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建筑分析-戈兹美术馆

合集下载

建筑流派5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建筑流派5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Company Logo

"历史上很少有 像他们两人一 样将建筑物的 表皮呈现得如 此富有想象力 和艺术感 。" ----普利兹克 (Pritzker)奖评 委会主席 J. Carter Brown
Company Logo

2008) 国家体育场 (2008)
工程主体建筑呈空间马 鞍椭圆形,南北长333 鞍椭圆形,南北长333 米、东西宽294米的, 东西宽294米的, 294米的 高69米。主体钢结构形 69米 成整体的巨型空间马鞍 形钢桁架编织式“鸟巢” 形钢桁架编织式“鸟巢” 结构, 结构,钢结构总用钢量 为4.2万吨,混凝土看台 4.2万吨, 万吨 分为上、 分为上、中、下三层, 下三层, 看台混凝土结构为地下1 看台混凝土结构为地下1 层,地上7层的钢筋混凝 地上7 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Company Logo

拉班现代舞中心( 拉班现代舞中心(2003) )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管灯
意大利设计比赛最 高奖项:“金罗盘” 奖 (2004年)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德国慕尼黑安联足球场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美术馆的建筑理念来源 于收藏家40年来所购买的 于收藏家40年来所购买的 40 艺术品的风格. 艺术品的风格.一个木质结 构搁置在一个同样尺度的 钢筋混凝土的基础上, 钢筋混凝土的基础上, 这 个基础有一半埋在地 下.这样从外面就只能看 到它上面的玻璃部分了。 到它上面的玻璃部分了。 一个同样的磨砂玻璃带围 绕着木质体量的最上面的 部分, 部分,使得展览空间中柔 和的日光从地面上4m的高 和的日光从地面上4m的高 4m 度射入。 度射入。展览空间的墙的 高度在4m~5.5m之间。 高度在4m~5.5m之间。 4m 之间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全城市中心地带,为的是彰显庆祝城市蓬勃发展的开端。
建筑本身灯光的设计与动感的 形式是为了能与周围建筑有所 分别,突出个性。
开放的大平台,为楼里的 居民们创造了交流的空间
这个项目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该地区所做的第一个住宅方案。 关于“贝鲁特平台建筑”的构思,建筑师们是想让都市生活在这座 城市复兴,并使得室内与室外空间融为一体。这座住宅大楼提供了 许多开放的大平台,为楼里的居民们创造了交流的空间,而且可持 续发展的生态设计也融入方案之中。建筑本身灯光的设计与动感的 形式是为了能与周围建筑有所分别,突出个性。 这座住宅将会有130套不同的户型公寓,每一间都会为业主提供不同 的居住体验,包括奢侈的寓所和城市经济住房。 这个项目预计会在2013年下半年或2014年年中完成
对足球的热爱使他们偏爱于体育场馆的设计,曾 设计瑞士巴塞尔体育场和2006年德国慕尼黑世界杯足 球赛体育场。安联体育场的看台被赫尔佐格与德默隆 独特设计成三层体系结构,这样可以使所有在场的六 万多名观众都能已相对自己座位最近的距离观看精彩 的足球赛事。他们的这一设计完全来自于自己对于体 育的理解。三层看台的这一理论同样被赫尔佐格与德 默隆运用到中国鸟巢的设计中于
塔铁夫奥巴 路 夫塞 信 丹尔 号 姆
在巴塞尔奥夫丹姆沃夫铁路信号塔的设计中,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用 20厘米宽的铜条像叠瓦片一样在立面上叠起来,罩住信号塔的钢筋混凝 土结构内胆,形成“法拉第屏障”,就像绝缘材料将导线包裹起来一样。 同时,在内胆开窗的地方,将铜皮翻折起来,做成百叶的样子,从而隐 没了普通建筑开窗设计中流露出来的分层的尺度感,使其与铁轨和火车 更加协调。黄铜在这里失去了其自身固有的性质,形成了建筑的衣服, 穿着在建筑外,而与建筑内部的结构没有太多的本质关系。

建筑先例分析

建筑先例分析

建筑先例分析目的先例分析是建筑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取决于正确的设计观和合适的方法。

通过对于经典先例的分析,可以点滴积累对于现代建筑的基本知识,获取现代建筑的基本语汇。

掌握建筑分析的方法,可为我们提供一种深入学习理解优秀建筑的工具,由此为设计提供各种有价值的想法。

内容在全面收集所选建筑先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研读与分析。

以下提供的是一些可供选择的分析角度。

需要强调的是,优秀作品固然有着某些共性,但是建筑师在建筑中强调的重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焦点,都会因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因素或者建筑师的个人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具体的先例,当然并且也应该去选择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甚至可以在分析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1.背景——建筑师——建筑物2.环境——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乡村——都市3.建筑——功能(计划)——空间——结构/ 重力/ 形式——光——视线(景观)——交通(Route,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形象☻形体的体块与体量☻比例☻材料☻色彩——细部(细节)☻材料与建造☻关系(概念)要求以二人为一合作小组,在教师的辅导下选择一幢规模、性质合适的建筑实例,并通过多种不同途径(杂志、书籍、互联网)来收集相关资料,加以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同各小组之间发生积极的交流与探讨,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终成果要求包括:1、可揭示模型1:50 或1:100(视建筑物大小而定,并鼓励表达建筑环境)并可以辅以一系列不同比例的概念性解读模型。

