影 响人 生活 的 生 出 版 社 , 疾 病 得 以缓 解 , 是 我们 的 一大 任务 。 祖 国 医学 里 记载 痛经 病 机为 【 3 】 乐 杰. 妇产 科 学 第六 版 【 M 】 .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0 4 , 3 4 7 气血运行不畅 , 气 虚 血瘀 , 内 阻 冲任 、 女 子包 , 不通 则 痛 , 临床 上 3 4 8 . ( 第 六版) 使 用 益母 汤但 常 因虚 致 实 如 气虚 、 湿阻、 瘀血等 , 而 且 多 见正 虚 『 4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卫生部 . 中药新 药 临床研 究指导 原 则【 M 1 . 北京: 9 9 3 : 2 6 3 — 2 6 6 。 瘀血 ,故应结合虚实寒热的轻重在补虚或通泄邪气 的基础上进 人 民 卫 生 出版 社 。 1 行治疗。 在 痛 经 的初 中期 , 可 见 并有 气滞 与 寒凝 。 因 肾气 虚弱 , 运 【 5 】 张洪, 朱 美玉 , 严冰 华 , 等. 1 5 8 5名 医学 专 业女 生 原发 性 痛 经 影 化不 及 。 导致 气 滞 , 外 感寒 凉致 瘀 血 而痛 经 , 在长 期 痛经 的后 , 在 响 因素调 查f J 1 . 中国校 医, 2 0 0 8 , 2 2 ( 3): 2 8 7 — 2 9 0. 肾虚 的基 础 上 多见 瘀 血 , 正如 《 类 证 治裁 》 所云 : “ 初 痛 在经 , 久 痛 【 6 1 于学文 , 金辉, 韩蓁 , 等. 少女原 发性 痛 经 影 响 因 素分 析 『 J 】 . 中国
中医药怎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药怎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领域多发性病症,以胃黏膜变薄或有不典型增生、肠腺化生伴发,及黏膜腺体和上皮萎缩为主要特征。
WHO在1978年,将其按肠腺化生定义,积极展开治疗,将其向癌变发展的进程阻断,是临床应对本病的重点。
中医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中作用十分突出,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是什么?(一)饮食不节依据中医观点,本病的发生与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相关。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若喜食辛热刺激、肥甘厚味之品,暴饮暴食,或嗜烟酒,阻碍胃气运行,促使郁热内生,阴血耗损,进而使黏膜丧失滋养,最终致萎缩发生。
(二)正气亏虚大部分研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本虚是正气亏虚,标实是邪气实。
气虚无力助血行致气滞血瘀,正气亏虚无力运转熟食,进而虚者更虚实者更实。
虚实夹杂,无力升清降浊致胃机升降失常,运行受阻,故需重视“补正气”的作用,气行血行,升降相应,运转正常。
(三)肝胃不和有学者研究认为,脾、胃共同完成对摄入水谷的输布、吸收;肝主疏泄,对脾胃运化有协助作用;若肝郁气滞,可致脾胃不健,引发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消瘦、食欲减退、腹泻等为症状,为平素肝郁,日久致气血生化不足、脾胃虚弱。
(四)胃阴不足胃络失养、胃阴不足,为重要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
因胃阴不足,主要饥而不食或食而不足致胃阴亏虚,阴虚生内热,内热耗损阴血,进而使黏膜失去濡养,最终致萎缩发生。
因胃部腺体萎缩,对胃蛋白酶、胃酸分泌明显减少,甚至表现为完全无游离酸的情况,症见食欲下降。
胃失濡养,可引发胃脘灼痛。
(五)湿热内蕴胃湿热蕴结,郁而化热,可伤胃气,新血不生,促使气血津液濡养丧失。
表现为湿热内生、胃阴受伤,反复发作,随病程迁延,可使胃阴、胃气耗伤加重,对胃的运行功能产生影响进而上发本病。
二、如何采用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一)补虚祛实方法其一为健脾化痰法。
中西医结合疗法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如何治疗慢性胃炎大家都知道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就是胃,能够对进入人体内的食物进行有效的分解,使得在分解过程中身体所需的营养都能得到相应的补充,为人体生命能力的维持提供条件基础。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消化功能正在承受着各种类型的胃部疾病的侵袭,对于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隐患,慢性胃炎就是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胃病,如果患上慢性胃炎,那么会有怎样的症状表现,又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呢?“十人九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中的“胃”主要指的就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西医病名,中医中这种病属于“胃脘痛”范畴,在就诊过程中所表现的主要症状多数都是胃痛、胃胀、恶心等。
中医笼统的概括了胃脘痛的诊断,将西医中的许多相关疾病都归于其中,比如胃癌、功能性胃病以及消化性胃溃疡等。
在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时,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会更加明显,今天就一起来探讨如何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有效的治疗慢性胃炎。
一、中西医结合辨病诊断如果患者出现胃部疾病,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的症状表现,判断是不是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痛,将胃癌、食管裂孔疝、功能性胃病、胃扭转以及消化性溃疡等诱发的胃脘痛都排除掉。
西医中对慢性胃炎发病原因的研究表明,患者出现慢性胃炎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导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这种全胃炎通常情况下都是以胃窦为主的,而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则是胃黏膜层的主要表现。
有些胃炎患者在后期中非常容易导致胃黏膜固有线体出现萎缩症状与肠化生。
西医中通常都会采用内镜检查以及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对慢性胃炎进行检查和确诊。
二、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原因要想有效的治疗慢性胃炎,就需要对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有着全面的了解,这样才方便对症下药,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在进行慢性胃炎治疗时,首先就需要将发病原因找出来,然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高效的治疗,这样不仅治疗效果明显,而且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显著提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几种药方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几种药方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有着