(各)模型的制作方式与材料选择应对揭示、表现、突出建筑师的设计概念或者兴趣重点有所助益,而不仅仅是由二维图纸向三维实体的演变。

2、分析图纸不少于两张A2单幅图(594ⅹ420);墨线用器,辅以渲染或拼贴,构图自定。

并鼓励以不同手段与媒介(如模型照片,内部空间感知的模拟等)来呈现对于该建筑的认识。

3、过程及素材的记录、整理与呈现。

赫尔佐格的建筑表皮

赫尔佐格的建筑表皮

赫尔佐格的建筑表皮关键词表皮设计视觉生态功能摘要建筑表皮的设计是近年来建筑界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雅克·赫尔佐格和托马斯赫尔佐格关于建筑表皮的设计思想与作品,以期从两个方面来了解当代建筑表皮的设计。

1.建筑表皮设计的发展建筑表皮(surface)通常被理解为建筑空间的围护(enclosure),是建筑内外空间之间的交界,但建筑表皮与建筑外墙是有一定区别的,广义而言是人们通过触觉、视觉直接感受到的建筑表层,包括内部和外部。

建筑的表皮设计虽然是近年建筑设计的热门领域,但它并非新事物,而是古已有之。

散普尔(Gottfried Semper)认为原始棚屋中的围栏和编成的栅栏是人类发明的最早的空间围护,这些用来作为原始建筑围护的编织而成的墙体应当是最早的建筑表皮。

在原始社会时期,建筑表皮就发生了从单一空间围护结构到包含覆层的复合墙体的转换,散普尔认为建筑表皮是空间产生的基础,并强调了表皮的表现性而非物质本体性。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Leone Battista Alberti)曾尝试将建筑的母题以及其他母题以大理石镶嵌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将建筑的物体性转化为以表皮来组织的视觉秩序。

1923年,柯布西耶在其《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了建筑的三个关键要素,即体量、平面和表皮,将表皮定义为“体量的外包,并能减小或扩大我们对体量的感觉”,之后柯布在其提出的新建筑五点中将建筑表皮扩展为“自由立面”。

正如柯布所写道的:“体块被表面包裹……建筑师的任务是使包裹体块之外的表面生动起来,防止它们成为寄生虫,遮没了体块并为它们的利益而把体块吃掉。

”此时作为自由立面的建筑表皮是服务于建筑体量的,并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在密斯1929年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中,内外界限被取消了,空间是自由流动的,建筑表皮作为空间围护的角色已经模糊,十字钢柱替其完成了承重功能,由此建筑表皮获得了绝对自由。

图表 1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图片来源于:/1271889481842/1282834463747/111688788/M_U1290653050060.JPG)1966年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将建筑问题分解为空间问题与表皮问题,指出在有限的空间创造之外,还有无限丰富的表皮创造的可能,后现代主义把独立于空间之外的表皮的意义提升至第一性的重要性。

建筑实例分析:私人画廊

建筑实例分析:私人画廊
建筑实例分析:私人画廊
Jaques Herzog & Pierre de Meuron
Sammlung Goetz, Gallery for a private Collecti:沈立文 林炳雄
“architecture is only and always architecture.”
地理位置及相关环境
Environment
建筑物坐落在居民区中,隐藏在 马路和一幢六十年代住宅建筑之 间的一片白桦和常绿树林里。
六 十 年 马 代 路 的 建 筑
关于材料
Materials
Jacques Herzog 与Pierre de Meuron非常善于在建筑中使用各种 新材料,在这个建筑上就有着明显的体现。我们在这里介绍它的 墙体,地面,及防水层。
光影的利用
Light & Shadow
建筑师尝试着将透明玻璃、 磨砂玻璃和木质胶合板统 一于一个平面,在微妙的 变化和过渡中强调它的统 一性,使得最终的作品非 常庄重、但又不呆板。第 二,他们作品的外墙仍然 是一种变相的外部装修。 大量玻璃材料的采用,使 这座建筑物以光线和观察 点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外 貌。
“建筑永远只是建筑。”
——Meuron & Herzog
建筑师简介
About the Architects
瑞 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
德默龙1950年出生在同一座城市—— 瑞士的巴塞尔,就读于同一个大学同 一个专业,1978年共同成立了建筑师 事务所:赫尔佐格&德默龙事务所 ( Herzog & de Meuron)。他 设计的巴塞信号楼,慕尼黑戈兹 (Geotz)现代艺术藏品馆,伦敦泰 特现代艺术美术馆等作品广为人知。 曾获得2001年度由美国怀厄特基金会 设立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该奖的评委 会主席J 卡特布朗(J Carter Brown)评价说:“历史上还没有哪个 建筑师对于建筑的表现形式有如此的 想象力和鉴赏力。”

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建筑极少主义又称简约主义或极简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艺术流派。

一般按照“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造型语言简练,色彩单纯,空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的平面,摒弃了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创作手法极为简约,采取纯客观的态度,排除创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现。

该流派以其简洁明了的特征迅速渗透并影响了各个艺术领域,对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建筑上,极少主义建筑以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从而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以及简洁明快的空间,而在简洁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精巧的结构。

最早在建筑中表现这种简洁倾向并走向极端的建筑大师是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1929年一举震动了整个建筑学界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到范斯沃斯别墅,密斯逐渐在事实上彻底取消了外部表皮的合法性,并进而建构起以他的理念为至高无上准则的话语体系。

他认为,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密斯天生有着对空间把握的敏感性,他执著于一种极其普通的砖块砌成的墙体围合出的空间形态,它是质朴的,也是深邃和复杂的。

他的“少即是多”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至理名言”,而后又有路斯金“装饰即罪恶”,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极少主义思潮的萌芽。

20世纪60年代末起,现代主义过于求同、缺乏人情味的国际主义风格受到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的挑战,现代主义开始了对自身的反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繁杂多变的手法演绎到了一个极致,人们开始厌烦了复杂的形体,堆砌的装饰,建筑审美价值观又重新向简洁靠拢,极少主义风格如同一股清泉让人们眼为一亮,因而极少主义风格建筑从1990年风靡至今,在建筑的空间氛围、光与影的运用、建筑表皮材料以及是地方性文化等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

当代建筑中这种简化倾向的重现主要是出自技术和需求方面的原因,即产品的简约性满足了降低成本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的要求,于是复杂的方式被淘汰;而80~90年代以来的极少主义倾向由于顺应时代和技术的要求,日渐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进步,并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极少主义艺术的影响,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原则。

建筑分析

建筑分析

整个概念和背后的这个5层建筑设计的 主要目的,是维特拉家具和家庭为对象 的讲解
雅克· 赫尔佐格和皮埃尔· 德梅隆的设计思想
筑师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 建筑本源孜孜不倦的探求。他们摒弃了芜杂的手段,直接从材料和建 构人手,以最纯粹的心灵拷问上帝。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他们选择了 自己的路线并坚持至今,获得了更大范围的赞赏和成功。 在他们的作品中,建筑的意义、场地等形而上的因素让位于材料、 效果等更为直接、更具有感性意义的因素。“建筑是变化的,是四维 的”,这在他们的建筑中有了实质性的表达,建筑随着季节、气候而 改变。 只要对瑞士建筑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中 有着深深的本土烙印。尊重建筑场所,恰当的建造以及精确的细部节 点,这些都继承并发展了瑞士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然而赫尔佐 格和德梅隆决不照搬某种风格化了的现代主义教条,他们的任何一个
VitraHaus博物馆的设计(3)
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的
Vitrahaus奥妙的传递出 一种“回家”的情感,不 仅由于建筑师来自巴塞尔, 同样在于建筑的理念。建 筑师通过全球住宅的范例 符号来结构 VitraHaus。 让建成后的室内空间给人 一种恰到利益的舒适比例 以及一种家庭般的气氛, 同时将建筑交叉的部分营 造出戏剧化的角度和视野。
建筑师简介(1)
皮埃尔· 德梅隆 (Pierrede Meuron), 瑞士人,世界建筑界 大师级人物,2001年 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 因与赫尔佐格共同设 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主体育场—“鸟巢” 而尽人皆知。
建筑师简介(1)
皮埃尔· 德梅隆与同是建筑大师的雅克· 赫尔佐格, 他们都是瑞士人,他们上了同一所小学、同一所 中学、同一所大学,他们创办了同一个建筑事物 所。 1978年,德梅隆先生和赫尔佐格先生合伙建 立了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1997年正式采用赫尔 佐格和德梅隆的名称。如今,这家事务所在全球 拥有9个合作人和170名员工,在伦敦、慕尼黑、 巴塞罗纳和旧金山设立了分支机构 目前,他们最引人注目的设计是2008年奥运 会中国国家体育场方案——“鸟巢”。

“可知”到“可感”——结构理性的知觉转向与结构的诗意呈现

“可知”到“可感”——结构理性的知觉转向与结构的诗意呈现

中图分类号 TU-0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4)02-0005-05 收稿日期 2023-07-04摘 要 该文基于建筑本体与表现的关系,回顾17~20世纪后结构变化发展,阐述结构理性逐渐拓展为强调知觉体验的建构体系,从荷载清晰可视向综合文化地域的复杂性迈进。

以结构诗意化表现为切入点,揭示结构与感知的关系,结合案例分析,从结构的模糊表达、结构与空间叠合、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方面阐述结构知觉化设计策略,为当代结构的诗意呈现提供设计思路。