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以下介绍几种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
药方。
1. 保和丸
组成:陈皮、苍术、白术、茯苓、厚朴、白芍、炙甘草、枳壳等。
功效:保和丸主要调和胃气,健脾止泻,适用于慢性胃炎伴有
食欲减退、脘腹胀满等症状。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服用5-10克。
2. 平胃散
组成:黄连、黄芩、栀子、陈皮、桔梗、山楂、半夏、茯苓等。
功效:平胃散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的作用,对慢性胃炎合
并肝胆湿热、脘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有效。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服用10-15克。
3.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黄连、黄芩、法半夏、生姜、大枣等。
功效: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慢性胃炎伴有心气不足和脘腹胀满的症状,具有理气、和胃的功效。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服用10-15克。
4. 枳术汤
组成:枳实、白术、干姜、黄连、黄芩等。
功效:枳术汤具有燥湿平肝、健脾燥湿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胃炎合并湿热胃证的患者。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服用10-15克。
请在使用这些药方前,先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以上是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几种常用药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志杰,韩玉武. 中医药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
2.
2.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华中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慢性胃炎诊疗专家共识[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价值对比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价值对比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其综合运用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有效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价值进行对比研究。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注重整体调理,强调阴阳平衡,通过中药的使用恢复胃粘膜的正常功能。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虚寒,故治疗中主要采用温补胃阳的中药,如以附子、干姜等温热性药物为主要成分的方剂。
中药可以补充胃阳,提升机体抵抗力,促进胃粘膜的再生,减少胃炎症状的发作和程度。
中医治疗还注重调理饮食,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胃肠道的健康。
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以抗酸药物和抗生素为主。
西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故治疗中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来减轻炎症和症状。
常用的抗酸药物有负荷量制剂和负荷量制剂,抗生素主要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采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发挥双方优势,加强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可以通过温补胃阳、调理饮食等方法改善胃糜作用,并且中药的剂量制剂数目多样,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调整。
西医治疗可以通过抗酸药物和抗生素控制病情,减少胃酸分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但其有可能引起胃酸缺乏,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中医治疗可以辅助西医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对比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优点明显。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发挥它们的最大功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避免了单一治疗的不足之处。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和频率,减轻患者的药物负担和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有利于疗效的稳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综合利用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提高了治疗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有利于疗效的稳定。
慢性胃炎折腾人,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慢性胃炎折腾人 ,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不能按时吃饭已经是当代白领的典型情况,加班累了,喝点冷水解渴,饿了就吃点面包充饥,困了喝点咖啡。
这样久而久之,自己的胃就先抗议了。
在当前社会中,几乎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毛病一不小心就会发作,这样的痛苦给上班族带来了极大的折磨。
慢性胃炎通过西医治疗,不仅无法治愈,反而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经常服药要给身体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慢性胃炎的治疗时间较长,久而久之服用西药一定会给肾脏造成损害,所以通过中医疗法对慢性胃炎辨证施治,不仅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有着标本兼顾的特点,治疗效果非常突出。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根据慢性胃炎的基本症状辨证施治,能够让慢性胃炎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了解一下折腾人的慢性胃炎,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吧!慢性胃炎的中医认知1.慢性胃炎的症状慢性胃炎是指各种慢性胃黏膜的炎性病变,临床上以慢性胃痛为典型特征,大部分情况下,患者在就餐之后,胃部会出现闷胀不适、食欲减退和恶心呕吐等情况。
这是当前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中胃炎属于“胃脘痛”和“胃痞”范畴。
慢性胃炎根据其症状分为了浅表性胃炎、充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诸多种类,其中只有极少数萎缩性胃炎可能会演变为胃癌,所以慢性胃癌患者不要过于担心忧虑,只要出现了胃炎症状后及时进行治疗,就能够减少慢性胃炎给身体带来的损害。
2.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胃溃疡的出现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
其中饮食不洁是造成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主要是指患者日常在饮食中不注意,中医认为胃作为水谷之海,它的功能就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如果进食过于生冷的食物,就会导致寒滞中焦,如果进食辛辣肥厚刺激的食物,就会导致湿热中阻。
如果吃得过饱或者是空腹时用力过度损伤胃气,就会导致胃腑气机阻滞,引发胃痛。
3.慢性胃炎的病机在了解了慢性胃炎的症状和病因之后,要对慢性胃炎的病机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开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方药 良附丸加味: 良姜、香附各12g, 黄芪、丹参各30g, 党参、白芍各15g, 姜黄、木香、蒲黄、桂枝、乌药、川芎、 当归、三棱、莪术各10g, 干姜、吴茱萸、甘草各6g。 临证加减 胃痛明显者可加元胡; 泛吐清水者加陈皮、法夏、茯苓; 纳呆少食者,加焦三仙。
(2)肝气犯胃 主证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 嗳气频繁,善太息, 大便不畅, 失眠,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 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慢性胃炎的 中西医防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十人九胃”
“胃病不忌嘴,医生跑断腿”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A
慢性胃炎(chronic gestritie)
B
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
C
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02
对症治疗
3.保护胃粘膜 胃酸增高者,可服用制酸剂: 硫糖铝1.0g,3-4次/d; 复方胃舒平片2-4片,3次/d; 氢氧化铝凝胶10mg,3-4次/d。 或用奥美拉唑(OME,洛赛克)20mg, 1次晨服,2-4周1个疗程。 胃酸缺乏或降低者,可口服: 0.5%稀盐酸或胃酶合剂 10ml,3次/d; 合并缺铁性贫血者可口服: 硫酸亚铁0.3g,3次/d, 富马酸亚铁0.2-0.4g,3次/d。
抗异型增生
维酶素、维胺酸片,有防治胃炎发展的作用。 维酶素0.8-1.0g,3次/d,口服。
手术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 (胃癌前病变)应行手术治疗。
(二)中医辨证施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成人发病率一般在90%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中医将此病归属为“胃痛”的范畴。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载:“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心痛”是指心腹部疼痛病证之泛称,“当心而痛”实指胃脘痛。
因其痛在胃脘部,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伴上腹部胀满不适、嗳气吞酸等,于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症有类似之处。
临床上应重视西医检查,结合辨病与辨病,方能法不偏立,而不贻误病情。
1病因病机1.1西医认识1.1.1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
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1.1.2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
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
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由于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2中医认识引起胃痛的主要病因有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肝气郁结以及过劳、久病、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
1.2.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脘腹受凉,或过食寒凉,寒凉伤中,寒积胃中,因寒性收引,致使气机凝滞不通,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1.2.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转输精微,水谷不化,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故疼痛。
1.2.3肝气犯胃若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横逆犯胃,脾胃纳运失常,气机郁滞而发胃痛。
肝郁日久,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火热伤阴则胃失濡养而作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可深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内停,胃络受阻,发生胃痛。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有幸在过去数年中,对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进行了深入的临床观察。
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胃病”范畴,并根据病因病机将其分为若干类型。
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
对于这一类型的慢性胃炎,中医治疗通常采用清热除湿、和中止痛的方法。
而三仁汤加减正是代表方之一。
三仁汤加减由三仁(杏仁、白豆蔻、薏苡仁)、黄连、黄芩、半夏、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除湿、和中止痛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我会对方剂进行适当的加减,以增强治疗效果。
在临床观察中,我共治疗了100例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分布在2570岁之间。
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表现出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症状。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治疗结束后,我对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痊愈38例,显效4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6%。