关键词 结构理性 建构 结构诗意化 具身感知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al ontology and presentation, we review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ructure Keywords Structural rationality, Tectonic, Poetic expression of structure, Embodiment——结构理性的知觉转向与结构的诗意呈现From "Discernible" to "Perceptible": The Perceptual Turn of Structural Rationality and the Poetic Presentation of Structure1 结构的显现与隐匿1.1 18世纪前——显隐共存古典时期,古希腊神庙用石材仿木结构传递真实的梁柱结构关系,形式单纯典雅。

古罗马角斗场的券柱式,承重的是券拱结构而非柱子。

中世纪时期,哥特建筑模仿自然生长,肋拱和飞扶壁理性结合,突破梁柱体系空间发展局限,直接反映于立面,结构与形式关系明朗。

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L.B.LeonBattista Alberti)在《论建筑》中形容柱子为空间层面“连续墙的片段”以及结构层面李苏豫 | Li Suyu陈 灏 | Chen Hao“屋顶的支撑”[1]。

弗洛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艺术史上的宝藏阁

弗洛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艺术史上的宝藏阁

巴洛克风格影响
强烈的动感和对比
巴洛克艺术风格以强烈的动感和对比为特点,通过夸张的姿态、生动的表情和强烈的色 彩对比,营造出一种激动人心的视觉效果。
追求豪华与装饰性
巴洛克艺术注重豪华和装饰性,喜欢使用复杂的线条、繁复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营造 出一种富丽堂皇、气势磅礴的艺术氛围。
强调情感与象征性
巴洛克艺术强调情感的表现和象征性的手法,通过作品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表现
抽象与简约
现代主义艺术强调抽象和简约的表现手法,通过简洁的线条、几何形状和色彩构成来表现 内在的情感和理念。
追求创新与实验性
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追求创新和实验性,勇于突破传统的艺术规范和审美观念,探索新的艺 术表现方式和媒介。
反思与批判性
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更加注重反思和批判性,通过对传统艺术和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探 讨艺术与社会、文化等问题的关系。同时,后现代主义艺术也强调多元性和包容性,尊重 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存在和发展。
与世界其他著名美术馆交流合作情况
1 2 3
馆际交流
乌菲兹美术馆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著名 美术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共同举办特展、互换 展品等。
学术研究合作
美术馆与全球各大艺术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进 艺术史、艺术评论和艺术保护等领域的学术研究 。
文化旅游推广
作为意大利的文化地标之一,乌菲兹美术馆与各 国旅游机构合作,推广文化旅游,吸引更多游客 前来参观。
这幅作品是现代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单一的颜色和极简的画 面风格而著名。
沃霍尔《玛丽莲·梦露》
这幅作品是波普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沃霍尔对流行文化的独 特见解和表现方式。

极少主义建筑

极少主义建筑

极少主义建筑编辑极少主义又称ABC艺术或硬边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术流派。

源于抽象表现主义,一般按照杜尚的“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以画面进行处理,造型语言简练,色彩单纯,空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的平面,并力图采用纯客观的态度,排除创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现。

”目录1简介2密斯3发展史4典型极少主义倾向特征的建筑实例2瑞士建筑师雅克·赫佐格和皮埃尔·德穆隆3瑞士建筑师彼特·卒姆托(Peter Zumthor)4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5表现力1简介在建筑上,他们以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在简洁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精巧的结构。

追求的是空间的质量,材料的体现。

在这之中会有一种抑制不了的激情,在你一失神间,他会喷发而出,然后他又会慢慢分解,直至融入他的氛围。

“激情分解了,分解成了虚无缥缈却又无孔不入的东西,这种分解后的激情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量,穿透了几何抽象和极少形式的冰冷幕墙而渗入到了造型元素的内层空间,从而使几何抽象和极少主义艺术发生了质变。

”2密斯密斯就创造了这种激情,他“利用有限的信息传达耐人寻味的意味,可以于纷乱之中保持清晰的脉络,更能在观者的记忆里提供精炼的索引信号,给人留下深刻整体印象。

”自从他提出“少就是多”以来,建筑朝单纯、逻辑的选择发展,有了创作中的平凡,阳春白雪中也有了下里巴人的影子。

当密斯做出范思袄思住宅时,一个时代来临了,也正因为这个建筑密斯遭到了客户质凝,可是具有戏剧性的是,当范思袄思最后迫不得已要把它卖掉时,她这样写道:“那玻璃盒子轻得像漂浮在空中或水中,被缚在柱子上,围成那神秘的空间--今天我所感到的陌生感有它的由头,在那葱郁的河边,再也见不到苍鹭,它们飞走了,到上游去寻找它们失去的天堂了。