通过这次临床观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三仁汤加减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方面的优势。
三仁汤加减具有显著的清热除湿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胃部胀满、疼痛等症状。
方剂中的和中止痛成分,能够缓解患者的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症状。
三仁汤加减还具有调和脾胃、增强食欲的功效,对于改善患者的食欲不振症状具有明显效果。
当然,临床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等副作用。
这可能与三仁汤加减的清热除湿作用过强有关。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方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有幸在过去数年中,对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进行了深入的临床观察。
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中医调治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和方案
中医调治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和方案一、中医调治脾胃病有奇效!中医经常讲这么一句话,“诸有病者求助于脾胃”,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有些病我们拿不准,看不稳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可以使用一个中药调补脾胃的手段达到一个防病,治病的一个效果。
中医的预防观点主要强调其知道者,了解自然规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意思就是说我们要调畅一个饮食情志,劳逸又相结合,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保证一个身体的健康,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传统的养生观点;但是中医还有另外一句话,我们经常讲食补和药补,包括动补,它是这样说的这个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说你吃药不如吃东西,这其实就是很多中药是药食同源。
例如:大家经常吃的淮山,淮山实际上也是一个蔬菜,在中医治疗角度上,淮山就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健脾的一个作用。
二、中医调治脾胃病的用药特点2.1以调畅气机为基本治疗法则脾与胃以系膜相连,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互为表里。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健则升,胃和则降,清升浊降,气机调畅。
气机依靠肝之疏泄条达,才能升降有序。
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有“土得木而达”的文字记载,这说明若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因而脘腹饱胀、嗳气等胃气上逆诸证并见。
故调畅气机是其基本治疗法则。
根据胃肠属于腑的范畴,泻而不藏,以通为用,以泻为补的理论,为食积伤胃、气滞填中等而致胃脘胀痛、纳差厌食、嗳腐吞酸,或积而化热、热则消谷而食欲亢进、口中异味的患者主要采用消食开胃、清热化积,令积消热除、腑气畅通。
2.2注重活血化瘀药的运用根据脾胃病病史长、多有疼痛的特点,久病必瘀、久痛入络,往往导致气滞血瘀。
同时,也有因脾气虚导致气虚血瘀者,均能使胃肠黏膜微循环产生障碍。
胃脘疼痛患者,痛有定处、拒按,具有舌质紫暗、瘀斑脉象细弦涩等特点。
从胃镜检查可观察到患者的胃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理检查结果证实有血栓形成。
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需要加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品,以改善黏膜微循环。
常用三七、甘松、乳香、没药、三棱等来治疗此病。
中医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医疗人员表示,经常外出就餐或者过多的食用外卖都会对人们的身体产生相应的影响,诱发相应的疾病发生。
浅表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
此疾病就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造成。
此疾病的患病率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而有所提高,此疾病的主要发病诱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导致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数量占总患病人数的52.2%左右,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缓解和根治幽门螺杆菌为主,清除病因后,此疾病方可治愈。
慢性浅表性胃炎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症状,对于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一)什么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其诱因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又被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胃黏膜在相应的致病因素影响下,导致胃黏膜出现红斑或者出血点的现象,同时可伴有糜烂以及胆汁反流的情况发生。
据临床研究分析,诱发此疾病的主要诱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在临床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因,其次就是胃部反流的现象,反流时胆汁等大量的消化液涌入胃中,对于胃黏膜造成相应的损害。
再者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都易导致此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长期需要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人群,药物也会对其胃黏膜造成相应的影响,易患此病。