”3发展史从19世纪末欧洲的新建筑探索,到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直到目前各种所谓晚期现代主义或新现代主义,整个现代建筑的发展多少就带有一些趋向简洁的倾向。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在赫尔佐格与德莫隆的创作过程中借用艺术的一些观念 用于材料肌理的表现上,他们将建筑与艺术观念紧密相连, 把材料作是可以投射个性的结构组织。作品虽处于旧有的建 筑语言环境下,但表达手段在概念、形式上均有质的不同。 艺术的(个性化的)肌理无疑是它们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 “我们可以接受挑战,设计一些面向我们走来的强烈的形象 放在我们建筑空间内,建筑不是从传统而来,而是从观念世 界(虚拟世界)而来。”
巴塞尔奥夫丹姆沃夫铁路信号塔和戈兹美术馆分别代
表了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两种不同的建筑表皮处理手法,前者
将构造和表皮合二为一(这一手法在东京Prada和鸟巢的设
计中也有运用),后者则是通过材料的纯粹物质性赋予表皮
以特征。
由于受阿尔多·罗西的影响,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建筑表 皮的设计上关注的是视觉意向,在他们看来,对参观者迅速 的、内在的情感冲击力便是建筑的全部意义,正因为如此, 他们的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每一个作品都是独特的。
1999
瑞士巴塞尔ETH工作室教授
皮埃尔·德梅隆
1950
出生于瑞士巴塞尔
1975
获得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大学(ETH)建筑学位
1977
成为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大学(ETH)多
尔夫·斯奈比尔(Dolr Schnebli)教授助手
1978
与雅克“赫尔佐格合股创立Herzog&de
Meuron建筑事务所
建筑的全部重要意义。
雅克·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建筑表皮思想
表皮之于建筑,就像皮肤之于人类,这应该是建筑表皮最 初也是最基本的功能,而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则将表皮发展为 建筑的衣服,他们重视立面的真实表皮效果,认为建筑的形 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除了像皮肤和肌肉及骨骼之外,还可以 借鉴人类个体多样性和社会丰富性在感受上的关系,就像人 们用各自的衣服与身体展现了丰富的社会面貌,而建筑表皮 与衣服一样是公共和私密的交界线。

例析美术收藏馆设计

例析美术收藏馆设计

例析美术收藏馆设计建筑设计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从设计构思到作品落成往往需要面对众多的约束条件:场地的、功能的、技术的、成本的、文化的等等。

这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有些悲观,因为镣铐意味着不自由,意味着众多的矛盾,意味着建筑师的意图无法贯彻始终。

然而,在审视众多优秀建筑作品后不难发现,训练有素的设计往往会突破现有的种种约束条件,出色的回应与解决问题,最终诗意的呈现。

此时,约束成为了推动设计的关键因素,在对约束条件技巧式的回答或哲学式的思辨之后,腐朽成为神奇。

本文通过运用设计分析工具,试图还原一个小型美术馆项目的限制条件与应对策略,尽可能再现其设计逻辑,最终展现设计意图如何跨越具体问题的羁绊指向最终的设计结果。

关于Goetz美术收藏馆Goetz美术收藏馆位于德国慕尼黑,由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设计,于1992年竣工,规模约3000m2(图1-4)[1]。

从外表看,Goetz美术收藏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盒子式建筑,然而其设计结果呈现给人的直观印象却是充满疑惑的:相对充裕的场地之中,建筑为何以一种小体量出现?建筑立面为何在垂直方向呈三段式划分,上下为玻璃,中间为木质胶合板?建筑层数如何的设置?以入口处的推拉门作为尺度参照,建筑层数可以有多种假设。

建筑的“漂浮”如何实现?建筑上层磨砂玻璃后掩映的柱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传统的框架结构,然而在地面层的玻璃上,所有玻璃背后的竖向支撑却消失了,建筑的上部以一种“反重力”的方式漂浮在底层的玻璃上。