最后,患者不良的情绪也会诱发此疾病,当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或者抑郁的情绪下,会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促使胃黏膜供血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对胃部起到保护作用,继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式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当患者摄入辛辣刺激或者生冷的食物后,疼痛感会有加重的表现。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部胀气的现象,多是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所导致食物在胃中潴留,消化不良而引起的。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经验分享我是如何通过中药调理胃炎的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经验分享我是如何通过中药调理胃炎的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经验分享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不适感。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中药调理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分享我个人通过中药调理慢性胃炎的经验。
1. 症状和诊断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饱胀、恶心、呕吐等。
就诊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症状了解和体检,并根据病情进行胃镜检查确诊。
2. 中医理论认识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胃炎多与脾胃虚弱、湿邪侵袭等有关。
通过调理脾胃、疏导湿邪,可以缓解和治愈慢性胃炎。
3. 中药调理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主要依靠中药调理。
以下是我个人通过中药调理胃炎的经验分享:3.1 草药选择根据个体情况,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四逆散等。
这些方剂具有温中健脾、疏肝理气、祛寒化痰等作用。
3.2 手法施用中药可以选择煎汤、冲剂、丸剂等形式施用。
煎汤是最常见的用药形式,草药通过煎煮提取有效成分后,口服饮用。
冲剂是将中药药物冲泡成冲剂后饮用,丸剂则是将中药制成丸状后服用。
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形式。
3.3 饮食调理除了中药调理,慢性胃炎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多食寒凉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因此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生冷食物。
同时,可以适量摄入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软煮蔬菜等。
遵循饮食调理有助于中药调理的有效性。
4. 调理过程和注意事项中药调理是一个相对温和且渐进的过程,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在调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4.1 定期复诊患者应按医生指导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来调整草药方剂和用药剂量。
定期复诊也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4.2 遵医嘱用药按医生的开方和用药剂量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其他草药。
同时,应注意药物的贮存条件和保质期,避免药物失效或变质。
4.3 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慢性胃炎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感染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存在着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综述了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疗效评价以及研究进展。
通过对中药复方、针灸等治疗方法的探讨发现,中医药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展现出了重要作用,并且有望成为未来治疗该疾病的重要选择。
研究认为,中医药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具有显著疗效,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中医药、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胃炎、治疗、研究进展、临床实践、疗效评价、针灸、中药复方、疗效、发展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被不断探索和总结。
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理论基础扎实,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目前,针灸疗法、中药复方、中成药等多种中医药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对于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价、疗效机制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深化理论探讨,完善临床实践,为慢性胃炎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和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总结当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诊疗现状,明确中医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分析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探讨其疗效评价方法;三是归纳针灸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价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中药复方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四是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一点资讯】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一点资讯】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其主要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痛时可牵连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吐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症。
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寒邪侵袭,易使本病复发或加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根据《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中焦虚寒所为。
理气止痛为常用方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当以疏肝理气为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药取: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佛手、百合、乌药各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下同)。
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当以疏肝清热为治,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药取: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各10克,生甘草5克。
3.脾胃湿热证: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当以清热化湿为治,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药取: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大腹皮、白蔻仁各10克,滑石15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价值对比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价值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主要特征是胃粘膜的萎缩和黏膜下层的淋巴细
胞浸润。
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维持治疗和缓解症状。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其效果与西医药治疗相比尚不确定。
本文旨
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对比。
1.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主要采用的是补益和消导两种方法。
补益是指通过补充胃气和调理脾胃功能来
滋润胃黏膜,消除炎症和病灶。
消导是指通过中药的行气、活血、化痰和理气等功能来清
理胃内垃圾和毒素,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
常见的中药包括甘草、黄芪、白术、山药、枸杞子等。
西医药主要处理胃酸分泌和消化功能异常。
常见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抗胃酸药、抗生素、粘液保护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胃部症状,促进黏膜的自我
修复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指在保持传统中医治疗的同时,针对具体病情和临床表现,在西医
药治疗中选用一些辅助药物和技术。
常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针刺、推拿按摩、艾灸疗
法等。
4. 比较分析
从临床疗效的角度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较中医药治疗和西医药治疗的疗效更佳。
因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兼顾了中药调理胃肠功能、补充营养和清除毒素等作用,同时也可以采
用一些现代医学手段,如内镜检查、超声诊断和化验等技术,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诊断,并及时进行治疗。
中医药学论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一、病因病机因CAG临床具有脘腹部疼痛、痞满不舒、触之无形等主症,多归于“胃痛”“痞满”范畴。
胃痛、痞满均首见于《内经》,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现代各医家依据其各自临床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提出了他们不同的病因病机观点。
许波等[3]注重脾胃生理功能,认为饮食不节是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除此之外,还与情志失调、感染幽门螺杆菌、药物损害等因素有关。
张金金等[4]认为CAG饮食不节,滋生湿热,耗伤胃阴,导致胃阴亏虚为发病之本,肝郁气滞为发病之标。
梁大铭等[5]指出感染外邪、饮食劳倦、情志不遂致脾胃功能受损,始为气机郁滞,继则气机逆乱,化火伤阴,致瘀动血。
桂壮等[6]强调脾虚是致病基础,气机不降、肝胃不和是致病的关键因素。
李昆阳等[7]则认为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致气、痰、湿、食、瘀等病理产物郁滞,多属实证,病久脾胃受损,更易受邪,形成虚实夹杂证。
概而言之,感受外邪、药食不当、七情所伤是慢性CAG的主要致病因素,多种因素日久致胃体阴虚、脉络瘀阻而发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
二、临床治疗经验1传统辨证论治因对病因病机见解不同及临床资料、分型依据不同,各医家提出了繁多的证候分型,部分医家还自拟了很多疗效确切的经验方。
冯文亮等[8]认为CAG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一方面引起气血生化乏源,另一方面形成湿热血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结果又加重了脾胃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群,分为肝胃气滞、脾胃瘀血、脾胃虚弱等证型,分别以香苏散合柴胡疏肝散、丹参饮合失笑散、百合乌药汤合香苏散为主方加减治疗。
祁向争等[9]临证中发现很多CAG患者缺乏相应症状,依据是否有临床症状,他独树一帜的分为有病无证和病证俱全两类,有病无证者因缺乏四诊资料,运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作为基础方加减调理脾胃,对病证俱全者用五磨饮子合丹参饮加减和胃降逆、理气活血,并配合药物加减扶正祛邪。
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应用指南
引言
近年来,中成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广泛应用,且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本 次演示将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制定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应用指南。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 炎、胃溃疡等疾病。对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如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胆汁 反流性胃炎等,可参照本指南并结合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联合用药
2、常用联合用药方法:对于慢性胃炎的联合用药,多采用中成药之间的联合 应用。如气滞胃痛颗粒与胃苏颗粒联合应用,可增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 胃炎康胶囊与平溃散联合应用,可增强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的作用。
联合用药
3、联合用药疗效评估:联合用药的疗效可根据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内镜下病 变改善程度和组织学变化等进行评估。对于不同中成药之间的联合应用,应观察 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和不良反应情况,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中成药选择