由于很难直接捕捉到设计逻辑,建筑呈现出微妙和模糊的气质。

但从下文的分析就会发现,建筑所呈现的形象与设计者的空间概念及场地条件息息相关,并且与严密的控制同时纠缠在这个设计之中。

图1 Gotez美术馆横向立面图2 Gotez美术馆纵向立面图3 总平面图图4 平面、剖面图为了建筑所呈现的结果可以解读,首先必须对设计过程作还原性的分析。

接下来将重点分析Goetz美术收藏馆场地条件及设计者的原始空间概念,以还原场地限制下建筑的操作过程。

建构第九讲

建构第九讲

00 但建筑师却将目光重重投在了建筑的表皮上面。 00 出于对光的效果的关注——光在这里作为帮助人取得对物体多重 感知的基本手段
00 赫佐格曾写道:“勒· 柯布西耶……把建筑看成是‘阳光下科学的 ﹑正确无误的体量游戏’。但是,……如果太阳并不像在南欧那样 时时光芒四射,而是经常被云层遮盖,光线呈弥散状,那情况又会 怎样呢?”
00 从建筑整体上说,这是一个难以归类的结构类型 00 夹层顶部的珩架体系在其中很重要。它相当于一个结构 转换层,通过它,夹层与二层的结构和空间获得了自由。 00 二层最终选择的是均匀的柱列支撑,它们以纤细的比例 出现在磨砂玻璃之后,用结构构件特有的形态感觉加强立面 的竖向分隔
00 夹层则以结构本身的空间化获得所需的空间,并在外部 形态中反映了它们无须对称的结构特性。
00 从外部看。建筑仿佛是一个中规中举的“盒子建筑” 。 00 “盒子”的表面很清晰简洁的呈现为三段:
下面,透明玻璃与磨砂玻璃相间;
中间为木质胶合板; 上面全部为磨砂玻璃。
00 其表面的划分使人们觉得建筑有四层,这一错觉又被与室外地 面同一标高﹑并因为表面的透明玻璃可以从外部感觉到的夹层(在 立面上)恰恰占有的1/4高度而加剧。
00 事实上,该建筑内部主要空间只有两层:底层为半地下层,从 地面升起的玻璃实际是它的高窗部分,真正的二层是从立面的1/4高 度一直到屋顶。
00 半地下层的采用使建筑实体在地面上的高度降低,改变了可能偏 大的尺度;夹层的采用使半地下层中的高度得到了合理的安排—— 对辅助空间与展示空间进行了高度上的区别;
00 三段式的立面在平地层有了变化:在上部和中部保持 一致的均匀间距的竖向划分在此嘎然而止;使底部不对称 的入口空间(也是底部唯一应用透明玻璃的地方)中,按 照前面的框架结构的假设,应当有柱子出现——然而没有; 底部磨砂玻璃后面也失去柱子的影子。假设的结构开始有 了问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外建史考研题(2000-20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外建史考研题(2000-2010)

外建史真题一、回答题(1)、判断问答题科诺所思王宫复杂的内部空间、上粗下细的柱子反应了迈悉尼建筑文化的特征。

以上说法是否正确?2010克诺索斯王宫属于两河流域的波斯帝国建筑文化还是属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建筑文化?2004两河流域建筑中的山岳台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005古罗马时期的巴西里卡(basilica)已形成了基督教堂的基本体制。

这种说法正确与否。

2010古罗马斗兽场其结构是否由7圈放射状筒形拱形成?何为端廊式神庙形制?2007何为古希腊时期庙宇性质类型种的前后列柱式庙宇?2003何为古典柱式的檐壁?2006古罗马的玛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的结构体系是什么?2003古罗马万神庙穹顶的侧推力是由什么抵抗的?中世纪哥特教堂中听的侧推力是由什么抵抗的?2002古埃及金字塔最初的形制是什么?2008古埃及的卡纳克阿蒙神庙依循严谨的中轴线对称布置,其轴线上的空间是递进式布置,还是集中式布置?2002何为帆拱?2006立体派(Cubism)艺术与构成派(Constructivism)建筑具有渊源关系。

这种说法正确与否。

2010辛克尔(Schinkel)与拉布鲁斯特(Henri Labrouste)是哪国建筑师?格列举一个代表性作品。

2008 2004(辛克尔)《The Future of Architecture》一书的作者是谁?列举其一个代表作品。

2008富勒(Fuller)关于城市空间曾提出什么样的构思?20081784年,哪位建筑师提出了牛顿纪念碑方案?其方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007 流动空间,整体空间(Total Space)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007提契诺学派(ticenese school)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007赖特“有机建筑”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006 2005行走城市2005“花园城市”是合适期由谁提出来的?2002全面空间2005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建筑体现了什么风格的特征?2004新理性主义建筑理论是否与结构主义哲学相关?2004第三国际纪念碑的设计人是谁?该作品体现了什么风格?2003荷兰建筑师贝尔拉格(H.P.Berlage)提出了“净化”建筑的观点,列举他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布雷根茨美术馆分析ppt课件

布雷根茨美术馆分析ppt课件
23
“他是一名受世界同行敬仰的建筑大师。对 设计,他专注、不妥协、异常坚定……不追 逐潮流;他仅承接非常感兴趣的项目,并且, 从承接那一刻起,就全身心投入,监督项目 完成,不放过一丝细节。”
——普利兹克奖评选委员会。 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
——密斯
24
THE END
25
17
建筑细部
建筑的表皮有两层立面组成。 外层的玻璃立面是有全部 同样大小的玻璃拼成的, 都成一定的角度组合而成, 并没有封闭,风雨都可以 进去。看起来仿佛一层层 的鳞片,让建筑可以呼吸。 这种可
渗透性使得空气可以进入玻 璃板与浇筑
混凝土内墙之间的中空空间。
18
在楼梯的地方特别做了交代,由于藏在承重墙之后, 所以踏步靠近承重墙的一侧,由于同样是混凝土 的材质,所以直接交在了一起,而另一侧由于是 玻璃墙,所以踏步则在这里有了个收头,故意留 了段距离。
康斯坦茨湖
美术馆及辅助楼所在地, 其主入口位于主干道的 侧面,与城市静谧的环 境符合,同时保持了街 道的完整性,遵守街道法 则。
5
空间分析
6
7
功能分析
该美术馆由建筑主体部分和 辅助建筑俩部分组成,卒 姆托为了使主建筑有一览 无余的展览空间,将办公、 售卖、餐饮等功能都置于 辅助用房内,一层包含一 个参观和美术馆商店,以 上俩层为美术馆的办公室。
8
主体建筑地上四层均为展 览空间,地下两层包含 仓库和卫生间。
展览 设备 库房
9
交通分析
美术馆有三个主要的竖直交通空 间,人员、货物分别从不同的 交通空间进入各层展厅。
参观者从位于南立面上的主入口 进入美术馆后,便可以看到向 地下的主楼梯在入口的右侧。 绕过楼梯间向东走,在隔墙的 尽头有一扇小门,可通往楼上。 小门的对面就是人流电梯。绕 过电梯向北走,在隔墙的尽头 也有一扇门,里面是消防用电 梯间,紧急时人们可以从位于 北立面的紧急出口逃生。