4、平溃散:适用于湿热内蕴型慢性胃炎,表现为胃痛、胀满、嗳气、恶心等 症状。每次1袋(10克),每日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
1、中成药联合用药原则:应以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经验为基础,根据证候特 点、病情进展和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治疗。在联合用药时,应确保药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不会产生有害影响,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谢谢观看
注意事项
3、个体化用药: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及病情等情况存在差异,医生 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特殊人 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注意事项
4、定期复查: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 解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遣方用药特点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遣方用药特点
王常松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24)5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诊疗疾病的重要特色,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应结合相关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特点来遣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总页数】2页(P478-479)
【作者】王常松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3
【相关文献】
1.谢宝慈肛肠病学术见解与临床遣方用药特点探析 [J], 叶玲
2.重法施方精用药,善以经方疗杂病:—何任教授遣方用药特点探述 [J], 金国梁;何若苹
3.基于《里中医案》探究李中梓遣方用药特点 [J], 王雨;张钰欣;姜婧;张雨菲;沈翊康;刘钟阳
4.浅析王秀霞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辨证及遣方用药特点 [J], 韩凤娟;付杨;王秀霞
5.黄元御“中气轮转”思想及其遣方用药特点浅析 [J], 何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专业:中医学
班级:2011级中医1班
姓名:姚少伟
学号:201120101066
指导老师:王敏勇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班级:2011级中医1班姓名:姚少伟学号:201120101066【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诊疗疾病的重要特色,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应结合相关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特点来遣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辛开苦降;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治疗多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针对HP阳性者)、抑酸(胃酸分泌过高者)、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剂、解痉剂等药物的综合运用[1]。
从临床治疗的效果来看,很多患者通过上述措施的治疗,尽管患者HP转阴,呕酸及烧心的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恢复如常,但很多患者仍存在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甚者脘腹顿痛等症状,而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往往起到良好疗效。
但在中医药治疗本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根据本病生理病理特点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来辨证论治,合理选方用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1胃主受纳,纳运协调,相辅相成
1.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入口,容纳于胃,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所以《灵枢·玉版》中说:“人之所受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但胃之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之运化功能相配合,即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协助,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即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可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营养全身。
所以脾胃在功能上一纳一运,纳运协调,相辅相成,纳是运的前提,运是纳的延续,无纳则脾无以运,无运则纳无以化。
1.2脾胃纳运作用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必然导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在重视对胃腑治疗的同时,还需注重对脾脏功能的调养,脾健则助胃之受纳,也就是既要重视“纳”,又不可忽视“运”。
治疗时在方剂配伍中选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之类助胃之受纳,同时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以健脾助运化,共达有纳有运、纳运协调之功。
2胃主通降,以降为补,升降相因
2.1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经胃之腐熟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这就是胃的通降功能,而且胃的通降功能还包括小肠接纳从胃下行的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如果胃失通降,则胃气上逆,除表现为食欲减退外,还可出现呃逆、嗳气、泛酸、脘腹胀痛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所以胃主通降,以降为补。
然而,胃之通降又和脾主升清功能是相反相成的,脾主升清的功能是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所以说“升清”是脾脏功能的重要特点,故有“脾以升则健”之说。
因此,脾升胃降是相对而言,无升就无以降,无降就无以升,《临证指南医案》说:“脾以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2.2 在病理上脾升胃降功能往往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升降并用,相反相成,如升麻配沉香、柴胡配半夏、葛根配旋覆花、黄芪配代赭石、生姜配竹茹、白术配柿蒂,共获脾升胃降,升降和调之功。