外建归纳

外建归纳

日本
1、 丹下健三:(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功能创造出新语汇)
广岛和平中心
东京都新厅舍
山梨文化会馆
东京代代木国力室内综合竞技场
香川县厅舍
牛顿纪念碑方案
2、 拉布鲁斯特:巴黎国立图书馆
圣日内维夫图书馆
3、 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
巴西教育卫生部大楼(&尼迈耶)
朗香教堂
巴黎瑞士学生宿舍
赫尔辛基爱乐音乐厅
③第二白色时期
空间变化非常多,流动感,波形面
卡雷住宅
沃克塞涅斯卡教堂
德国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
(3)评价:多才多艺,有民族气节的建筑师、规划师,温和的修正了20年代正统现代主义的创作思路,民族化、人情化大师
水之教堂
3、 矶崎新:(早期:雕塑感外形,简明构成,粗犷的混凝土表面,夸张的构架表现日本传统结构的风貌)
日本筑波中心广场
空间城市方案
筑波城市政中心大厦
4、 前川国男:(粗野主义)
晴海公寓
11、 贝尔拉格: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12、 R. 库哈斯:达尔哈瓦住宅
CCTV大楼
海牙国力舞剧院
13、 范·艾克:埃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罗马小体育宫
米兰皮瑞利大厦(&旁蒂)
旧金山的圣玛丽主教堂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会议厅
5、 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
《走向有机建筑》
法国
1、 部雷:大都市博物馆方案
京都文化会馆
东京文化纪念会馆
5、 桢文彦:(新陈代谢派,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待建筑创作,重视城市空间,提出了“建造形”和“场的形成”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这所大学素以重视建筑技术闻名。1987年,他们
在瑞士的巴塞尔合开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2001年共同获得普利茨克奖。
2O世纪7O年代早期他们还在求学的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老师阿尔多∙ 罗西。罗西的设计方法是建立在类型学基础之上的,因此,从传统建筑中抽取演化出 的建筑形式 必须具其抽象性.罗西立足抽象原则,借助于最简单的基本几何形体,表 达出一种回归自然的超现实主义思想.受到阿尔多∙罗西的影响, Herzog&deMeuron对意象感兴趣。在他们看来,对参观者的迅速的,外在的 情感>中击力便是建筑的全部意义了。 除此之外, 来自上世纪 6O年代美国的极少主义艺术,尤其是极少主义的雕塑,对他们 的建筑思想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早在上世纪7O年代Herzog就对DonaldJudd 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和deMeuron与瑞士艺术家Remy Zaugg富有成 果的合作也成为理解他们的设计不可或缺的因素。 Herzog&deMeuron认 为““建筑就是建筑。它不可能像书一样被阅读……建筑的力量在于观者看到它使 得之击人心的效果。”建筑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除了像皮肤和肌肉及骨骼外,还 可以借鉴人类个体多样性和社会丰富性在感受上的关系,甚至是迥异的社会面貌。 用建筑来比喻的话,人的身体就像建筑的功能,每个人按不同的要求穿适合自己的衣 服,就像创造了不同的建筑表皮一样,而衣服和建筑表皮一样是公共和私密的交接面 。通过对现代主义时期建筑思想的判断, Herzog&deMeuron对表皮的喜好 倾向于“衣服”的效果。因而.Herzog&deMeuron的作品往往没有惊人的 姿态,没有曲线,没有复杂的空间,没有体量的塑造。他们重视的是立面的真实效果。
That’s all
thank
you
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
范思袄思住宅
S住宅
光线分析
一个同样的磨砂玻璃带围绕着木质 体量的最上面的部分,使得展览空 间中柔和的日光从地面上4m的高度 射入。展览空间的墙的高度在4m~ 5.5m之间。
我们将戈兹美术馆先看成一个实实在在的 不透光方盒子(实体),将其顶面和中间 隔切开一刀,于是,这个实体便分成三部 分,然后,将中间一块不动,顶面和下面 一块个字上下运动(扩展),这样就形成 二实二虚的一个新的空间体(空间),也 就是我们研究的戈兹美术馆。
皮特∙卒姆托 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
密斯 妹岛和世 范思袄思住宅 S住宅
赫尔佐格 和德梅隆 戈兹美术馆