2.3 然而,脾升胃降的功能又受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影响。
《血证论》载:“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沈氏尊生书·胃痛》中也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可见脾升胃降的功能除需要脾胃二脏腑相互调节、相互为用外,同时也离不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功能的辅佐。
因此,慢性胃炎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斡旋气机,调理肝脾、肝胃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方药配伍中常常应用陈皮、木香、佛手、香橼、乌药等(病性偏寒者);枳壳、柴胡、郁金等(病性偏温者);青皮、枳实(气机郁滞较甚者),以达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描述的“土得木而达”之效。
3辛开苦降,寒热佐制,相得益彰
3.1慢性胃炎患者往往由于饮食寒热失度,导致脾胃损伤。
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助湿生热,或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或积湿宿食,郁而化热,导致脾胃湿热或胃火亢盛;或七情失调,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气犯胃,而致肝胃郁热。
慢性胃炎除上述各种原因导致胃火(热)壅盛外,胃寒也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变化,常由于过食寒凉食物,或外感寒邪直中,或过服寒凉药物攻下伤胃。
而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胃气不和,故表现为胃脘冷痛,恶冷饮,喜热食,得温痛减,如《素问·举痛论篇》中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同时可伴呕吐清水、脘胀、口不渴、纳差、大便稀溏等表现。
3.2“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仍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所遵循的普遍法则。
慢性胃炎病机以火热炽盛者,投以清热和中之剂,方选清胃散、竹叶石膏汤或黄连解毒汤之类化裁;胃火壅盛伤阴者选用玉女煎化裁;对于脾胃湿热壅盛者方选茵陈蒿汤化裁(热重于湿)、三仁汤化裁(湿重于热)、甘露消毒丹化裁(湿热并重);对于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者方选丹栀逍遥散、化肝煎、温胆汤之类化裁。
而对于胃寒型慢性胃炎治疗方多选用理中丸、大建中汤化裁。
3.3值得注意的是,在胃火炽盛型慢性胃炎治之以寒(苦降药)、寒邪客胃型慢性胃炎治之以热(辛开药)的过程中,注意寒热佐制的配伍运用,贵在调和。
如选用苦降方药治疗胃热时,在方中酌加少量干姜、肉桂、吴茱萸之类,一则佐制苦寒药过于伤胃,二则有助于振奋中焦脾胃之气机;在运用辛热之方药治疗胃寒时,酌情配伍寒凉之品如黄芩、黄连、大黄、栀子等,剂量宜轻,佐制温热药过亢助火内生。
因此,对于慢性胃炎不管单是寒证、热证,还是寒热互结,治疗时往往熔寒药、热药于一炉,意在佐制而调和,同时辛开苦降,调畅气机,助脾升胃降,开结除痞。
4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始终顾胃气
4.1“久病多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肆食寒凉失度,脾胃乃伤;或劳倦过度,或久病累及脾胃,渐致脾胃亏虚然而脾胃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积,郁而化热,而致脾胃亏虚时可伴湿热壅盛;脾胃亏虚,水谷不化,可伴食积;慢性胃炎病程往往较长,脾胃亏虚,气血乏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助
血行时可伴瘀血,渐致血瘀胃络;同时气虚升举无力,可致气机郁滞。
脾胃亏虚,气虚及阳,导致脾胃阳虚,阳虚又易招之寒邪外袭而直中。
4.2可见,慢性胃炎往往虚实并见,主要表现为脾胃亏虚兼见湿热、寒滞、气郁、血瘀、食积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宜补虚泻实,标本兼治,一方面清热、除湿、散寒、理气、活血、化积等措施治其标,同时健脾益胃治其本,尤其注重培护胃气,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存亡,《景岳全书·杂症谟·脾胃》中也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
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因此,始终顾胃气,步步顾胃气[2],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5调摄生活,疗养结合,养重于治
5.1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包括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生活起居无规律等因素。
《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也说:“夫饮食不节则胃病……”,暴饮暴食,或饥饱失常,或过食辛甘厚味、酸甜苦辣、嗜烟贪酒,伤及脾胃,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情志抑郁,导致气机失调,木旺乘土;或生活起居无规律,劳累过度,作息无制,正如《素问·举痛论》中说:“劳则气耗”,则正气亏虚,病情加重,或病邪趁虚而入,伤及脾胃。
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应该注重疗养结合,养重于治,大力宣传“七分在养,三分在治”的治疗理念[3],引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胃
的生理特性: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喜润恶燥。
所以在饮食上要均衡营养,多喝水,避免过食过热或过冷食物,宜清淡饮食,尤其倡导患者在治疗期间进用软食、易消化而富有营养食物,慎食辛甘厚味、酸甜苦辣和煎、炸、熏制等食品,建议患者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戒烟戒酒,调养情志,放松焦虑紧张情绪,保证气机通畅,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胟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
同时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管子·形势篇》中云:“起居适,饮食节。
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尽可能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养生如是,治疗本病亦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5.
[2]路军章,杨明会.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201203.
[3]王彩霞.发挥中医护理之所见[J].甘肃中医.2005,(18)8:35.。
指导老师:王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