简介
建造地点:慕尼黑,德国 建造时间:1989~1992 这是一个约三千平米的小型私人美术馆,用于珍藏业 主本人40年来收藏的艺术品。这个美术馆是一个独立的体 量,它座落于一个在街道和20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之间 的像公园似的花园中,周围种植着白桦树和针叶树。因此 这个建筑既可以作为一个公共建筑也可以成为一个纯粹的 私人美术馆。这个美术馆的建筑理念来源于收藏家40年来 所购买的艺术品的风格,这些作品包括20世纪60年代至 今的Nauman,Ryman,Twombly,Kounellis, Federle等人的作品。一个木质结构搁置在一个同样尺度 的钢筋混凝土的基础上, 这个基础有一半埋在地下.这 样从外面就只能看到它上面的玻璃部分了。一个同样的磨 砂玻璃带围绕着木质体量的最上面的部分,使得展览空间 中柔和的日光从地面上4m的高度射入。展览空间的墙的 高度在4m~5.5m之间。 上下两层画廊间设立了两个混凝土加固桶。其中大的 一个作为办公室和接待室。根据天气的情况和观察者的位 置,这个画廊可能像个封闭的、丰富的体量,包含各种材 料(砖合板、磨砂玻璃、未加工铝板),或者像一个放在两 个泥铲上的花园中的木盒子。
表皮
• 它的表面没有凹凸变化,因而没有强烈的光影和体积效果。胶合木板,透 明玻璃,磨砂玻璃及铝合金等不同材料使乍看上去简单的建筑有了细微而 丰富的差异,而弥漫的光线正是赋予不同材质物质性和时间性差异的必要 条件,同样由于不同材料的使用,使得它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也依然富有 魅力。 • 在众多材料中磨砂玻璃的使用最为突出。一方面,它能为展室提供充足, 柔和的自然光,另一方面,用两层玻璃将2层的支撑结构加在中间也有一定 的隔热作用,类似高级派提出的非机械手段节能的方法。
空间分析
• 戈兹美术馆是一个地道的方盒子建筑,立面分为三段,上下为玻璃,中间 为木质胶合板,除了个别细部外,这种垂直方向的三段式划分毫无变化为 建筑的四面所用。与外部规整的立面相一致,它的内部空间也是简单又规 整,展室的分隔墙并不承重,但分布规规矩矩,尽与刻板,完全没有现代 派所提倡的自由平面精神。各展室的空间即不互相渗透流通也不与室外交 融,而是实实在在的独立存在。更值得一提的是,与过去数十年中为数不 多的,设计者运用各种手法创造的建筑艺术作品不同的是,戈兹美术馆并 没有喧宾夺主将展品沦为建筑的点缀,它的展室可谓是朴素无华的,墙面 上方为高窗,将自然光线柔和地引入展室,墙面洁白淡雅,木地板平整光 洁,天花板除平整的灯槽之外别无他物。在这里,艺术品获得了充分展示 自身的机会和场所。
结构
• 由于从外观看,戈兹美术馆在立面上垂直分为三段,第一眼望去会使人产 生建筑内部空间为三层的错觉,而位于与室外地面同一标高并且透过半透 明玻璃而从外部可以直接看到的夹层接待室和图书馆又使观察者的这种错 觉进一步加剧。事实上,该建筑内部主要空间只有2层:底层为半地下层, 与地面接触的玻璃只是它的高窗部分,而真正的2层则是从立面的1/3高度 (胶合板的底部)开始的,半地下空间的使用使得建筑的立面比例更为优 雅,匀称,夹层空间的使用使得辅助空间与展室空间不同的高度要求得到 满足,由此而带来的层数错觉则为该建筑简单的体形增加了一定程度的诙 谐性。同样的诙谐性也反映在建筑的结构体系当中。从外部看,建筑顶部 高窗有节奏的竖向划分和磨砂玻璃背后隐约可见的柱子让人想起通常的框 架结构。但是,顶部的柱子并没有落地,真正的结构是这样的:与室外地 面处于同一标高的辅助空间(入口接待,阅览及储藏空间)是两个混凝土 简体结构。它们不对称地跨在底层的半地下上方,2层展览空间的楼板是一 个放置在混凝土筒体上的行架系统,它支撑着二楼的柱子和屋顶,换句话 说,2层展览空间的钢框架结构是完全独立的体系,它整体地落在底层部分 的两个混凝土筒体上,而底层完全没有柱子的结构。外观看似简单的建筑 形体其实有着复杂 的结构体系。
大师作品解析
——戈兹美术馆 Goetz collection
By Herzog & de Meuron
•目录
•戈兹美术馆 •关于极少主义
•关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 维特拉家具展厅
• 东京PRADA旗舰店
• 国家体育场
•赫尔佐格&德梅隆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是世界建筑界大师级人物。他们同 生于1950年,共同度过了小学,中学的时光。他们同 一年(1977年)从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建筑系毕
•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又称ABC艺术或硬边 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以美 国为中心的美术流派。源于抽 象表现主义,一般按照杜尚的 “减少、减少、再被压缩 到最低限度的平面,并力图采 用纯客观的态度,排除创造者 的任何感情表现。
•极少主义倾向特征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